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候选人

HD

主演:弗兰克·辛纳特拉,劳伦斯·哈维,安吉拉·兰斯伯瑞,珍妮特·利,亨利·席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2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3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4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5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6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3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4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5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6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7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8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9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满洲候选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翰·弗兰肯海默导演的一流政治惊悚片。编导将冷战时代的政治讽刺与悬疑故事作出完美的结合,气氛紧凑逼人,极具戏剧张力。  故事背景是韩战之后的美国,劳伦斯·夏威返国时被当作战争英雄,荣获国会勋章,但他同一排的弟兄和他的排长法兰克·辛纳屈都不清楚他在战场上干了什么英勇行为?辛纳屈时常梦到韩战的奇怪景象,决定调查真相,终于发现他们那一排的人原来曾被北韩军队俘虏并加以洗脑,夏威已变成苏联派到美国作政治暗杀的洗脑杀手。  剧情发展溶合了写实幻想与象征,彼此交错进行,因此映象的处理亦十分复杂,有如一列不断在变速的火车,对于能够进入情况的观众是会看得很过瘾的。陈景润在越南最后的日子衣卓好范龙华之少年归开心魔法粤语版行动目标希特勒偶像升级计划80后的独立宣言我不讲理吗 第一季控制泽塔僵尸参将邪恶帝国的兴起女人们的秘密毛泽东的故事闺怨开学课代表第二季东海人鱼传就算敏感点也无妨第二季守护者第四季狼王子我的下位来宾鼎鼎大名第一季商魂修车铺爱的新生古堡之吻送货员青春划痕无休无止1985阿拉丁2009大话江湖录第二季欢乐英雄龙游石窟之谜英雄重英雄足球尤物国语屋顶探险家(意语)侠探西蒙化装舞会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异水守护者:世纪战元(国语版)东京白日梦女麦田守望的女孩安乐乡杂鱼们胸怀大志鬼追人

 长篇影评

 1 ) 1965年美国就拍出这样的题材了



这个是我刚开始看的想法。

看完,明白了。

1965年的时候,我国正在进行怎样的政治风暴?

1965年,日本正在经历2008年的中国股市。

 2 ) You‘re free in the end……

#BFI# #Big Screen Classics# 影片结构还是蛮不错的,节奏也控制的很好。

镜头上,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前期大量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定场镜头中的向导开路时向导的虚焦,英雄回归车内“英雄”的虚焦,都很清晰的带出了人物“身份”。还有最后Ben利用扑克牌获得真相时的正反打镜头,Ben的脸部一直处于虚焦的状态,像是表达男主被催眠后的视角。“梦境中”洗脑阶段的环视长镜头加更换布景转场的虚实交替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后续的臆想与现实的交叉剪辑也很有冲击力,在平静中展现的残酷与无情更有张力。而后续展项不同人梦境的洗脑影像中臆想中人员的种族改变也从侧面说明着臆想中人为自己最容易放松的人员形象。男主回忆中的叠化叙事很梦幻,当然随着母亲形象出现戛然而止,再由母亲叙述下的叠化显得极为诡异。最喜欢的一场戏,媒体镜头下,男主的继父作为议员在男主母亲的计划下对部长发问,深焦镜头下前景母亲授意权力展示明显,中景媒体镜头切换,后景议员发声,分层次的展现了这场政治活动的意图,切换远景,左右站位也宣告着大家的立场,随后就是深焦镜头下的“左”“右”之争。

构图上,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美国的象征美国鹰,包括女主父亲背后张开翅膀,男主刺杀是门框上方,寓意明显。林肯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林肯雕像(甚至都在看着那副扑克牌),林肯画像(与继父的叠化),林肯装扮也是说不出的讽刺。最后结尾处仰拍母亲与方块Q的镜头,也是满满的压迫感。Ben急着去阻止刺杀时的倾斜构图效果很好,虽然单人行动还是反智。

影片的立场还是很明确的,不过仔细想来,电影塑造的角色,以左为主的自由党议员为“红傀儡”,右为主的共和党以“保护”国家的形象出现,感觉结合实际麦卡锡主义看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了,感觉这也是美国这种意识形态下诞生个人英雄主义的原因。

缺点:部分情节反智,结尾处竞选的快速剪辑有些多余。

 3 ) 文革样板戏

从1962年冷战中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大概还说得过去:情节离奇,几乎可以跟科幻沾边了;名角美女;当然最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大美国主义的胜利与美国不可战胜的宣言。
  
