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想天开

HD中字

主演:乔纳森·普雷斯,罗伯特·德尼罗,凯瑟琳·海蒙德,伊安·霍姆,鲍勃·霍斯金斯,迈克尔·帕林,伊恩·理查森,皮特·沃恩,金·格雷斯特,吉姆·布劳德本特,芭芭拉·希克斯,查尔斯·麦肯恩,德里克·奥康纳,凯瑟琳·波格森,布莱恩·普林格,希拉·里德,约翰·福拉纳干,雷·库珀,布莱恩·米勒,Simon Nash,西蒙·琼斯,Derek Deadman,奈格尔·派纳,特伦斯·贝勒,戈登·凯,比尔·沃利斯,杰克·普韦思,Myrtle Devenish,安·韦,Don Henderson,霍华德·卢刘易斯,Oscar Qu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妙想天开 剧照 NO.1妙想天开 剧照 NO.2妙想天开 剧照 NO.3妙想天开 剧照 NO.4妙想天开 剧照 NO.5妙想天开 剧照 NO.6妙想天开 剧照 NO.13妙想天开 剧照 NO.14妙想天开 剧照 NO.15妙想天开 剧照 NO.16妙想天开 剧照 NO.17妙想天开 剧照 NO.18妙想天开 剧照 NO.19妙想天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妙想天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未来,英国进入一个资讯管控的时代,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遭到监视。因为被认定为恐怖分子,巴托在家中被捕,而且逮捕过程严格按照流程。这个案件引起了档案局职员山姆•劳伊(乔纳森•普雷斯 Jonathan Pryce 饰)的兴趣。随后,他遵从母命,进入资讯管理局工作,得以进一步调查此事。  山姆家的空调坏了,在他求助无望之际,电气修理工达脱(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不请自来。他那一身武器装备,让山姆感到如临大敌。原来,达脱是资讯管理局通缉的要犯,他被指控的理由便是不遵守作业程序。随后,山姆发现资讯管理局对巴托案件存在不可告人的疑点,同事杰克(迈克尔•帕林 Michael Palin 饰)对此闪烁其词。于是,山姆决定一探究竟,其间他邂逅了梦中情人——吉尔•莱顿(金•格雷斯特 Kim Greist 饰),两个人并肩作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快闪猎人之暗黑正义至尊计状元才家有恶夫1986只有傻瓜和马 第四季彼岸岛2009童话危险良人(电影版)巴瑞第一季赛尔号大电影2之雷伊与迈尔斯甜心先生中国成语大会 第二季消失的子弹(粤语版)孙中山小戏骨:补锅异度见鬼忍者结婚难俺物语特种部队: 终极地狱周 第二季极速救援阿呆与阿瓜锡城的故事相棒:X-DAY马大帅3权力的游戏第四季千术3决战澳门爱·恋第三季推销员之死1951天真遇到现实末日之地香江花月夜(国语版)小屁孩日记2010谈谈情,跳跳舞2004梨花梦小偷家伙,小偷骗子生活就是家灰姑娘药剂师 另一个故事~新人药剂师 相原胡桃~军官与绅士新干线变形机器人崩溃人生第一季莫比乌斯真情错爱007之诺博士国语恐怖绘本 第四季流浪猫鲍勃2:鲍勃的礼物国语兰闺喜事

