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HD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凯瑞·康顿,巴里·基奥恩,盖瑞·莱登,帕特·绍特,希拉·弗里顿,布里·尼·内奇廷,乔·肯尼,艾伦·莫纳汉,大卫·皮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2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3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4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5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6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3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4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5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6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7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8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19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恐惧吞噬灵魂|死亡与孤独哪个更可怕?《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悲剧内核

你好,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视频版影评

Part 1:鬼才马丁·麦克唐纳

还是老规矩这里不会复述剧情,

建议大家先看电影再来看漫谈。

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作品不多,

从《杀手没有假期》到《七个神经病》,

他只拍自己写的东西,

是个难得的作者导演。

2017年《三块广告牌》之后,

大制片人和大制作纷纷邀约,

但是马丁不在意外界的环境,

他喜欢遵循自己的创作节奏。

2018年他还交了个新女友,

两个人随便洒点才华,

观众们的小心脏就要受不了。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创作背景很简单,

马丁·麦克唐纳非常喜欢《杀手没有假期》的二人组,

总想着三个人再合作一次,

没想到一晃十四年过去了。

正好他手里有个【阿伦群岛三部曲】,

其中一个本子很适合拍电影。

于是,他就为 Colin Farrell 和 Brendan Gleeson,

量身定制了这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马丁的写作方式也很有趣,

他是典型的人物推动剧情。

在有了两个角色原型之后,

与《杀手没有假期》相反,

他这次想创作两个男人分道扬镳的故事。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

如果其中一个人

以砍掉自己的手指为威胁,

故事会如何发展?

当他被这个疯狂的想法吓到之后,

他知道演员和观众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于是,就这样写完了悲伤的分手故事。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那就是不高兴想和没头脑断绝关系,

结果两人再也无法成为朋友的悲剧。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Part 2:恐惧吞噬灵魂

