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来客(国语版)

正片

主演:海恩兹·霍尼格,Jutta,Speidel,Marian,Lösch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2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3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4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5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6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3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4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5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6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7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8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9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多余的

这个片里的年轻人,半大不小了,没有正事干,有了也不当成正事看。从没有成功,也没有成功的企图,没有性,没有表现出性的兴趣,没有成就,或者说连希望成就的想法都没有了。它所描述的青春不是常常被伪青春片描述的那种,我们想过而没有过上的生活,而恰恰是很多人当时并不想过,却实实在在给过了的生活。他们不是波澜不惊,是没有波澜,他们当然也需要处理各种兵临城下的事情,早一点晚一点就要出事,但这些事对他们本身影响不大,还总是卡不准点。贾木许不拿这种错位做噱头,他就是喜欢尴尬,冷场,喜欢主动或者被迫的跟自己待着,遇到谁也交流不起来。这种不以制幻为目的的还原,现在已经很常见了,但是想不到几个比这部二十多年前的片子做得好。
青春故事有两个脱不开的套路,一是迷茫,一是找乐。(当然也有些人早早的就开始了与责任和实力并不相称的奋斗,但我以为这种所谓奋斗也应归为迷茫之类,姑且称之为后迷)。这两个主题其实是同一回事的两个方向。
现在独立写小说的人,谈起文本来喜欢用的那些大词,像轻盈、丰沛、像泥沙俱下,在这个片里难以找到支持。这里的人物,顽固偏执,闭塞狭隘。情节单调反复,反馈加强。没有世说中的雪夜命舟之流,也没有塞林格要营造的那种阅世无常的玄虚感。每样事件都更简单直接,每个反应都尽量对应更简单的结果。贾木许的人物从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甚至也没有总结自己的迹象。他们就在自己的轨迹里做些无伤大雅的小动作。
因为足够了。

 2 ) 哪儿都一样

吉姆•贾姆什向来是嘎纳电影节的宠儿,从影25年,共有五部影片入围金棕榈,包括:《法外之徒》(1986),《神秘列车》(1989),《离魂异客》(1995),《鬼狗杀手》(1999),还有今年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破碎之花》。然而,最初让吉姆•贾姆什在嘎纳电影节上获得荣誉的是他1983年的作品《天堂异客》,当年他凭这部成本仅为7000美元的电影获得了嘎纳金摄影机奖。这部电影可以当作极简主义的范例,有人评价说,这部影片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用这么简单的电影语言传达了这么多的东西。

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吉姆•贾姆什没有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天堂异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切都平淡无奇而无迹可寻,正如吉姆自己说的:如果在影片的任何一个地方暂停,问观众下面会发生什么,他们都会说不知道。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影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影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新世界”,威利的匈牙利表妹伊娃来美国纽约,跟他同住了10天。这十天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发生,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整部电影。他们就是吃饭,聊一点天,看电视。十天后,伊娃去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和姑妈一起生活。第二部分发生在克利夫兰。威利和自己的同伴埃迪赌博出老千挣了一笔钱,到克利夫兰去看伊娃。他们在那儿的生活就是看电视,和姑妈打扑克,与伊娃及其男友看了一场电影,看伊利湖,然后离开。第三部分发生在佛罗里达,威利、埃迪和伊娃住在一家汽车旅馆,威利和埃迪在赛狗赛中输了几乎所有的钱,伊娃被留在旅馆里无聊,出去闲逛,发了一笔意外之财,准备乘飞机离开美国。最后威利为了追伊娃上了去布达佩斯的飞机,伊娃反倒回到了旅馆。影片就此结束。

在我看来,《天堂异客》用五个字就可以概括出主题:哪儿都一样。不管是纽约,克利夫兰,还是佛罗里达,甚至是布达佩斯(虽然这个城市没有出现在镜头中,但这可以从最后的结局看出。伊娃没有回布达佩斯,因为那里和美国也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全是一片荒芜、了无生气的景象,你走到哪里都没有用,永远的娱乐活动就是电视,吃东西,还有无话可说。

