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勒

HD中字版

主演:维尔日妮·埃菲拉,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加斯帕德·尤利尔,桑德拉·惠勒,劳尔·卡拉米,尼尔斯·施内德,保罗·艾米,阿图·阿拉里,Adrien Bellemare,Jeane Arra-Bellanger,Liv Harari,洛伦佐·勒费弗尔,Aurélien Bellanger,Philip Vormwald,Henriette Desjonquères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西比勒 剧照 NO.1西比勒 剧照 NO.2西比勒 剧照 NO.3西比勒 剧照 NO.4西比勒 剧照 NO.5西比勒 剧照 NO.6西比勒 剧照 NO.13西比勒 剧照 NO.14西比勒 剧照 NO.15西比勒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西比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碧勒(维吉妮·艾菲拉 Virginie Efira 饰)曾经是一名心理医生,却因为实在是太过于热爱文学创作,而最终选择放弃做医生,一心扑到了写小说上。一次偶然中,西碧勒邂逅了名为玛格特(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的女子,玛格特是一名女演员,正身处于情感纠纷之中无法自拔。  玛格特参演了一部电影,却怀上了男主演伊戈尔(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 饰)的孩子,而伊戈尔和这部戏的导演艾迪斯(劳尔·卡拉米 Laure Calamy 饰)是情侣关系。这段复杂的三角恋让玛格特痛苦无比,对西碧勒掏心掏肺,而西碧勒则偷偷录下了两人的谈话,作为创作小说的灵感。忍者乱太郎以一当百的管家音乐公主爱美莉第一季美色时代大天使幻灭第五季因为爱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二季同栖生活暗算 2006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那山那水红色机尾电影少女2019飞象计划真田丸边缘行者(国语版)情迷画色新编辑部故事我的校花妹妹怪咖啡佛罗里达饭店怨灵人偶马上双雄从前有座灵剑山电视剧嗨我的麻烦精串流先锋offer尽调局我的邻居是美女希腊欢迎你宠物坟场2(2023)我爱红娘爱情麻辣烫不可思议的爱情速看版我的宝贝2015去他*的世界第二季暴风姊妹情亚洲超星团粤语版空军一号1997安娜贝尔3:回家日照重庆历史入门 101第二季勇者无惧(2022)被告人幻想嘉年华 EX Season

 长篇影评

 1 ) 把《西比勒》定性为情色喜剧绝对是错误的!

《Sibyl》(西比勒)是法国女导演Justin Triet(茹斯汀·特里叶)的最新作品,编剧是由Arthur Harari(阿图·阿拉里)和她一起共同担任,影片获得2019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比利时美女演员Virginie Efira(维尔日妮·埃菲拉)因主演本片同时荣获2019国际影迷联盟最佳女演员奖和2020法罗群岛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茹斯汀·特里叶被称为法国才女导演,1978年出生,刚刚40出头。

2012年作品《Vilaine fille mauvais garcon》(淘气的男孩女孩)荣获第62届柏林电影展“欧洲最佳电影”称号;

2013年作品《La Bataille de Solférino》(索尔菲雷诺之战)在戛纳首映,获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和法国恺撒奖最佳处女作提名;

2016年作品《In bed with Victoria》(维多利亚)为戛纳影评人周开幕片,并获法国恺撒奖五项大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女演员、男配角、原创剧本。

Justin Triet的作品有个人明显的特定风格:情绪穿透与细节严谨,临场深入触动观众的感性体验,看似松散的叙事方式在特定专业知识框架内逻辑严谨。

Justin Trie喜欢拍心理学电影,最近两部作品《Sibyl》和《In bed with Victoria》,心理咨询师都是影片中关键的角色设定,片中有关心理咨询情节很贴近现实,对心理咨询职业规范精通,特别是职业禁忌和边界。

近几年,国内外优秀电影团队中都有心理学专业人员,这是团队组合趋势,当他们懂得运用心理学,心理学将不断为电影赋能,观众也能通过影片感受心理学的魅力。

电影《Sibyl》简直可以作为心理学案例,影片体现导演编剧心理学专业素养极高,涉及心理学的剧情严谨专业,这种高水平的驾驭,让get到的观众必定十分过瘾。遗憾的是中国大陆从未引进Justin Triet的作品,只能通过网络下载观看,而港台地区引进她的作品比较多。

《Sibyl》作为2019台湾金马奖选映影片,Justin Triet导演本人还亲临台湾参加多场与影片相关的活动,影片在台湾发行方取名为《寂寞诊疗室》,可能发行方觉得这个名字比较有噱头。本人认为还是大陆网友直译为“西比勒”比较好,本来这就是一部人物主题电影,“西比勒”是女主的名字,“寂寞诊疗室”有噱头,但也有点跑偏。

《Sibyl》的主要演员来头都不小,饰演女主的比利时美女演员Virginie Efira(维尔日妮·埃菲拉)被称为法国票房女星,颜值和演技都备受赞誉,这是她第二次与导演Justin Triet合作,上一次双方的合作很成功,作品《In bed with Victoria》的票房和奖项都很好。

《Sibyl》戏份最多的男角色是由2017年法国恺撒电影奖最佳男演员Gaspard Ulliel(加斯帕德·尤利尔)担当,拥有“法国第一男神”之称。

第二女主是由法国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担任,她曾获得法国恺撒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的奖项,2013年主演法国著名导演Abdellatif Kechiche(阿布戴·柯西胥)执导的电影《La vie d' Adèle》(阿黛尔的生活),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过去两位导演、编剧的作品都拥有很好口碑,加上演员颜值高、演技硬,还有性感美女主演Virginie Efira的大尺度激情戏份,在影片上映前影迷就很关注和期待。