如果说影片由三个重要元素构成,

除了小岛上的主要人物,

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动物,

贯穿始末的,

还有伊尼舍林岛的风景。

马丁在采访中提到,

风景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这次他想拍一部更安静、更收敛的作品。

这也使得影片中出现了更多空镜和风景。

在这个虚构的小岛上,

壮丽的自然风景之间,

很多镜头都带到了宗教符号。

逆光的十字架、圣母的塑像,

默默地见证了这场分手大战。

每周人们都会聚在教堂,

一起祷告,向神父忏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

影片的主人公们并不信教。

被视为全村最傻的 Dominic

直接表示他不信那玩意儿。

Padraic 基本上把神父

当做打「小报告」的工具人。

要去放火烧家时候直接早退,

没看到他纠结什么信仰问题。

从 Colm 几次的忏悔来看,

他摆明了就是走个流程,

完全不尊重神父,

也不信什么惩罚。

他会被死后如何能不朽的问题困扰,

也说明了进天堂对他来说不算安慰。

在1920年代,

我们先抛开爱尔兰内战的背景。

因为导演在很多采访中都表示,

岛外的战争只是岛内事件的背景,

并不是他的主旨。

在这个被宗教氛围包裹的小岛上,

当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天堂和上帝,

「死亡」的恐惧再度降临,

第一个被击中的就是 Colm,

原因很简单,他比 Padraic 更年长。

就像 Colm 与 Padraic 的对话,

报丧女妖观察和监视着每个人。

她到处散播死亡的谣言,

她诱惑每个濒临绝望的人。

在反复刷片的过程中,

我倾向于把人物的动机,

归结为「恐惧吞噬灵魂」。

Part 3:死亡与独孤

在马丁的对白设计下,

简单的对话也变得有趣。

Padraic 和 Colm 是一对非常有趣的人物,

Padraic 看起来傻了叭唧,没有文化,

但是喝醉之后,总是能说出至理名言。

同时,他对待牲畜和动物有极大的同理心,

他并不认为驴子就低贱,驴粪就不值一提。

相反,Colm 看似和 Siobhan 一样

是大家公认的 Thinker,

懂音乐有文化艺术修养,

但是他却非常的自私,

甚至利用最好的朋友。

Colm 因为畏惧平庸的死亡,

害怕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死去,

与 Padraic 绝交是他最后的挣扎。

这是一个非常自私且单方面的决定,

放眼岛内岛外 Colm 能影响的人,

就是他唯一的朋友 Padraic。

也许他并不是因为讨厌 Padraic 才要割手指,

而是通过割手指去改变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

他割完手指后就赶紧坐在壁炉旁,开始创作,

把痛苦当作创作灵感的来源。

他是享受这个过程的,

就像他说的,对他来说是个解脱。

是对他即便用尽全力去创作,

也无法写出不朽作品的解脱。

而 Padraic 之所以对 Colm 死缠烂打,

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傻,

虽然他是小岛上的倒数第二傻,

但是 Padraic 更害怕「孤独」。

电影的开篇,

Siobhan 问 Padraic 会不会感到孤独和悲伤,

Padraic 一副不知道你在讲什么的态度,摔门而去。

电影的结尾,Padraic 被孤独和悲伤包围着却无人言说。

他其实一直害怕孤独,

他会让 Jenny 进到屋里。

他一直追问 Colm

是不是作曲结束了,

两个人就可以一起去酒吧喝酒了,

因为他太需要这个唯一的朋友了。

两个人就这样被「死亡」和「孤独」驱赶,

一个为了创作而无所不用其极,

一个把悲伤换化为愤怒的火焰,

当一方想要停战的时候,

另一方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而可悲的是,

整个岛上懂 Padraic 的人只有Colm,

他知道 Jenny 对 Padraic 有多重要,

他欣赏 Padraic 醉酒的胡言乱语。

他们都讨厌警察,

他们从不传播谣言。

但是 Jenny 的意外去世,

让两人再也无法成为朋友了。

电影用小岛壮丽的美景,

去衬托人的痛苦和悲伤。

用鬼魅一般的配乐,

去铺陈人物的情绪和转变。

用窗户玻璃的物理阻隔,

去呈现人物的自我封闭。

Siobhan 是影片中唯一一个,

穿着明亮颜色衣服的角色,

也是唯一一个离开岛屿的人。

看似是孤岛把人逼疯,

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才是一切的导火索。

在这个断崖的挥别镜头里,

我开始觉得是报丧女妖站在后面,

但是想到 Dominic 之后的消失,

我觉得这个镜头的远景里,

更可能是绝望的 Dominic 也在目送 Siobhan 离开。

而 Siobhan 的表情也显露了她的担心,最后应验了。

Part 4:人生的意义

这部《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其悲剧的内核,没有结果的结尾,

不仅是对爱尔兰内战历史的叩问,

更是对于我们当下与未来的追问。

在 Terry Eagleton 的《人生的意义》一书中,

他写到:“实际上,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泛滥的世界里,

宗教与其说是人民的鸦片,不如说是大众的强效可卡因。”

“一旦传统信仰在历史危机面前瓦解,人生的意义问题就会把自己推向前台。”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悲剧最彻 底、最坚定地直面人生的意义问题,大胆思考那些最恐怖的答案。最好的悲剧是对人类存在之本质的英勇反思,其源流可追溯至古希腊文化……最有力的悲剧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句,刻意撕掉所有观念形态上的安慰。”

“如果悲剧千方百计告诉我们,人类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它是在激励我们去搜寻解决人类生存之苦的真正方案…”

喜欢自编自导的马丁·麦克唐纳今年已经52岁了,

他像电影里的Colm一样,也为自己算了一笔账。

他估计自己能用于创作的时间大约还有「25年」,

于是,他决定未来更多的拍电影而不是创作戏剧。

理由很简单,因为拍电影更快。

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Terry Eagleton 在书中提到,

“对尼采或王尔德来说,我们所有人(只要有勇气)都能够成为以自己为作品的伟大艺术家,手中握着泥土,把自己捏塑成某个精致而独特的形象。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传统智慧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规定好的,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极为不同的建构方式。

“逻辑上不可能有一个终极意义,一个终结所有阐释的意义,因为它本身也需要阐释。既然一个符号的意义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关系,那么,就不会有一个终极的符号,正如不会有一个终极数字,或终极之人。”

“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是,几乎没有任何重大问题能够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

最后 Terry 把他理解的人生的意义比喻为爵士乐演奏,

“虽然每位乐手都为「整体的更大的善」作出了贡献,

但他不是通过苦涩的自我牺牲,而只是通过表达自我。”

好啦,这次就聊到这里!

