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HD

主演:琼·狄迪恩,汤姆·布罗考,格里芬·邓恩,哈里森·福特,戴维·黑尔,派翠西亚·赫斯特,Ed Koc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2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3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4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5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6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3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4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5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6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7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8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19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Griffin Dunne’s years-in-the-making documentary portrait of his aunt Joan Didion moves with the spirit of her uncannily lucid writing: the film simultaneously expands and zeroes in, covering a vast stretch of turbulent cultural history with elegance and candor, and grounded in the illuminating presence and words of Didion herself. This is most certainly a film about loss—the loss of a solid American center, the personal losses of a husband and a child—but Didion describes everything she sees and experiences so attentively, so fully, and so bravely that she transforms the very worst of life into occasions for understanding. A Netflix release.四人餐桌神勇奶爸激流时代教父2周六夜现场第四十二季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第二季戴脚镣的女孩胖妞婆罗多重返哈彻河口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沙漠里的战斗美食探源之旅真是好时节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祖庙闹鬼记2恐惧直播2022一百分的吻布朗神父第一季萤爱音为爱扬州八怪大唐小娘子第一季走出国门皇太子殿下,请慢走龙卷风(下)极少数的吻五个相扑的少年恶战夏日纪事公主与青蛙湘西诡案我叫埃米莉美版恐龙战队电影版妓女輿我无限爱可能风华永驻哈纳莱伊湾

 长篇影评

 1 ) See it enough and write it down

1,在Didion最难过的时候,她唯一能吃下的东西是congee,中国粥

2,她在剧院有一个铺了红色桌布的小桌子,Didion cafe,工作人员会在上面放食物给她吃

3,Didion接过奖牌非常僵硬,看起来并不十分高兴

4, 总要有人对失去至亲的痛苦上有所书写,让后来的人在痛苦的时候有经验可以参考

5,在最难过的时候我会写作, 我想通过检阅我的痛苦,来解除我的痛苦

 2 ) 《Joan Didion》

一个人的穿着代表了内在本质的一部分/琼·狄迪恩Joan Didion(让我想起一个人的风格,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李银河)

文风:清晰利落/蜿蜒深邃,像身上有优美花斑的母豹,受了伤,蜷在角落,深邃的眸子里是黑漆漆的伤痛;她的文字就是她痛苦压抑的低吼,也是她医治伤口的良药。(网络上的一个评价,也是我的感受)

我的第一本日记本是我母亲给我的,这是她委婉地建议我不要再吵闹,而是把我的思绪写下来自娱自乐。

我妈给了我一堆《时尚》杂志的旧刊,“你能拿奖的”我妈妈说,“然后去巴黎、纽约或是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生活,但你绝对可以赢”

有自尊的人会展现出一种特定的韧性,一种道德感。“品性”是一种愿意为自身承担责任的意愿,因此成为了自尊的来源。

我在《时尚》工作了一整天然后回家,吃了晚饭或是做些什么,然后开始写小说。我的脑海中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想法,要如何去写。所以我就写一些片段,然后把这些钉在公寓的墙壁上。

我不知道“爱上”什么意思,这句话不属于我的世界,但我记得我又很清晰的意愿,想把这段关系保持下去。我喜欢做夫妻的感觉,我喜欢有人陪伴。

他们是彼此最信任的读者。

我们不得不搬出海滩了,我们不再是:作家、妻子,而是:作家、妻子、孩子,他们不希望这里住着孩子。

她很晚从楼上下来,带着墨镜,不说话。她戴着太阳镜,喝着可乐,吃着坚果,但我俩都不说话。

我喜欢坐在旁边,看别人做自己的事情。我不喜欢问问题。对我来说,摇滚人群是理想的观察对象,他们会在你面前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你是大门乐队的粉丝吗?“我是大门乐队的超级粉丝。”你喜欢他们什么,“坏小子bad boys。”

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当你看到一个2岁小孩在吸毒?千载难逢,千言万语。

搞音乐的人从不喝寻常饮料,他们要喝清酒、香槟鸡尾酒或是纯龙舌兰。和搞音乐的人相处时令人困惑。

你无法用内聚性的描述来描写时代,因为时代本身就不具有内聚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我喜欢天际线,它很直,它总是在那里。

