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

HD中字

主演:米莲娜·德拉维奇,雷利亚·巴希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徘徊 剧照 NO.1徘徊 剧照 NO.2徘徊 剧照 NO.3徘徊 剧照 NO.4徘徊 剧照 NO.5徘徊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不是道理的说教,而是生活的感悟

    昨晚刚看过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佛陀的证悟》,书中这位来自苏丹的上师用很平实诙谐语言的阐述着佛法的真理。今天仁波切又用另一门语言--电影来讲解另一个使人有所感悟的故事。当然,影片本身肯定比下面这些文字道理有趣的多。

    在我看来,仁波切是想传递一个信息:美好的东西往往就在身边,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和觉知,因为内心的欲望一直再驱动着我们追寻那片远方的乐土!

    当然人是一定会有欲望的,但是不是像传统说教式的教诫,仁波切通过哥哥如梦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觉知,否则我们就想种了魔咒一样,被自己脱缰的心马,送到一个迷失的他方,并深深痴情于欲望(故事中以那个女人作代表)。当穿着红衣如罗刹般的女人逼迫哥哥造作杀人恶行时,哥哥想逃避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局。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追求的美好东西也跌落在时间无常之河中,渐渐消逝。当哥哥醒来时,面对的美女渐渐消逝,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自心欲望变现出来的么?

    说的更深一点的话,其实每个人(心)都是魔法师,通过造作业行变现出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所谓“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每个人都迷失在自己的情欲之中,受苦受乐。当人生之梦走到尽头,一切都消逝在哥哥的酒杯中而自己泪水涟涟时,是否也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悟呢?

    但是影片并不是让人消极放弃所有追求,只是让人保持清醒的觉知。如果能这样,当远方的欲望慢慢消退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美丽就在身边,就如同村官发现身边的女孩一样。女孩的美不仅仅在于其长得漂亮,毕竟美貌也是无常的,桃花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绽放的时间很短。女孩的美更在于放弃自己的前途,而勇于承担起自己照顾父亲的责任,这才是更长久而真正的美丽,也是僧人临走时对女孩的肯定与嘱托。当然,村官也渐渐理解了这个道理,所以会留在不丹,留在需要他的人民身旁。

    人人都是魔法师,人人都是旅行者,在这一生如梦的旅行中,能够不被欲望所累,而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源自电影发自内心的感悟是否也能增添一分对人生的觉知呢?

 2 ) 感召到怎样 就怎样

一句话就能说完的电影:一个久居乡村的人想去刺激的大城市,在奔向梦土的路上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于是决定留下。

简单,却又纯粹,没有心力交瘁和自我挣扎,就是自然的受到感召,于是自然的去做了。

想去美国,就起程出发了,
碰到僧人,听了故事,喜欢上了女孩,
就想要留下,于是就留下了。。。
没有说谁更好更坏更高明更愚蠢更脱俗更市井

一些都那么自然流畅,
梦想和憧憬,
喜欢和留下,
没有执念,
我,从未参与其中
参与的,是那份生命的感召、原始的智慧,是脑海里无边无际的梦境,和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
这就是最美的旋律,音符一刻不停的跳动,从不留恋,亦不回头。。。

 3 ) 路与走路的故事

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的照片,没想到他那么年轻,原来以为会像是克里希那穆提,或者蒋扬钦哲;可是等等,宗萨钦哲仁波切好象就是蒋扬钦哲的转世,哦,那么一切就可解了。
 
昨天晚上看完了《旅行家与魔术师》,那个穿着胸前印有“I LOVE NY”的T恤衫一心做着美国梦的敦杜,和喇嘛拨动琴弦所讲述的故事里那个不愿意学习魔法而始终幻想着邻村美丽女子的塔石,现实与幻境的分界逐渐模糊了,他们的命运交错却并行。
 
有人说,宗萨钦哲仁波切执镜的这部电影,是试图告诉我们:追求是美好的,生命却是自己的。人,经常都在做着放弃自己的所有去追逐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行为。
 
是这样吗?
 