 长篇影评

 1 ) 1985的一九八四

     这部于1985年上映的电影很好地表现了那个一九八四的世界:资讯部就像书中的真理部(当然叫真理部更讽刺),无孔不入的监控眼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戴着机械手的女秘书甚至将监听到的一对男女的床头呢喃迅速敲在键盘上;所有人按安全等级分成三六九等,打印机打出一张张掌握着人们生杀大全的文件,一个打印错误就可以让一个人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就像他从未存在过,更可笑的是人们还要为自己的死刑买单缴税,面对亲人生离死别也要按部就班地签字拿收据;繁复冗杂的工作程序就是充满圈套和陷阱让真相无从揭示的“22条军规”。影片开头的电视广告和管道是统摄整部影片的意象。公路两旁的广告牌像监狱的围墙一样让人们如井底之蛙失去了对外面广阔天地的向往,每天量贩式播放的节目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萦绕的小淫曲和性感内衣消耗着人们的力比多,想象力在泛滥的讯息中无处逃逸,似乎只有在小公务员Sam的梦里才焕发出一丝生机;臃肿而蠕动的管道是资讯部的沟通渠道,是sam家总也修不好的空调设备,更是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它是一副大肠,是极权社会这个僵而不死的巨人千疮百孔的大肠,它是巨大的phallus,在它的淫威下所有人都在阉割的阴影中苟活。
     但这个看似严密的机制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而那个突破口就是something wrong。一只苍蝇是一个污点,错误的起点,它是无辜者生命的终结点却更是庞大网络之外剩余的那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反过来凝视着那只监视眼,成为让官僚们忐忑不安,急于抹去的污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像匕首一样划开了那副早已溃烂不堪的大肠,让我们看到了光鲜外表下的真相,正如那个体制外的游行侠般的修理工tuttle施行的惩罚,什么paperwork,什么面具,什么西服革履,那背后都只是满屋子的粪便而已。从人们居住的公寓到办公楼的电梯和大街上的汽车,都像一只只密封的火柴盒,但一个按钮的失灵就会让整个积木倒塌;员工们穿着一样的制服,蚂蚁般的忙碌原来都只是荒诞剧般的表演,《变形记》里的小员工变成了甲虫,而这里的职员活脱脱就是一只只披着人皮装模作样的甲虫;高档的法式餐厅里的美味佳肴只存在于菜单上,端上来的都是一坨坨牛粪状的流食,爆炸就在眼前但只要屏风一挡人们又可以谈笑风生享受“美味”了;“风韵犹存”的老女人妄图靠整容恢复青春,可短暂的“美丽”过后剩下的只是一滩烂肉。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谁发现了幻象掩盖下的粪便谁就是“恐怖分子”。tuttle被统治当局视作异端,但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省去无休无止的paperwork自由自在地干好本职工作而已;女主角jill四处奔走想替邻居伸冤,但个人为了正义和整个机构抗争,就像是卡夫卡的小说里k站在法的门前,这门只为你开,你却永远进不去这门,审判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人勇敢地反抗这一社会的阉割,那就是爱情。正是sam的梦中情人让他至少在梦里长出了翅膀,召唤他穿破水泥的牢笼去拯救。据说影片上映时美国观众们看到的是那个男女主角在一起的happy ending,但如果真是那样,特里吉列姆就不是一个编制外的鬼才导演了。事实是,从sam被抓进烟囱般一眼望不到天的审讯室以后,接下来tuttle带着抵抗组织小分队来营救,以及最终和jill一起开车逃出了这个死亡之都都只是sam被洗脑时的幻梦而已。绝望吗?的确,但还没有一九八四那么绝望,至少他到死都沉浸在爱的喜悦中而没有背叛爱情。乌托邦不存在,美好的老巴西也还是不够远。影片有着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有着卡夫卡式的寓言图式,和一九八四一样是反乌托邦的神话,更重要的是,就像影片中那面墙上所写的,它是reality。

 2 ) 科学幻想下的真实悲剧

这部老片居然也有上万人评价,这个年代,如果不是出于学习和喜欢科幻,真是很难想象了。

作品使用大量的机械、自动化、半导体、高大极简的建筑来打造科幻背景,现在看来感觉更多的是工业革命+图灵机的7、80年代,但能看出是当时对不久的将来的想象。

社会背景通过压抑的高墙建筑、希特勒时的军装样式、台湾白色恐怖式的高压政策、巴西乌托邦、英国的官僚体制、对整容带来的不真实的讽刺等,描述了对未来的担忧,也映射了当时的现实。

男主是个单纯爱幻想的人,幻想着自己成为英雄拯救美丽的公主,应该也表达了普通人反抗暴政与黑暗,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是,即便你也有关系、有背景、有所谓的好朋友,最终也无法逃脱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社会,没有人真正关心的真实想法和愿望,人们只是这个腐败尸体上的一个细胞,最终也会消亡。

当然,在大结局出来之前,虽然能感受到高压的黑暗社会,但男主的单纯和幽默、与女主终成眷属、反叛者的出现,还是让人能充满希望而愉快的看下去的,直到最后……总之,虽然有点厌烦了科幻中(不光是科幻)几乎是美好结局,但看到这种结局也觉得还是太黑暗了

 3 ) 永不醒来的噩梦

我在一个周五晚上跑到37度吧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动,觉得那个吧应该满有意思,有个在那里工作的网友mm也想见面聊聊天,AG晚上会在那里不远的地方跟无咪排练,还可以一起坐地铁回家。临走上豆瓣看了一下电影的评价,很多人给了好评。所以,下班就冲过去。没想到这个37度吧的位置及其怪异,好不容易摸到了那个什么UHN国际村,楼又高又稀,人也少,而书吧是在小区正中间一个独立建筑里面,总之是很意想不到。书吧里面倒是很舒服,沙发是坐下去就陷下去的那种,在这里随便拿本书消磨一个下午很不错。