希望屏幕前的小伙伴,

都能自由地表达自我。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们下期再见!

2023年1月27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DVD套装收藏

《悲情三角》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

我去日本都买了啥|东京&京都艺术影院巡礼&迷影周边

《极度空间》|看清「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双12你剁手了吗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2 ) 如果不了解爱尔兰内战的历史,大概是没看懂这部电影

看很多影评都是把这个片当成男男分手片来看,对内战的提及也只是蜻蜓点水。实际上多看英文影评,内战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是远方的历史事件那么简单,整个电影其实就是在影射内战本身。导演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尝试直面战争的血腥场面(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了),而是跳出战争本身来用隐喻和爱尔兰传统民间传说的手法营造出类似的感官体验。

爱尔兰内战发生于1922年6月—1923年5月之间,此时独立战争刚刚结束,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并组建了临时政府。但是临时政府对之后爱尔兰是建立完全独立的共和国,还是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样变成英联邦国家之一产生了分歧。本来是可以经过公平选举决定的事情,由于临时政府一些当权者的傲慢变得艰难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客出身的临时政府官员是亲英派;但在独立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爱尔兰共和军,则多由农民和工人阶级组成。在公平选举之前,亲英派政客就开始逐渐搞手腕排除异己,和共和军代表搞割席。这最终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爆发。很多前一年还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亲人好友,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必须视对方为死敌,兵戎相见。多么熟悉的故事!

实际我们从影片标题中就可窥见一斑,Inisherin在盖尔语里实际是Inish-Erin,翻译成英语其实是Island of the Irish。这个岛在现实中的爱尔兰是不存在的,是编剧假象出来的一个岛,象征着整个爱尔兰的岛。主角两人的割席发生的莫名其妙,正如内战时社会的割裂,从现在看回去也发生的莫名其妙。最开始,可能是简单无害的“文化人”的傲慢,但一旦话说出去了,继续按照自己的设定走下去绝不低头就成了一种男人的pride,所以就算最后成为死敌,也要老死不相往来。而对于男主姐姐这样的人看来,一切仇恨的发展都无比离谱。

另外就是报丧女妖的设定,女妖在爱尔兰传说中是带来死亡的信使,但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岛上空,却一直没有降临。从观众的角度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两位男主其一可能会死;但最后死的却是年轻的Dominick和男主的驴,这也象征着战争本身受害最严重的其实不是当权者,而是社会底层和下一代。在男主全身心关注着为什么朋友变敌人的时候,他其实忽视了真的在绝境中挣扎的人(被家暴的Dominick)的处境,而没有给予他合适的支持,这也映射出战争影响的深远性,很多时候蝴蝶效应导致仇恨一旦被触发,就好比打开潘多拉魔盒,悲剧会一个接一个,这大概也是所谓报丧女妖类似形象的来源,就好比一个被悲剧占据的环境,总有死亡会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内战尽管只打了一年,其造成的社会的割裂却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都没能停止,在今天的北爱尔兰,冲突依然时有发生。就好比男主两人虽然最终停火给了彼此基本尊重,但是两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在爱尔兰内战一百周年之际,这血淋淋的现实,还是需要每个人慢慢去消化。

 3 ) 伊尼舍林的女妖为什么是一部好电影?

