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HD国语|粤语

主演:杨子姗,赵又廷,韩庚,江疏影,刘雅瑟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4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5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4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5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7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8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19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那些美好青春的记忆.......终将逝去.......

你相信吗?这个世界有一个玩意儿是存在永恒的,它可以永远镌刻在你心灵最深处,也许是一道鲜血淋漓的伤痕,也许是一串爱恨交织的泪珠,也许是一群早已远去的旧人。你永远也不会遗忘,那就是青春的回忆。

      《致青春》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很火,其实就我个人认为,这部戏之所以这么卖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青春二字。青春二字看似平凡,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但是却能勾起人们尘封已久而且是早已腐朽的记忆。

  春风吹拂,流年往复,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带着梦想着走在理想的海角前,却又无法抑制的怀念过去,或许我们真的太过平庸,经不起流年往事的烹煮。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依靠回忆度日,喜欢将青春那些泛黄了的书页拿出来重新翻读,待到悲怆的秋风吹散时光的诺言,才猛然发现,原来美好的梦不等于昨天。

  看完《致青春》之后,说实话我很喜欢。不过要问我最喜欢这里的哪个人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郑微,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放弃自己高考的志愿,千里追寻青梅竹马的林浩,一份真情让我感动。奈何命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捉弄人,在这样一个巧合众多的校园里,偏偏上演了这样一场人情冷暖的时差。

       但喜欢这部影片也仅限于喜欢剧情,喜欢我一直对青春片的执念,但对于里面有些角色的选取是的确是无法认同的。所以还是给不了高分。

 2 ) 致你们陈词滥调的青春


赵薇的《致青春》打的无非就是“全民回忆”的牌,很有些敝帚自珍的意思,但这种故意为之的缅怀,几乎已经成为时下青春片的陈词滥调。这类作品,几乎都离不开宿舍、教室、舞台晚会,泡妞的手法千篇一律,从入学日到毕业典礼,以浅显的事件罗列、拼凑起来而已。我们的大学时光见证过无数校园DV的诞生,那种类型,常常是我们那时候最不齿的,而《致青春》不过是将其放大化、精致化了,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一脉相承。

就像大学时代的DV作者容易“自我陶醉”,这部作品被当做严格意义的工业产品来对待的时候,它仍然沉浸在“自娱以娱人”的幻想。这种题材几乎已经被固有思维绑架了,作为编剧的李樯很努力地想要突破固有的路线,把结尾引向幻灭的情结(大部分这类题材还是趋向于阳光),但他仍然有人物出色而结构相对较差的明显缺点,《致青春》的毛病,仍然是出在剧本上,四个女生虽然在很短时间内被赋予各自明显的性格,但仍然是缺乏深度的描写,以至于她们的每场戏都拍得浅显而粗重。

按罗伯特•麦基的说法,她们都缺少“人物弧光”,参考人物的前后境况,黎维娟的爱慕虚荣,郑微的无理取闹,以及阮莞女神外表下严重缺乏的自我意识,几乎都一成不变。故事的悲观倾向,让她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却也是做了让她们所鄙视的自己,倘若电影的批判性能直指社会域的背景,找寻到这种幻灭的根源的话,那么《致青春》也许会拍成一部有叙事分量的电影,但编导的眼界,仍然停留在少女心事的层次,沦落到最无力的自我拆解,归于自私自利的勉强结论。

所以我们最该问的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要被拍出来,它的意义又是什么?是青春成长的朦胧困惑,还是以日后的幻灭的心态怀缅当年的美好?固然我们当年都有些二逼精神,那些看起来很傻的举动,恰恰是我们当年经历过的的现实,但是仅仅把这些简单的罗列出来,非但无法感同身受,更沦为蹩脚的笑料——电影的前一个半小时,其实是这种种俗套的综合体,上课迟到装肚子痛,食堂打饭的冲突,楼下的痴等,开学泡学妹的规则……它秉承过往的套路,向其中植入粗浅的笑料,胖子的失身,摸胸论大小等等,几乎摧毁了电影本身的格调,既不直接,又不含蓄,便越发倾向于内地特色的粗俗猥亵。

