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

HD中字

主演:理查德·伯顿,肖恩·康纳利,亨利·方达,约翰·韦恩,莱德·巴顿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3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4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5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6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3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4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5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6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7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8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9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那个英国飞行员其实是伯顿的本色演出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拍摄于1962年。因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埃及艳后》耗资惊人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拍别的大片巨制了,只好节衣缩食把《最长的一天》拍成了黑白片。

而这部二战经典片子汇集了超豪华的明星阵容,然而除了戏份最多的约翰韦恩拿25万片酬之外,其他所有大咖全部只拿6000,其实这也就是个差旅费,等于在公司困难时期义务劳动了。

这时候的理查德伯顿已然爆红,天天上头条,片酬已经涨到了50万。福克斯拍的另一部片子《音乐之声》本来想找他演,因为付不起片酬只好另选他人。

伯顿从罗马《埃及艳后》剧组飞往巴黎拍《最长的一天》,他到了巴黎的剧组之后,就和福克斯的总裁万格吐槽起罗马那边一塌糊涂的管理乱象,严重拖延的拍摄进度以及烧掉的巨额经费。

也因此引起了福克斯高层之间的倾轧和人事变动。更是在《埃及艳后》上映前后引发了一连串官司。福克斯公司因此迁怒他和泰勒,把这对情侣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赔偿公司5000万。

然而这对称霸60年代影坛的“百万片酬夫妇”又岂是好惹的。

猛如虎精赛鬼的泰勒且不说,伯顿这个顶着表演艺术大师头衔的吸金之王难道就是好欺负的?能在好莱坞连续九年拍烂片还能拿着好莱坞男星里的最高片酬,还是瑞士一家银行股东的伯顿难道没点头脑?从他片酬25万的时候就敢给泰勒买70万的项链一事就可知道他多有底气了。

于是倒霉的濒临破产的福克斯公司不但没有从他们身上索要到一美分,反而被泰勒告的倒赔她和伯顿一人100万。

闲话少叙,再说《最长的一天》里伯顿的表演。我简直怀疑这个角色是专门为他量身打造的了。

他演的是个英国皇家空军的少尉,而他本人的确在1944年当过英国皇家空军,这是本色演出。

这个少尉因为一起入伍一起被选拔为飞行员的那批人全部战死了,就剩下他一人侥幸活着,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变成了一个消沉颓废的酒鬼。而大结局之前再次出场时,又展现出了烟鬼本色,这两点正和他本人一模一样。

他在这里面的台词堪称本片的点睛之笔,极其经典,“他(德国)死了,我瘸(英国)了,你迷路(美国)了,事情总是这样发生的,我指的是战争。”预测了德国英国美国在二战后的实际结局。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这一段时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会以这样的情况出场。人未出现声先至,然而一听就知道是他,因为这个声音简直太磁性太浑厚太有辨识度了。这段戏虽然不长,但精彩亮眼得可以,台词功底太厉害,不自觉间都能炫技啊。

 2 ) 诺曼底登陆日

2022.08.06

赞同这是一部二战电影的巅峰之作的说法。讲述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战斗的惨烈程度,群星荟萃,大牌明星云集,很多明星只是扮演一个士兵之类的小角色,依然乐此不疲,以致于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敌我双方从将军到士兵,事无巨细,具体真实;喜怒哀乐,妙趣横生,乐趣尽在其中;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悲欢离合让人唏嘘不已。

这天早上一个中年男人在拼命的奔跑,德军一辆敞篷轿车追了上来,一梭子子弹打倒中年人,一个德国军官走下车来,拿走中年男人身下的黑皮包,扬长而去。一个德军中士像往常一样骑着一头驴,驴身上挂满了铝制的旅行桶和饭盒,一路叮当乱响的给滩头阵地的炮兵送咖啡,路边法国农夫打开自家窗户看到这熟悉的一幕,不无嘲笑的调侃了一番。

