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

HD国语

主演:池亦洋,王思柔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零零后 剧照 NO.1零零后 剧照 NO.2零零后 剧照 NO.3零零后 剧照 NO.4零零后 剧照 NO.5零零后 剧照 NO.6零零后 剧照 NO.13零零后 剧照 NO.14零零后 剧照 NO.15零零后 剧照 NO.16零零后 剧照 NO.17零零后 剧照 NO.18零零后 剧照 NO.19零零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零零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错爱迷局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法医宋慈2020我会回来过圣诞萧墙内外一夜新娘第二部杰索拉·加尼美·卡美巴 决战!南海的大怪兽爱唱歌的大学生女生季梦想情景加菲猫2(国语版)凯文·亚当斯:真正的我永不妥协2022人不彪悍枉少年嫌疑人X的献身我的掌门女友第一季擦枪走火2016艾米莉亚终极交换丘比特的眼泪高高在上2019新旧上海大自然最大的秘密:珊瑚三角区权欲第三章第一季端脑动画版倚天屠龙记1978搬家战俘拳王 普通话版拯救爱情朱莉娅2022杀尽豺狼偶像宣言STAGE3飞行巨兽美男记犯罪现场调查 第六季叫我第一名 2008达鸽说打歌时空急转弯3X战警:逆转未来终极特警 第三季雨打芭蕉丛林的孩子鬼娃恰吉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和人有关系,不是时间

看这五集纪录片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有几点困惑,我不知道这些跨越十年的前后镜头这样拼接起来的、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让几个孩子回顾自己的幼儿园时期或者几个童年期的片段,是让他们回顾出什么。

我自己列了一下七个孩子在纪录片中的发展,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人格上来说,其实没有特别多变化。该任性任性,该依赖依赖,该内向内向,该外向外向。然而这是非常合理的,nature上,基因遗传不会根据十年变化;nurture上,家长在育儿理念和能力上本身并没有特别多发展。但是很多事情还是变了,比如有的孩子原来乖顺的逆反了,主要也是教育方式累积在青春期荷尔蒙影响下发生的质变。所以纪录片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如果《人生七年》是想表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的话,聚合交叉视频记录非常直观、有冲击力。而对于这部片子,几个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几乎一致,家长教养方法也没有差别很大,有涉及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升学路线差异,但对比也并不清晰。

我原本希望它有一定的提醒、教化作用,传达这样的信息:

像尊重一个人一样,去尊重孩子。“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不是成年人世界的一个笑话,而可能每时每刻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感受、想法,会藏得很深吗?真的不会。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成年人会觉得小孩子城府很深,什么都藏的严严实实,什么都有自己的打算。怎么可能呢,哪里有这么多天才?小孩子的虚张声势,大多十分拙劣、犹如纸老虎一样一戳就倒,但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让大人摸不到头脑,我想很多时候是因为大人根本不曾想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萨提亚的冰山理论非常值得学习,它让我们知道,你看到的不是全部。只看表面就想解决根本问题,太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些时候会拖延治疗,甚至会越来越糟。

要注重孩子的礼貌。无论如何,要经常说谢谢。简单两个字,会提醒自己,别人的善意和爱不是理所当然的,是值得感谢的,是要回报或传递善意的。共情和善良是要通过礼貌、一点点培养的。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很重要,大人要了解;大人的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孩子也要了解。这很难,所以需要家长用提问、对话、倾听、自我暴露等等方式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自己保持礼貌并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大人的示范和自我暴露能让孩子知道大人真实的感受想法,也能让孩子学到可以用什样的方式去了解其他人的感受想法,礼貌最初是培养共情,而渐渐地礼貌便内化成孩子内心善良真诚的一部分。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正面管教》,是非常好的教材。

然而目前,很多人看完也还是雾里看花。

 2 ) 论内向

一一的故事我看了很多年,之前一直把一一的“要求每个内向的人都外向是不公平的”以及“内向的人有自己的优点,他们更能够安静的思考”这样的话当做自己的一个个鼓励:

我就像一一说的那样暗示自己,我是一个内向的但也有自己优点的人。我虽然不爱和人打交道但我也可以很自然的和别人群居在这个似乎只接受群居这种生活方式的社会里。我是一个可以冷静思考的喜欢安静的人,这不应该让我不自在,我应该有一种平静的力量。