影片的出色之处就在于用朴实的黑白影像营造了一种茫然感和空虚感。第一个镜头是伊娃的背影,一架飞机降落,她站在布满粗糙砂石的地上,放眼望去,机场不像机场,倒像片草不生的荒地。伊娃走在去威利家的路上,我边看就边想这到底是哪个城市,后来才知道这个废纸遍地,凄凄冷冷的城市竟然是纽约。那个街区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人声鼎沸,和其他小城镇并无二致。而克利夫兰最有名的伊利湖在镜头里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时值冬季,湖面结冰,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见威利、埃迪和伊娃耸着脑袋,瑟瑟地站在栏杆边,风呼呼地刮着。等到他们到了佛罗里达,那里也好不到哪去,唯一能显示这里和北方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棕榈树,它们孤零零得立着,一棵和另一棵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关系。那里的海也是白茫茫一片,只听见海浪声,海鸟叫,三个人相看无语,一副漠然无奈的表情。

 这些场景的选择其实是和人物内心相对应的。威利和埃迪除了以赌博来维持生计之外,他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其他活动了。威利在去克利夫兰之前说:“我们可以去见识点不同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见识到,生活仍旧无聊。当这两个人站在被雪覆盖的铁轨上时,埃迪说:“奇怪,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怎么什么都看上去一样呢?”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他们讨厌克利夫兰的严寒,决定去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车子开到佛罗里达,停在一面写上“欢迎来到佛罗里达”的墙前,威利买了三副太阳眼镜,大家戴上后,威利说:“这样我们看上去就像游客了。”这句话一是让人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墨镜却掩饰不住大家的疲惫和无聊,眼前的景色也不可能和一个旅游胜地联系起来。

他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想象另外的地方会带来一些不同,但是不仅景色不悦目,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永远摆脱不了迷茫和无聊。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心得,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变,看世界的方式不变,对他来讲,确实什么地方都没有两样。我记起关于实验音乐家John Cage的一件趣事。一次,他到台湾去演出,看着地上裂口的瓷砖,他说了句:“真美。”也许在内心充满美的人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和美联系起来。关键还是看一个人的心的怎样的,而非外在的事物有多么好。

听我讲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闷坏了,这样的大闷片有什么可看的?其实,虽然电影的主题是严肃的,甚至有些沉重,但是吉姆•贾姆什的电影并不沉闷,《天堂异客》里面充满各种小幽默,这种幽默并非求助于各种滑稽的动作来搞笑,影片中的幽默可以让你忍俊不禁,同时里面夹杂着一种荒谬感。虽然片中人本身并无幽默细胞,他们说话行事并不是故意逗人玩乐,但是他们的举动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在观众眼中就变得有趣起来。我在这儿举出几处。片中连续用了三个静止的同机位的镜头拍伊娃和威利看电视的样子,三个简单的镜头就把白天黑夜的交替以及他们无聊的状态讲得明明白白,其中第二个镜头很有喜剧效果,电视里传出阴森恐怖的音乐,而由于只有电视银幕发出的光,威利和伊娃的头上有两团黑色影子,如果放在恐怖片里,这个镜头可能会让人吓得惊叫,但是放在此时此景,就只能让人笑了。威利、埃迪和伊娃及其男友比利去看电影,整场电影院的戏只用一个固定的正面镜头拍四人,威利和埃迪把伊娃夹在中间,比利被放在了埃迪旁,一看到这个镜头,我就忍不住笑了,这两个小子真不识趣,偏偏把两个恋人分开。威利和伊娃的阿姨是个顽固的匈牙利人,基本上只说匈牙利语。为了让埃迪听懂,她用英语来说谢谢,但是之后一定会用匈牙利语再说一遍谢谢,这也是一种很聪明的设计,一是让观众乐一下,二是表现了欧洲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关于文化差异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实际上也是影片内涵和趣味的一部分。我认为整部影片中最有趣的角色就数埃迪了。他看上去有点傻,总是很拘束,他最好笑的地方是他的客套话,比如他明明看见了伊娃把威利送给她的裙子扔了,威利问他那裙子好看吧,埃迪回答:“嗯,很漂亮。”他明明不喜欢阿姨做的汤和甜点,但还一直说美味。结冰的伊利湖并非美景,埃迪却说:“好大的雪,真美啊!”埃迪习惯了这样一种客套的说话方式,他并非有意,我们却不能无心,于是这样的语言就变得可笑起来。这种例子很多,大家在看的时候去找吧。

