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地2001

HD中字

主演:布兰科·德约里奇,瑞内·比托拉贾奇,菲利普·索瓦戈维奇,乔治斯·西蒂斯,凯特琳·卡特利吉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2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3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4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5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6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3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4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5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6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7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8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9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主之地200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波塞战争期间。雾色中,一队波斯尼亚士兵向塞尔维亚阵地接近,不幸天明时被对方发现,波斯尼亚士兵西基(Branko Djuric 饰)中弹滚入战壕,战友则全部牺牲。塞方派出新兵尼诺(Rene Bitorajac 饰)在一老兵带领下检视战场,老兵将弹式地雷塞入波方士兵尸体下面充作陷阱,找到了武器的西基突然出现,击毙老兵后将尼诺俘虏。不久“尸体”突然醒转,西基看着地雷上的战友无能为力,只好与尼诺二人在波塞阵地之间的无主地带请求帮助。联合国维和部队接到求助赶到现场,维和高层领导本着避免麻烦的原则拒绝施救,英国女记者珍妮获得这一消息后借媒体力量对维和指挥部施压。但是维和部队与媒体的介入,并没能扭转混乱战争中的又一悲剧事件。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鬼马飞人 鬼馬飛人大奖赛铁轨的尽头守护者第四季魔神英雄传七魂龙神丸飞越比佛利第三季爆火线白金龙直升机在行动智取威虎山[1970]长江一号2008风中劲草雍正大破十八铜人孽欲之殇红色木鸽一条叫旺达的鱼黑三角造物遥之彼方的接发球阿索卡噗通扑通的夏天多梦季节潜欲浮生特殊交易30正美丽偷偷藏不住犯罪现场调查 第五季动物之家大峰祖师步步惊魂烈血天空国语猩猩王马路与天使攫夺者午夜凶铃:凶铃再现神秘来电拜金妙搭档古城谍影薄樱鬼黎明录不朽的埃及名校风暴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战场是舞台,人生也是

       当维和部队和记者们介入之后,这部电影升级成五星了,因为其展现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战争,而是扩展到了人生。
       无主地带的战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舞台,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自己不同的角色。波塞士兵回忆到一个共同认识的女孩子的那时候,眼中闪出一丝兴奋的光芒,但最终却因为无法调节的冲突,让他们持枪相向双双惨死。维和部队的中士有正义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沦陷于战争的波塞士兵们,而他的上司却在办公室悠闲地下棋,面对中士汇报的情况一开始官僚地逃避责任,之后又和女秘书乘直升机去现场作秀,一切都显得那么无耻,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上司说服了中士接受现实;战地记者貌似敬业,却用普通士兵的悲惨故事来博取观众眼球,很难说最后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她们的推波助澜。影片的结局是如此的悲惨和无奈,而我们却只能选择接受。应该说所有人都是施害者,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局外人,因为我们在消费着战争。
       其实人生也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我们在旁观别人表演的同时,也精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的时候你只能默默地选择,可是最关键的是要管住自己的心,这样才能了解让心有个平静的港湾,去坦然地接受一切。

 2 ) 末日自救

电影中处处显露出人心的恶毒和对所有的“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浪漫主义却又一厢情愿的法国人,冷漠官僚狡诈的英国指挥官,面对死亡第一句话问的是“这个镜头拍下来没有”的新闻记者,毫无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被困士兵。

以及坐在荧幕前的我们。

居然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的“他们”。

 3 ) 【转】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体的?

