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

HD中字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雷·利奥塔,乔·佩西,洛南·布雷科,保罗·索维诺,弗兰克·西维罗,托尼·戴劳,迈克·斯塔尔,弗兰克·文森特,查克·洛,弗兰克·迪莱奥,亨利·扬曼,吉娜·马斯特罗吉科莫,凯瑟琳·斯科塞斯,查尔斯·斯科西斯,苏珊妮·谢泼德,黛比·玛扎,塞缪尔·杰克逊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好家伙 剧照 NO.1好家伙 剧照 NO.2好家伙 剧照 NO.3好家伙 剧照 NO.4好家伙 剧照 NO.5好家伙 剧照 NO.6好家伙 剧照 NO.13好家伙 剧照 NO.14好家伙 剧照 NO.15好家伙 剧照 NO.16好家伙 剧照 NO.17好家伙 剧照 NO.18好家伙 剧照 NO.19好家伙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摇滚的黑帮散文诗

作为公认的黑色电影集大成者,好莱坞大师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以他散文式叙事的黑帮片而闻名。他去年的最新作品《爱尔兰人》荣获10项奥斯卡提名,却在几个月前的奥斯卡夜上铩羽而归,令不少影迷叹惋。《爱尔兰人》被称为黑帮电影时代的落幕,而它的“青春版”,则是于1990年上映的《好家伙》,这部作品被奉为影史最伟大的犯罪电影之一。30年后的今天,《好家伙》在长春电影节以崭新的4K修复面貌与影迷们见面,重新勾起了人们对那个黑帮电影鼎盛时代的回忆。

写实风格的黑帮电影

提到黑帮电影,尤其是外国黑帮电影,90%的观众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教父》三部曲。作为影史最伟大的系列电影之一,《教父》系列以柯里昂家族为主体,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黑帮犯罪组织的兴衰史,优美的摄影、细腻的故事结构与哀婉的配乐为其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浪漫色彩,也正是因为《教父》系列以家族成员的关系为重心,不少人认为它实质上是一部以黑帮生活为载体的家庭片,其中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细节折射出的人物关系,一直为影迷们津津乐道。

同为黑帮电影,《好家伙》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如果说《教父》是浪漫主义黑帮电影,那《好家伙》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黑帮电影。影片取材于前犯罪分子亨利•希尔的自传体小说,几乎所有情节都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自始至终灰蒙蒙的画面已经奠定了它的暗色基调,金碧辉煌的庄园和优雅的言行举止在《好家伙》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灰色地带与现实的残酷。与此同时,斯科塞斯用高超的导演手法让观众在146分钟的时间里度过影片主角亨利的上半生,影片没有一条包含强烈冲突的故事线,也没有使用“问题出现----冲突----解决问题”的传统好莱坞叙事方式,而是在人物的每个阶段中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能让观众在享受小场景表演的同时,又不时被剧情猛烈一击,这就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散文式黑帮电影”。这种拍摄方式贯穿了他的整个导演生涯,他的所有同类型作品中都有它的影子。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四个——主人公亨利、妻子凯伦和他的两个好兄弟吉米和汤米。所有剧情都围绕着这四个人物展开,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它的强烈个性,正是他们的个性将他们引向了最终的人生道路。

鳄鱼的眼泪

作为吉米和汤米的领路人,吉米永远是黑帮三兄弟中头脑最冷静的那个,这也使他成为犯罪团伙少数有老大气质的人。在这群低素质的流氓中,吉米像鹤立鸡群般显得如此彬彬有礼,对朋友和外人也常常是笑脸逢迎,可如果你因此就判定他毫无攻击性,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吉米才是三人组里最歹毒的那个。

吉米能从底层一路爬到小头领的地步,靠的绝不仅仅是衣冠楚楚的外表。在他的眼里,一切合作关系和兄弟情谊都和利益挂钩,一旦前两者成为了他逐利道路上的拦路虎,他马上就会毫不留情地斩断它们。他为了德航劫案召集了一群人伙同他完成犯罪,但大功告成之后,他们马上就成为了走漏消息的可能来源与分走他财富的人,于是,伴随着《Layla》的摇滚节奏,他昔日的同伙就这样变成了一具具尸体;即使有多年的情谊,在亨利被逮捕后,吉米的第一反应就是除掉亨利,彻底切断对方告密的可能性——没有着这样的心狠手辣,他怎么能走到今天?

吉米之所以看起来颇为绅士,是因为导演在全片中刻意将他的奸邪之行都隐去了,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看穿这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棍。某种意义上,吉米这个角色与《好家伙》的主题不谋而合,这个片名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你以为你们彼此是goodfellas,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把对方当作潜在的威胁,一旦落难,这些兄弟们就是第一个在背后捅你刀子的人。正因如此,所以当吉米获悉汤米遇难之时的哽咽理解为鳄鱼的眼泪——他根本就不是因为好兄弟的死而难过,只是苦恼自己不能沾黑手党正式成员的光,获取更大的利益罢了。

演员阵容中最大牌的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在《好家伙》中意外地当了一次配角。虽然在这部电影中他的光芒被其他二人稍稍盖过,但老大气质和演技依然在线——在马丁的长镜头下,影帝风采一览无余。

狂野的牛仔

担当本片三大男主的演员都极具特色,但每一位看过《好家伙》的观众,一定会对这个暴跳如雷的意大利小个子过目不忘,他就像保利所言,是一头时不时发疯的野牛,"He's a cowboy, he always got too much to prove."

飞扬跋扈,是对汤米最好的形容。他沉迷于一夜风流,一晚换一个女人;手枪放在他的腰间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不时就会拔出来开火。抢劫过后,汤米在飙车过程中寻欢作乐似地向天开枪,子弹洞穿了纸袋,在这个镜头中,导演将枪与性的隐喻关系完美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个角色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在所有表现汤米暴躁的场景中,有一个名垂影史的镜头——著名的" Funny how "。在酒吧的闲聊中,汤米因为亨利的一句“你说话的方式真好笑”的玩笑话就马上神经紧绷,似乎分分钟要与兄弟干戈相见,此段情节取材于演员乔•佩西(Joe Pesci)年轻时在酒吧打工时亲眼所见的真实经历,充分地表现了汤米这个人物自负与自卑的两面性以及极为乖张的性格,这个演员即兴发挥的桥段,无意中塑造了一段经典。

再狂野的牛仔,也终会有被绊倒的一天。汤米习惯了对周围的人动辄拔枪相见,很可惜,这一次他惹错了人。即使报了一回的拌嘴之仇,命运却早已为他的所作所为标好了价格。于是,在被正式引进黑帮的喜悦中,一切都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乔•佩西在影片中的表现让人过目不忘,几乎夺去了其他演员的光彩,他也凭借出色的演技在次年的奥斯卡之夜斩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头衔。无独有偶,他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同样因为《爱尔兰人》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看看这两部电影中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你就知道何为真正的演技派演员。

滴血未沾的刽子手

主人公亨利是所有人物中面目最清晰的一个,再配上富有磁性的旁白,我们跟随着他走过了他的黑帮生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从片头至片尾,亨利从来没杀过人,再加上第一人称的叙事代入感,我们很容易对这个角色产生同情——然而,他真的值得吗?

