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希2

HD中字

主演:斯莱法·达尼什,玛莎·蒂莫西,阿里奥·巴尤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亚希2 剧照 NO.1亚希2 剧照 NO.2亚希2 剧照 NO.3亚希2 剧照 NO.4亚希2 剧照 NO.5亚希2 剧照 NO.6亚希2 剧照 NO.13亚希2 剧照 NO.14亚希2 剧照 NO.15亚希2 剧照 NO.16亚希2 剧照 NO.17亚希2 剧照 NO.18亚希2 剧照 NO.19亚希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摇滚70年进化史(1949-2019)

看到Queen 的经纪人是 Elton John 的经纪人的一刻,我发出了少女的尖叫,很多歌曲,即便过去了40年也依然能戳到心底。

所以在Queen前后还有什么伟大的摇滚乐队吗?

本文中会涉及的摇滚乐队Logo

翻着看《银河护卫队》启蒙并保存下来的摇滚歌单,我打开了搜索引擎,发现,妈啊,今年真的是一个大年份!摇滚这个概念竟然出现了有足足70年!

几百个乐队和上千首歌在这70年回荡,182年的宝洁都退市了啊,真难想象70年后的豆瓣会在哪里。

摇滚不死。


1949 摇滚元年

摇滚起源于美国,其中里程碑作品已经无从考究。

但鼻祖级别但作品还是有的,Rock Awile 和 Rock the Joint 这两首发布在1949年的歌提出了ROOOOOCK 的概念。

Rock Awile

无论最终的争议之下的元老级摇滚歌曲到底是谁,这一年很重要就对了!

代表作已经早到无法找到链接。


1950s

这时候的摇滚还有一股舞厅气,起源于Jazz 的摇滚在这时还没完全脱离Jazz的影响。

1955 - Speedo (The Cadillacs)

1956 - Long Tall Sally (Little Richard)

Speedo (The Cadillacs)


1960s 出口转内销,英国摇滚入侵

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在英伦摇滚流传回到美国之后,出现了很多分支流派,例如重金属(heavy metal),轻柔满摇(soft rock),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这一个年代也是我自己最爱的年代。

The Beatles

没错,Beatles 在这一个十年出现,但是他们太红了,就不逐一播放了。

1963 - She Loves You (The Beatles)

1964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The Beatles)

1965 - My Generation(The Who)

Wouldn't It Be Nice

1966 - Wouldn‘t it be nice (Beach Boys)这首歌在太多电影中出现过了,曾经一度是我的精神支柱

1967 - Somebody to Love (Jefferson Airplane)

1968 - 爱用人名做歌名,是1968年的一股妖风。之前大火的《极盗车神》 和《银河护卫队》里都有这个时期的作品,从《海盗电台》片头使用的《Elenore》到再到《极盗车神》用过的《Debora》清一色的女孩名都来自1968年,完全不考虑后人搜索的难度!

1968 - Debora

1968 - (The_Turtles) - Elenore_《海盗电台》

1968 - Born to be wild (Steppenwolf)这首的异域风情太抓耳朵了,没忍住放进来了

1968 - Kashmir (Zeppelin)

1968 - Kashmir (Zeppelin)

1969 - Don't let me down (Beatles)


1970s - Queen

1970s 是属于 Queen 的摇滚元年,整个摇滚乐队或许为人所知作品最多的时期恐怕也要集中在这10年。

1971 - Riders On the Storm (The Doors)

1971 - Riders On the Storm (The Doors)

1971 - Iron Man (Black Sabbath)

1972 - Smoker on the water (Deep Purple)

1973 - Money (Pink Floyd) 真的是火了很久的一个团

Pink Floyd

1973 - Dream On (Aerosmith)

Aerosmith

1975 -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1975 -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1976 - More than a feeling (Boston)

1976 - Somebody to love (Jefferson Airplane) 这首歌可以说是 酸性摇滚Acid Rock)的代表作品。酸性摇滚是一种主要依赖变奏的吉它、柔美的歌声和长时间的即兴表演完成的摇滚类型,很适合女性主唱完成。

1977 - We will rock you (Queen)

1977 - We will rock you (Queen) 现场

1977 -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1977 -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美国也不认输就是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好歹只有5分56秒,就已经和经纪人吵架吵到砸玻璃,《加州旅馆》却可以做到6分30秒,整整50秒后才进入主题,但是却火到即使过去40年,只要是学过英文的人至少一半听过,70年代,妙啊。

1978 - Don't stop me now (Queen)

1978 - Don't stop me now (Queen) 这首是本片的,片尾曲了,最喜欢的一次使用还要数《僵尸肖恩》里配乐时用到它,2016年的作品《硬核亨利》中也使用过这首歌,太适合配打架的场景。

1979 - Hold the line (Toto)

1979 - I was made for Loving you(Kiss)


1980s

朋克少年和朋克少女在这一年出现,非主流摇滚(alternative rock)也称另类摇滚在80年和90年代逐渐传播开,包括工业摇滚,哥特摇滚都是对于之前摇滚音乐的反叛和不服气。

这十年过后,音乐界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非主流摇滚不仅是小朋友的打打闹闹,还可以拿来卖钱的商业价值被音乐界重视了起来,因而在1990年代会涌现大批量的工业摇滚,走红乐队包括了Jane's Addiction, Red Hot Chili Peppers, Dinosaur Jr., Firehose, 和Nirvana。

1980 - Ace of shades (Motorhead)

1980 - Back in Black (AC/DC)

1981 - Dont Stop Believing (Journey)

1982 - Eye of the Tiger (Survivor)

1983 - Sweet Dreams (Marliyn Manson)

1983 - Sweet Dreams (Marliyn Manson)

1983 - Beat it (Michael Jackson)

1984 - Turn up the Radio (Autograph)

1984 - Footloose (Kenny Loggins)

1984 - Footloose (Kenny Loggins)

1985 - No easy way out (Robert Tepper)

1986 - The final countdown (Europe)

1987 -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 (Green Day)


1990s

不修边幅的油渍摇滚(Grunge Rock)是这十年兴起的流派,风头盖过重金属。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乐队涅槃(Nirvana),就连起名字都已经不考虑读者的文化水平了!很酷!

1991 - Smell Like Teen Spirit (Nivana)

1991 - Smell Like Teen Spirit (Nivana)

Metallica-Enter Sandman 1991年莫斯科_腾讯视频

1991 - Enter Sandman (Metallica)1981年成立的Metallica在10年后推出了自己最受欢迎的作品

1993- Zombie (The Cranberries)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歌的反战背景。1993年3月20日,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沃灵顿市中心引爆垃圾桶中的炸弹,导致12岁少年帕里(Tim Parry)和3岁儿童鲍尔(Jonathan Ball)身亡,并造成数十人受伤。《Zombie》就是对这起惨案的悲愤回应。独自在公寓中完成创作的多洛丝在歌词中写下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愤怒与痛苦。

1993- Zombie (The Cranberries)现场

1995 - Wonderwall (Oasis)这首可以说是英式摇滚(Britpop)在90年代的代表作品,90年代英国摇滚卷土重来,这种音乐类型,发展成为对抗美国的油渍要给(Grunge)的一种潮流。此间,Suede、Oasis、Pulp、Supergrass 和 SleeperBlur都是90年代版本英伦摇滚的重要乐队。

1997 - No Surprise (Radiohead)

1997 - No Surprise (Radiohead)

1998 - Fly Away (Lenny Kravitz)放客摇滚(funk rock)卷土重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乐派起源在1960,由David Bowie等灵魂人物祖传了30年,是各大音乐节的常客。那么为什么不在1960介绍他们呢——因为那边插了视频所以写不下了。

1999 -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

1999 -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2016现场


2000s

2001 - Feuer Frei (Rammstein)工业摇滚(industrial metal),这个派别也是起源于1970s,很硬,1970写不下,反正现在也没失传,去听听看,很硬。

有多硬呢,你妈听到了会说“吵死了,快关掉”这么硬。

2005 - Monster (Skillet)基督摇滚(Christian Rock),倒不是因为节奏或者乐器分的类型,而是因为歌词更加注重信仰和教义,这个概念在1950-1960就火起来过,但是那个时候大环境太拥挤,这种派系存活不下去。就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是1960s 就提出了,但却在2010年重新被提起一样,很有趣了。

反倒是在互联网时代,基督摇滚繁衍起来了,内核有点类似今天流行的“佛系”概念。


2010s

2012 - Burn it down (Linkin Park)电子摇滚(electronic rock)好听!不解释了!你们比我懂得多!