但是从纯粹欣赏电影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电影工业极度发达的今天,这部电影也比垃圾好不了多少。
  
情节上,开始让人迷糊了一下兴趣一下提了起来,后边完全胡扯。要是胡扯到底也行,不过迷题在电影演到一半就解开了,而且这个Raymond Shaw进入催眠与清醒交代得拖泥带水,最后与Frank Senatra饰演的军官Ben交谈中,他清醒的模模糊糊,到底我也没分析出来他是看到第二张方片Q就清醒呢,还是Q是发布命令?如果Q发布命令,按照前面的说法,Raymond完成任务清醒之后是不应该对催眠时刻有任何记忆的,那么他为什么清醒后还记得Ben跟他交代的事?这完全是前后矛盾,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嘛!
  
除了情节,表演也十分夸张,满洲里那帮朝鲜/俄国的共产党们被刻画成阴险毒辣又猥琐的一帮,完全是面具化程式化的,更不要提Ben与Raymond的朝鲜仆人打架那幕,简直充满喜剧色彩。当然,片子拍于1962年,在武打、表演方式上挑错确实不厚道,但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无非是为了影片中心服务的。这种人物非黑即白,敌方一律阴险猥琐要么愚蠢的风格简直与文革中拍的样板戏们异曲同工啊!至少从今天的欣赏时尚来看,这样为了显著的政治倾向而强烈歪曲事实或者刻意夸大的表演风格已经不能再糊弄观众了。越是有政治倾向的片子越要显示出客观公正才能令人信服,比如Downfall,比如Good Night, Good Luck,层次比这个哗众取宠的片子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不过从此也可看出,时代确实在进步,电影工业也是一直大踏步向前走的。
  
再有就是片子的节奏,真是冗长又冗长啊!这么点破事儿,在Law&Order里45分钟一集早都说完了,而且说得肯定更清楚。电影罗罗嗦嗦说了两个多钟头,比如Raymong被蛇咬遇见心上人那幕,点到即止就够了;而关于他妈妈的刻画又不够丰满,直到影片几乎结束才大大给了一笔,如果前面再铺垫一下效果应该更好。
  
这样的片子成为“经典”,除非它开创了什么拍摄手法的先河,否则真是说不过去!这部片子与近期的Last Samurai有的一拼,都是主观倾向太过明显,只要一思考,水就全洒啦!(Doesn't hold water)

 4 ) 满洲候选人

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每个探讨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像问自己昨天夜里做的梦是否是真实的发生过。相信阴谋论,就像是身处梦境而不自知。
对于神秘和超自然事件的痴迷与热衷,我想是许多男孩的童年记忆。UFO,外星人,玛雅文明.....只要接触到这些神奇的知识,就像是着了迷一样。那时候,我们总是相信美国政府一定是隐瞒了外星人的消息。洋洋九季的美剧《X档案》在给无数人童年阴影的同时,也给他们坚定那个阴谋论的存在。就像是剧中的台词说的那样:“i want to believe!"。对于真相的追求,从未如此强烈!
同样,我在童年也是这样一个神秘事件爱好者。我总是走在街上的时候,无聊的抬头看天。希望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天空里寻找那个我所想要的不明飞行物。脱离真实的存在,对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我很庆幸我是由那样一个爱想象的童年成长而来的人。
除了上面说的美剧《X档案》,当然还有其他类似于《飞碟探索》和《奥秘》这样的书刊影视伴随着我的成长。其实,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它们都是教科书还有意义的东西。他们教会了我要对于世界好奇,每一扇窗户都要打开看看才行。这比老师教你如何循规蹈矩的学习死板的知识要更加有益。我学会思考未曾解开的谜团,也让我怀疑看似正常的一切。电影《满洲候选人》就给我这样的启发。
初看《满洲候选人》应该是在我初三的时候。记得在电影频道播映的时候,不是以直译而还是以《谍影迷魂》的译名。15岁的孩子看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些从科幻片的角度代入进的。因为影片中控制人心的技术能力多少在我当时看来有些超脱现实。但现在想想,催眠也一样可以做到控制人心。而从脑细胞上改造人的大脑来受外界控制,在现在科技能力来看很难说是做不到的。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因为掌握世界顶尖科技的美国军方,有多少技术超出当今人类的想象也是不知道的。所以,以真实性来看要求电影在科技方面做到完全细节上的真实,是非常苛刻的。所有都是真实的,那么戏剧性又何从展开呢?
真实性和戏剧性在一部电影中存在的意义,在大多数时候看来是两个极端矛盾的方向。我觉得,评判一个好的电影,首先不能一统而论的标准评价。因为科幻片就应该和普通的剧情片在真实性上应该有更多的自由的发挥。你不能说《太空漫游2001》因为不够真实(不管是以影片拍摄年代,和2001年人类的科技水平都没有到达影片所展示的高度),就算剧情如太空歌剧,依然不能称为影史经典吧?当然,这要看个人好恶的标准,你很难要求一个批判《变形金刚》不够真实而不从剧情角度批判的人,让他接受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标准。那问题是评价《满洲候选人》电影的真实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以科幻片还是以剧情片的标准衡量呢?

