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HD精校中字

主演:基努·里维斯,凯瑞-安·莫斯,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乔纳森·格罗夫,杰西卡·亨维克,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贾达·萍克·史密斯,佩丽冉卡·曹帕拉,克里斯蒂娜·里奇,朗贝尔·维尔森,安德鲁·卡德威尔,托比·奥伍梅尔,马克思·雷迈特,约书亚·格罗斯,布莱恩·J·史密斯,埃伦迪拉·伊瓦拉,迈克尔·X·萨默斯,马克斯·毛夫,帕鲁布·科里,弗莉玛·阿吉曼,安德鲁·罗斯尼,里奥·盛,特尔玛·霍普金斯,约翰·盖耶塔,Donald Mustard,基姆·利布莱利,查德·斯塔赫斯基,朱利安·格雷,陈虎,史蒂芬·邓利维,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2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3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4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5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6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3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4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5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6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7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8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19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初心已逝,18年后拉娜选择了蓝色。

多年前我就很纳闷后脑勺插线登录玩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电影为啥非要译作黑客帝国...1-3还不如改个救世主尼奥,而至于这割情怀草的4,看完后我愿称其为...穿越网线的爱恋。 没有了八爷和虎哥,动作戏便没有了灵魂。尼奥几场打戏给我留下唯一的印象就是只会一招排山倒海。你说像郭靖吧,虽然只会亢龙有悔但人家知道跑,尼奥这货的唯一一招还有着巨长的前摇--打斗开始一直挨揍到快挂了才摇得出来。 剧情巨简单无比。一句话概括就是尼奥小两口又沉迷于线上无法自拔了然后线下清醒的先救了尼奥又和尼奥一起救了崔妮蒂。没了。没了?确实没了,好像没了。是不是机器和人类一直僵持着就还能拍56789呢?第3部好歹结尾算是主线交代清楚了,你这整个最后两个人恢复记忆逃出生天后下线给Boss道个谢就没了?这可真是狗尾续貂啊我擦... 基努老了。老得你看他的脸时不再被英俊吸引而忽略其他细节,参差不齐的下牙第一次在他的脸上显得格格不入。整部片的尼奥让人失望而唏嘘,就算是为了剧情,也没有必要在造型已经刻意颓废到极致的前提下,把20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救世主塑造得无比...怂。对,就是怂。走到哪都是肉眼可见的慌乱,紧张,双手无处安放,哪怕是恢复记忆了下线后来到新城市也没有多大改变,仅有的几场打架就是挨打五分钟给个排山倒海,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我想不通跟陈虎学了那么多年武术的基努是怎么接受这样的动作戏的,就算没有陈虎和八爷做武指,你自己整两下也能似模似样,可是最后呈现出的,给我的感觉是敷衍。 一部没有共情点,没有记忆点,没有爆点,单薄,苍白的打着科幻名拍爱情片的续作,我宁愿它从未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真心的,如果您对这个系列有期望,有艺术上的要求,建议两三周后省几十块,不值得。

 2 ) 官方下场写同人,还tm写崩了

沃卓斯基姐妹对此片的心情借一段台词说出来了:

“咱tm不是说好了不能给矩阵三部曲写续集炒冷饭么?”

“你说了又不算,咱亲爱的母公司华纳要赚这个钱啊!”

这姐俩真是 meta 达人,在影片中,矩阵三部曲被系统扭曲成了一套卖座游戏,崔妮蒂和章鱼机器哨兵的手办摆满了尼奥一桌——哦当然,尼奥是游戏设计师,而虐他千百遍的史密斯特工……成了他的老板,死敌天天盯着你996,真他妈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了。

不止,沃卓斯基姐俩儿借电影中码农们对续作进行头脑风暴的时机,把这十几年来对矩阵三部曲的讨论 meta 了个遍:

“是什么让矩阵三部曲(游戏)这么受欢迎?是枪!很多很多枪!” “是子弹时间!我们应该再搞一个子弹时间!” “三部曲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隐喻!”……看来姐俩对网上的瞎BB挺熟悉啊。

我想电影前半截已经把被迫炒冷饭的怨气发泄完了吧,然而并不,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这片子拍得…跟个同人作品似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量借用原三部曲片段:角色做梦梦到的是旧片段、玩儿游戏玩儿到的是旧片段、把旧片段当电影在影片里放、闪回当然更要闪个几十分钟的旧片段……. 我听说过写论文自我引用几十次的,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拍电影自我引用这么多次。

电影拍得这么“怀旧”、这么meta,讨好粉丝,甚至可以说是 “媚宅”,是一部分原因。你们不是沉迷旧三部曲嘛,喜欢掰开揉碎瞎BB嘛,来!我官方喂屎给你喂个够!

深层原因,是因为故事已经讲完了。

甭管沃卓斯基对三部曲、对社会寄予了多高的期望,矩阵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以至于现在这部除了搞成媚宅粉丝向黄昏恋夕阳红,它没法产生新的吸引力。人类革命也革了,系统升级也升了,救世主耶稣也基督过了,你还把人泡营养槽里又捞出来再搞一遍,生产队的驴也不能这么薅啊!

