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郑本人所说,《枫》的创作跟他非常具体地参加了宜宾的wg有直接的关系。他心里觉得那些作家所描写的wg是不真实的,而他亲身经历过宜宾地区的武斗,因此当他拿起笔想写wg的时候就从亲身经历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武斗这一题材。《枫》从小说发表到被拍摄成电影上映本身就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电影拍摄完成,四川省委宣传部审查后给中央的报告建议不公映,最后是被拿到海里去挨家挨户放映,最后由高层人物发话才允许公映的。当然,郑最后也明白过来,当时允许上映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在于配合批判、审判那四个人。因此,当其“使命”结束后,这部片子在某种程度上被禁(其实只是不再公映,不再提起)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有人说这部电影最后那个男主抱着女主走向红太阳的镜头是被禁的原因。应该说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就是它会被禁的原因,而不是某个镜头。
《枫》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正面描绘武斗的电影,尽管承继了许多样板戏式的运镜方式(如从远处快速推至面部)与滤镜(比如红色调),但在吸取样板戏精华的同时仍不失一部佳作。电影中将真实的历史模糊处理,把造反派塑造成个人崇拜之下的狂热信徒,这背离了反思历史的主旨,比如最后一段所谓的“他们是历史,是历史的教训”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让mao、四人和造反派背起CR所有的黑锅而轻易放过了那些坐在前三排安然通过《决议》的老爷们。世上从没有能被个人轻易煽动而丧失理性的群体,也没有能无缘无故被群体崇拜的个人。
考虑到《枫》最后描写的围城战很有可能是取材于宜宾,最后引用两段话吧:
这段是《枫》原作者郑义的回忆:
这期间,我接触了一些造反的工人、农民。他们一谈起来就是“困难时期”没吃的,饿死人;要不就是没人瞧得起,活得不像人。在武斗队中,一支名叫“抬工大队”的队伍战斗力最强。这些汉子都是码头装卸工。“解放”十七年了,他们的打扮与“旧社会”毫无二致∶全身精赤,胯下挂一尺见方遮羞布。他们就这样干活儿、上街、下酒馆……从青年学生的宣传中,他们知道了省城造反派办的省领导们的豪华腐败生活(与今日上层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的展览会,他们当然心怀愤懑,当然要造他们的反:“抬工也是人,抬工也要活出点人样儿!”
与抬工大队相仿,“红旗”派最有战斗力的几支武斗队都是由受苦最深,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房建工人、航运工人组成。这些几乎是文盲的汉子对毛泽东确是无限热爱,他们所理解的文革就是毛泽东又一次率领他们打倒压迫者,翻身求解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从物质利益出发的“工团主义”思想,於是努力向他们宣传党内历次路线斗争历史,要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提高觉悟∶我们造反,并非争取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要紧跟毛主席,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的新世界!他们似懂非懂地瞪着眼听,很是认真。但让他们一讲,几句时髦套话之後,又绕回到“饿死人”活得不像人的“工团主义”上 。
下面这段是重庆二十九中maoism战斗团的张鲁含泪所写:
二十幾年來,有人說起這事,我腦海裡便湧起一組難以磨滅的形象記憶:
……一個青年學生用單薄的身體擋住二樓窗口擋住槍口,為他人留出一條活路
......一個青年學生,聽不得女生的哭告,甩起手就走,去救槍口下的同學,結果卻沒有轉來.....
倒回去二十年,他不就是陳然、邱少雲、黃繼光?
倒回去五十年,他不就是秋瑾、 林覺民、譚嗣同?
倒回去千百年, 他不就是田橫、荊軻、文夭祥?
殺身成仁,捨身救人,以身殉國,捨生取義....
本民族一脈相傳的精神基因,他們都如此忠實地繼承了, 可他們卻只能是孫渝樓,只能是張光耀,只能是余志強,只能是歐家榮,只能是崔佩芬、唐明渝,只能是.....
你們錯在哪裡?你們生不逢時?死得不值?生錯了?死錯了?
你們才剛剛十六歲十八歲二十歲啊......
看看去年的一秒钟还不忘捎带问候一个抽象的”造反派“,我无言以对,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愚昧,请看电影《枫》;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疯狂,请看电影《枫》;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可气、可叹,请看电影《枫》;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可怜、可笑,请看电影《枫》!
