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婚礼

HD中字

主演: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entin,Teodosiu,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Ioana,Anastasia,Anton,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丹·康德里奇,谢尔班·帕夫卢,维克托·雷本久克,Tamara,Buciuceanu,图杜雷尔·菲利蒙,乔治·伊瓦斯库,George,Mihaita,多鲁·安娜,米哈伊·康斯坦丁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声婚礼,东欧故事

霍拉蒂乌•马拉埃雷(Horaţiu Mălăele)生于1954年,是罗马尼亚著名演员,出演过40余部影视作品。2008年他导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无声婚礼》(Nunta Mută),影片讲述一个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取材,听到当地的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3年的故事。那年一场准备在村子里进行的婚礼因为斯大林的逝世而被禁止,而心有不甘的村民们趁夜深人静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所有的人,包括乐队,都不得发出声音。后来因为雷雨到来,以为安全的人们开怀畅饮放声大笑,招来了苏军士兵,结果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所有的男人都被带走,当地只剩下女人和孩子。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自2007年浮出水面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一部,简单追溯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自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以来,以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先导,在国家电影基金支持下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长片作品,而这些作品从电影语言风格比较相近,题材也都有关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再追溯自法国电影新浪潮以来各国电影新浪潮的传统,可以发现罗马尼亚新浪潮也符合一以贯之的三个特点:1)民族电影工业处于危机之中2)一批新人新作集中出现3)在电影语言或电影理论上有所创造。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国际电影节命名的,而更进一步的考察会发现,实际上也是被国际电影节呼唤和建构的。从视听语言方面考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低调布光和长镜头,这可以追溯到新浪潮导演们早期的获奖短片,基本确立其语言方式的一部影片是克里斯提•普优2001年的《无命钱》(Marfa si banii),而也正是普优2005年的影片《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使得这种语言成为其他导演仿效的对象。而在题材选择方面,我认为罗马尼亚新浪潮影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也即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的书写,都是符合着国际电影节的某种期许和想象——在“后冷战之后”的今天,已经并非冷战末期和后冷战初期那种对社会主义极权暴政的揭露批判,而是对红色历史和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深刻反思。于是国际电影节表彰的是《四月三周两天》、《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分》和《加州之梦》,而非《无声婚礼》。
因此,我感兴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何在2008年,还会有《无声婚礼》这样老旧的、一望而知的意识形态表述,这部影片跟冷战终结初年的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片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没有任何区别,苏联军人在影片中被塑造为恶魔,他们强奸并杀害纯洁的少女,他们禁止举行婚礼,他们驾驶坦克冲破墙壁并开枪行凶。而村支书等几个共产党员作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代表,在影片中被塑造成愚蠢、滑稽、趋炎附势的小丑。而勤劳勇敢智慧的罗马尼亚人民——村子里其他人,则跟前两种人从不分享画面空间(例如苏联军官宣布禁止婚礼的那个对峙的时刻),以表达与之的势不两立。并且更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并非齐奥赛斯库治下的“黄金时代”或是后社会主义时代,由此这部影片也呈现出某种与同代影片的游离状态。
做作家作品论式的考察就会发现,马拉埃雷实际上与“罗马尼亚新浪潮”并无直接关系,因为新浪潮导演们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并且基本都毕业于布加勒斯特戏剧与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这部影片严格地讲应当属于我所谓“罗马尼亚新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工业复兴之后的一批制作较为精良的影片(如赛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尼古拉•默尔吉内亚努等老一辈导演,以及内•卡兰费等较为年轻的导演于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但另一方面,马拉埃雷又着实是一名“新导演”,在影片的开头,摄制组去寻访村庄的段落具有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明显视听语言特征,这大概是被“误认”的主要原因。