2014 - Shut up and dance (Walk the moon)

“ 今天不蹦迪,明天变垃圾“,舞曲摇滚(dance rock)就是一个1980年代蹦迪时期的小类型,但是一样的,80年代好作品太多了,因而2010之后又有人拿出来翻炒,大概周杰伦2020年又回小火一波,这事吧,就像股价,有周期性波动。之前放过一首footloose 就是这个风格,请回到1984篇。

2015 - The Sound of Silence (Disturbed)


NOW

还是没填完……希望这个礼拜能把这个坑填完,很喜欢这种拉一个大纲总复习的感觉,去吃饭了,欢迎提名你喜欢的乐队。

 2 ) 影院版和原版相比剪切内容

(本来想发gif图的,无法上传成功,附上gif图摆渡运:

链接://pan.baidu.com/s/1K498RZ__-pNtIB7i_tqyzA

提取码:c2td )

1 最开头20世纪福克斯开头被剪了,本身配乐改为了这首——//music.163.com/song?id=1318814922&userid=305641051

2 渣男强吻Freddie

3 Freddie向 Mary坦白

4 Freddie在买了新房子后

5 Freddie聚会结束后和Jim初次相见,Freddie先是在房间里弹钢琴看到Jim在打扫卫生,摸了下他的屁股,Jim很生气,Freddie赶紧道歉,邀请他喝啤酒聊天,并表达自己喜欢穿制服的男人,Jims回答自己也是,然后两人接吻

6 记者见面会结束后,Freddie找 Mary未果,接着有一段MV的画面,歌曲是 I Want To Break Free

左边的Roger还有点眉清目秀

Brian这性感的唇

大长腿

7 左侧

8 Freddie直接告知乐队成员自己得了艾滋病(不明白为什么这都要剪)

9 结尾

10 有些电影院好像没有左边这一部分,是一段现场录像,歌曲是 Don't Stop Me Now

 3 )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有哪些彩蛋?

文末放上⚡被误认为是彩蛋的地方~先讲彩蛋

1、电影后面live aid那段,国外细心影迷发现“DavidBowie"(以下简称宝爷)和“EltonJohn”悄悄客串了一把。

两旁的小图分别是当年的elton和宝爷本尊
假的elton和宝爷~来张清晰一点的

2、还有电影最开始的live aid,也是演员演的宝爷,记者还喊了声David~

除了被挡脸的宝爷,反光车皮上竟然还有elton!(标志墨镜和帽子) 这真的…强迫症剧组啊……

3、电影开始还说邀请到了戴安娜王妃夫妇,紧接着这段录像是当年的实况。(Queen吉他手BrianMay,鼓手RogerTaylor,以下分别用国内粉丝团公认简称梅、花)

圈出梅花cp本尊,图中靠右边的帽子是elton耶
花在跟宝爷说什么~

4、墙上贴的海报是上世纪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玛琳黛德丽,牙叔的偶像。

玛琳黛德丽是一位很有个性很炫酷的女神
牙叔的交叉手也是在致敬她

5、电影开始的live aid,假牙叔登台之前遇见的是著名的U2乐队。

电影中
当年实况

6、玛丽和团团成员在牙叔家吃饭,看的是真牙叔童年照的高仿版,因为电影好像拍摄了一段牙叔童年,但后来删了。

电影里~可以看出和下图boy发型不一样
真牙叔和妹妹 (AI修复了一下,画质依然不太好😂)
梅爷本尊&电影里演牙叔童年的小朋友

7、乐队与唱片公司发生争执,乐队律师(后来的经纪人)JimBeach看的这张专辑是英国著名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

争执过程中说到它,应该是因为这张专辑里的歌时长都挺长的~

8、电影里,团团在BBC表演Killer Queen,梅爷本尊入镜!(图片来自微博@Queen_皇后乐队 @席虎牙~梅爷剪头发还是戴了假发?不过这藏得也太深了……)

详见下图
最右边拿报纸那位“大哥”就是梅爷,下图露脸
圈出梅和花,目前还没找到花在哪个镜头~有可能被删了,电影最初版本据说有四个小时
导演弗莱彻的夫人发的剧照

(2019.3.24最新消息,电影上映后有些城市开了ScreenX三环屏版本,BBC梅爷报纸挡脸这段,花就在左边屏幕~)

梅花cp

补一张年轻时候的短发梅,顺便带上其他三位的青葱照~

9、电影中牙叔决定出个人专辑时,问了问贝斯手John Deacon(简称囧)某首歌——歌名是Spread your wings,现实中这首歌就是真囧写的。

这是句歌词,电影中把your说成my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而为~

10、团团在BBC表演Killer Queen,观众群里有梅爷亲闺女。(这卷发随爹吗啊哈哈哈)

右边第一个就是

11、感谢评论区豆友留言,然后找到了实锤,卡车司机是Adam Lambert(Queen的现任主唱,演出常以“Queen Adam Lambert Tour”为名,2016年曾和梅花来中国巡演)。

电影里
Adam Lambert

12、影片中的清唱片段都由加拿大的Marc Martel演唱,他是目前公认的声音最像牙叔的模仿者(b站搜“Marc Martel”,有视频可以围观~)。电影中还有一两段牙叔生前没有唱过的片段是Marc、拉米、牙叔三人混声,其余就都是牙叔原声啦。

Marc Martel

分割一下————————————————^ω^

⚡⚡⚡以下是被误认为彩蛋的地方:

① 电影中live aid现场两旁的大屏幕不是原版~

电影里~身材和脸型不是牙叔

因为评论区有豆友留言,所以特意找出来对比了一下,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之后的表情,也不一样~

电影里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
真实牙叔~和上面表情不一样吧~~~

② 脚手架上这两位不是梅花~!熟悉Queen的朋友们应该看得出这两位和梅花的相貌并不相似。(电影中其他地方确实有梅花,但他们都乔装打扮过,藏得相当隐蔽,详见上文彩蛋8)

图片来自微博Queen超话
电影live aid拍摄花絮
拍live aid,梅在与演员交流演奏动作
拍live aid,花在与演员交流演奏动作

所以~脚手架上面那两位真的不是梅花😉

③ 电影里live aid快结束时,观众群里有个老爷爷,注意,这不是花!(梅花在电影里的造型详见上文彩蛋8)

电影里,远看有点像,但眼睛明显不是~
花和儿子~看这笑脸和上图不一样
梅和花
花~

 4 ) We Are Family —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真实性大概超出了你的认知度与想象力

我们从来就只讲述真相——布莱恩·梅 和 罗杰·泰勒

一、温馨提示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要牢记一条: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电影,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也不是纪录片。Freddie是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是打酱油的(他们的原话),所以这三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太涉及。