乍一看来,亨利似乎是全员恶人最无辜的一个;可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全方位的恶人,这里的全方位指的是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作为儿子,亨利从小不学无术,年纪轻轻便加入犯罪团伙干起了偷鸡某狗的勾当;作为丈夫,他结婚不久后就开始夜不归宿,天天晚上出去鬼混,更是在外面纳了三妻四妾;作为社会成员,他无恶不作,杀人、抢劫、诈骗哪里都有他的影子;作为团伙成员,他不听劝告执意一意孤行,导致自己落网,在落网后更是为了生存毫不犹豫地供出了同伙,让昔日的恩人好友们锒铛入狱。

亨利似乎什么坏事都没干,实际上却是坏事做尽。他用一把不沾血的屠刀,亲自手刃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更是手刃了自己的人生。

误入贼船的少女

马丁•斯科塞斯的犯罪电影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片中的女性元素太弱。他的黑帮电影中,女性总是或软弱或愚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些题材来源的真实故事中,这些女性在故事中的地位往往确实如此。作为亨利的妻子,凯伦从一个普通的犹太女孩嫁入了一个意大利黑手党小团伙,这其中有误打误撞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选择。

最有说服力的一点是亨利帮凯伦教训完邻居后,凯伦自己的旁白。面对这种自己从未见过的暴力和陌生的武器,凯伦没有像一般女孩一样落荒而逃,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然而生的刺激感,正是这种刺激感和对浮华的迷恋,促使她作出了嫁给亨利这个后悔一生的决定。嫁入之后,她发现新的朋友们与她以往身处的世界是如此不同,她也有过困惑,也有过改变亨利的尝试,在东窗事发后,她也是最清醒的那个人。无奈的是,这些优点仍然无法阻止她和亨利一起堕落。

短暂的浮华过后,剩下的是什么呢?最后与警察的交涉中,凯伦提出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联系,亨利却全然不为所动,一心盘算着自己的念头——一个毫不关心自己的丈夫,这就是凯伦最后的收获。如果当时知道事情会如此发展,她还会选择为了一时的刺激踏上这条船吗?

电影风格

聊完了人物,终于可以谈谈电影本身了。《好家伙》之所以被众人视为马丁的集大成之作,不是没有缘由的:摇滚配乐、长镜头、旁白式叙事等风格,无一不贯穿在他接下来的同类型电影中。

《好家伙》中有两个被后人无数次称赞的长镜头,第一个是我们伴随着亨利的旁白走进酒馆,认识他的各号“朋友”们,另一个是亨利带着凯伦径直由地下通道穿过厨房、抄近道走进酒吧的长镜头。这两组长镜头跟拍的作用是一致的,就是最大程度地让观众代入亨利和凯伦的第一视角,我们能感知到面前的这个花花世界对初入茅庐的亨利的巨大吸引力,正是这些色彩夺目的霓虹灯,吸引着亨利迫不及待地走入黑帮生活。

旁白式叙事是马丁黑帮电影的另一项旗帜鲜明的风格,甚至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大部分导演只会在片段中使用旁白或干脆不用,像马丁这样整段整段从头到尾使用旁白的导演,可谓少之又少。而这一风格的优点也在《好家伙》中得到了最大体现:不仅能帮助观众时时紧跟剧情,还能让观众在每一个场景发生时跟随着主角的心理活动一同心颤,因此全片下来虽然是“流水账式”叙事,却丝毫不显沉闷,反而让观者津津有味。

这些技法伴随着马丁度过接下来的电影生涯,但论运用得最精华、最流畅的一部,还是非本片莫属。因此,许多观众戏称《赌城风云》《华尔街之狼》等电影为《好家伙》的儿子。至于《爱尔兰人》?我更愿意认为它是“好家伙”们变老的模样。

影片主题

正如之前所言,“Goodfellas”这个片名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你以为的朋友们,其实充满着尔虞我诈,毫无情谊可言。不同于《教父》对人物感情的细致刻画,《好家伙》里几乎没有任何正面的感情,只有人类作为动物最原始的兽性和欲望,这是一群黑帮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他们甚至没有几个黑帮正式成员,顶多只能算作小混混。就是这样一群流氓地痞们,每天最大的乐子就是靠深夜在酒吧里打牌消磨度日,西装革履的背后,其实是空虚的心灵。

汤米总喜欢讲笑话,每次一讲,他的朋友们就乐不可支。真的有那么好笑吗?当然不是,只是朋友们怕他不高兴而拿自己当出气筒罢了。马丁总会在恰当的时机用几个镜头给观众会心一击,当汤米拔出手中的枪连射六发子弹时,我们似乎才被突然拽回现实——这群人说到底还是一群无可救药的恶棍。正是因为散文式叙事带来的代入感,每个人物的命运发生转折时,几乎都能给观众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马丁用前一个半小时构造起一座金碧辉煌的黑帮宫殿,又用了一个小时让它彻底崩塌。他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人物的疯狂,故事的前半段有多浮华,后半段下坠得就有多猛烈。伴随着汤米向镜头射出的六发子弹,一如既往的摇滚乐响起,我们似乎还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马丁用了两个半小时向游手好闲、对加入黑帮跃跃欲试的社会青年们发出了一句有力的诘问:“这真的是你们想要的生活吗?”