还好让一个小孩子教自己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看到自己的优点是一个渐渐变得不再尴尬的事情。

但是当我真的静下来假装自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内向性格的人时,我才发现我的内向和一一的内向不一样。

一一是一个喜欢安静但是能够表达自己且自信的孩子。我是一个不喜欢安静但是不敢表达自己而自卑的孩子。 我们只是在外人看来是一样的,一样的安静,一样的举止略微怪异,一样的怕被拉拢又怕被遗忘。

但我们其实不一样。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可以怪一下父母吗?或者曾经的老师呢? 好像不行,我谁都不能怪。

但我同时也不能怪自己,我还没有记事时我就是这样性格的人了,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个人的时候,我就已经很清楚的表现出了我害羞腼腆,认生怯懦的模样了。

所以,我要与自己和解,内向对我来说也许不像一一说的那样是一个优点,他只是我的一个设定,设定是外界给扣的帽子,我不能因为发现了一个和我有一样症状的人成功分析出了自己的病症就寻思着要和他吃一种药。我不能因为有人和我被扣上了同一顶帽子就自认为我们是一样的人。

我们或许是犯了同样的罪,但我们可能不是同样的契机不是同样的理由。

给我扣的帽子,就是给我定的罪,他们说,我犯了内向的罪。

我一直被要求摘掉这个帽子,一直被引导要除去自己的害羞腼腆怯懦,一直被要求大胆的表达自己,一直被推上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艺。

没有用的,因为我缺的不是勇气,我缺的是鼓励,是自信,我是一个外向的隐性表现者。如果我的父母能够在我唱完一首歌的时候鼓励我“唱得不错”,我的长辈能够在见到我时说一句“你一直都很棒”而不是“你变得漂亮了,变得爱说话了,性格变好了”。我可能至少不会继续伪装自己,我可能早就真正的表现出了我的外向性格。

被剪过茧子的蚕是飞不起来的,被推出去外向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他们只是看上去有一个会飞的翅膀,他们装出来的自信是很脆弱的。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纪录片拍的不是很好,他不典型,不全面,充满着各种对内对外的误解,甚至充满了对自己错误的认知和莫名其妙的幻想。

不好在他没有处理好几个孩子的内心,不典型在他只拍了有着目标的孩子,不全面在他没有拍乡村的孩子,误解在他暗示我让曾经的我以为我真的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我不是的。我一直泯然众人,但我一直能够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我一直排斥自己但又舍不得和自己分开。

我一直讨厌新的一天但又期待这个世界。

 3 ) 萌萌篇

说实话零零后时光若倒流这一集我看哭了,不是搞笑的,是真的和萌萌这个小姑娘产生了共情,我虽然不是当事人,但是通过屏幕深深感受到了萌萌的悲伤。我曾看过的奇葩说里的一集辩论生二胎是否要通过老大的同意,我认为是一定要的,我同意一位辩手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当老大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不够时,才不愿意分享给另一个人,自己都不够了为什么还要分给别人呢?


萌萌的父母说了小时候兄弟姐妹感情不好长大了反而好了,觉得这个不是大问题,我只想问家庭情况一样吗?时代一样吗?北京可能比我们这儿思想要先进一些,我们的父母和萌萌的父母是一代的,可能还要大那么点儿,当然我的朋友们同学们的父母也是,他们有些父母认为父母就是把孩子养大只要活着并且身体健康就可以了,还想不到兄弟姐妹去。当然活着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错,但父母不应该把自己觉得以为的强加给孩子。


有了二胎忽视了老大。连那位阿姨朋友都说感觉萌萌父母和柚柚才是一家三口,没有柚柚的时候说感觉把孩子看得太重了,有了柚柚又不那么想了,我理解是父母成长了有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可是对萌萌公平吗?连萌萌过生日的时候仿佛柚柚才是主角,全家人围着她转,可以理解她还小需要照顾,难道萌萌就不需要了吗?萌萌也不过十几岁,谁还不是一个宝宝了?


