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主1988

HD

主演:张国立,葛优,梁天,潘虹,马晓晴,孙凤英,李耕,董钰刚,颜彼得,侯耀华,莫岐,常蓝天,李丽娜,李滨,王哲元,米丽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顽主1988 剧照 NO.1顽主1988 剧照 NO.2顽主1988 剧照 NO.3顽主1988 剧照 NO.4顽主1988 剧照 NO.5顽主1988 剧照 NO.6顽主1988 剧照 NO.13顽主1988 剧照 NO.14顽主1988 剧照 NO.15顽主1988 剧照 NO.16顽主1988 剧照 NO.17顽主1988 剧照 NO.18顽主1988 剧照 NO.19顽主198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顽主198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他们碰到了形形色色的怪人和怪事,啼笑皆非,但都给应付了过去,公司业务兴隆,生意火爆。  一个要与女友分手又怕看女友掉泪的人找于观求助,于观受托约见刘美萍(马晓晴饰),十分含蓄地讲出问题并不断责备自己,泪流满面的刘美萍破涕为笑。后来,法院送来传票,勒令三T公司停业整顿,他们三人掏尽了所有的钱打发上门讨饭的顾客亲属,突然,马青说想要打人。大街上,他们肆意冲撞地些郁郁寡欢的中年人,可这些人只顾赶路,毫无反应。街舞100超感猎杀 第一季生死密电Billy Crystal: 700 Sundays无边序曲当铺血光光五人帮解脱2017歌、舞、伎:生田斗真天涯追缉令十亿足球英杰野兽之道盗墓笔记IQ笨蛋意面情迷没谈过恋爱的我只想遇见你爱情公寓电影版放心去飞心迷那份缘,给你送去-梅尔卡利的真实故事-金刚狼的士飚花球衣2019江湖浪子新难兄难弟之湘军进城蓝色大海心慌方3传奇皇帝朱元璋精灵梦叶罗丽3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一季岸边露伴一动不动 真人剧瓷都人之永不褪色的老兵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劝导青铜匕首监狱疑云疯狂教授老九门之青山海棠小小世界 第二季携手人生二十二十去年圣诞白美人鱼的美女

 长篇影评

 1 ) 如此生活三十年

1988年的《顽主》已经超过三十年了,不知道当年的顽主青年们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如此生活三十年。世界变得太快,而顽主们并不愿意费力去适应这一切,这是他们最迷人的地方。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在影片里是在说那场时装表演,也是不少人对这部电影的直接看法。说实话,顽主这部片子,俗不可耐,不但庸俗,甚至有点粗俗(3T青年他们自己也说:我们都是俗人,不过是饮食男女),这些角色他们的台词都是生活中这些不务正业的人侃大山的话,整天在大街上逛游,也不干什么正事,电影所有的情节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把荒唐的痞子气展现给观众。故事线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需要观众动脑子的地方,整部电影就是由这些乱糟糟的俗事组合起来的。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也借由副导演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中国人拍电影,您就将就点吧。”

电影中文名这个词“顽主”是老北京的话,百度百科上说,顽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儿当成正经事,得玩出花儿,得玩的兢兢业业;以前比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多;不务正业(但顽主不等同于流氓)。电影的英文名也很有意思,叫The Troubleshooters,就相当于直译了电影里面3T公司的业务,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而且有趣的是刚好里面有三个字母T。

米家山与王朔

米家山在大体剧情上没有什么改编,王朔也曾经说自己最满意的被改编成的电影就是《顽主》,理由是米家山没什么想法,照搬小说。但实际上导演对这部小说进行影像化的表达非常成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可能放之现今观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当时中国大陆还是在以主旋律电影为主的时候,米家山搞了这么一出是非常前卫的。剧本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细节方面的改变,比如给宝康的发奖大会上那段时装表演,是原著里根本就不存在的。

这个影片的摄影、构图、色彩等方面没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看它几乎就像是看电视剧一样,开始时三个主角分别各自的平行叙事线,后面的碎片化的剪辑也只是中规中矩,叙事也基本都是平铺直叙,但是尽管这样,影片的特点和风格仍然是十分鲜明的,不过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王朔小说本身的强烈个人风格。这是第一部由王朔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它开创了国内一系列京味喜剧的先河,同时也引领了众多导演在后来的90年代争相改编王朔的小说。

语言风格是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京片子的贫嘴台词本身带给观众的就是一种接地气,贴近生活,虽然它无疑是建立于王朔原著小说之上的,但这部电影对台词仍然还是十分考究的,当然这个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后来有些电影只注重语言上的贫的风格,而缺失了小说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

米家山执导的电影寥寥无几,还有一些电视剧,90年代后期基本脱离了影视圈。他的导演生涯中也尝试过多种题材,但除了《顽主》,其他的都不是很能拿得出手。

而米家山能拍出顽主,其实可以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当初他的第一部电影本来以经选了景,立了项,演员都选好了,突然上面一个通知不准拍了。然后他与韩三平共同执导的《不沉的地平线》,送审五次,每次都是大删改,最后虽然好不容易改来改去拍出来了,审查风向又变了,不准拷贝不准上映。随后他又选了一个剧本,也是前期做了很多工作,结果又被通知不准拍。连续三次打击让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做导演,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顽主》这部小说,这小说的风格简直太符合他当时的心境了,嬉笑怒骂中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不顺利。

去年是《顽主》30周年,时光网专门采访了米家山,他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这部电影的启发是特吕弗、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电影,直接关注当下顽主这一人群的生活状态,确实,新浪潮时期确实很流行这种主角是三人行的电影。

提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王朔,有人诟病说王朔笔下人物形象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贫到底,在这部电影里其实也确实能反映出来一些这个问题。但是要说对北京这座城市刻画得最生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无疑一个是老舍,一个是王朔。有人说王朔是“新京派”作家,相对比的就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京派”。在90年代时国内曾经掀起改编王朔电影的热潮,《甲方乙方》、《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后来王朔也就干脆进军了影视界,也很成功的制作了《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

忠实的记录

这部电影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录性,因为他非常多的镜头都是直接上大街拍(这一点和新现实主义十分契合,都直接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就拍街上的人、公交车、自行车、地铁什么的,演员就直接在大街上的人潮和车流旁边表演,这样就把最真实的城市风貌记录下来了。有一个在建国门地铁站的镜头甚至可以看到两个人从镜头外走到了镜头里面,好像发现了这是在拍戏,又赶紧溜出去了。

这两个剧照就是对于那时候人们生活的房间里的记录,可以看到这是墙上挂着挂历,贴着万宝路的海报,下边这个是F1方程式这个海报,当时普通老百姓他们在关注些什么东西也就一目了然。

Marlboro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

忘记在哪里是看过一个报道,说是当时这个剧组在北京拍了两个月,之后很多人居然还以为真的有这么一家3T公司,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这部戏拍得有多真实。