 2 ) 《盜亦有道》:美國黑幫的日落黃昏

黑夜、公路、殺人……《盜亦有道》的開局,跟馬田史高西斯的一些重要作品類似,都是預先插入了「將來」的故事情節來作序幕。這富有「劇力」的段落,在能一下吸引到觀眾注意之外,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交代了男主角Henry(由Ray Liotta飾演),對黑幫中的「道」,開始產生了懷疑的想法。從小就向往黑幫生活的Henry,透過家裡的窗口,確立了其童年至少年時代,對窗外黑道人物的羨慕與敬意;他第一次被捕後沒有出賣黑道朋友和守住秘密的表現,正正反映了Henry能堅守原則、深信「盜亦有道」;可他第二次被捕後學會了吸毒和意識到自己的拍檔或許並不可靠,又反映出Henry的背叛,與所謂的「道」的逐漸崩解。他於最開始的一幕,目擊Billy Batts被Jimmy(羅拔•迪尼路飾演)和Tommy(祖•柏斯飾演)殘殺,導致了其往後總是擔心,自己會如Billy Batts或Tommy一樣,在沒有得到預先警告的情況下,遭受被殺害的命運。

跨越數十年時間的《盜亦有道》,就像馬田史高西斯在一個訪問中提到的,以Henry之經歷和其心態的轉變,對應了時代的變遷。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戰後的繼續復甦期,小Henry對黑幫生活的期待(猶如「美國夢」又重新地出現),和他加入黑幫後所散發出的熱情(從一個展示其砸別人汽車玻璃的連貫鏡頭即可體現),以及他冉冉上升的過程,其實跟當時的社會狀況有些近似;而60年代的「朝氣蓬勃」(很多人認為1960年代是20世紀最棒的10年),Henry的風生水起,影片通過一個用手提攝錄機跟拍他帶著Karen嫻熟地穿梭夜總會的長鏡頭,充分顯示出Henry在黑幫中的分量,和其花錢如流水的作風,好比導演自己曾說過的:「他看起來就是那麼地年輕,生活中就是那麼地充滿希望,仿佛全世界都是為他而存在、全世界都像等著他去征服,而當時的美國,又何嘗不是如此?」

可到了1970年代,隨著越戰的結束和戰爭留下之創傷,整個美國都出現反戰的浪潮和對政府的懷疑與不滿(影片中Henry也改變了他對「盜亦有道」的看法),戰後的美國消費文化亦開始走向墮落。而Billy Batts被殺的那場戲,便變成了一個「分水嶺」,它不但為將來Tommy的「受懲」進行「鋪路」(Billy Batts是黑手黨的「榮譽成員」,殺害Billy Batts的Tommy自然會遭受黑手黨的報復),且為其餘兩位男主角的命運之改變,也作出了鋪墊(正是從這時起,Henry和自己的幫會愈走愈遠,導致他第三次被捕後,決定出賣朋友、供出同黨)。電影《盜亦有道》的另一個「轉折」,是用了較大篇幅所描寫的,那「非常繁忙」的一天,馬田史高西斯依靠較急速的鏡頭和剪接,表現了80年代的快節奏,和猶如MTV入侵大眾後的文化墮落之境況。這年代很多人都被羅織進流行文化的情境,鴉片式的幻覺油然而生,大量吸食毒品和藥物的Henry,開著車不斷穿插在迷宮般的街道,即反映出他自己內心的昏頭轉向,或80年代「意氣風發」的表面下,那集體迷失之狀態。

馬田史高西斯的《盜亦有道》,改編自Pileggi的《Wiseguy: Life in a Mafia Family》,這本非虛構作品讀起來所帶著的「回憶錄風格」,直接影響了導演對電影的處理手法。其中主角旁述的加插,令到《盜亦有道》變得更俱有紀錄片般的特色,也增強了本片的「主觀感」(《盜亦有道》的「姊妹篇」《賭城風雲》,更是將此紀實風格發揮到極致),而電影開始不久的一個,透過小Henry的眼睛凝望窗外街道的鏡頭,則首先已經向觀眾強調了,這種主觀的角度,將會於本片內時常地出現。

然而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地方,是《盜亦有道》在出現了Henry的旁述之外,亦出現了Karen的旁述,這其實暗示兩人之間的關係,除了是伴侶,還可能好比一鏡的兩面。出身良好的Karen,起初對Henry並沒留下什麼好印象,尤其兩人的一次約會,Henry居然爽約了。但有一天,當Henry帶著Karen去到一個夜總會,他們沒有從正式的正門進入,而是走了一般人不能夠進去的側門。從這時起,鏡頭就一直沒有斷開,而Henry表現出的瀟灑氣派和受寵不驚,更是讓Karen驚歎不已;此刻Karen對Henry的為之傾倒,跟Henry於電影開始時,被黑道人物之魅力所完全折服的情形相似,他們二人的相戀與相婚,就像Henry當時與黑幫的關係一樣,正處在一個蜜月時期。

可是新婚的甜蜜沒有持續多久,Henry便按耐不住,與放蕩的Janice發生了婚外情,並導致了怒氣沖沖的Karen於Janice的公寓門口瘋狂大叫,和令她「失常」地用槍指著Henry,威脅其馬上與其情婦分手。Henry如此亂搞的婚外情,和容易躁動的Tommy於酒吧內的無理挑釁,都顯示出一種以往run得很好的秩序正被破壞;而Karen舉槍指向丈夫的一幕,又跟Billy Batts在車尾箱內被殺的那場戲互為對應,此刻的Karen已經對丈夫失去信心,正如Henry對「盜亦有道」的懷疑;但舉著槍的Karen遲遲下不了手,證明她雖憎恨Henry,卻仍依賴於Henry,不能一走了之。這種依賴性,與Henry跟黑幫之間的關係非常一致,就像電影結束前,Henry的那句充滿懊悔的自白,他一生最難的事情,就是要離開已經習慣了的黑幫生活。

從Henry的第二次被捕出獄後,他和Karen的關係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這期間,Henry雖仍有外遇,不過Karen卻採取了不加管制的方式,來處理他們的婚姻。Karen「無所謂」的態度,就像Henry這時對待自己幫派之態度,電影中的Henry在選擇出賣朋友之後,似乎沒有過心靈的衝突和折磨,他決定與FBI的合作也只是關心生活的待遇問題,要求「證人保護計劃」把自己安排到一個氣候溫暖的地方去生活等等。而Karen離不開這男人的原因,實質也是她離不開Henry提供給自己的生活,這好比二人對毒品或藥物的沉迷、依賴,顯得愈來愈深。他們要得到解救,就必須在痛苦裡獲得,如此又令人想起《狂牛》內,用犧牲肉體安康來換取心靈安寧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式「贖罪」方程。當家中所藏的毒品被Karen一下子倒入馬桶,並讓二人失去最重要的「家當」,Henry和Karen的抱頭痛哭,正是他們「贖罪」的開始;而這一倒,也標誌著二人於「依賴」的深淵裡走出,促使Henry跟黑幫或舒適的黑幫生活中脫離,也促使這段早已貌合神離的婚姻,最終結束。