既然辛夷坞的小说质量停留在三流的网络文学,那么我们很难奢望这部电影达到厚重,就编导而言,他们很难称得上自己喜欢这个题材,在这种趣味之上,号称内地第一编剧的李樯也无力回天。关锦鹏严格意义上说也不是一个好的监制,《致青春》和他之前监制的《渺渺》一样,最致命的就是不连贯的紊乱叙事,电影的视线不断在几个主人公身上游移,最后又勉强地回到郑微的身上,连带出现的梦幻般超现实场景,暴露了赵薇作为一个导演的不自信,在写实和浪漫之间达不到自我平衡,或多或少是因为她对这段经历的不了解,过早成为明星,长期脱离校园,所谓的情结,于她来说,更像是一场幻想。

正如电影把文艺青年的生活套在一群“土木工程”专业的人身上,他们说着诗情画意的句子,其实和他们本身太过脱节。而电影的推动力,并不是依靠各种心理作用的升华,而是依赖各种省力的巧合——擦枪走火的怀孕、出国留学的名额、突如其来的车祸,都让本来就极度苍白的故事更加脆弱。与之相应成趣的是电影里廉价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无法让人喜欢,每个人的选择都无法让人认同,除了那段胡搅蛮缠的爱情,他们没有任何主动性,就和电影最后那条滔滔江河一样,无论谁都是随波逐流的一份子。

赵薇不可避免是把一切轻薄化的推手,她和所有拍过校园DV的人一样,自己沉浸在自己营造出的虚渺的浪漫城堡里,任凭旁人一脸黑线。而说到底,校园青春片确实已经是最难拍出新意的类型了,它拍不好的原因大致是两种,一种是自溺,一种是媚俗,《致青春》两头全占,自然沦为俗不可耐的游戏。事实上,除了电影稍稍可赞的美术,以及主题曲之外,这部电影的成色,也仅仅就是一个拥有大投资的学生作品而已。【搜狐专稿】