这部电影只讲述到1985年的Live Aid,之后Freddie和Queen发行了《A Kind Of Magic》 (1986), 并在当年完成了乐队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世界巡演,之后是《The Miracle 》(1989), 《Innuendo》 (1991) 。他个人与上个月刚刚去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来自西班牙的卡巴耶发行了史上第一张摇滚古典跨界专辑《Barcelona》(1988),同名歌曲成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成为传世经典。Freddie去世后,根据Freddie生前遗愿,乐队成员整理了他生前录音片段,发行了皇后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Heaven》(1995),之后三位成员发行了一首单曲《No 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纪念Freddie。

电影之所以选择只讲到Live Aid,大概是因为皇后乐队的成员不想将Freddie最后备受病魔折磨和死亡的痛苦在世人面前再现,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拍下去,他们大概会再次彻底崩溃。而Freddie本人当年也是不愿让世人知道自己痛苦的样子,尽管他坚持出镜拍摄MV,甚至是最后走都走不动时拍摄了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所以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是赞颂、致敬Freddie的伟大才华和作品,以及真实呈现Freddie的人性。

因为Freddie是在1987年4月被确诊患艾滋病的,如果以1985年结束,就无法涉及后面的命运了。电影就调整了时间线,虚构和修改了故事,能让人在这一部电影中了解Freddie的一生。虽然改动了事实,但这些情节却是Freddie和乐队之后状况的真实提前。

如果想准确了解Freddie和乐队的历史事实,建议观看他们的纪录片,推荐去B站看《Days Of Our Lives》(资深粉游萦大大倾情翻译),前不久刚发行的讲1977年《News Of The World》专辑和巡演的《Queen Rock The World》,Freddie的纪录片《The Great Pretender》,还有很多很多。嗯,别忘了阅读大量的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传记,比如Brian May写的乐队3D图片摄影传记《Queen In 3-D》,Freddie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写的《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 Freddie Mercury: An Intimate Memoir by the Man Who Knew Him Best》、Freddie的“老公”Jim Hutton写的《Mercury and Me》,乐队巡演工作人员Peter Hince写的《Queen Unseen: My Life with the Greatest Rock Band of the 20th Century》,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David Minns写的《THIS WAS THE REAL LIFE: The Tale of Freddie Mercury》、以Freddie生前公开和私下采访谈话编写的《Freddie Mercury - A Life In His Own Words》、和《Somebody To Love - The Life, Death And Legacy Of Freddie Mercury》等。而Q杂志主编Mark Blake写的皇后乐队传记《Is This The Real Life - The Untold Story of Queen》中文版即将出版。由微博网友、资深Queen粉@席虎牙 翻译。

名人去世后,总会有身边的人跳出来写传记回忆录大爆猛料挖黑圈钱,可是读了这些Freddie的传记后,会发现这些他身边的人讲述的Freddie的故事都那么感伤动人,他们在书中寄托的是对Freddie的尊重、敬仰、爱和思念。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当然,最好的了解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音乐——这是成功饰演Freddie的拉米的经验。

这部电影之所以服装造型道具舞台都神还原,自然是有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保驾护航,他们频频出入片场,尤其在演唱会情节亲自指导。此外,皇后乐队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库(得益于某些同志一辈子都不扔东西orz),由御用档案员Greg Brooks掌管,当年的神马奇怪的玩意儿都能信手拈来。更厉害的是,Freddie的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就天天坐在导演和编剧身边,导演拍了一幕后问;我觉得拉米这段拍得不错,你觉得Freddie会是这样的反应吗?Peter:挺好的……不过……也许Freddie可能会那样……导演:好的!再拍一次!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你的三观。

如果你认为电影只是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好莱坞式的虚情假意、平庸、俗套、无聊的家庭伦理片,对不起,你走错片场了,三观不合,无法欣赏。

因为电影讲述的就是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传统的、受过良好的家庭和高等教育的英国绅士)。如果你了解这些人,了解他们的音乐,就知道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人生经历很简单,没有什么惊世狗血戏剧冲突的八卦,创作作品也就是自己脑子里想一想,洗个澡(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做个梦(The Prophet’s Song、We Will Rock You)就成就传世经典的天才,但同时,你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积极上进、努力工作、追求梦想、力争完美,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倡导爱、和平与平等的正能量精神。对不起,这就是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教科书上的模范精神——而他们就是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楷模。而“我们是一家人”,也并非口号,是事实。他们就是携手同行、相亲相爱,即使有过迷茫、有过分歧,即使天天在录音室吵架,即使一段时间冷战,但最后都像争吵过的老夫老妻一样,老老实实地回到一起,继续创作和表演的温暖家庭。他们永远都深爱着彼此——Freddie去世27年后,目前仍在进行的Queen+Adam Lambert全球巡演,以及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电影,正表达了乐队对Freddie的爱与思念——若不是他们亲自把关,他们心爱的Freddie不知道会被别人歪曲成什么样子。这部电影也正是乐队献给他的礼物。

所以,不要把娱乐圈、滚圈的所谓习以为常的三观和行为套在Freddie和皇后乐队身上,正如Deacy在电影中说的:Every band is not Queen.

二、真实与虚构,梗和槽点

@席虎牙 之前已经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请务必在阅读下文之前阅读这篇文章(//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03517090199704#_0),本文只是在这一篇的基础上的补充。

1、 Freddie 在希思罗机场搬运行李,背景音乐放的是为了这部电影Smile乐队原班人马Tim Staffell、Brian 和Roger在艾比路录音室新录制的现场版本的Doing Alright,歌词与Freddie当时的生存状态高度吻合。

2、 大家都知道Freddie因为和Tim是Ealing College of Art的同班同学兼室友,认识了Smile,成为天天死缠烂打还出言不逊提建议的乐队最大的“骨肉皮(groupie)”。电影时间太短简化成悄悄跟踪的狂热粉。电影中Freddie观看Smile表演时眼神留恋在Roger和Brian身上,爱意满满。顺便说一句,Tim的演员是演员Tim Roth的儿子。

3、 Tim离开Smile,Brian和Roger反省自身不足,Roger说周末我有更好的事可以做,我可以把她们的名字告诉你,从这里就明显还原了花花的花花本质。Freddie说要加入Smile,Roger说你那牙不行,能看出来Freddie其实是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他对此一直都很自卑。但他后来说他因为多长出四颗牙导致龅牙,却令他音域更广是原话。

4、 Brian在一次校园音乐会上认识了Mary,与她约会,但追求未果。Freddie一直以为Mary是Brian的女友,暗恋Mary近半年,后忍不住弱弱地问Brian,Brian说她不是我女友啊,遂鼓励Freddie与Mary约会。电影修改了情节,是为了强化Mary对Freddie大胆追求自我和梦想的强大的支持力。因为没有Mary的支持,也就不会成就后来的Freddie。Biba那段,Freddie看上了女式的裤子,说又没有标签,男女都可以穿,这正反映了Freddie和皇后乐队不以任何标签束缚自己的精神,他们经常男女式衣服混穿,以雌雄同体、超越性别的形象示人(话说四个男人起了个Queen的名字就说明一切了)。

5、 Queen第一次和Deacy同台演出,电影安排Brian说不清Freddie的名字是有所用意的,Brian介绍Roger是乐队最大牌的成员是事实。当时Roger回到故乡Cornwall俨然以传奇鼓手自居,连海报上都是Roger Taylor and Queen,Roger名字超大,Queen超小,参见Queen+Paul Rodgers和Queen+Adam Lambert的宣传logo。台下立刻有女生尖叫Roger,并且这种场景延续在之后很多现场演出中——这是事实,貌美如花的Roger最受小女生欢迎,他的粉丝(骨肉皮)也最多。