因为马拉埃雷是演员出身,这部影片最迷人的段落也是二十分钟的“无声婚礼”上诸位演员的精湛演技。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马拉埃雷的不同叙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不与小字辈导演们分享同一个情感结构,反而与如捷克影片《科里亚》的导演杨•斯维拉克,或者此片模仿的对象库斯图里卡分享类似的历史记忆(因为后来有了政治明星齐奥赛斯库,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大为改变)。再做一点形而下的考察,本片的资金来源既有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基金,又有来自法国和卢森堡的国际艺术投资,据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罗马尼亚电影年鉴》2009年),本片在罗国内的观众人数是14039名,根据imdb的资料,本片在主要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加拿大都有上映。从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的角度考量,此片在罗马尼亚显然不可能收回成本。我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此片的上映范围和票房情况,但是从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角度考察,《无声婚礼》显然是以较大范围的市场为目标的。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很容易指认出的对塞尔维亚导演,国际艺术电影明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模仿,包括表演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如死尸还魂、借助人造翅膀飞上天空),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而同时库斯图里卡的长片里必有一个婚礼段落,此片正是以婚礼作为叙事重点,连婚礼上演奏的音乐都十分相似。大约是因为库斯图里卡成名已久,甚至已经打入好莱坞(《亚利桑那之梦》),这种电影方式显然是为观众所熟悉的(一个例证是在国内著名的网站豆瓣网,一半以上的观众——超过500人——都清晰地指认出了本片中库斯图里卡的痕迹)。略作追溯则可以发现库斯图里卡在冷战末年和后冷战初年是怎样作为一个东欧导演被塑造成电影大师的,所以这种模仿是有意为之的。
而从叙事策略来入手,本片的海报清晰地说明了其意识形态诉求:一对新人,头上则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镰刀锄头标志,占据整个海报一半的篇幅。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本片的立场。若将此片作为罗马尼亚民族寓言来解读,那么这个故事则是50年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暴力、罗马尼亚共产党及政权的软弱可笑,以及罗马尼亚人民的反抗。而本片最具寓言性的情节则是“无声”,新人、家长、亲友、乐队统统沉默,但是婚礼照样进行——这大概是高压的言论管制之下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性表达。那么问题仍然是,为什么?
联系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其他影片,这部有些不合时宜的影片,大约也并非仅仅是导演个人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我认为本片是典型的“自我东欧化”的叙事——而且是一种冷战刚刚终结之时的,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东欧叙事。那么如果本片的目标市场是整个东欧,以及西欧,北美,那么这种叙事策略似乎可以理解:于东欧而言,这个地标并不显著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东欧有苏联驻军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当然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于西欧北美而言,这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什么差别,当然地符合着“东欧想象”。故事讲述的年代如此,而讲述故事的年代又如何呢?
于是本片开头寻访村庄的段落里面的一句话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这大概透露出了些许信息:罗马尼亚如今的凋敝,是苏联人造成的,但是苏联人走了共产党倒了,资本主义来了,生活却没有变好。这倒是与《加州梦想》相似的主题,也许正是开头结尾这个采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视听风格拍摄的段落所传达出来的现实状况。而结尾,故事讲完,摄制组开始采访的时候,故事里的新娘,如今已是穿了五十多年丧服的老太太,她和主持人有这么一段对话: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又一次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这里从前是一个村庄,被共产党推倒了,然后原地建起了工厂。但我们并不对那些工厂感兴趣,我们致力于揭示背后的故事,揭示这个村庄如何消失。我们想问几个问题
老太太:我听不见啊,孩子。
主持人: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
老太太: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年的小男孩,大屠杀后村子里剩下的唯一一个男人,整个故事的目击者。而故事的当事人,已经在沉默之后继续沉默。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很意味深长,俯拍的大远景,工厂的废墟中,穿着白衣的新娘于其间行走。这倒有了些“历史的幽灵”再度归来的意味。大约这便是本片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它表达的裂隙所在。