对于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界定“好电影”是什么,为它下一个定义。但是就我们阅读柏拉图早期对话的经验来看,苏格拉底都说,下定义是难的。为了让我们的讨论可以继续下去,我们这里采用一个大众普遍认可的对于好电影的定义:

一部好的电影在于创造好的视听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讲一个好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麦克唐纳的新作——《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这部电影如何从故事内核、视觉、和听觉三个层面做到了这一点,使它能够成为一部好电影。

一、好的故事

总体来说,《女妖》讲述了发生在爱尔兰旁边的孤岛上的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其中一位Padraic是个爱说废话的普通人,另一位主角Colm是一个小提琴手,他们原先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他们两人每天闲聊着诸如家里驴的粪便这样没什么营养的话题。但是有一天,Colm忽然感受到一种生命流逝而自己一事无成的感觉,并因此产生了绝望感,想要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时间都用在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指他的音乐创作。所以,Colm决定切断和Padraic的联系,不再和他废话。但是Padraic无法接受朋友毫无征兆的绝交,一定要找Colm问个明白。Colm认为Padraic不断的追问是一种骚扰,并且告诉Padraic,如果他再来找自己说话,自己就割下手指,以此为代价。后来,Padraic依然执着于和Colm说话,向他寻求答案。而Colm真的割下了自己的手指,刚开始是一个,后来是四个。两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战火不断升级,最终以Padraic烧毁掉Colm的房屋为结束。

电影的故事主线完整明晰,接下来说说两个主要人物和边缘人物的角色设置。在角色塑造上,麦克唐纳做到了丰满、立体。

Padraic: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nice的人,安于平静无聊的生活,喜欢和朋友闲扯。当朋友莫名其妙不理他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于是,他不断追问,渴望得到一个答案。但是Colm给他的答案并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有无助、自责转而为愤怒,最后到达疯狂。一方面,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认为比死亡更让人害怕的是孤独;他想要be nice,尽力对周围的人好一点,并且就这样平凡无趣地过完一生。但另一方面,他也是自私的,当他因为Colm的不理不睬而心情不好时,他会把自己的怒火撒在自己最亲近的妹妹身上;他也会时不时嘲讽Dominic的愚蠢,把情绪宣泄在更为弱小的人身上。这个角色不是扁平的,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作为人平凡的样子。

Colm:他是一个一生了无成就的小提琴手,他家里放着古典乐,喜欢在酒吧里和乐队演奏上那么一曲。他曾经是Padraic最好的朋友,但是他感觉自己除了闲聊还应该有一些更为了不起的成就。于是,他想要通过切断与他人的联系,专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获得不朽。但实际上,他没有基本的乐理常识,他的曲子写得很烂,他的琴拉得一般,泯然众人罢了。他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不解释清楚就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绝交是他伤害别人的表现,割下自己的手指自残是他伤害自己的表现。无论是朝向他人的还是朝向自己的伤害,都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绝望感。他曾向神父忏悔,说自己绝望。这个角色同样也是立体的,他身上传递着我们为人渴望不朽的另一面。

Siobhan:这是剧中最为主要的女性角色,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同样是成功的。她不仅仅服务于主线剧情的发展,还有自己的故事。他原本和哥哥Padraic一起生活在这座无聊的小道上,但她并不安于此。她很独立,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不结婚,不做哥哥的保姆。在得到工作机会,并且见识到了小岛上的人们的苦闷、憎恶、寂寞和怨恨之后,她很果断地选择离开这里,去外面的世界。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同样是立得住的。

Dominic:他只是一个配角,是一个憨傻的人。但是无论在故事还是现实中,傻子总是吐真言。(“A story told by a idiot”关于这一点,有兴趣可以看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阿来《尘埃落定》)麦克唐纳借Dominic(一个傻子)之口说出了很多平常人不敢说的东西。比如,他说,我讨厌内战。教堂里没什么好人。我渴望被爱。Dominic三句不太起眼的话,却是最为真诚的表达。关于战争,关于信仰,关于爱。

Dominic对Padraic说,我原来以为你是最好的人,但后来发现你们都一样。

的确如此,所有角色,你们人类,都一个样子。

然后我想说说故事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手指?