 3 ) 这就是传说中的高票房烂影片

首先声明 鄙人没看过小说 只是看了电影就自己的观感谈谈
1.作为赵导电影处女秀 也可以说是硕士毕业作品 如果要我为致青春打分的话 我可能只会打60 从电影播放开始 虽然稀稀拉拉有些笑声 但是不知道是我笑感太高 还是真的不好笑 整场电影 我只有在郑微跟陈孝正接吻 陈摸郑胸部时 郑说是不是太小了 才笑了下 与此同时 我前排的一哥们说"生摸啊?"此处确实是个亮点 之所以我会给及格的原因在于摄影 有一场戏郑质问陈是不是要出国 阳光照耀在水房 让人一看就是青春的颜色 整个画面都有一种出奇的美感 特别是最后结尾河流的海纳百川仿佛与郑说的"我们爱自己 胜过爱爱情"的狭隘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2.看过此片 我才知道 原来伊利集团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 那个时候伊利纯牛奶就开始流行在寝室的锅里煮着鸡蛋 伊利巧克力冰棍就肆虐在炎热的夏天里 更神奇的是 它到现在依旧很洋气 一打开电视就是它的广告 在伊利盛行的年代 请给蒙牛一个机会好么?
3.对于没有看过小说的我 看完电影后 觉得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件事 有一女的 从小就特喜欢邻居家的大哥哥 可惜小他5岁 一直不能在一起上学 终于妹子发奋图强 考到了哥哥所在的城市 可是发现哥哥出国了 去了USA哦!然后妹子失恋了呀 就在寝室哭啊哭啊 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就去找师哥串串门聊聊天 在师哥寝室串门的时候 看到一模具特好看 就拿手去碰啊 可是呢 碰坏了啊 差点要掉下去啊!这时男主角就出来了啊!就一把推开那个女的啊 然后女的就讨厌那个男的了啊 可是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 她又爱上了那男的啊 男的居然可以很讨厌这个送上门来的萌妹子啊 觉得很烦啊 各种伤害萌妹子啊 萌妹子就决定不再喜欢他了 就跟一群男的抽烟打牌啊 但是我们的男主角觉得这样不好啊 救世主附身 他要拯救萌妹子啊 然后把萌妹子拉出来 说了几句就跟萌妹子在一起了啊 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啊!!!很开心有木有!!!可是背后有双眼睛啊!就是邻家哥哥啊!邻家哥哥没有出国啊!刚找到萌妹子 萌妹子正好就跟男主角在一起啊!可是 当男主角要毕业了 萌妹子的室友突然告诉萌妹子 她男朋友要去USA了呀!!(USA是多少人的梦想啊????都想去!!!)然后各种哭之后就毕业了啊!多年后男主角回国了啊 要找萌妹子重新在一起啊 但是邻家哥哥也找到了萌妹子啊 提及原因 是因为邻家哥哥的爸爸给萌妹子的妈妈有奸情啊!但是萌妹子还是要嫁给邻家哥哥啊!然后没了啊!!!!
4.萌妹子陈妍希的妹妹(就是长的很像啊!!)有个美丽的室友啊 叫谢娜啊(难道不象?)是校花啊 大家都爱她啊 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啊 感情很好呢 可是 有一天 男朋友来找她 乞求原谅啊 说是让一个女人怀孕了啊 谢娜不仅没有离开他 还帮他借钱带那个女孩去打胎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应该会分手了吧 可是没有啊 多年后 谢娜坐在那男人的车上说她怀孕了 那男的说他们不能结婚 他们家不同意啊 然后谢娜就去打胎了啊!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应该不会再有联系了吧 可是不是呀 男的在谢娜结婚前一天说要去看他们大学最喜欢的一个乐队的演唱会 谢娜去了啊 然后 最诡异的片段来了 谢娜堵在路上了 然后她就下车跑啊 跑啊 正过马路的时候 绿灯啊 很畅通啊 没事啊 然后往前跑了几步之后 谢娜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个转身往回跑 然后就被迎面而来的一辆车撞死了 然后就完了啊
5.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把小说 特别是这种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 肯定不会太优秀 但是湾湾的那些年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啊 让人看了就有代入感 可是致青春完全就很没有代入感 让那些在进影院之前就想在这部电影里找回青春的人很尴尬 完全不知道何时该落下一两滴泪来悼念逝去的青春
6.此片观影者据我观察大学生居多 很多是女生 而且看完之后肯定会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然后配上自己的一张照片 妹子们 你们现在有的是大把时光享受青春 别把自己太有代入感 当你的青春真的逝去了 你是不会再说这样的话的
7.请允许我个人将最佳女配角的奖项颁给打酱油的佟丽娅 仅仅从几个镜头 就让我觉得她是一个会演的演员 如果有好的电影剧本找她 我觉得她应该会收获几个影后的称谓
8.就像我们曾经喜欢的小燕子姐姐现在也开始当起了导演 青春终将会逝去 它会利用时间的力量 教会我们成长 教会我们去爱 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之后 我们才会发现 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已经逝去了
9.韩庚真不是友情客串?戏份这么少怎么就是男主角了?
10.此部电影的票房与口碑绝对会是一个反比 有太多人想证明他们的青春已经逝去了 可是看完之后 只想说嘿 什么玩意儿啊!


天后的片尾曲给影片增添了太多色彩了 让我第一次领略到影片完之后 观众都没离去 都等着放片尾曲

 4 ) 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绝佳结合(但千万不要拆开来看)