要谈南斯拉夫如何解体,首先应该从南斯拉夫如何成立开始谈起。

南斯拉夫这个国名,是1929年才出现的。再往前,该国国名叫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这个国家成立于1918年。而这个三联王国本身又是塞尔维亚王国、黑山王国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在1918年底合并而成的。 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在一战前已经存在,是19世纪从土耳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出来的斯拉夫小国家,一战中站在协约国一方作战,因此受到德奥军重创几乎死了一代青年男子。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这里的塞尔维亚指的是奥匈帝国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尤其是屯田兵)则是一战末期从奥匈帝国内独立出来的,包括之前奥地利帝国的卡林西亚公国(一部)、卡尼奥拉公国、施蒂利亚公国(南部)、达尔马提亚王国、匈牙利王冠领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和奥匈君合政府中央直辖(不隶属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任何一国)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省。

【奥匈帝国末期的民族地图,其中灰褐色为斯洛文尼亚人,黄褐色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克人】

【奥匈帝国末期行政区划图,斯-克-塞国大致由上图的第4、5、17、18区全部和第3、12区南部组成,且希望得到第7区】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比起当时的塞尔维亚王国来说地盘更大、人口更多、经济社会文化都更加发达,甚至军事实力也更强大(它继承了奥匈的全部海军)。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的前宗主国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因此如果它就此宣布独立将很可能遭到对达尔马提亚沿海虎视眈眈的意大利侵略。出于这个目的,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家就已经与塞尔维亚政府达成了合作,因此斯-克-塞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国民议会——在独立后不到一个月就决定拥立塞尔维亚国王为自己的国君,实现南斯拉夫各族合作以自保。

【1918年从奥匈帝国独立的斯-克-塞国】

但是这个企图从一开始就落空了,意大利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凭借着实力从南斯拉夫夺走了达尔马提亚沿海的许多岛屿和城市,以的里雅斯特为中心的奥地利滨海省(居住着许多斯洛文尼亚人)则也被意大利夺走。

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不但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庇护,反而迎来了国王带来的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压制。国王从一开始就把新生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当成大塞尔维亚来治理。 试看以下三幅政区图:

【1922年以前的政区图】

1922-1929年行政区图

1929-1939年行政区图

1921年登基的亚历山大国王先是取消了各民族自治权,将从奥匈帝国沿袭下来的、大体上按照民族划分的政区划分为许多小州。

1929年1月6日,国王借口国会内部克罗地亚农民党和塞尔维亚激进党的激烈对立(实际上是民族冲突的反映)解散国会实施独裁。接下来,他把国名从塞-克-斯王国改为南斯拉夫王国,然后将小州合并几个打乱民族成分的大省。就像在塞尔维亚王国内马其顿人(更接近保加利亚人)被强制塞尔维亚化一样,新的王国把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克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和塞尔维亚人一起统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试图通过语言的同一性(除了马其顿人外,其他四个民族确实都说的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来构建统一的民族。通过其他民族的“被塞尔维亚”,只占人口40%左右的塞尔维亚人就强行变成了占全国人口将近四分之三的“主体民族”:

我再一查,终于明白了,原来这玩意儿是1921年第一南斯拉夫建国初期的人口普查数据。这里的建国说的是【南斯拉夫王国建国】。 Попис становништва 1921. у Краљевини СХС 然而这个74.36%并非是塞尔维亚族,而是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也就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而在大塞尔维亚主义语境下更是包括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克和黑山五个民族。如果按照这个口径,那么铁托自己也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这个主体民族的一员了,有什么必要自己打压自己呢?事实上他倒是没少推这个概念,还搞出一个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标准语。然并卵,今天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者如暗先生之流是不认的,非要把他归为克罗地亚人不可。那么问题就来了,你怎么能把人在统计的时候算进去,说事的时候又撇开不认呢?!事实上,我们再一看宗教统计,一切就都露馅儿了。1921年南斯拉夫王国的东正教徒比例只有46.67%,再减去5%的马其顿人和2%的黑山人,实际上真正的塞尔维亚人也就那40%上下罢了。与第二南斯拉夫相比,既不增多,也不减少。