时装表演

这部影片受到讨论最多的时装表演被剪辑成三段,中间穿插了两次张国立他们在后台的场景。对于这一幕戏出现的角色和事件已经有不少人详细分析了,这里就列举一下即可:首先开头,京剧的两个角,鼓上蚤时迁和孙悟空,在舞台上翻着跟头,之后时装模特鱼贯而出。随后跟在后面的是京剧里的判官,以及花旦、武生。还有近代的地主形象。买办富翁和姨太太,然后是往天上飘散传单的青年大学生,还出现了一个系着白头巾的农民。紧跟着的是解放军和八路军背着步枪,迈着正步。随后是两个红卫兵小将。后来是女健美运动员以及霹雳舞青年混杂在一起,然后是对峙场面(这一段摘抄自度娘)。

这么一出时装表演,前两段基本上是按着中国近代史的顺序,典型人物形象依次登场,然后在最后一段进入混乱而且荒诞的高潮。音乐旋律转入欢快的disco各类时髦青年们开始扭动身体(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曲reach out,该片是拍摄于1988年,音乐自然是那个年代的最流行曲了)。这场时装表演,很明显就是将当时的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和一些社会现状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已经称不上是隐喻了,完全就是明显地表现了。

这一幕的场面调度还是很有趣的,通过多个机位来回变换剪切,很短的镜头交错呈现出各色人物形象群魔乱舞这样的混乱场景,但镜头语言又不显的凌乱,而且前面交待过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冲突,在后面也都有相应的给出,这些冲突最后也都也得到化解,变成了大联欢。

采用低机位,镜头多次关注人物下半身。相比上半身,下半身的腿部动作更能给我交错混乱的视觉效果,再加上仰角拍摄和配合打光效果,很能体现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聚光灯下置身于时代潮流之中的气氛。

下半身1
下半身2
下半身3

有趣的转场

电影的转场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不经意间其实透露出不少魔幻的感觉。大概数了一下有十来次都是用了大街的镜头来进行转场,有时候是人潮涌动,有时候是汽车或者自行车的车流,但每一次却又都不太一样,导演通过短短几秒钟的转场镜头对于影片情感的走向是把握的非常好的。很容易注意到,多次转场时都出现了那首吉他曲,它是一首法语歌的前奏,用在这里感觉确实加剧了不少魔幻色彩。

其中这两个动图是比较有特点的。第一个透过落满雨水的玻璃,能看出来应该是一个路口的绿灯亮了,然后车辆开始缓缓移动,本来给我的感觉是稍微有点清凉,有点冷冰冰的,但下一个镜头接着的是马青全身都淋湿了骑三轮板车拉坛子的场景,看着特别费劲、特别逗的样子,马上就给电影增添了喜剧色彩。

这里本来是个动图但动不了

下边这个应该是出于技术原因,导致他镜头特别抖,不像是故意晃出来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盛夏,最热的那时候,这个镜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夏天烈日下地面附近空气受热后密度不均,光线发生折射看起来就在晃动,这一下把那个躁动的氛围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不仅是气候让人燥热,而且是这些人和汽车、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浮躁的。

这里本来是个动图但动不了

另外这个转场也很有意思,先是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后来我才发现是北京饭店),然后是朝阳下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群。这样的色彩本身很有意思,因为这完全是捕捉的自然光,朝阳本来应该是让整座城市都重新焕发生机,但再看这个镜头,人物都没有露脸,是从脖子以下出现,只能看到他们的腿机械性地一圈一圈重复的蹬这个自行车,再结合他们穿着几乎一样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实在是再魔幻现实不过了。

然后再下面这个转场,一座古建筑只露了个尖,后面是一座刚刚建起一个框架的高楼大厦,而且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是不是30年前北京就已经有雾霾了),下边这个图是游乐场的缆车的导轨和线,这个同样也是再次交代了当时社会新老交替的转型期,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大众娱乐生活之间的交融。

1988:时代烙印

我们看这部电影,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这也正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一个主要方面,他勾勒出栩栩如生的80年代北京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生活。对这个电影有一个评价就是,还原北京城最真实的电影,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北京,他不是二环内胡同串巷、四合院里的老北京,而是刚刚改革开放,正在城市化进程之中的北京。

80年代对于北京和中国都算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时间。1988年正好也是改革开放十周年,这十年不论是国家政治,国力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时代烙印。

1978:改革开放

1979:中美建交

1980: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2: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983:第一届央视春晚

1984:中国大陆奥运首金

1985:张蔷《东京之夜》掀起全民迪斯科狂热

1986:崔健开唱《一无所有》

转型时期的意识书写

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中国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国际地位都在快速提升,北京作为首都可能就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人民刚刚从束缚中挣脱出来,众多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革命先辈被平反,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下海经商成为热潮。同时改革开放让西方文化疯狂涌入中国,人民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判断力,大多只是随波逐流。比如于观他们压根就不学无术,但神侃的都是尼采和弗洛伊德。宝康自诩为作家,其实没什么真本事。在这部电影里,整个社会都处于这样一种有点狂热的状态。

这样一个状态正是这个转型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那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一点也就是这里,通过影像语言将当时的社会意识表达的是清清楚楚,导演根本就不用费劲去讽刺什么东西,大家一看就明白。实现方法主要是文化符号拼贴、荒诞性书写以及树立思想冲突。

文化符号最明显的就是片子中出现了两次的那首摇滚歌曲,歌的名字叫《忧心忡忡地说》,那正好是摇滚乐在中国刚刚兴起的黄金年代。唱那首歌的时候影片快速剪辑切换着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和现象(农民、烫发时髦青年、纹身、disco、公园情侣…)。还有就是房间里张贴的海报,再一个就是几乎从头响到尾的警笛声。

Disco青年

荒诞与现实的冲突也给观众印象很深,主要是发奖大会发咸菜坛子那段,确实是十分幽默,十分荒诞。还有就是影片最后那个开放性结尾,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正好呼应了前面说过的有一个转场镜头日出的场景,然后接着出现的电视台里的天气预报就更有意思了……

极致荒诞:坛子当奖杯

思想冲突在这个电影里也很多了,于观和女朋友对生活的态度是矛盾的、于观和他爹这种老一辈也是矛盾的、3T青年和道貌岸然德育教授、包括3T青年和那个要搞万人大餐厅的,可以说整部电影里全是矛盾和冲突,而且全都没有得到调和。

思想冲突

有一个短评我觉得很适合总结这部电影,就是五味杂陈融于一炉,这电影虽然处处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同时在30年前那个时候也是相当的针砭时弊,但我一直认为这还是一部十分乐观的电影,从导演的创作心态来看,他并不想去主观的表达什么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是仅仅做一个记录做一个呈现。就像是拍了一个万花筒,把顽主这类人群(其实包括社会上各类人物)的生活现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了观众。于观跟他女朋友说的一句话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地下坠,但实际上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我对于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它看起来是在处处讽刺与揭露这个社会的各种弊病,但实际上它更重要的是认可这个时代中存在的某些东西,比如体现在3T青年这种形象他们身上的开放自由的时代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值得肯定的。