沃卓斯基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无数小地方透出了自嘲,比如借角色直言 “故事都是一样的,不过总要换个皮讲一遍”;还有尼奥大战时本打算再发动一遍飞行的超能力、然而下蹲起立作势半天…最终再起不能,影院顿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觉得这个桥段简直是整部影片的暗喻 —— 哥飞不动了,随便吧。

影片除了继承旧遗产,着实没多少新意,唯一有更新的,就是演员和演绎了:果然故事都是一样的,换个皮再讲一遍嘛。

老油条已经疲惫不堪,尼奥和崔妮蒂两个老革命都到了上八宝山的年纪了,居然还得硬着头皮谈恋爱撑主线,我看得都累;还有更老的元老奈奥比,都变修了蛤蛤蛤蛤。

而后加入的新皮囊,大多差强人意,我看得最顺眼儿的…居然是新·墨菲斯,继承前作黑大壮的风格,衣着还添了一些新时代的亮骚,完全不令人失望。

而新·史密斯特工就没意思了。和新人一比较,我才发现原版雨果维文的演绎有多精彩、多么的有压迫力,这才是可以和主角光环匹敌的漆黑意志啊!新版史密斯乔纳森和尼奥对戏,居然演出了基佬多次撩直男不得而恼羞成怒的怨妇感,我几乎要同情他了……别误会,我对这位小乔没意见,他演研究系列杀人犯的FBI侦探演得很不错,只是人长帅了就真的不适合演强力的、压迫性的反派,只适合可爱而迷人的孔雀型反派。

巴尼叔叔演的新·建筑师(考了个新证儿,改叫“分析师”了)就完全是个喜剧了,巴尼叔叔那种贱兮兮(无贬义)的气质从他脸上每一个褶皱里渗透出来,给他每一个角色染上一层浪里浪气的滤镜,令我无法严肃评价。

PS. 结尾彩蛋异常惊喜,我十分期待其中暗示的真·续集! Bring Catrix!!

 3 ) 《黑客帝国4》:电影已死,下一部拍Catrix

“离开这里!彻底远离这里!永远离开我们自出生以来所过的生活,要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有秩序的地方扎根,这就是我奋斗的目标,而且,我认为自己已经完胜了。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发现我错了!这世界上的事情一环套一环,在外面有更大的一环:从郊区到整个城市,从城市到整个意大利,从意大利到整个欧洲,从欧洲到整个星球。现在我是这么看的:并不是我们的城区病了,并非只有那不勒斯是这样,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宇宙,或者说所有的宇宙都一样,一个人的能力,在与能否隐藏和掩盖事情的真相。”

见意大利Rai台将在2月8日开播《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剧情接第三卷《离开的,留下的》,故事终于行进至荒凉的中年,想到书中这段扎心感慨。叹好一句“一个人的能力,在与能否隐藏和掩盖事情的真相。”简称 “和稀泥”——稀里糊涂过日子的能力。下午就见黑客帝国4放出了片源,就用两个半小时(中间穿插了一顿高仿贵州豆豉火锅)看导演拉娜·沃卓斯基和稀泥。

看完了。我敬拉娜·沃卓斯基是个妹子。而且至死是个朋克。

简单说说。

《黑客帝国》三部曲是我的挚爱,我对沃卓斯基姐妹的脑洞抱持有些傲娇的欣赏态度。就是:嘴上说她拍片纯属自High,出一部看一部,甚至包括烂片之王《木星上行》。

《黑客帝国》系列新拍的这一部《矩阵重启》,让我感受到了导演受制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受制于自己肉身的痛苦和她打碎、重组自己的艰难。

关于之前三部曲的解构和分析太多了。新片子出来估计也是一样。一个新鲜事物(生命体也好、作品也好)抛出来就摆脱不了被解构,这是表达者被误解的宿命。对创作者来说,陷在解构者的种种逻辑自洽中是无奈的。这部片子,我更倾向于从性别角度去理解。要强调的是拉娜·沃卓斯基的身份认同——她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艰难完成一个跨性别同性恋女性的意识觉醒和自我认同。

Neo就是作者自己。当初拍《黑客帝国》三部曲,拉娜在片子里给出了官方解释:

“这里有太多我。也许太多了。”

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以二元结构划分为主导的世界里,Neo是一个“突变”。就像母体中尚未觉醒的他在办公室桌子上摆着的异形手办——左右不靠,雌雄同体,意识层面究竟是该向左,还是要转向右?这是个问题。

片子里借墨菲斯口中说出:向左向右的选择,本身就是幻觉。蓝药丸和红药丸,选哪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一个选择的权利,而决定早已先于选择,也就是Follow the white rabbit——跟随潜意识。

人们讨论了那么多年《黑客帝国》说什么:佛学、基督教、意识、潜意识、资本主义,反资本主义、等等。如果让她自己来详细解释,我想,她想说的或许是这些:

就像游戏设计师安德森(Neo在母体中的名字)创作的游戏《Matrix》,它从来都只跟“我”(创作者自己)有关,跟星球上少数的、一小部分人(跨性别者)有关,而Trinity,那个理想中的女性集合了圣父(母)、圣子和圣灵,代表着三位一体。也许那是理想中的、最终形态的爱——

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本自俱足,并相互扶持。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部曲是导演自己的《奥德赛》,她的自我发现之旅。

但对第四部的《矩阵重启》,导演自己说了,资本好手段,老娘压根就没想拍啊。之前《Sense 8》的故事设计的好好的,想好好拍,网飞爸爸不给预算了,最后只能拿粉丝钱,搞成有头没尾的Fans Movie。老娘不想炒《黑客帝国》的冷饭,华纳爸爸非得要拍,胳膊拧不过大腿,那就拍吧,反正也没必要跟钱过不去,反正拍完了你们也当个Fan Movie得了。

甚至,导演在片子里借游戏创作团队的讨论开始自黑:

黑客帝国成功是因为子弹时间么?再来一个。

是因为飞檐走壁白鹤亮翅躲子弹帅么?再来点更帅的。

是因为构建了什么劳什子哲学话语么?再深刻一些。

反正拍都拍了,就玩High一点吧。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人老色衰一脸颓相的基努·李维斯和凯瑞-安·莫斯拽出来重启矩阵。拉娜是有自己御用演员的。比如基努里维斯,比如裴斗娜。基努早年就是男人中不太Man的那类,凯瑞-安·莫斯也不是特别女性化的女人,再把《Sense 8》除了裴斗娜的演员班底拖过来,让酷儿的前辈们带着新一代的酷儿,从拨号上网的时代一起走向手机屏幕和元宇宙的时代。

多热闹!