強調主觀性的《盜亦有道》,卻保持著一種記錄生活的真實性,影片在介紹一些重要人物出場的時候,並沒有刻意用到特寫的手法(除Jimmy的首次現身外,因為他受到了Henry的注意),只是通過一個在酒吧內,如用自然目光往四周張望的長鏡頭,來讓觀眾產生大概、模糊的印象。而本片於平鋪直敘的過程中,忽然插入一個杜魯福式定格的畫面,又讓客觀的記錄被打破,給電影帶上了主觀的認定或主觀的色彩。導演曾經說過:「圖像靜止的時候,意義就出來了」,所以,當Henry看著Billy Batts被殺後畫面的定格,便告訴了我們知道,這俱有衝擊性的一幕對Henry之影響,是多麼地深遠。

而原著本身就帶有悲劇色彩的《盜亦有道》,卻被馬田史高西斯處理得有張有弛,像為Tommy埋下死亡伏線的開場一幕,當它的來龍去脈在電影中段才交代出來的時候,導演以一個拍得像黑色喜劇般的「借鏟」小插曲,來調劑Billy Batts被殺的緊張氣氛。還有「漢莎航空搶劫案」成功後,Jimmy開始逐個清除搶劫案的同夥,此時馬田史高西斯又借用了搖滾抒情名曲《Layla》內,那段突然變得「溫柔」的段落,來為一具具搶劫案參與者之尸體出現的畫面,進行配樂。電影《盜亦有道》將殺人變得如吃飯般地平常;恐懼、緊張氣氛又有時會跟玩鬧的場面共存,它把黑幫的可怕與平庸同時呈現於觀眾眼前,好比祖•柏斯飾演的Tommy一角,既是暴躁、危險,但轉過頭來,他又會跟你談一些滑稽、低俗的笑話。

故此,《盜亦有道》正如Roger Ebert所認為的,並不是一部《教父》式的,去神化黑幫人物的電影,甚至,容易衝動、失控的Tommy,連人類的一些基本理智也缺失。經常反應過度的Tommy,因一位年輕的侍應忘了給自己倒酒,就大動肝火,在幾天之後,又因受了這位侍應的「無禮回敬」,便惱羞成怒地開槍殺了他。馬田史高西斯有意將這些黑道人物拉下「神壇」,他把單數的"Wise Guy"變為複數的"Wise Guys"(後來因為另一部電影搶先使用了"Wise Guys"做片名,馬田史高西斯才把此作品改名為《Goodfellas》),就是要從對個體的描寫,上升到對整個黑幫群體的觀照;而Henry在片中,產生的「盜亦有道」之疑惑,正正也為我們提出了,這些黑道人物是否已喪失人性的疑問。

至於被塑造得相較冷靜的第一主角Henry,其實亦是個自私自利的混蛋。他在電影內少有地帶著人性美好一面之時刻,就是肯為了愛情,與Karen按照猶太人之禮儀舉行婚禮的那幕(這婚禮令人想起了《教父》的開場)。可是在婚後,他與妻子便一起墮落,變成了物質化生活的奴隸,Karen甚至因要去購物而向丈夫取得一疊現鈔之後,竟出人意料地蹲下來為丈夫口交以作「答謝」!電影《盜亦有道》讓這些主角人物的靈魂像被掏空了一樣,連Henry和Karen經過抱頭痛哭的「贖罪」過程,也只是使他們擺脫了一種相互間或對金錢與地位的依賴,並非贖回了基本的人性。導演利用Henry那貫穿全片的主觀視覺或角度,有可能是想拉近觀眾跟這些角色的距離,說到底,總會有不同人性弱點的我們,或許離這班人並不遙遠。

馬田史高西斯的此部重回黑幫世界之作,延續了1973年《窮街陋巷》中,關於「想做聖徒,此路不通」的一個主題,但《盜亦有道》的Henry,很顯然就跟《窮街陋巷》內,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來補償罪過的Charlie完全不同,皆因《窮街陋巷》的主角雖不是好人,可起碼仍能與某種負罪感作長期鬥爭,他們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人」!再看《盜亦有道》的角色,他們放棄原則、背叛朋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連「人」也稱不上,只是一頭頭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包括對物質生活之獲得,和殺人、出賣之行為,完全覺得是理所當然的「野獸」。

所以,馬田史高西斯的《盜亦有道》(和之後的《賭城風雲》),更像是給已經淪落之黑幫的輓歌,曾經風光一時的他們,快到了日落黃昏,告別了原本所信仰的仁義,也告別了以往仍會在不道德的世界裡,還想過上一種有道德生活的年代。昔日趾高氣揚的黑幫,或者又是他們所處的國家之縮影,那令到小Henry嚮往的黑道神話已破滅,而那酣暢地發著「美國夢」的日子,亦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3 ) 名家异见:宝琳·凯尔对《好家伙》的批判【译】

作者:Pauline Kael (The New Yorker)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好家伙》中,斯科塞斯有了一定的长进。它与《愤怒的公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那么盛气凌人。和《愤怒的公牛》一样,它是在一种欢乐、愉快的思绪中制作的。在这部影片的原作小说《大佬》(尼古拉斯·派勒吉著)中,那些黑手党成员都是道德层面的矮人。但斯科塞斯是一位始终保持着能量的饶舌艺术家,他不会采用那种反讽的、间离式的叙事。他热爱布鲁克林的黑帮环境,因为它会催生一种混合着扭曲、夸张与繁荣的状态。他电影中的那些黑帮成员,喜欢那种口袋里放着一叠现金的感觉。这部影片讲述的是飞黄腾达的故事,这一过程还伴随着飞舞的旗帜和人群的欢呼。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吗?我不这么认为。但这确实是电影工业成功的产品——通过生动的戏剧化形式呈现的新闻报道。每一帧画面都是如此活泼、生动,你可以感受到导演让这些画面移动起来的时候,心中怀着的那种热情的愉悦。当影片的核心角色亨利·希尔(雷·利奥塔饰)穿过一条长岛的街道,去殴打那个试图和他的女孩调情的男人时,我们看到了盛开的茱萸。在整部影片中,这些黑帮成员所处的那种郊区的、满目葱翠的环境,都处于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这些恶徒们总是在灌木中或树篱旁进行谈判。他们还会用仪式化的、社交性的方式准备食物——搅拌大桶的调味料,将大蒜切成剃刀般的薄片。我们看到他们出没在酒吧和餐馆中,他们在这里享有优待。他们也会出现在自己嘈杂的家中,我们会看到俗丽的内景空间。他们还会聚集偷来的东西、勒索餐馆老板、劫持、纵火、在机场准备盗窃货物、埋葬被谋杀的受害者。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如同歌剧的主题一般。