德军西线总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检阅部队。德军在路口检查过往行人和车辆,一个德军士兵用刺刀在一个拉稻草的牛车上捅来捅去,同伴用脚踢踢他,原来远处来了一个骑自行车,坦胸露背,衣着暴露的美女,两个德国兵丢下牛车,一起围了上去,正要纠缠,军官来了,两人赶紧放行,美女走过牛车,和牛老板对视一笑,原来牛车的稻草垛子里藏了人,美女是法国卡昂地区抵抗组织成员伊妮恩·波伊塔,刚刚为牛车打了个掩护。

德国入侵法国四年,自诩把法国西海岸线打造成铜墙铁壁,天罗地网,但即使如此,也没有绝对把握拒敌于海岸线沙滩上。正如视察法国海岸线的隆美尔元帅所言“入侵的头二十四小时将成为关键,对于盟军和德军来说,都将是最漫长的一天”。

三百万大军挤在英格兰岛上,七千艘军舰,一万一千艘战机和一万八千名伞兵整装待命,蓄势待发。最惨的是二十万突击部队士兵在风雨飘摇的船上已经颠簸三天了,眩晕呕吐的“七荤八素”,吃不下饭。而天气原因导致盟军登陆计划一再推迟,让人急不可耐的要发疯了。士兵们无聊的赌博,有人输掉全部积蓄,有人掷骰子就赢了两千五百美元,赚的盆满钵满,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

六月六日是隆美尔妻子的生日,隆美尔回去给妻子过生日,结果悲剧了,盟军恰恰是这天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以后多少年说起这个日子,不知隆美尔夫人是应该高兴呢,还是添堵,她应该对“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句话刻骨铭心。

不过也有料事如神的人,德军第七集团军八十四军军长艾里奇·马克斯中将通过战棋推演,居然准确的猜中了盟军登陆时间和地点是诺曼底。可惜只是个人爱好的小游戏,而且他的官阶低了,不足以引起高层关注和重视。不过他错算了艾森豪威尔从来不敢冒险。

强风、云层、以及雾气一直笼罩着整个英吉利海滩,英国气象部门预测六号将有一段短时间的好天气,下一次潮汐和月亮的正常出现七月份之前都不会有了,于是盟军统帅部决定利用六月六日这暂短的好天气发起进攻。

夜间在德军后方机降美军空降兵为了便于彼此联系确认,每人发了一个会发出蟋蟀叫声的小玩具,营长说“也许它能保住你们的命”,岂不知这个小玩具发出的声音和德军拉枪栓的声音一模一样,一个美国士兵反而为此送了命。

盟军登陆舰队出发了,法国各个抵抗组织分别接到了伦敦广播电台发出的暗语指令,于是炸毁德军电话线和铁路线,使德军的通讯和运输陷入一片混乱。

一队伞兵降落在村子里,一个法国老太太半夜去院子里上茅房,一个伞兵从天而降,和向她示意不要吱声,吓得老太太调头回屋。掉到鸡窝里引得鸡飞狗跳,还有准确的掉进水井里。他们都属于幸运的人,有些士兵直接掉到德军面前,立刻被打死。82空降师F连最惨,他们飞过了空降地点,降落在镇中心,被德军屠杀殆尽,简直就是一场恶梦。

一个德军军官听到外面有动静,慌乱中反穿着靴子出屋查看,被一个负伤的飞行员击毙。一个美军士兵听到两声回音后走出来,结果送了命,临死还纳闷“是听到两声回音?”他哪里知道,一只德国老式步枪射击后拉枪栓退弹壳,在推子弹上膛,也是两声响。

美军82空降师第505团2营营长本杰明·范迪沃特中校跳伞扭伤脚,他们偏离降落地点十几公里。中校让军医勒紧鞋带拄着一只步枪前进,后来遇到了83空降师运送武器的两个士兵,就征用了他俩的平板车,坐在车上继续前进,终于抵达已经被美军伞兵占领的桥梁,中校又指挥伞兵夺取了德军把守的小镇,扼守住了主要的交通要道。直到吹着爱尔兰长笛前进的英国援军到来。

