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田中敦子,大川透,家中宏,山寺宏一,桧山修之,玉川纱己子

类型:动漫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2

 剧照

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2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3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4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5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6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3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4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5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6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7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8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19攻壳机动队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攻壳机动队第一季动漫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攻壳机动队》动画TV版,分2季。  第一季描述:公元2030年,经历了4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随着人类义体化等科技的不断发展,犯罪行为也日渐离奇复杂。为了解决这类案件,日本内务省的直属部队——公安9课,这个对外不存在的特种部队,在队长草薙素子的带领下向恶势力 发起制裁。而面对公安9课的,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下创造的案件、权力政治斗争的阴谋、与以笑脸男为代表的Stand Alone Complex犯罪。  第二季故事发生在笑脸男事件结束后,公安9课面对了新的敌人,自称“个人的11人”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开始了计划周密的犯罪,其背后牵扯的战争难民问题更令整个社会的矛盾激化。面对政府与犯罪分子带来的压力,草薙素子再次带领公安9课出动。鳕鱼角第一季泳舞姐妹金牢水墨人生第一季妈妈的爱柬爱洛奇6:永远的拳王魔拖拉袜天生爱情狂国语鬼马新精灵骨瘦如柴浴血黑帮第三季废柴特工(英语版)《目击者》陪酒女离奇自杀瑞雪飘飘哥斯拉大战机械哥斯拉2002守望者好人谢谢你艳遇1965朱洪武双螺旋 第一季伴侣度假村当你熟睡 2011囧女珍娜第四季大移民1971追球之乒乓男团养成攻略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 第二季瞄准南半球(国语版)花儿与少年第六季青葱妈妈铠甲勇士捕将乐园追放红旗歌喜马拉亚星国语银翼情人夜叉1985康斯坦丁2014邪恶小分队飞机追追追第二季浪子燕青无声的证言第五季一夜疯狂妹子再组合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不值得讨论的讨论

我在不止一个地方看见过不少人反复讨论这样两个话题:1攻壳是不是男性向?素子有没有卖肉?2攻壳适不适合女生看?看攻壳的女生很少吧?看攻壳的女生要么是拉拉要么很男性化吧?

……我的感想见本文标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攻壳机动队》漫画原作就是货真价实的男性向18N没错,士郎正宗就好这口,素子经常和女朋友们搞虚拟3P,恋爱时间最长的男朋友也就谈了七个月,用不着扯什么【没觉得拿色情来卖弄。。素子的身体是不带色情的,而是带有某种“神性”“完美”的意味。】和什么【选用女性做GIS主角,觉得作者看中的是女性思维的柔软性,以及女性身份对人类新生命形态探讨的平台意义,硬派科幻作里面的女性角色也有中和的作用】——男性向漫画的主角是个身材火爆个性奔放的美女很正常(你没见过只说明你漫画看少了),不然你难道想看每一话都是巴特卖肉啊?

对于这件事,你如果不知道或者不接受(嗯,我毫不怀疑有很多人甚至不能接受“素子性格很奔放”),那也不证明你高尚或者牛逼,只证明你对这个系列了解不足,换句话说,无知。无知不是错,卖弄无知就有点难看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它简直太好笑了。

纵观从SAC到SSS的神山版攻壳全系列,男性角色的人设美型度比漫画版提升了一个档,声优也都是大冢明夫、山寺宏一、大川透、小山力也等等老资格的大牌,而主角团队(公安九课)的构成是一群男人+一个女人(那群马尾娘机器人当然不算女人……)+塔奇克玛,再加上两季TV版的对手角色不是美少年就是美青年——

总而言之,整部片子各种型男一应俱全,居家好男人托古萨、闷骚忠犬斋藤、万年官配骑士巴特、花花公子不良中年帕兹、热血正义美少年葵(笑脸男)和悲情美青年革命家久世应有尽有,还附赠各种要么无比闷骚要么煽得要死的狗血桥段,另外还有帅老头荒卷老爹(如果不介意他的秃头和身高),出场不多但非常醒目的弱气美型生化人普罗特(人称【翻版精灵王子】……),以及萌翻全世界周边出一堆的超人气吉祥物塔奇克玛……另外我还要严肃地指出,监督神山健治长得不错而且很萌很羞涩!!!

没错这就是个女性向(好吧,母猩猩向,因为素子外号母猩猩)后宫啊姑娘们!!!除了后宫还可以搅基啊!!!——默认的官配是巴特和托古萨,和泉八云(没错就是画钢炼同人很出名的那个和泉八云哦)出过石川X斋藤和帕兹X斋藤的18N同人本,另外石川大叔X万年打杂普罗特似乎也算主流CP……

……你还要问这片子适不适合女生看?

最后总结一下吧,我放着正事不搞闲扯上面这一堆就是想说,攻壳是内涵片没错,无论漫画版剧场版还是TV版,但有内涵不意味着就不娱乐,或者换个角度说,不代表喜欢它的你就应该无视、抹消它的娱乐性来证明其内涵,或者再说白一点吧,借用cosmic_gray同学的一句话:

“人家攻壳可火了,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东西,不是自以为牛叉的人用来往自己脸上贴光的东西~”

 2 ) 私评

之前发表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先拉上来吧。

《攻壳机动队》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网络成为完全统治人类的媒介的背景。尼尔·波兹曼在电视时代就已经指出,电视作为图像的载体,人类正笑着接受电视的统治,网络就像电视的加强版,远远扩大了统治的维度——我们可以不用坐在家里看着屏幕,走在街上都能看电视。因此,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快餐式消化这些信息。我们不会再为一个重大新闻而严肃思考,只要一旦有人在微博上转移注意力,一个新闻立刻能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引起大多数人跟风转发。这种行为在这个时代每天都在重复,人们随波逐流,融入了这个社会的单一系统中,每个人的独立性也被消除,我们都是大多数。这便是《攻壳机动队》的后缀英文“stand alone complex”的中心,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
 