那么,它缺少了什么呢?好吧,我们没有看到伟大的故事。这部由派勒吉和斯科塞斯共同完成的剧本,其实并不是真正戏剧化的。相反,斯科塞斯只是提高了自己的音量,而那些家伙们也只是逐渐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拼命努力,然后最终爆发。不过,这也不能算是那种将野蛮当作娱乐的无脑电影,不是那种好人对抗坏人的电影。斯科塞斯只是呈现了野蛮的勒索犯罪行为,并告诉我们,这就是那些男人的全部。斯科塞斯的杰克·拉莫塔只能做一件事:打斗。而这部影片里的这些家伙也只能做一件事:抢劫。

这部影片的原著小说基于真实存在的亨利·希尔的故事。他在加入联邦证人保护计划之后,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派勒吉。而在这段故事中,这部影片选择的时间点是1955年,一个十一岁的、乐于助人的、半爱尔兰半西西里血统的男孩,在布鲁克林街区帮派的出租车停车场里担任跑差,这个团队的头目名为保利(保罗·索维诺饰)。作为帮派的宠儿,亨利获得了他想要的批准和大量的零用钱。当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一家建筑公司的工资名单中,他也已经切身体验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了。在此后的岁月里,犯罪对他来说就成为了一种游戏。他与老友吉米(罗伯特·德尼罗饰)和汤米(乔·佩西饰)并肩作战,真的通过欺诈勒索赚了一大笔钱。而当他带着自己的犹太女友凯伦(洛南·布雷科饰)来到那些浮华、昂贵的场所时,他会拿出大笔的小费,人们也把他当作是一个名人。(而他不过只有二十一岁。)凯伦并不是那种行为不检点的女人(她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但她喜欢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这种危险的感觉。他的生活看起来就如同波多黎各日的游行混杂着摇滚音乐会。当她看到他的枪时,她感到很兴奋(他用那把枪猛击他的敌人)。在《愤怒的公牛》中,那个年轻的男人试图在那面砖墙上砸出一条路;而在《好家伙》中,年轻的男人找到了一个热情而温暖的团体,它的成员首先包括保利和他的帮派,接着包括吉米和汤米,最后包括他的妻子——凯伦——和许多孩子,还有一个被安置在公寓中的情妇。

当亨利对汤米和吉米的暴力行为表现出令人困惑的反感时,我们感到这部影片似乎有些脱离正轨。在一场卡牌游戏中,乔·佩西扮演的汤米一边插科打诨,一边开枪击中了一个少年,因为他倒酒的速度太慢了。像这样的事件——它们被设计得极端精密——似乎在挖掘亨利心中那已然觉醒的感性。但这些契机最终并没有造成什么结果,所以它们似乎显得有些敷衍了事,有种落入俗套之感。(德尼罗也有一场让亨利失控的戏,但这最终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部影片的一些基础元素,本来是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它们表明,那种原始的男性犯罪行为,正在逐渐地从内部摧毁黑手党和其他有组织的犯罪团体。德尼罗扮演的吉米这一生都在策划一场劫案——六百万美元的汉莎航空劫案,在当时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高的劫案——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团队。他们是如此地没有纪律、如此缺乏大局意识,他们开始进行铺张的消费,而偏执的吉米无论如何都想保住所有的钱,他感到很遗憾,但他觉得自己必须重击他们——也就是把他们干掉。(在抢劫成功之后,至少发生了十起谋杀案。)保利对毒品有严格的规定,因为毒品会把男人变成那种摧毁「家族」的告密者。但是,当问题涉及到被囚成员的妻儿时,这个家族并没有相关的礼节(或者说是深谋远虑)。所以,当亨利入狱之后,凯伦成为了他的搭档,帮他走私毒品,让他得以在内部贩卖——就像是常规的特许经营那样。接着,他就开始吸食可卡因了。当亨利出狱之后,他开始在长岛的家中经营自己的生意。这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狂躁的病人,他准备出卖自己的导师保利和他认识的所有兄弟。而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因为他最亲近的朋友吉米也准备干掉他和他的妻子。

但是,斯科塞斯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戏剧化的处理,他只是简单地将主题——甚至是故事——呆板地呈现出来。在一个匆忙的、仍未成型的收尾段落中,他将一些脉络串联到一起,然后在最后的字幕中告诉我们某些角色的信息——但却省略了这些信息中的一些极为有趣的部分。希尔是如此坚定地走上了邪恶之路,以至于当他被证人保护计划赋予新的生活时,他仍然利用这个机会继续犯罪,结果他最终被逐出了这个计划。但除此之外,我们就对他知之甚少了。当我们阅读字幕,发现亨利和凯伦在二十五年后分离时,我们会感到非常震惊,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并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持续了一段这么久的关系。这是一部有广度却没有深度的电影。我们只是从外部观看亨利·希尔的生活,而他看起来似乎与那种暴徒的生活之间保持着某种距离。《好家伙》就像是一部没有疤面人的《疤面人》(霍华德·霍克斯导演)。

斯科塞斯曾凭借《愤怒的公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被国际评论家票选为八十年代的最佳电影——在那部影片里,他将自己的主角呈现为一个「野蛮图腾」。而在《好家伙》中,他似乎想让自己的角色变得非常浅薄。但是,让这部影片显得单调的,并不是他们那种浅薄的反社会者身份。这部作品的单调之处在于,他在呈现这种反社会性的时候,采用了十分浅薄的构思,我们可以常常在B级片中看到这种现象。当亨利·希尔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住在黑手党的那个出租车停车场对面,观察着这些罪犯进出豪华轿车的那种浮华的生活。他想和他们一样干点大事。他观看到的那种生活,和我们这些观众从斯科塞斯的电影银幕上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这部影片并没有邀请我们去认同他的渴望。

当然,就算一个演员扮演的是一个浅薄的家伙,他也可以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理解这个家伙的动机与情感。但是,这些演员和他们的角色比起来,似乎有些太老了,他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稳定的印象。在这部影片中,他们只是让我们看到一些孤立的、可怕的场景——佩西扮演的汤米逼问道:「你是什么意思,我很搞笑?」;而当德尼罗扮演的吉米将凯伦引入那潜在的死亡陷阱时,他的脸上带着一种不自然的微笑。

但是,这部影片的技法又是如此精湛,它让你仿佛身处一场真人表演。这是斯科塞斯的秀场。他在七十年代早期称为了一个成熟的导演,在那时,许多电影爱好者仍然坚守着那种六十年代的理念:一部好电影应该归功于它的导演。在这种观点中可能隐藏着某种真相,而斯科塞斯为我们呈现了这种真相。