之所以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上有许多网友吐槽这部电影不够真实。看到这些评论,我觉得略失公允。评价《满洲候选人》的真实性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评价。我想应该搞清楚它是不是一部科幻片。我们先来看看wikipedia上的解释:科幻电影是电影的一类,采用科幻作为题材。确切来说,科幻电影是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电影。科幻电影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首先,科幻电影是建立在科学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的。影片中所采用的控制人心的科学技术到今天,我想也并没有实现。虽然现在的所谓的催眠术能够做到短时间内控制人心,但远不是电影中所展现的那么具有技术性突破,能够从脑细胞层面上改造人的大脑来删除记忆和控制人心(电影中,这个技术也不是完美的。接受过大脑手术的士兵会做梦回忆到真实场景,这就为主人公denzal提供了追求真相的动机,故事也才能发生)。就算实现了,甚至也不会公布的。因为这样的技术只会被美国政府或者军方才能研发和利用。当然,他们也不会干什么好事。影片正是由军方掌握这样一个可怕的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我们不知道)的技术来制造一起阴谋为基础而展开的故事。所以,对影片的合理性的推测是必须考虑到它的假设基础的。那就是那个技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满洲候选人》是一部有着悬疑甚至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但推测影片的真实性的时候,你应该把它列为科幻片。
其实这样的科幻片为什么很难让人认为它是一部科幻片,在于它没有普通科幻片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标志或者标准存在。没有《人工智能》里的机器人,也没有《ET》里的外星人,没有《星球大战》里的飞船,也没有《回到未来》里的穿越......甚至没有《猩球崛起》里的那只猩猩。看惯了这些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观众,自然会接受把好莱坞给出来的那些标志,作为判断一部科幻片的标准。习惯的东西,符合有着惯性思维大众的口味。所以科幻电影只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这些。直到一天出现《满洲候选人》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他们会因为电影里的军方居然不是和外星人研发出的邪恶科技,自然很难将其列为科幻片。所以,这一切在我看来把它列为科幻电影的话,也只能列为非主流的科幻电影。
虽然《满洲候选人》是一部非主流的科幻电影,但是从剧情片的角度我更愿意将其作为悬疑电影来看待。因为作为悬疑电影,它无疑是更成功的。悬疑电影总会给出一个或者几个谜团,而这个解开这个谜团成为故事的其中或者主要的核心。《满洲候选人》里的悬疑谜团是主要的故事核心,当然是一部悬疑电影。而一部悬疑电影好还是不好,我们该如何评价呢?我想在于把这个谜团包装好,但揭开谜团的过程是惊悚的,最后的谜底让人是信服的。影片中其实主要有两个谜团,电影开始的时候是那次作战任务的描述,当然最关键的是不是由雷蒙引导的营救行动,剧情是没有展现的,这构成半部电影的主要悬疑。直到denzal在主动找到雷蒙并在他后背咬出那个身份识别设置的时候,以及直到完全展现denzel梦中情节后,谜团基本上算是解开了。影片的第二个疑团是denzal和FBI是否能成功的破坏军方的阴谋。这两个谜团的设计与揭开都是极具有趣和巧妙的。电影平稳的叙事节奏,无疑又给电影增加了故事的魅力。每个人物的设置也是颇有意味的,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存在。比如一些看似配角的角色,也许不经思考甚至不能理解到导演的用意。