6、 Freddie在车站等队友时电影背景放的Keep Yourself Alive的那几句歌词正是当时乐队状况的真实旁白。

7、 Freddie带着Mary父母和乐队去见家长这种情形大概在当年是常态。他们五个家庭都走得很近,Freddie和Roger后来住一起在肯辛顿市场卖仿古服饰时,Roger的妈妈还曾经过来探望(检查卫生),吓得两个小子提前慌乱收拾一通。Freddie有次去Roger家玩,Roger的妈妈还夸他性感美丽。他们几只的父母也爱相互串门,妈妈们也爱在一起聊聊你家儿子我家儿子拉拉家常。Mary的父母是一对聋哑人,而饰演Mary父亲的演员就是真正的聋哑演员。

8、 几位父母和梅花炯交流问他们的学业,Brian说父母不让他搞音乐——事实。Brian和父亲为此几年都不说话,夹在父子间的母亲几次崩溃,直到1977年Brian请父母来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看演出后父亲才真正理解了儿子。其实他们四家的父母都反对儿子搞音乐:高学历的学霸工作自动找上门,Brian当时博士论文就差最后一稿,实习时研究导弹设计,国家科学实验室已经点名要他了。。。。乐队能当饭吃吗???

9、 在家里聊过去经历时Freddie唱了段Lazy On A Sunday Afternoon ,那句歌词在这里很有深意。

10、在Freddie家中Roger出言勾搭Freddie的妹妹Kashmira,正好又体现其花花本质。

11、Freddie穿着“愤怒是蜥蜴”去见John Reid,被三个路过的光头党骂wanker,是真的发生过。Deacy问Freddie能否把衣服借给他周日去教堂穿:Deacy的妻子Veronica是天主教徒。

12、BBC的Top of The Pops节目中,某个摄影师一直盯着Freddie的下半身看——每个粉丝都明白这个用意,就连当年的媒体也对Freddie的某个部位(甚至包括胸毛)大肆讥讽,认为都是假的。Freddie自然是暴怒。

13、Freddie躺在床上,床上放的那个记事本上就是Freddie手绘的乐队纹章和图标。两只狮子代表Roger和Deacy的星座狮子座,螃蟹是Brian的巨蟹座,两只小仙女是Freddie的处女座,Q字母代表Queen,上面是一只凤凰,不是普通大鸟。

14、Freddie反手弹钢琴,弹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前奏——Freddie经常反手弹钢琴,莫扎特也这样,而Freddie当年就被人称作摇滚莫扎特。波米的旋律,在很早以前就有雏形了。

15、Freddie缠着Mary舍不得让她离开去上班,Mary说,如果我被炒了,谁来养活你?这是他俩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他俩很穷,住得和电影里一样,把钢琴当床头。Freddie搞乐队只有花钱没有收入,全靠Mary打工养他。此外乐队还依赖Roger和其他成员的奖学金糊口。大家都是互相救济。Mary若丢掉了工作,Freddie就彻底没饭吃了。但是Freddie说了一句我会照顾你一辈子,这就是他之后一辈子遵守的誓言,泪目。

16、求婚的真实时间其实是某个平安夜,Freddie递给Mary一个盒子,大盒子里套着小盒子,小盒子里套着迷你盒子。Mary打开了无数个盒子,发现里面有一枚玉戒指,之后就说了电影中一模一样的对白。但是后来Freddie再也没有提结婚的事情,Mary偶尔提示无果。所以很多人认为Mary是Freddie的妻子、前妻是不准确的。他们只是订过婚,没有结婚。但是Freddie将她视作自己的“法定妻子”,认为他和Mary在一起的那段经历就是婚姻。

17、其他三只闯入Freddie家中报告美国巡演的消息时,Roger叫错了姑娘的名字,大概是确有其事(他太花。。。。)

18、Adam Lambert作为卡车司机出现的背景音乐是Fat Bottomed Girls,作者是Brian。被戏称为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骨肉皮之歌,Brian却说写歌的时候想到的是Freddie。歌曲画面从大巴切入到现场表演视觉效果非常赞,而在大巴中Roger左搂右抱两个美女呼呼大睡,正好又体现他花花的本性。但是FBG这首是1978年发行的,当时Freddie的发型是中长发,不是第一次美国巡演时的长发。电影把这首歌放在这里,为的是突出Freddie的巡演生涯爆发式发展后其感情生活的变化。

19、Paul安排几个人入住,把Freddie安排到最大的房间——现实生活中Freddie也的确是最大牌,什么都要住最好的,Roger有时候就退而求其次住个第二大的,Brian也会这样,不过Deacy似乎一向低调(在电影中被Paul欺负了,Paul,你也不看看本团真正的大boss是谁~)

20、Paul强吻Freddie——其实他是1977年才当上Queen的经理人的,并未参与《A Night At The Opera》这张专辑和波米的创作。但是电影这样的改动能够紧凑突出他的这条线。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高管David Minns,他说Love Of My Life, You Take My Breath Away是写给他的,不过官方盖章是Mary。所以Freddie对Paul说这首歌是写给Mary的,Paul说:你说是就是。Freddie和Paul貌似有过一段关系,但从未听说过他是正牌男友。而且Queen的其他成员和周围的人非常讨厌他。据说Paul就是靠着和Freddie的这段关系威胁他(MD这个男人太坏了!!!)

21、Deacy没有参与皇后任何歌曲的和声,因为他自称五音不全。但是在舞台上他是有唱的,只是麦克风是被关掉的。当然也有出现技术失误麦克风忘关的时候哈哈哈可怜的炯炯。

22、Freddie在Mike Myers饰演的EMI高管面前放卡巴耶唱的歌剧——Freddie是后来才爱上卡巴耶的,当时他特别喜欢将卡巴耶的唱片带到录音室,放大音量,一遍又一遍地听,沉醉其中。而Jim Beach表示自己爱歌剧是事实。他是上流社会的律师出身,非常喜爱歌剧、芭蕾、艺术品、品酒等高雅文化,并推荐给Freddie。至于John Reid嘛,谁不爱高雅音乐呢~~

23、Jim Beach说EMI高管当年出了平克弗洛伊德的《Dark Side Of The Moon》,里面的歌超长。。。。

24、Kenny Everett拿到波米那张单曲碟的时候看到的是I’m In Love With My Car,Freddie说是另一面——皇后乐队经典八卦:Roger为了让这首歌作为波米B面发行,将自己关在柜子里,队友答应才罢休。为啥电影没拍?难道只是个段子么?

25、Queen是在1985年才去里约热内卢的。电影为了突出Mary作为Love Of My Life的主题,提前到分手出柜的70年代。当年看到Mary描述出柜那段,脑海中无数次想象会是怎样的情景,没想到电影就原封不动地把当事人的台词和场景表演出来,泪崩。

26、1980年代Freddie改变了形象,短发胡子就是当年某一部分同性恋的标志形象,源自美国的Castro地区(而今年电影也在该地区点映,当地已经成为LGBTQ的平权地区,看的人都哭得稀里哗啦)。电影讲到分手出柜后下一个镜头就变成这个形象非常鲜明地跨入到Freddie正式接受自己过着同性恋的生活。(虽然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

27、所以We Will Rock You(1977)的诞生也将Freddie的形象改成了80年代,为的是剧情的衔接与流畅。

28、电影从头至尾都出现的几位女性,都是乐队成员的女友(Brian的Chrissy, Deacy的Veronica, Roger的Dominique),后来都成为了他们的妻子(除了Mary)。

29、电影中Freddie和Mary开关灯的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我爆哭!!!

