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1998

HD

主演: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吉姆·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乔治·克鲁尼,约翰·库萨克,伍迪·哈里森,约翰·C·赖利,约翰·特拉沃尔塔,托马斯·简,杰瑞德·莱托,约翰·萨维奇,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2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3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4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5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6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3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4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5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6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7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8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9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细细的红线199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南太平洋上,日美双方展开激烈角逐,人性的底线在炮火声中被彻底摧毁。隶属美军的“查理步兵连”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受命登陆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夺回日军占领的210阵地。日军占尽地利优势,防守固若金汤。然军令 如山,即使刀山火海查理步兵连的将士们也要奋勇向前。这群年轻的小伙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投入这个残酷的血肉战场……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199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荣誉提及;1999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2000年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0年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导演奖。草莓百分百哈斯巴根的天骄北京出租车甜蜜的东方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二季致命录像带85乱世瓢丐灵与肉1925马戏团天使冬湾之恋瘦身男女坂道上的阿波罗极限杀机X计划封神少女12岁TwelveHuat啊! Huat啊! 发!最佳拍档4:千里救差婆灵幻先生紫川暮光幻影 普通话版新手大脑故事布罗肯伍德疑案第一季游击神兵瓶装火箭1996救赎之队冒牌男神萌女侠亡命鸳鸯奇妙能力哥我的绅士时尚洪学智黑河剿匪贝尔科实验中国文物美少女战士特别篇:亚美的初恋东德时尚往事绅士杰克第一季帕斯卡利之岛环环环环环高原激战工作的她我不是说了能力要平均值么!荒野迷案小魔女莉莉:龙与不可思议之书中央舞台旋转少女银座黑猫物语

 长篇影评

 1 ) 幽谷睡者

读到兰波一首诗,可堪成为本片意象的注脚。于是附上:

幽谷睡者 /兰波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 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芥草的新绿之中, 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泪的绿色大床上,面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菖兰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 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 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2 ) 诗电影--没有被开发的处女地

    此君的《新世界》本人实在不能苟同,就电影而言节奏松散,主旨模糊,似乎只是用诗的方式来传达导演的主观心情罢了,我在看该片时也只是奔着贝尔去的,但没想到只是最后才出现了一会儿,但我本人很赞许这种游离的诗意风格,可与新世界的故事结合的有些牵强,有些不合时宜。

    下面说一下这部《红细线》的感受,其实与其说对影片的认识不如说是一种看电影的全新体验,看过《2001太空漫游》人都知道,当时上映后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拼命的讨论影片的象征意义、政治意义等问题,妄图将库布里克强行划在某些阵营当中,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有如指出裸体的皇帝一样对记者说到:这部电影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而是让我们去体验的。这部《红细线》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我在看此片时就多次游离于眼前的画面、故事的情节,思考着其他可以被潜意识激发及联想到的问题,而影片整体却退为了背景,功能上有如贾曼的蓝屏。只是在很有节奏出现的激战场面时才又把我从新带回到电影中,但这并不是我对影片毫无兴趣的走神,而是影片本意要做到的游离效果,导演在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同时不忘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氛围,让两者均处在一种体验的状态,做冥想中的神交,这种境界一般的影片很难达到,而这种效果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并不是每次看到此片就会有此效果,这与贾曼的生理性催眠还有所差异。《新世界》就没能产生此种效果,反而使我产生反感,不知其中缘由。

    生理上的自然反映不是意识能够控制的,电影一方面起到表达思想观点的作用,而往往在另一方面也就是电影发明之初所带给人的震撼--感受,随着电影逐渐转变为表达的工具而被人们遗忘了,所以诗电影和体验电影对于如今的电影工业就更加的稀缺和珍贵。

 3 ) 生命与人性

还有一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红色警戒线》。虽然看完之后还是不明白红色警戒线指的什么,敌方火力的范围?必须遵守命令的高压线?还是人性的底线。
本片一反常态,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故事的发展显得支离破碎,并没有很多激烈交火的场面。却又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战壕里奄奄一息的雏鸟,树上的猫头鹰和蝙蝠,还有秃鹫,蝴蝶,虫子,蛇……伴着旁白让人似懂非懂的思考,不断的感悟,再不断的发问。一点点剥离人心。战争到底是什么,战士是什么,当子弹在耳边飞过的时候,还会去想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还会考虑未来么。忘记了,都忘记了,死就在前面,多少年的文明,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指挥者、作战者、死者……