电影开始,只有我和另外一对情侣在看。开始我还是倚在沙发上的,后来止不住就越来越紧张,很难放松下来。有人给这种科幻起名叫“脏科幻”,非常贴切,有不少让你觉得肮脏和恶心的东西。明亮的色调除了梦里,就只有几个地方:一是主人公的妈妈的宴会,二是在“信息部”高层领导的办公楼层里。妈妈的宴会虽则明亮,但妈妈和朋友们的整容还有无论如何都不听他说话的那种感觉让人不寒而栗;领导的办公室虽则明亮,然而手上沾的血和戴着耳机记录犯人尖叫的秘书更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这两处明亮只会让人更加觉得恐怖。

最最令人开心的莫过于恐怖分子管道工的出现。他理智勇敢而且是唯一一个找得到问题并做出建设性动作的一人。女主人公的出现也让人眼前一亮,她是另一理智和勇敢的人,但是她的遭遇让人无奈,她是最接近现实的一个,仿佛是从现实社会跌落进去的,但是她又深谙那个世界的现实,做着些无谓的抗争。每每男主人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想,啊,给正常人一个喘息空间了,总算是噩梦醒来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发现,残酷的梦远远还未结束,非理智的、不讲道理的团团黑雾又再次袭来。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东方元素的应用。梦中的铁甲武士背后还插着战旗,很明显是京剧中将军的变形,而另一常常出现的面具,则是日本式面具的一种变形。东方的、神秘的、未知的,应该也是恐怖的常用手法。

男主人公和铁甲的武士战斗到最后,面具揭开发现那竟是自己,其实,身为公务员的他毕竟也属于特权阶层,他也是那种黑暗势力的一分子。男主人公执意要加入“信息部”并且得到关于那个女人的信息的时候,我曾想,他是不是感到被误抓的人有冤屈,要从这里找到真相?但结果,他的原因是出于,爱情。后来想想,以爱情为原动力是更为合理和充分的理由:男主人公说起来还是个很能干的公务员(处理退回的支票等等),他并没有想到要谴责这个制度。但爱情是他唯一的梦想,他之所以为人的唯一一点特征,只有对这个梦想的追求受到阻挠,他才最后变成敌人,最后变成受审的犯人。

有时候我会做醒不了的噩梦。其实,最为恐怖的还不是追杀等等,而是周围的人都失去理智,都听不进话,都不讲道理。还有一种恐怖说不出,就是你处在一个体系内,却不明规则。你知道有那潜在的界,但不知道在哪里会越界。不知怎样,你就触犯了某一条,之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你永远洗不清了。这是一种最为深层的恐怖,永远没有安全感。

片子看到最后,这种无名的恐怖一环一环的让人透不过气,本来掉入无边的黑洞还算是一种解脱,但紧接着是更令人绝望的审问;本来侠客一样的管道工出现给人带来了希望,大大松了一口气,可是侠客在废报纸间无缘无故就消失了;后来女主人公像天使一样用大卡车接走,我几乎要穿上大衣走人:他们终于走出那个世界,回到绿色原野上,自由了!可是镜头一转,他已经坐在椅子上失去了知觉……你还是出不去,别做梦了,也不会让你舒服的死去。

我逃跑一般跑出去,这个小区周围人很少,没有什么公共汽车可坐。我跟AG约好在城铁光熙门站见面。打车到了光熙门地铁的北入口,发现原来是一个过街通道,过了马路才到地铁站,地形非常诡异。加上人又少,让电影中那种噩梦般的气氛又笼罩很久。其实,那种有很多限制但又不知规则到底如何,界限到底在哪里的恐怖感是挥之不去的,只是我们有时麻木忘记了。我们从来不是彻底自由的,也许有一天不知为何就会跌到一个奇怪的深渊,走不出去,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

 4 ) 反和谐的导演

俺对Brazil(妙想天开)不吝赞美。至少有两个前提:
1,在特里 吉列姆 (Terry Gilliam)为了Brazil和好莱坞闹得不可开交时,还没有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赌城风情画),没有著名的12 Monkeys,也没有 The Brothers Grimm (格林兄弟),更没有以假乱真的电脑特效.....
2,那是1985年。