30、Freddie奢华狂野派对时穿的那套服饰,是1986年Queen最后一次巡演时的谢幕装,因为电影无法涉及1985年以后的故事,特地让这套经典服饰出场。有两个人踩着单车,被Freddie拍了屁股,是为了向Bicycle Race的裸女自行车赛MV致敬。

31、Freddie向宾客撒礼物,说金钱无法买来幸福,但是馈赠可以带来快乐,这正是他的人生信条。他非常慷慨大方,花了很多很多的钱给别人买礼物。任何一个与他有点关系,为他做过事的人都会得到他的馈赠。他随身带着一个生日本,记满了他的亲朋好友的生日,他会随时拿出来翻看,以免漏掉任何一个人的生日,因为他会为每一个人精心准备生日礼物。他去世后一个月,Elton John还收到了他的圣诞礼物,因为早在他去世前,他就安排好了。

32、宴会上Paul仗势欺人,让梅花炯不满。Brian吐槽Freddie你是摇滚乐队的成员,不是Village People乐队的成员。VP是美国的一支走夜店风的乐队,全员都是gay,Freddie的警察形象就有点cos他们的形象。Brian在这里提示Freddie,diss Paul,说他不该和Paul混在一起搞这种类型的音乐。Roger嘲笑他养了一个宠物,Freddie说忠诚最重要,还特地问Dominique对不对——这句话非常伤人,因为花花就是很花,当着所有宾客的面指责对方的私生活,还问对方女友,难怪其他三只立马走人,Brian还生气地骂了他一句。Freddie连忙道歉说是开玩笑的,奈何他被Paul拉走了——他骑在Paul的肩膀上,cos了Freddie在舞台上骑在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身上唱歌的形象,比如超人、黑武士、圣诞老人等等。

33、荒诞狂野派对结束后的Freddie一个人在钢琴上弹了几个音,超级熟悉的曲调,但是我就是想不起来是哪首歌了。。。。

明明派对上那么嗨,Freddie为什么事后那么沮丧呢?因为Paul他们一帮酒肉朋友利用组织参加派对的机会,利用Freddie的金钱大肆为自己牟利,Freddie非常愤怒和沮丧。

Freddie骚扰Jim Hutton,被骂后道歉,之后两人促膝谈心一见钟情。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虚构中夹杂着大量事实。

Freddie是在1983年年底在一个同性恋酒吧见到了Jim,他是一位理发师。因为他长得像他的偶像,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好莱坞传奇影星Burt Reynolds(伯特·雷诺兹),所以才看上他的(他俩真的真的超级像orz,迷弟太可怕orz)。Freddie以为他买酒为名搭讪,被他拒绝(要他滚蛋orz),因为他有男友,正好去洗手间了。Freddie就乖乖滴滚蛋了。Jim当时完全不知道Queen,更不知道Freddie,即使他男友告诉他的身份,他也毫无概念。之后在1985年3月23日,Jim早已与男友分手,一个人在酒吧时,Freddie又凑过来要给他买酒,勾搭成功。Freddie勾搭成功后的第一句话通常是How big is your dick? (其实他是开玩笑的ORZ)。Jim很不爽。所以电影中Freddie反复提到要给Jim拿啤酒喝,Jim骂Freddie竟然有胆(蛋)骚扰他,Freddie说如果你喝了我的啤酒就知道我有多大胆(蛋)了就是当事人对话的神运用。此外,Freddie的确喜欢穿制服的男人……

Freddie与Jim聊人生的那段并非在现实中不可能。他俩还真的经常会谈心(一起歪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看电视聊天),谈谈孤独感,谈谈朋友,谈谈人生中需要的是什么,反正还是蛮深刻的orz。因为电影只讲到Live Aid,他和Jim交往才几个月,没法深入地去表现他俩的感情经历,所以就把日常又深刻的片段浓缩了。乍一看胡编乱造,实际上非常真实深入。

电影后面虚构了Freddie在伦敦找遍了同名同姓的Jim Hutton,找了他两年才找到,其实也算是真实事件的神改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Jim后来才知道,这两年间他是被Freddie和他指派的“小弟”秘密跟踪,最后伺机下手的orz。Freddie不是自己坐着车,就是派“小弟”开车溜到Jim经常光顾的酒吧去偷偷查看他在不在那里(真特么可怕的跟踪狂!!!)然后他会开心地说:看,我男人在那儿!!!(无力吐槽。。。。这和找遍伦敦有啥两样orz)

34、Freddie和大家吵架,Deacy弹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前奏贝斯,就灭火了。这让我想起Brian曾经说的一个冷笑话:夫妻吵架时,Deacy一弹起贝斯,就不吵了。在这段争执中,Paul插了几句支持Disco舞曲风的话被骂,其实也体现了后来的Hot Space专辑,Freddie也是受到了Paul的支持走funk路线(Paul当年是贝尔法斯特的DJ),所以梅花更讨厌他。(不过别忘了Deacy好这口。)

35、记者会太神了,完全就是媒体和Freddie的原话,甚至其他三人的表现也是真实复刻。这一段非常非常经典,无论粉丝与否都应该每个字每个字地学习研究,不仅高度还原当事人的话语,还深刻剖析了Freddie的内心。

36、Freddie过得很艰难,突然画面一转but life still goes on的歌声出来,歌词剧情神契合。Brian穿的那件性感粉色蕾丝睡裙就是Brian将当年自己穿的原版睡裙拿出来贡献给了电影(有点绕口ing)。

37、家人闹翻那一场,被很多歌迷质疑虚构。但Brian在洛杉矶首映式上被粉丝询问电影中哪段最真实时,却指出了这一段。他说本来电影最后要删掉这一段,被他极力制止,因为这段就是真实发生过的。I Want To Break Free在美国被MTV禁播,Freddie生气说的那几句都是当时媒体对他的评价,Freddie说我们帮助MTV的诞生却被他们禁,这是事实。波米是第一部将MV用作歌曲商业推广的,Queen helped the birth of MTV。Freddie后来说的那些气话都是原话。但是Queen由此失去美国市场的很大部分原因是Paul从中作梗,拒绝很多宣传机会,一心想让Freddie脱离Queen,被他所掌控。但是Freddie并非乐队第一个出个人单曲和专辑的,Roger早在70年代就出了,Brian也和别人合作。问题不在于solo,在于乐队的凝聚力不强,大家都厌倦和失去信心了。Freddie还说如果没有我你Brian就是天体物理学博士——超级虐,Brian就是失去Freddie多年后重新回到帝国理工,60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天体物理学博士。

38、这段中Brian说我们是一家人,Freddie当时就爆发了,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你们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我呢,我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是原话啊原话啊原话啊啊啊啊!!!哭得肝肠寸断。由此可见Freddie多么孤独多么害怕,因为性向问题加上当时感情生活的不稳定,他一直处于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状态——而电影对他这方面的刻画十分到位,飙泪。。。。

39、Mary给Freddie打电话被Paul截下时,Freddie在钢琴上弹的是I Was Born To Love You。

40、雨中,Mary说Freddie你是被爱着的,被我、Brian、Deacy、Roger爱着的,这不是煽情,千真万确!!!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暴风哭泣。之后Under Pressure这首歌的歌词也超级契合剧情,跪了。。。。