2019年5月24日影片在法国全球首映,11月29日在台湾公映,欧美和台湾地区的观众并没有如预期般对影片有很好的评价,目前IMDb评分5.8,豆瓣评分6.6,与电影专业圈里的高评价对比,有明显落差,更不可思议的是豆瓣上居然把影片的类型标位喜剧,不知道误解有多深。

在台湾高雄的首场特映会前,导演Justin Triet特别提醒观众要“聚精会神地看,特别是前15分钟”,不然可能看不懂影片。来台湾之前,她应该注意到欧美观众的反馈,观众无法完全领会影片内涵,导致对影片评价很一般。

影片在带动观众情绪上过于强烈,反而对深层内涵造成遮蔽。比如观众一般都能看懂《盗梦空间》,但能看懂《穆赫兰道》就很少。目前网络上《Sibyl》的影评不少,但基本都只是停留在浅层上,表达感受体验,而缺乏对影片内涵结构的解读。要从深层上去解读影片,专业心理学素养不可或缺,只有专业心理学视角才能导与演、编剧达到同一,不然视角偏差必定带来误解读。

一部注重心理学元素的影片,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略错过,需要仔细审视每个场景和情节。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会有深度剧透,但好在《Sibyl》不是悬疑片,而是非常适合反复品味多遍的剧情片,本文既可以作为观影前做功课,也可作为观影后的参照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网络上有关《Sibyl》的内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以情色、欲女为噱头,吸引眼球获取点击;

第二类把影片往宏大立意拔高,“现代女权”、“女性独立”等无中生有;

第一类明显很肤浅,第二类则是错误视角,恣意跑偏。《Sibyl》是一部典型的硬核心理学电影,曾经作为作家、心理咨询师的西比勒,人生一直受困于情绪勒索的负面影响,影片同时还涉及退行、投射、依恋关系、亲密关系等心理学的理论与观点,剧情以心理咨询师西比勒越界进入求助者玛戈的生活为主线,辅以人物的回忆及其他人物事件,呈现西比勒的人生变化、过程挣扎、心理崩溃、疗最终愈。

回归写作是“退行”现象

影片从女主西比勒决定重操旧业回归写作开始,她厌倦再当心理咨询师,想回归到十年前的写作状态,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是一种“退行”现象。

“退行”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退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人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西比勒的欲望,是十年前与前男友的恋情,她始终无法释怀。

1954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在论文中指出,作为心理崩溃前兆的退行,应被心理治疗师视为一种治疗机会,而不是防御。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自己都“有病”。西比勒本身就是一个“有病”的心理咨询师,虽然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却始终未能疗愈自己,正如温尼科特指出的,决心重操旧业是她心理崩溃的前兆,也是绝佳的治疗机会。

情绪勒索

十年前西比勒曾是全职作家,从影片伊始出版商巴莱斯话中,可获知她当时很被看好,大有前途。但因男友离她而去,失恋带给她严重心理创伤,她至此放弃写作。十年过去,她依然无法对那一段恋情释怀,她时常回忆起与前男友加布里埃尔在一起的情景,西比勒未曾被彻底疗愈。

失恋对西比勒而言如同一座活火山,在特定刺激下随时爆发,在接诊求助者玛戈后,西比勒对人和事发生错乱的投射,一步步走向混乱失序。其实这一切西比勒在劫难逃,根源在于她的原生家庭,造特别是“被情绪勒索”造成的人格缺陷。

西比勒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影片中只提到她的母亲和姐姐伊迪斯,从西比勒的回忆和表述中可知,她对母亲有着怨恨,母亲经常酗酒,对待女儿犹如奴隶。母亲对两个女儿进行情绪勒索,操控她们,姐妹俩长期受害于母亲的情绪勒索。被情绪勒索是一种伤害,在母亲潜移默化之下,更深远的伤害逐渐显现,姐姐伊迪斯和西比勒也都变成“情绪勒索”的施行者。一个人如何被对待,特别是主要抚养者、亲近的人,将决定他如何去对待他人。就像一个人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只能在生活中运用已知的。

伊迪斯从始至终都没有质疑过母亲,她简直是母亲的化身,而西比勒因离开家庭而有所觉醒,对母亲产生强烈反感,但情绪勒索的不良影响已深度内化,母亲离世后姐姐伊迪斯住到她家里,姐姐习惯以情绪勒索的方式对待她,姐姐有害的互动模式持续影响她。

苏珊·富沃德(Sunsan Forward)博士是美国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师和畅销书作家,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她在2000年写作出版的作品《情绪勒索》让更多的大众对情绪勒索有所认识,她在书中提出“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

2017年,台湾心理师周慕姿写作出版《情绪勒索 — 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获得2017年诚品书店销售总冠军,书中写到,“情绪勒索的互动循环,其实牵涉到三项非常重要的元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情绪勒索者非常擅长做的就是:贬低被勒索者本人或其能力(自我价值),引发被勒索者的罪恶感,以及剥夺被勒索者的安全感”,“情绪勒索者擅长知道被勒索者‘最在乎的事物’为何”。

读懂理解两本书中分别提出来的“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和三项重要元素,在观看影片《SIBYL》的过程自然就能把它们跟剧情和人物对应起来,提升对影片的观感。

西比勒被情绪勒索

西比勒对跨年夜那一幕的回忆,她跟男友在酒吧里欢度跨年夜,当她正沉浸在幸福中时,姐姐伊迪斯不期而到,要求西比勒跟她一起去看母亲,被西比勒以“我没法看着别人毁了自己”拒绝。

伊迪斯马上对西比勒进行情绪勒索,显得驾轻就熟,她情绪激动地说:“她不是别人,是你的妈妈”,暗示西比勒对母亲负有责任和义务,意欲引发西比勒的罪恶感。

当西比勒男友在一旁刚开口说话,伊迪斯立即训斥他:“你没看到这是私人谈话吗”,“你又酗酒了?你变得这么强横,都是被你男朋友影响的”,姐姐故意狠戳西比勒"酗酒"的痛处,激发西比勒的罪恶感,同时对西比勒和男友两人的自我价值进行贬低,讽刺西比勒男朋友没教养、没素质,西比勒越变越坏,都是被男朋友影响的。