写电影剧本就像是给导演写笔记,全新的写作方式。

《祈祷书》有很多层次,但都汇聚成一个主题,当你写这种书的时候,你会在一段时间内做笔记,然后在脑海中构思整个故事吗?—写的时候自然就有了构思,我在自己写书之前从不相信这种话,但的确是这样。

正如你所知,琼qiong是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如果她在思考一样东西,然后觉得自己卡壳了,她就会把那个想法放进冰柜里,把稿件放在冰柜里,放进一个包裹里,事后再回去取。

《祈祷书》这本书完成几年后,我意识到这本书是在写我,期待女儿长大,我在期待分离-她的离去,所以其实是我提前在为分离做准备。所以,小说同样要处理一些你害怕自己无法面对的事情,这样小说可以看作是警示故事,如果你叙述了这个故事,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那你就不会遇到这种事情。

琼写出了我想看的那篇文章。

我总是发现,如果我去检视某样东西,那它也就不再吓人了。我们的理论一直都是,如果你让蛇保持在视线之内,那蛇就不会咬你。而我面对痛苦时,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我想知道痛觉在哪里。

我一直说,他们就是那种夫妻,能够互相补充对方说的话。

我们也许会预料到自己的震惊,我们却料想不到这种震惊毁灭性的作用,扭曲了我们的身体和头脑。我们也许会料想到自己的沮丧,悲痛欲绝,为失去而疯狂,却料想不到真的发疯,那些女人相信自己的丈夫会回来,还需要穿他们的鞋子,我们也无从知晓紧随其后的空虚,永无止境的虚无,持续不断的时刻中我们将要面对的无意义的体验,我必须把一切写下来,因为从未有人告诉过我,我会有这种感受。这的确是一种应激机制,但并不是我刻意为之。

她自己认为有必要这样做,她必须写下来去理解,丈夫去世和女儿去世,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真的很惊人。

我认为最艰难的部分是将它写完,因为只要我还在写,我就依然以某种方式,同他联系在一起。

我一直思索着想做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事,比如写话剧就挺有意思的。(她一直有新的追求,让过去letting go),而这部话剧在我生命中非常艰难的时刻,给了我一个依托。

她从来不会将她的不适表现出来,她只是当作一个工作完成。

她一直是用写作挖掘自己的思绪与感受,包括女儿的死。

她是被收养的,她被交于我照顾周全,而我却没有做到。因此我有强烈的负罪感。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试图关注,自己所能接受的东西。而她(琼女儿)有趣的一面绝对是我所能接受的。我知道我再也不能触碰她,我知道若是我伸手触碰她,她也将从我的指尖消散。

“仔细观看,然后写下来。”我告诉我自己,然后等某天清晨,等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丧失了乐趣,等某一天我只是机械地做着动作,在那样崩溃的清晨,我可以打开我的笔记本,里面就是一本被遗忘的快乐存折,还带着利息,足以让我回归外面的世界,一切都会回来。记得做我自己是什么感觉,这才是关键。(出于本能我写日记很多年了,今天终于找到了本能之外的,该这样做的理由。)

 3 ) Notes about Joan

“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er cannot hold.” Joan Didion的纪录片标题选取了叶芝这句诗作为标题” 。她说,“I am talking about the time I began to doubt the premises of all the stories that I’d ever been told or told myself.”

对Joan 印象最深的是她爱穿各种款式的羊绒羊毛衫。开衫,圆领,样式简洁而材质极好。喜欢长短的裙子,喜欢在耳畔别一朵花:白色栀子花和热带扶桑花。她的衣着风格中包含一位小女生,纽约时期vogue编辑,摇滚乐手女友,比弗利山庄party host,战地记者和作家。曾经读到一位专栏作者写的“That time I let Joan Didion pack my weekend bag”,里面包含:浅米色套头毛衣,两条短裙(麝皮包身短裙,黑白条纹伞裙),黑白色T恤,黑色长筒袜,两双皮鞋(一双中跟黑色凉拖,一双浅米色高跟),一双米白色家居皮拖鞋,真丝吊带睡裙,浴袍,黑色胸罩,mini 装Jack Daniel booze. Joan 的女友回忆,不知为何曾有段时间跟Joan夫妇同住在他们Malibu的住宅。早晨在厨房做早饭时,Joan直到很晚才从楼上慢慢走下来,戴着墨镜,直接走到冰箱从最底层摸出一罐冰可口可乐。就着盐杏仁吃。杏仁是她妈妈不间断寄来的。Joan坐在那里吃杏仁喝可乐,戴着墨镜,彼此不说话。纪录片中被问及冰可乐的事,Joan说,我每天早晨必须喝可乐,必须非常冰。“if someone took the last can of my coke, we would have a scene at the kitchen”。我想到自己每天早晨的酸奶燕麦或者炒饭,感到人和人的差别真是很有意思。