总得来说我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我也知道父母不容易,没有完美的父母,萌萌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会犯错,知道当父母其实很难,所以现在想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少,因为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不想犯父母犯过的错,不想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最后望萌萌的爸爸妈妈可以早日重视这些问题并解决,希望萌萌重拾美好的笑容,不再想着时光若是能倒流,因为前方的时光或许会更美好。)



(PS:我们家只有我一个人,我比较幸运的是爸妈想要二胎的时候明确问过我并想说服我,我拒绝了,理由是你们最爱的就不是我了,就没有然后了。相信我能理解萌萌,或许我有过度共情综合症,我看什么都特别身同感受ᥬ᭄)

 4 ) 《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

我的理想状态是拍到这群孩子长大结婚生子,最后他们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跟孩子拜拜,一回头,影片就结束了。

纪录片《零零后》海报。

文|新京报记者韩雪枫 实习生黄钰钦张艺

编辑|苏晓明

本文全文共4485字,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对话人物:

张同道,男,1965年生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中心主任,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

对话动机:

8月20日,张同道执导的5集纪录片《零零后》开始在央视放映。该片从2006年开始拍摄,摄制组开始在一所幼儿园跟踪记录了10多位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记录一直持续了10年。镜头下,孩子们一路从幼儿园升到小学、中学。这是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放映后引起社会关注。

“这个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个10年的变化中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张同道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儿童简单背后藏着复杂的情感

剥洋葱:为什么想拍一部以00后为主题的纪录片?

张同道:我孩子是00后。我发现,孩子一般三岁以前动物性的需求会比较多,三岁以后就开始有思想,对事物的感知与我们差距很大。究竟差距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这是让我感到非常奇特的一件事。

某种程度上,拍这个片子我是在寻找,怎么能跟我的孩子更好的相处。

剥洋葱:如何挑选拍摄对象?

张同道:纪录片里的这些孩子是从近100名孩子中挑选的。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要追求故事性,很多孩子很棒但是没有拍,因为中规中矩,没有故事。

剥洋葱: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

张同道:只能靠时间,另外就是真诚。第一次拍完粗剪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举行了家长看片会,家长认为不想上的镜头统统拿掉。

第二次是孩子自己配音,孩子不喜欢的统统拿掉。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和很多孩子、家长成为了朋友。尊重他们,很多问题是在协商中定下方案,这是出发点。

剥洋葱:让孩子和家长参与后期制作,不担心影响客观性吗?

张同道:不担心。如果家长们坚持不要放进去,就不要放进去。即便由于家长不同意这段素材地使用导致片子做不成了,也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

剥洋葱:在拍摄过程中你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

张同道:有两个瞬间记忆比较深。

葆葆觉得乐乐抢走了自己的朋友毛毛,便和他发生了一次冲突。冲突之后会怎么样呢?按照我们成人阴暗庸俗的心理,觉得两个孩子之间肯定会产生隔阂,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天你又看到三个孩子在一起玩,而且玩得那么的高兴,那个场面让我非常感慨。

就像园长说的“孩子是高贵的”,孩子是多纯净,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那么的美好。

一个秋天,毛毛午睡醒来,一个人坐在那里,秋天的阳光照在她脸上,她伸着手去抓阳光,那么专注,就像童话一样,美极了。

不久毛毛转学了,但是乐乐和葆葆还在那个班上,他们就从此形同路人,这是不是个奇迹?三个人以前玩得那么美好,毛毛转走之后,一切都变了。即便儿童,看似简单背后也都藏着复杂玄秘的情感和心理。

剥洋葱:在拍摄过程中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张同道:还有很多特别美好的故事没有拍到,尤其是后来我们定点拍,不是天天在。当我们不在的时候故事发生了,也没法让故事重新再来一次。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你拍10年谁掏钱?”

剥洋葱:在拍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张同道:每个阶段困难不一样,总体感受是越拍越难拍。

在幼儿园因为孩子年纪小,拍摄最大的好处是自然。

到了小学,有的孩子心里比较敏感,情感也很细腻,有的东西不愿意让我们拍。学校的阻力也很大,多数学校不愿意让拍摄,拍好了他们也没有政绩,万一出现问题他们会担心有负面影响。为了进学校、进教室,我也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动用了各种的关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来自孩子和学校的压力都在增大。

剥洋葱:开始拍的时候有过预料能拍10年吗?