我只是记得,一开始,喇嘛就温和地劝慰因为等不到去延布的车而焦躁不已的敦杜“等待会让人变得焦躁”。而“等待”是什么,等待是欲求,所以喇嘛又说,“佛祖告诉我们,‘有求皆苦’”。
 
我从来不认为佛教或者任何一种宗教存在的目的是试图为人们指出惟一一条的“正确”道路,我相信它们所提供的有益见地,并不在于指出道路本身,却在于走路的方法。而一个了解了走路方法的人,无论走在任何的道路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甚至在完全的整合之中,连“路”本身也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是最终要被抛弃的。
 
所以,回到影片中,我始终觉得喇嘛想要开导敦杜的并不在于指出他的美国梦有多么的荒谬与幻灭,而在于很想要告诉他: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饱满的当下却不执着于结果,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追求本身并不是错,不追求也毫无微词可言,问题在于,追求与不追求中的“你”在哪里,“你”怎么看待,“你”怎样去行动。
 
这才是属于生命的问题。
 
一定没有什么是错误的,一定没有什么是必须屏弃的,有的只是,我们必须用尽一生的身体力行,来完成自己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4 ) 飞过世界屋顶的白马--旅行者与魔术师(不丹)

与其说是一个魔幻故事,不如说是掺透佛性的寓言来的贴切。

 

俗称世界屋顶的不丹国,本来就是个小小的地方,比起来大不过中国一省。云雾缭绕,青山曼水,喜马拉雅深山里的不丹与世隔阂。现代文明还没侵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信仰更纯粹。比如每天的娱乐项目就是射击比赛,比如十来个大男人抬着一段木制阳具虔诚地上山,比如背一框苹果走几十里山路...

 

然而新任长官敦杜却是见过大市面的人,他把现代文明随身稍带:一台80年代的老式录音机常常挂在腰间,磁带里飘出狂躁的ROCK节奏。他尽可能标致出自己作为文化人与当地土族的差别,胸前有“I LOVE NY”图案的大T恤;住处性感热辣的美女海报;大裤衩 旅游鞋...他做着自己热切的美国梦,并且辞官只身去寻找。

 

本片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据说是是蒋扬·钦哲·汪波上师的第三世转世活佛,19岁接触电影,曾到纽约电影学院速成班学习,《旅行者与魔术师》应该是不丹历史上第一部用16mm胶片拍摄的长片。按理说,我们理解的佛性哲学应该比较严肃,表现形式也很说教,从宗萨第一部故事片《高山上的世界杯》就有大致了解。但旅行者故事的转折就在于敦杜寻找的旅程中,遭遇一起等车的喇嘛,他断断续续说了一个古老的寓言,就是魔术师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作为家里长子有机会去魔术班学习,不争气的是,他学习魔术的时间还没他睡觉多。弟弟的求知欲很强,每次给哥哥送中午饭都会偷偷爬在教室窗外听讲,慢慢自己琢磨出来一些魔法。寓言夸张的色调溶入到不丹雄壮的高山美景里,视觉冲击好像比高科技的CG效果更强。当兄弟在高山上享受午餐时,弟弟给哥哥施了魔法,一匹魔兽白马随即出现在山顶,哥哥奋不顾身的爬上马背,穿云驾雾摆脱了庸俗的现世生活,进入到一个奇幻的森林。森林了无人烟,只有一个骨骼硬朗的老头金屋藏娇,把自己年轻的妻子困居在深山野林。哥哥蠢蠢欲动的邪念被小妻子蒸腾的浴盘燃烧起来,通奸成为一对干柴烈火的男女必然选择。更深的恶念让哥哥欲罢不能,占有-掠夺-痛失-逃匿。哥哥最终从噩梦中惊醒。