关于Brazil,可以贴上很多标签.“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都没有错。
这种Gilliam式癫狂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片。

如果现在看Brazil不能够让人感到意外惊喜的话,只能说近几年同类型的英式夸张正在流行起来,变幻无常的想像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Brazil变得不呢么先锋了。但是只要你把它放回20年前,Terry Gilliam就是个招摇的天才,一路反骨,轻狂中年。

关于Brazil的评论太多了,如今,喜欢它的人可以接受一切解释。严重不喜欢的观念主要存在于20年前,环球公司的两场试映会之后,很多观众给出了“垃圾,暴力的,毫无意义,就像电影强暴....”(Terry Gilliam访谈中转述)这样极端的评价。甚至是来自那些哲学和心理学系的专业人士。

这就是明确的生不逢时。

之后的一年里,Terry Gilliam和环球公司负责发行Brazil的执行官Sid Sheinberg展开了一场同样荒诞的游击战,从影片价值的争论上升到个人攻击。Terry Gilliam充分表现出了如同影片主人公Sam Lowry一样的无知者无畏个性.....为了拯救(谋取原版上映)自己的爱人(影片),勇于对抗“强权(?)”,不惜与公司决裂,毁协议,找律师,占用媒体,恶意攻击(给Sheinberg登头版广告,加黑边...汗,亏他想得出来)....十足得小丑精神,但是制造了一定杀伤力。

毕竟,在好莱坞,导演面对最终剪辑权的无力是一个群体问题。不管是不是有意的,Terry Gilliam把这场口水之争演变得更像一场“艺术对抗商业”的圣战(Sheinberg很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最终,这场闹剧以影评人协会颁给Terry Gilliam最佳导演奖而看似结局。实际上,影评人协会是否在这轮角力中打自己的主意也值得商榷。
表面上看来,Terry Gilliam通过一系列地“折腾”最终使Brazil在圣诞档得以上映,讨得了影评人的口碑。却输了本意---------大多数美国人看到的都是Sheinberg版的94分钟的Brazil。而我们只有通过导演剪辑版的DVD才完整观赏到Terry Gilliam的143分钟版本。

在两个版本中,有完全两样的结局。一个是不切实际的圆满(US版),一个是一望无际的黑暗(导演版)。当然,Terry Gilliam的结尾才属于真正的Brazil! 但是,另一方面,Sheinberg指责原版里太多梦幻,只能令人不解,并没有太重要的意义,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即使去掉十分钟梦境的描写,也不会降低这部电影的批判力度。甚至更简洁一些。

Terry Gilliam VS Sid Sheinberg,就像欧洲电影VS好莱坞的百年之战,其实没有输赢。

上面这些内容在最新发行的三碟DVD中可以看到。除了关于影片制作的幕后花絮,最有价值的就是记录这些争执的访谈。很佩服这次的制作商,采访到20年前当事人,时隔已久,青壮中年已然花甲老头,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谈谈当年事,一笑了之。不过观众可以想见1985年对环球和Gilliam来说是如何鸡飞狗跳的一年~~~~

这种对抗在好莱坞永远不会了结,对志在好莱坞的年轻导演来说更是必修课,对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来说.....都是电影的一部分。创作,你要大家都理解,还是要一部分人更理解???没有答案......

 5 ) 神级科幻描述未来极权主义反乌托邦电影的经典电影

作为描述极权主义,以反乌托邦为内容的电影来说,拍的好很难,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那么极权的社会里面,如何将一个完整社会体系通过一个电影表现出来,仅仅通过2个小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通过细节表现出整个社会在极端情况下的状态,这需要导演的把握能力了。
   作为未来极权电影的经典之作,不得不将此电影和《1984》Jhon Hurt主演的相对比了,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通过对比来分析此电影的深度内容。
   1984作为一本经典书籍,其书的深度一直为科幻和社会学家所称道。如何通过电影表现,将书籍,原著作者的精髓表演出来是一个难点,但是作为1984年10月10日版的1984电影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故事情节
 1984的情节是将一个在真理部下层工作的政府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过程来描述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了和另一个女人的极端爱情,和在真理部修改过去报纸内容来愚昧大众的工作,其精神状态是由觉醒的,有个人思想的,但是在疑惑的状态。
豆瓣上1984的类型是: 剧情 / 爱情 / 科幻 / 惊悚 其整个故事是冷峻的外表下的。
  Brazil则讲述了是一个社会上层人士在高压社会下的个人工作爱情,并突破自己的阶级身份,试图和一个平民类革命者的结合,并最终成为白痴的故事。
而Brazil的类型: 剧情 / 奇幻 / 科幻,其实在过程中还带有荒诞的意味。
   首先,在描述方式上,1984全片采用的是暗色调--灰蓝色的衣服,阴沉的天空,褐色的都市平民窟,污垢不堪的群众,因为温斯顿主角身份的原因,其环境必然是底层的,黑暗的,看不到上层奢华的(在书本中的含义,整个社会结构由于物资的匮乏,即使在上层,也无法做到到穷奢极欲。

