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

HD中字

主演: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马修·阿马立克,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贾梅尔·杜布兹,埃德瓦·贝耶,埃里克·卡拉瓦卡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7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8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9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梅子鸡之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你混蛋爱情账单排球少年剧场版:观念之战诡八楼SPEC进藏罗格河摩尔先生以及巧克力工厂拔河祭之恋交响情人梦突然死亡2吉他蒙古人无耻神混带子雄狼:向乳母车吹去的死亡之风哪吒之魔童降世恋爱中的维多利亚宅男总动员老兵天算不如人算包公传奇之端州案万家春卫斯理之老猫贝蕾妮丝1954重案行动之限时拯救粤语版玛格丽特2015红鲨突击摇滚斗阵与海怪同行国家烈焰少年江湖物语拍电影 A520蕙兰哥鲁达惊声尖叫第一季安乐乡2014费丽丝蒂第三季阿衰第七季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远东特遣队之最后一战妙药春情小狗奶瓶红孩儿卡拉的抉择致命真相2016忘了去懂你少妇杀手

 长篇影评

 1 ) 艺术家形而上的孤独

在我看来,艺术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活着的方式只有两种:
要不就是有一个超级有钱,又百分百支持你,信任你,拥护你,爱戴你的赞助人,
要不就是有一颗强大的心,能让生活变成艺术,同时又极度健忘。

男主角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想当第二种人,他充满热情,全心爱着依莲,但是基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分开了,从此男主角周游列国,把他对生活的叹息,他的爱他的伤注入他的音乐中,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把小提琴,只有当他沉迷于音乐中时,他才是那个艺术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庸俗的,不值一提的。
直到他跟老婆结了婚。
他老婆承担着养家活口的压力,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她变得世俗而疲倦,她无心去欣赏他的艺术。
他也曾努力当好一个父亲。
他的全部艺术无人欣赏。
他的妻子,抱怨他不去工作,养家。
他的孩子,当他讲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放了个屁。
那么当妻子打破了他的琴的时候,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他决定去死。
他绝食,他拒绝了妻子的梅子鸡,他回忆起他的初恋,他的人生。
他死了,同时也保持了精神世界的纯粹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骄傲。