几个掉队的美军伞兵隔着一堵半人高的围墙和一队德军士兵插肩而过,双方都被空中的飞机所吸引,前面的士兵发现不对劲,努力绷住劲没敢发出声响,结果德军根本就没在意的走远了,虚惊一场。

已经证实盟军空降伞兵,德军西线总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还是不相信盟军的进攻诺曼底悖理了军事常规,坚持登陆地点在加莱。西线总司令急调德军统帅部的机动装甲预备队支援,偏偏希特勒吃过镇静剂在睡觉,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不愿意因为几个伞兵空降突袭去喊醒他,就这样在这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就因为元首吃了一颗安眠药不能被吵醒而失去了最终补救的时机,等希特勒清晨起来,一切都已经木已成舟了。

天亮了,海岸线工事里的德军终于用肉眼发现了海面上黑压压的一片军舰迎面扑来,德军连忙拉响了警报,进入战斗状态。

海岸线的高地上,德军中士一如既往的骑着一头驴,驴身上挂满了铝制的旅行桶和饭盒,一路叮当乱响的给滩头阵地的炮兵送咖啡,不过这次他可要倒霉了,先是被眼前海面上密密麻麻的军舰吓得从驴身上跌落下来,接着被呼啸而至的炮弹炸的抱头鼠窜。旁边农舍里的农夫却兴奋的手舞足蹈,举出法国旗伸臂欢呼。

罗斯福总统是个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悍将,他的的儿子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军第四步兵师准将副师长。子承父业,英雄的后代自然渴望像父辈一样建功立业,虽然担任盟军抢滩部队的副师长,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被安排在后方,他只好写正式报告要求上战场。他隐瞒了风湿病痛的情况,去师长那里领受任务,进门前把拐杖挂在门外的栏杆上。恐怕没有比不能上战场的将军更悲哀的事情了,他带领的第一波登陆部队偏离了犹他海滩的登陆地点,他们决定将错就错,继续前进,结果因错得福,一路上反而没遇到大的阻击。

在奥马尔海滩登陆的美军第二十九步兵师可就惨了,遇到了德军强大的火力阻击,二十九师副师长诺曼·D·科塔准将带领的抢滩登陆的部队完全暴露在德军的火力网下,死伤惨重,被死死的困在海滩上。关键时刻诺尔带领工兵用连接爆破筒的办法和埋设炸药炸开了一条路,二十九师终于解困冲出海滩,诺尔可以坐着吉普车带领他的部队大踏步前进了。

战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一个美军飞机被击落,飞行员降落在镇子里,从胯骨到膝盖撕了个大口子,一个路过的军医给他注射了咖啡,可是军医在上岸时弄丢了大部分医疗器材,只能先给他的伤口用别针别上。飞行员在等待进一步救助时,来了个德国鬼子想一探究竟,被他打死了。结果飞行员一边等待救援,一边研究了一整天这个德国军官为什么反穿靴子。一个落单的美军伞兵,为了找到部队,听见枪声就寻觅过去,可是每次赶到就没人了,所以他一整天没有开过枪。要说这个士兵非常幸运,仿佛有上帝佑护。

 3 ) 上帝到底站在哪一边

关于那次世界战争史上有名的登陆,关于那次扭转整个二战局势的战役,关于决定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命运的D-DAY,有无数的文学影视作品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去描写和勾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诺曼底登陆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涉及到二战的格局改变,更是因为在在那天双方没有任何人知道:上帝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如果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改变了,是不是那场战役和二战的解决,以及人类的历史都会改写呢?没有任何人能够抗拒对这种历史可能性的猜测。拍摄诺曼底登陆的电影也很多,但这部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无疑将成为二战题材电影的经典和丰碑,即便是放在半个世纪后观看,仍然会惊叹于电影竟然能够从这么多角度和故事,来看待那场决定世界命运的战役,从双方最高决策层的考虑和纠结,到各种策略在执行层面的失误和巧合,甚至是关注到不同层面人物个体的故事和感受,经常是几场战斗多个人物不停交替展开,导演能够把握如此恢弘浩大又非常繁琐的剧情,确实对于电影拍摄非常有把控力。