哪儿都一样,这是电影告诉我们的。不过,我得加上一句,这些漂在路上的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心,恐怕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当然有些人会说本来就没有幸福和快乐,是啊,就看你怎么想了,你是想无聊地过一辈子,还是想快乐地过一辈子,就由你自己来做选择吧。建议所有想自己拍电影的朋友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知道如此低成本的电影,只要有好的想法和理念,也可以拍得如此有个性,有深度。

 3 ) 《Stranger Than Paradise》:灵魂中无可剔除的疏离

片名很有趣:

"Paradise"即“New York”,也即"America";

而借由"Stranger",Jarmusch为片中人物处境营造出独特的镜头语言体系,无不反应着片中所有人物——无论是独自离乡的表妹Eva、自诩深谙"American"生活之道的Willie和Eddie,都无法跳脱生活的疏离和虚无。

先列举三个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贯穿全片的黑屏转场,一方面营造出被割裂的时间断层,突出时间的流逝(且是“无谓的流逝”);另一方面,外现了人物的疏离感——即对固定长镜头的破坏,硬生生将人物“强行”抽离出他们所在的空间。也就是说,影片中所有人物,都无法自恃安稳地待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

二是人物对白与人物身份/镜头语言的对立。

影片一开始不遗余力地突显妹妹Eva对陌生环境的艰难开拓——从刚下飞机的茫然,到走在街上的跟随镜头(也是影片的第一组运动镜头),再到初入表哥家里的无措(无处安放的眼神),都表现出这个千里迢迢的匈牙利小妹对新环境的新奇与惶恐,可随后她却说出自恃独立的话,包括一年后在热狗店的一些故作轻松与融入之感,在观众看来都带有极大的抽离而刻意;固执地独自前往车站,却笨拙而突兀地当街换衣,可笑又让人心生几分莫名的同情。更进一步,哥哥Willie,第二句台词就表达出自己对匈牙利语的生疏,对自己匈牙利血统的自卑敏感,可随后却充当老家婶婶的英语翻译。(不再列举)

主角三人的台词及其日常,看似彰显了人物对社会环境的适从与深度融入,可无论是兄妹通宵看电视以及三人在汽车旅馆的睡姿,无一不是朝向光亮(电视/台灯)、Willie和Eddie出千后的俯拍镜头、还是结尾Eva独自回到旅馆时镜头轻微的倾角,怎么看都是生活对三人的戏谑,Jarmusch的镜头此刻显得冷漠而无情。婶婶会在痛骂三人后,默默返身,吃力打开风雪中的门。

三是影片人物的荒诞结局。

本篇自始至终都偶有一些荒诞无解的点:陌生男人打来的诡异电话、Eva带回家的迷之"TV餐"……都隐隐透露出本片独特的荒诞气息,而后二十分钟则是将这种荒诞性同铺陈了一个多小时的人物处境和性格融汇一处,发挥到了极致:等待无果的Eddie独自驾车离去、被两个男伴落单又无意间甩掉两人的Eva再一次只身异地,而以匈牙利血统为耻的Willie,却成了独自飞往布达佩斯的人。Jarmusch早把这种戏剧化结局暗示给了观众:Willie是三人中唯一不喜欢美国老歌的人,他的民族性无法剔除,且会将他的"美国梦"压榨成一场充满乏力与虚无的流浪之梦;Eddie至始至终都缺乏主见,从来不做决定(唯一的一次决定是害三人破产的赛狗赌博),最终却只落得独身一人,旅行被剥夺了一切意义;Eva是那个最明显的"Stranger",一直都在自恃独立地孤独漂泊,却一直在有所依赖(表哥和他的朋友、热狗店的同事小哥),最可悲的是她把这种对依赖对象的自主选择权当做独立意识,也是一个对传统民族性的反叛者(在家从来只说英语),同样是个缺乏主见的漂泊者,以再次出现的孤身旅馆为结尾。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胶片质感,一上来就直抓我眼。

第一次做影评( •̥́ ˍ •̀ू )……

献给未来的准偶像Jim Jarmusch。

 4 ) 《天堂陌影》:贾木许的黑白“丧”纽约

作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贾木许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了,在看过他几部作品之后,我发现他的第二部长片《天堂陌影》始终在我的top10清单上。这部1984年在戛纳惊艳亮相的影片,为贾木许赢得了专门褒奖新人导演的金摄影机奖,自此,贾木许从一个从纽约大学电影系退学的年轻电影人,踏上了日后成为国际知名独立导演之路。

《天堂陌影》是个什么样的电影呢?