艺术家的孤独,是天真而真诚的,他们的孤独无人理解,就像苏格拉底死前慷慨激昂地陈词时,旁边的哥们放了个屁。

 2 ) 生命轻盈如微风

这部名为《梅子鸡之味》的2011年法国电影改编自伊朗漫画小说家玛嘉.莎塔琵的绘本。电影讲述了小提琴家纳瑟.阿里因为自己钟爱的小提琴被妻子砸坏而决定自杀的故事。豆瓣上将它归类为剧情/喜剧电影,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很经典的悲剧。电影涉及很多话题,探讨了人生、爱情、婚姻、家庭和死亡。看似荒诞、夸张而又不失美感的法国式镜头之下,蕴含的却是人生的诸多彷徨与无奈。 “梅子鸡” “梅子鸡”乍看起来似乎和一位艺术家之死毫无关系,但看完整部影片便理解了其中的精妙。这一意象出现在阿里痛失小提琴后决心卧床自杀的第四天——妻子弗朗西斯为丈夫做他最爱的梅子鸡,期待他因此与自己和好,放弃自杀的念头。这一个细节完美体现出了两人之间悲剧式的婚姻:弗朗西斯知道阿里从来都没爱过自己,却还是固执地嫁给了这位艺术家。妻子作风务实而丈夫依靠精神世界存活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梅子鸡”指代的正是和精神世界相对的现实世界,或者说是小提琴家在平庸世界里努力找到的肉体存在的乐趣。这是两人之间维系关系的方式,但脆弱而卑微。摔坏的那把小提琴是阿里的精神寄托,每次演奏都是对永恒挚爱的怀念。这是让他感受生命丰盈的唯一工具,是其他小提琴永远无法替代的。表达情绪的媒介不复存在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也就宣告死亡。自由、理想幻灭,口腹之欲又如何能挽回一个一心向死的人呢。 纳瑟.阿里思考如何自杀 电影开头和中间穿插的思考如何自杀及死前场景的小片段看似滑稽,却把一位艺术家的敏感和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套在塑料袋里的小提琴手”——如果是以这种方式被众人铭记显然有失身份。想像苏格拉底一样地死去——“超出物理的皮囊,思想将到处发光”,但是现实世界里平庸的儿子放了一个屁,阿里被拽回到了肉体存在的这个世界里。场景幽默而荒诞,像极了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我已经签好遗嘱/分掉了/我所有可以分掉的东西——然后我就看见了/一只苍蝇——/蓝色的——微妙起伏的嗡嗡声/在我——和光——之间/然后窗户关闭——然后/我眼前漆黑一片——”。诗歌和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垂死时刻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不是光明,而只是一只肮脏的小小苍蝇。艺术家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能并非圣洁而伟大,仅仅是百无聊赖的荒诞和幻灭而已。 遇见伊兰娜 电影弥漫着一种阴沉的色调,但阿里见到伊兰娜的这一段是为数不多的明媚镜头。大量暗淡、阴郁的哥特式色调里突然出现一个明媚而温暖的微笑,令人印象深刻。依兰娜是了解阿里的人。但两人之间的爱情由于现实的金钱问题没有得到女孩父亲的认可,爱情最终无疾而终。多年之后,两人偶然相遇。依兰娜装作不认识阿里,却在道路拐角处时说出“纳瑟.阿里,我的挚爱!”,那一幕太让人心碎了。然而,唯有“爱而不得”才能保存“爱情”这种短暂易逝的情感。也恰恰是这种爱而不得和永恒的怀念才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生命中的叹息是艺术家的灵感之源。音乐是阿里的语言,是他铭记挚爱的方式。而小提琴则是他寄托一切情感和永恒爱意的载体,是他灵魂的律动和呼吸。小提琴没有了,他对这个世界也不再有任何眷恋。 孩子和家庭 纳瑟.阿里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童年时期的孩子们可爱又纯真:女孩会在雪天张嘴接住从天而降的雪花,而儿子会顽皮地把手伸进集市上大鱼张开的嘴里,也会在父亲卧床时为他虔诚祈祷。但父亲陪伴他们的时间很少,也不懂得如何与小孩子相处。阿里会在喜欢木偶戏的女儿面前硬生生揭穿木偶娃娃说话的真相,也会嫌弃儿子妨碍他追寻艺术。父爱的缺失让女儿变得寡言,最终因为婚姻不顺而阴郁颓废。儿子最后不出父亲所料,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有一个平凡的家庭。同女儿相比,阿里的儿子实属幸运。美满的婚姻本该是两个彼此相爱、惺惺相惜之人的结合。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一位现实主义者的悲剧婚姻,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孩子们是无辜的,但在不幸的婚姻中只会成为牺牲品。 生命和死亡 阿里在卧床自杀的8天里回忆起种种经历,或悲伤或欢愉。他召唤死神,渴望直面死亡。当死神最终出现在他面前时,阿里却退缩了。他感到恐惧,一种对即刻放弃熟悉世界而前路未知的恐惧。“命运之轮如不按照你的本意转,就毁灭它”。阿里本已对人生感到失望,此刻却对放弃生命心怀畏惧。我们对自己有很多期待,对生活有很多念想,但是,人无法毫无遗憾地度过渺小易逝的一生。 如阿里般的理想主义者们让人心疼。他们只想活在精神世界里,对自己物理皮囊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充满抵触情绪,甚至绝望到要通过自杀来自我毁灭,结束皮囊的桎梏。大概你我都在某种程度上是阿里一般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同现实世界抗争的程度深浅不同罢了。艺术家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们自诩为太阳,不自由毋宁死。只要生活还有念想,人就是自由的,不至于被生活的庸碌所裹挟。这就像在精神上胜利的阿Q。人承载了太多与现实世界相悖的念想,便会近乎神经质地渴望抓住那些短暂易逝的美好,固执地认为自己能够以“重于泰山”的方式度过一生。到头来,才发现一切不过是“轻于鸿毛”。生命也不过是一阵轻盈的微风,一次最轻柔的叹息。