然而以国王为中心的这种构建本身就意味着其他四个民族的塞尔维亚化,国王的独裁政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塞尔维亚化政策(如在波斯尼亚和桑贾克地区针对穆斯林封建主进行的所谓【土改】严重偏袒塞尔维亚人)更是加剧了这一点。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王的大塞尔维亚主义独裁政权引起了各民族强烈的抵抗,首当其冲的是由克罗地亚农民党为首的克罗地亚人。1934年,亚历山大国王在马赛被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IMRO)成员暗杀。此后南斯拉夫国内局势更加混乱,摄政王保罗被迫尝试与占总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全国第二大民族克罗地亚人妥协,试图采用奥匈帝国的故技,通过给予第二大民族自治权的办法巩固大塞尔维亚主义者对其他小民族的统治。1939年,克罗地亚获得自治,值得注意的是克罗地亚自治省比今天的克罗地亚共和国还要大。

图内红色部分为1939年成立的克罗地亚自治省

然而,此举反而刺激了波斯尼亚克人、马其顿人、斯洛文尼亚人乃至黑山人争取民族自治的雄心,南斯拉夫国内矛盾更加激化。与此同时,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也人心不足蛇吞象,妄图进一步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以建立大克罗地亚。

1941年3月25日,摄政王保罗决定同轴心国合作,然而他迅速被彼得二世国王领导的政变所推翻。借助这一混乱形势,轴心国在1941年4月6日侵入南斯拉夫。不满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各民族纷纷给轴心军队带路,甚至认为王国政府不够大塞尔维亚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者也加入了带路行列,南斯拉夫王国(第一南斯拉夫)就在带路党横行之中迅速陷入了瓦解。

二战中被占领和分割下的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族的切特尼克(南斯拉夫国内军)和克罗地亚族的乌斯塔沙(克罗地亚独立国)等民族主义武装一方面互相残杀、一方面又争相与德军合作,抵抗运动逐渐团结到了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XX党和南斯拉夫X民XX军手中。

1942年11月26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西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城市比哈奇建立了南斯拉夫反法X斯民族XX委员会(AVNOJ),以“民主、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私有财产和各民族自立经济”为四大纲领,迅速得到南斯拉夫各民族(也许德意志族除外?)人民的支持。

铁托部曲兵力表

1943—1944年的主要根据地波黑和克罗地亚的兵员情况。可以推算得,虽然起初游击队也是以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为主,但最迟到1943年底斯洛文尼亚人(3万人)、克罗地亚人(7万人以上)和波斯尼亚克人(3万人)在游击队中的比例已经与它们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相当

1943年11月,南斯拉夫反法X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在波斯尼亚中部的克、塞、波三族杂居城市亚伊策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战后的南斯拉夫将成为六个平等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波黑和马其顿)组成的联邦制国家。会议建立了以铁托为总理的临时政府,至此南斯拉夫实际上已成为联邦制国家。同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六个共和国之外的联邦实体,比如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伏伊伏丁纳(匈牙利人)、桑贾克(波斯尼亚克人)等,但其中大部分被解散,只剩下科索沃和伏伊伏丁纳作为塞尔维亚共和国下属的两个自治省被保留下来。

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徽章,与后来的南斯拉夫国徽相比,缺少一个代表波斯尼亚克族(穆族)的火炬

1945年,南斯拉夫民主联邦(DFY)立宪会议废黜了国王彼得二世,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XX共和国(FPRY),1963年又改为南斯拉夫XX主义联邦共和国(SFRY)。