比如那个神秘老者和FBI女卧底,也许那个神秘老者很多人都会想到是军方的人,但其实FBI女卧底也是军方的卧底。女卧底rosie并不代表美国政府摧毁军方阴谋的正义角色。她看似正义,但不是。她也是观众是否看懂剧情的关键人物。其实军方已经察觉满洲集团的技术并没有达到完美的控制人心的地步,所以在阴谋没有完全败露的时候,想直接放弃这个计划而直接将满洲集团脱下水,替挡军方的罪责。顺便也将雷蒙这个傀儡和他的政治家族摧毁。而rosie就是军方派到denzel身边监视他的卧底,在他身边默默的监视他,甚至是帮助他寻求真相。这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比如denzel在接受老者的电疗昏迷之后醒来,直接来到了rosie的身边。而rosie的第一句话是”do you go blank on me again?"这和在秘密实验室邪恶科学家对雷蒙说的"do you remember me?"是几乎一样的。可以推测rosie是孰知这一切的人。因为她就是军方的卧底。
谈到这些,不得不说《满洲候选人》作为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和《X档案》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在讲一个和美国政府相关的阴谋论。不同的是,《X档案》在政治讽刺的力度上面几乎没有攻击性的,最多也只是说说政府的信息不公开透明。观众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也只是被每集的怪物奇事所吸引,至于美国政府是不是真有什么外星人尸体这件事也只能乐呵乐呵。因为大多数理性的人还是相信科幻的事情和现实的关系,有时很近,但大多数时候很远。我们不能用自己都半信不信甚至拿来乐呵乐呵的事情,来攻击美帝的邪恶政权吧。当然,这也不是《X档案》用意所在。可是《满洲候选人》的用意是明显的。在这个阴谋论甚嚣尘上的时代,我想大多数人都可能相信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共济会的阴谋。因为太远了,其实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反而会相信。但是真正阴谋论电影出来的时候,也许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电影里的阴谋论还是电影里的吧。
这不得不说《满洲候选人》翻拍自一部老版电影了。其实原着是一本小说,故事地点是在朝鲜战场,而人物其实是在满洲里被洗的脑,最后成为受苏联控制的政治杀手。1962年电影上映,第二年肯尼迪遇刺。如果论政治讽刺的电影,大多数都是以已经发生的事而言。但提前预言并讽刺,这真的是挺罕见的。所以本片在1963年后十年都没有放映。但2004 年翻拍版和原着相比,做出许多改编。其中最重大的改编,是将反派由冷战时期的苏联阵营换成了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军方。这当然也是应时代的需要,可也多少改变了作品的主题。主要是在政治讽刺上面,不再是对冷战的敌对阵营,如何千方百计迫害西方自由世界的邪恶描述,而转为对于美国政治权力受军方和政治集团相互勾结来操控玩弄,老百姓不能当家做主的深刻控诉。这也是影片上映的时代正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加大政府控制措施的时候。电影想表述什么,自然非常清楚了。虽然这个故事天方夜谭,但所有的寓言都是有现实投射的。军方借反恐想扩大战争,军火公司也想借扩大战争来多卖武器,政治家族谋求在总统大选中上位,于是勾结在一起利用高科技手段控制人心策划一件阴谋,推选出傀儡一样的总统候选人。这样的政治寓言是极端黑暗的,人类对于权力的控制从未达到如此可怕的地步,那就是----你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控制着一切。
正如我在开始所说的,当你相信阴谋论的时候,那你一定是在梦中。但当你不相信相信阴谋论的时候,棱镜门已经发生了。对于他们,你什么都不知道;而对于你,他们什么都知道。此刻,你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在梦中。