 2 ) 顽主:论爱情的重要性

马晓晴,在电影《顽主》里,绝对是人见人爱的姑娘。

那萌,那洒,那小情绪,那小伤心,那小手绢,敢视而不见的,能不动心的,就两个。

一个是于观他爹,享受离休待遇的老革命。

另一个是赵老师,年轻时受过苦,现在专门给年轻人做思想工作的正能量大叔。

他们俩,只会说教,不会睡觉。

一个是,没魅力没能力,不自己一个人睡,已经睡不着了。

另一个是,有文化有地位,总想安全第一,做梦都想睡个免费到家的小粉红。

本质上,都是爱情无能者。

他们俩的虚伪,衬托了年轻人的真诚。

他们俩的虚张声势,证明了年轻无极限的真相。

他们俩被嘲笑的根子,都是怂。

面对,激流勇进的人生大道,他们都怂了,都想躲在体制内,指手画脚,假装有爱。

父亲,假装爱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导师,假装爱年轻人,却只想占年轻人的便宜。

他们很可笑,

但,他们的杀伤力,可真不小。

电影里,三替公司,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这么好的业务,就是被“他们”的传统观念势力关掉了。

现实中,

你碰到赵老师,可以打丫挺的,或者,躲他远点儿。

但如果,你爹,跟于观他爹一样呢?

不理解你,不支持你,不替你扛事儿。

你最佳的应对,是去谈一场恋爱,以灵魂见肉体的恋爱,

爱上你的人,

一定是你的三替。

你能睡上的人,

你就是她的三替。

爱情的重要性,在于,它把人生目标简化了,

Just one Kiss,Only need Durex,She is right.

赶紧拿起手机吧,少年。

盘她。

备注:

《顽主》The Troubleshooters (1988)葛优、张国立、梁天、马晓晴

 3 ) 原因是个傻波依,您甭为它费心

5月下旬,樊*国早睡晚起,手机没再响过,也不见他再打出去。
几周前,他不听我们冷嘲热讽,辞了石家庄的工作,打算去和早己身在首都的女朋友汇合,两人在皇城共创美好未来,这都是他的美好愿景。
离开石家庄3天之后,他又风尘仆仆的回来了,那一晚他是在隔壁睡的,自己买了啤酒,香烟和下酒菜。
不知道他那一晚上干了什么,但是我们也猜到他大概碰上了什么样的境遇,心照不宣,谁也没去打扰他。
从那晚睡着,他一直就睡了整整的一天,完整的24小时还要多,第三天的早上才醒。整个白天,他都睡的很香,我们在他身边嬉闹,大声的说笑,他都没有醒的意思,气息均匀。

“哥们儿可能是自杀吃药吃少了。”

那天他没有嗲声嗲气的打长途电话,电脑也关着。

昨天晚上吃饭突然有人又聊起来:他女朋友也真有意思,怎么说分就分了呢?
李昭广说:这些事最说不准了,哪有原因啊。
我不知道说什么,就一边喝粥一边嗤嗤笑。

前天晚上,谢鹏电话我说从上海回来了,约我出去溜达溜达。
我蹬着车子到老地方跟他会面,见到他面容光焕发,全然没有一个多月前失恋的悲痛,一晚上的话题全是和他新女朋友在上海的见闻。
我们骑车到市中心,然后喝了杯最便宜的啤酒。
回来的路上我还偏执的绕了远路。
都没什么原因。

《顽主》小说原作我认真的读过很多遍,也非常喜欢。但我忘了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了。
昨天晚上吃过饭,我重温《顽主》,恍然大悟,20岁之前看过的电影都该重新拿出来再看一遍,年长几岁,感悟就多了很多分,唤醒的能让我崩溃的回忆也添了更多。

最近,傍晚的清风和躁动都如期而来,我常和李昭广在傍晚到夜市上去看姑娘作为消遣。人们比肩接踵,路灯昏黄,再往上是天空,从西方的残留的白色开始,一直向东,蓝的艳丽,忧心忡忡。她们与我擦身而过,我们随手拿起街边摊上的商品,但目光始终在姑娘身上。评价她们的身材和脸蛋,甚至猜测她们的思想,猜测她们是不是个自以为是的傻妞。
卖手绢的刘美萍是个傻姑娘,即便她对待客人像亲人般热情,她就是个傻姑娘,她爱上了屁眼儿保养方面的行家,并且笃信王明水多么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她是个“现代派”(换成豆瓣的语汇,她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她为杨重的“爱思考”而神魂颠倒,她因为于观的安慰感动,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喜欢马青?

我总爱找一些原因爱上别人,冠冕堂皇,好自圆其说,傻姑娘知道我为什么爱你么?
其他全是幌子,因为你是个姑娘。
当爱情的结果和你当初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时候,当初找的原因越多,你就越难以接受。但要是没有原因,一切就变的简单轻松。

“从骨子里我是个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对待。”(《玩的就是心跳》)
脆弱没办法再让我严阵以待,没办法认真的面对生活中所有事情。
我只能做个“顽主”,油滑的,满不在乎的,对那些所谓“正经”和“正确”的事情漠不关心,才能不让我沉浸在幽怨和肉麻里,才能不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像现在这样陷入装腔作势的痛苦里,令我难堪。


“这不可能——这不合逻辑,你们应该痛苦,干吗不痛苦?痛苦才有救。”
    
“那我告诉你,我们不痛苦。”
    
“真的?”
    
“真的。”
    
“那只能让我感到可悲,那只能说明你们麻木不仁到了何等程度。这不是苏生而是沉沦!你们应该哭你们自己。”
    
“可我们不哭,我们乐着呢。”
    
 

于观放下电话,露出一个受惊,有些遗憾的微笑。

我只想躺在一个女人的温柔的怀抱里。

 4 ) 重温《顽主》

重温了电影《顽主》,感觉这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最开始当然看的是小说,吸引我的是作者王朔那种京味儿的侃爷腔调,小说中人物那种极为真实的对白内容和语气让人感觉很舒服,不像很多作品中,人物说话都跟念稿子似的,特假。后来,忘了什么时候,看了电影《顽主》,当时的感觉记不清了,只记得对小说原著的还原度很高。这次重看,发现王朔也是编剧,怪不得。

重温之下,几点感受:

第一,片中充满了80年代末特有的那种迷茫劲儿。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事,但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还是能够唤起我的共鸣。那个时候,很多现在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还挺新鲜的;作家、文人还挺吃香的,一说写小说感觉特神圣;人也纯朴,连流氓都比现在好多文化人厚道。特别是,时代在转型,改革在摸索,各种思想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都感到非常茫然和困惑。