1948年,铁托以“情报局分子”的罪名肃清了南斯拉夫XX党内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势力,随后迅速开始了一种所谓的“XX主义自治”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上实际上是一种以集体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因此又被经济学界称为“伊里利亚资本主义”。在这种模式之下,以利润为导向的所谓劳动者自治企业与地方政权相结合,再加上控制在各共和国手中的金融机构,导致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固化,与外国资本的经济合作更强化了这一点,久而久之国家丧失了统一的经济基础,政治上的分裂在强人铁托死去、经历二战极端民族主义恐怖的一代人凋零后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时整个南斯拉夫联邦的分X实际上不仅仅是向共和国分裂,甚至还有向更小单位分裂的趋势——极端的例子是西波斯尼亚自治省,这个所谓自治省(后改为共和国)是以当地一家大型企业为基础的,几乎就是一个企业共和国。这个企业共和国在战争中是与波黑塞族共和国联手对抗穆克联邦的,最终也因为协助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克罗地亚塞族建立的国家)而在西方支持的穆、克联合军事行动中被摧毁。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后来南斯拉夫的解体有比民族主义更深刻的因素。

企业国家西波斯尼亚自治省(图中蓝色部分)

西波斯尼亚自治省省徽,该共和国实际上是Agrokomerc农业公司的一个马甲

此时,维系联邦统一的力量基本上只剩下了军队。然而到了1969年,铁托集团被华约悍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所震惊。联想到自己很可能也将是勃列日涅夫“跨国专X”的对象,铁托集团决定早作总体战部署(在南斯拉夫被称为“全民防御计划”ONO),其重要一环就是组建边防军(TO,实际可以翻译为领土防卫军)。与职业化的人民军不同,边防军是由地方统率的民兵武装,囊括了大部分适龄青年男女。根据全民防御计划,边防军平时进行业余军事训练,战时则将作为后备力量在人民军指挥下投入作战,或是单独遂行游击战和辅助性军事任务。然而,边防军的组建实际上意味着地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至此分裂实际上只缺一个契机而已。

边防军徽章,边防军不但没有如愿成为捍卫铁托集团的利器,反而成了其掘墓人

然则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南斯拉夫从来不缺少这种契机。铁托在世时,他就先后轮番打压了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民族主义者。然并卵,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打击完全不能抑制其死后民族矛盾的爆发。

1980年铁托在卢布尔雅那死去。根据其死前制定的“既定方针”,南斯拉夫在其死后不设总统,而是由六共和国和两自治省代表各一人组成的联邦主席团执政,上述八名代表轮流担任主席。这当然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决策机构,然而对大塞尔维亚主义者却并非不利。伴随着南斯拉夫经济和东欧其他国家一样陷入困境,民族矛盾日益激化。1986年,大塞尔维亚主义者抛出了质疑联邦基础从而动摇联邦国体的《塞尔维亚科学艺术院备忘录》(网上众多铁托打压塞尔维亚的神论最初也是出自该备忘录)。1988—1989年控制了塞尔维亚本土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者通过煽动民粹情绪发动政变很快控制了黑山共和国和伏伊伏丁纳自治省的政权机构,同时又镇压了科索沃的反政变。此后,连同塞尔维亚和本来就效忠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当局代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已控制主席团的四票,加上波黑塞族出身的波黑代表这一票,得以动辄否决克、斯两国代表提出的改革方案。

当然,克、斯两国代表亦非善茬,他们的改革方案本质上就是甩包袱,“加速地区分化”,很符合最近权威人士在《人XX报》上鼓吹的内容。然则这种改革方案对塞尔维亚人没有什么好处,对科索沃和黑山等国来说就更糟糕。大塞族主义者利用这一点,要求建立塞族领导的中央集权国家。可是,动议由于得不到波黑塞族代表的支持而被否决了。于是,在米洛舍维奇的唆使下,大量塞族人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进军,要去改组那里的政权机构。斯洛文尼亚当局大惊失色,连忙与反对派联合起来,动员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警民将其阻止。这就是1989年12月的“北方行动”。

此后形势一发不可收拾,1990年3月7日,斯洛文尼亚当局对反对派投桃报李,将国名改为斯洛文尼亚共和国,4月又实施多党制选举,12月举行全民公投,到1991年6月彻底完成了斯洛文尼亚独立进程。1991年6月27日起,斯洛文尼亚军队在十日战争中击退了南斯拉夫人X军,迫使联邦在7月承认了斯洛文尼亚的独立,至此南斯拉夫XX主义联邦共和国(第二南斯拉夫)开始解体。