在中国学者朱世达的论文《反英雄与亚文化——美国战后避世时代作家与王朔比较研究》中提到这种现象:”在战后的美国,由于以家长制统治为特点的公司的广泛盛行,那些能赢得朋友和影响别人的人得以发财兴旺,而对个人名利淡漠的传统价值的坚守者则落伍、式微。适应公司文化的人没有内心信念与标准的羁绊和束缚,他们并不按照内心的良心,而是依照此一时流行的价值标准行事。他们更为关注别人在信誉市场上是否喜欢他们,而不是个人的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产生了所谓“垮掉的一代”,这一世代拒绝接受主流思想,藐视公认的制度和传统,主张形而上学的“活在当下”却又浮躁不安。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种颠覆精神便是大众心理引发的亚文化的本身。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即使有意地去让自己区别大众,却又落入到与主流背离的共同目的中。
 
《攻壳机动队》中公安9课面对的敌人不是有形的罪犯,而是引发亚文化现象的社会系统。这种现象没有一个人是始作俑者,却又出现了无数个拷贝了这个不存在的“始作俑者”的人。也难怪《攻壳机动队》会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致敬,在本剧中“笑面男”标志上的英文是“I thought what I'd do was,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我认为自己应当伪装成一个聋子、瞎子和哑巴)”,典故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正因如此,独立思考是一种奢侈品,以此在社会中获得自我变得弥足珍贵。

 3 ) 巴特唯一一次邀素子看电影的情节

刚又看了大家说的电影院那集,也就是SACI第12集。哈哈,才想起片尾还有巴特唯一一次邀素子看电影的情节。不过素子当场就回绝了。

“谢啦,如果真的有我想看的电影,我会选择一个人去看。”

“那如果是不怎么想看的电影呢?”

“不看。”

哈哈,郁闷的巴特。 SACI作为TV版,相对于GIS95做了很多的改动,最主要是素子,人设实在是太卡哇伊了,这又不是少女漫画。也许是为了减少一些沉重的思考,增加一些轻松“好看”的娱乐成分吧。毕竟,作为TV版,要考虑到那些刚发育的小男生的审美取向。 素子在GIS95中的设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一个全身义体化的人,她的身体也就是一个“壳”罢了,所以她的眼睛大而无神,是木偶的眼神。所以才有内心对自己意识存在的怀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4 ) 转一点解读SAC现象的文章

文章一,《从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探讨Stand Alone Complex》。来源http://faculty.ndhu.edu.tw/~acg/anime/sac.htm,原文繁体,转为简体。

文:SilentLain

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当市场上所有资讯透明、对称时,将没有任何企业占有独占地位或是绝对优势,因此个人可以完全自由选择,而整体市场利益将可最佳化[1]。若把它延伸到社会学,当所有资讯对所有人公开,透明时,每个人将可依照自我意识自由的做出选择,而整个社会因为大家不同的选择,而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综合以上论述,当所有讯息透明时,整体将因为个体的自由选择而呈现多元化的结果,而整体利益也将最大化。

关于这点,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简称攻壳)[2]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剧中笑脸男事件背后所透露的意义是:当所有资讯公开、透明时,个体的独立性将逐渐消失在庞大的资讯中,因为庞大的资讯量,会让个体错将他人的动机、思想误认为是自我自由选择、独立思考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将导致一种吊诡的一致性:每一个个体都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自己的思想具有独立性以及原创性,所做的选择出自于自我自由意志的选择,但整体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大家一致的共同性。这种状况下的共同性和一般传统定义共同性的最大差别在于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此一共同性的产生,反而执着于自我的原创性,因此形成所谓「没有原版(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此种思想、动机的原版)的复制品(大家的思想一致)」。这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简称SAC)。这种现象和过度追求个人主义[3]的社会很接近:当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追求个人主义,提倡独立思考,追求人与人的差异性的同时,整体社会所呈现的却是空前的一致性:「所有人都追求和他人的差异性」这一致性。

不少人举过各式各样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SAC,像是时尚(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流行(ACG中充斥的各种萌要素)以至于价值观、意识形态。关于这部分,我持保留态度。SAC的特色在于「没有原版的复制品」,而我没有办法确认这些例子到底是不是「没有原版的复制品」。许多时尚流行的起因在于某些特定艺人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打扮穿着;现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星爷用语出自于周星驰的系列电影;ACG中的萌要素(猫耳、女仆、ツンデレ)通常是因为某些特定作品而大红特红。这些都不能算是SAC,因为他们存在一个明确的原版,而大家也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想法具有独创性以及原创性。那,到底什么是SAC呢?这个问题就交给各位去努力发掘吧!

这种现象,有没有解决或改变之道呢?攻壳女主角草薙素子认为,她在塔奇克马(又译:攻壳车)[4]们身上看到这个问题的解答:好奇心。塔奇克马们每天都会进行个体间讯息的同步化,这点和SAC所假设资讯完全透明化的前提很接近,差别在于SAC现象使得人类在追求个体差异性时产生一致性,而塔奇克马们却在追求一致性的资讯同步化过程中,得到个体差异性。为什么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关键在于好奇心。我认为,好奇心在此可以解读为「求知欲」,也就是对所有事物抱有赤子之心。因为这种好奇心,塔奇克马们会去思考资讯背后的涵义,不会盲目的接受讯息,因此,即使在资讯同步的状况下,也能够发展其个体之独立人格。

当初在动画中看到这答案时给与我无比震惊!从以前开始,就有一个问题时常困扰着我:到底是什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从唯物论[5]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环境。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所接受的资讯不尽相同,所以造成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不尽相等。以此论点来看,如果大家的所接受的资讯都一样,那人和人之间还会有差异吗?当我观看这部动画时,这个问题又再次在我脑海中浮现,SAC现象可说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子集合。而动画中所提的解决方法,好奇心,这个比较偏向唯心论[6]的解答,则有可能是SAC现象,甚至于这整个问题的解答。至于到底是不是,这就要留待时间以及科技来证明了。

Reference:
[1]巧克力经济学,P.97
[2]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
原作是士郎正宗所画的科幻漫画「攻壳机动队」,探讨人与机械之间差异性模糊化后,所衍生定义以及相关问题。1995年由名导演押井守使用同世界观拍摄剧场版动画,结果震惊全球。「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则是2002年时由神山健治导演以同样世界观另外拍摄的TV动画系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BB%E5%A3%B3%E6%9C%BA%E5%8A%A8%E9%98%9F_STAND_ALONE_COMPLEX&variant=zh -tw
[3]个人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0%8B%E4%BA%BA%E4%B8%BB%E7%BE%A9&variant= zh-tw
[4]塔奇克马
多足型思考战车,它们的AI发展是这部作品的重点之ㄧ 。
[5]唯物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4%AF%E7%89%A9%E8%AB%96&variant=zh-tw
[6]唯心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4%AF%E5%BF%83%E8%AB%96&variant=zh-tw