《黑客帝国4》所处的时代里,现实的议题已经变成了平权,显然没有之前对人类命运和意识觉醒的覆盖面大,但现实问题不值得关注和解决么?

再说说,为什么《黑客帝国4》的剧情是Neo要去救Trinity。

母体里的Tiffiny不开心么?有老公,有俩孩,偶尔骑个摩托安全放飞一下“自我”,不放肆地合规地生活,不好么?虽然喝咖啡的时候也小抱怨一下:为了合规做这些事。哎呀活得不知道真假。

救不救的成,想不想觉醒,谁都没把握。

说回来,救是因为爱,但爱能唤醒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么?是救赎么?冒着毁掉爱的人的平静生活的风险?冒着牺牲一些被你影响的觉醒的人的风险?去撬动一个只在你看起来虚伪的世界的壳?

这的的确确是一种自恋,也是一个渴望世界大同的艺术家的天真和不妥协。反正爱就爱了,不救也没法演了,人们需要童话。

形而上思考,也还有那么一些。

当“元宇宙”的概念深度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未来,机器被赋予了Free will(自由意志),原来的乌托邦锡安的一小撮幸存人类和少部分人工智能和谐共存,建造了一个小小的、新的乌托邦,叫Io。Io不关心解救人类,只时开始注重生态,虚拟生物天空,种种草莓,挺讽刺。平权不再激烈,关注意识改变,而是走向了田园生活和大自然。

从《Sense 8》就能看到的对平权运动的反省,对人类种群进化的思考,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在这片子里多少也是出现了。

废大楼里Neo遇见的那些破衣烂衫喷法语的游民,就像1970年代旧金山的花童、老嬉皮和自然主义者,他们就像是未来元宇宙里反对姿态更彻底的原教旨主义者——“以前的艺术、电影、书都要更好,那时候还有所谓原创!” 多么固执、无奈的呐喊。

那个新一代的先知——Sati,吐槽Io的将军,老一辈的女权运动、酷儿领袖,说她更关心种植水果不是解放思想,是一种放弃和倒退。

以上,都是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点。

但《黑客帝国4》的整体格局真的、真的不大,看出来沃卓斯基对人类的态度也悲观。当大多数人不再思考改变世界,我们缩在母体(元宇宙)也好,躲在Io也罢,都开始强调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圈地自萌。你奈我何?这世界上的大多数还是不需要自由。Neo和Trinity飞了那么一下又怎样?还是回荒漠用水笔画彩虹去吧。

总的来说,《黑客帝国4》就是一个胡搞搞瞎搞搞,人机互助吐吐槽,资本爸爸很自大,特工反水求自由,试图用一段黄昏恋改变世界的粉红肥皂泡泡童话。拉娜·龌龊司机把渴望世界和平的少女心勉强而无奈地延续了下去。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世界里,即便她这么干,我也还是为她的忠于自我,敬她是个朋克到底的妹子。

毕竟我们还有基佬美学。

电影已死。如果哪天她拍了《Catrix》,我想,我还是会看的。

 4 ) 我感觉导演是故意拍烂的,我也要故意打一星

三部曲里的每一部,我都看了几十遍,真的毫不夸张,黑客帝国系列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所以现在我真的是故意打一星的,诚如标题所说,我觉得导演是故意拍烂的,电影中导演已经借台词向观众隐晦地暗示了后面要拍烂咯,你们注意哦,只是华纳高层可能没有注意到,所以给片子放了出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次不是“兄弟”俩一起来的,只有一个来导演和编剧,不知道另一个是不是不堪其辱所以不来。

电影里面的台词说了,华纳要拍,不管有没有原班人马他们都要拍,那行呗,给别人来拍烂不如我自己掐死我的孩子,你给别人拍,或者说自己用心来拍,如果不是这么烂,那票房肯定会好一点,票房好一点那华纳就看到希望了,来,后传三部曲安排上,那不如我直接把这个ip拍烂,让你永远都不再拿得出来炒旧饭。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镜头语言,转场,还是什么桥段,完全都不是三部曲的风格,以导演的功力,她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所以肯定是故意的啊。现在的电影流行在影片里塞彩蛋是吧,行,博底往里面塞彩蛋,要喜剧元素是吧,行,问一下尼奥还会不会飞,配合你,来个卓越的表演,尴尬地跳一下给你看,片尾字幕结束后直接彩蛋和搞笑一起来,叫你华纳拍个猫客帝国去,现在的动作片流行镜头跟着打斗一起晃是吧,来,打斗时摄影师你就扛着摄像机跟着演员一起晃,要枪要血肉横飞是吧,安排进来,再加点僵尸元素进来,要大场面是吧,不就是爆破嘛,炸,随便炸。

为了拍得烂,故意拍得不像三部曲,三部曲在矩阵里的时候都是用一种偏绿色的滤镜,那新的我就搞得明亮的色彩,饱和度拉满。三部曲穿得很酷是吧,我就故意让主角穿得邋邋遢遢不修边幅,胡茬满脸,反派也不搞标志性的西服。三部曲里讲话都是慢条斯理的,显得很有深度很有风度,那就故意让里面的人讲话快一点,好像不过脑就说出来一样,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故意搞得不那么优雅,故意搞得很狼狈,为了拍烂,也真是用心良苦了。