斯洛文尼亚独立后,克罗地亚等共和国马上跟进,到1991年底,联邦已经不可救药。然而,以米洛舍维奇为代表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者此时对于挽救被他们搞垮的联邦已经毫无兴趣,因此完全没有试图与联邦主义者为主的人民军内共盟党组织联手挽救联邦,而是试图趁乱扩大塞尔维亚的国土。于是他们迅速在克罗地亚和波黑境内扶植了克拉伊纳塞族共和国、东(西)斯拉沃尼亚塞族自治区和波黑塞族共和国,试图拼凑一个实质上是大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FRY)。而大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图季曼也不甘示弱,在波黑拼凑了一个所谓波黑克族共和国。至此,波黑战争爆发。

1993年波黑战争中的前南斯拉夫,黄绿色为斯洛文尼亚、橙色为克罗地亚方势力,蓝色为塞尔维亚方势力,紫色为马其顿,深绿色为波斯尼亚克方势力

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惜完全不看全球大势。当时西方刚刚赢得冷战,你个东正教前XXX国家还想在欧洲做地域小霸,实属不遵守列强制定的基本法,因此打得再好也没有用。1995年克罗地亚在美国和欧盟的扶植下发起风暴行动,不但很快解决了本国国内的塞族武装,还大举攻入波黑境内。另一方面,米洛舍维奇为了早日解除列强对自己的封锁,也出卖了塞族武装,迫使其签订代顿协定,结束了波黑战争。

然则米洛舍维奇虽然认怂,西方势力却不打算放过他了。1996年科索沃出现了所谓科索沃解放军,起初不过是小股游击队而已,在米洛舍维奇铁拳打击下无大作为。可惜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官方制造的旁氏骗局破产而发生人民暴动,贝里沙的民主党政权瓦解,大量武器流入科索沃,再加上1998年经济危机席卷包括南联盟在内的东欧各国,导致科索沃解放军迅速坐大。西方借此机会开始干涉科索沃,在1999年3月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轰炸到6月份就迫使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在事实上宣告投降。至此,米洛舍维奇在国内声望扫地,在2000年被推翻。

科索沃解X军军徽

米洛舍维奇被推翻后,此前被压制的黑山分离主义思想开始登堂入室。200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签订了联盟条约,将南联盟(第三南斯拉夫)改组为邦联,也就是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2006年塞黑未续签联盟条约,邦联和平解体,至此第三南斯拉夫宣告解体。


链接://www.zhihu.com/question/46383462/answer/101219647

 4 ) 到处都是南斯拉夫

(剧作表现:从直线变为群戏,从对峙到多方介入,而过程里始终抽空人物重心: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个下午发生了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那个下午发生着什么。同时,早上死去的同胞已被迅速遗忘,包括导演以内,没有人再提起那些死亡,这是一种预示。)

(天大地大,是每个个人在坚持,苦撑。他们没有问为什么,那些在上面的人也从来都不会出现。答案在他们手上,可境况却在另外一些人的脚下。)

(是谁发动这场战争的?没有枪的那个。)

(其实表达方式更偏向喜剧。)

(一个场景:维和部队战士带上耳机,十数秒的电子音乐从镜头里涌出,制造抽离境地/真实心境。)

(一些台词: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 为什么当兵的总是带着照片?/ 对着记者说:你用我们的痛苦赚了不少钱吧?/ 你真的不用我去拍拍那真实的战壕吗?不用了,战壕还是战壕,都一样,人们不感兴趣。/ 维和部队:分别告诉双方,我们得知他们的对手计划在今晚之内夺取中央地区的战壕。/维和部队:地雷拆除了,他得救了!)

---
无主之地在哪里?