电影里有无数的场景和人物登场,关于诺曼底登陆的过程和结果估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我只是把其中自己关注到的一些人和事,记录在这里呈现给其他观影者。或许这里面每个细节改变都会影响战争进程,但这里只能留给我们在头脑中猜想和推演了

1、德国西部集团军的某位将军,去参加军旗推演,他在德军军旗推演中从未输过,而这次他是扮演艾森豪威尔,而且他拟定的计划就是从诺曼底在恶劣天气中出其不意地登陆。但他认为艾森豪威尔是个谨慎的人,在此前战役中从不冒险,因此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案
2、负责德军情报的军官,已经推断出当某位诗人的第二条诗句出现的时候,就是盟军将要发起登陆进攻的时候,并且将这个情报激动紧张的汇报给集团军司令,但司令虽然下令战备戒严,但却并没有真正重视,继续跟其他将军打牌。因为过去的半年类似的情报已经出现了无数次。
3、德军很多军官离开前线去附近城市过夜,对于军纪严明的德军来说,主要是认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无论是飞机或是舰船都很难发起进攻,而盟军突击部队的几十万人,确实已经在船上等待了几天,此前已经因为天气推迟过一次进攻时间了。但这次出现了短暂的可以发起进攻的天气,不然或许仍旧会继续推迟
4、盟军舰船上的突击部队,士兵无聊大牌赢钱,某位士兵赢了1500美金,但突然想起上次赢牌后,在第二天的战役中就受伤了,在进攻发起前他问旁边去赌钱的同伴,当听说他输掉钱后才松了口气,想来在这场战斗会因为输牌变得顺利
5、诺曼底海岸边的法国居民,每天打开窗户看着德国士兵向海边堡垒送咖啡。当他终于看到盟军反攻的舰船后,尽管炮火随时会把他的房屋炸毁,他也可能随时在炮火中死去,但仍然癫狂般地从床底拿出法国旗帜忘情挥舞
6、西线集团军司令让部下致电统帅部,要求出动重装甲部队前往海滩,但却因为希特勒吃了安眠药而没人敢叫醒他做决策;而当希特勒醒来后暴怒发脾气没人敢提这件事。部下建议司令直接电话希特勒,但因为司令看不起这个曾经的下士,拒绝了这种建议,因此德国装甲部队始终留在后方没有参加诺曼底登陆战斗
7、罗斯福的儿子担任盟军抢滩部队的副师长,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被安排在后方,只好写正式报告要求上战场。并且向自己的上司隐瞒了风湿病痛的情况,进门前把拐杖留在门口的栏杆桑,恐怕没有比不能上战场的将军更悲哀的事情了
8、法国地下游击队美女战士,为了炸毁敌军的运输士兵和武器的列车,巧妙引开守桥的德国士兵,最后抱着士兵跳入水中,幸好她还活了下来。
9、盟军设计的橡胶士兵,空投到敌人后方,落地后会自动爆炸发出射击声,本意是迷惑敌人,但却因此让德军起疑,既然有这样的迷惑动作,必然是要掩盖真实的企图,有点弄巧成拙了。
10、盟军滑翔机特种部队居然可以在岸边降落抢占桥梁,支援他们的是吹着爱尔兰长笛的部队,而且他们真的在战场上吹笛子发起进攻,当时真心觉得有啼笑皆非的感觉。
11、进攻敌人据守的堡垒时,在重机枪和大炮设计下,法国自由军部队损失惨重,退守到一栋大楼里等待指挥官去找坦克支援,这时候走来一群淡定的法国修女,开始给士兵们医疗护理。
12、101空降师的F连错误降落在敌军据守的镇子,某位士兵降落伞刚好挂在教堂钟楼旁边,整整几个小时他目睹战友几乎是被屠杀,自己耳朵也被钟声震聋。
13、空投的伞兵在清晨暗淡的光线中,跟德军巡逻队隔着矮墙插身而过,当最后一位盟军士兵发现后,那队德国人却早已走远
14、为了躲避盟军空隙,德军将空军中队分散到各个机场疏散,结果导致需要几天空军才能集中发挥作用。其中最优秀的航空员,带着自己的僚机只有两架飞机,扫射海滩上的盟军士兵,但可惜杯水车薪完全无法改变战局了
15、在夺取某个海滩的英国将军带着自己的哈巴狗,而且抱怨炮火让自己的宠物狗忧郁了。当通讯兵希望用他的手持通讯设备通报情况时,却被他蛮横地拒绝了。无奈之下通讯兵只好放出备用的信鸽,结果信鸽却飞向了德军方向。
16、德国海岸防卫部队的军官,收到了盟军即将进攻的消息,带着狼狗去海边堡垒巡逻,但是观察了一夜都没有看到。最后要离开的时候,发现狗狗不见了,决定最后看一眼的时候,海面上突然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战舰
17、盟军的几百名士兵,苦练几个月攀登悬崖,为了就是从悬崖突破德军的炮兵阵地,避免这个悬崖上的大炮对海滩登陆产生威胁。在牺牲无数士兵之后,终于攀爬上了悬崖,却发现那些大炮根本还没有安装。
18、盟军101空降师的上校跳伞扭伤脚,让军医勒紧鞋带拄着拐杖前进,他们距离预订的降落地点偏离了十几公里。后来征用了83空降师运送武器的平板车,坐在车上指挥对德军小镇的进攻,扼守住了主要的交通要道
19、盟军空降师每个人发了个玩具,可以发出咔哒声,约定发出一声要以两声回应。某个盟军士兵听到两声咔哒,以为是自己人就站了出来,却被德军击杀。原来步枪换子弹也是咔哒两声
20、一个美军空降士兵,一天都没有开一枪,只是在战场上迷路了,碰到了一个英国军官受了重伤,而不远处是一名被他击毙的德军士兵。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受伤了,一个人迷路了