==============================================
==============================================
==============================================
==============================================

文章二,《阅读笔记:攻壳Stand Alone Complex、沉默螺旋与人工灵魂》。来源http://blog.roodo.com/simon7617cafe/archives/12210543.html,原文繁体,转为简体。修正个别标点及别字。原文只有两段,第二段很长,内容虽然几经转折但思路顺畅、联系密切,但为阅读方便只好在转发时分段。以下第三段开始为我加入的分段。


看完攻壳的 Stand Alone Complex (SAC) 的 The Laughing Man 笑脸男篇,很难不接着它的情境继续设想。而也许就像某个同样在讨论这个题目的网路文章说的:「每个看过SAC的人都很清楚,其社会原型几乎不存在,但却造成了效应的延伸,吸引了像你我这样来反复琢磨其中深意并且在无意之中把它「神化」之人,这是什么现象呢?没错,Stand Alone Complex。」所以,看完SAC,我们讨论著SAC,而这本来也就是SAC的行为。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发展,是不是在原创者的意料之内呢?不管是或不是,似乎都可以用SAC来解释。就像在剧中,草薙素子思索着那些呼应,或是模仿着笑脸男的行为产生的原因,而荒卷课长给她的回答是:「有些时候,观众的反应也是戏剧的一部分。」与这样的回答相类似的,李国修也曾说过:「幕起,看见一出戏;幕落,我是剧中人」。所以,我们所阅听的内容,其实对我们的思考、判断、或情绪其实影响至深,认同也好,反对也好,总之我们的思惟其实常会融入阅听的内容而受到改变。或许,这也就是SAC之所以产生的基础。

在小说《历史学家》里说到:「也许你相信你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你需要思考它为什么是正确的。」只是,当人们坚持着自己的相信时,究竟有多少真正经过检视?有多少真正经过思考?不说别的,从这几年台湾的政治演变,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而这样的情形,也就是攻壳SAC所提出的,对于独立思考或行为是否存在的质疑。「个别独立发生,却又有高度一致性的思想或行动。」、「没有原版的复制行动或思想」这是攻壳里对于SAC的解释。只是,这样的个别事件发生,真的可以视为「独立事件」吗?
对于SAC的详细解读,有人提出:「当资讯如此快速大量的流通时,独立思考真的存在吗?亦或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是被资讯所操纵的傀儡?自认单独一人在网路前思考,但其实我们都是被某种潮流不由自主推送着?」于是就有了剧中所产生的现象:独立个体不约而同做出了相似的行为,形成一种集体的盲动。虽说是「不存在原创,但产生了复制品。」可是,所谓的原创真的不存在吗?我想,其实是因为先有了一个倾向或趋势出现,于是衍生出基于同一方向或概念,而或许有些许差异的跟随者,或是复制品出现。

在SAC剧中质疑了「独立产生」的可能性。因为不管是思想或是行为,不可能凭空出现,都需要一定的资讯喂养与知识的累积。或许,文化,或是意识形态的养成,可以符合这样的状况。同样的,为了一个虚拟的信念,不同的人运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相似的行为目的,这在独裁专制政体下,或是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下的社会里经常可见。例如现在政府倾中媚中,下面各级政府人员、地方势力或是各行业中的利益共同团体自然善体上意的配合,于是各种未经上级指示的媚中行动一一出现。人们自动的配合,甚至在未经整体规划之下在各个细节与方向自行发展;同时人们也自动形成思想警察,心中都有个小警总。而且,这些虽然是自行发展的,但都不离开倾向于上位者喜好的方向,所担心的只有爆冲过头,而没有不及;只有马屁,没有不识相。我想,最具体的呈现,就是中国文革过程里的种种现象。当然,也出现在现在中国民族主义大旗下的种种吹捧行为。相类似的,所谓的时尚流行趋势,似乎也是如此。整体的结果,是由各个「独立个体 (Stand Alone)」产生的集体行为或现象,成为一种复合体 (Complex)。

不过,这样的SAC现象,以及产生的结果,似乎又符合人们因为害怕孤立,而参考意见气候与准感官统计的模式所产生的沉默螺旋效应 (spiral of silence) 理论。若是以这样的效应结果来看,Stand Alone Complex 里的 Stand alone,可以解释为「孤立」,而 Complex 则是医学上所说的「心理情结」或症状疾病。沉默螺旋效应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探讨人们之所以会有社会化行为,或者行为符合所谓的社会期待,往往是因为对于孤立的恐惧感。通常它的发生来自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的判断。常常人们会先就这个议题,感受自己身边的「意见气候」,然后判断一下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觉得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较大音量的优势时,就会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而若是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就会为了防止自己被孤立而保持沉默。于是,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于是逐渐地,就会变成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变成主流;而持劣势意见的人保持沉默,因而声音越来越小。这样的重复回圈,就成为「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渐进式过程。而对于还没有自己意见的人,相对的就容易受到优势意见的影响,或是直接采纳优势意见。在沉默螺旋效应当中,声音越大的,就变得似乎越主流,声音越小的,就越变得不主流,不被重视。可是这和真正的事实不一定相符合。

然而,在这两种情形下,各自所发生的SAC,却很容易会把原本不是真相的意见成为事实。主流的声音掌握发言权与诠释权,再加上SAC而来的行动配合,就能有效的消灭非主流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4年的319刺杀总统案。当时的蓝营声音如此的强大,一面倒的主张所谓的自导自演,甚至鬼扯一堆如奇美小护士之类的唬滥。结果至今仍然没有证据能够支持他们的说法。同时间,还一一出现福小姐、猪皮测试等等的各方神探。相对的,在这样的强势主张之下,掩护了原本正常对于这样的事件会引起的合理怀疑与侦办方向,例如中国买凶;例如蓝营人士进行刺杀行动;例如地方签赌组头意图影响赌盘等等。这些应该在这件刺杀案中被探讨检验猜测的行凶动机,在319案件当时几乎完全消失不见,变成似乎只有自导自演才成为唯一的正解一般。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难怪不论李昌钰的检验,以及后来找出的凶手及可能的行凶动机,一律都被无视消音。当然,在这当中,主流意见及配合媒体的操控斧凿斑斑。不过,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或者意见气候,似乎就此定调一般。这样的情形,简直就是攻壳SAC笑脸男事件的翻版,连笑脸男模仿者的出现,以及有心人士借机操作牟利的情形都如出一辙。