张同道:没有,哪个时候哪里敢想这么远的事情,第一部能拍出来已经不错了。

2006年对中国纪录片来讲是一段非常低落的时间,投资少,电视台播放的机会也很少。2000年以后中国电视进入了收视率为王的时代,纪录片基本上在这个时候退出了电视的主流平台。

拍纪录片不像写作,曹雪芹忍受清贫即便喝粥也写,但是拍摄不一样,没钱拍不了,它需要技术装备,也需要集体合作。你拍10年谁掏钱?你为了理想,别人为了什么呀?再说理想也总得有饭吃。

剥洋葱:那怎么坚持下来的?

张同道:到处找钱吧。首先,是对这些孩子们好奇,他们小时候是这样,那么再过几年是什么样呢?再换个环境是什么样呢?因此在每个节点发生转换的时候我就重新去拍摄,看看能不能捕捉到他们的变化。

其实生活给我们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我们本来以为孩子是个泥巴,我们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样,很长时间我们都过于强调教育的作用,在这种想法下我们把教育的措施也使用得非常强硬,对孩子压制得较多。他在父母的强力下被迫改变,当他一强大后,又回去了,而且时间证明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东西未必好。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我对于人性的关注远比阶层性强烈”

剥洋葱:你认同80后、90后、00后这种以10年为界划分人群的方法吗?

张同道:年代的划分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说60后、70后这个概念就不是很成立,1965到1975年这部分的感觉是一致的,1979到1982年这部分人的感觉是比较一致的,因为1978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00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成立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10年。从2001年往后,全民的收入在整体地提高,比如私家车的普及就是生活方式的一次变化,出国游也由过去的极少数人扩展成城市中产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

剥洋葱:你觉得00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同道:200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视野跟过去的人不一样,更国际化。而且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空前提升,这恰好也是我们片子产生的背景:过去人们还在为基本生存而奋斗,但是2000年后很多家庭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更符合他个人的发展。

剥洋葱:你片中的主人公们全是北京中产阶层的孩子。网上有评论说,他们不能代表全部的00后。

张同道:这种质疑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道理,但是中国这么大,我不相信有一部作品能够把所有的类型都拍尽了。拍个00后大全?不可能。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做到这一点。

大城市小城市、南方北方、少数民族、沿海西部……如果按照社会学去拍,那就是一个社会学调查,不再是一个片子了。

剥洋葱:你更关心人本身,而不是社会问题?

张同道:我对于人性的关注远比阶层性强烈,更有兴趣。即便是同样一个阶层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发展也会是不一样的。我对人物不同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带来成长上的不同问题兴趣更大。

剥洋葱:为什么不把选择范围放大一点,让片子更有代表性一些?

张同道:这个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个10年的变化中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能够让家庭更和谐,让孩子在成长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养成自我人格,我就满意了。我觉得这个片子的价值就实现了。

即便城乡有差距,富有程度有差距,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在自由教育还是传统教育的选择上,没有核心差距。

剥洋葱:核心差距指什么?

张同道:比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是说有钱关系就好,没钱关系就不好。父母尊不尊重孩子和钱没有关系。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想拍到00后结婚生子

剥洋葱:拍片10年,你自身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吗?

张同道:最早拍的时候我倾向所谓素质教育,给孩子更大的自由,但是拍摄中我开始怀疑,哪一种方法是对的?甚至仅仅从方法论上你都很难说,比如是充分尊重孩子让他自己来做选择,还是需要你督促他、要求他、引导他?

如果说教育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恐怕是下一步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就是说我们大工业生产式的教育会错失很多孩子,尤其错失那些有个性有才华的孩子。

剥洋葱:英国有一个类似的片子,《人生七年》。拍摄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0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每7年拍摄一次,拍了50年,去记录出生阶层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张同道:是做一个社会学的拍摄还是个人人生,这是两种拍摄方法。《人生七年》是一个社会学的拍摄,所以会注重人的阶层区分。它是一个非常棒的片子,用50多年对英国社会做一个研究,目的不是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从根本上来讲和《人生七年》只是外在的相似,内在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想研究的核心是生命的成长,究竟是什么东西最终塑造了人的性格。

剥洋葱:你找到答案了吗?