第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开始拒绝理想、蔑视崇高,没有了追求——或者说没有了他们父母认可的追求,事实上他们追求的是自然、随意的状态,就像片中的于观、杨重和马青。他们应该可以被称作中国的“垮掉的一代”吧。实际上,这样更接近于人的本质。那些口口声声高尚、追求的人又是怎样的呢?就像片中的赵尧舜,嘴上仁义道德,心中男盗女娼,无非伪君子一个。

第三,影片与小说的两处不同。

一处是为宝康搞的那场文学颁奖会,之前进行服装表演,场上牛鬼蛇神、群魔乱舞。小说久已没看,记不大清了,但我印象中作者对这段是一笔带过的,可在电影中却成了重头戏,这应该是利用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毕竟有些用文字不好表现的东西通过视觉则可以直观呈现。这段戏想表达的意思应该跟全片相同,就是展示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和混乱,至于思索,还是见仁见智吧。

另一处是结尾处街道党委宣布对于3T公司处分决定的那场戏。小说中应该是没有的。加上了这么一段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戏码,更增添了全片的荒诞气氛。

 5 )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精彩台词整理】

影片拍摄上映日期是1989年。当时年幼对那个年代我完全没有多少实体记忆,所以只能凭借当时的影像拼凑我们的父辈们正当好年华时社会上的众生相。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五讲四美”深入人心,人们思想单纯、心无杂念,人人都爱人民公仆,大街上秩序井然完全归功于每个人的组织纪律性奇强,大家生产劳动积极性格外高涨,喊着口号一丝不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指标,争当爱岗标兵且工作原则性极强,走个小后门就成了好大点儿事。像电影里刘美萍作为一个商店买手绢的售货员遇到熟人,最高待遇莫不过“哎,你们买手绢吗?”

与大时代背景不同的一伙儿青年:于观、杨重、马青。我们姑且先按照片中赵老师的说法叫他们“失足青年”。他们没事儿打打小牌、侃侃大山、打打哈哈。以前也总是在《血色浪漫》里听钟跃民提到“顽主”,现在终于对这两个字理解更进一步。表面看着浪费生命、不思进取,但心底却都是纯真乐天、热心善良的小年轻。本着“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宗旨成立了个什么3T公司。

王朔的原著我没读过,故无法评价片子是否忠于原著或是省略了哪些细节。第一感觉电影就像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的原始版本,3T公司的性质于“好梦一日游”有着颇为微妙的异曲同工之处。没看这个之前觉得《甲方乙方》真叫好,但现在觉得还是《顽主》更值得回味。

一向很喜欢嘴贫但不惹人讨厌的角色,而且最好加上骂人不带脏字。这个片子可好,一下子来了仨:葛优温吞的幽默、张国立的快人快语、梁天的调侃挤兑(从《我爱我家》开始一直很喜欢梁天极富喜感的小眼睛)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丝毫不会让观众对这几个青年生厌。要知道如此性格的角色无论原著本身或是电影只要处理不好,一线之隔很容易就成了“流氓”。

我不是北京人,却对一口“京片子”特有好感,总觉得老北京的韵味是越品越醇的。重新把片子过了一遍,整理记下精彩台词对白,但文字怎么也不如生动的影像来的更有感觉。

【用以存档,仅供参考吧。】

◎一女顾客:“……往哪一坐屁股发沉眼发光跟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喷水,知道你有这特长那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外面跟八哥似的,回家怎么一见我就没词儿了?”
马青:“我改。”
女顾客:“改?改屁!除了尿床你这辈子改什么了?”

◎杨重:“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踢足球,也许啊一大帮人在那跑来跑去整场都踢不进一个球去,可你还得玩儿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儿命地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儿。”

◎马青:“……就杨重享清福啊,每天替人去约会,我要求换工种,跟他换。种田还得休耕呢。”
于观:“咱不是有君子协定在先的吗?你太温柔太多情,让你去办这种业务我不放心。”
马青:“可杨重也不是太监呐!”
于观:“可他懂职业道德,他能跟别人胡扯上一天仍然津津有味,他就有这耐性。你行吗?要是你,你准把这临时工干成全面承包。我不能隔一天让一个丈夫打上门来一回吧。”

◎美萍:“哎,弗洛伊德说当儿子的都想跟自己妈结婚,对吧?”
杨重:“跟我妈结婚那是我爸。我不可能在我爸跟我妈结婚之前先和我妈结婚,错不开啊!”

◎马青:“……我也觉得特空虚,结婚特没劲,找来找去不是找来自己爹就是自己妈。哪像人家外国啊,谁跟谁都能睡觉。人家也方便都有房子,你自个儿有房子吗?家里老有人儿吧。我就特佩服人家外国女的,睡完就完。而且无论怎么睡也不扭着人男的胳膊买这买那。”
美萍特无奈:“杨重,咱们走吧。”
马青:“甭老拉着我们哥们儿,你已经被我接管了……”

◎山寨颁奖仪式入口迎接处。
一男青:“哎,哥们儿今儿有舞会吗?”
于观:“有,那请柬上不都写着吗?”
男青:“我们可经常上当,说有舞会把我们框来了,结果开了半天会什么都没有把我们轰出来了。”
于观:“这回您放心,不但有还是一水儿的Disco。”
男青:“会前有时装表演吗?”
于观:“很精彩的时装表演。”
女青:“舞会有免费饮料吗?”
于观:“有,不过许吃不许带。”
女青:“那还算值。”
于观对在旁的作家宝康:“有什么办法?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它就有‘左中右’。”

◎山寨颁奖大会上,冒牌作家们纷纷发言。
秋风:“草地上,开满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发现的——只是——饲料。”
柳絮:“人们说我的这边儿——是长江,人们又说我的这边儿——是黄河。”片刻沉默后面无表情走下台。

◎林蓓:“无赖,你要是无赖了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宝康:“不对,这无赖的准确意义应该说是‘无所依赖’!”

◎宝康:“你们这哥儿几个里头就数杨重风度最好——深沉!”
杨重:“你骂谁呢你?我知道我傻。”众人大笑。

◎关于“万人大餐厅”的神侃。
候耀华饰的砍爷:“你对目前世界上这情况可能不大了解,无产阶级队伍人民少,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着外国人整天憋足了劲儿干嘛?不就上中国吃来了吗?你看人外国人那肚子。”
于观:“办不了,中国银行从来不为这种‘野鸡项目’担保。”
砍爷转向杨重:“哎,我记着你好像说过你们家有一远亲原来在中国银行一副行长家当过阿姨。”
杨重:“没错儿,你要想拐他们家孩子,我能跟她说说。”

◎赵老师问杨重:“哎,你是哪儿的?也是3T公司的?”
杨重:“我就是一傻“波一”,您甭为我费心。”
赵老师无奈笑答:“哈哈,年轻人总是过低估计自己啊……”

◎赵老师:“你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啊”
马青:“我们什么也不干,看看武打录像、玩玩牌、要不就是睡觉。”
赵老师:“找些书看看吧,书是消除烦恼解除寂寞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啊。”
于观:“我们没什么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不烦恼了。”

◎于观翻越护栏被交警逮住:
交警:“你怎么从这蹦啊?说你呢,听见没有?”
于观:“说我呢?!”
交警:“你有病啊?”
于观:“对。今儿早上我刚从安定医院跑出来,医生追了我700多里地。”
交警对丁小鲁:“以后像这样的人过马路都得有人领着,行了。哎你们俩什么关系啊?”
于观:“嘿嘿,我是她舅舅。”
丁小鲁:“你怎么不说你是我外甥啊?”