让人很惊讶的是,这样拙劣的操纵,居然也就此达到目的。沉默,不表示意见,这似乎是东方社会中常见的习性,也是所谓的以和为贵、乡愿的具体表现。于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敢于发出声音的,不论是非,似乎总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这在政治上、社会上,甚至在司法上,现在都已是常见的现象。于是,长久下来,在其他的声音沉默之下,这些占优势声音的人也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而是非、真相早已不再重要。在电影《特种部队 (Basic)》当中就说了:「事实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像是什么。」于是,也难怪要质疑,是否真有独立思考的存在。是社会意见、或是群众真的可以弱智至此吗?懒得自行判断,不敢自行判断,从众,变成沉默螺旋效应出现的温床。在这种情形之下,资讯的传播将会出现偏见,即使在现在的网路世界中,打开入口网站 portal website 或是 Google 搜寻,得到的结果仍然会依照广告行销、或是该资讯的热门程度而排序。所以,并不是所有资讯都有着均等的机会被阅听者所接收到。所以,像《群众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 》一书所指出的”多数较少数更为聪明”的现象,并不容易出现。因为在沉默螺旋效应当中,较大声的,只是看起来是多数,可是并不是真正的多数。所以,在SAC的现象当中,理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或是个性,就这样消失了。理论上,多数人所形成的群体,在资讯充足的条件之下,应该是能够做出不同的判断的。而后在不同的判断当中,经由群体的相互平均之下,而获得一个较聪明的结论。但是,在SAC当中,由于害怕孤立,由于从众心理,人们却仿佛丧失了自我一般,在行动与思想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以,不管是对于对于独立思考的质疑,或是出于对于孤立的恐惧情节,这两种对于SAC的解释似乎形成了如同摩比乌斯环 (Mobius Band) 一般的二而为一。

这样现象的发生,或许是来自于偏见。这里的偏见,所指的是人类对于资讯会变得有选择性的接收、处理及判读。而这样的选择性是怎么产生的?成年以后,当人的意识形态定型之后,往往对于资讯会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许是懒了,或许是不再抱有好奇心去探究,更或许就是基本的从众、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一般来说,将资讯,进一步处理成知识,所需要的整理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似乎不存在有取舍、好恶的存在。但是在将知识转化为意识形态、智慧、经验等等的过程,往往就会牵涉到取舍。而这样的取舍,是否能不带有情绪,就很难说了。另一方面,转化的过程,是否能有整合的能力,是否能有进一步思考背后含意的能力,也是一个关键。思考,本身应该也是 Neutral 的。但是以「人」来思考,就难免带有非理性的 bias 因素。而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t,人工智慧) 呢?在攻壳里的 Tachikoma AI,在产生灵魂Ghost之后,个体的差异也凸显了出来。但是,AI们并没有产生沉默螺旋的现象。或许,这是因为在AI,在资讯的分析和解读上,相对于人,并没有偏见、文化差异或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问题。所有的资讯都是中性 Neutral 的。草薙素子猜想在资讯同步后的AI们,产生各自独立个性的原因,来自于好奇心。由此来看,或许心智的成长或是发展,有它的成长曲线在。固然,人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慢慢地会经由知识经验的累积,而加快同类型资料的处理速度,不过在这同时,因为处理模型已经逐渐的形成,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已经成型,所以对于资讯的处理判读也就会产生偏见。于是,随着年龄、生活经历的累积、或是意识形态的形成,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失,所以心智的成长也就趋于缓慢而逐渐定型。所以人们对于资讯,会产生接收或是解读上的偏见,而且不再以逻辑方式分析处理。尤其是若只接受单方面的资讯喂养,就更容易受到SAC的操控。或许,这是因为人脑的处理能力有限吗?相对来说,AI则可以重复而不厌烦,没有习惯模式地,中立的,处理着单纯的资讯。所以可以一直是 Neutral 的。

不过,若是照剧情当中,其实也很难说。因为 Tachikoma 的AI也已经演化出情绪了。只是,究竟在这人工的灵魂当中,情绪会是怎么产生的呢?相对来想,攻壳剧场版一的傀儡师,这个自称诞生于资讯之海,具有意识的人工智慧灵魂,有没有情绪呢?就剧情上来说,似乎是有的。所以他恐惧并逃避六课的追杀,并且有找寻同类(素子)的动作产生。只是,情绪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以人类来说,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来说,有好恶,才会有情绪。基本上,情绪是属于非理性的。所以全理性基础的AI,应该是无法具备情绪这样的非理性元素的。所以,非理性,算是一种灵魂的特征吗?因为,非理性,等于是为理性逻辑的系统投入水平思考的变数进去。所以,大致来说,情绪、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好恶等等,从对于行为的影响来说,应该都算是非理性的。只是,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也更容易产生SAC。但是,就因为SAC的发生,所以灵魂的独立特征,也似乎因为一致性的结果而就此消失。这又是一种矛盾。

SAC的结果当中,有着「一致性」的特性。可是,一致性却往往代表着停滞的危险。就像 Apple Seed 2 里面的情节。想要将所有人的想法和行动统一一致,结果所招致的,应该就只会是灭亡。若是以生物演化的观点来看,「变异」的出现有着绝对的必要性。所以,在攻壳剧场版一当中,德古沙问素子为何会招募他进入公安九课,素子的回答是:当所有的组件或是组成都是一样的,必定会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所以在九课当中几乎都是改造人,出身佣兵或是特种部队的情形下,招募了他这个刑警出身、大部分仍是肉身,且有正常家庭的成员。所以,在一个团体当中,有着不一样的因素存在,有着其生存上的必要性。相对的,像《群众的智慧》里所提到的,高度菁英集中所形成的决策机制,往往就会发生危机。书中所举的例子是美国NASA在哥伦比亚号号太空梭的受损风险评估,而最近的例子,就是丰田汽车的危机处理问题了。相对的,九课的荒卷课长就说:「九课并不存在团队合作,充其量不过是在「个人表现」的结果中,产生的「团队默契」罢了。」所以,在生物系统当中,是不是也必定有着这样的变异要素呢?在生物演化体系里,可以明显的见到这样的情形,那么,细胞生理的运作、器官组织之间的协同、人体各项生理运作的反应与调控、疾病的发生,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因素?另一方面,相对的,若是以系统设定控制,主动在运算过程当中投入变数,像《奈米猎杀 Prey》里面的程式运算过程一样,会不会也产生这样的情形呢?因此,变异的发生或需求,可能不只是来自于那十万分之一的平均基因突变机率,而可能有更多更精细的调控在内。所以这可能并不像类似基因或是多重代理人程式矩阵当中所应用,或是所期待的,在 bottom up 模式当中所出现的「突现」现象。