在新闻以外,图像以外,瞩目以外,热点以外,话题以外,争论以外,揣测以外,知识分子以外,国家历史以外,理论以外,分析以外,评论以外,批评以外,口号以外,呼喊以外,感伤以外,同情以外,事不关己以外,茶余饭后以外,起因结尾以外,态度以外,选择以外,作恶以外,煽动以外,下达的命令以外,派别以外,中立以外,和平以外,在电脑前的我以外,还有真相以外。

不过根本没有真相吧。

真相是什么?又重要么?细节又是你所看到的那样么?都是暗流涌动和瞬息万变吧,新闻永远报道不了,他们也不知道。

各人不停地转移着自己的面貌以掩盖行为动机,为了不失位置而自保,为了自保而假装有立场,然后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新闻报道了,维和任务完成了,有人死了?那就是别人。所以,根本就没有旁人真正踏进过那片无主之地,只有固守价值之地,其余的并不在乎。

再者,两个士兵,明明是身在场者,却又是游戏以外的。维和部队,新闻记者,热心观众等,明明也是身在场者,却又是背离此地的。再啰嗦点多说一次,后者并不在现场,但是真正在现场的前者却又远离于这镜头中心,仿佛他们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而很多场外之人却成为了各种主角。很讽刺,很荒唐。

天地悠悠啊,可一阵风就能将这悠悠天地吹散,就一阵风,这风从风里来,这风往风里去,再就是了无踪影,徒留无主之地,一片死寂。

 5 ) 战争的秘密

《无主之地》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鲜血四溅的场面,但没有人不会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在一篇访谈里,本片的导演曾说,他并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他又说,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他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巴尔干,有拍摄大量战争纪录片的切身经历,作为一个波斯尼亚人,战争是他心头永远挥不去的梦魇。为了缓解这种无时不在的痛楚,他选择了幽默。战争的残酷无情、戕毒人性因为荒诞的力量愈发凸显,在跟随着导演的幽默笑过之后,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是的,幽默被人们误解得太多,它不仅是暂时止痛的麻醉剂,也是一把刀,在灿烂的太阳下闪着刺目的光芒,刀尖上可能还滴着波斯尼亚人或塞尔维亚人的血,尼诺和西基的血,我或者你的血。战争就是对立的双方,就是双方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厮杀冲突,以及这种对立的解决之道。导演用他忧伤的喜剧之眼注视着这种对峙,一点一点告诉我们战争的秘密。

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我试图回忆,却怎么也想不起在这块小小的弹瓦之地,战火已经燃烧了多少年,我看见的只是蓝天碧野下一队队对峙的人们,一个个相向的枪口。对那些遥远的民族,我们也无法确知谁对谁错,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只好如小孩一般用枪指着对方,让他承认战争是他那一方发动的。到了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厌倦了这样过家家般的游戏。就在这样的对峙中,一个个身体倒下了,一张张面孔衰老了,人们只能在断垣残壁之侧、连天炮之下小憩,做梦,听残破的风琴呜咽,学习习惯随时可能中断的生活,天亦荒地亦老,永远见证着动机越来越抽象的战争。
战争也许会有正义的名义、信仰的名义,一旦发动,却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无辜的,受伤的也不会只有一方。

尼诺和西基

尼诺的塞尔维亚情人曾经是西基的同学,这带给他们的单纯的欢乐也只持续了短短的一瞬,转眼间他们又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安全算计着对方的性命。如果不是战争,因为种种机缘,他们可能还会相熟,甚至成为朋友,可他们就硬是被莫名其妙地丢到同一个战壕,成为近在咫尺的敌人,连求救都要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我总以为不论地雷能否排除,塞拉能否得救,不论他们以后是否有机会刀兵相见,至少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他们会获救,会回到自己的族人中间——可是真相要残酷得多,他们竟然在获救的一刻,自己杀死了自己,可怜西基死时才到战场一天,连枪都不会开。
抽象的仇恨竟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素不相识的人甘愿性命相搏?
战争由人发动,保护人的生命和利益,但子弹从来看不见单个的人,真正无辜的是卷入战争的具体的个人。恐惧只会教人恨,而不会教人爱。