最后,我也希望华纳不会再往后拍了,不要再让经典毁得这么彻底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去影院贡献票房了,贡献了票房让华纳还心存幻想以为可以再来两部,我也真是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导演的号召了。

 5 ) 从革新者到二手货

完全不同意【导演拍了个烂片讽刺WB】这种挽尊说法。笑死了。WB损失了一毛钱吗?被骗进影院的观众最惨吧。

这个影评没有剧情复述和彩蛋解析。它不配的。打到三星就因为它是纯纯的 mediocre。


这就是是星战7。不具备第一部的革命性和影响力,倒也没有烂到地心,但它可能比烂片还糟——它是一部轻浮的、网飞大数据片质感的、动作场景还不如 MCU 的平庸电影,让进入影院打算接受头脑更新和洗眼睛的观众,再也不想看任何续集。

通过每分钟一次、甚至给你自动加上原片对比的怀旧桥段、看似自嘲实则懒得再写一个深刻剧本的偷懒磨时间手段、表面媚粉实则辱粉的破罐子破摔态度,本片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救世主拖进平庸泥潭,这种平庸是三部曲所反抗的一切。

它唯一比星战7优越的地方在于没有 Reylo 这种让人脚趾抠地的 CP,Neo 和 Trinity 的爱情故事在 20 年后依旧让我们直呼好配。但也就这样了。如果你想看他们的爱情,来看。在其他方面,这部重启没有传达出任何革新的、引人深思的信息。它不值得你记笔记,不值得你去看一小时讲解视频和 2000 个彩蛋分析。它不配。

太长不看版(没错做了个视频,配画面更好讲一些):

//www.bilibili.com/video/BV1am4y197HF

马上置顶


我们之所以说三部曲是革命性的,因为它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呈现了最古老的本体论哲学问题及其衍生——世界是真的吗?选择是幻觉吗?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它把哲学讨论经由炫酷的画面风格和超前的技术概念传递,以高雅又深思的姿态嵌入流行文化。

表面上看,三部曲其实挺传统。角色成长主线是英雄之旅(Hero’sJourney),剧情主线是人机对抗(Man VS Machine),灵感来自诸多赛博朋克和幻想作品,包括《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攻壳机动队》(1989)等。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的设定也不算新,是“笛卡尔恶魔”的现代解读:强大的恶魔制造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让人错误地相信虚拟现实。

我应该想到,天空、空气、土地、颜色、形状、声音和所有外部事物都只是梦的幻象,恶魔用它来困住我的判断,我应该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手或眼睛,或身体、血液和感官,但却错误地相信我拥有这一切。——勒内·笛卡尔

在这个宇宙里,机器/机械之神(Deus Ex Machina)是“恶魔”。它拥有至高权力、掌控全局,像所有权力高位者一样,为下位者提供虚假的选项、制造自由意志幻觉、从外部赋以他们存在的虚假意义,以便更彻底地实施奴役,让他们心甘情愿沉浸在虚拟的感官刺激中做优秀电池人(细究起来并不符合能量守恒)。

要脱离这种困境,Neo 需要进行一场存在主义哲学家之旅。他必须意识到“外界/虚拟现实/机器赋予的意义”并不存在,他得自己创造目的和意义。这是人和程序的本质区别——程序需要外部设定目标,人类则需自己做出决定。

与冰冷、纯粹理性的机器相比,来自梦境、直觉和情感的非理性信息让 Neo 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他吃下红药丸、瓦解虚拟现实,再重新学习、重构现实、发现个体主动性,逐渐成为尼采笔下的超人(Übermensch),即具备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够打破既有规则之人。

这是一个范式转移:上帝/机械之神不再提供价值,先知不能直接告诉 Neo 他存在的目的,他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有意识地做出决定、用行动去体现价值。

Neo 可以是任何人,三部曲是对观众的直接喊话。它不是发现救世主的故事,而是主角选择成为救世主、相信个体意志的故事。即便在后两部似乎有反转,锡安的诞生和救世主的出现都在矩阵的计划之内,有种宿命论的味道,但主角的一切决定仍由他自己做出,他在每一个路口选择了需要血泪抗争的艰难路径,最终逼得矩阵暂时妥协。

和当年的《搏击俱乐部》、前年的《楚门的世界》(1998)一起,Matrix 在世纪之交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对技术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能否认知真相、脱离控制、找回自由意志的拷问。它督促观众去思考科技的副作用、去阅读《仿像与拟真》,重新审视熟知的世界、辨别操控者、评估真正的人生价值。另外,辅以震撼业界的子弹时间和中式动作指导,三部曲还把警醒世人的信息包装成了视觉糖果、娱乐性十足的商业大片。

轻度剧透预警👇

在意识到三部曲有多重要后,再来看 22 年后的重启。你会意识到它变成了春晚小品。它曾经是流行文化先锋,制造话题引领潮流,是后续作品的灵感之源,就像石头丢入水中、被涟漪波及的鱼这才开始思考水的存在。然而如今,它不再引经据典、不再提出新问题,相反,它像你的中老年亲戚,从网络流行元素中挑选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的段子,让自己仍然显得时代相关。这显示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悲(没有说中老年亲戚不好的意思)。

第一部带来的概念震撼没有了。当我们看到 Neo 被安排成为游戏设计师、桌上摆着 TGA 奖杯,当我们发现担当本片打手的是机器水军(Bots),而片尾则安排设计师们谈论 Cat-trix、猫猫矩阵统治世界,这些浮浅的想象、类比和调侃显然更适合出现在网飞大电影里。从超前时代到追赶时代,不得不说很可怜。