变异的发生,应该是生物体的特性,也应该是独立的象征。然而,独立的个体,依照自行的独立的判断,而做出相似的,或是协同性的行动或思考,这可以视为是一种经由「群众的智慧」而抵销个体判断差异的结果,但从结果来看,却也是一种SAC。所以,SAC是一定会发生的吗?当结果或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时候,SAC的出现就会变成了缺点,沉默螺旋效应的出现就是其一。能够怎么做呢?是否真的像是在SAC的一开头,草薙素子所说的:「不喜欢这个世界的话,就闭起眼睛,蒙上耳朵的过日子吧!」就像笑脸男所作的,就像麦田捕手主角所说的一样:「我想让自己就像个又聋又哑的人一样。」

==============================================
==============================================
==============================================
==============================================

文章三,《Stand Alone Complex之于笑脸男人事件》。来源http://hi.baidu.com/%B1%AD%C3%E6%C3%A8/blog/item/0006b2383feb0e2697ddd8ad.html。另外,有篇基于此的高度重复文章《stand alone complex》。来源http://forum.shisu.edu.cn/viewthread.php?tid=29233。在此将后者的一部分杂入前者,但杂入部分以【】注明。

【攻壳机动队第一部最后一集,素子和笑脸男的对话中“stand alone complex”第一次作为台词出现 。】

【DVD映像特典里,Stand Alone 一词解释为一些反对网络化、机械化,将自己脱离网络以外的人,但是因为全球的网络化与电子脑(Cyberbrain)的盛行,这些Stand Alone的人在脱离网络之后,变成真的与世隔绝,连正常生活也出现了问题,从而感到失望。这种心理就称之为StandAlone Complex。】

“孤立个体集合体”,Stand Alone Complex的通用诠释,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笑脸男现象和个别的十一人)。基于无数独立意识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交会,形成的复杂且具有意识系统中产生更高级形式的指导性整体意识通过对stand alone的个体施加干预而产生影响的现象。

“独立于复杂系统”。就像笑脸男说的,“其实这个社会本身就潜藏着引发这个现象的系统”。现象,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就好像笑脸男开始只不过把那个有关村井疫苗的信息以绑架的形式扩散了出去但引发了后来连续笑脸男事件,而系统,就是指社会的大众心理,概括地来说,“不存在的作品竟然产生出了原创的拷贝” 。



解释之一【stand alone COMPLEX】

最终回中,素子与笑脸男人开始了继第九话后最长的一次对话,也是最后一次。其中二人不断的引述各类人物的言论,此次的对话,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人物,首先是并非在此话中出现但却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心理分析学者Wilhelm Stekel,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代却又与其意见相左的精神病学家,现在最为出名的多半是因为那句对成熟与否的界定(同样出现在《麦》中):“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素子用它来形容笑脸男人的心态,最为合适,或许这也是一切事件的原点。

第二个充当了笑脸男人想法的诠释者角色的是Dziga Vertov。这位有着激进思想的前苏联导演一直遵守着自创的法则,坚持用自己的创新手法拍摄他所愿意拍摄的东西,即现实,并让观众能通过自己的电影去“感受世界”。但正如评论家所说,Vertov的作品被要求从认知到质询,以电影的形式来向世界展示真相,从这点来看,他和笑脸男人的初始动机有相似之处,只是作为让大众看到真相这一存在;而后期,笑脸男人不得不半屈从于现实,承认自己的幼稚和单纯,却也与Vertov看上去“激进但大半生却不得不服从于政权”的特点相符。

当笑脸男人事件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度都大大超过葵他自己的预料时,这个固守于图书馆的少年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消失究竟会对剩下的人产生多少影响,从而出现了第三位和第四位诠释者——Frederic Jameson和大泽真幸。前者是后现代理论的主力支持者和研究者,后者则是致力于决定社会秩序的相对社会范式产生机制论者。Frederic Jameson提出的论点,四个后现代主义关键性的二律背反: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天性与人性,以及最后乌托邦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Jameson一直恪守着后现代的模糊性,即在社会体系和文化现象中始终保持着模糊而核心的思想,同时逐渐摒弃快乐主义的辅助。这种对抗性文化正是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最能被人接受并加以应用的部分。在葵看来,信息并行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个体性的消失,Jameson的理论似乎更尽职的解释着个性和个人的终结,这其中取消了对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主体消失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及自我的零散化,从而起到了“原版消失而拷贝版在扮演着原版角色”的作用;或许还有“拼贴”的意味在其中:各种没有新意的模仿被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个“新的实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一如那些被大大小小的计划牵制着的拷贝版笑脸男人,而即使其消失,影响依然渗透到了社会体系的要害,从而继续控制着整个社会机器的运作,换句话讲,消失只能使影响扩大化,说到这里,Jameson恐怕就会在笑了,笑脸男人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演化下去。

至于说到个体,大泽真幸不能不提,暂且按下SAC中所引用的言论不表,单单说到他在“个体和第三人的场合”领域的研究,结合Jameson的理论,素子和笑脸男人的谈话就可以渐渐明朗化了。在大泽真幸的研究领域中,个体的交流性始终是驱使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个体”的强调,事实上正中后现代情结的下怀:后现代所期望的模糊性在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非连续性中得以体现。素子说笑脸男人实际上却少了一个对“个体”理解的切入点即好奇心,因为这是交流性的表现特点之一,可以说在“好奇”的基础上,交流才会成为可能,继而演化为维持个体以及所在系统的充分条件。