对于Colm来说,左手的手指是可以弹奏小提琴的最重要的部分。手指象征着音乐,象征着他的梦想,他自己的不甘心。刚开始的时候,他拥有完整的手,可以在小酒馆里拉奏提琴,尽管不是那么优美。但是随着Colm和Padraic的争执加剧,他第一次割下自己的一根手指,第二次割掉剩下的四根。C和P的第一次冲突的关键在于,做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做一个伟大的人,对周围的人好还是对历史上的人好,该安于生活还是该追求不朽。他们第二次冲突之后,Siobhan对Colm说,剪掉手指也不会帮助你写出好的音乐。Colm很清楚这一点,他说有的时候确实会担心他只是在自娱自乐罢了。这一切闹剧都是他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的无用的反抗罢了,结局仍是不可避免的。剪掉手指意味着,客观上他已经不能再弹奏小提琴,这是他为了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绝望而找到的情绪宣泄口。对他来说,减掉手指也是与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割席,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电影中涉及的话题很广泛:战争、女性、婚姻、同性恋、信仰、抑郁、疯傻。。。但是限于篇幅问题(我懒得写了),我就不一一展开探讨了。在这部电影里,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二、好的视听

电影中多次出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Colm在窗子内,Padriac在窗外,两人中间隔着一扇窗,出现在同一画面内。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已经存在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啦!

再欣赏一些爱尔兰美景吧~

电影中的配乐也都恰到好处:

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

开头快乐时光:Polegnala E Todora

结尾Padraic烧掉房子:Brahms: Sechs Gesänge - Op. 7: V. Die Trauernde (Volkslied)

有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看作是对于爱尔兰内战的隐喻。这样的解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想说,比战争更为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不管我们怎样讨论这些宏大的话题,都不可以忽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们。sjz之前和我说:“如果不能认识的话,每个人看起来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吧。可能有的漂亮一些又的说话大声一些,但总不知道他们各自在想什么,为什么事情烦恼,又为什么事情开心。”那些人们,他们身上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乐。他们之间有仇恨、有愤怒、有相互讨伐,但也有苦闷、有寂寞、有伤心失意。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他们身上也有善良,他们之间也有爱。我们当然可以且应该讨论时代、政治、战争,但不要忘记关注那些个体,关注我们自身。毕竟,当你连关于自我的问题都解答不了的时候,又怎么进入社会呢?

总而言之,这部看起来荒谬的电影,背后是对于人性的最为真诚的探讨。麦克唐纳完美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我也更加确证了我对Ethics的兴趣,感谢这部电影!

 4 ) 由一个针尖上的偏执之谜导出一个棘手的精神困境

电影依然有强烈的马丁麦克唐纳气质,镜头选摘是非日常的、不普遍的、浸没在独立的思辨氛围里的,由一个针尖上的偏执之谜导出一个棘手的精神困境,提出一个问题,生成更多问题,却不解决问题,以堵代疏地推进剧情,给人以自缢般的窒息感。马丁设计的情节张力也依然有一种精神内耗倾向,没头没尾、自找不快,并且一定要往极限推演:昔日挚友突然间语义不明地与自己决裂,并发展到剁掉手指以明志,电影全程都在致力于从这一疑点里挖掘出真命题。

马丁早年创作过两个“三部曲”系列戏剧,“丽南镇”三部曲和“阿伦岛”三部曲。这部电影脱胎于“阿伦岛”三部曲其中一部作品,当时因为尚不成熟所以并未发行。六部戏剧作品无一不是深深凝视爱尔兰西部岛民的生活,也都被相似的痛苦贯穿:一方面是对血脉的仇视,亲人朋友间避免不了扭曲的爱恨情仇,也往往牵涉出血腥凶杀;一方面是对地缘的仇视,小岛是让人深陷匮乏和厄运的囚笼,美景非但不能疗愈人,反而会吞噬人。作品里的人物对“关系”的倾轧有多敏感,就对心灵的平静和自由有多渴望,甚至不惜以疯魔换成活。