曾经的严肃社论变成了轻浮的自我引用和自我评论。无数人在三部曲启发下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片中以短小浅的台词呈现。这不是自嘲,而是一种偷懒式的剧本写作——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再表现 Matrix 的深刻主题或是想出新的方向,所以借由“角色评论”和“角色讨论新点子”这样的情节耍小聪明,“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我比你们先说了”。它好像点到了人们曾探讨的所有主题,却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说;好像在讽刺华纳拍了续集,但这种我骂我自己玩多了显得很没劲。

华纳和迪士尼学习了很多。没学一点好的。

像星战7一样自我抄袭,电影把粉丝喜闻乐见的怀旧片段重演一遍,甚至给它找了一些设定上的理由。救世主的二次觉醒几乎完全复刻前作,除了船名变成了记忆之神。和原初的潜意识梦醒、主动追寻白兔、打破和重构现实相比,这次重复过程没有任何新的成分、没有给 Neo 增添任何新的角色发展,它只是一次机械重制(remake),一场三流同人式演绎,比粉丝自制还不如。

我还没见过这么失败的 remake。怎么会画面、特效和动作指导比 20 年前还退步呢?这是时下流行的 demake 吧?

接下来,剧情和概念成了最次要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典场景重现、经典人物 say hi,仍然是星战续集式讨巧又错误的媚粉。一个个序列生硬衔接,只是为了激起一些情怀共鸣,这又是一种机器逻辑,目的只在于从最肤浅的感官层次上激起观众反应(response),就像我们当年看到 Rey 跑向千年隼时全影院都在鼓掌“哇千年隼!”一样,这里省略了很多为什么、怎么会、何必呢的问题,它们全淹没在了被精心控制的情绪反射中。

老人物、新角色、甚至是新锡安 Io (与机器之城 01 相对)的引入,有必要吗?简直比 2000 年的游戏过场动画还平板。奈奥比支线更是俗之又俗,2021 年了为什么还有这种刀子嘴豆腐心将领最终默许反叛小孩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桥段?史密斯和墨菲斯都换了脸,为什么不干脆将之设定为新角色?毕竟这两个换脸角色已经和之前的版本几乎毫无关联。

看完电影你不会在乎除了 Neo 和 Trinity 之外的任何人,因为他们都是次要工具人。第一部塑造性格各异船员的那种诚挚不见了,现在这波船员身上只是挂满了标签,你是迷弟,你是赛博人,你是女同性恋,本系列出柜的第一个“酷儿”角色,就像迪士尼电影第八个第一个出柜的角色一样。

老实说,我们对于男女主角的感情也仅仅来自三部曲,以及对演员本身的喜爱。毕竟本作的角色弧光约等于零——不但是救世主毫无进步,他甚至只有第 100 次使用原力停子弹这一招了,Trinity 也错失了被好好塑造的绝佳机会。

很多观众表示本片是女权宣言,他们对此感到不满意。我一点都不同意这种判断。我认为二十年过去了,沃卓斯基还是不会写女角色。

20 年前的 Trinity 虽然是个比当今女超英更时髦、更强大的英雄,但她的角色本质仍是“爱上救世主”,最后为爱牺牲。我们不知道她如何觉醒、不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心里除了爱情还在想什么。他们本来在重启中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去展现她的二次觉醒。Trinity 现在被机器赋予的虚假婚姻生活绑定了,她要如何逃离呢?

很遗憾,我们只看到 Neo 的主动努力。Trinity 仍然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她最后推翻决定的时刻非常突然也毫无说服力。为什么?电影除了两小段对话外,从头到尾没有从 Trinity 的视角展现她的不安、怀疑、挣扎、抗争和夺回意识,它把 Neo 的醒来详细展现了二遍,却完全忽视女主视角。所以观众只是跟随救世主完成了又一场英雄救美。这让分析师通篇强调的 Trinity 作为救世主灵魂伴侣的重要性、她的起飞和最后对分析师的教训显得格外装模作样。

(说真的,你要是这部拍成 Trinity 视角的觉醒夺好啊!)

没有过程、铺垫和任何角色塑造,最终直接导向女主崛起,让女主去承担说教意味严重的段落。这种写法是“展示,不要告诉(Show, don't tell)”的反面典型,它没有取悦到任何一个观众,包括女权主义者。

对于反派的塑造同样让人失望。当我们回看重装上阵,仍然会为架构师的独白深深吸引。这样一个精于算计、全局在握的主控程序,以上帝一贯的白人长者形象出现,非常符合机械之神的设定,他在片尾被预言家质疑会不会说谎时,反问“你以为我是人类吗”,机器的优越感尽数体现。

与之相比,矩阵 7.0 的分析师被塑造成了一个小丑,一个 “Bigot”,毫无节操,用婚姻和孩子绑定女主、要求 Neo 管好自己的女人。

优秀的作品用强大的反派衬托主角的伟大,主创带着爱意去描写反派,让他们看起来骨血丰满、魅力十足、与主角平等;差劲的作品把反派写得人人喊打,把一切可憎的标签朝 ta 身上扔,可是这无法体现主角的优秀,因为连普通观众都能处于高地!