“你还在他妈的象牙塔里吗?你就在那儿待着吧,温暖舒适,别出来了,出来肯定头晕”,伊迪斯对西比勒的能力的嘲讽,把妹妹上大学扭曲为逃避现实寻求安逸,不断加码贬低西比勒的自我价值和能力。

“我就从你的世界消失,彻底消失”,伊迪斯在临走时对西比勒进行威胁,恐吓自此断绝关系,试图剥夺西比勒的安全感。

从跨年夜姐姐伊迪斯与妹妹西比勒的言语交锋可以看出,伊迪斯对西比勒的“情绪勒索”如同家常便饭,西比勒除了拒绝,无力反击。

负性压力的延续

深夜,西比勒戴着耳机在房间里写作,当取下耳机时听到姐姐伊迪斯在客厅哭泣。伊迪斯说被噩梦惊醒,梦见母亲死于车祸的恐怖样子,没有下巴,舌头伸长垂至脖子。迪斯梦里母亲“伸长的舌头”最为突兀,精神分析的观点中,舌头是言语训诫的象征,噩梦是伊迪斯过去被母亲情绪勒索的负面压力延续。

伊迪斯抱住西比勒痛苦抽泣,突然说:“我觉得我要喝一杯。”西比勒曾经酗酒成瘾,伊迪斯喝酒触动西比勒的回忆。

当得知母亲因车祸离世后,她对男友说:“所有我讨厌我自己的地方都来自她,我不想变成她那样!”母亲因车祸丧生,男友安慰她、开导她,西比勒坚持认为不是意外,母亲的死让她背负着罪恶感,但她又厌恶与母亲的关系,她对母亲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伊迪斯知道西比勒一直在努力戒酒,但她毫无顾忌地端着酒回来,习惯性地对西比勒的感受完全漠视。

伊迪斯边喝酒边哭诉,表示自己寄宿妹妹家很过意不去,同时又很无奈,自己孤身一人,一事无成,无法自立,还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并责问西比勒为何能对母亲没有思念。

伊迪斯意图向西比勒强调,西比勒是她唯一的亲人,有责任为她提供帮助,给予她依靠。伊迪斯的情绪勒索非常奏效,西比勒立即以孩子喜欢伊迪斯为由安慰姐姐,还说伊迪是“自己认识的最自由的人,从来不骄傲自满”。

不安全感是情绪勒索者重要的心理驱动,伊迪斯有着极大的不安全感,她情绪勒索的,使自己的不安全感得到缓解,长年以来,西比勒对伊迪斯情绪勒索很配合,已近乎无意识自动化的程度。伊迪斯对西比勒的情绪勒索屡试不爽,而她也正给下一代人带去负性影响。

西比勒在厨房忙着料理食物,10岁不到儿子无意中看到她电脑里正在写的小说,好奇地读出来,她发现后严厉地喝止儿子,并让伊迪斯看管一下儿子。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随后发生,伊迪斯认真仔细地教外甥“要学会操控妈妈”,她对着外甥详细地剖析西比勒的心理,从母亲身份到职业痛点,然后从情绪酝酿到台词细致地指导外甥,在伊迪斯的一番教导下,塞尔玛走向西比勒,按伊迪斯的传授,情绪到位地说“妈妈,我好害怕我这一辈子一事无成”,西比勒顷刻完全沦陷,伊迪斯在一旁得意地看着,外甥成功地对西比勒进行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者与被情绪勒索者通常关系亲近,勒索者对被勒索者了如指掌,深知被勒索者的致命弱点。伊迪斯和西比勒带两个小孩到户外草地休闲,当西比勒走开忙着给玛戈发信息时,伊迪斯对两个小孩说:“很多人一生中都不开心,她们摆脱不了,她们靠许多东西来麻痹自己,靠什么东西呢?酒精、药物,或者两者都要,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但没有完全好,然后当她们有了能量,然后就用这些能量去毁了别人的生活。”这句话准确地点破西比勒人生的真相,她在孩子面前贬低她们母亲的形象,正一步步地把情绪勒索传授给下一代的孩子。

西比勒的情绪勒索

一个人被世界如何对待,他回馈以同样方式对待这个世界,经常被情绪勒索的人,也将不知不觉学会对别人进行情绪勒索。西比勒遭受母亲、姐姐的情绪勒索,而她也时常情绪勒索他人。缺乏“同理心”,是情绪勒索者人格特点,他们过度在乎自己的需求,难以关注别人的需求,或者根本忽视别人的需求,觉得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西比勒决定重操旧业,开始把自己接诊的患者转介,当她告知一位跟了她7年求助者,求助者当场崩溃,狂躁不安,痛苦不堪。西比勒的丈夫艾蒂安对她如此突然冷漠的做法,比作“外科医生手术做到中途,突然离开,说要去写小说”,而西比勒对丈夫表示自己只有一点点内疚,没什么关系。

十年前西比勒的书首次成功出版,男友加布里埃尔一直给予她鼓励和帮助,他是唯一相信西比勒能成为作家的人,所以西比勒约男友到一家高档的餐厅吃饭庆祝。没想到加布里埃尔在此时向西比勒提出分手的要求,加布里埃尔对西比勒说:“你占据了太多空间,你太鲜活了,你把我切成两半,我开始讨厌帮助你。”

西比勒听后,情绪变得非常激动,否定加布里埃尔的说法,反驳说加布里埃尔的成就感在于拯救她,所以希望她的状态保持很差,她状态变好了,加布里埃尔就无法驾驭。西比勒讥讽加布里埃尔真是可怜,并且威胁要重新堕落以让加布里埃尔满意,当场不顾戒酒的约定,一把夺过加布里埃尔的酒一口喝下,狠狠地把酒杯摔得粉碎。