这是基于马丁个人系列戏剧作品的一条完整线索,可以让费解的现象有迹可循,能懂《丽南山的美人》里女儿为了出走家庭而弑母,就能懂这部电影里科尔姆为了摆脱碎嘴无趣的朋友而自残,不需要借助所谓的政治隐喻,本身便可以顺理成章。其实,类似爱尔兰内战的宏观背景经常在马丁的作品里出现,但不会成为被叙述的主体,因为远方的战争在他看来未必比内心的更喧嚣。

马丁已经竭尽所能地把痛苦通过电影传达出来了。执意绝交的科尔姆看到的是有限,所以要在死亡来临前寻找一个永恒光亮的出口,是音乐也可能是其他;执意挽留的帕德瑞克看到的是孤独,他只有寥寥几步路的小岛和寥寥数个亲人好友,驴子也称得上是合格的倾听者。实际上,马丁的痛苦是一种有前现代性的痛苦,它来源于对具体关系的超越,但还没有触及对个体自限性的反思,一个人在追求绝对价值的路上往往只能灰飞烟灭。所以故事往往就此打住,小岛上的人们穷其一生也没能琢磨清楚个中缘由,已经等来报丧女巫将生命回收。

 5 ) 要作曲的男人却剪断了自己的手指

如果你想要作曲,那就想办法去提高才艺,去感受世界,去学习音乐,然后去创作。把自己的手指都切断了,还怎么试自己写的曲子?基友的纠缠不休反而是给了他一个台阶,让他对自己身处境的不满意甚至无力改变,都转移到别人身上。一个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家门口的一花一木皆是他的灵感,为什么非要和朋友割席?无论是基友还是这个岛屿,都不是他创作乐曲的阻碍,他自己才是。无论是战争还是友情,都是这样,对他人的冷漠和折磨根本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6 ) 人人都生活在伊尼舍林

一对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方厌倦了成日泡酒吧,聊是非,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担心自己上了年纪一事无成,有一天悄然离世,被人遗忘,于是决定作出改变,希望凭借音乐流芳百世。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自私的单方面终止这段友情并决绝地与对方保持距离。被“抛弃”的快乐(无聊)小伙,在扎扎实实体验到失去的痛苦和手足无措之后,不断问责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甚至以为这是愚人节的玩笑,殊不知愚人恰是自己。对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不想再和你做朋友了”,就能迅速地失去本以为是永恒的一部分,变成孤零零游荡的小鬼,兀自痛苦神伤。

在极度空虚、无聊、迷失、孤独的时候,任何一种形式的亲密关系,都会成为一块依赖求生难以割舍的浮木,这与生活在今天,还是生活在影片中这对朋友所处的1923年没有区别。区别在于身处何处。如果是今天,在城市里,人海茫茫,人际复杂,友情破裂只要换掉电话、拉黑、删好友,实在不行换地址便能轻松地与他人失联。可若换成身处孤悬之岛伊尼舍林,同时对面的本岛还处于内战的炮火之中,两人便如同关押在同间监狱的囚犯,出了事避無可避、众人皆知,冲突也就断了和平解决的出路而被无限激化。热爱音乐的为了彻底绝交,从冷漠以对,到自残相逼,最终锯掉五根宝贵的手指,还以为两人各自发泄完就算扯平,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笃信一哭二闹三纠缠就能重归旧好的,在一切尝试换来更糟糕的后果之后,生出“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我,那真是太孤独了,那不如就再过分一点,让你恨我吧,这样就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纠缠在一起”的念头,我们不死不休。

片中有一段台词“Maybe there are banshees, too. I just don't think that they scream to portend death anymore. I think they just sit back, amused, and observe.” “报丧女妖”的寓言成为本片无可回避的宿命。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都是情绪的动物,以荒诞的激情召唤绝对孤独,最终成为死亡的猎物。怎么摆脱?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圣母像和十字架似乎在暗示宗教的力量。可是把教徒赶出忏悔室的是神父,矗立的十字架也无法改变房子被烧毁的结果。神明做不了什么。一切已发生的都无法挽回。就像这三年的经历的种种,居家隔离、生病死亡,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伊尼舍林”?只是有的人勇敢走出去,尝试新的开始;有的人留在原地,任由寒风吹彻,被孤独淹没;有的人忍受伤害,不为人知的死去。导演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能提醒人们,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我跟电影都没办法有答案的议题,但也许我们可以面对它,不要再尝试走那条路。”