◎杨重:“警察说什么你就听着,别自尊心那么强。就当你还小,你爸骂你一顿。替人家想想,马路上成天站着,除了电线杆子没第三个倒霉的了,钱也不多挣是不是?再不得词儿让人家训训你也太不人道了。他训够你了,自然就把自行车还给你了,毕竟是维持秩序,不是盗贼团伙嘛。”

◎于观对肛门科大夫:“……等等,您该不是那个什么屁眼儿保养方面的行家吧?”
大夫顾客讶异过后:“我对您的措辞很遗憾。”

◎马青接于观老爸的电话。
马青:“喂,找谁?”
于爸:“找于观。”
马青:“于观不在,出去了。”
于爸:“去哪了?”
马青:“你谁啊?问那么多嘛?”
于爸:“你甭问我是谁,于观去哪了?”
马青:“去你妈的!”

◎仨人去医院陪床。
知识分子顾客:“你们怎么坐在这里不去伺候妈妈?我出钞票不是请你们坐在这里休养的啊”
马青:“咱妈刚才拉了坨金子,我们正盘着算怎么分呢。”

【截图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42626976

 6 ) 【转】王朔的顽主们(戴锦华)

八十年代后期,在历史文化反思运动经历了它的顶沸时刻之后,大陆中国社会似乎陡然地遭遇到一个清晰、却轮廓不甚分明的终结。仿佛在一夜之间古老的中国与现代中国已相背而去。不堪重负而万古岿然的黄土地,似乎蓦然成了为“蔚兰色文明”所包围、所侵袭、所裹携的一块巨大的“漂流的岛屿”。这一终结感预示着一个久已延宕的民族新生与开端已然临近。于是,大陆文化再度经历着那为过多的话语所构造、所缠绕、因之而无名的期待。弥散在这一个世纪末的并不是沉沦与颓丧,而是一种浸透忧患的狂喜,一种升腾的热汽球般起浮、曳动而又岌岌可危的期盼。新世纪是一个为权威话语预定获救的日期,一扇赫然洞开而唯恐不及赶到而关闭的伊甸园之门,一个中国大陆终于被地球村所接纳或彻底开除其“球籍”的日子。这个历经百年而韵味常新的期待作为一个明确的现实政治意图和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似乎汲取、或曰榨干语言的意义系统,使自己成了唯一的、硕大无朋的所指,并藉此组织起一场能指的盛宴。雄辩而忧患的精英文化徘徊于一个空洞而巨大的启蒙命题面前;文学寻根派与影坛第五代则因失落了他们的物恋对象而悄然沉寂。于是,1988年,这一为形形色色的话语乌托邦与暧昧不明的过渡色所笼罩的年头,充斥着一种喧嚣中的寂寂。似乎在这世纪性的终结与开端之间,遗落了一块拥挤、喧闹不堪的空白。在新的开端到来之前,历史似不再伸延。此间,崔健一曲响彻全国的《一无所有》,除却宣告了中国大陆都市摇滚的诞生外,同时宣泄了这种焦灼而匮乏的心态。

在这一饶舌而失语的年头中,失落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艺术界不甚情愿地转向城市。显而易见,只有城市才能够成为并已然成为铺排那一能指盛宴的恰当的舞台。一如老中国历史循环的剧目宜呈现于黄土地、红土地之上;现代的中国将在世界性的大都市中开设它的假面舞会。事实上,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陆的城市已在悄然的扩张和兴建中崛起,都市文化和形形色色的城市通俗艺术已在不期然之间充满了都市空间,在超载的铁路、公路和公交线上已开始塞满了涌入城市并流转于城市之间的人流。“必要的”能指已然出现。八十年代后期,第一批具有现代都市文化意义的影片沸沸扬扬而又分外寂寞地出现在大陆热切而盲然的期待视野中。不再是工业空间作为现代城市的提喻,不再工人、辅之以知识分子作为唯一得到指认的都市人;夕照街、棚户区式的都市村落,似乎陡然从大陆文化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立交桥旁的摇滚(《摇滚青年》)16,巨型万宝路广告牌下、蝼蚁般涌动的“后工业”的人流,十字街头的震惊体验(《给咖啡加点糖》)17,传统家庭模式的消失,徘徊于灯火明灭中的孤独的个人(《太阳雨》)18,是城市阴影中的罪行(《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19。这是一次指认中的误识﹕“中国”已难于辨认。仿佛一夜之间,大陆城市已完成了世界大都市无名化的历程,而这大都市中充塞着“孤独的人群”。中国大陆似乎已成为一个完善而可悲的“他人引导的社会”。仿佛老中国已成了一阙遗落的旧梦;燃起纸船明烛,并不是为了送别历史的幽灵,而更象是一场盈溢着狂喜的追思。这一时期的城市电影正有力地参与制造或曰分享着那一社会性的集体幻觉﹕中国正在、或;已然加入了那一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世纪末的历史性起跳,将完成并完善这一历史进程。而对这一指认/ 误识的指认/误识则更为清晰有力地论证着一个“美丽的新世界”的降临。

然而,为那一集体幻觉所遮蔽,这一指认之指认者所忽略的,是这一中国的世界大都市表象,固然已不复为美丽的景片,但它更类似豪华的空屋、虚置的舞台;这一能指的盛筵并非一幅完整的都市景观。其中现代大都市无疑成了影片真正的主角,而除却作为都市景观之一部的无名的人流,影片中的人物——都市人却仍呈现为微妙的在场之缺席者。尽管他们分享着现代都市文化的能指﹕他们是摇滚舞者,是个体的广告制作人,是时装模特;但他们却是都市中的异类,生存在一片水土甚不相宜的现代环境之中。这是些疲惫、焦虑、彷徨无着的寻觅者。仿佛他们是老中国的遗腹子,无奈地被逐出了稔熟的传统世界。他们绝望地寻找着归家之路,或梦想在来自乡村的修鞋女(“上一个世纪的女人”)身上找还往时温馨。在这些影片之中,现代的世界、现代的都市仍在未来式中被归属影片中的年轻一代,而我们的主人公只能隔膜地投注其羡慕的目光。这便是《给咖啡加点糖》中,当小弟端坐在电视机前,为大洋彼岸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坠落而无声流泪时,主人公刚仔却在昏暗的背景中鼾声大作;这便是《太阳雨》中优雅但身心交瘁的亚羲在马路的另一侧近乎敌意地注视着生机勃勃的孔令凯快活地走去;现代社会、现代主义只不过是街头少女无意中溅染在龙翔裤角上的一抹广告色(《摇滚青年》)。他们的出演不曾填充这一现代都市空间,相反映衬出这一空间与文化的空寂。于是,1987年的城市电影在为那一集体幻觉提供了逼真表象的同时,暴露出这一景观上纵横裂隙。