西比勒完全无法体会加布里埃尔的感受,反而对加布里埃尔进行贬低,然后以“重新堕落”的威胁向加布里埃尔施压,让加布里埃尔产生罪恶感。西比勒跟男友分手后,发现自己怀孕,不顾男友的强烈反对,执意把孩子生下来,无辜的孩子成为她威胁男友的筹码。加布里埃尔跟西比勒在一起,他为西比勒付出,西比勒还会对他进行情绪勒索,使得他在耗尽心力后感到无力,这是加布里埃尔决定分手的原因。

西比勒转介了其他患者,还保留给一位小男孩做心理辅导,但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她要么表现得心不在焉,要么只关注自己的需求,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小男孩都能够看得出来,因此很抵触,以很大的阻抗回击。西比勒与小男孩以玩大富翁桌游互动,约定每输一次回答一个问题,但西比勒很快失去耐心,强行修改规则,让小男孩一次回答两个问题,小男孩被完全激怒,以粗口回应西比勒。

西比勒完全没有给予小男孩应有的尊重,只想让小男孩顺从自己,配合自己,互动中充满情绪勒索,只为尽快达到目的。

求助者女演员玛戈发信息跟西比勒约在下午6点见面,本来西比勒回复可以约在下午五点半,但她却故意更改约到早晨的六点半,因为她不想由玛戈做主,由此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后来,西比勒严重的违反心理咨询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过程进行录音,越界进入玛戈的生活,把现实的人和事写成自己的小说。

督导,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进行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对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特别是纠正指出不当之处。西比勒的督导卡茨医生跟了她六年,他严厉地指出西比勒正在犯错误,提醒她应该立即停止越界行为。西比勒回应卡茨医生时,影射他冷酷无情,还好卡茨医生有着敏锐的专业警觉,立即强有力地指出错误。西比勒对他人的情绪勒索并非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无意识自动化行为,不管对待求助者,还是自己的督导,她都习惯性的以情绪勒索的模式进行互动。

两场激情戏的解读

影片中有两场西比勒与前男友的激情戏,确实大尺度的,使很多评论以“色欲”的视角来解读,把西比勒定性为欲女,这是完全错误的解读。对两场激情戏,只有看懂细节,才能体会到导演、编剧的意图。两场激情戏中,主要是通过男女双方主被动关系的转变,体现西比勒和其男友两个人在关系、心理上的变化。

第一幕激情戏,是西比勒与加布里埃尔确立恋人关系的标志。先是西比勒向加布里埃尔传递性爱信号,当加布里埃尔响应采取行动,脱去西比勒的底裤,把她抱上洗手台时,西比勒对加布里埃尔说:“我不爱你,我对你不感兴趣,我们什么都不是。”这把西比勒矛盾、扭曲的内心完全显露出来。

西比勒长年受到母亲、姐姐的情绪勒索,“真实自我”被消耗殆尽,没有能力确认和坦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强烈情感的冲击下依然压抑自我;同时,西比勒还不自觉地对加布里埃尔进行情绪勒索,这样说能够抬高自己,贬低对方。

加布里埃尔与西比勒进行身体交合,而是用手让西比勒享受性快感,整个过程以愉悦西比勒为主。此时,导演、编剧已经埋下伏笔,两人的关系存在不对等,加布里埃尔注定是被勒索、持续付出的一方,终将会因承受不住而离去。

第二幕激情戏,是发生在男朋友跟西比勒提出分手之后。两人在餐厅不欢而散后,在一个聚会上,西比勒目睹男友跟另一个女孩打得火热,贴身拥抱热吻缠绵。后来西比勒和男友同处一室,在屋内的壁炉前,加布里埃尔仰躺在地上抽着烟,西比勒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也抽着烟,旁边放着一瓶酒,西比勒全身只穿一件宽松低胸毛衣,下半身完全赤裸,气氛很阴郁而沉闷,加布里埃尔说:“那个女孩快把我逼疯,我恨她!”西比勒听接话问:“你爱她吗?”西比勒的问题让加布里埃尔很惊讶,加布里埃尔并不爱那个女孩,分手并不是因为另有新欢。西比勒略有所思后,边掐灭手中尚未抽完的烟,边瞄了加布里埃尔一眼,她俯身一腿跨过加布里埃尔的身体,正面骑坐到加布里埃尔的身上,非常主动、直接想要跟加布里埃尔做爱,强烈刺激使加布里埃尔由慵懒转为兴奋,两人开始激烈的做爱。

做爱结束,加布里埃尔又躺回地上,对西比勒说:“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加布里埃尔的话语里充满愧疚感,这正是西比勒想要的,她想借用愧疚感留住加布里埃尔。让加布里埃尔意更想不到的是,西比勒怀孕了,而且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他明白西比勒在威胁他,西比勒想让他成为一个遗弃孩子的浑蛋,让他背负罪恶感。加布里埃尔非常愤怒,他分手后选择离开巴黎,不想再跟西比勒有任何交集。

两场激情戏是很精心的设计,逻辑严谨,合情合理,没有任何想表现西比勒是“欲女”的意思,在影片中的西比勒不是欲女。

在影片开头不久,西比勒在浴缸里边泡澡边写作,恍惚之间陷入对前男友的回忆之中,这时丈夫艾蒂安进到浴室,暧昧地问西比勒:“感觉怎么样,热吗?”热是一种性暗示,西比勒没有给予响应,艾蒂安略有尴尬,他把杯中的冰块撒到西比勒的胸口,迅速走出浴室,以一种调皮玩笑方式化解尴尬。导演、编剧在这里有意交代西比勒不是欲女,同时也说明西比勒和艾蒂安此时两人并不是很合拍。