 短评

男朋友变了,觉得无聊要跟你分手了。你却想方设法想和他多说几句话。他觉得和你说话是在浪费生命,甚至切了自己的手指扔到你家门上,你还在想着:他没有扔在我身上,一定是因为爱我。(love fades

6分钟前
  • 无关风月
  • 推荐

极其无聊,可能我的观影水平无法欣赏,不了解历史,也看不出隐喻,浪费了两个小时看两个精神病的故事。

9分钟前
  • 坠入
  • 较差

挺好的电影。是我不该在一周繁重的工作以后特别想放松的时候选择了它!!!到底是谁???告诉我它是喜剧!!!

12分钟前
  • 王德西
  • 还行

能明白片子想说什么,但是我不喜欢… 以及男人真是永远听不懂别人的拒绝。

15分钟前
  • 胖三三三
  • 还行

4.5。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觉得它与当下十分relevant。画面远处内战的炮火,近在眼前却仿佛又和自己无关的战争,好像在影射着什么。动荡的时代势必会左右人的思想,我们寄希望于调整人际关系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但在一个你无法随意“按下删除键”断交好友的时代你需要为友谊的破裂,或者割席所有人际关系,承受多少肉体和心灵的代价。麦克唐纳写的是现实寓言,用这个故事下探人性的深度。善良与暴行也许并不对立。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像Siobhan一样选择离开。(LFF2022,RFH)

18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分手(指)的决心

20分钟前
  • Esaka
  • 还行

整部电影里唯一喜欢和感兴趣的就是妹妹的角色。聪慧,温柔,活在孤岛之上默默忍受着孤独,她也读书,也无人可以交谈,却不给人以其他男性角色那种咬紧牙关的用力之感,而是有一种海浪般独自舒卷的自然感,跟岛上的自然风光一样美。最后选择在一片静默中转身离去,酷极了。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她才是电影的主角。所以,相比之下,我完全不关心两个男主在干嘛,我看得懂导演意图(哥们你的导演意图确实也过于明显了,),但我丝毫不与他们共情,也不是太关心他们的手指和死活。我实在是一个过于典型的女性观众啊。

21分钟前
  • 恰恰
  • 还行

挺鲁迅的。第一次割手指非常好,男二摆脱冷气向上走,不再仿徨的呐喊。也把一个阿Q砸出五味三道,朋友离开,他妹妹的人血馒头也终于吃不下了。村里的狗啊驴啊牛啊马啊眼神也冷了,翻开历史,爱尔兰英格兰,写满了吃人二字。第二次就不好了,成了孩子气,可见孤独不过是另一种斗气,茴香豆写了几遍,这件事没有意义,依然是孤独的新写法,没得出路。男二少了开场的凄厉之色,成了祥林嫂,孤独本身就是咒语,一个传一个,搞疯所有人。最后的烧房子成了强弩之末,成了门口有两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烧掉一棵不会改变本质,何况还没烧成。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悲的是他们总是强行相通,我们都觉得吵闹只有他们不懂。

25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这部才应该叫《分手的决心》!