史密斯在三部曲里还被观众怀疑是真正的 1(The One/救世主),然而在这部同样被降格成了道具人,他的存在只是服务于粉丝、服务于主角逃生,甚至还上演了最后一秒降神(Deus Ex Machina!)拯救主角。老实说,他可能是来炒 CP 的。

对了,本片确实有一条信息是沃卓斯基想额外强调的,那就是“非二元”。三部曲呈现了一个非 0 即 1 的二元世界,人 VS 机器,情感 VS 理性,无知的愉悦 VS 真相的残酷,红 VS 蓝,我们VS 他们。Neo 面临的所有选项也都是二元选项,吃不吃红药丸?救不救墨菲斯?锡安还是爱人?不过在重启里,导演致力于打破二元界限——Neo 的游戏《二元》(Binary)无限延期,人与机器实现了合作,史密斯甚至和主角策略性结盟。不过这也不值得记笔记,无非是沃卓斯基姐妹支持 trans ideology 罢了,开心就好。

更尴尬的是,星战7至少还具备一些大片的娱乐性。本作通过廉价的色调、Emo 青少年般的配角造型、难看的动作戏,真实体现了流媒体电影的水平,而大段解说(Exposition)被随意安插在台词中一股脑倒出,刻意让人费解从而忽略它的浅薄。

要知道,第一部的解说完美融合进画面和动作场景,是“如何插入解说”的教科书般指导——展示,不要告诉,这个最基础的叙事准则,重启完全将它抛在脑后。

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无非是现实里电影公司想卖蓝药丸而已,他们让引领革命的作品成为自身讽刺的对象,让它满足于做纯粹的娱乐消费品,如同矩阵把 Neo 的痛苦记忆包装成游戏兜售。它把 Matrix 降格到了《头号玩家》的层次——头号玩家里可能有百来个 IP 可供二手传播,这里只有它自己。

当然不止是电影公司,电影已经死了,我们游戏业如日中天。虚幻引擎 5 的技术展示带来了新片不具备的震撼,当我们在 PS5 上运行《黑客帝国:觉醒》时,很难不为真正的次世代画面震惊,它确实模糊了真假边界,人类没有比这一刻更接近矩阵。作为玩家,我们对次世代游戏的未来感到期待,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很讽刺:

他们竟然让两名救世主为模糊真假的技术站街。虽然他们有意识地说出了“是营销人员让我们这么干的”、“远离营销”(顺带控诉 CDPR),但他们确实在帮忙兜售蓝药丸!好比本该控诉无良资本家的 2077 自己变成了反派,本该为原力带来平衡的阿纳金将其置于黑暗。

我不是路德主义者,不是想说,抵制 Epic!抵制虚幻 5!抵制矩阵!相反,我们建议所有人去欣赏一下这个 demo,它比新电影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三部曲的内涵——

矩阵已经到来,它将把我们带向哪儿?数字身份可以精确逼近肉身个体,这意味着什么?当科技塑造的现实感觉起来越来越真,“真实”的定义是否改变了?如果你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更多快乐,真实与否很重要吗? 你可以通过回看三部曲做出自己的决定。

时至今日,它们也没有过时。无论是充斥眼界的消费品、社媒上吸走我们注意力的琐碎八卦,还是豆瓣提供的隐私条款更新其实并不具备选项,你都能在各处找到矩阵的对应。我们早已身处一场战争。


ps. 如果沃卓斯基对这个系列失去了兴趣,把它开放给其他各领域的创作者,就像星战传奇宇宙一样,可能是维持系列新鲜感的最好方法。

pps. 从爱丽丝到多萝西到 Rapunzel,这系列真的致力于泥塑基努。基努带货好厉害,但不要碰赛博朋克了,谢谢。

ppps. 有人被 PUA 了吧,就这还能挽尊说导演通篇骂街骂投资人实属勇敢。大笑了家人们,WB赔钱了吗就是说?

 6 )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影评,矩阵与人类进入相爱相杀,持续共生

YO~时隔18年!经典的《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续作第四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终于来了!

第四部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无疑是在沃卓斯基杰姐妹此前自己建立的巨人肩膀上,想要再飞出一个台阶,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只有拉娜·沃卓斯基。

虽然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但也并非抱着这部电影能再次颠覆三观再次提出新概念的期待去看。

看完电影后,我认为,影片想要探讨的一个概念和核心之一,就是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这部电影,和影迷进行一次对谈。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时间背景放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之后发生的故事,显而易见在第三部《矩阵革命》结尾尼奥死了但又没完全死,而崔妮蒂也是一样的命运,虚拟和真实世界,还有新的故事等着尼奥去解决,或者说,选择。

尼奥被复活后,他的意识再次接入全新升级的矩阵7.0,矩阵通过前面三部曲的学习,也获得了不少“用温柔进入凉夜”的方式,将尼奥隐藏在矩阵里。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和悬疑控制得不错,在没否定三部曲世界观设定的同时,巧妙的运用了类似于《瑞克和莫蒂》第四季第6集,用一整集去调侃好莱坞经典叙事节拍。

同时那一集也夹带着一如既往的荒谬、虚无主义和存在论、女权和经典致敬等等元素吧,一整集都在不断打破不知道多少面墙,和影迷去交流。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前半段就是利用这种同心圆式的穿透方式,把前面的三部曲的剧情裹挟在一个游戏载体里,然后把尼奥变成一位开发创作矩阵游戏,并有着心理幻象焦虑症的设计师。

借着这个游戏外壳的包装,创作者们一直不断通过台词告诉黑客帝国的影迷,这18年来,大家对三部曲的解读和发散,主创都有吸收,现在一次性做一次回馈。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前半段,是影片玩得很纯粹和简单,也不去顾忌观众如何看待,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挑明的告诉观众,主创们多么希望用这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锤击此前三部曲缔造的神话闭环,让《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去接纳进18年前的矩阵端口。