 5 ) 控制与反控制的命运 ——两个版本《满洲候选人》和《命运规划局》观后感

控制与反控制的命运
——两个版本《满洲候选人》和《命运规划局》观后感
朱晔

        拍摄于1962年的《谍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是部好电影,这部电影把个人的命运有趣地结合到了当时冷战的背景之中。被深度生理催眠后的战斗英雄雷蒙•肖,受控于东方阵营,同时他的母亲也是这一阵营的一分子,其右翼参议员继父则充当着母亲的傀儡。更有趣的是对雷蒙的唤醒与直接指令,是通过特定的扑克牌“方片Q”发出的。因为重复的梦境不断出现,雷蒙的战友与上司马克上尉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头。在他的努力下,雷蒙觉醒了,他在一次竞选演说的现场,枪杀了他的母亲与继父,而不是总统候选人,然后自杀了。
        
        这部电影的有趣在于对人的控制:基本控制依照“深沉催眠术——方片Q——接受指令”这样的方式发出,而在意识形态上则是东西方间的敌对,在血缘关系上是母亲对儿子的母权的控制。由此,催眠指令与意识形态与母权构成了身体的一整套控制术。当雷蒙心爱的姑娘穿着“方片Q”的服装出现在化妆舞会上时,前两道控制被解体,继而他们幸福地结婚。仿佛雷蒙就要获得自由,马克也准备对他摊牌,然而叙事突转到他的母亲那儿。雷蒙妈实际上是想利用意识形态冲突来谋自身的利益,继而母权加上催眠指令一起出现,雷蒙又成为了政治恐怖的工具,他接受母亲的指令杀害了妻子与左派丈人。从这一刻起,对自身意愿的违背达到了极点,雷蒙也就彻底地可以摆脱各种催眠术的控制了。

        在这样控制与反控制的体系设定里,个体最终以自由意志摆脱了更强权的利益诉求,只不过,其代价是死亡。正是主人公主动的死亡,使得这部影片在荒诞之外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正是个体在不由自主的社会中命运的真实写照。只不过,在冷战时代,不由自主的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而在消费时代,则是无边无际的信息与消费。

        2004年,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后,派拉蒙以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为背景,重拍了《满洲候选人》。意识形态冲突被偷换成了财团对美国政治的控制,催眠控制变成了高科技的追踪器的植入,查清真像的机构变成了FBI,而主人公与其母亲的死亡也最终由马克上尉来执行。这就比42年前的片子差了老远了,除了弱化了矛盾冲突、没有了荒诞感不说,最主要的是雷蒙选择了另一种死法:被死亡。也就是说,最终他要摆脱控制的时候,依旧是被动的,这无疑是没好好领悟原剧本的妥协出来的傻主意。

        当然,更傻的片子在后头。最近由马克•戴蒙主演的《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
(2011)更是部扯淡的片子。这片子开头看着还行,后来就陷入到天使与责任、爱情与自由这样虚无缥缈的小情调里,虎头蛇尾地成了垃圾。

        于是想起之前看小说,说有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可以拿来说这三部片子:中规中矩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如同2004年翻拍的《满洲候选人》;高明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即1962年的那部;而《命运规划局》则属于扯淡现实主义的。

 6 ) 满洲候选人

朝鲜战争好像对美国是一个忌讳,相关的片子非常少。这是个人看过的第一个有关朝鲜战争的美国片,朝鲜战争只是最为背景出现的,借此对米国的政治进行了讽刺。很不错的政治悬疑片,有点希区柯克风格,有关梦境的处理非常好,悬疑氛围渲染非常到位,真相一点点的被揭开。最后情节发展有点出人意料。

 短评

虽然意识形态先行,却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美苏冷战电影,Frankenheimer更注重了压抑恐怖的气氛,把那种苏共的邪恶力量加倍扩大呈现出来,算是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

7分钟前
  • Nakadai
  • 还行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03543077/

1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看到一半想打四星,看完只剩三星,节奏太慢,好好的冷战悬疑片,比文艺片还慢,难受。冷战中有很多关于美军战俘被苏联洗脑变成间谍的传说,其实真实案列很少。很反感辛纳特拉的表演,他还是老实唱歌强些。另一主演是立陶宛人,我竟然没看出来,觉得很美国。老太太虽胖但很有风味,姑娘漂亮但太类型化。

13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重温,虽然片中表现的洗脑术看起来很不现实,但整体节奏控制不错。

14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古之荆轲在现有政治环境下的那种悲壮的乏力感,于冷战背景之下尤然,于今观之更是尤尤然。当一个人在某种甚至说不上恶的权力机器中被赋予某种意义和某种价值的符号,对不起,所有的权力机器都是一种恶,它需要恶的润滑剂才能运转。至于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各自梦到的共产主义者分别是一个黑人女教徒和一个白人女教徒,此类反讽,在整部电影中一不小心就回味到了。

1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几个梦境很特别,但不是很明白Leigh在里面这角色是干嘛的。。。然后真的是服了摄像大哥了,一拍辛纳屈就把焦对人肩膀上,DP该是气死了吧。。。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电影表面上是线性叙事,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观众额外展开对电影的重新组合。对于不了解或过于了解电影背景及相关历史感受的观众来说,用逻辑进行推导都是危险的,这极容易导致观众把政治元素错误理解为影片诉求,反倒是对人物情感的直觉反应更适合作为本片的解读钥匙。

22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流畅,张弛有度,层层递进,极具戏剧张力,尤其是开头那两段梦境表现得尤为绝佳,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融合,相当了得。这个剧情太离奇,太腹黑了一点,很多小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整个洗脑的点子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学院派的痕迹挺强,略微有些假,最好的当属半疯的母亲。

24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的复杂 过于具象的梦境和方片Q又让人没有了展开想象的空间 整个片子的节奏就是拖着你往下走 各种展示 各种不让你思考 ..