就在无数个这样的人物和事件中,D-DAY最长的一天过去了。



 4 ) 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最真实的反映海滩登陆作战的影片无过于本片。超过4000人被绞杀在奥马哈海滩布满地雷,反登陆障碍的沙滩上以及冰冷的海水里。但背后宏大的布局以及对整个二战的影响都是战争史上的经典。出于兴趣所在,我曾经翻录过所在军事院校里有关二战的史料,认为除却电影的艺术渲染之外,登陆前数年的策划以及欺骗手段才是影响后来战局的关键。从宏观到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到这场超过200万人登陆作战的成败。但兵者诡道也,盟军正是利用德军决策者在某些思维上的盲区进行了突袭。甚至某些运气的成分也在不同程度上让战局朝有利于盟军的方面发展。比如隆美尔在登陆前一天回国为夫人庆生,希特勒在登陆发生时正在睡觉,而醒后也没有马上派最精锐的装甲预备队进入战场以扭转战局。但这都不足以使历史改变其进程。从部队素质来说,德军的指挥官战术素养,单兵军事素质,装备水平,部队组织能力和纪律性都不逊色于盟军。但策略上的失误使整个战局限于被动。在6.6日登陆开始时,5个登陆场的正面总长度不会超过20公里,但在诺曼底的九万德军(并非最精锐,精锐配备在加莱海岸)需要面对数量远超N倍的盟军。但盟军登陆士兵没有重武器,只能靠海上舰队的远程炮火予以火力支持。即便在盟军海空军打击之下,德军海岸防御工事也有80%得以保存,而正是这些坚固的工事成了盟军士兵的噩梦。如果德军精锐装甲部队能及时投入战场分割包围盟军,则可能将已登陆盟军消灭在海滩上从而挫败“霸王计划”。可历史不会有回头。美军上校泰勒是这场战争的一个缩影,登陆场上的士兵只有2个选择:已被打死或者将被打死。当勇气超越了死亡带来的胆怯与血腥,胜利就成为必然。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带来的是人性在战争中的思考,那本片就是谋略在战役成败时决定作用的体现。不同的视角演绎出不同的经典。战争是残酷而现实的,但它带给人的创伤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含义,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代价惨痛,而精神永存......