“空荡的”现代都市在仍呼唤着“新人”,当代中国文化“内在地需要一点儿魔鬼。”于是,王朔恰逢其时地得到命名,(事实上,王朔小说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已成为一种未被命名的流行,但知识界始终对这一陌生而可疑的作者及作品保持着矜持的沉默),成为八十年代末那一不无沉重和焦虑的狂欢节中一个必需的丑角,王朔的顽主们恰到好处地占据了这一寂寞、空洞的舞台,携带来一词组词施虐式的喧嚣,一份骚动不安的亵渎。于是,作为中国的“嬉皮士”/“痞子”,王朔补足了这幅中国正在并已然走向世界、同步于西方的乐融融的景观,加强了美丽的新世纪在望的意识形态幻觉。然而,至少在八十年代后期,王朔现象,与其说是这一文化/ 意识形态幻觉的制造者,不如说是刚好是这一幻觉的受益者。同步于世界的幻觉,使得现代西方成了唯一的范型,一个必需在参照、模拟中获得语言与命名的语境。因此,一个误读式的命名(以激愤声讨和狂喜称誉的形式),使王朔成了大陆世纪末的达达,社会与文化的叛逆。在社会性的命名与反命名的尴尬之中,王朔沸沸扬扬地成为一种流行色,一种玩世不恭的媚俗时尚。其反文化的玩世姿态和变权力话语为垃圾的叙事/反叙事能量,使王朔成了一种“现象”,一个当代中国大陆都市文化的重要能指。王朔成为了一种流行,却无疑不同于琼瑶、金庸之在大陆的流行;如果说王朔毕竟也贡献了一份抚慰,那么这却是一份创伤性的、或被虐式的抚慰。王朔是一类叛逆,但他所成就的却显然不是任一种先锋艺术;无论是他的谐谑,还是他的纯情;无论是他的矫情,还是他的挚情;无论是他的调侃,还是他的 “精神鸦片”20;都只是制造了一种终归老少闲宜的通俗,一种圣诞树式的色彩斑烂、又一文不名的热烈。王朔现象的出现似乎成了一次震惊体验,志识着一个文化断裂带的出现。一如现代艺术展上,行为艺术家的枪击事件为这幅陌生、邪恶的现代景观加盖了乐观的认证印记。历史感在消融。王朔之为“写字个体户”,似乎以他对其作品的成功促销,轻而易举地宣告了经典意识形态的终结。王朔的声名狼藉的顽主们,似乎指称着在无名的大都市中自如的游荡者。

事实上,八十年代后期“王朔现象”的出现,确乎伴随着一场现实的、而非想象的“文化革命”的命题;所不同的是,他与黄建新之《黑炮事件》采取迥异的角度。人们似乎在王朔的“千万别拿我当人”的宣言中发现了他的嬉皮士或达达味道;但尽管不同于阿Q,但这却无疑是在一种极度的自轻自贱中张扬着别一样的自尊自恋。而后者才是王朔之真义。所谓“千万别拿我当人”,当然不意味着自绝于人类,与禽受为伍;更不意味着自我放逐于现代文明,以自虐的方式流浪于都市的边缘;王朔之所谓的“人”,乃是特定的文化编码所规定的“人”,一套传统的关于“做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系统。“千万别拿我当人”,旨在标榜他的顽主们是一种“新”人,一种为传统价值体系所不容、不耻的“新”人。其亵渎所在是“人”,非“我”。一如在王朔称之为调侃或纯情的作品中,顽主们不断被他人、尤其是作品中纯情的女性指称为“真人”、甚或“散仙”。与其说王朔是一个非秩序化的反英雄,不如说他是另一种秩序——拜金秩序的实践者与吶喊者;与其说他是一个边缘化的“散仙”、“真人”,不如说他更接近于那位唯物主义的半神、一个商品社会的成功者——大神布郎。事实上,王朔现象是一抹宽大、不无骯脏的杂色,是当代中国大陆的一个文化/反文化的症候群。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王朔率先成为了一种流行,但显然不同于此前流行于大陆的琼瑶、三毛或金庸,如果说王朔同样给出了一份抚慰,那么这却是一份施虐/ 被虐式的抚慰。王朔的魅力首先在于表达,一种亵渎式的表达;这并非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而是让高度程序化的、特定的权力话语在他的顽主口中语词施虐式地倾泻而出,使这些具有特定所指和语境的话语与王朔的叙境和话语主体构成反讽式的冲突;正是在这一冲突之中,原有语境中的神圣话语变成了一文不名的垃圾与滥调。王朔的达达意味和市井气十足的狂欢正是一场语词与亵渎的狂欢。然而,王朔并非如人们所指认的那样,是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的抗议者,他不是、也拒绝如此这般地“拿自己当人”;他所面对的,与其说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如说是凭借旧日的权力话语系统一度神圣的常识表述;王朔现象与其说是因其反叛者的拒绝姿态而呈现出的社会边缘、或曰次文化,不如说他只是社会变迁与意识形态更迭之际的一个丑角与畸胎,一次不无绝望的入主努力。与其说王朔现象意味着经典意识形态的终结,不如说是一种(至少在80年代)经典的意识形态实践倒更为恰当。王朔之流行,王朔现象之成立,正意味着一种新的常识系统的兴起,已及它对中心、主流位置的觊觎。