自从成为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政经记者后,我就多年不写这些“小情小调”的小影评了。但既然看了提前映,不出来得瑟两下好像也说不过去。
片子看完。第一感觉是,这不像一部处女作。全片的成熟、自信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绝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之作。我想这来自赵薇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强烈自信,来自于李樯的老辣狠准,来自于关锦鹏的游刃掌度。
在这部电影里,最让人惊讶也惊喜的是如此多的粗暴凶猛桥段。你很难想象它竟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但如果你熟悉赵薇,你会感受到她内心的女权主义色彩是浓厚的。所以,即便她初执导筒,也不会颤颤巍巍的只是玩一些小打小闹的把戏。她大胆而直白的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颠覆世界。
电影能取得这样的状态一部分要归功于李樯,在这部电影里,你依然能看到《立春》《孔雀》式的猛准狠,李樯试图再次用他惯有的冷静、残酷、猛烈,在你享受生活的无意义安乐时,狠狠的扇你一耳光。但这种耳光有时扇到位了,让你醍醐灌顶。没扇到位,你会觉得它只是个耳光而已——只不过它是李樯扇的。
这正是这部电影还不能成为绝佳文艺片的根本原因,在全片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受到那种击碎心骨的震动,好几次,影片正准备开始勾起你哲学式的情感体悟时,却突然戛然而止——大家都知道,一切绝佳的文艺片都必须成为哲学,至少接近哲学。
但我并不生气,也不苛求。因为在当下的大众电影语境里,它的确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非常多的五花八门的电影中难得自然又聪明的爆笑场景;有一点都不低劣甚至非常讲究的台词对白;有一群看起来不靠谱但实际演得一点都不为电影减分的演员;有很好的配乐以及虽然不“明信片”但是构图考究的画面;有流畅自然毫不突兀的起承转合(虽然个别地方略显拖沓)。
所以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部好电影——但不能称为绝佳的商业片,因为它具备的娱乐元素并不十分足够。
另一件事也让我暗自意外于赵薇的成熟。群像电影最考导演功力,大部分电影不是在戏份“分赃不均”上败北,就是顾此失彼人物个个成鸡肋。但这部片子里,导演驾驭得刚刚好,每一个人都鲜活如生,恰当的安放在各自的位置,并各有所指。
几年前,在我知道赵薇要导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靠谱。因为我认为她没有那种惊世骇俗的创造才华或运用小聪明投机取巧的性格(这在当前中国几乎是成功的两种必然路径)。
但这一次,她却用一种又笨拙又聪明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好作品。它的意义不在于是多优秀的文艺片,也不在是能赚到多少钱的票房片,而是第一次,能有人将文艺和商业都做到了优秀水平,并衔接得如此巧妙、自然。
所以,这是一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绝佳结合,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更满足一点,就千万不要拆开来看。
作为一部处女作,这已经够了。但要成为一名大神级导演,赵薇不可能永远都脚踏两只船。左脚多迈几步,赵薇或许能成为许鞍华那样的里程碑式人物;右脚多迈几步,努力做女版冯小刚也未尝不可。
但前提是,她必须对自己狠些、再狠一些。

 5 ) 【拖延症】由《致青春》剧本问题想到的其它问题

由《致青春》想到的“文学改编剧本”这一问题
  
  看《致青春》的时候还是五一前,因为一堆事以及懒,现在才用小文总结写出来,很惭愧。片子是参加儒意那边的内部观片会,心不在焉,只看到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便过早对影片下了定论——还不错。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五一前后,基友们问我看了么,我说看了啊,挺好的。然后基友们观片回来就会说,那么难看你说挺好的,你又收了五毛吧。
  
  我发誓,我是发自良心觉得电影的前半个多小时挺好的。小细节逗趣,场景布置用心,人物也比较生动。谁知道假期后接续了后面的剧情,我嚓,确实,越看越惨不忍睹啊。身边基友们也纷纷看片归来,各种“烂剧本,胡逼编,真没劲”之类的吐槽不绝于耳。
  
  确实,感觉影片的编剧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不过在天朝。做一个《致青春》这样的由流行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项目,即使是导演,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等别提编剧了。现在做成这种水平的故事,想必也几乎是编剧力所能及的极限了。
  
  我在想,正因为《致青春》的项目有其特殊性,既有值得肯定的闪光,也不能否认在编剧上存在问题,才更能由小及大,给此类创作提供一些重要的事实经验,是值得分析思考一下的。因此仓促总结成以下小文,主要是自学之用。
  
  一. 单从电影剧本看,《致青春》存在一些浅显错误
  
  1. 关于主题,缺乏明确的主导精神。或者说影片实际传递出的观念,和影片在创作营销中强调的观念,是不一致的。《致青春》顾名思义,“青春”看似是影片最重要的主旨,但人们常说青春片,青春故事,但细致推敲,“青春”本身是虚无和非具象化的。从故事角度,要具体的延伸概念,会发现这个词其中是包含着诸多不同可能的,有残酷,有成长,有理想,有性萌动……编故事只能截取一个重点,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杂糅。《致青春》里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其实啥也没有,在宏观的情怀和精神定位上很虚无。
  