26分钟前
  • 2007
  • 还行

扫镜头不再代表空间的完整性,而是精神病理化的晶体-影像,一个噩梦,位于西式花园温室与巨幅斯带林,猫中毒像的间性空间,弗兰肯海默在《满洲候选人》中呈现了一种冷战版本的影响-机器,方块Q作为催眠术的启动,将身体转换为指令驱动的具身机器,与此同时也是加密-读取的信息持存物,在影片中,这种机器性表现为一个机器般的声音,有别于Raymond的本音。借助技术物概念,政治主题与俄狄浦斯互为表里,Communist作为一场家庭罗曼史,内化于美国内部,即便是激进反G的麦卡锡主义之中,作为一种邪恶的母体子宫。《满》对于麦卡锡主义的负面影射显而易见,但它属于一种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右派立场,对冷战的超克是对于“真正”的美国价值的追寻,自愿的自杀令Raymond这个身体/脑作为恶与控制的载体成为主旋律式的“美国英雄”。

2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母子关系与政治操纵,很有趣的互为镜像的关系。梦境中政治人物与老妇人的转换很自然流畅。

31分钟前
  • 花生酱
  • 推荐

构图设计,镜头运动,影子作用,隐喻与暗示,特写与细节,大量的心理外化,节奏沉稳老练,故事层层推进,虽有冗余但完成度极高;政治诉求只是外衣,最核心的命题其实是极其原始的母子关系。

3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6分。美国人太能编了,洗脑都有了,还用扑克控制。Sinatra竟然也拍电影。

39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美国人主观阴谋论的意淫作品,可别侮辱讽刺这个词了,洗脑催眠纸牌控制已经很扯了!既然这么设定了就别较真了,认真看吧!结果少校与淳金的打斗就笑尿了,中国武术可没这么尬,结果后面的飞过满洲边界到一个台湾的地方来进行控制思维,wtf!什么时候苏联和台湾的国民党一伙了,至此本片的逻辑基本就喂狗了

43分钟前
  • 影愈者
  • 较差

多年以前看的,做梦还会梦到这些情节,诡异。

44分钟前
  • 格伦夏尔
  • 还行

#BFI #Big Screen Classics#l - 长评 You‘re free in the end……。影片结构不错,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前期大量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还有最后Ben利用扑克牌获得真相时的正反打镜头,Ben的脸部一直处于虚焦的状态,像是表达男主被催眠后的视角。男主回忆中的叠化叙事很梦幻,当然随着母亲形象出现戛然而止,再由母亲叙述下的叠化显得极为诡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美国的象征美国鹰,包括女主父亲背后张开翅膀,男主刺杀是门框上方,寓意明显。林肯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林肯雕像,林肯画像,林肯装扮也是说不出的讽刺。最后结尾处仰拍母亲与方块Q的镜头,也是满满的压迫感。Ben急着去阻止刺杀时的倾斜构效果很好。缺点:部分情节反智,结尾处竞选的快速剪辑有些多余。

47分钟前
  • 还行

从西方视角看冷战时西方对苏联和中国的恐惧+敌意+妖魔化(其实我们那时候是挺妖魔的),成了魔幻惊悚片。黑白片时代的慢节奏倒不难看,不喜欢来回平扫的镜头运动。

52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a classic cold war thriller

56分钟前
  • 小爱
  • 力荐

8.5/10。①男主参加朝战时被共产党洗脑植入了能控制他的催眠术,回国后苏联间谍和麦卡锡主义者试图通过这一点来操控他实现政治目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血案。②惊悚诡秘的氛围的营造: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构图/【黑色电影式】光影);丝滑的高水平运镜与场面调度以及几段叠影转场/双重曝光都渲染了一种鬼魅的气质。③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太拖(虽然这种拖也意外符合影片压抑的氛围),扣一分。④(?)有些支线的坑似乎没填完。

58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拍摄手法有点老套,还可以吧,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