质感粗粒的黑白胶片画面,简单到寥寥无几的对话,模糊了背景的城市与年轻人,冷淡荒芜的风景,一个接一个的静止长镜头,看到最后,却在极简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遮罩下发现了一丝幽默与温情。

《天堂陌影》的叙事是散文诗化的,情节很简单:Willie是个纽约城的Hipster,和他的好哥们儿Eddie一样,两人都是无业游民。尽管祖籍是匈牙利,Willie自认为已经是百分百的美国人了。某天,他的匈牙利远亲表妹Eva从布达佩斯来到纽约,准备在美国立足,在不情愿的Willie家住了十天,在短暂的停留中Eva也和Willie及Eddie成了朋友。一年后,靠打牌赢了一笔钱的Willie和Eddie开着借来的车上路,去克利夫兰找Eva重聚。见面后,这三个对糟糕的天气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的年轻人,决定一起去佛罗里达度假,尽管他们最后只是继续无所事事地呆在一家墙上写着“欢迎来到佛罗里达”的廉价汽车旅馆。Willie和Eddie去赌马了,Eva一个人跑出去散心,却半路收获一笔横财。她留下纸条说自己决定回到布达佩斯,却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赶回旅馆房间找两位男孩,发现他俩已经冲去机场了......最后,三个人发现自己陷入比来时更加迷失方向的境地,Eddie望着起飞的飞机,耷拉着嘴喃喃自语:Willie,你去布达佩斯干什么呢?

听上去还有点跌宕起伏,但实际上《天堂陌影》更像一部“没发生什么”的电影,在八十九分钟里,三个人物重复做着日常而单调的事情:看电视、抽烟、开车、打牌、四处晃荡......

用贾木许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要反对“过度戏剧化”(a radical resistense to “overly dramatic scenes”),与其说是在讲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虚无孤独的状态。

黑白胶片营造出荒凉疏离的氛围,为此,贾木许也特意大量减少使用台词和配乐,所以,《天堂末影》是缄默的,通常电影里丰富的声音(对话、音乐、独白等)并不在场,而在一段段或流动或静止的沉默中,个体存在、彼此间关系及个体与外在关系中,荒谬突兀的一面被放大,被定格,被审视,最终建构起全片的核心主题:自我认同的迷失,个体的疏离和在现代世界里的孤独感。

《天堂陌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片静穆而荒凉的景象。某处光秃秃的停机坪,姑娘Eva背对镜头,穿着黑色长外套,画面里唯一的声音是远处一架飞机的引擎轰鸣。接着Eva转过身,拎起行李箱,年轻的脸上表情冷淡,径直走出镜头,镜头却继续停在那里,我们又“被迫”看了十几秒的灰色空镜。接着,在本片的标志性黑屏转场之后,又是一个长镜头,随着这个表情冷淡的姑娘在人群稀少、脏乱的纽约街道上走着。在贾木许的镜头里,80年代的黑白纽约,全然没有其他电影里的迷人劲儿,看起来和任何一个落后的、不受欢迎的小城市一样。

另一个本片的标志性手法此刻也呼之欲出,就是在每次的黑屏转场之间的一镜到底,一个长镜头便是一场戏,将散文化的《天堂陌影》分割成67个一镜到底的片段。贾木许与文德斯80年代初相识,两人先是合作了文德斯1982年的电影《事物的状态》,那个时候贾木许负责配乐,文德斯于是把拍这部电影剩下的胶片给了贾木许,这就有了拍摄省胶片、几乎无剪辑的《天堂陌影》,在1984年的戛纳上,两人再次相遇,在美国已经呆了多年的文德斯凭借《德州巴黎》(同样是我的私人十佳)摘得金棕榈,可谓皆大欢喜。