  2. 大事临头胜过无事生非。《致青春》里面最大的问题,是相对而言极为薄弱的情节和事件。简单说,就是影片中没什么具体的事,情节缺乏起承转合。我不认为电影中鲜活呈现的细节和情境是在进行“叙事”,也难以找到大学阶段和社会阶段的必然联系。里面的全部情节都是人物开场和人物结尾,最重要的中间段落却是缺失的。也许有人会抽我说扯淡,里面全是爱情啊!成长啊!悲欢离合啊!怎么能说没事呢?就细致一点问,谁谁和谁怎样的爱情?谁因为什么而发生了怎样的成长?一琢磨就能发现,这些简单句填不满。长达2小时多的电影里,真正在叙事部分的容量,大概等同于一个30分钟微电影。
  
  3. 很显然,人物太多了。光女生宿舍就4个女孩,还有男生宿舍一屋子基友,还有什么初恋情人两小无猜等编外人员。十来号角色身份无差异(都是学生),在剧情中还没有太明显的主次,几乎是并列的分块叙事。别说片长两小时,就是8小时也好看不了。有基友会说,扯淡呢,这才几个人啊?群像式的成功电影也很多啊!但是,群像式的成功影片,大多数是两种情况,要么有一个重要的外界事件把人物凝结在一起,比如七武士对应打山贼。12罗汉对应盗窃案。斯巴达三百勇士对应抗击波斯。看好莱坞式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是一个竞选学生会主席,参加xx大赛之类的外部事件支撑着故事。
  
  4. 另一种情况是给角色一个本身具有价值的“身份概念”,成功的成长类影片中,主角所经历的与它们本身的身份,是和电影的整个情怀上融为一体的。很多关键的情节,都是在抒情,叙事,塑造人物三者的交汇点。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师身份与“电影梦”情怀,众多美国黑帮片中的黑手党身份与犯罪情节,正是这些特定身份把人物塑造和情节叙事凝结成的整体。在《致青春》既然角色都是学生,那么,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就非常重要。《致青春》中,围棋社团也好建筑专业也罢,其实无论是对情节或者主题,都没有贡献的。并且建筑专业是纸面专业,也很难用视觉和细节表现出来,无形和人物再度衰弱。
  
  5. 头重脚轻,前后断裂,腰部乏力。由于人物的多,导致了整个影片的结构不合理,当陈孝正出场前,编剧要安排长达四十分钟的酱油人物出场。太慢了,太慢了,太慢了。并且还要努力让那十多口子,在观众几乎遗忘的时候间隔着出来露脸。尽管影片前半部每场戏都比较用心,但是还是你就会发现,故事越到后面,情节的缺乏逻辑和强加于人的感受也越大。因为情节本身不连贯,毫无递进感,都是跳出来的。很多角色明显观众没记住,比如郑薇那个追录取通知书的初恋大哥。插一句,人物多而印象不深可能也与演员选择有关,他们都长的太好看了,而我们记忆深处,谁还没有一些大肚子小短腿歪鼻子小结巴的朋友们呢?
  
  6. 年代带入感不强导致怀旧感没出来。怀旧也好,青春也罢,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一个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具体说只有与现在时至少拉开20年,观众才能有一种新鲜感。拿中国举例子,能做回忆式故事的年代,基本就是文革,80年代,90年代初。这些时间段社会的观念和人的价值取向,与现今社会有反差。而《致青春》里面,2000年左右,与今天比,年代感并不强,削弱了所谓“青春记忆”这个点。
  
  7. 价值观的含糊。前不久《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引起了价值观的讨论,不管价值观正确与否,但是至少是让人能够直观感知的。但《致青春》里,价值观比较含糊,也就难以引发观众明确的爱恨情仇。就举一个小例子,陈孝正明显是个贱人,但是他贱的略有合理,既没有到惹人同情的正面,也没有贱到反面角色形成大的对抗。因此,爱她的郑也就爱的糊里糊涂,观众看得糊里糊涂。缺乏倾向,暧昧含糊,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二.编剧也没辙,原著改编必然面临的困境
  前面总结了这么多,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这其实只是铺垫。真正想强调的问题是,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下,是真难以避免的。《致青春》从一本书变成一本电影,实际上也勾连了近年来从文学出版到电影原创之间,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从文学角度而言,《致青春》只能说在同类网络小说中写的不错,但主要是情怀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故事本身的人物,题材,可供衍生的材料,非常适合电视剧,却几乎是完全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因此项目的立项,无外乎是两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权。
  