41、Freddie后来成了Mary孩子的教父,教他学会说tractor和guitar。

42、Freddie将Paul开除的真正原因是他其实早就知道Paul不是好人,而且暗中利用他的财务乱搞,Freddie不是一个爱与人当面交锋的人,他心肠太软。Queen当初对Paul不满意与他解除合约后,Freddie却将他留下当自己的经理人,其中除了他是gay, 对他表面上言听计从可以陪着他一起玩(他太孤独了,时刻都需要人陪伴),还有就是Freddie不忍心开除任何人(他真的真的非常善良,不愿意做让人伤心的事)。但是Paul到后来俨然掌控他的生活,将他与乐队与他人隔绝开来,带着他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是错误的。电影中Freddie不理会Paul的片段也表现了这一点。最后一次,Paul趁他不在家,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在他家胡闹,把他心爱的Garden Lodge(Live Aid之后搬进去的著名豪宅)搞得乱七八糟,就成了导火索,他一怒之下让Paul滚蛋。Paul就拿了65000英镑,把Freddie卖给了《太阳报》,虽然他并没有像电影里一样接受电视采访,但在当时对同性恋仇视的年代,在除了圈内人士都不知道Freddie的性取向的年代,因为Paul提供的猛料,太阳报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大量Freddie的同性恋生活,把他的所有男友一网打尽,还有和那些男人们的私密照片,其中最可怕的是,提到了Freddie的两个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说Freddie非常害怕,向Paul倾诉。电影中Freddie的父亲看到报纸上的All Queen’s Men那篇报道就是完美复刻当年的报道orz。当然,最让Freddie愤怒的是,Paul居然还爆料Freddie的现任男友是Jim Hutton。Freddie一直都小心翼翼地保护Jim的隐私,Jim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通过媒体知道他与Freddie的恋爱关系,只希望自己亲口告诉家人。Paul之后还恬不知耻地给Freddie打电话,想解释他是被媒体纠缠太狠才让步的,Freddie根本不接他的电话。

43、Freddie和队友讲和的那个片段有好多话都是原话,比如说four aging Queens,比如说dinosaurs等等,非常有意思。

44、Freddie在家里喜爱穿丝质的睡衣与和服,都怀疑电影里拿的是原版货。。。。而且明显看到Freddie家中的中式椅子,他就爱这些东方的玩意儿。

45、一提到艾滋,背景音乐就放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这不就是自己虐自己么,哭~1986年温布利,实际上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Freddie在现场说,除非我们都死了,Queen永远不会解散,之后就唱这首,太特么虐了!

46、Freddie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被诊断罹患艾滋,这也相当真实。当时他就是一个人去医院确诊的,没有人知道他得病。他是后来一个个告诉身边的人的。可见他一个人承受多大的痛苦。最早告诉的是Jim Hutton,当时Freddie说,如果你离开我,我也能理解的。Jim说,但是我爱你Freddie,我不会抛弃你的。所以Jim一直陪伴照顾他到最后。Jim也被感染HIV,但他是2010年因肺癌去世的,Brian还写了一篇动人的悼文纪念他,说他对名利和滚圈毫无兴趣,只是充当吃瓜群众,精心打造Freddie的花园。说他俩放到今天,就是Civil Union(英国2010年还不承认同性恋婚姻),Freddie也一直称Jim是他的老公,他们互赠婚戒,他去世时手上还戴着这枚戒指,和Jim送给他的小泰迪熊公仔一起火化。

47、Freddie和队友一起为了Live Aid排练,嗓子状况不太好,说是vulture’s crotch,这也是他的精妙言论之一。

48、Freddie向队友告知病情这段是将时间线提前到Live Aid之前。实际情况是大概是87-88年左右,Queen全家一起吃饭时,有人抱怨感冒,Freddie伸出一只因为免疫力缺失受伤流血无法愈合的脚告诉他们,你们看看我经受的一切,才使得Queen知道了他的病情。(Jim Beach早就知道了)。其实乐队成员早就隐隐感到不对,Deacy甚至亲自小心地询问Jim Hutton。Jim为了保护Freddie的隐私,违心地撒了谎(你们都那么爱他啊)。但这段对话中大家的反应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别是Freddie后面说的那些话,希望他们保密,不想打艾滋同情牌,只想创作到最后一刻真的都是原话啊啊啊啊啊啊!!!!!再次暴风哭泣!!!!!最后他抱着大家,说即使你们哭得像个小姑娘,我依然爱你们也许就是原话啊啊啊啊啊啊啊!!!他真的真的很爱这个乐队,爱着Brian,Roger和Deacy。看看 A Winter’s Tale和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的歌词,你们就能体会乐队成员之间深厚的爱。而乐队得知Freddie的病情以后,更是紧紧地保护着Freddie,不向任何外人透露风声,天天向媒体撒谎,直到他去世前一天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罹患艾滋,希望大家与他一起抗击这个病魔(他是多么地勇敢无畏——Brian说他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得肺炎去世的,可是他偏要承认自己得了艾滋引发的肺炎)。到后来Freddie病情恶化,Brian决定暂停他个人专辑的宣传以防他随时不测时,Freddie却说你的个人音乐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我死了正好可以帮你的专辑做宣传555555。。。。

49、Freddie在Live Aid当天才找到Jim自然是虚构的,实际情况是Jim当天从理发店下班回来,Freddie才说要去Live Aid。从来没去过演唱会的Jim一脸懵逼地跟着去了,见证了摇滚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演出,主角还是他男友(这人太幸福了orz)。

更搞笑的是,David Bowie当天的头发就是Jim前几天剪的。Freddie说安排一个人来剪头发,Jim就接到一个预约电话。结果那个神马大卫琼斯半天都不来,Jim急得要下班,打了好几个电话催促(威胁),对方说好好好琼斯先生这就出来了,进店一看,原来是宝爷。Jim不认识Freddie和Queen,却认识时尚先锋宝爷,不过他一句话没说,直到剪完了才跟他确认了身份。Live Aid当天,Freddie在宝爷面前得意洋洋地晒Jim:你还记得他吗?宝爷一脸木然。Freddie急了:谁给你剪的头发???宝爷依然木然……Freddie自从认识Jim之后,不仅自己直要Jim剪头发,还强迫家里人都找Jim剪头发……无力吐槽我大皇后的family business 的光荣传统 orz。

50、Freddie当天并未来得及带着Jim去见家长,但是他带着Jim见过好几次家长。而且电影里父母妹妹与他俩的对话就是原话原话原话!!!Freddie从未当着Jim的面向父母揭示他俩的真实关系,但是父母都心知肚明,对Jim也很好。在Freddie最后一次探望父母时,Freddie的父亲还陪着Jim逛花园,指着一株枯萎的玫瑰花感叹道,这株树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了,Jim不知道他指的是玫瑰还是Freddie。。。。

51、Live Aid每个乐队的音量都是有限的,所以贴了个纸条不许动,电影里Jim Beach做贼似的调高了音量,把贴纸换了地方,导致Queen的音量比其他的乐队大得多,这也是Queen最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事实,只不过调音量的是Queen的御用调音师,不是迈阿密海滩爷爷。

52、Queen上场之前的乐队是Dire Straits,不是从Freddie侧身而过的U2。大概是U2更好认吧~~但电影放了Dire Straits演唱的音乐片段。

53、电影中未收录的Live Aid上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和We Will Rock You今后也会发行。