 4 ) 电影《细细的红线》

电影《细细的红线》是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的名字“细细的红线”就仿佛寓意了人的生命线,在战场上生命就在一线间。美国谚语也曾讲过:“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用此来形容战争十分贴切。该片由泰伦斯·马利克导演,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吉姆·卡维泽、本·卓别林主演。该片荣获199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9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2000年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0年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导演奖。故事讲述了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太平洋上日美双方交战的残酷战争场面,其中包含了很多对人性的反思。美军的“查理步兵连”接到任务受命登陆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打下日军占领的210阵地。年轻的美国士兵们与日军在战争的火海中厮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脆弱的一面,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对和平年代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人在战争来来临前的恐慌与不安,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一下对士兵们神情及心理的捕捉,士兵们之间的对话,这些情景让人时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死亡即将逼近,在一呼一吸之间,士兵们穿梭在风吹草动之间,光影的变换流离,生命在时间中消逝,时间与生命对于人生的意义,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仿佛阴云笼罩,炮火狂轰乱炸,尸体横遍山野,呼吸与心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许即将在瞬间停止,电影中对很多环境因素的细节捕捉已经蒙太奇的表达手法运用的非常好。草丛中美军不仅要面对日军还要面对自然生物蛇的出没,鸟儿从草丛中突然的飞起,这些给士兵的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导演对这些细节的把握令人赞叹。自然生物也有着很多象征性的寓意,比如说雏鸟在地上的挣扎象征着受伤垂死的士兵,被捕获的鳄鱼象征着被活捉的日本战犯,天空中盘旋的苍鹰象征着自由与希望,它在天空盘旋着耐心地等待,很有可能随时俯身冲向地面去嚼食那些已经丧生的尸体,树上的树袋熊那迷茫的眼神不知道,此时此刻的当下正在发生了什么?他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战争厮杀的场面,蝙蝠到挂在树上仿佛在叩问人类究竟想要做些什么?每一种生物仿佛都有他们自己的表达和自己的语言以及自己的象征意义。

在战争中,我们看到士兵手碰到了含羞草后含羞草缩了回去,镜头语言对那个细节的把握就好像炮弹轰鸣下的士兵们到处躲藏一样,炮声就好像拥有了力量的手指,士兵就好像一根根含羞草。他们在阳光下舒展着,也买在炮火狂轰下缩回了脑袋,应了此情此景,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达手法。人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面对自然界而生存,同时还要随时面临遭到同类的迫害与威胁。人生如同战场,充满了血腥,充满了残酷。 上尉史塔奥违背了中校多尔的命令是对的,因为他在前方一线,而中校多尔他在后方,不知道战场一线的具体情况。史塔奥不想看到自己的兄弟们贸然冲上去白白送死。史塔奥他并不是害怕死,而是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指挥官的智慧以及对生命的关怀,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反思。而多尔中校则认为战场上战士应该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向前,史塔奥则因为和他的看法和观点不同,在中校的眼中他没有战士的血性,最后被解除了职务当作伤员送回了家乡,而士兵们仍然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充满血腥的战争中用生命来换取最后战争的胜利。

孩子兵在战场上临死前的恐惧,镜头语言对其面部表情的刻画,电影音乐和光影的表达是死亡之前最后的一线光芒,透过满是虫洞的树叶投投射下来的阳光,这个镜头拍得非常好,仿佛上天可怜这个不幸的孩子让他升上的天国,那里充满了温暖,不再有硝烟和战争,不再充满恐惧和慌张,而是和平与慈爱。他仿佛回到了妈妈的怀抱,永远沉睡在了天堂。