  首先是小说成功的销量和影响。在当下图书印数停留在几千一万的状态下,《致青春》百万册的实体书销量,算上传阅下载没事八卦,保守估计原著的读者有千万左右,这一数量几乎与国内爱情类电影潜在观众的全部人数相当。而最早《致青春》电影项目的投资不过三千万(后来增加是因为赵导花超了….),哪怕原著读者中只有三分之一去看电影,也能保证电影的回本。在一个商业主导电影创作的背景下,小说本身的成本就决定了项目能拍拍,不能拍也得拍,谁会放着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不做呢?
  
  第二个因素则更加无奈,就是与《致青春》差不多的故事可能一抓一大把,但确实没有什么比这更优秀的当代情感小说了。不信你随便找个书店,走到中文小说柜台转一圈,你会惊人的发现,稍微有点艺术水准,值得看看的小说,基本都是2000年以前写的。最近人们写的都是什么怪力乱神的故事啊…..这后面的问题,包括了出版的困境,文化的困境,文学的气势衰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
  
  所以,不拍《致青春》也没什么更值得拍的(有肯定有,但是谁心里有底能保证呢?)而《致青春》只要拍了,不管拍成什么样肯定能赚钱。那这一切就都是水道渠成的事情了,一本不适合改编电影的书,遇到不拍不行的项目。只能以这种极为扭捏的方式进展了,编剧本事再大,又能有多少发言权呢?
  
  因为原著出版上的成功,越成功,其实对电影剧本创作的干扰也越大。李樯本人的水平,显然要比最后成片是高出来的,前面说的问题,基本都是框架上的问题,而电影的优点,基本都在细节上,比如在每一场小的场景内,人物台词顺畅,言语鲜活,情绪和细节也基本合理。我相信,如果仅仅保留小说的人名,以及一个青春的概念,让李樯放手去大胆的写一个新的故事,肯定会比《致青春》现在的样子好很多的。
  
  仅作为个人叵测,电影的前半部不错,而后三分之二急转直下,可能与赵薇的整体能力有关。同一拨的女演员里,赵薇参演的电影,明显要比秦海璐或者周迅或者高圆圆所扮演的角色模式化,简单化,娱乐化。换句话说就是没啥营养,也不够情怀。也许赵薇本身的能力就决定了她不敢也没有能力就原著进行大改,而李樯的优势又在大情怀上(不是指缺乏技巧,而是相对而言整体的艺术感觉更出色)。因此,两人的搭配也许本身就是不匹配的。
  
  三.文学改编究竟应该怎么改?
  从去年的《搜索》《白鹿原》到今年的《致青春》。文学改编看似是华语电影故事素材的救命稻草,最后结果却成了坑爹毒药。还是个人观点,文学改编其实是有着一些必须遵守的标准的:
  
  1.让文学的归文学,电影的归电影
  文学和剧本的区别,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是小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但是求同存异的是,二者肯定有各自的短与长。因此,在电影改编的时候,不能因为原著名声显赫就不敢让电影大胆改编。笔者认为,当原著与电影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文学服从电影。当原著与电影的一般性创作规律不矛盾时候,则最大化的遵循文学小说。
  
  2.独臂大侠胜过侏儒
  一本小说能支撑起十几万几十万字的篇幅,自然原著的信息量要大过电影。因此改编时候,还是两种选择。究竟是把原著进行等比例的压缩简化,最后还是什么都有,只不过胳膊短腿短,形同小矮人。要么就保留主干,敢于断臂求生。个人认为,全面微缩的结果是像完成任务一般让创作者在搭建整体结构上疲于奔命,故事自然漏洞百出干巴巴,而选择一点做充分,则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如果观众是个一米六黄的姑娘,估计还是想嫁一米八的独臂大侠,而不会是一米一的小矮人。
  