54、Queen在唱了20分钟后下场,到晚上集体结束大合唱之前Freddie和Brian又上场,唱了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他们是唯一一支在同一个舞台上两次登场的乐队,可见已经封王了。之后乐队还参加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大合唱,就是难以找到炯 lol。Freddie穿着红背心,刚刚在台上尽显霸主地位的他却非常低调不爱出风头,还把话筒让给别人。而且歌词不记得瞎混,基本只会唱歌名的那一句。就这么个大合唱,大家都想尽办法跑到最显著地方唱歌露脸,而他却恰恰相反,正体现了他内敛朴实的一面(果然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55、Mary和Jim在台上看演出时,Mary激动地靠向Jim——他俩在Freddie生前关系是不错的,Jim甚至在和Freddie闹矛盾时还跑到Mary那里诉苦。

56、Freddie去世后将豪宅Garden Lodge和一半财产和音乐版权全部留给了Mary,并将骨灰交给她埋葬(这句话有点怪),嘱咐她埋葬在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地方。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Mary才知道Freddie到底埋在了哪里。

57、Freddie留给了Jim 50万英镑,以及与他共同在爱尔兰老家投资建造的房子。Jim一直住在那里到去世。

58、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作坊,据说Queen成员和家眷都伪装成了群演……据说包括梅花……据说Brian是Live Aid群演……可是茫茫人海……貌似至今还没有人能找到……

以上就是这些,还有哪些漏掉的欢迎补充。

微信:QueenRockBand里面有好几篇涉及到上述内容的科普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

最后说一句:拉米·马雷克应该拿奥斯卡。

 5 ) 好好一部片,被删减得乱七八糟。

去看的Imax点映…(删减后效果感人)

1/Paul在录音棚情不自禁地亲(强)吻Freddie的镜头。

2/Freddie对Mary坦白的整段对白。

(这里如果不知道的话,后面的台词就显得好突兀,莫名其妙的感觉。)

3/Freddie在Party上和一个男性友人的亲密动作。

(一开始我以为是要把Freddie拍正在健身那个女人屁/股的镜头剪掉,后来才发现由于两个镜头太靠近,于是才把拍女性屁/股的剪掉,其实重点是与男性的亲密动作那一幕。)

4/Freddie在Party过后和Jim初相识的一个对话场景。(Freddie喝高了对Jim毛手毛脚,Jim生气,Freddie道歉,于是一起喝酒并谈心,亲吻,表白整个场景没有了,如果没有这段,到后面Freddie突然找Jim就很奇怪。)

5/《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里/G/A/Y/ BAR里闪过的一两帧画面。

6/《I Want to Break Free》整段被剪掉。

(因为/男/扮/女/装/?这一段是Freddie心境转变比较大的部分,没了就导致后面解散乐队的对话很奇怪,也很突然。)

7/乐队上BBC的时候,后台说镜头拍到裆部,然后影院版本是把拍到的画面直接P成与右边一样的彩屏。

8/解散场景中的对话。

“Freddie是个死基佬”“表面是清教徒,私底下却是变态。”

9/Freddie和队友坦白自己得了艾/滋/病。把说出得了/艾/滋/病那一句剪掉了。

10/一个简短的对话。

“你觉得怎么样?”“Gayer?”

11/片尾,人物介绍。有没有删掉Freddie死于/艾/滋/病这个我忘记了,但是后面有Freddie和Jim的关系说明,居然直接删掉,换上只剩下和Mary的合照和说明。

12/20世纪福克斯开头彩蛋。

以上。

结合《绿/皮/书》,只要你不正面说出G/A/Y/同/性/恋/这个词,没有正面的行为表现你是G/A/Y/同/性/恋就可以。否则就得剪。

其实只要删减不影响观影流畅度就还可以原谅的,但是这一部一句一句扣简直看一下顿一下……删减后的不流畅严重影响观影感受还有情节/台词突兀感十分强烈。

令人发指。

 6 ) 史诗般的浪漫——弗莱迪和玛丽的故事

看完电影对 Freddie 和Mary的故事很好奇,所以动手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也顺便分享给感兴趣的同道。这篇文是根据几篇外网新闻和杂志文章翻译而来的,因为我着急睡觉,所以草翻了一下,不是很流畅,感兴趣可以看原文~

//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26449346/who-is-mary-austin-freddie-mercury-fiance/

//www.thevintagenews.com/2018/11/22/mary-austin-freddie-mercury/

//spinditty.com/industry/Mary-Austin-Her-Epic-Romance-with-Freddie-Mercury

微时相遇

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于1951年出生于伦敦西区富勒姆的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壁纸修剪师(wallpaper trimmer),她的母亲是一名女仆。父母双方都是聋哑人,因此,这个家庭的日常交流都采用手语和嘴唇(影片中也有细节体现这一背景信息)。

为了帮助家庭维持生计,玛丽15岁时就辍学并成为一名接待员。不久之后,她进入了高级时装行业,并在保罗·麦卡特尼和米克·贾格尔等超级明星经常光顾的精品时装店Biba工作。

年轻时的玛丽,1970

1969年,玛丽·奥斯汀和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相遇,这一年,她19岁,他24岁,而他们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从此将持续终生。在玛丽与弗雷迪相遇之前,她和女王吉他手布莱恩曾经有过短暂的约会。但他们在还未正式交往时,便友好地分道扬镳了。因为布莱恩的缘故,玛丽结识了当时他所在的一个初出茅庐的乐队——这将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女王乐队。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主唱弗雷迪被她迷住了。

24岁的弗雷迪此时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成为了皇后乐队的主唱,业余时间也和女王鼓手罗杰·泰勒在Biba附近的肯辛顿市场经营着一个衣服摊位,在那里他们售卖着旧爱德华时代的各色衣服和围巾。

对玛丽的迷恋促使着弗雷迪长期徘徊在Biba,用行动表达着他沉默的爱意。但是整整六个月之后,这个在舞台上看起来热情而桀骜的歌手才鼓起勇气向玛丽发出了约会的邀请。

生命之爱

即使在那时,弗雷迪就散发出一种癫狂与耀眼的气质,尽管他生活里害羞而内向,而这与玛丽静谧却又包容一切的风度相得益彰。在短暂的约会后,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在一个狭窄的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这时的日子还很甜蜜,他们在外人看起来就像新婚夫妻。弗雷迪的妈妈,博尔萨拉夫人在多年后回忆起对玛丽的印象:“她很惹人喜爱,常常来我们家吃饭,我当时很希望他们能够结婚。”

与此同时,女王乐队的人气在1970年起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在海外演出的机会,弗雷迪也随乐团辗转于世界各地。这几年里,弗莱迪的舞台风格相较从前更为夸张炫目,并且也在尝试后来被人指责为异装癖的服装,但由于玛丽在他身边,没有人质疑他的性取向。 1973年,他将歌曲“我的生命之爱”(Love Of my Life)献给她。

恋爱时的弗莱迪和玛丽,1974

在交往了四年后,玛丽迎来了弗莱迪的求婚。 在1973年的圣诞节,玛丽收到了来自弗莱迪的礼物——一个大盒子。多年以后,玛丽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盒子)里面是另一个盒子,然后又嵌套另一个盒子,这就像一个有趣的游戏。最后,我在最后一个小盒子里找到了一个可爱的玉戒指。”奥斯汀说,“我看着它,一下子愣住了,因此这是我此前从未预料到的。所以我问他,‘我应该把它放在哪一只手上?'他说,'左手,无名指。'然后他继续说,'你愿意嫁给我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低声说'是的,我会。是的,我会(Yes, I do)”

一朝变故

求婚仪式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结婚却久久没有下文。玛丽心底疑虑,却从来没有直接向弗莱迪问起,只是偶尔用一些别的方式提醒这件事情的存在。一次,她在小商店里发现了一件漂亮的古董婚纱,就询问弗莱迪,“我是时候买这件衣服了吗?”但他说“不”。这样的否认似乎就暗示了弗莱迪没有了结婚的打算。

玛丽对他的反应感到很失望,她此前从未想过这样的对话会在他们之间出现。事情似乎朝一个复杂的方向发展起来,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 最终,当弗莱迪向她坦言自己的性取向时,玛丽所有的不安、疑虑和怪异感才有了可以名状的根源。虽然他们在一起已经七年了,但直到那天她才最终了解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性向。“有点天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真相。后来他终于告诉我他是双性恋,他感觉很好。”玛丽回忆道。她还记得她当时回答他的内容,“不,弗雷迪,我不认为你是双性恋。我觉得你是同性恋。”(No,Freddie. I don’t think you are a bi-sexual, you are a gay.)