《枫》,这部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因为其大胆、真实地揭露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所以多年来一直被讳莫如深,所以很多人对这部片子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旦看过,而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这部拍摄于1980年,叫做——《枫》的影片。
该剧现在不怎么好找,我提供一个免费在线观看的网站给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与1970年代中期剧情电影(如《创业》《海霞》等)相比,精英视角较为显著,知识分子重获话语权。突出体现为男性知识分子(王老师)、WG中“逍遥派”扮演着历史见证人和权威阐释者角色:全片以他的视角通过闪回呈现、以他的旁白盖棺定论:(那些在wudou中殒命的年轻人)“不是烈士,不是英雄,是历史的教训”。伴随精英视角而来的是看待女性的保守刻板印象,反-妇女解放的革命话语,如王描述年轻女性革命者卢丹枫“天真纯洁”,影片也以无数特写镜头呈现她的面部轮廓表情(即使不是eroticism,至少是fetishism)。甚至她的hongweibing绿军服的领子总是开着,露出一截脖颈(K说让她想起当时在中国热映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中山口百惠穿和服场景)。镜头也是居高临下的,若说WG中后期剧情片如《芒果之歌》中镜头时常处于群众中间,《枫》中的镜头即使拍群众场面,也是通过王老师的视角,高角度的俯视众生,潜台词为:群众只是没有主体性的愚众,政治斗争的无谓牺牲品。
精英话语对于针锋相对的派系的起因、各自的主张则又语焉不详(不排除当时敏感的因素),只有空洞口号,如“保卫红色政权”、指责对方“假夺权”等。于是呈现的结果便是一群懵懂的年轻人玩着危险的、无意义的自相残杀游戏,因为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模糊不清而显得不可信(当然也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时代、地域局限性比较明显,峨影厂此片影射重庆的大规模wudou,或许对于当时当地的观众不言自明?)。而同样表现派系斗争的《芒果之歌》(1976)则充满辩论,将各自立场阐述得清清楚楚(另一不同是WG中后期电影中工人阶级基本是主角,具有更高觉悟、更丰富斗争经验、更权威领导权,学生处于向前者学习如何成长位置,《枫》中学生如李红钢是领导者,工人阶级如老赵服从学生领导)。这固然有WG之后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电影语言现代化”,尝试用视听语言表情达意、减少对台词依赖的原因,但造成的结果是去政治化、反智,甚至将严肃社会政治历史议题庸俗化。发动WG背后的诸多因素及不同时期、不同势力之间的张力,阶级矛盾、官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复杂议题都被置换为一个简单明了容易然而令人不再去追问思考的答案:这些巨大的灾难“都是LB、sirenbang”那伙邪恶的人害的。朋友M提到其“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此片可看到1980年代后来诸多中国电影的诸多倾向,如反对WG时期电影摄影棚风格(样板戏电影+WG中后期剧情片)而着重外景拍摄和对自然与祖国关系的执迷(如《庐山恋》《牧马人》等),如反对之前电影的线性叙事而更多使用闪回等手法(《小花》《沙鸥》《小街》等,当然,很多“伤痕”电影为回溯性叙事),如配乐中使用电声配器(当时可算时髦尽管今日听来略cheesy),如重新探索蒙太奇段落使用(尽管还有些笨拙,如LB讲话声音配以不同角度火车镜头快节奏剪接),如重新开始类型化倾向(此处是恋爱+暴力/战争/死亡)……
此片架设了亲情/爱情与“革命”的对立、私人感情与集体诉求的对立,在中国影视中延续至今。这也令人想到1960、1980年代知识界关于“资产阶级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等议题的大规模讨论。“阶级感情”被亲情与爱情取代,但“人性”是否自然的、本质化、固定不变的?是否是为历史、社会建构的?是否有通过社会运动改变的可能?《枫》的结论基本是对前三十年社会历史实践的否定。
迄今唯一一部直接表现文革武斗的电影,诞生于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因为权力争斗执政者暂时放松了意识形态管制期间,直白,残酷,血腥。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现在年轻人总认为自己比上一代苦,甚至有人还怀念那个年代,没让你们生在那个时代就不错了
一段残阳如血的历史
太深的伤痕
the power of drama and symbol 此片若有画质好的版本,一定爽爆。残阳如血,男女主角对角站位,爱情在枪炮里忽明忽暗;照明弹飞逝,过去与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历史”。
电影的背景是文革期间重庆的武斗。当时武斗双方肆意枪杀手无寸铁的学生俘虏、钢钎插进年轻孕妇的肚子、逼迫妇女舔尸,残暴堪比南京大屠杀。短短二个月,双方死了一千二百多人。
我要是说我小时候先看的这部电影,后知道的清华,搞得以后一想到清华就联想到这个,算不算非常奇怪……编剧:郑义。
在《三体》里得知这部电影。这是中国唯一一部以文革期间内战般惨烈的武斗为主题的电影。本可拍得悲壮感人气壮山河。但导演无才,拍得刻意做作而空洞。可惜了好题材和美丽的女主角【红卫兵墓前:“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教训】
比想像中要劲爆。信仰是个可怕的东西。
应该推荐给戈达尔大人看看。——一个逍遥派的建议。
7 “我真想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啊!” “爸爸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历史。历史?对,历史的教训。”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大串联蒙太奇还不够狂热,信使之差与见证隐约借用罗朱梗。拍得很糙但极珍贵的武斗恐怖教育片,小粉红战狼们应该看看。
小孩子不断的问爸爸,爸爸说是因为四人帮。除了这场戏导演在回避,其他的都太生猛了。还有,导演的审美很超前。
一部走钢丝的艺术,每一个气口的停顿都意味深长。
开头部分,表演和台词都还是一股文革腔,看得受不了。后面武斗部分就拍得很好看了。女主角长得很漂亮,可惜表演太做作,而且念台词的时候从来不看男主,也不看镜头,像在背书一样。林彪讲话与火车奔腾的蒙太奇做得很好,但也就是如此了。极其震撼的题材,可惜当时电影人的思路还是受困于文革,可惜了。
是不是该划归到伤痕电影一类?题材很残酷,但拍摄风格却十分诗意抒情。放今天会怎么拍呢,大概要么冷峻要么戏谑。可能正如底下一篇影评说的,要结合当年的制作背景,叙述策略不是凭空来的。知识分子:历史旁观者和叙述人
在当时还没完全否定文革是错误的情形下,拍摄出的本片是值得全五分的。那种狂热充沛体现了出来,但是本片压抑感确实很强。
悼念那些被狂热时代炙烤成灰的青春。
这种片居然能在大陆拍出来,令我目瞪口呆;片中的情节如果是历史真实反映,令我胆战心惊
我很少给电影打一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考虑到时代背景,电影还是有些意义的,毕竟才死四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