西比勒越界沦陷失序

这是影片最主要的剧情,因文章篇幅,就不对这部分剧情进行详细解读,只要把握住西比勒的人格特点和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就能很好地对人物和情节有到位理解,在此只对几个要点进行解读。

西比勒为什么会越界进入求助者女演员玛戈的生活而沦陷失序?高水平的导演、编剧总是很注重细节,总能在影片中形成近乎完美的逻辑自洽。

易于或习惯于被情绪勒索的人,自我价值感一般都比较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总是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暗示的影响。西比勒想回归写书,出版商巴莱斯跟他说,近期受关注的书都与青春女性题材有关,内容都很刺激,并提示从新闻等都会获取写作灵感;晚上在家里,她看到丈夫沉浸在电视里的影片中,影片也是有关青春女性的,而且画面很惊恐刺激;她打开google浏览器上网,点开有关美国亿万富豪谋杀多位女性的新闻,借以寻求灵感。西比勒此时正迫切地想要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方向,这些都给予她强烈的心理暗示:与青春女性题材有关且内容刺激,要多渠道获取写作灵感。

西比勒原本是想拒绝玛戈的求助,但当获知玛戈是演员,作为第三者,而且怀孕,还涉及知名男演员,而且他们还有未拍完的电影等信息,西比勒马上把这一切当成写作素材的来源,不知不觉中自己十年前的情伤被激活,她把自己投射成玛戈,把前男友加布里埃尔投射成男演员伊戈尔,而玛戈对她的情绪勒索正逐渐增强,直至毫无底线,西比勒不断越界,越陷越深,看似荒诞,其实合理。

这段剧情里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值得好好分析。孩子,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对男演员伊戈尔?对女演员玛戈?对女导演米卡?对西比勒?对西比勒前男友加布里埃尔?每个人都习惯以怎样的模式与他人互动?谁是情绪勒索者?谁又是被情绪勒索者?西比勒为什么会跟男演员伊戈尔发生性关系?为什么电影选择在一个活火山的岛上拍?拍这些以后如果有机会,针对这段影片的主要剧情,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疗愈西比勒的三个关键人

很多不了解专业心理咨询的人,都以为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就像到医院看病一样,检查完吃上医生开的药,立即见效。其实不然,心理问题的根在人格,人格缺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人格缺陷的修复或改变,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长期过程不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也很重要,特别是关系亲近的人。西比勒最终得到疗愈,她看透了姐姐,读懂丈夫,前男友不再是心魔,影片最后西比勒内心独白:“我现在可以看得非常透彻,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件事,我的生活就是一部小说,我可以肆意写作,肆意修改和创造,诞生了一切,所有的选择都在于我。”

虽然与加布里埃尔的恋情带给西比勒的心理创伤影响她十来年,但加布里埃尔是西比勒人生转折中第一个最重要的人。加布里埃尔让西比勒感受到真正的爱,西比勒从他的爱中不断吸收到能量,使得西比勒有条件,也有勇气脱离原生家庭的桎梏。加布里埃尔带给西比勒新的生活体验,为西比勒带来新的认知,西比勒逐渐拥有对人生的信心,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找到目标和方向,最终达到自我独立,成为一名作家。

影片中没有交代西比勒是怎么与艾蒂安走到婚姻的,虽然艾蒂安不是帮助治愈西比勒的人,但他对西比勒的包容,使得西比勒没有再感受到伤害,没有伤害才能有爱。艾蒂安富有同理心,心理界限清晰,懂得保护孩子和西比勒。当西比勒想回归写作,他提醒要考虑对待患者的方式是否有问题?审视自己的心理感受?当艾蒂安向西比勒发出性暗示,西比勒没有给予回应,他以风趣的方式化解尴尬。当艾蒂安看见西比勒回家时情绪不稳定,他及时的让孩子们回房间,给予西比勒一个空间,也避免孩子们受到影响。当西比勒喝醉酒,玛戈把她送到家门口时一身酒气,艾蒂安没有让西比勒直接进家门,他很冷静的跟西比勒说明理由,让孩子们看到母亲一身酒气,孩子们无法理解,会让孩子们对母亲西比勒留下不良的印象。

影片尾声,西比勒一家在餐厅为她庆祝生日,西比勒的姐姐伊迪斯已经不再跟她们在一起,西比勒眼中有光,深切地看着对面的丈夫艾蒂安,不禁内心独白:“艾蒂安无法接触我的内心,无疑让人更加心生怀疑,我在他身上感受不到任何具体的东西,但我仍然喜欢他所代表的那些特质。”

生日聚餐结束后,一家四人人步行回家,两个小孩在前面追逐嬉戏,西比勒和艾蒂安走在后面,西比勒幸福地搂抱住艾蒂安,她非常自然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亲密的爱恋。

要疗愈一个有明显人格缺陷的人,专业人士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西比勒最终能够得到疗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督导卡茨医生,影片中的卡茨医生表现得极其专业,他当了西比勒六年的督导,对西比勒的情况了解得非常透彻,在影片里没有体现他个人其他特点,每个场景都体现他非常专业。

结 束 语

欣赏一部心理学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如果对于细节足够关注,能够领会导演、编剧想传达的内涵,那么就能够体会到导演最后在对影片进行剪辑时,做出取舍会有多难,需要多严苛的自我要求。

 2 ) 在弗罗伊德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经历的残缺品

心理诊疗师写小说,对社会复杂性和人生意义的阐述,会更有职业特点,更深刻。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很不合适,甚至出现倒置,此时你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你,生活会变得更好。纠结是心理活动的常态,心灵是个难伺候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去慰藉。分不清思想与现实,将自我意愿与现实混淆,不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这是都市人的焦虑所在。对于这位心理诊疗师来说,介入现实越多,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越深。所以从人性来讲,根本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先哲和先导,在弗罗伊德的眼光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经历的残缺品。最终,这位心理诊疗师的终于悟出,人生是一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就在作者手中,永远可以改写,不要在意生活在周围的人,只当作他们是小说中的普通人物吧。