维和部队和新闻媒体

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也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官僚和暧昧的不干预,媒体的高效率和无孔不入,使这个战场上普通的援助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在当代社会,媒体绝对不会放过战争,军队也只是政客的工具。我不否定部分媒体和记者个人的人道情怀,也更加不能否认所有媒体背后的利益因素。在媒体与政客的利益追逐中,必然产生掩饰和谎言,必然更加无视个体的生命,战争只是政治的继续,是话语的游戏。
而维和部队和记者对于波族和塞族双方来说,都是冷漠的第三者。
政治和谎言可以形成同谋,就像为救援行动双方达成停火一样,战争可以暂时中止,对峙却永远不会结束。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仇恨总会重新露头、滋长,硝烟随时随地又会再起,无辜的人继续他宿命的轮回。
在这个波斯尼亚导演看来,这便是战争、甚至是这个世界的秘密。除了苍白无力的幽默,他还能做什么?

最后的一个镜头俯瞰着地雷上的塞拉越拉越高,塞拉其实是所有无辜的人,或者在地雷上的整个世界。有人从这个镜头看出了悲悯,可镜头不是上帝的眼睛,也许上帝根本就不在场,塞拉永远离不开地面升上天堂,他只能静静地躺在暮色四合的大地上,绝望地等待他的命运。

 6 ) 所谓“人道主义”

极大讽刺了各势力所谓的“人道主义”。

明明讲同样语言却成为互相残杀的敌人,看到民族主义意识在人身上生根发芽,哪个不是为守卫家园而战,最后却成为被国家随意丢弃的旗子。 打着人道主义旗子的维和部队不想承担责任,三个无人区的士兵还是没有得到解救;号召维护人权、监督政府的新闻媒体眼里只有收视率、曝光率,他们想要探寻的并不是真相,而是新闻爆点。 影片最后镜头伴随着苍凉悠远的女声逐渐拉远,留给观众的是直面现实的悲怆。

 短评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种族悲剧。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更多的是突出一种无力感,在抢救地雷受害者时,英国女记者、法国军士、拆弹专家都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很苍白。凯特琳·卡特利吉可谓女记者专业户,在另一种反映种族冲突的影片《暴雨将至》也有她的出演。

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战争状态时,和平和中立只是打酱油而已。

11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困在无主之地上的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片面,才能够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局面,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

13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虽然是用正剧的形式讲的故事,却有些喜剧,黑色的,味道,极具讽刺性。一大堆人忙活了大半天,三个人还是都得死,留在战壕中静静等待黑夜等待死亡到来的战士是某种结束。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没想到一部战争片让我一直笑,结果最后还是悲剧收场,转折的好突然。波族一队士兵在雾中闯入两军前线之间的空地,赛军开炮,只有基掉入战壕躲过一劫。波族两个士兵查看情况,老兵把跳雷放在尸体下设置陷阱,基趁机开枪,打死老兵重伤新兵诺。基逼迫诺挥舞白衣求助,没想到赛军又开炮了。跳雷上的尸体拉居然还活着,三人之间从剑拔弩张逐渐可以和平相处,两人一起挥舞白衣求助。两军都不敢上前,只能联系维和部队。维和部队的领导不想介入军事,但是热心的特来到现场并答应带走基和诺,但是对拉无能为力,基想留下陪拉,并打伤诺逼迫他也留下。记者简监听了维和部队的电话,利用国际舆论向维和部队施压。所有人都来了,记者问题尖锐,基和诺拔枪相向同归于尽,领导用尸体欺骗记者已经拆弹成功,记者也不求甚解,热心的特也无能为力,只剩下拉继续等死。