张同道:现在很难说。我注意到原来我的纪录片《小人国》里面的主人公池亦洋,他在幼儿园里面是孩子王呼风唤雨,可一到小学他日子过得很痛苦,天天被老师批评,孩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有意思的是,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参加了一个拍电影的夏令营,一到夏令营那个孩子王又回来了。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换一个环境他表现出的生命某个特质就被压抑了,那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孩子?两个都是,也可能不止两个,再换一个环境,孩子可能又有新的特质。

但是哪种力量最终在孩子身上发挥了作用,成为了他最终的人格,这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个数学公式,有必然性。现在的教育就是一个模子,工业化生产。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来给老师们、家长们提供一些案例,当我们再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模子生产。

剥洋葱:这些孩子已经拍了10年,你还会继续拍下去吗?

张同道:我的理想状态是拍到这群孩子长大结婚生子,最后他们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跟孩子拜拜,一回头,影片就结束了。

从他们上幼儿园,到他们送孩子进幼儿园,是一个轮回。那个时候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是什么,我觉得会比较有趣。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中国没有产生跟这个国家的灾难相匹配的作品”

剥洋葱:你做纪录片这一行有多少年了?最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选择走这一条路?

张同道:我做纪录片有20年了。我学文学的,一直读到博士。一个偶然机会,我去了陕北采风,看到了剪纸的老太太,她们基本都不识字,可是她们的剪纸不仅在美学上有很大成就,在文化上也很深。

这个事很触动我,我研究的现代诗在中国有几个读者呢?且不要说农民、工人,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又有几个读的呢?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事的工作和广大的人群没有关系,我对自己价值产生了怀疑。

我想把这些老太太给记录下来,我最擅长的武器是文字,我为他们写过报告文学式的东西,写完了后我觉得根本不行,因为文学是你主观认知,你说这个人是瓜子脸,一个瓜子脸你能找出500人,能准确记录的唯有纪录片,我就下决心干这个事。那时候想着我去搞个一年两年,这事儿搞完了回来继续搞我的文学,结果一下去就上不来了。

剥洋葱:做纪录片这么多年,有过无力感吗?

张同道:无力的地方太多了。纪录片应该大显身手的很多地方,你现在都做不了。

我不讲我个人的经历,就说说几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很该做的但没有做,城市物业和业主的冲突是不是该拍一部很棒的纪录片?遍地都存在的,没有,因为拍不到。

煤矿工人,阻力太大了,那些煤矿的老板根本不会让你接近。城市建筑,这么大的历史变化,农民们进了城,一砖一瓦给你们盖起来,盖完了你们去住,他走了。目前拍的这些都是力量感不够的,思考不够的。文革是不是该拍?文革再不拍这些人都快死光了。红卫兵是不是该拍?但这些很难拍。反右、大跃进,再不拍可能亲历者就死光了。

人类历史上这么重大的一次幻象以及幻象的粉碎式衰落。我一直觉得中国没有产生跟这个国家的灾难相匹配的作品,文学上因为莫言的出现,回答了一些问题,但一个莫言也不够,中华民族这么多的灾难,我们没有跟这些历史事件相匹配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哪个类型的。我是觉得我们做纪录片有很重大的历史责任、现实责任。

剥洋葱:你什么时候最有成就感?

张同道:没有成就感,我现在也没有成就感。我觉得我们做得都不够。

剥洋葱:曾经有人说如果有一天某一部纪录片的票房破了1000万,就说明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最近《二10二》获得了近两亿的票房,你觉得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到了吗?

张同道:《二10二》的出现本身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以前很人问我,中国大陆的观众没有看纪录片的习惯?我说台湾观众过去也没有,现在有了;韩国观众过去也没有,现在有了。中国大陆未来也会有,但是我不知道是哪部电影。

现在《二10二》实现了,我觉得特别好。像《二10二》这样质量的片子,每年至少有10部,它们之所以没有这么好的票房,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运作,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开端,每年纪录片出现四五部过亿的纪录片,这是预期之中的事。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 剥洋葱 往期内容