王朔之为中国的达达,其怪异处之一,是王朔小说之形式并不具任一种先锋或反叛的形态。相反,王朔小说的形式是颇为流畅、工整的;换言之,他始终恪守着十分传统的、闭锁叙事形式(所谓“我还是愿意按小说中的情节逻辑走,给读者提供一个可以看懂的东西。”21)王朔的游戏正在于将有别于新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意义结构得体地嵌入传统的叙事形态之中。如果借助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似乎更容易辨认其对作品的意识形态内涵。在王朔80年代的大部分作品中,行为主体大都是“生着一张干净脸儿”的顽主,那是一个不从属于任何家庭或社会网络的街头游荡儿。而其中大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元社会的发送者——权威的指令者消失了,行为主体本人的欲望与意愿便是他自己行为全部依据。不仅如此,行为主体同为受惠人的扮者——一切为了自己,一切归于自己。叙境中的女性及相关的“爱情”故事,主能充当帮手或敌手阵营中的走卒,构成一个括入组合段,而非欲望客体(即使在他的“纯情名篇”《浮出海面》中亦如此)。王朔小说叙境中真正的、唯一的欲望客体只是金钱——一笔横财,一份介乎于合法与非法缝隙间的获取。而本文中敌手则可见、或不可见的、社会幽暝处的恶势力。与王朔的顽主们不同(他们“没有抢劫走私没有盗宝犯罪集团诸如此类的,有的只是吃吃喝喝和种种胆大包天却永远不敢实行的计划和想法,我们只是一群不安份的怯懦的人,尽管长大却永远象小时候一样,只能在游戏中充当好汉和凶手。”22),那些敌手才是真正可以杀人越货的歹徒。正是这一特定的动素模型的组合与旧有社会语境的参照,将王朔的顽主们定义为一种反英雄,一种并不新的“新人”——伴随着大陆都市化,商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个人主义拜金者。王朔80年代的小说是一些关于欲望的故事,不过那是些关于物欲的故事,那是些将利比多投向商品与金钱的物神崇拜的孤独者。也正是这一动素模型中的敌手——真正的恶棍与不法之徒,将王朔的顽主们摒除在反社会、反秩序的一群之外。如果说王朔小说的语词奔溢与施虐,他的市井气的狂欢毕竟带有某种反秩序的特征,那么这只是有限定、有前提的反叛。它是对大陆中国政治色彩浓重的传统、道德、价值秩序、常识系统的恶作剧式亵渎,所谓“麻着爪儿玩回心跳”23;而其真义恰好是一种秩序化的行为﹕将商品社会的行为价值体系合法化,常识化。因其如此,王朔的顽主们绝少真正击败敌手,占有并保有那笔被追逐的横财(《橡皮人》24或许是其中恰当的一例)。事实上,在1987— 88年,面对着奔涌而至的商业化大潮的“一浪”,面对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的表象和经济、文化渗透的现实,王朔的顽主们并非这一挤压力的抗议者,而是在一种闹剧式的喧嚣——“起道哄”中成为这挤压力的一部分。王朔之为边缘,并非出自边缘人的自居与反叛,而只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事实上,只要商品经济尚未成为中国大陆的主导经济,顽主们就只能屈居边缘。毕竟,王朔的顽主恰逢其时地出现并得到了命名,终于填充了那个空荡而寂寞的都市舞台;在补足了那幅“中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集体性幻象的同时,王朔之顽主的真实身份——老中国的不肖儿、文化大革命的遗腹子,正在不期然之中消解着这幅妙不可言的现代景观﹕仍是未死方生的中国,未死方生的都市。王朔小说仍是不甚成器的“现实主义”之作,一如他不无“谦逊”地承认﹕“我不过是时代的秘书” 。

然而,事实上成了王朔现象命名式的王朔电影(1988年,又称电影王朔年),却远没有王朔小说这般单纯。在1988年,颇为引人瞩目的四部王朔电影26 中,与王朔小说成为和谐的小狐步舞伴、成为佳联偶句的是米家山的《顽主》。影片的片头段落出现了喧哗、纷乱的大都市街景,伴着流行歌手王迪的调侃式的劲歌。而这幅生机勃勃、令人目不暇接的大都市谐谑曲并不象其它中国大陆都市电影那样,只提供了一具悬浮的、空荡的舞台,一张足以乱真的现代景片,而成了叙境中的一 喜闹剧——三T公司出演的一方乐土。与其说这是一部终“实于原作的改编”,不如说这一“电影版的王朔”,正是在对小说《顽主》的延伸部凸现了王朔的意识形态真义。影片构造了一幕小说中略写了的“三T文学奖”的发奖仪式;正是这一场景,成了当代中国大陆的杂陈的主流话语的大甩卖与活报剧。在一个喜闹剧的格局之中,以电影的话语形态呈现了王朔式的语词亵渎与语词施虐。伴着颇为深沉的音乐和着比基尼的女子健美表演和时装表演者的行列,交错出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关于历史的、革命经典叙事的原型形态﹕拖着辫子的前清遗老,挽着民初妖艳的时装女子(关于民主革命与“复辟”势力的话语);头蒙白毛巾的持枪农民,押着一个日本军官(关于^_^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押送着将校呢军服的国民党军人(关于1949年^_^人在大陆的必然胜利);梳羊角辫、着旧军装的红卫兵小将挥动大字报,怒向老地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经典情境)。于是比基尼们便与和神圣的“官方说法”的同台并置。不仅如此,随着音乐节拍的渐次加快与渐次轻佻,这台杂烩式的演出终于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Disco欢舞﹕前清遗老与比基尼携手,^_^与国民党军人执手言欢,红卫兵与老地主共舞。于是,此场景的意识形态意图便昭然若揭﹕它无疑是在调侃与亵渎中消解着权力话语的神圣与历史的深度模式,同时在宣告权力朝向金钱的转移。而取代了原小说中的泡舞场、搓麻将的段落,影片的情节链条将“三T公司”非价值化的一味的闹剧伸延为喜剧性的价值行为。当于观、杨重、马青围起油布围裙,在医院里代尽人子之责,而患者一家数十口人坐在三T公司要吃要喝时;当于观“义重如山”、毅然决定做替身演员、赚钱拯救公司于危难时;较之于叙境中的全部社会好人物﹕庄严的德育教授、老革命的父亲、“《挺进报》”的儿子、道貌岸然的肛门科医生、街道居委会的老太,王朔的顽主们无疑成了更真挚、更有道德的一群。影片本文便以反秩序——坑蒙拐骗、游手好闲始,以新的秩序化——“职业”道德感、个人奋斗、“诚实”劳动终。影片中元社会的负值呈现显见参照出顽主们在“新”的价值体系中的正值存在。影片的结尾处,在顽主们的视点镜头中,出现了被迫停业的三T公司的大门,门前等候的顾客排起了长长的队列,这无疑成了一次元社会的认可式。它在叙境中完成了现实中难于实现的价值体系的转换。也正是影片本文结构的完整之中,米家山添加了王朔小说所不具的想象性的完满,将人们附会于王朔的集体幻觉呈现为影片的本文肌质。