时空闪回的叙事史塔奥在草丛中匍匐前进行,眼前总闪现自己和爱人在一起度过甜蜜而美好的时光,这种时空闪辉的叙事,此情此景让人更留恋美好幸福的时光,显得过去的生活尤其的珍贵。杰克的女朋友因为他常年在外征战和一个上尉好上了,写给了他一封信,把这一切告诉了他,在信中向杰克倾诉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此时杰克读着信内心极其的痛苦,仿若刀搅般,不知道该如何发泄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现实将过去的美好当即撕碎在他面前,生活中的苦水,只有自己独自往深心里咽。他依然还得在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与幸福。

通过战争,我们不噤反思人性的善与恶,剧中通过旁白客观冷静的间断性的始终在思考这一问题,同时也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未来将去向何方?死亡是无情的,怎样让生命更有意义在活着的每一天,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当死亡逼近时我们是选择勇敢的牺牲,还是苟且的残活。人生究竟是什么?如果在有生之年,我们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曾经生活过的足迹与智慧,善良与大爱,美与自由,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希望每一个活过的生命都能够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5 ) 马利克的思索不只隔一条红线

—— 评《细细的红线》
在好莱坞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泰伦斯马利克那般成熟与内敛。从第一部作品《穷山恶水》中,泰伦斯马利克就一直试图找拍摄与好莱坞潮流相悖的主流电影,《细细的红线》可谓是一部人道主义杰作。他利用颠覆性的电影语言打破了好莱坞拍摄战争片的传统手法。对于同类电影,像《拯救大兵瑞恩》,泰伦斯马利克用他的哲学天赋给影片赋予更多人文价值,他说服制片人使用最好的演员,最豪华的制作团队,拍摄了长达100万尺的胶片,只不过是为了给人一种情感冲击之外的东西。熟读海德格尔的他喜欢研究人物的单体形态,从而关注整个历史事件,他喜好对花草树木进行细致的描绘。从他的作品中,一直贯彻着一种自然主义的美学,他的作品更接近东方人的审美习惯。
在影片起点,他用了十分钟的事件描述岛上的各种形态,:明郎的阳光,蔚蓝的海水,各种奇异的植物,同时也不乏描写土著人具有宗教特色的歌曲等等。泰伦斯马利克完全撇开了战争的阴影。很显然,他用佛学般的头脑对战争进行了重新解构。战争片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手法,而更多的是他对于人与自然这种两元对立的思索:作为美丽大自然中的一员,战争的发觉到底具有何种意义?他把沉思录般的语言与诗意镜头结合的完美无缺。从这样的境遇中完全透露出他对于人类乌托邦的追求。
影片有两个主要人物:大兵韦特与副连长,在两人稍有几次的对手戏中,韦特与副连长分别阐述了自己不同的态度。副连长作为现实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有一个世界,我们为了活着别无选择。而不谙世故的韦特相信乌托邦与理想。影片把两人的第一次交谈放在了冰冷的驱逐舰中,在打光方面表现的别有用心,副连长脸上的光阴冷犀利,韦特则柔软泛黄。在第二次交谈中,打光的手法亦是如此,导演用这种光影色调的不统一表现两人世界精神的隔阂,但是在这之外其实也是一种互补,他们共同点是珍爱生命,不同的只是大爱和小爱。副连长用自己的行动“教育”韦特,也导致了韦特的牺牲,在影片行将结束时,韦特用死来证实自己的理想,而这种崇高的“大爱”理想也只能用死来获取。在血淋淋的战争面前,这种结局不能不说是一次反讽。
影片群像式的表达手法不乏存在主义的成分,导演把每个人与之世界隔离,像萨特的《禁闭》一般,用各种人的状态表现: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导演把很多场景放在了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上,不仅仅是为了反衬战争的残酷,更是为了突显导演的“禅学意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怎样被少数异类所破坏。导演用光影色调不统一的方式表现各种人的心里状况,他想指出:个人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被剥夺的消失殆尽后,人类集体主义开始爆棚,在抽离了“正义”的外衣之后,他变成了自然的对立面,在这点上影片的主旨接近《路上行舟》。
电影外景拍摄用的全部是纯自然光,并且全部使用开放式构图,使得影片看上去更加含蓄。很显然,导演着重探讨了战争与人,战争与世界,战争与自然之间的从图。众所周知,泰伦斯马利克喜欢用纯自然光拍摄故事片,并且不讲究光影的顺接,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是给人以个人愿望的暗示:唯有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避免人类残杀的唯一途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避免人类陷入欲望的漩涡,跟上帝完成沟通。这种类似尼采《永恒轮回》的观念也是导演在反战意识之上的又一突破。
总观整个影片,泰伦斯马利克所想要突出的不是所谓“战争故事”或是“战争情景”而是导演对战争思辨的过程,而这种理性主义的色彩是建立在人道主义之上的,原来人生与死,爱与恨之间也不过隔了条细细的红线。