电影的制作过程变成了影片的主题。你只想谈论那精妙运转的摄影机,还有那些定格画面和跳切手法。这或许是那些年轻的影迷如此喜欢斯科塞斯的原因: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对他的电影作出回应,他们想要成为他。当奥逊·威尔斯制作《历劫佳人》的时候,电影制作过程几乎接管了一切——那部影片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华丽技法。但那是一部1958年的电影,在那时,制作一部惊悚片、表达你自己对电影媒介的狂热,可以说是令人兴奋的壮举。而且,威尔斯并没有抽空自己的角色,与之相反,他让他们显得更为复杂,以贴合他那华丽的风格。他为我们呈现了熠熠生辉的影像。而到了1990年,当一部电影处理了三十年的时间跨度、采用了史诗级别的长度时,我们可能会开始想念那些真正深入人心的角色——在斯科塞斯的《生命课》(源于集锦电影《大都会传奇》)中,尼克·诺特所扮演的、狡猾的莱昂内尔·多比,将一切元素都整合到了一起。

斯科塞斯就像是那种兴奋的瘾君子,他会唤起你的欲望,让你想和他一起闲逛、听他讲述一切元素生效的方式。在这方面,他可以算是一个大师。但是,在这部影片的主要元素中,我们看不到那种丰满性和丰富性。没有结构上的变化,也没有高潮。它只是在最后终结而已。这种做法可能有时会生效,但我不认为这部影片做到了。那种电影制作过程中的自娱自乐,如今是否还能让某些观众满意呢?或许吧,毕竟看电影的过程可能也和吸毒一样,是在追求纯粹的感官愉悦。这就是斯科塞斯对于地下生活的观点。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年轻的影迷,对某种导演生活的梦想,而在斯科塞斯看来,这种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遥远。

 4 ) 《好家伙》对黑帮片的继承与突破

手持长镜头对人物和空间的营造。斯科塞斯在这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长镜头。影像与身体运动频率一致的晃动不安感,是斯科塞斯黑帮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晃动符合他的电影人物的身体姿态的特点。如发迹后的亨利在抢完机场后,进入灯红酒绿的酒吧时,导演以亨利的视角展现了黑帮的几组重要人物,展现了黑帮的男人群像、欲望的涌动和不安的氛围。在亨利带着凯伦从后厨进入夜总会时,他拉着凯伦,穿过夜总会后面迷宫一样长长的通道,和各种人打着招呼,最后来到客人们就座的地方。在亨利的视点中,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表示着对他的欢迎,侍者们毕恭毕敬地为他引路。另一个侍者飞快地举起一张小圆桌,追赶着他来到其面前。落座后,有人起立握手,也有人送酒,充分展现了亨利在帮派中如何地风声水起。事实上,手持长镜头让观众更容易相信导演所展现的黑帮传奇色彩。手持摄影过程中摄影机扮演着现场“目击者”的角色,它灵活的角度变换和运动方式让影像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从而配合影片中用了大量主观视角和旁白,通过亨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黑帮中的男性群像和传奇色彩,也呈现着人物不可预测、无从把握的未来。

对早期黑帮片元素的继承。早期的黑帮片建立了好莱坞黑帮电影的一套经典的仪式和符号。如夜幕下的大城市、无名街道、夜总会和酒吧等典型场景,葬礼、宴会、婚礼和教堂等日常仪式都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电影化意味。如《教父》中的婚礼情节,多年前的好友在这一天来请求教父的帮助,是因为在意大利文化中,在女儿出嫁的日子,请求是不会被拒绝,从而展现了意大利文化和其生活上的某种仪式感,从而有助于黑帮家族传奇色彩的营造。其实,真正属于黑帮电影重要仪式之一的,还有其中对黑帮家庭和亲情关系的描写。《好家伙》中,当亨利从看守停车场中首次获得一种满足感时,伴随的画外音是:“我好像生活在梦幻里”。而这一切当然是他的父母们无法理解的。在画面的另一端,他的父母在不断地抱怨着挣钱的艰辛。他家的那间狭小的住所里拥塞着全家共七口人……家庭的元素在《好家伙》中第一次出现,是影片开场不久的亨利的家。镜头并没有对其家庭成员做出详细的交代,而是以一个长长的镜头的穿越,展示亨利家庭的窘境。这个由七口人组成的家庭中,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来自西西里,家中拥挤,混乱,父母对生活充满了抱怨。这或许就是亨利努力让自己发迹的动力之一。正是这种关于家庭的描写,使片中的“黑帮”们看作是那些被都市所诱惑,又被都市所毁灭的悲剧型人物。

旁白和人物视点延续并强化黑帮史的纪实性特征和传奇色彩。本片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大量地使用了一些纪实性强的表现手法,如影片中的长镜头的运用等。影片的后半部分,在表现主人公 80 年代的生活时用了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通过字幕来逐一表现主人公在一天中的生活。同时人物的主观视角就使影片还具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纪实性的结合,是这部影片一个很大的特色。在影片正片开始的场景中,小亨利·希尔站在自家的窗前,通过他的视角,俯瞰着大街上那些让他艳羡的当地的帮派分子。伴随着那些画面的是亨利渴望融入帮派生活的画外音。之后亨利获得了为帮派头领保利看是停车场的工作,这使他内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除此之外,因为帮派的“福利”,亨利从此不用去上学,从而光鲜幸福地开启了自己的江湖之路。康威把他真正带入到黑帮或帮派分子的生涯中,通过亨利的视角展现了康威的传奇色彩。亨利因为贩卖康威盗来的香烟被捕,在被法庭释放后,微笑着迎接他的康威先是把一叠钱塞进他的口袋里,然后满意地告诉他,他做到了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没有出卖朋友,第二没有泄露帮伙的秘密,而且受到了一群地位较高的帮派分子们对英雄般的欢迎。亨利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江湖上的神话带给他的所有的幸福。这可以看做是《教父》式黑帮神话的延续,让观众进入了一个期待的世界。

在人物和主题上的继承与突破。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黑帮片三部曲”《小凯撒》(1931)、《公敌》(1931)和《疤脸大盗》,确立了这一类电影的人物和主题。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方面,确立了靠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的黑帮人物原型。这种人物从独立战争起就存在于美国畅销小说中。这些早期的黑帮片电影的黑帮分子,大都是来自国外的移民或他们的后代。他们被现代都市五光十色的摩天大楼的丛林所吸引,并被都市里富裕的生活表象和无限的可能性所诱惑,渴望进入其中,在这些现代化的都市里走向生活的上层。但他们一无所长,在繁华的都市中根本无法找到合法的生存和发达之路,于是便逐渐加入黑帮团伙,成为都市里依靠犯罪发家的黑帮。《好家伙》中,重新再现了早期黑帮片这种经典性的主题,和《小凯撒》中两个被都市所诱惑而走入自己悲剧命运的黑帮不同,亨利不是通过报纸,而是通过他从小生活的街区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目睹的黑帮们充满权势的优渥生活而进入黑帮的梦想的。而亨利在帮派中几乎没有做过杀人之事,即使片头表现了杀人埋尸的桥段,但亨利扮演的始终是司机,开后备箱这类的角色,再通过后来亨利靠贩毒赚钱的情节,这都可以表明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帮分子,亨利只是想做发财梦,以及亨利在法庭上当污点证人指证了康威和保利,从而背叛了黑帮。亨利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黑帮片这一类型中实现了突反类型。