镜头中Joan回答问题的姿态是手舞足蹈的,仿佛被密布的乌云或者纷繁的念头笼罩,必须努力把它们抓开才能清晰地将自己的回答呈现出来。Joan给人一种果断的印象。每个问题落音时,她会毫不犹豫的一口报出答案,挥舞着双手说出答案,然后陷入沉默,一种哀悼式的沉默。仿佛问题和答案将她扯回曾经境地。唯有被问及写作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的1960年代,当她看见嬉皮士盛行时新闻爆出三岁孩子坐在地板上手拿迷幻药是什么感觉,她挥舞着手,琢磨了片刻,回答,“Gold”,又补充,“good or bad. For someone who was working on a piece, it was gold.” 这种近乎冷酷的状态,我曾她对自己私人生活的描写中也读到过。记者问道,John(Joan的先生 John Dunne,同为作家,剧作者,文学批评家)有没有读过你对婚姻生活的描写,对此有没有意见?Joan说,he edited it. We didn’t have any type of agreement, we were just working on our own materials.她的许多作品都经过先生阅读和编辑,"They were the type of couple who finishes each other's sentences”. The type of couple who finishes each other's sentences. 她曾说,一直知道自己的婚姻伴侣也会是一位作家,否则会很难有耐心。她也说到,John不是脾气那么好的人,容易生气,“什么样的事情令他生气呢” “一切都令他生气。”

读过Joan作品的人知道他们之间的情感和彼此依赖。她说 “I enjoyed being a couple”,喜欢有个人在身旁。想到在“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里她如何送走挚爱,承担生活变故,无时无刻的变故。让人很心疼镜头中这位瘦瘦小小的白发女子。纪录片讲述到2003年圣诞,新婚的女儿Quitana被送入ICU,我按下了暂停没有再看下去,不忍心,也没有做好准备。 镜头中Joan的客厅摆放着成堆而整齐的书。从匆匆一瞥的镜头中辨认出: "The Catcher in the Rye", J.D. Salinger "100 Selected Poems", E.E. Cummings "Later Poems", W.B. Yeats "Soul on Ice", Eldridge Cleaver "Leaves of Grass", Walt Whitman, "The Captive", Marcel Proust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Susan Sontag.

Joan的书单令我仰慕且感到亲近——她对诗歌的态度,尤其是对Edna St. Vincent Millay的热爱。“Childhood is the kingdom where nobody dies”, 在“The Last Love Song: A biography of Joan Didion” 中记载,面对死亡她总会想起米莱的这句诗。纪录片在呈现她写给 Vogue的第一份专栏文章(“Self-respect: Its source, Its power”)时 ,贴出了一系列给予Joan启发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其中第一位出现的便是Edna St. Vincent Millay。作为米莱的读者,和首次将米莱处女座诗集《新生及其他》译介为中文的译者,我仍感到中文阅读世界对于Millay的认知处于低估阶段。对于Joan也是。

7/3/2020 Sources mentioned: Documentary, “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 2017, Griffin Dunne “The Second Coming”, 1919, W.B. Yeats “Childhood is the Kingdom Where Nobody Dies”, 1937, Edna St. Vincent Millay All photos were shared from the Internet.

 4 ) 一位以写字为业的女人的一生

制作和中文翻译都太好了!