 3 ) 色调和动画杀死了我

故事依旧发生在伊朗
这是看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第二部作品
之前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动画作品
而这部真人作品却带着动画版的幻想
漫画式的叙事风格
色调真是直戳我心
每个布景都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一个艺术家在妻子砸坏了自己琴后选择自杀
八天之内对之前生活的回顾和生命的思考
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继续存在的形态
他爱的和娶的并不是一个人
却还有可爱的女儿和儿子
最后故事闪回了年轻时期的爱情
那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
情已逝,琴亦死
故事虽不如前一部
但是这种真人+动画的尝试也很好看
特别是中间一段纯动画以为又看到了《我在》
最后一段回忆的闪回令人动容

说回来
是一部从海报到场景都很美的电影
带着伊朗特有的神秘气息
让你相信那里真的存在魔法

 4 ) 分你一半爆米花 |《梅子鸡之味》影片欣赏

你必须去释放出一种没有欲望的欲望,你必须处于一种不想得到的得到,你必须处于一种漫不经心的刻意,最后,你一无所求地得到。——这是我前几天看到的关于吸引力法则的核心悖论。

是不是很有趣?而且现实好像也真的如此——我们拼尽全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眼巴巴地期待着我们想要的,但结果却常常不尽人意。

但是另一个句子不是又说了吗?当我们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全世界都要联合起来帮助我们。——想要得到是需要自主努力的,要努力地想要,才能得到。

这,我到底该不该努力嘛?一下子要一无所求,一下子要真心想要的。那,想要然后得到,正确的步骤到底是什么?对,我常常想要寻找出一种能举一反三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偷懒了,然而,我常常悻悻而归。

《梅子鸡之味》里的纳瑟多么爱伊兰娜啊,他是多么想要跟伊兰娜结婚啊,甚至,他都跟伊兰娜的爸爸保证了,自己可以去赚钱养活伊兰娜,他可以放下自己的追求,回归大众之流,投身与柴米油盐的战斗…他努力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得到…

可见,真的,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努力想要就能得到的。

那么,把吸引力的核心悖论套进去呢?——如果纳瑟在跟伊兰娜父亲提亲的时候,他释放出的是,不是很想要跟伊兰娜结婚的信号,那么他最终能不能跟伊兰娜结上婚?应该不能,因为不管纳瑟想不想要,伊兰娜的父亲反正是不想要纳瑟这个女婿的,而伊兰娜又是一个听爸爸话的乖宝宝。

所以,吸引力的核心悖论是错误的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纳瑟的另外一条发展线。

纳瑟喜欢拉小提琴,于是他母亲就将他送到了一位高师那里跟随学习。不多久,纳瑟的技能已经学到了满点,然后老师傅提点纳瑟,让他寻找他琴声里的灵魂。

纳瑟这边走走,那边逛逛,就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到老师说的“那一声叹息”。

这时,他遇见了伊兰娜。然后纳瑟就卯足劲地谈恋爱去了,估计早就把“那一声叹息”忘到了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失去伊兰娜的那一霎那,纳瑟找到了“那一声叹息”,他把伊兰娜装进了他每一个琴弦里,于是他便成了大师。

这一波操作还是挺符合吸引力法则的核心悖论的。——在纳瑟特别想要“那一声叹息”的时候,他找不到,但是就在他压根忘了“那一声叹息”的时候,他倒得到了。

其实这一波操作也挺符合努力想要就得到的。纳瑟努力想要“那一声叹息”,然后他就真的得到“那一声叹息”。

所以,对此,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伊兰娜只是一个途径,宇宙为了让纳瑟得到“那一声叹息”的途径。

如果是基于这样的猜想,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纳瑟一心求死,如愿见到死神的时候,他会问死神现在回头是否还来得及。

恐怕,那时候的他才真正醒悟,他的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多年后与伊兰娜的相遇,只是“单方面”的激动与爱慕不足以自己去死;那把装满了“叹息”的小提琴被摔坏了,也不足以自己去死;不协调的家庭生活,虽然真的无聊枯燥,但也不足以自己去死。