在社会中每个人代表着个体来活动,但由于种种的因素,如教育、社会理念、惯性、宣传、习惯、文化、特性等,反而导致代表个体的人的活动,相当集中的完成了经验同步的构筑,互相交互混合、影响。每个理解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都统一在融合的名下,组合在一起,即成为“相对独立的复合体”。


将上面的言论列为方程组,有可能会得出如下解:stand alone始终只是作为complex的注脚出现的,真正的重心在于“复合”;每个理解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都统一在融合的名下,组合在一起,即为“相对独立的复合体”。

解释之二【STAND ALONE complex 】

很可能上述一切“都是一个骗局”。Jameson依然重要人物之一,后现代主义依然能解释每一句话,在除却“拼贴”之外的“精神分裂”特点在这个时候就能大派用场,这是一种非连续的、孤立的感受,时间连续性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时的强烈感受,笑脸男人怕是对这点深有体会,他将自己最初的行为解释为“使命”,因为无意中窥见了真相的一角;而后在目睹了社会丑恶后,对个体性的消失和其影响力产生怀疑,以致最后对自己后来的行为和整个社会感到“绝望”,成为了消失的媒介。对于大众来说,“笑脸男人”成了虚幻怀旧的代表人物,被幻化成了各种形象,阻挡了人们真正的视线,就像“站在一间到处都是镜子的房间中”,分辨不出哪是真哪是假。这时,“对独立个体的情结”或许是对SAC更近人情的理解。如果这假设成立,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掩饰不了SAC最后一话的言论“拼凑”的痕迹,即使有complex在最后托底,依然能显出论述逻辑上的无力,因为无论是笑脸男人还是素子,最终都只是片段的引用了一些人物的发言并占为己有,诠释问题的核心。社会体系与个体、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最终如何看待这种非连续性带来的不协调,都将会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SAC充其量也不过是致以感性的表层的怀旧敬意,而非真诚的探讨罢了。


攻壳第一部TV版“Stand Alone Complex”,其剧情上的主线无非是通过“笑脸男人”高超的黑客技术与九课精湛的业务能力破获一桩权钱交易的犯罪行为。而隐藏在这桩案件背后的问题才是全剧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在SAC第26集中通过素子与笑脸男人的对话得到集中体现(采用了大量的文学、史学、心理学等等理论作为台词背后的依据,这便是攻壳的内涵之一了,感兴趣者去研究的话,每个题目都能写出篇论文)。

其实问题就隐藏在SAC这个标题当中。所谓Stand Alone Complex,其解释是多样的,如“不存在的原创品产出了原创的拷贝”、“由特立独行的人组成的某种团体”、“独立复合体”、“孤客情结”等等,是一个极为意识流的词组。把这些解释整合到一起的话,可以理解为“由孤立个体形成的集合体所体现的巨大意识”。这种巨大的意识是在人的自觉之外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暗中引导人群的作用,同时又随着各个孤立个体所发生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说SAC中进行权钱交易的政府官员们,作为个体的官员进行权钱交易无非是为自身牟取利益,但是若这种牟取行为发生了扩散,则可以解释为“牟取利益”这种想法其实是普遍存在于认可权钱交易的官员们之上的巨大意识作用,也就是说因为这群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点“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一旦有人把 “钱”送上门来要求交换“权”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就会超乎想象的默契;再比如那些崇拜以及模仿笑脸男人的普通民众,他们的行为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作用在他们之上的意识体仍然是存在的,就是说他们都有内在的共同点“对政府的不满以及不信任”,笑脸男人不过是一个催化剂,一个引发他们对这种不满和不信任进行宣泄的导火索;还有TV中其余各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其行为的出发点仍然可以解释为“巨大意识”的作用。再独立分析下去,又可以写几篇论文了。

在SAC第9集中以网络聊天的形式对笑脸男人事件的开端以及所获得的线索进行了总结,可以说是这部动画中最为难懂的一集。其实在讨论笑脸男人事件的同时,也暗示了“意识作用”的存在。剧中提及模仿笑脸男人现象时也有过类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之类的一两句对话,甚至还怀疑所谓的笑脸男人不过是虚构(这里暗示得很明显了,虽然笑脸男人确实是存在,但是这样的怀疑正好符合了“意识作用才是主体”的主旨)。

最后笑脸男人与素子在图书馆中的对话也是一个重点部分。两人通过对一直以来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讨论,不约而同的把原因都总结到了“Stand Alone Complex”之上。不过这种种现象包含了一个绝对的前提:一个能够把这种意识作用最大化的合适触媒。

笑脸男人说自己对于此桩犯罪的接触始于在网络中接收到一份“由本来不存在的原创体发出的原创拷贝”,所谓“不存在的原创体发出的原创拷贝”直接理解就是“无中生有”,但是道理很明显的摆在那里,没有前因何来后果?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笑脸男人无意间接触到了由各方面情报所组成的复合体,这又回到了漫画中的情报论范畴。而所谓“情报复合体”,在TV版的设定下,或许可以理解为就是超出人类自觉的“巨大意识”的雏形(来自权钱交易的广大受害者,出钱者,出权者等,每个人肯定会做些事,一点一点集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波浪)。来自各方面的情报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没有固定来源的原创拷贝。因此与其说是“无中生有”,不如说是以人类现有的能力无法查清楚其所有的来源。

至于笑脸男人的心态完全可以用一句笑脸图标上的英文来表达:“I thougth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to be one of those (blind) deaf-mutes, or should I?”,这其实反映了笑脸男人孤立于社会之外,但是又心有不甘的“孤立情结”。为了获取情报或者其余不可知的理由,笑脸男人把自己禁闭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内,一方面与现实世界几乎脱节,一方面又不得不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比如通过网络)。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通病。这种通病的存在使得由孤立体所组成的大众对情报的敏感程度上升到一定范围,由于笑脸男人的心态与普通大众的心态之间存在彼此类似的点,于是通过这些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鸣,建立出了“由不存在的原创体(笑脸男人外在的公众印象)发出的原创拷贝(模仿笑脸男人的行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 “Stand Alone Complex”这种互动,进而继续放大到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

 

最后自留几个链接,无关SAC现象的。
《<攻壳机动队 2nd GIG>——关于出岛武装冲突的若干议论》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1613&extra=%26page%3D1
《<无罪——攻壳机动队>—— 哲学的探讨》
http://www.cnblogs.com/kidd2829/articles/199887.html
《ghost in the shell 转》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697017/
《我自己攻壳机动队资料备份楼》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571450.html