     但是在 Brazil中,因为山姆.劳伊的上层身份以及他的反叛精神,能够让他同时在家里面,在社交中接触到上层奢华低俗不堪的生存状态---在老的女人都想拉皮,装腔作势。整个的基调是及其艳丽的,而且对比度极强,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同时他因为去平民窟的调查和追求一个反叛的女子,而经历的社会底层状态,也是一样的灰色调,阴沉的样子,同时通过烟气的蔓延来隐射此时的时候还没有脱离蒸汽,科学技术依然老旧。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就是电影中大量的管道胶管混乱不堪的现状。特别是看似整齐的美观的房间里面,打开一堵墙,里面全是不认识的线,再高档的室内,上面也是挂这几个大管子。导演无疑是想说---这个社会看起来是整齐的,其实内在确实混乱不堪的。
估计在其中有一处就是#几个孩子对另外两个孩子搜身的情节#,此处明显有借鉴1984的痕迹,在1984的其中,政府的宣传让孩子反叛,冲动,没有头脑,成了间谍,小偷,保密者,能够做到孩童举报自己父母的地步。Brazil中也是有相似表达。
   
  接着比较一下两个电影在极权情节上的不同,1984采用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崇拜,集体的盲目信仰,每个人都在做反民主,自由,平等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没有觉得自己活在地狱中。其表现形式无疑是深刻的,在那一声声对老大哥的崇拜声中,对其他欧亚国等的怒吼中,我们感觉到了恐惧,对这个社会的恐惧。

  而在Brazil中,则大为不同,其表现方向主要是在繁琐的政府工作程序上,通过一道道的手续盖章来拖累这每一个对政府有意见,有需求的平民。同时通过一个平民被误捉用刑致死的事情来体现政体的黑暗。在表现上层集团的黑暗上,做的很夸张,特别是将女人对整容,百岁变20的追求上,来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多么的变态。

故事结果上看,两个都没有选择正义的胜利,1984最终温斯顿变成了一个活死人,虽然他的脑海里面还向往着那一片片青草满地的山岭,那一栋在绿草间的自由之所。
   而Brazil中表现的更加极端,劳伊是受刑之时,我们突然惊喜的看到革命军的从天而降,蜂拥的救走了劳伊并象征着政府的高楼炸毁,但接着达托这个革命者在大街上被一张又一张所谓的程序文件包裹下消失不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情节不是真的,接着劳伊在追捕中跑到了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葬礼中,那棺材的一堆腐肉,而劳伊居然通过棺材逃到了别处,其后也不过是来说明个人这个窒息社会的挣扎而已。

评价两个电影,我还不够资格,只是说说两个电影对我感觉。
 1984故事平实,更加让我们相信他的存在,一个个细节小处,我们不禁感觉到冷汗和对这样生存状态的恐惧。
 Brazil则不同,它更多的加入了幻想在其中,其情节是如此直白,直接击入到我们心里深处,特别是那个婴儿脸。
幻想情节,一个个的带着婴儿面具的恐怖者,奴役者一群人拉着劳伊心中的女神(代表什么自由,开放,平等的生活么?),在一个个高耸不见顶的巨塔下缓行,而劳伊则像一个天使飞翔而来,拯救她。

突然看到1984的上映时间是1984.10.10
               Brazil的时间是1985.2.20
从艺术性和价值来说 1984更高。
可能Brazil想表现的没有那么极权,只是突出在一个封闭社会下,所谓的资讯封闭下的吧
1984获奖情况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约翰·赫特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理查德·伯顿
1985年 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Tulip 迈克尔·莱德福

Brazil获奖情况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George Gibbs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Richard Conway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美术设计 Norman Garwood