对于奈飞来说,制作一部传记电影并非难事,但这部不同的是,由传主的侄子亲子采访,再说到一些家庭成员共同经历过的事情的时候,就非常有现场感和代入感。非常流畅,且基本上不带偏见的展现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琼·狄迪恩的一生。前大半生作为作家,其天赋和笔耕不辍的努力带来的相对,理想顺遂的生活。以及晚年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带来的打击,以及琼是如何在创作中,消解悲恸,继续生活的。

台词翻译中的古典美与精巧措辞,与琼作品中的语句和访谈内容一脉相承。大量的照片穿插其中。

印象最深的有两段话:

一段出自『自尊,其源泉,其力量』。有自尊的人会展现出一种特定的韧性。一种道德感,他们展现出一种曾经被叫做品性(character)的东西。这种品质虽然在抽象意义上被人所赞扬,但同其他一眼就能看穿的美德相比,时常相行失色。品性(character)是一种愿意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意愿,这种意愿便是自尊的来源。不论怎么不情愿,我们最终还要独自来承受我们所做之事带来的后果,这其中心酸,你我自知。而我们是否能够坦然面对,当然,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自尊。

另一句是全篇的最后一句:

『仔细观察,然后写下来。』我告诉我自己然后等待某天清晨,等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丧失了乐趣,等某一天,我只是机械的做着动作,做我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写作。再那样崩溃的清晨,我可以打开我的笔记本,里边就是一本被遗忘的快乐存折,还带着利息。足以让我回归外面的世界。一切都会回来。记得做我自己是什么感觉。这才是关键。

看的过程中,就下单了《奇想之年》,因为暂时绝版,溢价严重。但还是找到了。相对合理的卖家买下了。

希望一这本书作为一个了解琼·狄迪恩窗口。也能帮助理解和看开一些自己已经面对或者即将面对的人生失去的问题。

 5 ) Movie Review

某天我发现一个和我同龄的好莱坞小美女办了一个在线读书俱乐部。可爱的网站首页贴了一大篇人物专访,小美女兴奋不已地写道能够采访自己的偶像Joan Didion荣幸之至,并向所有关注该读书俱乐部的人们推荐Didion的新书,<South and West>。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Didion的照片,浅金色波波头,洞悉一切的大眼睛,一位瘦削优雅的老太太。我读了网上能找到的所有她写的文章,书本节选,读了<South and West>。Google她时,发现这位老太太不久前还当过Celine代言人,又时髦又酷。

90分钟的影片按时间叙事,简练没有任何冗余,访谈间融进了许多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已八十多高龄的Didion,依旧衣着讲究,读书看报,欣赏一丛丛花朵,在厨房耐心地一片一片切三明治,回忆往事,思维迅捷而嫌言语太慢似的用手臂比划。那些黑白照片分明地展示着不同年龄Didion的美。

遇到疼她保护她的丈夫John,和后来又加入的家庭成员养女Q,Didion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当记者,写电影剧本,Didion无须为生活发愁为生计写作。这个热爱写作的加州女孩,写加州,写朋友,写政治事件,写悲伤、失去。她的文字一如其人,纤细敏感,优美克制。多看,再把看到的写下来。

尤其喜爱影片中Didion自己念的旁白。Remember what it is to be me.

 6 ) Readings

她阅读的声音真的好美。

备存。

必须140字

所以摘录一段On keeping a notebook

So the point of my keeping a notebook has never been, nor is it now, to have an accurate factual record of what I have been doing or thinking. That would be a different impulse entirely, an instinct for reality which I sometimes envy but do not possess. At no point have I ever been able successfully to keep a diary; my approach to daily life ranges from the grossly negligent to the merely absent, and on those few occasions when I have tried dutifully to record a day s events, boredom has so overcome me that the results are mysterious at best. What is this business about shopping, typing piece, dinner with E, depressed ? Shopping for what? Typing what piece? Who is E? Was this E depressed, or was I depressed? Who cares 。

 短评

紀錄片其實中規中矩,但joan的光彩展露無疑。寫作是多麼重要呀,我們都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把經驗整合起來,分享給我們的同類。

6分钟前
  • Joy
  • 还行

永别类型文学珍藏作者

10分钟前
  • 朱鹮
  • 推荐

好喜歡Joan的聲音。

12分钟前
  • 阿蕭
  • 推荐

一部对Didion complete oeuvre的鸟瞰。我所了解的那个Didion只是她的一部分,那个政治的,世界的,探讨公义的,知识分子的,由《纽约书评》帮助呈现的Didion。但是,当你借由这部纪录片,借由导演同时也是Didion的侄子的Griffin Dunne 所在片中呈现的她的写作,她的生活而更了解了她,尤其是被那些截取出来的她的书籍、文章里的让人恨不得背下来的语句深深触动之后,我才意识到,她能够在《纽约书评》写出那样敏锐、深刻的文章是毫不意外的,她的grace, sophistication, nuance, irony made it possible...