 3 ) 意识风暴的自我招领:流动与嵌套

(本文入围第四届深焦影评大赛决赛圈)

流动性被视为音乐最高的优势。因着不羁于实相和因果而天然被赋予了自由和弹性,足以最大程度近似“意识”本身。而电影最有效的机能恐怕在于其发散性,目光制造共情,或寻觅或凝视,目之所见扩张为浸润肌体的呼吸,恰如亲历一次“实在”。

在《西比勒》里,楚特将本为音乐所独善的流动带入固态的,等待发散的影像,本不相邻的两种语言汇合,步入意识—实在(心灵—呼吸)的互指链条中,电影超越二者被完善为“大脑”,这一新生的组织即主体本身,被风暴裹挟的现代女性在其背后发声,像伍尔夫热力搏动的意识流,于焦虑的驱使下召唤出错位的声音和影像。“大脑”又凭藉回溯和投射,构建了互相嵌套的人称转换,在历经多重媒介自涉的冲刷后逐渐接近风暴眼,寻得一息悬崖边的自我招领。

丹麦作曲家Simon Steen-Andersen利用因为疫情而闲置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空间,完成了一项名为“尼伯龙根的循环”的装置艺术。

“流动”的剪辑

《西比勒》的流质影像不拘于先验的结构和人称,又有别于奥诺雷和坎皮略一派纪录和捕捉式的随机游走。楚特像是允许摄影机掌握了普鲁斯特式非自主回忆的技巧,一旦接触到抛入意念中的异质,就反射性地连续触发了词义相邻或者形态共轴的视觉回放。

在咨询师问西比勒得知女演员(病人)Margot做了人流的消息作何感想时,镜头注视着女主角,她目光低垂,延宕在黯然自知的角落,凌乱的面容在一时无言里满怀压抑,她倏然抬起眼睛,电影便仿佛得到暗示般释放了另一个时空里的影像:前男友Gabriel因她意图留下孩子所起的争吵。虽然在对话中极力掩饰Gabriel留下的阴影,她彼时的沮丧无助,此时听闻遭遇相似却处境相反的Margot造成的落差,加之生育女儿中亲历的身份迷惑,却被摄影机主动的回放泄露:面对新生儿和她的目光,似乎面对一段逝去的欲望被“实体化”的新形式。西比勒在躺椅上闭目,视觉介质更猛烈地卷起,掠过诸多心结,它们恰似开头的回转寿司,眼花缭乱地“围困”了她的生活:母亲的葬礼,触不可及的Margot,Gabriel微笑举杯,带着花圈却找不到母亲坟墓的自己。几个隔绝的生活平面在一个危机的口吻里,由在隐喻上具有延续意义的一串动作和目光编成了一组同心圆。更进一步说,是摄影机—大脑代言的女性焦虑,主动席卷了物性瞬间并使其内化了,恰如玛德莱娜蛋糕的滋味跨越个中间隙,勾连起了此刻和遥远的贡布雷。

在非类型的叙事句式里,将意识/心绪视为原推力衍生的影像序列,被包裹在音轨上两个远距离半音催生的冰冷和吊诡之中,西比勒此刻的视觉力量在于它斑驳且杂乱的视觉质料,无限接近它的创作者,和她定义的,迷乱的女性意识本身。和《红色沙漠》中深陷存在主义虚无昭示的一系列工业幻境,还有瓦格纳以临界于死亡的激情勾连上百个主导动机而成的无终旋律相似,楚特真正的主角不是作为一个人的西比勒,而是作为西比勒—“大脑”,它始终处在压力积攒下的仓皇逃窜打通了影像的流动,推动人物至火山边缘熔化成了事件。

工作中的楚特

“嵌套”的人物

西比勒(Sibyl)一词原指古代受神谕启示的女先知,片中被赋予同样名字的主角却不仅丧失透视未来的异能,甚至看不清当下,被拘禁在荧幕(手机,电脑,监视器分别对应心理分析,小说和电影,三个西比勒用以靠近自我的媒介)围起的有限现实里。楚特尤其钟爱设定这样背叛身份期待的人物,从《索尔菲雷诺之战》在前夫的骚扰下措手不及的记者,到《维多利亚》里同是受害人又是辩护人的律师,《西比勒》决绝地延续这种双重性,将其从一种技巧上升为足以衍生情节的结构:身为心理医生的主角自己同需疗愈诊治,甚而破坏性地闯入了病人的生活。

正是这样的嵌套作为依据构成了影片的“事件”。如果说“大脑”向外流动诞下了流质的影像的话,它的向内流动则是在倒置,镜像,仿写,转述等多种自涉的回溯下试图从内部消解职业上的社会话语权无法消解的女性焦虑。西比勒的故事从她尝试回归写作开始,是为她开始尝试与内心搏斗的初兆。转折起始于西比勒碰见Margot,这位女演员是她曾经的“镜像”,于是她通过“仿写”Margot的生活,将其“转述”为小说,逐渐不经意地审视自身的过往和欲求,暗生对Igor隐秘而错位的幻想。压抑在倾听Margot独白间暗自升温,终将她领向了活火山边危机四伏的摄制现场:在这一电影最接近它本身的象征性时刻,西比勒最接近“镜像”里的过去,于是“倒置”了自己心理医生的角色,在与Igor的性爱中确诊为自我迷失的病人。一次越轨最终蒸发为一滴在电影首映式黑色的泪珠,使西比勒得以在远去的记忆中与自身和解,不再“仿写”,而是将生活的书写权阶段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被回忆淹没的西比勒

将戏剧的战场保留在封闭却又暗流涌动的内心中,楚特用最当下的声音拓宽了她的前辈们开辟的女性主义道路。比起走上巴黎街头审视世界的克莱奥,和用一把剪刀刺开日复一日的女性藩篱的让娜迪尔曼,西比勒的戏剧同样来自渴望确立自我的焦虑,只是焦虑感不再由于自己是被利用压榨的对象,而是女性在健全地获得自由出入外部社会的条件后,更本质的,糅杂了欲望,创伤,人性和人际交往的多维错愕。电影吸纳了她的错愕,化作具有自我意识的“大脑”,在顾影自怜和自我省察间徘徊,而外部世界,则如同锡尔斯玛利亚的云雾,只是更衬映了心灵的风起云涌。

《西比勒》剧组在戛纳

 4 ) 不依赖就不会被操控

第一遍基本没看出想说啥,总是感觉这个女主很奇怪,怎么处处介入自己病人的真实生活,就是女主心理医生朋友说的越界。

实在想看明白想说啥就又扫了个第二遍,难道大概意思是女主通过给女演员治疗的过程救赎了自己?