打破“黑帮家族”的神话。70 年代,科波拉著名的《教父》使得黑帮片重新复活,并使黑帮片从早期个人性的奋斗故事,变成了黑帮家族的神话。《教父》作为一部描写“黑帮家族”的史诗,其突出表现的是这个家族式黑帮世界中,关于忠诚和荣誉的神话。除了家族之间的枪战和教父及其他家族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与一些政治人物、警察之间的腐败关系外,其实并没有描写黑帮们在现实中的犯罪,矛盾主要是来自家族内部的冲突或是来自于家族之间的仇杀。20 年后,马丁在《好家伙》中显然打破了《教父》中关于黑帮家族的神话。就此,影片正式开场前的“序幕”部分充满暴力的埋尸段落,对影片的基调有重要意义。它不但是后来导致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事件,而且为影片中人物的黑帮生涯拉开了黑色的帷幕。在它之后,随着对亨利少年时代幸福生活的描绘,把观众带入的仿佛是一个《教父》的开场中充满了魅力和传奇的神话般的世界。而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到影片最后,我们才发现那个开场的黑色段落才是马丁所描述的“好家伙”们世界中真正的色调。而观众被亨利视点所展现的黑帮生活所欺骗着。而且影片后半部日益显露出这个故事的核心方向。亨利其实并不属于那些所谓“黑帮”的神话,他只是一个充满了贪婪的普通人物,并走上了贩毒的道路,这是黑手党所不允许的。事实上,亨利等人根本不属于黑手党,而且在他们自己看来,所谓黑手党的神话毕竟只是一个“神话”,而他们只想尽快发财。美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阶级界限也凸显在黑帮片中,来自下层的匪徒靠自己的聪明和坚韧往上爬,但最终会毁灭于自己过度的欲望和膨胀的野心,阶级和文化的鸿沟仍然无法跨越,死亡不可避免地成为黑帮分子的结局。

对于马丁斯科塞斯来说,这种以亨利希尔这个黑帮人物早期生活为开端,以编年史的方式对亨利的江湖人生进行完整的叙述,是其“电影社会学”的一次史诗般的尝试。但同时这种对于黑帮发家和衰落史的完整叙述,包括其某种纪实性其实也是早期好莱坞黑帮电影的一种重要特征。因而,这部电影首先让人们想起的是好莱坞黑帮片的传统,并且他显然在依据这一传统,在经典和现代黑帮片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审视和解构着黑帮电影中的神话。

 5 ) 真相背后

    《盗亦有道》是一部特立独行的黑帮纪实电影。不同于吴宇森的江湖情、暴力美学,只是通过美国黑帮人物亨利.希尔三十年的江湖人生,勾勒出七八十年代生活在纽约的意大利黑帮圈。
    根据时事报道改编的电影,如果要遵从事实,往往显得冗长平庸。马丁斯科赛斯用快速的镜头转换和第一人称的叙述风格,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能够把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一口气看完,编剧和导演功不可没。
 
孰好孰坏
    在这部影片里,追究答案想必是一个讽刺。凯迪拉克、貂皮大衣、枪、宴会、女人、酒吧、扑克牌……在醉生梦死中感受非同一般的待遇,体味权利和性所带来的快感,就算充满未知的危险,也可以义无反顾。
    但凡是有点良知的人,看到尖锥闪电般插入某人后脑勺,多少都有点不寒而栗。
    于是道德上的摇摆出现了,观众如此、“我”亨利也如此。只不过观众是清醒的旁观者——看到灯红酒绿的人生心痒难耐,看到残忍无情的背叛、暴力则心生痛恨——越是中立越容易被别人的价值观所左右。
    但亨利不是,因为这是他从十三岁就开始的黑帮生活,在他看来,做黑手党比做美国总统还要棒。即便一时迷茫,但很快就被及时行乐的期待掩盖。正如结尾部分他的台词:“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就是从那种生活方式中走出来,我还是喜爱那种生活。我们像电影明星一样被礼遇,只要开口,要什么有什么……难就难在这里,如今一切都不同了,我得像其他人一样等排班,连像样的菜都吃不到,我成为个无名小子淡泊一生,下辈子得过得像个大败类。“有的人,面对膨胀的欲望总能从容面对,而平凡却成为一种无奈的煎熬。
    反观吉米和汤米,五六十年代出道的黑帮分子。没有老大保利的微小谨慎,也不及亨利的明哲保身。“黑手党”这三个字,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正是为了加入这个组织,他们做事的风格愈倾向于“心狠手辣”,影片中所有的杀人几乎都是由汤米和吉米引发的。也许没人明白,究竟是黑手党诱惑了他们,还是他们天生适合黑手党。
    吉米在电话亭痛哭的场景我记忆犹新。纯血统的意大利人汤米加入黑手党对吉米来说是唯一真实的荣誉。当汤米被枪杀,一切梦想随之粉碎,吉米不可抑止的哭了,不是为汤米,而是为消失不见的荣耀。可怜、卑微的痛哭也许太突兀,但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发泄和亨利的无所适从形成强烈对比,让观众发现了殊途同归背后的真相。这也是不同人各有结尾的关键。

情为何物
    “情”这个东西,是任何一部电影都逃脱不了的话题。导演纪实手段的拍摄,说到底还是要带观众走入一个客观而陌生的圈子,由此解读影像背后的文字。
    凯伦被亨利吸引,倒不如说是被由金钱衍生出来的权威、枪支衍生出来的刺激所吸引。玛丽和亨利的两次拥抱,中间都隔着厚厚一叠钞票。这是联系两个人婚姻的纽带,其次是孩子,再其次是感情。
    至于亨利之后认识的女人,玛丽也好,苏珊也好,没有家庭地位的女性在影片中充当了更可怜的角色。
 