21分钟前
  • 赫安
  • 力荐

2002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格局中的大视野。本片和14年外语片提名《金橘》有许多互文之处,讲述三不管地带中两个偶遇后被迫和平共处的敌对士兵及第三人之间的故事。纪实般冷峻镜头,配乐缺失,只在首尾出现悲凉的女声清唱,结尾极具讽刺性。战争的荒诞,媒体的无良,政客的冷漠,中立的无用。(8.8/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能拓展见识、学习知识。若不是《无主之地》,对历史兴趣度有限的我都不会晓得「波黑战争」的存在: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2.波塞两士兵在战壕里为谁先发动战争而争论的段落和我预想的如出一辙,谁拿枪谁掌握了控制权,战争就由对方“发动”。3.面对屠杀你无法中立,中立永远帮不了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拒绝中立。4.-他们说炸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是两次错误。-怎么说。-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5.老兵钱包里竟然掏出一张裸体肌肉男的照片,真是始料未及的“同性”元素?……

2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种大的战争背景下,囚于一方空间,靠寥寥几个人来撑起的剧情,想到了阿布哈兹下的《金橘》和二战下的《平安夜》。讽刺意味无需赘述,对南斯拉夫这片土壤的情愫从大使馆开始,到铁托,再到老库的一系列作品。于是又问自己一遍悖论:如果一开始在巴尔干半岛上就没有这个国家,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悲剧了

2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war=we are right,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尾曲+1星。希望随落日西沉,上帝视角下满满的荒谬。

33分钟前
  • Белка
  • 力荐

联合国维和部队不仅草菅人命还欺骗百姓,军人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太令人心寒。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最可贵的还不是讽刺的深刻,而是导演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人物太脸谱化,剧作也过分戏剧化,毕竟有一个太过明确的政治图解在前。比较有趣的是媒体介入之后的事态变化。法国中士真是可爱(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是因为法国给钱么呵呵)。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为什么?因为我有枪而你没有”“顺便说一句,是谁先发动战争的”“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我真想大便”“你会说法语吗?……你会说英语吗?”“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据说一名拆弹专家一生只能犯一次错。“”不,两次,第一次是选择这个职业”

43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和《美好的一天》差不多故事,从细节小故事出发,讲述一个大的环境,也包含在让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与自欺欺人的谎言,结尾太震撼了,有什么比躺在地雷上等死更让人觉得可悲与凄凉的的呢。

4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真不错!一开始看两个人互相“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互斗,还在发笑,没想到真正讽刺得厉害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战地媒体啊。。。(德国人的准时梗,喷了)虽然故事格局很简单,但以小见大地把战争对各种人(普通人、政府、联合国等等)真正的意义都说得透彻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9 有点才华。故事不错,可惜几处伏笔略生硬,波族士兵的爆脾气也莫名其妙,人物小传有缺陷,许是导演是波族的缘故,觉得波族人有诉求是理所当然;拍成讽刺喜剧的设想也好,但导演掌控力不够。

50分钟前
  • 小A
  • 力荐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55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真实的战争片都一样,就是有真实残忍的结局。片子中时不时的幽默和最后三名士兵的死亡构成了一部另类的好片。在这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丑恶,和卢旺达饭店里同样的丑恶,政治是最为主要的,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这个主权高于人权的世界,政治是必要作秀的谎言。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觉得很操蛋,想想这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站被炸的事情吧,又有什么丑恶的内幕在里面。

60分钟前
  • Trailleo
  • 推荐

8,战争讽刺悲喜剧的佳作,几乎跟战争有关的所有人,包括联合国军还有新闻记者都受到影片创作者无情的奚落,结尾那个阿族士兵躺在地雷上等待死亡的画面绝对能震撼到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懂的

1小时前
  • мая
  • 力荐

抽离于现实之外的“舞台剧”风格,very well-done though.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