 5 ) 又拿电影当纪录片看…(未经考证,可能存在错误)

神剧啊!纪实风格描绘了诺曼底登陆的一天,塑造出的来自美英法德的群像超过五十人。

一、6.7提前几周的准备

1)巴顿在加莱战场发动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和《巴顿将军》联动起来了!巴顿在电视上看到布莱德利领着步枪登上诺曼底,发起脾气!)

2)为便于及时出发和战场指挥,所有登陆士兵提前几天开始整日呆在船上,在上面解决所有吃喝拉撒睡

二、6.6傍晚到夜间的行动 1)法国自由战士破坏通信、铁路,第一批负责定位的伞兵到达。 2)伞兵Robot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 3)滑翔机到位(落地的方式就是靠…生生撞停),出来的士兵负责抢占并坚守住瑟堡到海滩的桥。 4)82师(AA师)和101师的伞兵降落,解决关键据点。 三、6.7(D日)登陆的五个海滩 1)UTAN:伤亡最少,副师长是拄拐的罗斯福儿子;登陆地偏离预计地点5英里,在无补给和援军下罗斯福决定绕道前进,继续进攻。 2)OMAHA:最艰难的海滩,叼雪茄的少将师长又痞又猛! 3)GOLD•JUNO:牵着Weston的加拿大大爷“我祖母说过,装备坏了揍一顿就好了”,还有鸽子飞向了德军的悲催美国记者。 4)SWORD:英格兰难听的风笛;冲向英军怀抱的快乐法兰西人。(没有什么百年战争!没有) 四、导致德军失败的一些因素 1)诺曼底位于海峡较宽的位置,时间夜间风暴多发,天气最恶劣的时间,德军不太相信盟军会在此时发动攻击

2)元首睡觉,西线统帅部司令官隆美尔度假离开前线,无法调来最重要的支援力量——装甲师

3)由于加莱战场的飞机遭遇轰炸下场惨烈,海岸边上的飞行中队被调走,分散停靠,使得盟军登陆时中队长能调用的飞机只有两部,丧失制空权

 6 ) 二战史诗片

福克斯的翻身之作,也是60年代二战史诗片高潮的顶峰。从全景角度来看,影片还是很成功的,起码比苏联式的开会+打仗要好很多,一如既往的用一些小人物贯穿了整个战役。不过也正是因为人物太多,并没有多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和后来的《遥远的桥》一样,这样全景展现千军万马军事行动的影片必然要陷入面面俱到,却又只能点到为止的窘境。鉴于年代所限,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些细节硬伤,比如过于夸张K98步枪声音和蟋蟀发声器的相似,所有的伞兵都穿着步兵的靴子等等。
另外,影片中还真是明星荟萃啊,比如老牌硬汉演员罗伯特米彻姆在海滩登陆一场戏中,看到很多年轻演员因为水冷而不愿意下水而导致拍摄混乱时,轻蔑的带头跳入海水。有时候,演多了英雄人物,本人也牛*起来啊

还有糊涂侦探中麦克斯韦精明的扮演者,Don Adams,也扮演了一名美军舰长,更加不用说肖恩·康纳利扮演的那个唠叨的布伦机枪手了。

 短评

关于改变二战格局的诺曼底登陆,有很多电影和纪录片,也有很多导演和演员尝试过,但这部确实堪称经典,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当年拍摄的电影,也完全不觉得有丝毫简陋或者粗糙的地方。影片里既有对大场面大事件的铺排展开,也有对小人物故事的关注,故事穿插进行又安排有序,导演把握剧情功力的很强

5分钟前
  • 飘渺游侠
  • 力荐

7/10。集中展现了盟军行动的关键细节和宏大景观,以至故事头绪繁杂而乏味,长镜头结合奇佳的烟火效果再现攻占桥梁/海滩攀岩/镇巷冲破堡垒,处处征服观众;空降教堂无法动弹的军官看着队伍被屠杀,摸不清响声口令和上膛声的冤死鬼,特别是残了的飞行员面对敌人尸体悲观交谈,点题性批判了战争的愚蠢。