    黑手党的相处在影片开始展现的多是温情和睦的一面,他们的聚会总是在酒吧、牌桌、车里和私人晚宴上。说着只有黑帮能懂的笑话,笑声狰狞而夸张,各自的女人讨论着廉价的炫耀性话题,乏味、庸俗。
    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延伸,我们看到的和谐更多是靠纯粹的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威胁稻自身利益,伤害到他们的所谓尊严,冲突就会似拉链一样迅速撕裂,露出残忍的本性来。就算是结识数十年的保利和亨利,吉米和亨利,最后的相互背叛或遗弃本身就是对和谐的最大讽刺。

    影片里有两处场景折射出黑帮分子的亲情观。一是保利和吉米带命令的口味要求亨利回家跟妻子重归于好,二是汤米、吉米和亨利在汤米妈妈家里吃正宗的意大利餐。
    保护家庭在老一辈黑帮看来是理应坚持的义务,他们也决意把这种思想传授给下一代。但这种狭隘的保护没有侵染在整个黑帮生活中。正如莫里和他的妻子双双死在汽车里一样,这就是血的教训。

    一部好的电影能衍生出多种诠释,《盗亦有道》不动声色的影像风格可以让我们眼见一片树叶完整的纹路朝不同方向伸展。有些影像却相反,跌宕磅礴的叙述风格可以让种子迅速成长为一棵大树,我们感同身受的是一棵大树的气场。
    这不是题材走向的问题,而是关于远近。《盗亦有道》的赏析,更让我倾向于前者,因为就树的茁壮而言,叶脉之间婉转的呈现更让我心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再次重温经典,还是能让我们在辗转间认识真相,这就足够。

 6 ) 翻看看电影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是一部挺老的电影了 翻来看看 本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讲述美国黑帮名人亨利希尔在江湖上纵横三十多年的传奇遭遇。影片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一个纽约意大利裔的黑帮分子从小到大的一生,逼真地表现出黑道人物独特的生活型态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本片是马丁斯科塞斯1991年的得意作品,网罗了罗伯特德尼罗、乔派西、雷利奥塔等演技派演员通力合作。虽然不及《教父》的广度,但对于人物刻画更加深入,是一部力作。

 短评

抛弃当时黑帮片流行的教父式浪漫主义史诗特色,以粗粝写实手法表现黑道人物原生态生活状况,对暴力场面和价值观的展示都有鲜明特色。德尼罗、乔派西等演技派明星的表演更是无可指摘,上映后好评如潮,被誉为影史上最能真实反映黑帮生活的电影。

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教父后最好的黑帮片之一吧。Martin Scorsese对节奏的控制力无与伦比。

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这才是现实,赤裸裸的黑帮真相。德尼罗演得真好。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电影最后保利被抓,旁边有人说“快去华尔街,那里全是经济罪犯。”23年后2013年马丁•斯科塞斯去了华尔街,抓住了《华尔街之狼》。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你什么意思,我很好笑?”……此经典桥段取材于乔佩西的亲身经历,当年在餐馆工作时,年轻的佩西曾经就这么夸过一个黑帮很好笑,结果赞美换来冷脸。斯科塞斯听过此八卦后决定加入戏中,但脚本里并没有,所以佩西和利奥塔的互动让现场其他演员真实错愕!

1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如果说科波拉把黑帮拍成歌剧,那斯科塞斯就是把黑帮拍成摇滚:没有秩序,只有混乱,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掌握命运,每个人却都不得不在命运面前低头。时隔三年后的重看,发现自己当初还是幼稚,惊叹老马的运镜和剪辑真是神乎其技。

2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唉,流水账,看了一小时发现剧情还没开始,然后被告知就是这样= =|||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全片和《赌城风云》基本相似,缺点在于叙述过于流水化,开始的成功犯罪、家庭纠纷,以及最终的后果。这二部片先看者得4星,后看者得3星。德尼罗非常适合演大佬。

26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黑社会破梦,一句不合,玩笑几个来回,随时挂。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华而不实的流水账

34分钟前
  • LOOK
  • 还行

不知道jimmy有没有活到04年出狱

39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教父»«美国往事»«好家伙»,三大黑帮经典,居然无一能看进去,罪过~~

44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这个故事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在于他们的奋斗永远不被承认,他们的命运由始至终只有一个结局:被抛弃。神话的意义就在于结局亨利逃脱了这种命运,而方法正是他在险恶江湖中学来的规则:没有规则,没有道义。”

45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满分给全世界最忙的雷里奥塔,说了一百多次fuck的乔佩西,1小时38分14秒开始的最帅最酷最炫的罗伯特德尼罗特写,138秒的长镜头,啰嗦卖假发的莫里,戴帽子才坐飞机的傻妹妹,打酱油被爆头的萨穆埃尔杰克逊,片尾的经典钢琴曲,把黑帮传记拍成浪漫黑色喜剧的马丁斯科塞斯,和这部我的史上最爱影片之一。

46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凯迪拉克是自掘的坟墓,入会通知是死神的招魂,冲走的毒品是最后的稻草,借来的铁铲是末路的警告。庆贺我走出法庭的无恙,也庆贺我过上天堂人生。劝说她走入尽头的小巷,也劝说她步入地狱暗门。黑帮杀人前从不提前告知,犹如死神。生活最难改变的是习惯,犹如坠崖。原来一世枭雄,换来一份番茄鸡蛋面。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细致迷人的黑帮励志片 德尼罗在老马的片子里永远那么帅 最后性手枪的歌一出才恍然其实是部摇滚电影

55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揭开所谓江湖道义温情脉脉的面纱。片尾吉米和亨利饭馆碰面的戏人物张力强,他们多年坎坷,彼此牵绊,可完全不信任对方,最后谁能活完全取决于谁先出卖感情与人心,或者说他们之间所谓的兄弟情从来就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虚无之物。传记片风格,长镜头瞩目,又残忍又喜感。

57分钟前
  • 马马
  • 推荐

平铺直叙纪录片似的黑帮片,描述了一个小混混的堕落史,不过结局还算光明。一个从后门进入厨房再进到大厅的不动声色的长镜头,就注定了一部经典的诞生。

58分钟前
  • 私房歌
  • 力荐

“虽然我对他很生气,但是他对我还是有吸引力,我没法想象离开他,谁说一定要她赢我赢…” 完全没想到会是跟《美国往事》完全不同的逗比黑帮片,而且全程高能,毫无尿点,2个半小时轻松愉悦,尼玛也太好看了!#上海电影节Day3#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不喜欢利奥塔这个演员,因为长相太妖。德尼罗应该是大配角,怎么写在第一位了?还是他有味道。摄影机跟着人物在夜总会繁忙的厨房中静静穿梭的镜头在黑帮片里有不一般的魅力。

1小时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