其实,不用再多说什么,你也明白了这个故事中故事的寓意。人生的旅程不过如此,时间有如飞越山顶的白马,你想去哪里它就带你去。只是人性中过于强烈的欲念,会让自己错失所求,希望越多失望越大。类型片我想到了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同样说的欲求,不同的是老金一贯的手法就是在封闭的时空 简单的人物 无限的臆想,讲完一生的故事,《春》从画面到写意,不无透露国学的禅性。而《旅》则秉承佛学思想,说以致教,选择么,由自己。所谓“立地成佛,入境成仙”,应该是两个门派在性灵方面不同的侧重。


听完故事,也到了旅行的分叉口。敦杜是选择了这个折程的终点呢?还是继续前行?好像对观众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各自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如果给我一匹白马,我是死也要出去撞撞壁的。性格决定命运啊!

 5 ) 旅行者故事,只是魔法师故事的串场吧

从来不善于把一个以上的故事串起来看

哥哥被送到学校学法,在学校的他知道山的那边有漂亮的姑娘,而废弃了学业。弟弟没有上学的机会,在家帮助劳动。一次,弟弟在送给哥哥的酒里“施了法”,让哥哥骑上飞奔往山外的骏马,最初的纯粹梦想,让哥哥驰骋,驾驭不住追寻欲望的马,迷失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在迷失的人生中经历过欲望和痛苦,最后才看到一切都只是泡影。但是宗萨钦哲毕竟是一位慈悲的活佛,最后哥哥幡然醒悟,和弟弟一起回家。

旅行者故事,只是魔法师故事的串场吧。

 6 )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人的欲望,往往在萌芽期就已为未来的悔恨撒下了苦种,为了梦想,表现人性中贪婪邪恶的一面,想要得到那曼妙的胴体,就不惜伤害人命?所渴求的就是那原就已触犯伦理纪律的邪念,后悔吗?在众人的眼中后悔两个字永远是慢半拍的,或许有人会说就是要着那份感受来填补人生的虚无与空洞?那我得承认人的一生就是个悲剧:早知是不美悲痛的事物,前往行动的意志却是受着火热污浊欲望驱使而导致悔恨。人生在世就是如此的呀!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将自由意志坦然如春花吐蕊般的显露展现。痛苦就这样诞生,尤其是远大的理想更是诞生更大的痛苦。那又怎么办呢?只能接受,接受可能扑来的暴风雨,在风暴中将人类重力的捶醒。 会怀念曾经萍水相逢的那份亲密吗?是曾有怀念,但早已不再相信那份亲密的存在,是蒸发了吧,时间的急流或是繁忙的步调下全部都被侵蚀掉的吧,表面上是什么都留不下来的,但是劲水中所割出的石缝却是存在,只不过非常不显眼罢了,但谁又在乎呢?就是短暂所以美丽而甜美吗?短暂而偶然式的相逢,有一种击石生火的剎那美感,与长时间相处的夫妻、父母所纠缠的爱恨难舍、急欲脱离但又互相箝制的矛盾牢结中淬炼下的永恒相比在平常生活中剎那之美总是较令人玩味。玩味是孤独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的状态,所以就恰似船过水无痕,细腻的水波在灰褐的岸边终将消止。那么缘分是散了。 这部电影仔细玩味有十分浓厚的反全球化意味,颂扬乡村生活的简单宁静、以及佛理内的深刻智慧。不丹,作为在全球化下依然是外界所谓封闭的王国,依然有其恬然的存在哲学。

 短评

不丹的风景美,摄影不用考虑构图便是一副美丽的图景,镜头语言和剧作风格很像大师的风格,这样的电影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特别的电影,特别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7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当下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一条路要怎样走全都看“你”自己,向前向后或者是原地不动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总体来说一部很有意义的佳片

13分钟前
  • 茅十八*^_^*
  • 力荐

希望有多大,忧虑和恐惧也就有多大。当如这卖苹果的老农,车不来就先躺下吃几个苹果,或如这酒鬼,一路且饮且歌,方不致错过路上的风景。

18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SIFF第七睡...电影节后段基本一天两睡,太合理了。整部片子的氛围由“戏中戏”分为两种,尤其喜欢僧人讲述的那个故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法都在电影里,电影里又装着整个人生。