 5 ) 没有适宜的载体,或许便没有攻壳这样优秀的作品

起初接触《攻壳机动队》是在看完了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后,对于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我看来观感还是挺不错的,画风,人物塑造都挺有水准,以至于后来我在看到豆瓣对它的评分仅仅只有6.3时会感到惊讶。但在现在看来,这部真人电影和原著实在相差甚远,一部电影绝无法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攻壳机动队世界”。

作为一部前瞻性极强的科幻漫画,攻壳机动队展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才华。正是因为这种才华,当我们看到已经被翻改过的动画《攻壳机动队S.A.C》时还能被这部作品所感染。这就像是你看了一本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假设这本书经过村上春树的手翻译了一遍后,再被国内的译者以村上春树的译本为基础进行翻译后引入,最后到达你的手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这部书经过多次改编,你仍然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好”一样可贵,攻壳机动队便带有这种令人震撼的“好”,用另一句话说——它在以漫画和动画为载体时都显示出了他顽强的生命力与活力。

同时,攻壳机动队作为一部以动画和漫画形式呈现的科幻作品,它具有着科幻小说所没有的优势,作者在想他所想,说他所想的同时,他的思想不受“文学性”的限制,他可以轻轻松松、毫无顾忌地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Stand Alone Complex”。同样的,早在1988年7月16日就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在日本上映的《阿基拉》也具有这种能力与魅力,不同于在1989年5月开始于讲谈社青年漫画刊物发表的《攻壳机动队》,《阿基拉》作为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的先驱,对于未来的想象与《攻壳机动队》截然不同。

微博网友梦里诗书在他的影评中提出:《阿基拉》是一部带有浓郁末世情节的科幻动画,在这部电影中大友克洋借科幻之手所一展的反乌托邦寓言是如此的深邃,电影透过一个光怪陆离的超现实末世构建,核心在于人类缔造文明后,高度发达的文明最终也会令人类走向灭亡,这种极为超前的内核构思使其作为一部1988年的作品,即便在今时看来仍旧具有前瞻性,于此中电影所着力的并不单止于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对宗教集权的讽刺,同样发人深省。

而攻壳机动队的“Stand Alone Complex”则是一种以“一身独立,乃至一国独立”为基,在未来的角度下思考人类的起源,人类与国家的存在意义为探讨内容的作品,少了一份危机感而添了一份希望。两部仅仅相隔了一年多时间发行的著名科幻作品,分别以动画电影与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想要表达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这代表了什么?科幻作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这种快速,这种新思想的表达绝对需要适宜载体的帮助。

那么,这样的“载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之类的问题在现在是需要急切的定义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在高中生的试卷中我们发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被改编为名为《先行者》的文学性文本,并且在2020的新题试卷中,其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也是围绕着科幻小说的文学因素与科幻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来展开讨论的。随着小说《三体》的热销,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广受称赞,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同样也受到了关注与重视,人们开始寻找解决方法。

王峰先生在他的文章《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中有着一大段的论述,在讨论科幻小说的出路——“在这些或恢弘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势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势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样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需要改造。”

王峰先生所说的文学性改造确实是一大创举,但在我看来,这种改造成功的几率简直极为渺茫,虽然像是王峰先生在论述中引用的卡勒的名言——“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一样,我们如果将这种科幻文学比喻为一种新的草,目前它要扎根、繁衍也确实容易,此时它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小草身边的草,那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名为“传统文学性”的草,它吸收包容了唐诗、宋词、元曲,逐渐壮大,仍然有着不可小觑的生命力。那么,在这片“新草”与“传统草”无法相容的前提下,我们从哪个部分展开改造会更加容易?在我看来,虽然也具有难度,但更简单的方法仍旧是从“新草”上开刀——在一惊一乍不断出现的科技宏观场面中加入文学因素的调剂。而问题也在于这个调剂要怎么加?是否有加的可能?举个例子:有些人喜欢听收音机,有些人喜欢看电视,一部分人可以从收音机的声音中进行想象,另一部分的人则直接从电视中获得快感,同样的,性“文”的科幻小说与漫画、动画的风格大相径庭,而动画、漫画的风格则更不容易被挑剔。为什么?因为漫画与动画是一种具有极强兼容性的表现形式,它容易被接受,也长期被接受,我们回头看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回头看“鲁迅于五四运动前夕在《新青年》上已经提出讽刺画应针砭社会的锢疾,指出确当的方向,引导社会等立论鲜明的漫画理论”(百度百科)。在我看来,科幻作品总体上为何不能直接性“科”的原因正在于文学性的限制,“新草”的规模无法与那些“传统草”的庞大根系相提并论。,那么为何不让这些“新草”走向另一种形式——漫画与动画。既然在目前还无法解决关键矛盾,而我们又需要一些新生引导声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让思想先被表达出来的同时又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还是先让科幻作品偏科,通过漫画与动画的形式先表达出来,其文学形式也将伴随着一起出现,因为随着原汁原味的思想被展现,即其中的科幻因素被淋漓尽致地通过画面,表情进行表达后,文学因素才有能被插入而不损害作品原味的能力。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这样的“偏科”会显得不可思议、难以想象,漫画与动画这种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怎么能够大量替代科幻小说?这样的主要由文化方面引起的怀疑在我看来并没有必要。仅仅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的小说文化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这点我们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至少不可能有没有听说过四大名著的中国人。而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呢?小说作为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本,其重点在人的身上,而科幻作品的最终目的则在于传递一种思想概念。正因如此,目前的科幻小说大都是通过表现一个人物来反映一整个未来的世界观、它的模样,而这样的小说在因为人的加入而获得了情感与可读性的同时,它也少了一份理性——这个世界观的描绘是通过人的眼睛描绘出来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在《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就以林黛玉的视角描绘了贾府的豪华与富贵——“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院大房。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这样的语言便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而描绘出充满文学气息的场景。而科幻小说的缺陷也在于人物是否能够真正的表现出那个世界是难以判断的,这种在每个读者心中都不一样的场景一定程度上是会改变其对于作品的认知的。而漫画、动画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不论是《流浪地球》电影版的问世让我们看到一个震撼性的、真实在我们眼前展现出的未来世界,还是《爱、死亡和机器人》通过故事主线配合完美的环境描绘带给我们更深一层、更真实的思考,我在其中发现的是——动画与漫画能够对于科幻作品有着更有力度的整体把握。而即使是在对漫画一定偏见的中国,动画的形式更易被当下的人们所接受,并且以极为迅速的速度广泛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来,与其说科幻作品的载体需要“改”,倒不如“导”——使用其他的载体,发挥其他载体的长处,来更好的去展现一部科幻作品思想的魅力,且在其中画面的真实性与震撼感都是平常阅读小说的想象所难以企及的情况下,也带来了一种“更好”的可能。