狱警盲人大院太极村苹果代工厂消防队长22年杀人逃犯自闭症郑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乡村毒品池子杨德武绿皮火车西单女孩郭文贵长沙老偷最后一代火柴人地铁探伤员视频寻亲缅甸老兵2|缅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医杨全鸿文艺专列聂母张焕枝程青松投海老人|高利贷地铁故事大龄自闭症少年沉江雀圣自闭症少年托养中心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陈满李利娟法官遇刺留学生强制结扎男子没有性欲的人刘金李春平生门节育环偷渡客卖枪小贩种树老人家庭施暴者艾滋男童空鼻症患者

本文系新京报 剥洋葱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

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我们 。

想看更多人物故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5 ) 娃成长不易,每一步都会牵扯到他们的未来

一部北京中产零零后娃的养育记录。虽然不能代表非一线城市的育儿经历,但是或多或少能窥探到新一代孩子的教育趋势和成长趋势。有几个明显的问题不得不敲响警钟:1.没有看到父亲陪伴的辰辰和锡坤都和人交往很有压力2.否定孩子,感受不到爱的萌萌青春期叛逆情况很严重。

每一集都是不同的主题,每一集的孩子也给我了很多启发。

1.萌萌和妹妹、爸爸妈妈的相处很不好,爸爸一言堂,对萌萌要求很高,很严厉,父母原则不强,总糊弄孩子,不听孩子说话。孩子感受不到爱,自然想逃离

2.梁昊天应该算是个问题儿童,但长大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很清晰,虽不喜欢体制内但发现自己适合体制内,他的好伙伴明白自己适合体制外,但走的人少,需要自己撞墙才能摸出一条血路。好的是父母一直在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一言堂,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楚

3.一一从小喜欢自己玩,对自己想要什么认知很清楚,所以这也是她长大后会刻苦学习的原因,目标感很强。但父母老师发现不和人相处其实问题很大,未来社会上生存会有压力。一一也能接受这些理性的分析,因为知道重要,所以慢慢改变自己,也能逐渐很顺畅的生活在这个规则之下。

4.乐乐和辰辰在人际交往方面似乎天生就不同,乐乐为了和别人交朋友,会想着花样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辰辰只会等一个固定的朋友,妈妈也说她是一个有些程序化的孩子,越不和人交往就越像一潭死水,变得越来越固化,但好的是她找到了动物朋友。乐乐就相反,他的朋友很多,在和朋友的相处之下也慢慢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5.锡坤从小就喜欢探索,也是破坏规则之王,从小就做实验,搞东搞西。妈妈也喜欢事无巨细的照顾他,考完试就问问问。我想如果是我应该也会压力很大,如果本来就没做的很好,就会觉得对不起妈妈,无形中又会放大压力,放大自己不行(人际交往方面)。

感触很深,也很写实,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我有孩子了,我会怎么教育他呢,给他规划一条对的路让他走下去,做不好就锤他,还是让他自己发展,差不多就得了,没有原则性问题就行。现在看来我应该会在生孩子之前就想明白我想要培养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搞外交还是做学术的……一旦选择走一条路,另外一条一定会放弃。但是现在肯定无法规划那么多,孩子适合什么还是得,按照他的性格来。至少我现在清楚的是,在育儿方面,我已经渐渐有了一些原则:

1.父母都得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两人的教育思路一定是一致的

2.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是爱他们的,惩罚是因为没有遵守规则,约定一定会生效,父母要有原则

3.给孩子空间,不要包办他们的生活,给孩子探索的机会,不要按照你的想法雕刻孩子。多和孩子交流,问问他为什么,也说说你的想法

4.鼓励他们交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事,倾听别人的想法

 6 ) 我放弃自我折磨了

豆瓣最高短评说这应该是大城市中产阶级的零零后,完全是精英教育,这么说也没错。可是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我等屁民,孩子上幼儿圆的烦恼都是一样的,之后的人生际遇天差地别,完全是父母所能提供的环境造成的。

这个社会自有它的一套评价体系,偏爱外向者,会来事儿的人,成功者,挣到钱的人。评价体系如此单一,可女娲造人天差万别,若你不幸游离于社会评价体系之外,该如何自处?我这半生一直为此自苦,我是一个内向者,无法在群体中自处,无法与他人相处,半生磕磕绊绊,焦虑不已。不幸的是我的孩子也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幼儿园上的一波三折,我也为此苦恼不已,真是羡慕那些孩子们,至少他们可以选择,生在北京,就已赢了太多人。