2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t051481bc4

21分钟前
  • Chery
  • 推荐

信佛的电影导演,可谓多矣。能拍电影的活佛,只此一位。用电影的方式来传播佛法,功德无量。

2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哈~更多的说~这是个风光片~~不丹啊~多美好的地方啊~随手停的车子~不用洗的苹果~风韵的富人~唠叨的僧人~有机会~去找他们个国王签个名

28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推荐

轮回这场大梦中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 一旦醒来 什么都不复存在了 这部电影比之前《高山上的世界杯》相比 手法更纯熟了 那部电影讲述的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敌人 这部讲得是轮回虚妄 借助电影来传播佛法是极好的 不要落入说教 反而起到了说教的作用

32分钟前
  • 清風明月
  • 力荐

轻轻巧巧就秒了隔壁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相加。公路魔幻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难得的,这位活佛没有采取所谓的对西方文化批判的视角。开放结局让这部技巧上或许并不完美的电影在旨意上显得意味深远。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你说人生如寄,我说美女如虹。相聚离开,都有时候。完美的电影,完美的说教,完美的相遇,完美的剧本,完美的特效,完美的演员,完美的地方,完美的苹果,完美的黑丝。

36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力荐

嵌套魔幻寓言的山路电影。缓慢节奏的不丹山民,看人说话有点韩国,片子意味有点日本

37分钟前
  • boks
  • 推荐

人在情欲驱使下会变得凶残。如果塔石丧失良心,毒死老头后,和德一起生活下去,那么他一辈子都在弟弟下的蛊里出不来了。塔石第一次没能走出森林,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没有真的想离开。一个有趣的公路片,喇嘛导演宗萨仁波切拍得清晰完整,同时带着隐喻和幽默,以电影绘制了一副“现代唐卡”,异域风情的bgm把片子拉高了几个档次。奇幻部分不够强烈,片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40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很原生态。从片中看出不丹妇女地位还是不高。从电影剧情上看怎么感觉美女牵绊男人,僧人故事里的女人勾引年轻男人谋害年老丈夫,现实里的年轻女孩不经意间差点让男主放弃美国之行。个人认为喇嘛导演和所谓宗教寓意的噱头使评分哄抬过高

45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不丹版黄粱梦crossover金瓶梅呀。4星给得勉强哇,3星给电影,0.5星给不丹的雪山风景,剩下的给帅哥活佛导演。

50分钟前
  • 玎玎的背影
  • 推荐

很喜欢这片子营造的偶然结伴而行的那种感觉。相对于《高山上的世界杯》,此时的宗萨仁波切导演的身份远远大于他活佛的身份。

51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和尚能否拍电影?出家人为何拍电影?佛曰:以前偶说过“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但看末两字,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1.这两天先后观看了五部「不丹」参与制片拍摄的电影,仿佛通过这些电影到一个我曾经知道但不太熟悉的国家短暂地旅行了一下,了解些许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2.电影故事里人物在片中讲述另一个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养家之人》《西西里著名的熊入侵事件》以及片名《故事中的故事》,而片中那些诡异的光影则让我联想起电影《怪谈》;3.“让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他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有的时候dreamland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你会很不愉快的在那里醒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想逃离现时生活,却发现,一切其实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糟。

1小时前
  • 星辰大海
  • 推荐

一个梦在别处的时髦青年,遇见一个活在当下的豁达喇嘛。青年故事的结局,在喇嘛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开口时既已预示:他将永在寻找,但永得不到。而喇嘛第一个故事中的塔石,通过改变当下而选择了另一个结局:未曾死去的女人开车路过了今天的塔石——那个喇嘛。我们正是沉迷梦想的旅人,只看见脚下国土贫困,却不相信此地具足幸福,即使遇见爱情、遇见真理,也会在犹疑间错失。第一次看宗萨的电影,此大师就是彼大师,一通百通。

1小时前
  • 傅尸水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