 2 ) 本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片头的和片尾的黑白色,看得让人揪心,衬得那次婚礼的色彩好像莫奈的油画一样,变成一个久远的梦,只有那颈项上的一抹胎记,默默诉说着那段往事。

    那一个一个从断壁残垣中走出的身着黑袍的寡妇,好像幽灵一般,挥散不去。正如那个莫名死去的俄国女人,即像一个梦魇,又像一个预兆,透露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政治宣传新闻,变成了卓别林式的闹剧;那突然出现的马戏团,好像投入这一潭死水的石子儿一样,也像一缕灯光,引得人们像飞蛾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随而去。那个不愿长大的侏儒跟着马戏团走了,是不是预示着那些不甘的灵魂只能背井离乡,才能寻找到一片自由的土地呢。

     那段无声的婚礼,叫人这么说呢,好像一个闹剧;就在这个闹剧结束,一切变得顺利成章的时候,真正的闹剧才刚刚上演。为什么现实变成了梦魇,梦魇又变成了现实?那个宣称会飞的教授最后终于飞起来了,不过已经说不清究竟是在梦魇里还是在现实里。

 3 ) 如果只关注意识形态,那你一定不了解东欧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

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

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

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4 ) 宁在恐惧中开怀,不在沉默中变态

看着片头灰蒙蒙的天空和倾圮的断垣残壁,我还以为这部是一场悬疑的惊魂记,没想到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段段仰天长叹的不胜唏嘘,及一出接一出的人间惨剧。 1953年,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眼里除了爱没有其他的男女主角决定在3月9号结婚,不巧,斯大林在他们婚礼前夕崩逝,苏联决定进行七天的国丧,在军官严厉的威吓下,婚礼只好取消。

山不转路转,一等到负责监督的军官离开,两人的亲朋好友偷偷跑了回来,静静地为他们举行无声的婚礼。 片中的罗马尼亚村民平日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肆无忌惮的玩笑满天飞,你没时间搞清楚这个梗究竟是粗鄙还是幽默,因为肚子早已笑的发疼。

一听到他们要办婚礼,我猜想热闹程度比起乡村的流水席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讽刺的是,在这笑语充斥的生活中,最欢乐的高潮竟然只能哑然无声,别说村民,连观众都错愕的哭笑不得。 锣鼓喧天的婚礼想必看过不少,无声的瞧过吗?

婚宴上严禁使用会发出铿锵声响的刀叉,吉普赛乐队只能装腔作势的空弹,对新人的浓浓祝福只能用夸张的唇语传递,连敲隔壁二愣子的头都得隔着枕头。偶尔来点情不自禁的意外声响,就算只是放屁也让宴客心惊胆跳人心惶惶…… 综艺节目上常有笑就挨打的桥段,演员忍俊不住的克制模样引人发噱。

一开始婚礼就如同综艺节目般,一切都新鲜有趣,尽管气氛诡异,仍藏不住每个人眼角的洋洋喜气。

不知道憋着怒气跟锁住笑意哪个比较困难?但应该都伤身体。

只不过哪个新娘愿意大喜之日将欢乐五花大绑,眼里流露出的悲哀和感伤令人不舍。

“哈哈”是最不该被梗在喉头的文字,咽下笑意比吞下怨气更令人不吐不快。 心疼女儿的爸爸后来受不了婚礼的低气压,起身大喊:这是婚礼阿!

于是众人开始狂欢,罗马尼亚人的乐天性格在这声怒吼下完美诠释。

天塌下来也不要放过开心的机会,更何苦紧抓哀愁。

笑得合不拢嘴是如此难得,错过有多可惜。

明明时时处在政治压迫的氛围,你分不清楚支撑村民灿烂笑容的精神究竟是苦中作乐还是知足常乐。

导演相当内敛隐喻的处理负面情绪,将哀伤用层层笑闹糖衣包裹,你大口吃下尽管满嘴甜腻,但咽喉偏偏就是有一丝丝难以言喻的苦涩徘回游移。

他们不是为了对抗而跳舞,不是反骨作祟而高歌,只不过是遏抑不住内心那股奔腾的祝福而欢欣。 其实笑到下巴掉落地也无法掩藏不堪的现状,问题更不会随着嘻嘻哈哈消声匿迹,但却能拯救心灵在泪水里耽溺,避免情绪在哀伤中沉沦,然后阴霾黑夜将露出一线光明,日子会继续过下去。