 6 ) 一个残酷的悲剧故事

不能简单视为批判体制。

反乌托邦的成分并不算高,更明显的是对极端化的繁文缛节和官僚主义的批判和讽刺,这个很多人都在说,但我在其内核看到的更多是希腊式的个人悲剧。

1频繁出现的梦境场景显示出主角是一个沉溺于梦幻和妄想的人,而对家庭关系的疲于应对,事业心的缺乏,甚至说自己没有希望愿望梦想,都显现出他的厌世心理。

2似乎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会照章办事的主角,被驱动的根由却是在现实中看到的梦中女孩。另一方面,不按规矩办事的电气工程师tuttle那如游侠般的身姿也与他梦中那个英雄主义的自我发生了共鸣,让他开始怀疑程序和体制的正确性。

3女主原本没有展示出任何对抗秩序的意识,只是想为邻居讨回公道的正义感。这里面固然有误会,但也是因为男主那英雄救美式的浪漫妄想,让他做出冒用身份和硬闯关卡的行为,急于求成无视规矩,反而让女主惹上更多嫌疑。另一面,以为女主被抓而陷入焦躁的他开始彻底无视工作程序和外部社会的压力,被身边的所有人拒绝的他在报复式的发泄中意外破坏了管道系统(要知道这会给多少相关市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他最后为了能跟女主私奔归隐田园而铤而走险的伪造死亡证明,才最终导致自己被抓女主被害,这里面很大成分也是他自己的责任。尤其是把女主带回母亲的房子之后,他没有跟女主解释和商量,就让她藏好由自己去解决,完全体现出一种大男子主义妄想倾向,当然在他成功之后,这种妄想得到了短暂的满足,而之后就是纯黑的悲剧结局。

5在得知女主死亡和无法改变一切的绝望打击之下,他也失去了活在现实中的唯一理由,无法再面对这惨淡的现实,他陷入梦幻和妄想中再也无法醒来。(某种意义上我想起了十年后庵野秀明的EVA……)

换言之,如果没有主角的错误干涉,或者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真正英雄式的主角,女主完全可能得救,就算被人抓住,也不一定就会做出恐怖分子或同伙的论断,是主角的干涉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才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和悲剧性的根源。

其实从朋友被击毙,而他逃出之后炸毁了整个大楼,就大概猜得出是梦境了,因为那意味着主角从一个厌世者发展成为一个反社会者,只要是维持这个社会体系的人,就没有无辜者,可以丝毫没有愧疚的下杀手,哪怕里面还有很多无辜的普通人如清洁工……但整个故事让人感觉他还没到这一步,只是有反社会的思想萌芽,但如果他真的逃出去且看到女主惨死的事实,情况又难说了……

最后, 这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开头就在铺垫的爆炸案以及tuttle到最后没了下文,显得有些松散(我还一直觉得他给主角家供暖系统安装的那个东西是不是会引发爆炸的装置,而结果来看还是中央服务站做的事更有破坏性……)

但想来这样或许更加突出悲剧性,主角也只是无法适应这个冷酷时代而被摧毁的天真灵魂之一,而真正在试图改变时代的“恐怖分子”或“革命的势力”,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主角只是个倒霉的小人物。(想起鲁迅先生所说,不革命的或被当做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被当做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

所以这电影其实是在讲一个小人物对单纯生活的美好向往被一个太过复杂冷漠的机械化社会无情摧毁。小人物既然无法对抗时代,那就只会变成一个“无法适应社会而被淘汰”的失败者。

这悲剧的表面是对荒诞现实的讽刺,但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无力感。


新发现:妙想天开和倩女幽魂的呼应关系

以前看倩女幽魂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世界观背景的设置非常超现实,那是一种跟常规古装剧都不同的极度混沌,今天被这篇影评点醒,其中提到“用飘动的纱幕渲染女主的美”原来并不是从倩女幽魂才开始用的,突然发现两部作品还有很多呼应之处:比如宁采臣跟本作中的公务员一样,都是一个除了三观正常之外没啥能力的小人物,在这样一个正常人难以忍受的时代和现实显得无所适从,于是遁入幻梦的世界,围绕爱情邂逅和女主身份展开的大冒险,而帮助男主的同样是大叔侠客,燕赤霞跟妙想天开中达脱的形象也有相似……

这部神片现在感觉更神了!

时间点来说,倩女幽魂比本作迟了两年,受到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还有发现其他呼应的欢迎补充!

 短评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1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12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14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16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24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25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3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3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3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43分钟前
  • TWY
  • 推荐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48分钟前
  • RD
  • 力荐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53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54分钟前
  • 阿门
  • 较差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57分钟前
  • shizhao
  • 推荐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