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所看过关于诺曼底最轻松的一部片...钟楼、风笛、擦肩而过的德国兵、鸽子、香槟、修女....感觉很得意

14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小时候没看完过,这种全景式的安排,是否算好难说,而且片子很老了。但亦不会有其他的故事表现形式超过这种体验。

18分钟前
  • 嘛哭当拿路哆
  • 力荐

为去登陆海滩做预习。没想无论从上级到士兵的清楚人设,到多角色和线索的复杂推进,再到大场面调度,一点都不必半世纪后的战争大片差。法军突袭乌伊斯特雷昂那段更用了今天时髦的全景俯瞰长镜头,当时可没后期合成技术。这四个导演丢到当下,加上同时代的大卫.里恩这些,电影产业起步更加牛逼?

21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2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27分钟前
  • 沈涵
  • 推荐

这种真实片子的拍摄手法很中规中矩,意味着差不到哪里去

32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 通过紧张的小场面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是典范

36分钟前
  • hiphop
  • 推荐

恢宏壮烈,经典史诗。三小时的电影,尽显英美法对这段历史的无比骄傲。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也诞生了不朽的史诗。有时候有些嫉妒英美,原本中国的抗战也可以拍成真正的史诗,国人也可以带着骄傲回顾历史,英烈们可以无数次被毫不犹豫地歌颂,如果,1945后不再有战争。2018107

41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三个小时似乎还不够长。如果能给六星,我也会毫不犹豫

42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打开就知道是老片,但是没有想到老到这种程度...很完整,甚至很恢宏,并略带轻松的展现一场残酷的战争!

47分钟前
  • 力荐

叹为观止的战(yan)争(yuan)史(zhen)诗(rong),庆祝反法西斯就应该看这些经典好伐!

49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1962年的电影,至今看来大场面依然不过时,几十个角色个个鲜明。只能说,电影技术在进步,人性在退步。

54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巨细交织,平行叙事。伟大的战役,伟大的电影。躲在空调房里看三个小时也过瘾,当然,若能重返影院大幕就更爽了。

59分钟前
  • k-pax
  • 力荐

《建国大业》深受此片影响。大场景、大题材、近百位明星客串。一千万的投资黑白片中少见。大量实景拍摄、大量航拍,估计斯皮尔伯格都眼红。盟军美军、盟军英军、德军的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士兵、法国的普通民众等N条线并进。“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这就是战争吧”

1小时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三星半。全明星阵容的二战史诗片,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场面比较逼真,尤其是对德军的表现,也比较真实——不像天朝的某些战争片,以正义的名义做失实之描述。多线叙事、人物众多,除了明星脸,感觉叙事略显混乱,节奏感也欠佳。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

看完更坚定了自己完全反战的立场~

1小时前
  • RIC
  • 还行

相较十五年后的遥远桥,选择诺曼底会让自己叙事受限。首先这是一场胜利,以历史胜利者的姿态重述重大胜利历史,难免正向情绪过满(即使影片插入几场盟军败衰戏以平衡),对手的整体迟钝懈怠也无法有效反衬我方战力士气。其次,全景叙述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叙事断流:观众刚开始移情,很快转向他处迟迟不归。几乎所有群星&大战电影都是如此,本片明星数量更多才更显突出……但一些与大场面无关的小桥段的构思甚佳:空降挂钟,两声回响,敌我对面不相见,“他死了,我瘸了,你找不到北”。三星半。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7.9分,三个小时,整体评价:难熬。我就是认为反战的战争片比不反战的战争片强。你说它反战吧,结尾那欢快的配乐是咋回事?这么高兴?这种感觉跟我看《拆弹部队》结尾听到那慷慨激昂的配乐是一样的。配乐有时真的能奠定一部电影的基调。三个小时,基本都在拍打仗了。虽然结尾也点了句:″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和刻画了几个倒霉的伞兵,但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探讨仍然是浅尝辄止。似乎是最早拍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它的后辈。

1小时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