或者更应该通过自己越界介入自己病人及其周围人的生活,影响操控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感悟到了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做主,应该由自己掌控?而要做到这点怎么做?足够自信?不要太依赖别人让别人有机会操控你的生活? 总觉得有点偏激。

 5 ) 寂寞診療室(Sibyl,2019)

1、寂寞診療室(Sibyl,2019)電影中有兩個創作者,一名作家,一名導演。好的藝術作品,比如電影尾聲誕生的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確實是以生命血淚所孕育的,意謂:創作的過程可以糾結跌宕,但成品必須沉澱而清澈。

2、電影開頭以嚴密的語言節奏和語量、瞬息切換的場景,帶出故事主人翁轉換跑道所面臨的壓迫和阻撓:出版社經理人告訴她市場已改變,家人憂心她自砸飯碗,病人指責她的行為草率,欠缺責任感。心理治療師到作家不過是外部職業的變換,屬於人物表象上可知的追求,其隱密而不自覺的欲望實則是重新體驗身而為人活著的感受(注意片頭設計「慶生」段落象徵「重生」)。從姨母指導小男孩逗弄母親心理的片段,我們充分察覺故事主人公多年來對外部世界採取封閉性的保護措施,讓自己遁入客觀、理性、冷靜,然而一片死寂的內在精神囚牢,以躲避包括未婚生子(回扣診療室中的女病患)、喪母(回扣診療室中的男童)等一系列現實遭遇的打擊。

3、隨著電影播映時間的推移,最後的試探、越界,終於失控的攪亂了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各面。當波過水無痕,一切似乎回到了原貌,然而主人公觀看世界與人事的角度已經不同:有了情味,也就是有了生機。

 6 ) 只是一个女性欲望的黑洞吗?

女主的生活说得出来的欲望包括性欲、生育欲、写作欲、窥探他人欲、发泄欲、酒烟欲。

此片是眉头紧锁看完,无法也不要去解释女主,片中所有女性角色的行为选择。揪心,这么容易就能搞得这么砸,女性气质的摧毁力量真是不言而喻。

借用女主妹妹的台词:很多人一生都不开心,他们靠很多东西来麻痹自己,酒精、药物,或者两种都要,但没有完全好,然后当他们有了能量,他们就用这些能量,去毁了别人的生活。简直就是让人心服口服,就差拍手称赞的事实了吧。

这位女主的欲望,在最终搞砸一切,又选择重新开始戒酒的循环中,有了新的开始。但她年纪越来大了,还有多少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呢?她偷精般执意要怀情人的孩子,已经开始问她,谁是我的爸爸了,为什么爸爸有事就离开了。现在还可以认真敷衍外加骗骗几岁的孩子,未来肯定就是一个大炸弹啊,女主承受不了了,大不了再选择酗酒堕落?令人不禁要发出刺溜的唏嘘声。

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本片真的只是在描绘这一个女主的欲望生活,而不是挺典型的异性恋女性欲望吗。

 短评

楚特的“流动”剪辑是“浮”在看似简单的“外观”日常情节之上的桨,但当电影“潜入”水中,文本被折射,成为最流行的那类虚构时,反而将她不自觉的推向了“常规”叙事思路,任何一个影迷大概都会对涉及本体论的作品有所偏爱,然而遗憾之处在于,目前的楚特对待优秀的通俗暂时只能顺势行舟。

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2.8。(累了)没有脑子的观众如我现在越来越于不去分析电影,也不去分析自己的口味和喜恶,只凭感受,能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吧。身体是诚实的。

9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还行

几位复杂的女性形象正如埃菲拉面前的回转寿司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罗西里尼的火山与高达的大海在此合体绽放,打乱线性时空,虚构与现实,喜剧也愈加好看。

13分钟前
  • TWY
  • 推荐

法国电影,总给人一种很“婊”的感觉,再加上女性导演的细腻气质,电影的情绪化十足,但部分情节有点儿看不懂,比如电影院里那段,妆都哭花了,但我实在没GET到女主角想要表达什么,有时候我甚至怀疑,电影发生的事情根本就是女主的幻想,是酗酒之后的神志不清,而且电影有个BUG,一个心理医生自己自己本身都需要看心理医生,还能好好给病人看病吗?一切都是幻象!