我也遗憾自己的孩子家庭出身太低,但是我看到了孩子的苦恼,上学的煎熬,最起码我可以理解她,不成为她成长的阻碍,让她波澜不惊长到18岁,开始自己的自我成长。希望她能像那个叫一一的小女孩一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逻辑自洽,安然度日。

 短评

第四集。小时候孤单,但自得其乐,而且压根不知道自己孤单,所以并不在意。现在把疏离感隐藏起来,有了社会气息,又无法全身而退,回不到自己封闭、孤独却完整的世界里。感到自己泯然众人,眼耳口鼻无一不污浊,怀念小时候的少言寡语,又深知必须适应社会。没办法,不得不亲手摧毁自己的小世界。

5分钟前
  • 王恶
  • 力荐

太片面了,这片子不要叫“零零后”,请叫“大城市中产阶级零零后”。仿佛全国零零后都是这样,明显的精英主义立场。说实话这种成长环境的小孩在零零后整体里是小比例。

8分钟前
  • 熊里的小木屋
  • 还行

像乐乐所说,外向的人总是有了一群挚友后又有另一群挚友,生命永远是希望与前方,看似多情其实未免薄情,内向的人总是陷于静默、沉思、独处、回首,正如辰辰,看似无情其实深情。孩子的天性是上帝的赐予。看见一一,想起儿时的自己,人类社会正是因为内向者的存在而变得高贵而美丽,深情而深刻。

10分钟前
  • 如蕤
  • 推荐

北京三环内中产家庭孩子们的喜乐悲观。太喜欢独立清醒的一一了。

13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单就它十年的跟踪拍摄就值得五星

16分钟前
  • ciFer
  • 力荐

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找结婚对象其实是给娃找个有爱心的负责的愿意牺牲的爸爸。

18分钟前
  • 桔梗
  • 推荐

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莫过于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长大或者不长大。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诚实的纪录而没有任何评判。教育这件事,是博弈,像赌博。每一对父母都付出全部努力,结果却不尽相同。为人父母的巨大责任,有时想一想,觉得真是太重太重。

24分钟前
  • 炒虾仁
  • 力荐

有俩小孩儿,从小身上就有获得成功幸福人生的征兆,一个刘嘉阳,一个一一,前者发散性思维领导者,到哪儿都受欢迎,后者早慧。沉着冷静,温柔有力量。简直是我之前跟别人形容的,两种在世界上生存的最好方式,向外的代表和向内的代表

25分钟前
  • 木寸木寸
  • 力荐

第四集 少女心智早熟就会不快乐

28分钟前
  • 叫我姐姐
  • 推荐

那个才3岁,叫「一一」的女孩,被幼儿园老师问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好朋友,你为什么不需要呢?」时,回答了一句「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听了这句话,我惊呆了。

33分钟前
  • Layer
  • 还行

欢迎收看大型国产纪录片《北京三环内的零零后·00后》

38分钟前
  • 我的学号就是这
  • 较差

中国版《seven up》

41分钟前
  • 心晴若雨
  • 推荐

我很喜欢第四集里面的一一,可以看出是看过很多书的孩子,被大人引导着进入社会角色,同时拥有自己的想法。看到芭学院里和她关系很好的有有,我想到了我初中毕业时和我一起去旅行的小孩之一点点,那会儿的我偶尔也爱独处,也爱发呆,那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仿佛能够洞悉一切,在我独自一人时陪在我身边

46分钟前
  • 懒宝宝
  • 力荐

为一一疯狂打call。

48分钟前
  • 牛排口味的饼干
  • 推荐

养育一个孩子,应有一份纯粹的爱意,更应有科学的教育手段。评论中或有阶级固化的诟病,但片中包含的育儿理念难道不是普世具有借鉴意义的吗?

51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力荐

02集,论二胎对一胎的杀伤力。

54分钟前
  • 米米
  • 推荐

一一从小就懂得独处的乐趣,妙不可言

58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推荐

清风不会画画,何必乱吹画儿;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1小时前
  • 番茄
  • 还行

最喜欢一一。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好的物质基础,很多都是白谈。

1小时前
  • 南歌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