终身相依

走到这一步,两人只能分手,但他们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玛丽搬进了弗莱迪住所附近的公寓,这由他的音乐出版公司为她出资购买。虽然他们已经不是名义上的恋人,但却形成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玛丽成为了乐队团队的一员,在20世纪80年代,她经常与女王一起巡回演出,担任出版业务的秘书。并且,当弗莱迪陷于毒品、滥交和精神孤独时,他总能从玛丽那里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持。

80年代的弗莱迪和玛丽

玛丽于弗雷迪之重要,可以从他1985年的一段访谈中得知一二,“我所有的恋人都问我为什么不能取代玛丽,但这就不可能。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是玛丽,我不想要任何其他人。对我来说,她是我的合法妻子。对我而言,我们的关系是一场婚姻......我们彼此相信对方,对我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不能像爱玛丽一样再爱上其他任何一个人。”

的确,弗莱迪在玛丽之后还有过不少恋人。其中跟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吉姆·赫顿,一位来自卡洛郡的理发师,他们从1985年开始交往,直至1991年弗莱迪因病逝世吉姆仍旧守在他的身边。

奥斯汀后来则和画家皮尔斯·卡梅隆交往并结婚,诞下了两个儿子理查德和杰米,弗雷迪还是玛丽长子的教父,她的第二个孩子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出生。

弗莱迪和玛丽的大儿子

未亡之人

1987年,弗雷迪被诊断身患艾滋病,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玛丽,在伤心欲绝的同时,玛丽也和弗莱迪的男友、助理、佣人和朋友投身于对他的照顾。在1991年弗莱迪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玛丽继承了他的一半现金资产(1000万英镑)、他在肯辛顿的花园别墅、两栋房子和他未来的音乐版权。他另外一半现金资产则留给了父母和妹妹,而他的厨师、私人助理和男友则每人分得了50万英镑。据说,他的母亲批准了他的决定,声称玛丽和她一样是家人。

弗莱迪在遗嘱中对玛丽写道,“如果事情曾会有不同,你早就是我的妻子,这些无论如何都早已是你的了。” (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ent,。you would have been my wife, and this would have been yours anyway.)

玛丽和乐队成员参加弗莱迪的葬礼,1991

同时,弗莱迪在临终前也嘱托玛丽处理他的骨灰,希望能让他安葬在一个无名之所。为避免记者的关注,她在弗莱迪逝世两年后,才在某一天悄悄出门,将他的骨灰埋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位置——这是她至今仍保留的秘密。

如今的玛丽,仍住在弗雷迪生前长住的肯辛顿别墅。

Mary has told the Daily Mail. ““I lost my family, really, when Freddie died,he was everything to me, apart from my sons. He was like no one I had met befo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finitive statement of Freddie Mercury speaking about his love life is perhaps this: “I couldn’t fall in love with a man the way I could with a girl. Love is the hardest thing to achieve and the one thing in this business that can let you down the most. I have built up an immense bond with Mary. She has gone through just about everything and always been there for me.

 短评

犹如亲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唱会,仿佛佛莱迪·摩克瑞复活重生,带领皇后乐队在你面前为你演唱,亲身体会人潮人海、振聋发聩,让人筋脉活络、热泪盈眶……感谢电影为我们缔造了一场最真实的梦境。正如他们取名叫“皇后乐队”的初衷,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做自己,完美诠释自由和豪情。他们的音乐也是唱给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他们终于做到了,在Live Aid引吭高歌、荡气回肠,被世人和历史铭记。而当初低估他们、轻视他们的人,真正成为了那个“失去皇后乐队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乐不止。皇后乐队不仅是一支乐队,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是那个皇后乐队。”

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算看穿了,音乐电影拍到哪种程度,主要看OST的质量…

9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看了一场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演唱会,Queen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尽管觉得剧情和剪辑上有瑕疵,却仍旧下不去手给四星。

1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我就跑过来了。我尝试跟你聊天,但你没了声音” 最亲密人的直觉往往最准,Mary这样的挚爱和灵魂伴侣值得一辈子。“我早已知道,但我不愿承认…虽然每次都这样,但这次不同,因为根本错的就不是你”、“这些人不在乎你”当爱成骗局,你会更看清自己,“我想你在我的生命里”。2019《爱乐之城》+《与歌同行》,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听Queen的歌不多,依然享有天堂般的体验。最劲的Freddie,真正的传奇。最后演唱会现场一开喉,就止不住的飙泪…@香港 The Grand cinema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在最后LiveAid台上的Freddie眼中看到了星辰大海。音乐的感染力太神奇,最后的现场万分动容,作为一个非粉都激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18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推荐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20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会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着鼓点的狂骚将我击溃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轰鸣。

24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妈妈,Life has just 毕赣

28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牛逼!!!好音乐真是颗幸福的原子弹!!!

33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力荐

特理解为什么这部专业评分和大众口碑相差很大,因为除去音乐的部分, 拍得实在乏善可陈。可舞台的灯光一亮起,音乐鼓点和拍手声一响起,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把十几分钟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实在很聪明,试问哪个观众听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厅不是血脉贲张得像刚看完演唱会。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人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经典的作品, 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么多宝贵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个男孩子也实在是有点漂亮的)

34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作为传记片其实挺普通的,不过,结尾那段live aid 还是给煽到热泪盈眶。唉,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太帅了!充满激情、甜蜜又无比心碎。三度落泪。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会是一个节日。

42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怎么开悟的?

43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推荐

“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是一个节日。”

44分钟前
  • waltznyy
  • 力荐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47分钟前
  • 赵贾森
  • 推荐

前半部分剧情潦草得仿佛赶着去投胎,内心OS:这拍的什么鬼?!大皇后好不容易有个传记片求别毁啊啊啊。最后Live Aid部分神奇地力挽狂澜,OS:壮哉你大皇后,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歌救回来。但严肃地说,布莱恩·辛格对牙叔私生活的呈现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对他真正的音乐精神和生命力却轻描淡写,“天才巨星”整个像撞大运一样【虽然人家牙叔是这么说的,但你也不能真这么拍吧。

49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其实也只三十年功夫,摇滚作为行动和爱的时代已经灰飞烟灭,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世代?

5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对于一个初中被《波西米亚狂想曲》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来说,听到Freddie弹前奏就炸了。谁特么关心剧本和电影完成度!重现LIVE AID还不够堵住你们的嘴吗!

54分钟前
  • 阿瞢
  • 力荐

没有配乐也能掀翻屋顶,没有球棚仍能响彻寰宇,没有酒杯也能隔空共饮,没有声音仍能唱给你听。只要一起拍手跺脚,不用乐器也能摇滚;只要一起开灯关灯,不用相爱也能同在。电视里说,治愈病毒尚需数年时间,治愈偏见却遥遥无期。你与角落里那虚弱男孩诶欧着呼应,从此别人都苍老,唯独你永远风华正茂。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