结局一点也不难猜。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

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影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5 ) 《无声婚礼》悲伤的喜剧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正视拥有的,寻真相,令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令自己的身体不被感染成行尸走肉,书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但从心底里愿意写这么一篇观后感,看到好看的影片,不愿无动于衷,更想推荐给路过的影友。或许对于看片的人,仅以看一部娱乐片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悲喜剧比较好。那样,就容易看到万花筒里的魑魅魍魉,那可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部分受控于罪恶的木偶,做成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标本。在别人的家园,谁都不能像强盗一样飞扬跋扈,而守在自己的家园是否就是家园的主人了呢,影片的和平宣言与回望的自省意识在滑稽的故事里显露出山水。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之分。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淘漉,显现战争、掠夺与不公,对我个人而言,从狭隘的个人情感靠近事实,往往能从中看到不干瘪无味的人生百态。所以我对此片最直接的感受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怎一个“戏说”了得? 在那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罗马尼亚,在熟悉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待苏联红军如自家兄弟姊妹的革命岁月里,我们想象的“军民一家亲”确实是想象出来的。在《无声婚礼》中,那是千呼万唤也不顶用的入党号召,军民相斥的关系达到白热化,那国那军绝对服从于苏联的指示,而国民却在承受无尽痛苦的无声中怒吼着。这多少会冲击你的认知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片子要告诉你罗马尼亚被苏联“保护“”着,而它的人民并不领情。要如何领情呢?这真是个讽刺且残酷、愚蠢的索求!没错!老大哥在家说了算也就罢了,他还要做别人的家长。