16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这种片子可能对特别直的男就是观赏障碍了。他们看不进去,也看不出好来。就像前几天看到有直男说完全看不明白《伦敦生活》,更不能理解好在哪里。欢迎来到女人的世界,不是被男人意淫想象的,由女导演、女编剧呈现出来的女人的世界。

1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最不喜欢的一点大概是没有一个角色是自爱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巨大的mess并任由这个mess随意发展,非常不可爱。拿这个片子和Clouds of Sils Maria相提并论真是抬举了。

18分钟前
  • 蓝詹
  • 较差

其实算是今年戛纳主竞赛最喜欢几部之一。

1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5.3/10)算是把近年来被使用过最多的主题合起来的故事。❶ 角色的立场互换。❷人有权利悲伤。| 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女主的病人和妹妹面对生活的打击。都选择了一种将情感外放的处理方式。而女主则更为压抑。即使后一种被普遍认为是“成功”的表现。但并不有效。生活是虚构的故事。明白这一点就是懂得了生活的学问。即通过虚构接受现实。| 监视器画面的切换和多处闪回同样也与电影的主题相关。

21分钟前
  • K45P3R
  • 还行

第一句就很有意思,读者是作家的人质。其实作家、心理医生、导演、演员,或者是一个觊觎他人生活的旁观者,都在观摩,吸食,消化,自我感动,有的人对文字、影像、他人故事或自我想象上瘾,会有越界的狂喜与折磨。不新鲜的故事,但演员与表演赏心悦目。三星半。@法国影展

2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这种作家被创作焦虑反噬的电影拍了快八百多部真有点烦了,编剧写不出来故事就来上这么一套,自我指涉一下,媒介互动一下,能给评论提供疯狂解读的满足感,总也不至于太糟糕。这部好在也不是没有新意的地方,包括声画分离、硬切的意识流闪回、影像媒介开辟另一精神维度。“火山边缘”的拍摄段落还蛮不错的。

27分钟前
  • 🌵🌵
  • 还行

Entertaining but stupid.

31分钟前
  • 小A
  • 还行

《西比勒》,一次火花四射,液体乱溅的爱情大片。除了贡献大尺度床戏(幸好两位大尺度的演员是热恋情侣)和裸露,女主维尔日妮·艾菲拉奉出她生涯以来最理智而又最癫狂的表演。而且能写出这么精彩的人物故事,在疯狂和明智之间,现实与幻想之间,心理医生和精神病人之间来回平衡,不显得乱,那真是靠神一般的剪辑。更何况影片结尾又跟《燃烧女子肖像》撞了梗,具体就不过多剧透,但是卧槽,维尔日妮的演技!阿黛尔也有对她神经质角色的精彩演绎,感觉比以前还要成熟多的演

36分钟前
  • 逍遥侠客
  • 推荐

女性创作者特有的一些情绪很明显,算是片里唯二的优点(另外一个优点是那场壁炉前的床戏,不过两位本身是热恋情侣,所以导演不记分。),如回闪,如女主一个人的状态。但总体还是较差,男性角色模糊写的像关键的道具。一个故事套一个是有意思的写法但完全没写好,没有一个故事讲好了,观众的情绪也完全没渲染起来,场景过度也十分尴尬。最后哭不知道哭啥(电影院那场),醉也不知道醉啥,有好几次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还没有。重点是一瞬间人物就升华了,然后又堕落回来继续骗亲身小孩。另外导演明显对摄影也没什么追求。更重要的是女主一丁点都不psy,所有的女人都被感情/情绪(特别是男人)弄得团团转,喜欢哭,还有一个跳海冷静了,这个要是男导演写出来的,应该会被女权骂。

41分钟前
  • 安獭獭
  • 较差

年度惊喜。继“锡尔斯玛利亚”后又一部文本互证的女性电影,现实、记忆、小说、影视四重交缠的意识流,就像在翻阅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从头到尾的俊男美女真赏心悦目啊~~~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女性主义,女作家、女导演、女演员,三个文艺女青年的混乱情史,前面有些碎,记忆和现实之间剪得有点跳,也许也是本片女导演的精神写照,拍得太平滑,还缺那么一口气,就能打动人了!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火山真是出名的外景地,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这个片子算不算向1950年罗伯特·罗西尼里导演,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火山边缘之恋》致敬呢?火山下癫狂、混乱女性形象,还挺接近的。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B / 一种如此神奇而矛盾的目视状态。爽利的剪辑连接起的并非自生质感差异的回忆-现实,而是同样处于平滑/贫瘠中的时空位点——但又以犬牙交错的互斥感为前提。观众因而不得不在局部碎片化但又仿佛平整的多维度世界寻找一种敏捷的流转(而非“切换”)方式——并最终失败。对于西比勒来说这是一切虚构/媒介物自我暴露的失败重访,对于观众而言这种龃龉却能潜在地提供观看距离的自知,一种遮掩的破坏性与蓬勃的幽默感。

4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什么鬼,完全懵逼,剪的太抽象了,小加还是帅

52分钟前
  • 骑车磨损髋关节
  • 还行

惊喜,从不同维度攫取素材的小说创作(心理诊疗)与戏中戏的拍摄形成一种共振。倚赖手机/电脑/监视器的屏幕作为介质,实现每一次时间或空间的维度变化。进入到电影拍摄现场,作为导演与演员之间传声筒的Sibyl本身也化作了一道介质。电脑屏幕是从拍摄现场返回现实世界的唯一通道,被Sibyl激怒的Margot可以摧毁室内的一切,唯独不能摧毁它。回到日常,小说与电影同步制作完成后,所有的屏幕都消失了,对话不必再由面板显示,也无需通过第三方的Siri发声。当小说成为纸本,电影进入影院,在影院内,回到一种无时差的视线的直达(此前是Youtube上需要加载的屏幕画框),于是不再是看到影院的银幕,而是纯粹的银幕内的影像内容。然而,一旦创作将再度开始,屏幕又会重现(倒数第二场餐桌上的手机)。

54分钟前
  • 刘浪
  • 力荐

叙事上有些花样还是可以的,偏心理驱动。女性题材,自我疗伤。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72nd Cannes# 异常精彩的剧作和剪辑,完全是按心理结构或者“电影作为大脑”剪的,同时又是两层的元叙事!!!写小说和拍电影都用上了!再加上精神分析,简直无所不用其极的自指和自指。顺手还用到了罗西里尼《意大利旅行》的梗。可惜卡在所谓垃圾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片竟然跟《燃烧女子的肖像》撞梗也是笑死人了!!!绝对是选片团队故意的!!!!

5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