 6 ) 短评写不下了,只好写在这里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没有一个人撑起整个故事,但是每个人都在故事中不可缺少,故事才是撑起整个影片的关键。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普通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在想是我错了么,是他们错了么,是谁错了?或者谁也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每一句台词都不多余,每个人都无可挑剔。它不是好莱坞鸡血片,它不奉行那一种价值观,也不会告诉你一个人可以拯救世界。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
好莱坞将近半数的男演员都在里面,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出演一个小角色。这样的电影,不是教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是让你思考。
配乐,剪辑也让人惊叹。画面也美丽精致无可挑剔。冲击性很弱,观赏性较强。
这个剧本,值得让人再读一次。哲学背景的导演,思考多于技巧。只是生命之树有些嫌多了。这一部刚刚好。

 短评

巨型遗憾之作。或许可被新的组织方式挽救。相比一战和越战,在二战里由“正义方”出发探索非正义性的方向几乎确立了更能通达战争电影终极命题的天然条件。奈何彼时不自信的马力克和汉斯季默的配乐都游离在另一个次元,强悍的调度和片刻的剪辑灵光沦为散落的佳句,最终不仅无力从《光荣之路》和《现代启示录》接过那一棒,连和同年同场的《拯救大兵瑞恩》之间应有的清晰区隔都未能形成。《细细的红线》理想的模样即是一场驳杂的梦本身,马力克却让呓语被和他们同在人间(梦中)的我们听闻。这些呓语杀死了驳杂,以意旨杀死了意旨。

4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我看见那青山翠谷蓝天白云下的血腥杀戮,看见染血的叶片上他轻轻划过的痕迹;独白与意识贯穿残酷,成为本片最大亮点;他见识过另一个世界,他相信眼前世界仅是想象;回忆中拥抱的温暖,战场上仓皇热泪的读信;马力克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探索、对人性的追问。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诗意的战争电影...

9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丑陋与美丽的情感竟然出自同一个人,同一张面孔?

10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Malick是主攻国家地理的吧?意识流战争大片-。-这南部口音叨叨得还真难听懂。就算你们全都内心独白还是很平庸啊......场面倒是不错的了。我知道布洛迪是来打酱油的,可西恩潘一个盖过所有人的名字是干嘛使的?还有我不明白,消灭了本片最神人物Carvizel的一群鬼子咋就瞬间失踪了

15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这种反思能在全人类中实现吗

17分钟前
  • 江河海
  • 力荐

攻占山头的戏拍得真好,芒草茂盛,风去云来。哪是在跟敌人打仗,根本是在跟灵魂的恐惧。其他地方,可能多数人会觉得神叨,甚至于觉得怎么可以把战争片拍得如此娘炮。反正,还是有违主流观众体验吧。电影根本没有呈现瓜岛战役的全貌,而是游弋于几个士兵的主观体验。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完全符合柏林电影节的口味,闷,神作。请问这种逆天豪华的cast是怎么做到的啊!?Sean Penn, Adrien Brody, George Clooney, John Cusack, John Travolta, Jared Leto……听说皮特、德普、德尼罗的戏份还被剪了。