我觉得必须走出这个沉重的话题框,自由抒发情感了,陷在上面的文字里实在不好受。就从一个想要拍摄灵异电影的团队来到一处荒凉的“寡妇村”,由市长戈戈尼卡做向导,回忆寡妇村神秘过往为起点,开始倒带,回到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同志逝世后的第一天。对于寡妇村的村民来说,幸福与不幸都发生在这一天。 要交代一下寡妇村唯一活下来的男人,在影片开头顶着市长头衔的向导,也就是抠着鼻孔,看兰库与玛拉在野草地里疯狂做爱的小男孩儿戈戈尼卡。这孩子要没有成为苏联红军的“漏网之鱼”,这故事也就不好讲了。 先说一说可笑的。如果翻译没有太多的失误,对白是本剧最亮眼的喜剧元素。愤怒、低俗的话语不仅刻画出了特定的人物性格,彰显了贴近生活还原历史的内隐态度,而且还揭示出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满的社会情绪。 难道那真是文化传统的差异?玛拉老爹扯着玛拉的裙子,一张嘴对付娘仨,连珠炮式的唇枪舌战,满口“为老不尊”的粗话,听着真让人费解。叫老岳父赶紧下地狱去,那更让人咋舌。想必是对爱管闲事的苏联有了特殊情结,农田里开着用来战斗的塔克,肝火不旺,心不怀恨都怪了。但愿是我想多了,或许民风如此,小乡村能有什么大事?至少老百姓们还坚持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大家谁对谁都不会隔着肚皮说话。若怕隔墙有耳,极敏感的话,实在说不得,也能用张狂的傻笑,用狡黠的眼神传递彼此间的心领神会。老乡们如此不惧无所谓的性格,对唯一一个类似“狗腿子”的男人,小戈戈尼卡的父亲老戈戈尼卡都不避讳。 曾经村子里的当红妓女也无可奈何于冷酷的身心摧残了,满嘴少儿不宜的糙话,不受控的怪异脾气,一枝花变成老豆腐渣,变得更加凄惨,或许“笑傲江湖”的勇气没有变。没有彻底洗心革面没有彻底吐干净身体里残留的狼奶,然后进入被资本家操控的时代,老妓女央市长给她安排个教授宗教的教师职务,这要求聪明绝顶。 长得像希特勒的电影放映员指着老戈戈尼卡的鼻子说过特经典的话,意思就是不服从,俺就向上级打你的报告,阻碍人民的启蒙教育可不是儿戏。啧啧啧,这套用揭发告状来苟活发达的做派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平庸的恶啊,殊不知最终的真相是,桎梏精神、封压民智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像他的摩托车,熄了火,就很难打着了。 真正可观看的闹剧出现在无声的婚礼上,因为一切可听见的声音都可能招致危险,所以要屏蔽掉。刀叉要撤走,乐队要假弹奏,新娘新郎要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没音喽,连苍蝇都不能放过,这么艰难,但他们还是要忍受着痛苦,快乐地狂欢。而这期间故事戏剧化的推进,就像蓄积了大块雾滴的天空,只等一声惊雷,痛痛快快地笑,自由自在地呼吸。 忘了说酒席间的一个“传话”环节,挺有意思的一段情节,我就是愿意把它说严重了,我看过后马上想起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死,或许说“离去”更为妥帖。 第一个离开的是那个白衣少女,能感知到黑暗天使撒旦降临的怪异女孩儿。她唾弃兰库与玛拉自由恋爱的真挚情感,视肉体与自由精神上的愉悦为罪恶,像捍卫“禁欲”的卫道士,虔诚的神的女仆。结果却落得无比讽刺、悲惨的下场。在马戏团来到村子里的那天,被苏联大兵捆绑在树上,强奸后杀害。而她在被埋葬后,流浪的孤魂回到家,撞到端着葡萄酒的母亲,又像犯过错的小孩仓皇而逃,那真是对宗教的嘲弄,如此清心寡欲一心向主的女孩,竟要为杀人犯的错,背负罪恶,进不了天堂,她的信仰也背弃了她。 扎着翅膀的知识分子虽然用他不喜欢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但在这些可怜的牺牲品当中,他虽无足轻重,满脑子的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武器毫无用武之地,但死的最拉风。像鸟一样拥有了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另一世界,假若预见了他将拥有自由的灵魂,那看起来真帅。 玛拉的老爹死得很壮烈,似乎赋予了将军身份的味道,拍桌子时就领略了他的气魄,指肚大的子弹印被他擦拭得越来越大,殷红的血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雪白了。他一定希望那不是血,那是不小心沾染在衣服上的葡萄酒渍。然而,希望在无法补救的遗憾中成为了最残酷的无望。 而兰库的朋友小矮人,他的离开,是令人开心的好结果。因为与死亡无关,只意味着觅到幸福的新生。遇到马戏团里的另一矮小美眉,俩人一见钟情,从此天涯海角,比翼双飞。这是自由与爱开出的幸福果实。 还有老戈戈尼卡,全心全意为苏联战友服务的罗马尼亚公民,没有悬念,一并处决。这老哥哥的命运是最窝囊的,但也是最好的注脚,服侍者的身份注定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好能留下个儿子。 玛拉,最悲惨的活死人。她代表着村子里无数失去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的妇女,也是全片中最敏感最诡异的角色。这个女人多愁善感有主见,像她的父亲一样叛逆,总之她的脸,她的眼,就是电影故事的晴雨表,带有奇幻色彩。 我发现我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总会把话题拐进特沉重地方,其实电影中有关死的情节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无情。本片导演懂得太多的电影技巧,他用动听的配乐,优美的镜头,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只是在前后呼应的阴暗镜头中,你才能体会历史上留下的错误的冰冷。 最后看到老婆婆取下头巾,露出颈部的胎记,观众明白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闹鬼的寡妇村,就是由像玛拉一样的女人延续着它的传说。

 6 ) 突然感觉应该给个力荐,因为……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我发言了,

 短评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6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9分钟前
  • 推荐

我们无声不代表我们不存在

11分钟前
  • [x]
  • 力荐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村里的男人都被抓走而没有再回来过,新娘从此就不再听到任何声音

20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4.5 诡异,幽默,讽刺,荒唐

2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4.5 猝不及防,喜剧转悲剧,过去累积建成的现在,瞬间便能崩溃。“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今天看这一部实在太伤感。

3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宁可在炮火中高歌欢畅,也不要在黑暗中忍辱偷生。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看到我们的悲剧在荧幕上出现。

3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他们在看电影,却被银幕前的现实逗得前仰后合。所有无台词的段落都堪称精妙,作为一部略显荒诞的黑色喜剧,本片应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了,甚至我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看到比它更伟大的电影。

40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42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二战结束后,一个罗马尼亚老太太,看见街上贴的照片,说像自己死掉的老公。旁边人训斥她:噤声!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太问:他是干嘛的——他赶跑了纳粹——老太太忙又问:那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4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47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推荐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51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笑聲中眼淚。

52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56分钟前
  • deu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