在克利夫兰,Willie和Eddie再次见到了住在姑妈家、在热狗店打工的Eva,三个依然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决定去看伊利湖,在风雪肆虐中,他们倚靠在栏杆上,把自己缩在厚外套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直到Eva突然说,“这儿的生活真有点无聊”(It’s a drag here, really), 接着便是长达半分钟的沉默,一个贾木许式的固定长镜头。我很难不去想象,这三个与当下处境若即若离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但贾木许不打算给我们任何回答,只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静止而无声的长镜头,为观者提供一种感性途径。

从头到尾,我们就看着这三个茫然的年轻人,从纽约到克利夫兰,从克利夫兰到佛罗里达,在每个地方都感到困顿与迷失,无从跳出孤独这张大网。他们凝视着虚空,而我们凝视着他们,贾木许的电影语言让这种凝视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天堂陌影》里,贾木许让他的三个角色持续地处在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之中,既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作为一个新移民的Eva在陌生的美国社会里“漫游”,既不安于现状又无处可去;Willie和Eddie两个不务正业的浪子,在赚了钱之后好像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随性的开始公路旅行,对车窗外呼啸而过的工业景观和被冰雪覆盖的空茫大湖无动于衷。

最后他们发现,“你知道吗?有意思的是,我以为去了一个新地方,结果一切好像都和原来的地方相同。”

 5 ) 电影没下映就跟报纸说“拍砸了”的导演是如何炼成的

公众号:cityisland1984

01

《丧尸未逝》(2019)是吉姆·贾木许截至目前最新的一部电影,2019年5月戛纳邀请影片去做电影节的开幕片,同时参加金棕榈的评奖。当时一同入围主竞赛单元的还有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奉俊昊的《寄生虫》,《乔乔的异想世界》和《燃烧女子的肖像》等等。

Daniele Venturelli/WireImage

2019年底,《南方车站的聚会》大陆公映,作为开启贺岁档的第一部影片最终收获2亿票房。当人们开始怀念几年前的盛世时,殊不知1个月后的春节档将会彻底消失。

《寄生虫》在2020年初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很多大奖,也是外语片第一次拿到这个奖。奉俊昊为此在美国做了长久的公关准备,国内影人朋友圈疯狂刷屏。颁奖典礼结束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回到家用塑料弹簧和香槟酒瓶给自己做了一个奖杯,拍了照片,还发到了ins上。

《乔乔的异想世界》做好了大陆公映的准备,然而一场疫情过境,所有影片全部撤档,所有影院全部关停。春节档的电影接二连三转战在线视频平台首映,让行规成了笑话,也让一些公司成为神话。

第一次听到《燃烧女子的肖像》是阿黛拉·哈内尔在凯撒奖颁奖典礼退场的新闻爆出的时候,一个月之前我看了那部电影,一周之后谢飞老师也看了那部电影。他说“一座古堡,两位主角,四个人物,非常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却唯美、细腻、引人。“人性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欲望,人生中都会有一些永远不会说出来的秘密。” 一个小众“拉拉”电影,说出了大众的真相。”共有23个人给了这条短评“有用”,而谢飞老师为《燃烧女子的肖像》打出了四星。

当别的选手还在热身阶段的时候,《丧尸未逝》好像就已经收工了。

它静静地举着5.7分的豆瓣打分牌和5.5分的IMDB打分牌,越睡越沉。

用《地球之夜》和《神秘列车》的结构回忆发生在那几个月里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让贾木许回忆的话,他会这么说,“影片的调子和我设想的有很大出入。比我所想象的从整体上来说要更黑暗,特别是结局。”,“我们不得不赶进度,这样才来得及把片子给到戛纳。我意思是,我不可能改变整部电影,但要是有更多时间的话,我就能仔细想想我都在干些什么。他从我的手里滑走了,就像是一个河堤上的小孩儿。

这是《卫报》记者Xan Brooks发表于2019年7月7日的专访,那天正值《丧尸未逝》在美国本土放映的第三周。虽然不是首周,但导演亲自复盘总结并公之于媒体也未免太早了一些,特别是在票房不太好的时候。如果票房好,就更不会这么干了,常规逻辑就是这个样子。但他应该是不用管那么多。