  3.狗揽八泡屎是不对的——线索最好不要超过2条。
  无论是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的说法,或者是a故事与b故事的说法,还是线索的说法,总之,在绝大多数的编剧理论中,都认为2条情节线索在电影容量内是比较合适的。因此不管原著小说有多少组人物多少组纠葛,就选择最重要的2条做好就行了。
  
  4.看得见摸得着——一定要有具体的事
  生活流小说,其最大魅力恐怕来自于那些个人化的,情绪化的细节堆砌,但是电影里面没有事是极为可怕的。片面强调电影主要讲述情怀和感觉纯属自欺欺人,只要是剧情片,就得叙事,就得有事。
  
  5.小说本身的故事氛围十分重要
  故事氛围是一个不太确切的词,包括了历史信息,社会准则,相应的历史热点。在文学改编的时候,既然能够入电影创作者法眼,那么小说一定不是“现在时”的。因此,改编中重视“时代差”十分重要,有些时代感应当强化,有些时代感则应该弱化。电影的改编最终一定要具备独特的故事质感。如果你改编到最后,发现电影还没有一个元素拼接片的氛围感强烈,那显然是失败的。
  
  6.人数不在多在于精,分清谁是主角
  思路清晰找到故事的主角。很多小说都是群像式的人物,情节也是分段叙事的。但是你改成电影,一定要找到主角,找到配角。有独立外部事件的人物可以多点,但是要每个角色都形象差异化,而成长类,细节类的角色一定控制数量,且区分其重要程度,拉开差异。
  
  7.我有的你没有,所以我比你厉害——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独门优势
   把一个文学改编拍成传记片显然不是好选择。如果你做了一个电影,却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和表达方法,情节都依靠人嘴说。表演全是大中景。那你还拍电影干啥啊。一定要好好想想镜头以及剪辑,究竟能在整体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贡献。这里强调的是整体价值。比如关键情节点的交代方式,整个电影结构的组接。只有胆子大,用影视擅长的部分来填补小说的短处,才能够做到有益的创新。
  
  
  

 6 ) 不要常看经典电影

不要看经典电影,尤其是经典的老电影。IMDB前300名通通不要看。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让你能一遍遍地回味的影片,最好不要看。

这样做会提高你的口味。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口味高了,就不容易吃到满意的东西。

多看国产电影,什么大特技啊,大明星扎堆的那种,水军铺天盖地,软文遍布各大门户网站,各大娱乐频道纷纷采访,各种脑残粉无脑刷分。明星在上映前一准闹个绯闻。

对,多看这种电影,看多了,你的品味就会迅速被拉低。阈值一低,你就会经常有惊喜。

比如,觉得《致青春》拍的还不错。

 短评

赵薇在两小时片长里,将原著中几乎所有人物历程都交待的很完整,节奏把控得当、镜头感很强。前半段大学生活笑点密集,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文艺范儿十足。故事完全以女性视角展开,相信很多男性观众会不理解片中的一些段落。两位新人表现可圈可点,赵、韩的表演也不会让人跳戏,赵薇诠释出了青春的精髓。

7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谈谈女导演们的青春情结好了: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是王蒙的小说,是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的背景。张暖忻的《青春祭》是张蔓菱的小说,讲的是文革期间,女知青在傣族的故事。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网络小说,描述的是如何通过意淫从没发生过在自己身上凄美偶像剧步入老处女更年期。

9分钟前
  • 苏觋觋
  • 很差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的人只有上学。

10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女主角得知未婚夫有个为他疯狂甚至寻死觅活的追求者后,觉得对方爱爱情胜过爱自己,遂将认识17年的男友出让。她这是爱爱情呢还是爱自己?都不是,她爱她对爱情有过的憧憬。“有时爱情徒有虚名”。多一颗星给赵导。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青春是一场又一场无能为力的爱”前半还行,后面交代太急太乱,又有点过度抒情,只为迎合主题。不过对没了青春的人来说,青春题材真是个攻城利器。这样的影片总会带出些回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很喜欢穿水晶鞋的一场,它对美好的描述比我想象的好。不过不喜欢这里的台词,太做,太文艺气,还总用成语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很有感触,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居中的男女主角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18分钟前
  • 八贝勒爷
  • 推荐