23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大概是看过最抒情的战争片,巨星(男)云集多到不得不剪掉几个,虽然主要给人感觉是诗歌配合漂亮姑娘的闪回画面,但真正的战争场面不少且并不赖嘛,需要刻画的几个角色也给人印象很深(反倒不是主角)。疑问:汉斯寂寞这个配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面的蝙蝠侠用了这里用过的?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部影片让同一时期的拯救大兵瑞恩变得不值一提。非常真实、残酷的战争场面,非常,尤其对战斗开始前宁静等待的场景描述,空前的真实,对于战斗结束后的杀戮、大牌云集的每个角色的内心刻画,都很到位,配上Hans Zimmer的音乐,还有贯穿全片操着南部口音的独白,深,很深。

28分钟前
  • RD
  • 力荐

早年资料馆还是哪儿看的版本连日语都翻译了,此时再看没翻译的,突然理解了男主被日本人围困时的眼神。毕竟哪个战争不残酷呢?诗意的背后恰是,以语言作为表征的,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体谅。是谓权欲造成的误解,是谓…战争的根源。至于马利克独此一家的对二战的诗意表达,和其它重视听和战争场面的片子有何不同,我想引用茨威格来说明——对其他片子而言,“战争是奇遇,创作者离得遥远,从而赋予战争一种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他们看到的战争始终是在教科书和美术馆的绘画中看到的战争:骑兵们穿着显眼的戎装,进行着眼花缭乱的厮杀;致命一枪总是击中心脏;壮烈牺牲的场面,而全军则在嘹亮的凯歌声中胜利前进。”而马利克则不,这片便成了把生命的温柔乡、谣曲、情义、爱、信念、理想和战争的懦弱、恐惧、狭隘、无知、凶残交汇而成的诗剧。

30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战争的荒谬暴露了人类的无知。如同今天,人们为了物质利益相互争夺,攀爬在物欲的高峰,遗失了本真的快乐。爱情,亲情,友情……人性在这条细细的红线的考验下不堪一击丑恶无比。ps不能仅仅因为寂寞就这样离去,你不知道那边的对方是如此思念你吗?我不相信没有美好的人性不想去相信这些都是丑恶的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D+/ 什么都想塞又什么都放不开的肿胀感。大量做作的台词与其说是哲学思辨不如说是空泛无根的抒情,在汹涌澎湃的战争场面面前轻如尘埃。再泛滥的诗兴也不如李沧东在积蓄了足够深彻的残酷之后几句阿格尼斯之歌来得举重若轻。真希望哪天马利克老师可以放弃配乐诗朗诵让观众专注欣赏影像表达……

3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对战争片一向敬而远之,忍受不了那份残酷。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极为突出。细细的红线几乎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逼真的一部,因为逼真,所以震撼。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大学,录像?2009/2/3午夜在CCTV-6又看了一遍,4星降为3星,用旁白来反思战争太生硬了,难道情节和画面不能自己说话吗?

37分钟前
  • 鸟甲
  • 还行

在二战那么多可供选择的题材中,马利克却独独亲睐受众度较低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只因为那里的俊美风光与他一贯的所见所想所表达相辅相成;他抛却了一贯的战争片拍法而注入其独特的世界观,表达个体与寰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一种空旷的美感;当然,这种手法对于影片本身节奏感的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泰伦斯马力克二十年磨一剑的诗意战争片,获金熊奖。群星荟萃,叙事意识流,配乐饱含深情。大量孤岛丛林的动植物空镜头、树缝中透出的丁达尔光与闪回抒情镜头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渺小与无助。上帝缺席;所有人都只能臣服于运气;士兵如狗,草,尘土般卑微无力。缺点是独白泛滥,节奏过慢。(8.3/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莱坞男星集体参军,找熟脸是乐趣之一。天堂之日之后二十年,Terrence Malick的镜头更漂亮了。各种主观镜头,空镜头,闪回,视角剪接很是够看。但这整个故事完全是被旁白串起来的,想承载的命题太严肃(姑且不论导演立场的偏向)而所用的方式又太说教以致……装逼味儿重得人受不住。

4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从来没有一部二战电影像本片一样隽永(meaningful),意识流的视角与人称模糊的旁白一点都不会显得矫情、造作。诗意与失语并存,战争与人性共生,这是本片为二战影史留下的最好注脚。另外不得不感叹CC选片实在“毒辣”。

43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依然觉得马力克不适合做导演,他的思考和电影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错位的。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