因为,从始至终,他真正想要的,是“那一声叹息”,而他得到了。

所以,这样说来,两种理论其实都没错,错的是,我们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以为我们没有得到,但是我们真的得到了我们真的想要的,只是我们不知道。

影片《梅子鸡之味》(2011法国)

 5 ) 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6 ) 抓住那声叹息。

形式大于内容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一昧流于形式却不知所云。二是削弱内容,但用表达手法诠释出尽可能多的内涵。可以说,形式、内容、感情内涵、感觉,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迷恋杜拉斯小说的人关注的大多不是情节,那是被刻意削减的部分。感觉的表达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动,失手了便空洞。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无论这个物的着陆处是点还是面。不是所有简洁的内容都有力,也并非所有简约的情节都能随意通过艺术形式来挖掘内涵。「合情合理」才能使「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不显得矫情。但同时「合情合理」这件事情实在是既含糊又暧昧,它呼唤「共鸣」。所以观看法国电影其实是属于很个人化的体验。懂得内涵并产生共鸣的会觉得深刻,喜爱形式的会觉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觉得不知所云、沉闷、天马行空却空洞。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千万别扯上艺术欣赏能力。

《梅子鸡之味》讲了些什么内容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经质事实上却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满严厉以及爱意。与活泼单纯的儿子去寻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戳破女儿对玩偶剧的纯真想象。儿子、女儿甚至孙女未来的命运。与弟弟的关系,小时因弟弟的优秀受到的屈辱。与母亲的临终对话以及与坟墓旁出现的神秘人的对话。与死神的相遇。提琴师傅的指点。所有的这些或许会使观众想「靠,一个临死之人回忆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么!」嗯。在很后面的时候,伊莲出现了。

我们现在来看。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闪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写兄弟童年时的差距,我们以为会等来个两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结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写与儿子、女儿的相处,我们以为慈父形象的他会对这种血缘温情感到留恋,结果他俩就像是儿子放出来的一个屁,没啥作用。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节能够推动情节的,始终还是与提琴相关的部分。长途跋涉只为了想得到心爱的提琴,这其中孩子、鸦片、金钱都不重要。夫妻生活间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争吵、饮食,砸坏了提琴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后来我想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鸡」,大概是因为梅子鸡代表了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温存及喜爱的一部分。那些影片中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对情节又没什么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却无心享用,可以被舍弃的。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选择」,而这出影片主要在谈论的都是他的「决定」。决定死亡,决定死亡的理由。(个人理解,不过可能过度解读了。)

他为什么要死? 有三个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苏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亲密集的灵魂物化为坟墓上方的烟雾,以及提琴师傅说的生命是场叹息,都透露了「走」是为了「留」这个主要命题。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们需要「抓住那声叹息」。而对于阿里来说,这声生命的叹息就是伊莲。当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时候,伊莲的身影出现了。

这是个对死亡有畏惧却依旧坚持寻死的人。弟弟以他喜爱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爱的梅子鸡为诱饵,他不为所动。深夜儿子的祈祷也无法奏效。似乎向观众说。看吧。这人心意已决。可是面对死神的出现,他逃跑,躲藏,最终问出那句“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不,是太迟了。”死神回答。无论最终决定走还是留,再坚定的决定还是会有松动的瞬间。这是人间。

阿里决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场无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为这声叹息的消失。分手后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结婚生子,都只是因为「他的迷失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之中」。他把这场叹息抓住了,甚至赖以生存。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当时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间。他试图弥补,去找寻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载旧的回忆。他失去了。20年日日夜夜,内心的苦痛和忧愁,所有饱满的情感,对伊莲的爱及倾诉。失去了。换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个声频。正如重新找回当初的挚爱,也无法相认的无奈。哪里还有什么意思。试想20年的执念到头来一场空,以为留住的东西却再也无法重来。

好几年前。我的初恋送给我一束花,花束缀有粉色的羽毛,花与感情毕竟会凋谢,我一直保存着上面的羽毛长带,挂在房门门柄上。上大学以后住宿舍,有一周回家发现它不见了,原来父母整理房间时把它丢掉了。那种伤心和难过现在想想鼻子都酸。那么你们能理解吗。理解阿里那20年。