可以做到吗,显然主创也在讽刺自己或许没有足够的运气和天赋,就如影片打造黑客帝国三部曲游戏后,很难进入第四版游戏的故事剧情。

于是影片干脆自我解除故事的枷锁,打开多元墙,和影迷玩一场疯狂的迷因对话和狂欢。甚至是去对整个现今影视行业所谓的电影宇宙,以及热门IP续作的激烈回应。

这部电影展现了沃卓斯基高强度作者型的表达,虽然只有拉娜并不完整,但影片呈现出来的观点和概念,于艺术片也好,对应商业娱乐片也罢,都对观众不会太友好甚至晦涩,但影片有着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风格,不一定每个人都接受和喜欢。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毫不相关的电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改编剧本》,鬼才查理·考夫曼做编剧。

影片讲述的是主角查理因为一部作品获得极大认可,并尝试再做出惊人的下一部作品,但这次他想要玩出新的花样,还打算利用这个新作品,对传统的剧作模式抨击和嗤之以鼻。

但当查理写到一半时卡住了,发现无形中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天才,故事之神这次没有握住他的手再次眷顾他。

查理尝试跳脱编剧或创作者的束缚,想去给出人们新鲜的想法和观点,但无奈于到最后自己的人生,反而变得越来越混沌,现实和改编剧本两个世界,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被纠缠进去。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诞生,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或者说挑战,沃卓斯基又不想重复循环,那索性就跳脱框架,对自己曾经的三部曲进行重新的解构,这种解构是碎片化和独特的,并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

影片带着不少三部曲的影子,如同矩阵这次升级的版本,依附了太多三部曲所带来的的阵痛挥之不去。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能很好捕捉到影片带出来的每一个细节彩蛋,影片有意或无意迸发出的情怀卖点,我还是很吃这套的,毕竟我是真的喜欢《黑客帝国》三部曲。

而且影片和三部曲的剧情联结也不少,延伸和补充了更多黑客帝国世界观的细节,等到深度解析系列我们再聊。

我在看影片时候很忐忑,因为很担心影片会否定掉前面三部曲的世界设定,但很庆幸没有。

影片中段回归到三部曲世界观故事轨迹,我们也终于能看到机器世界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进化,以及锡安迭代的IO世界。

影片后半段转换另一种视角,我们能看到在后三部曲时代,人类和机器已经进入到一种非必要剑拔弩张的智慧里,而与此同时,机器或人类,两者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依存,影片想要继续对曾经人机概念的议题进行拆分和重组,已达到一个新矩阵的世界观。

正如影片结尾架构师提出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太多愁善感,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活在舒适圈,红蓝药丸,并不会像影片中的主角们,都只选择草莓味。

人和机器之间,正如新交替的世界里,每个从矩阵出来的人,都插满了更多的管子,后脑勺的接口也从单个变成了一双,人机之间的交织变得更为复杂。

三部曲后的真相世界,似乎真相已不再重要,而是人在了解真相后如何去看待这场变革,未来之后的人自己的选择,成为真相背后的重点。

就如崔妮蒂需要做出自我意愿的选择,才能安全脱离母体,她的挣扎其实带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崔妮蒂现实中没有真爱之人尼奥,而在矩阵中有着温馨幸福的一个家庭,这种情况人们的选择会是什么。

影片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很多,是碎片化和肆意的,就如还是片尾彩蛋所压轴影射的,现今碎片化和强迫性的网络输出主义,滑动手指就能看各种各样的论述,或者有吃不完的瓜。

影片中矩阵7.0,也同步到了在和我们一样的信息时代,虚拟和真实越靠越近,虽然虚拟不能替代真实,但靠着手机和电脑或平板,联结另一端的虚拟或真实,已经变得无法分离。

2021年,连矩阵母体7.0的构架师,都变得夹带了自嘲基因,给崔妮蒂取名蒂芙尼,对于尼奥和崔妮蒂的胜利也看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构架师知道对于人类的学习依然在继续,就如圆周率无法完结,矩阵和人类的共生已成注定会一直持续。

 短评

真正意义上的reboot,开始但不止于戏仿自己,也没有简单的重复或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当今的视角再去批判性地重构(并突破binary)。尼尔和崔妮蒂的连结在新世界里被利用并沦为情感劳工(literally),但沃卓斯基还是执拗地去强调左翼式的爱与团结的必要性。这条脉络更多是延续了她们在《超感猎杀》里的思想(通过卡司也能一窥一二)。面对系统性的trolling,唯一的抵抗只有坚守阵地,而重启的黑客帝国无疑是让这些被认为“土”的事情重新变“酷”的一种尝试。

5分钟前
  • Methy
  • 力荐

人过中年只能靠气功了

8分钟前
  • RITA
  • 还行

死后我来到天堂门口,看门的天使翻着我的生平,说:“让我看看,坏事,坏事,大坏事,说老实话你应该在地狱被烧红的铁签子穿过屁股。”天使又翻了一页:“这里,你曾经劝一位想看黑客帝国4的朋友千万别看,说有这钱不如去吃麦当劳。一位圣徒,请进。”

9分钟前
  • 拧发条鸟
  • 较差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回事,恶评显品味?画质拉满,音效拉满,情怀拉满,成功延续矩阵传说,有什么该得打低分?