Getty Images

拍电影这几十年,他为自己争取更多空间的努力从来不比创作本身少。贾木许的电影有很多部都是用美国本土以外的投资拍摄而成的,他自己说是因为花美国人的钱束缚太多。这里面应该会包含几大典型情况,比如被票房预期影响而牺牲创作,比如宣发团队无法执行导演在项目后期的意志,比如导演和一些合作伙伴没有办法做到同心同德。

所以,只有写剧本的阶段才是整个电影拍摄过程中最愉悦的部分,在那之后的,就是一个灾难接着另一个灾难。《离魂异客》(1995)在戛纳展映之后,随即便被米拉麦克斯公司用四百万美金买断了美国版权。公司希望他把影片时长缩短以方便发行,但被贾木许拒绝了。那个时候应该会有人说过类似“昆汀都改了,你为什么不改?”这样的话。一年以后片子才在美国的电影院露面,然后草草下映。而就在上个月,哈维·韦恩斯坦,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因me2牵扯出的性侵丑闻在纽约被判入狱23年。那几天贾木许在干什么呢?他在发ins。

安东·叶利钦曾出演过吉姆·贾木许在2013年导演的《唯爱永生》和担任制片人的《波尔图》。2016年6月19日,因车祸意外去世,终年27岁。“今天,2020年3月11日,本来是安东·叶利钦31岁的生日。他是我的朋友,非常有天赋的演员,一个非常亲切而又极富创造力的人。安东,我们将永远

02

一切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

1971年贾木许从俄亥俄州来到纽约哥大读文学的时候,本想当作家,或者搞音乐,算起来那已经是49年前的事情了。他的头发在青春期的时候就白了,来纽约的时候就已经是了。所以他并不是那个持续数年漂白头发的导演,更不是一个只会拍沉闷电影的导演。

“I'm for the survival of beauty. I'm for the mystery of life."

历经尘世的美,静默如迷的生命。在多少有点自我重复的拍摄历史里,他选择了很多种组合来捕捉那些难以言说,也没有标准答案的瞬间。如果每个艺术家都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的话,《丧尸未逝》里他第一次直接说了出来。

《丧尸未逝》,“世界是完美的,要懂得欣赏细节。”

“喜欢节奏慢的音乐,喜欢节奏慢的电影,思考的时候一般也会比较慢。”如果是在路上开车的话,堵车的时候肯定比开在高速上看到的细节丰富,就是这么简单。贾木许的那些电影看起来的样子,就是世界映射在他头脑里的样子。

当然如果戏剧冲突更强一点,围绕在他电影周围的刻板印象可能会少一些,观影门槛也会低一些,这是传播规律。但不这样做不等于就是错的,就好像总不能因为在英语国家遇到一个只能说西班牙语的人就把他说成叛逆。难得的是他生来如此,知道自己如此,保护自己如此。

03

《天堂陌影》(1984)

威利在纽约的公寓 内景

威利:你真的不吃电视餐? 伊娃:不吃,我不饿。为什么叫电视餐?

威利:因为是看电视(TV)的时候吃的东西。

威利:就是电视机(Television)。

伊娃:我知道电视是什么。那肉是从哪来的?

威利:你什么意思?

伊娃:那肉是从哪来的?

威利:我猜是牛身上的肉。 伊娃:牛身上的肉?可他看起来都不像肉。

威利:(叹气)伊娃,别烦我了,行吗?我们在美国就吃这种东西。里面有肉,有土豆,有蔬菜,还有甜点,而且我连碗都不用洗。

就是这种看完之后可能会即刻淹没在记忆里的对话,比比皆是。一对远房表兄妹之间又能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整部电影就是会在记忆里慢慢发酵,直到某一天因为里面的一个镜头和你产生了关系。

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许会想到一些东西。威利在家也戴帽子,那上面有一根羽毛。那张饭桌跟爷爷家过去用的那种很像,可开合式的。“电视餐”撕开锡纸包装的时候会发出“咔啦”的声音,不知道有没有用微波炉加热过,在北京能找到和电视餐气质最接近的东西,应该是丽华快餐。还有就是他吃饭的样子太难看了,上嘴唇飞起,有点像小夫,也可能是龅牙。