影片中有许多舞台戏剧式表演。戏剧性的效果,戏剧性的人生,入戏的人才能明白内心的曲折。再夸张都不为过,当你成为其中的演员。

20年后,阿里拥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莲已经成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旧年轻,而她早已满头苍白。她假装他认错人,然后走过转角开始痛哭。深爱他的妻子经过含泪的挣扎,走进去申诉,在始终无法得到回声的感情中她抢过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凶悍及严厉只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也是可怜的角色。女儿莉莉在情人的车祸以后无法忘怀,以游戏,酒精和香烟治疗伤痛,死于心脏病。在别人的劝说中,她这样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么看生命吗?
然后她吐出了一口浓烟。
生命是一场叹息。我们抓住我们想要的。不需要考虑它对其他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做了心中的选择。

PS:看的字幕版本有很多地方翻译错误,很多台词被翻译得实在不通,乱来。幸亏语句不难,能听懂原意。

 短评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9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11分钟前
  • 踏破天涯8848
  • 还行

大抵只有经历过天各一方的怀念,才会迎来泪流满面的重逢。

15分钟前
  • phenomenon
  • 力荐

法国人真是浪漫死的

16分钟前
  • lolomomo
  • 力荐

伊朗姑娘就是天使的模样。法国人总能用荒诞、玩味、夸张的手法来诠释爱情、亲情与生死存亡。观影的大部分过程是心情愉悦的,但死亡的倒计时牌只有8天,妻子砸了他师父的师父传给他的小提琴;偶遇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她却不认得自己,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苦逼艺术家必死无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1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19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20分钟前
  • Neil.尼爾
  • 还行

没有期待的那般好,当仍旧喜欢

25分钟前
  • 水星王阳台
  • 推荐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夜。

30分钟前
  • 董小姐
  • 力荐

爱比恨更难

32分钟前
  • 暴君多肉
  • 力荐

能看出是绘本改编,影片的色调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都带着动漫风。最终则回到了爱的话题。女主很眼熟,最后才发现是演过《关于伊丽》的那个伊朗演员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玛嘉·莎塔琵的电影都是这种私人自传似的风格,叙事方式和漫画风格使其优美隽永,最后男女主角的交叉剪辑直接泪奔了,也只有非科班化的原始创作力才能保有这种灵性吧。PS:讽刺浅陋的美国佬那段笑喷了:)

37分钟前
  • A。
  • 推荐

纯情,忧郁,幽默,伤感。真爱,大概会是电影永远的主题吧。比起故事线——那根本不算是包袱好么亲,看过十部浪漫爱情电影的人都立马看穿了,绘制的背景,异国的情调,各种奇幻色彩的镜头,和可爱的细节才是本片的趣味。

39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充满奇妙感性和诗意的画面,以及很多你猜不到意义的片段;据说导演也是天蝎;bd-MSD-0day

43分钟前
  • 力荐

都是因为爱情,失去一生挚爱,换来音乐的灵魂,彻底对爱情死心,任什么乐器都再也演奏不出灵魂,他安然的选择了自杀,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看点是那些漫画式多种多样的叙事风格。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场唯美却不沉重的爱情,这就像一部真人版的卡通片,一段浪漫的成人童话。★★★☆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很巧几年前看过这本漫画,正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原作故事简单,能改编得如此丰富已属不易。一脉相承的风格让人不免与「我在伊朗长大」比较,本片则显得深度欠奉。但仍不失为非常成功的真人+动画尝试。ps:讽刺美国人生活的那段太逗了,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一贯看法。

4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艺术是披着纯粹外衣的唯心主义,产生于个体独立,赋予作品特定的美。比起信手拈来的谦逊,孤傲和封闭更能作为艺术家的标签,你可以无限接近地感知他的乡愁,但你永远无法切实地看见他眼中的故乡—— 一棵树,一座房屋,一条小路或者一个熟识面孔的偏差都是不可修复的。以死亡成全偏执比这容易得多。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他不爱你 怎么努力都没用。他爱你,你轻易的就在他心里活到他死。 悲哀的是,我不能让你爱我、你也没有跟你心爱的人厮守。

56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