13分钟前
  • 潇湘水云
  • 力荐

矩阵重启没再请香港武术指导绝对是个错误

16分钟前
  • 如意萬重
  • 还行

这不就是第一部的中年疲惫版翻拍,基努的动作戏还是一如既往的笨重啊,基督味倒是越来越浓了

1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这三颗星分别给黑客帝国 1、2、3 。拉娜和莉莉都不再是沃卓斯基兄弟了。

24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3.5是懷舊+自嘲+少許新意的續集,沒有妹妹莉莉參與,拉娜還是丟出不少我覺得有趣的東西,符合當今世代的探討,也充滿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自我揶揄,淡化了哲學探討,強化了自我嘲諷,相隔多年再次回歸母體,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也都有了不少變化。4與1有不少互文與角色性別置換的轉變,1是崔尼蒂解放尼歐,4是尼歐解放崔尼蒂,軟性重啟的續集內核仍然是個愛情故事,機器人與母體永遠都無法拆散尼歐與崔妮蒂的連結,相隔多年再看到這一對破鏡重圓,穿著招牌皮衣,就是味道對了,但是沒八爺回歸參與的動作設計,場面只能用一團糟來形容,單純拉娜自己搞,就是混亂中又努力找回過去的動作感,看完只能說還是讓給專業的來吧,好壞參半的續集,劇情還不錯,但是動作戲稀巴爛,無法完全喜歡這部,但也挺開心看到母體重啟,潔西卡亨維克真的好正我超愛

26分钟前
  • Puff
  • 还行

黑客帝国三部曲系列加一个动画版已经完美闭环。如果你想看第四部,可以试试再看一遍三部曲,总是有新东西会触动到你!

31分钟前
  • Neo
  • 还行

拉娜·沃卓斯基疾呼:「电影已死!叙事已死!」官方吐槽,最为致命,一部讨论自由意志的电影,被多数人记住的只有Bullet Time。更讽刺的是,创作者也被挟入loop之中,沦为重复自己炮制续集的工具。「以前的艺术、电影、书都要更好,那时候还有所谓原创。」不难解释莉莉的缺席,所幸拉娜用部分的创作自由,打破第四面墙,让女性觉醒,完成那身份转变的飞翔。

35分钟前
  • 推荐

没想到还有段《釜山行》...最后简直就是二进制版僵尸世界大战...

40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电影已经死了,游戏也过时了,我们需要更多 cat videos。

43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先不提meta策略的有效性(《双峰:回归》曾经给我们作了榜样),失败之处在于它本应该是关于空间的电影,但却变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连反派人物都从“建筑师”变成了“心理咨询师”);诚然,在《矩阵革命》的结尾,尼奥和史密斯在雨夜中毫无意义但又无比炫酷地打了十分钟的架后,沃卓斯基对于设计动作不再感兴趣,任凭其沦为好莱坞程式化的“无影像”,连续性的武打节奏变成了高速剪辑的碎片、飞溅的爆炸物和人体形状的残块,正如某角色所言,它失去了曾经的“优雅”,Matrix变得张牙舞爪,直白到吓人地展示其武装暴力与愚民策略的恐怖;因此,即便当沃卓斯基将主题切回到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时,这些连带的拖泥带水之物让捕捉这些情感变得不大可能(而这点在前作里就做得更好)。

47分钟前
  • TWY
  • 还行

黑客帝国三部曲外传之寻找崔妮蒂。 讲述了一个深陷迷途的男青年,沉迷游戏世界不能自拔,然后在外接干预之下,清醒过来。但是为了挽救自己那个还沉溺在游戏的女友,毅然返回游戏中,和管理员做出艰苦斗争之后,成功把自己和女友都升成了神级装备,逼的管理员不得不向氪金大佬妥协,最终成功救回女友的故事。

49分钟前
  • W.史密斯
  • 较差

看前特地又看了遍前三部,事实证明是对的。岁月的痕迹真的一目了然地残酷,这艘舰上的男女新兵的戏份尴尬地像硬塞进来的关系户,后半部分突然涌出一堆熟面孔以为自己在看Sense 8呢……不得不说乔纳森是真的帅!

51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还行

黑客帝国剧组23年再聚首一起重温经典片段

55分钟前
  • 舞当派
  • 较差

华纳:你拍也好不拍也罢,这个项目一定要上马。沃卓斯基:ojbk。

58分钟前
  • To-Mars
  • 还行

非常怪异的电影,难以用好或坏描述。像侵入他人梦境目睹一些谲诡,过后了无痕迹,只留下一些让人胸闷的feeling。

59分钟前
  • nacchan
  • 还行

我终于知道莉莉为啥不想执导了。这啥玩应?WHAT A MESS(捂脸)。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狗尾续貂,哦不说狗尾都是侮辱狗。开头还好,越到后越支离破碎,感觉是拍着拍着不想拍了。各种尬炒冷饭,镜头晃瞎眼,动作戏一塌糊涂。剧情上也毫无深度可言,就完完全全爆米花化了,WTF. 多一颗星给我家基努里维斯。

1小时前
  • Nyctophilia
  • 较差

难得日本早于其他的确先上映了。非常失望。大量的情怀和闪回。整个调性和前三部曲相差巨大,显得过于玩闹了,而剧情一会又想深刻一会又很娱乐,显得非常割裂。叙事上非常meta,不同层级里的“角色“,一会儿在聊现实,一会儿在聊真实,一会儿在聊matrix里的游戏,一会儿在聊这个电影本身。然而大量意义不大的对白显得神棍又拖沓。此外,通过角色之口对影片中的对本影片隐(明)喻的游戏进行吐槽,对各种桥段吐槽,并不会让这些很烂的表现获得免于被喷豁免权。打斗戏和飙车戏都非常拉胯,属于可以直接跳过的内容。以及整个crew的扮相也太讨好了...当然等字幕出来还得再看一遍.//预告片还是很对味儿的 过去二十年了 不仅电影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在生命科学计算机技术上我们都有了各种各样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新时代下黑客帝国如何展现其世界观魅力有待考察

1小时前
  • Stan 少想多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