而其它三部“王朔电影”所呈现出的文化症候群,则比《顽主》更为繁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事实上,即使在第五代导演之中,黄建新也是极富社会使命感的一个。而对于一个富于使命感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说来,他别无选择的现实立场便是对社会“进步”的信念和执行社会批判的责任;这种立场与位置的先在,已确认了他与王朔之顽主们的格格不入。然而黄建新们的困惑,在于置身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置身于改革/变革的大陆社会,同时囿于“世纪之战” 的集体幻觉与话语之网,他们的社会/人类进步信念决定他们“必须”认同于王朔,因为后者无疑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现代都市的重要而有力的能指;是顽主们填充那昨空城,完整了中国同步于世界的那幅奇妙的景观。但是,黄建新们的社会批判立场与责任,决定了当他们瞩目于现代/商品社会时,不可能无视盈溢其中的个人主义的孤独、疏离、无名无助、与必然和拜金主义伴生的暴力及罪恶。但五四文化精神——科学与民主、或曰进步信念的自觉承袭者,黄建新们拒绝因一己的疑虑而动摇他们对“撞击世纪之门”的投入与行动。于是,黄建新选择了王朔,却因此而成就了一个布满裂隙与结构性自相矛盾的电影本文。首先,他在《浮出海面》这个王朔的颇为自得的“纯情”故事添加了主人公石岊倒卖批文、谋得巨款因而遭人敲诈的情节主线;并为这个顽主的世界点染一份绝望的痛楚和阴冷,而这份阴冷刚好来自于顽主们所钟爱的舞台——现代社会空间。影片中最为精彩的场景是地铁站中石岊和于晶的游戏、及美术馆里石岊和敲诈者的周旋。两个场景中巧妙的机位选取及娴熟的主观视点镜头的运用,将富丽、坚固而冰冷的现代建筑空间呈现为一处处颇为恐怖的迷宫,在都市的人流中、在不可见的角隅处似乎处处潜藏着威胁。尤其是在后一场景中,敲诈者身着全身黑皮衣、黑色的摩托头盔,放下的深色面罩上只有阳光扑朔迷离的闪烁;这一切伴之以急速地发动起黑色的豪华摩托,将这群歹徒呈现为极具现代色彩的非人形象﹕似乎这是群为邪恶势力所操纵的机器人或仿生物。于是,影片所呈现的这处世界化、无名化的现代大都市便与顽主们如鱼得水的老中国未死方生的空间发生了错位。它在成就、完满了那份集体幻象的同时,裂解着那份狂喜和乐观。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黄建新将原作中石岊因车祸而致残的情节改编为主人公被敲诈者报复性地用电钻钻穿了腿骨。事实上,正是石岊的腿在钻头下血肉横飞的特写镜头之后,影片的叙事与意义结构断裂为两截。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建新拒绝历史感的消散。或者说,其作品内在地需要历史感作为依托。只有参照着这一动态的历史进程,黄建新方能自如指认他的时代,定位他的人物,结构影片的表述。他因此而不可能真正认同于“爱谁谁”的王朔。深刻的人文情怀,作为一种“文化宿命”,决定他为《浮出海面》添上了一柄电钻,并在闪亮的钻头与血肉的人体相触的时刻,脱离了王朔顽主们的世界。似乎必须捉回亵渎并试图逃离历史网罗的逃逸者,必须为顽主们注入一颗灵魂、些许痛楚,必须让这如鱼得水的一群同样成为“水土不服”者。自这一场景之后,影片叙境陡然封闭起来。石岊与于晶成婚,敲诈团伙伏法;不仅石岊、于晶在一个窗幔轻拂的新居中享有一对一的、合法的婚姻关系,而且石岊还充满厌弃、义正辞严地痛斥其日的的同类。但这尚不足以为石岊赎回灵婚,尚不足以表达黄建新在美丽的新世界中体味到的痛苦和疑虑;他由是而为影片《轮回》设计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结局。在这一场景中,石岊满怀自我厌弃地与自己的镜中象面面相觑,而后挥动手杖击碎了镜子。他扳倒台灯,将自己的身影投在漆黑的墙壁上,那朦胧的影子显然不能使他如意。于是,他用手杖在墙上勾出一个硕大、粗壮的人形。而那力士般的身影刚好与现实中孱弱的石岊形成了反讽式的对位。端详片刻之后,石岊走上阳台,翻身而下。而在影片的镜头设计中,石岊之跳楼,与其说是坠向夜色中灯光闪烁的街道,不如说是怀着绝望的情愫扑向空中的一轮红月亮。不约而同地,叶大鹰也为“橡皮人”设计了一个想象性的自杀结局。似乎通过这样一场象喻性的死,黄建新们为顽主设置了一个赎救式,在完满其使命感的同时,为影片叙事赢得了历史感。

然而,真实的历史感自有它浮现的方式。1989年,第四代导演谢飞的《本命年》27无意间成了八十年代的谢幕式。都市电影所负载忧患与狂喜的话语乌托邦,与李慧泉颓然倒下的身影一起消失于历史视野的画框之外。

 短评

马晓晴跟张国立聊天的那场戏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以后拍电影可再也没这场地了。

7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现代派?!跟她侃尼采~~!

9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张国立演的于观跟他爹说:“我怎么就那么不顺您的眼呢?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上大街上游行去……”结果这电影上映以后第二年就……

13分钟前
  • 胡不喜²⁰²³ ™
  • 力荐

我觉得这个才CULT

16分钟前
  • 疯狂魔术师┃星学深似海
  • 力荐

张国立的牛仔小热裤

17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有人说 你非得要有时代记忆才能欣赏这样的片子 那我觉得你想象力也差了点吧 别的时代的艺术作品你还看不看了

22分钟前
  • Dr. Tardis
  • 力荐

80年代太强悍:社会青年张嘴就是弗洛伊德尼采、扔一石头能砸中10个诗人、时装秀如意识形态大联欢;这么多年过去,社会的人际架构未变,一曲国产摇滚吼出的仍是心声,混混青年太可爱,能把叫兽玩死,“逻辑不对啊,你们应该痛苦”“可是我们不痛苦”,这种代沟和偏见至今无法消弭。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牛逼的一部电影。时装表演上,讽刺大会上,比现在那些磨叽的电影好太多。那时的摇滚乐也很牛逼呀,现在的小P孩还呻吟什么

3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中间那段时装秀,现在看来惊为天人。八十年代的电影自由度也可见一斑

35分钟前
  • 黑左。
  • 力荐

北京男的永远就是这么让人又爱又恨 没有厚实的肩膀 却甘愿让他们把头埋自己怀里感受温存

36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颁奖礼上时装走秀的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41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46分钟前
  • Zephyrance
  • 力荐

BGM强烈好评

50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T台秀那段拍的是好,但跟影片结构其实没多大关系,没必要过高赞扬。想想中国古代的现代的各种元素齐聚一堂,其实也算是多元化吧,虽然让人迷茫也让人困惑,但总比一言堂好。这片反映出的青年的生存状态的确很大程度上能够注解第二年的事件。专家教授看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不是个好词儿了。

54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您甭提我操心 我就一傻波依

58分钟前
  • an@nt
  • 还行

感觉是前冯小刚时代的代表作啊,那时候就兴这个,《顽主》是始作俑者,冯都是跟风的。

60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张国立真帅。那时候的北京啊

1小时前
  • mon babe
  • 推荐

拍的太漂亮了,就中间搞得那个TTT颁奖典礼那个舞台走秀,穿越时空和年代的那个想法就太棒了。从地主和阔太碰撞农民,红卫兵碰撞古代人,八路碰撞国民党,老财主摇头感慨现代时装风格,到老农民学跳霹雳舞,到后来的大家手拉手消除了葛洪隔阂和界限一起跳“的士高”的这个点子,简直是绝了!

1小时前
  • 油尖旺金毛玲
  • 力荐

真好,奇怪这样的片居然不是禁片。那颁奖的段子真赞啊。

1小时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那时德育叫兽赵老师就已经口出“杯具”了

1小时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