倒是电影结束之后,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开始翻腾。就像安·查斯特为《在路上》写的引言里提到的那样,“《乡镇和城市》同凯鲁亚克所有的作品一样,也有自传性质。……凯鲁亚克在书中将马丁两兄弟——彼得和弗朗西斯——的经历加以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他内心对洛厄尔家庭生活的怀念和纽约市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之间的冲突。”(威利是匈牙利移民,他拒绝和家里人说匈牙利语,在和朋友的对话中他说过一句台词,“我和你一样也是美国人”但他在婶婶家很热衷于保持民族礼数,电影结尾也是阴差阳错地一个人登上了飞往布达佩斯的飞机。)

而当真正的那个瞬间到来的时候,往往是在之前这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之后。

伊娃在威利家借宿醒来的第一个清晨。公寓的窗户开着,看起来像是上午10点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照在那张亮面折叠餐桌上,再反射到天花板上。窗外的纽约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不停夹杂在其中的一些人声solo,听起来不像是真的,奇怪而陌生。那种有点戏剧性的环境音就像是有组织进行的一场大生产,让你担心下面是不是站满了人,抬着头盯着你的窗口,问你怎么还不下来。

他让我想起在Tom Bradley机场租的那辆白色雪佛兰SUV。后视镜上凝结着干掉的水痕,车里干净极了,清洁剂的味道从座椅套上呼呼往外冒,后备箱铺着一块深灰色的尼龙毯子,没有一粒渣子。我们开着加满油的车,就像是在开自己的车一样顺利,引导员已经在示意我们停车场出口的位置,忍不住踩了一脚油门。车开起来,租车公司的蓝色招牌和壳牌加油站从挡风玻璃上一一闪过。

那年我们去了环球影城,在星光大道被贴了罚单,甚至沿着一号公路一直开到旧金山。但每次想起洛杉矶最先冒出来的还是清洁剂的味儿和那块干净的毯子。这应该就是马小军说的“一股烧荒草的味道”。

我在贾木许的电影里找到过这股味儿,还有那家叫“老What”的live house的味儿,找到过用了很多年洗手液之后在某个酒店卫生间里又用回迷你小香皂的味儿,如果我去过古巴,可能还会找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他们纠结在这些无足轻重的奇怪瞬间里,纠结在本该早就退场的无谓记忆中,让我困惑不已。作为电影在现实世界里留下的回响,他就是这样一幅长久而又浮浮沉沉的样子,慢慢地和本来的记忆混为一谈,直到取代掉里面的一两段,让我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6 ) Fantastic Long Takes

First of all, I don't understand the title of the movie since it doesn't sound like a right English grammar scruture to me, but I can tell the euphemism of the words "stranger" and "paradise" as references of "immigrant" and "America" as well as the nihilism throughout the movie.

The film is all about the loneliness, purposelessness, irreverence of the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old aunt. Long takes and the black slugs contribute to a weird and unique structure that is equally irreverent in terms of style.

The movie is an unprecedented paradigm of long takes as well as low-budget film production. I've seen the shadow of a crew member in one of the shots, but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because most audiences won't care.

The acting of the three actors are very organic, and this is somehow attributive to the long takes, because the actors are given more time and space to actually live truthfully in an imaginary circumstance.

The twist in the end - Eva accidentally gets some money from a black guy on the street - is very abrupt and awkward, but it fits in the style of the whole very well. Thus, any decision/plot in a film will justify itself as long as it works. There is nothing right or wrong in a fictional film, as long as it is used creatively. Rules are kind of set to be broken.