14分钟前
  • 陶小路
  • 力荐

Malibu还招木匠不

15分钟前
  • 两碗米饭
  • 还行

The most glamorous and chic journalist in the history. 而刚好她曾经生活在最棒的年代。后半部分很伤感,她的经历和书让我想到了杨绛。

1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See enough and write it down

21分钟前
  • duckducker
  • 推荐

大学毕业那年,我曾想过,是不是拥有一段无爱的婚姻就可以避免这种痛。但是你永远都无法避免,失去,就像你无法对抗时光。有形之物,必有毁灭之时。与其躲避失去,不如珍惜拥有,然后用无形留住有形。

25分钟前
  • 一杯水
  • 推荐

做为没读过Joan Didion作品的人来看纪录片。片子本身类似于编年史,邀请了她本人及亲友、朋友以访谈的形式,纵向讲述其一生。这种当事人介入的形式难以摒弃主观,若想要还原时代全貌的话,仍缺少一些第三方或争议声来补充角度。不过她本人的著作,反倒以冷静疏离的视角成了最佳的时代注解。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她享受成为夫妇的感觉,小孩子出丑态时只有她没有取笑,晚年丧失亲人时仍以痛苦但冷静的姿态纪录,说话时手臂挥舞着,似乎在以“行动”证明存在、对抗着虚无。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令人有读其著作的欲望,只不过不知道何时才能有时间真正去做了。

27分钟前
  • -东/东/弗/斯-
  • 还行

Burst into tears when she said “She was adopted. She had been given to me to take care of and I had failed to do that, so there was a huge guilt.” That was how I felt about the loss of my dog, my kid.

32分钟前
  • .幽浮
  • 推荐

她像玻璃丝,纤、凉、透、韧

36分钟前
  • 一叶
  • 还行

”由此看来所有的陈述都是感性的,由此看来所有的联系都兼具了意义,与无意义,我相信这一系列 真真切切毫无意义的事情。“片名取自叶芝一句“万物已然解体,中心再难维系,世间一片混沌”好爱他们。

38分钟前
  • 山山
  • 力荐

能产生共鸣的是她的痛苦,是她如何应对这种悲拗

39分钟前
  • 乌妮
  • 推荐

年轻时真的太迷人了。“那不是汤那是冰淇淋”“我们想让她多吃点 体重只有34公斤”爱喝冰可乐,写不下去把稿子放进冰箱

42分钟前
  • 逸蓝
  • 推荐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 看完才觉得题目太妙了。

43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力荐

太私人了,共情太多了,“i cant fall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isn't a writer."

45分钟前
  • 一颗糖
  • 力荐

好爱她

46分钟前
  • 打蛇
  • 推荐

在我看来,文明的价值从来不是延长人类的寿命或为人类提供便利,而是给人类更多试错的机会,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丢掉性命 - 这是现代文明最大的便利,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理由,我相信人类值得一个自由且宽松的环境,我相信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们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我相信长期的目标可以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是,我相信这样的环境可以通过人类自己的奋斗来实现。

50分钟前
  • GALA
  • 推荐

优雅而恬淡的一生 悲喜交加 导演侄子的用意很深。看之前没想到 Joan Didion已经老了;印象中她是那么得时髦。或许时髦是一些作者的利器。她几乎同时失去丈夫和女儿后写道:“Grief turns out to be a place none of us know until we reach it." 直击我2017年的体验

52分钟前
  • Kavya
  • 推荐

Gentle, intimate and meditative. Seeing her at this day and age reading her old work got me all teared up. 也不是没有轻松愉快的时刻 但这是个一辈子不让痛苦离开视线的女人啊

56分钟前
  • 小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