0.5 归根结底还是赵薇品位太烂,连《读者》都没到。赵又廷演戏真是天大的笑话啊。

21分钟前
  • LOOK
  • 很差

前半段很顺,后半段略卡,但整体制作水准四星不怀疑。故事倚赖李樯,那些台词、超现实主义和性格极其分明的众人物。从演员的表现来看赵薇的这份毕设很不错,杨子姗必火,连大屎球韩庚都能让人毫不出戏。喜欢从校园到社会的利落切换,但真心没有高级到赵导之前一直强调的大时代变迁,也确实不用那么强求

25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看得出赵导对四字成语一往情深执迷不悔,料想定是当年在漱芳斋夙兴夜寐博闻强识,是故积重难返,以致剧本佶屈聱牙惺惺作态,叫人如坠云雾。#诚如所见,堆砌四字成语对于文采真的一点帮助没有,还要加油啊年轻人#

27分钟前
  • Picasso影业
  • 很差

赵薇「致青春」悲喜只因真实,完整,更难得摒弃赘笔。无需花哨影像,台词掷地有声,充满朴素力量,虽简单但见真情。到场演员也是第一次看成片,上台多哽咽无暇多说,一部作品百战艰辛,感慨良多。

32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女主角在寝室发神经那场戏,我真以为是还珠格格附身了呢

37分钟前
  • 4cats
  • 较差

我得说这绝对不是烂片,那是因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里面,开心过犯傻过迷茫过痛哭过,足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真要说些不足,多一些镜头语言凸显导演的功力,剪辑包装再多加一些心思,会更好。

42分钟前
  • 阿刺少爷™
  • 推荐

生涩,热血,用力稍猛,轻微失控。因为优点和缺点都和青春的记忆息息相关,所以没有那么突兀。细节好于整体,困死在原著里的李樯帮了倒忙。但赵薇和电影本身都是青春的写照,用青涩和幼稚去完成一个或许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连不成熟都质朴的一塌糊涂。可能多年以后回头看,现在的遗憾都值得怀念。

46分钟前
  • 小安
  • 推荐

一水儿的侠女!超好笑又好哭,轻微煽情算是节制,大学生活场景极有共鸣。结尾那句话可以更好。去掉所有特技更好。一定大卖!!以及,南京好美,还我青春呀。

51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上映第一天来豆瓣看7.3分 呵 有些人就是喜欢装逼 这个片再怎么也不会只有一星那么差吧 不过至少说明赵薇同学没有请水军来豆瓣刷分 像泰囧跟西雅图这样的烂片子上映前几天都有8.几分 冲这个我也要给赵薇打5星

54分钟前
  • 力荐

片尾王菲的歌一出来,赵薇前130分钟都白拍了。

56分钟前
  • K
  • 还行

有笑有泪,人设立体。但后半失控,韩庚也莫名其妙。配角出彩,怒赞寝室妹子们和老张。赵薇没玩“小清新”,这点很好。

57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作为女导演处女作,和预期差不多,这故事应该改名叫绿茶婊的青春。青春就是你看着自己慢慢变成自己当年讨厌的那种人,导演有一个很适合怀旧和消费的主题,无奈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的陷入了凌乱,冲着缅怀来的主题更是掩盖了一切。★★☆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两段式的故事没有割裂感,所有人物都面目清晰,一半的角色真实又接地气,另一半的角色则是拧巴矫情。每个人的结局都很唏嘘,李樯很厉害。张瑶的表演大放异彩,两位新人女主角略显拘谨。槽点是部分戏剧化的对白,比《大明宫词》还要作。

1小时前
  • viktor
  • 推荐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商业片,个人觉得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出色。看本片时一直哭,后来仔细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自怜,可怜自己青春有悔,却再也回不去了。只是觉得suede的那首《so young》跟本片基调其实很不搭,这是一首畸零病态负能量爆棚的歌曲,而本片中的人物都太正常太主流了……

1小时前
  • 丁小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