 短评

因为无聊而学会了打发时间的过活,为那曾经不情愿的相识而默默的牵挂与思念,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永远赶不上变化的计划,落空的擦肩而过是命运开的玩笑,毕竟我们谁也没法猜透人世浮沉,即使到了自认为的天堂之境,周围却依旧是熟悉的陌生人们,唯有孤独与迷茫相伴,只好再次寄托于未知的远方。

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贾木许的范儿,从处女作开始,一辈子都没变的疏离和冷峻,极简的黑白影像,抽离出戏剧性,长镜头,少剪辑多调度,段落镜头之间以黑屏作为分割剪辑,贾木许绝对算得上新的电影语言的开拓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电影的态度,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有改变。

14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哎呀我去……看完之后有一种做高中物理题的感觉,全部理想条件,三个不占位置没有摩擦的光滑小球上抛下落,就从来没有频率一致过,艹

15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至今还没看过Jarmusch的彩色片儿,这部是早期作品,经典的青春沉闷剧情,各个镜头之间的黑屏都没剪掉,据说这部电影唯一的剪辑,就是把一条条胶片接到一起,再加上镜头本身都是没有移动机位的long shots,除去演员的动作对话,看起来就像一叠儿黑白照片。电影里三段故事的地点,纽约,Cleveland,从Cleveland到佛罗里达的公路之旅,也都很像五六十年代美国摄影师(如果Stephen Shore拍黑白照片儿,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镜头下的美国,荒凉寂静,稍有温情和幽默,可更多时间是不能解释的沉默。

20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表达了我与你之间的距离

24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贾木许的片子调调真是舒服啊,人物说话都懒洋洋的。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也无聊,可谁能给我一张去远方的机票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吉姆贾木许的镜头里充满了距离感。人物与人物之间是充满距离感的对话,他们总是在漫无目的的交谈,做着漫不经心的事情,全片几乎都在用全景来固定场景,一个镜头一幕场景,人物之间失去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仅存着的是场景搭建起来的人物关系。它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不可摧的,这种情感的存在似乎是这群青年人的群体映照,内心的虚无与现实里的空洞,让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靠近。大量的固定镜头下是人物之间陌生化的表演,它更准确的说是拉开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电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孤独和空洞气氛,似乎直接可以作用到观众心里,我们力图寻找几个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皈依,但是他们似乎总在隐藏和逃避。我们都是孤独而虚无的个体,在人群里找不到要走的路。

2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个人感觉无聊至极的电影,但是看完评论就给豆瓣大神们给跪了

32分钟前
  • 打嗝君。
  • 较差

我也想要这样一个有范儿的表妹。

3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贾木许的场面调度非常精准。长镜头构成了一系列段落性。人物单独置于画面左端或右端破坏之前所构建的构图平衡来渲染作品中的“孤独”“疏离”感。影片莫不有些欧洲新浪潮或是考里斯马基甚至安东尼奥尼的风格。片刻的浪漫、永恒的不断徘徊与寻找。生活只是一群人无所事事,无目的可寻。

3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五星.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贾木许和洪尚秀电影的调子很像.台词演员的表情都那么放松.我很喜欢这类把「无所事事的」拍的好的导演.

43分钟前
  • miyabi
  • 力荐

you know, it's funny... you come to someplace new, and everything looks just the same.

46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

50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每帧画面每个镜头都精心设计滴水不漏,极简主义风格可类比吉田喜重。小津美学式空镜的传承。一幕一长镜,剪辑不存在,或者说落幕即是剪辑。无一特写,人物表情几乎欠缺,对观众感情带入的拒绝。空间的移动和身份的游离,认同感缺失的陌生人,努力相聚最后却天各一方的讽刺收尾。超赞!

55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太棒了,导演厉害,真想不到是处女作,演员情绪把握非常到位,故事也够味儿。决定把贾木许的片子都找来过一遍。

58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看的版本内置了一小段澳门新葡京性感美女视频,差不多是这部电影完全的反面参照,非常有趣的遭遇

59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Laconic poetry and offbeat picaresque, extracted from mundane moments, from uprooted characters improvising through life. Empty cityscapes, Beckettian silence and fragmentations defy modernist métarécits with primitivist rigor and a distended yet muffled temporality.

60分钟前
  • 马赛克
  • 力荐

美国梦。Eszter Balint真是大美女一个,15岁时被贾木许挖掘,后来出过两张专辑《Flicker》和《Mud》。(http://www.eszterbalint.com/)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用冷漠来掩饰仅有的温存,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孤单,黑白的画面、固定的机位、很美的摄影,"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最后艾娃回到旅馆,只留下孤独的身影靠在沙发上,和开头她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呼应。

1小时前
  • 八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