3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venezia79 3.5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 抱着期待去看结果收获了个小品 也不是小品不好 也不是完成的不好 就是觉得差点什么

31分钟前
  • 烁烁君
  • 还行

始于两个男人戛然破碎的友谊,一方坚定绝交,一方倔强挽留,荒唐滑稽的人际危机在分歧、纠缠、困惑中逐渐演变成极端疯狂的暴力事件,切断手指以表决心,焚烧房子以雪前耻,人物带着神经质的古怪与偏执走向毁灭,麦克唐纳用虚构岛屿上人与人的对立决裂巧妙影射历史上真实的爱尔兰内战,隔海内陆无休无止的枪火仍未终结,闭塞孤岛愈演愈烈的斗争还将继续,凄厉的钟声犹如女妖报丧,温柔的海浪冲刷不净复仇余烬,在偏激的自我对抗中沦堕为伊尼舍林的永世囚徒。爱尔兰自然风光和凯尔特民俗神话装点寓言故事,外加招牌式黑色幽默,最大限度抽去戏剧化元素,表面冷静克制,内核则更加虚无,从善与恶、俗与雅的矛盾撕扯里窥见人性的复杂多面,荒诞中透着彻骨的压抑和悲凉。除去流畅的剧本和精彩的表演以外,摄影、配乐以及色彩运用都堪称一绝。

34分钟前
  • 忏鸟
  • 推荐

莫扎特是18世纪的(让你装逼!)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要分手(烧死你个狗日的!)姐姐有没有可能你也喜欢我(没有?好的那我可以去死了)男人喜欢男人很常见(神父你真的不是在说你自己?)我的驴我的驴我的小毛驴啊!!!实际上一点都不荒诞,封闭停滞的生活中,情绪无限波澜:绝交、单恋、纠缠、怨恨、复仇、你侮辱我可以但不能侮辱我的宠物——这就不是我们现在么!

39分钟前
  • 顾不上
  • 推荐

做成话剧的话,会更招人喜欢。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气质上特像是一部四五十年代的英国“伊灵喜剧”(Ealing),以及大卫.里恩早期电影那种调,像所有“伊灵喜剧”一样天真和古老,只是生在了当代。能想到的对标片是迈肯德里克的《荒岛酒池》(1949)。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男男版“分手的决心”是吧?太儿戏了,这是在过家家吗?这就是麦克唐纳的尬学吗?威尼斯电影节果真玩儿完了… @Venezia79

47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较差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是马丁麦克唐纳的思想实验,在伊尼舍林岛上爆发的是一场两种存在危机之间的内战。而在这座孤世小岛的远方,宏观的世界之中,还时不时传来爱尔兰内战的轰鸣声

50分钟前
  • 留白
  • 力荐

A. 让人如坐针毡的好。看似是反目成仇的荒诞喜剧,实则是对精神内耗生动的具像化:一半的我渴望“伟大”而与“平庸”的自我割席,另一半的我因为被憎恨而变得充满怨恨。四面悬崖的小岛成为封闭内心的绝佳喻体,闷响的炮火和如报丧的钟声则是意识深处的背景音。麦克唐纳用浅显却精确的符号构建当代个体的精神战场,并在后三分之一由焦虑转为触目惊心的自毁,而结尾那场看似平淡的海边戏,正是在笔锋一转中提醒观众:我与我的战争永无止境,我们都是伊尼舍林的囚徒。

52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79thVeniceCompetition#目测是个人本届威尼斯最佳。两个人物都完美踩在我的点上,一个在存在主义焦虑驱动下不顾一切的与自我割席,每次钟声响起我都能充分共情到那种被时间攫取的窒息感;另一个建立在社会支撑上空心的“善”被逐步抽离的线也写得非常精妙。而在嵌入了如此精细的文本后还能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编剧能力就太厉害了。

57分钟前
  • Heathcliff
  • 力荐

本届威尼斯最喜欢的影片!两个人物对时间的掠夺和捍卫都极度共情。由于现实的相似性,观影过程中一度令我产生了些许恐慌,转头望着你的侧脸。我那时没想到的是你提及的关于Padraic的分析,当优秀的朋友、热情的哥们、美丽的姐姐这些构筑起他善良外皮的他人的美好逐渐被剥离之后,Padraic自私、暴戾、邪恶的本性就暴露无遗,而人的本来面目在多大程度上就是如此不堪呢。即使不去思考,影片呈现的本身也是个好故事。麦克唐纳的编剧真棒啊。

58分钟前
  • 莫萘
  • 力荐

反冷暴力宣传教育片

60分钟前
  • 苦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