世界的知识在不断增加,抽象的理论杂不断增多,人们不断地生产知识的同时需要优秀科幻作品的启迪、科幻作品在指引我们如何走向更好的同时,我们需要用更快捷、有效的方法让它变得更“好”。

 6 ) 关于第十四集

第十四集里的那个股票专家,坐拥无数黄金,到死却没有把自己义体化。一直纳闷,难道还有人不想永生?除了那些极端宗教分子。
  在剧集的结尾给出了答案:其实他已经把自己的意识植入到网络中了。以此来永生。警察3号(就是那个没有义体化的,名字记不住)在处理善后的时候把一枚金币放到了死者的裹尸袋中,其实死者一直通过家里的监视系统监看着自己的肉体被警察发现的过程。因此他对警察3号身怀感激。警察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老婆也在炒股,于是股票专家就在警察跟老婆离开的时候,侵入警察家的电脑,帮他们买了一股潜力股。
   吐槽一下,我操,这一集也太牛逼了吧!

 短评

动漫TV 界少有的精品,尤其是紧凑的节奏

3分钟前
  • 𝐚𝐫𝐨
  • 力荐

这样的番完全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7分钟前
  • ρccρρccρ
  • 力荐

25话的塔奇克马TAT

12分钟前
  • 工口工口小黃門
  • 力荐

太太太棒了 摒弃装B和炫技 一心一意把故事讲好才是正道啊 跟剧场版里大家都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一脸苦相不一样 SAC众人的面貌都鲜活很多 陀古萨吉祥物 欺负了他会遭⑨课全体队员群殴 课长亦不能惹 不然玩死你 以及千万不要踩素子姐姐脑袋 塔奇克马...哭 制药公司实在太招仇恨了 又被推去做boss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9,百科全书式的SF动画,涵盖的内容包括政治、科技、道德、人伦、犯罪、意识形态,内涵丰富到爆了

20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那些神作,多是想象力、世界观、音乐都无与伦比的,也多是不友好,不易亲近的,能让人刷新认识和否定自我的快感无法比拟。

23分钟前
  • 某多
  • 力荐

【A+】带着极高的期待观看,没想到收获的惊喜比我想的多得多,不得不感叹一下这超前的制作水准。相比押井守的两部阴冷黑暗的剧场版,这部TV版不仅有平起平坐的主题内涵,还更加的商业化。为什么是”商业化“呢?因为攻壳TV版通过极其优秀的人物塑造,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和一流的动作场面成功的抓住了观众的心,另一方面,这些商业化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攻壳系列的哲学思想,那些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探讨、政治集团的斗争、科技的进化对人的反噬、还有全剧中心”ghost“,全都被完美融入了剧情中。但即使这样,它也绝不是一部让人轻松的番,无论是主线还是支线,其涉及的内容都令我感叹自我的渺小。从此番里能学习很多东西,而你要看懂它也要学习很多。真的看不懂也没关系,也许几十年后就懂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活在攻壳的世界里。

2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素子!!巴特!!!

28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力荐

当之无愧的跨时代神作,几无短板的高逼格兼顾实力卖萌的优秀典范,现在人类生活各方面都已经被无线网络和云同步移动终端完全渗透的时代再重温此作感触更加深刻。不考虑该特殊职业的高风险九课这样理想的同事关系真让人向往。四年后重温更觉得巴特真萌啊…塔奇科玛有了ghost怎么看都是因为他给的偏爱

29分钟前
  • 飞翔的茶壶
  • 力荐

花了一下午和半个夜时间将笑面男的第一季动画补完,小时看这个完全是冲着素子御姐的那对豪乳而去,现在则是菅野洋子的音乐和作品所表现的世界观,仅次于我心中tv动画NO.1《星际牛仔》,突然发现原来我是喜欢硬派科幻青年漫的啊……

31分钟前
  • 力荐

现在才看懂。网络取代电视的媒介霸权后进一步消灭人的个体性,亚文化极速繁衍让我们变成模仿者却无从得知原型,无论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暗示还是吉加维尔托夫的寓言,都印证了人受媒介制造的拟像控制。如何从单一系统获得自己,素子给出的方法是好奇心,亦或是思考,我思故我在,ghost应此存在。

34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力荐

有一定哲学高度,蛮好蛮实在的作品,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讲故事上,没有太多的煽情

36分钟前
  • 贺兰迈克
  • 推荐

【9.0】代表了Production IG最强战力,TV动画中绝对的顶尖制作,真正的超级大片。和剧场版完全是不同的基调,押井守的攻壳是哲学的攻壳,讨论存在主义;神山健治的攻壳是政治的攻壳,描写社会与人 ,其中又涉及经济、文化、道德伦理到探讨,是真正严肃的硬科幻。让人不爽的地方首先画风很浪,作画监督小老弟你怎么回事,然后碎碎念的地方还是有点多,和押井守一个毛病,除此基本上也是把TV动画能达到的效果在各方面都快点满的作品。

41分钟前
  • Haruko
  • 力荐

攻壳和所有我看过的五星动画不同 我是坚持每天一集看完的 并不是一下子好几集的感觉 因为每一集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

44分钟前
  • 西西弗假面
  • 力荐

考虑到作品制作的年代,水准还不错啦,但我总禁不住拿它与Bebop相比 - 的确还是有差距的。作品背负了太多的哲学、科学方面的企图心,拍得太”紧“,功利性/目的性太突出,在人物和氛围的塑造上输了一筹。而窃以为这种软性的东西在动画长篇里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想得太多,感动太少

45分钟前
  • Di
  • 推荐

神啊,我们是何等的无力。

50分钟前
  • 守never
  • 力荐

先锋的理论内涵,庞杂优美的设定,阴谋论的情节,不死的精神,永远的素子。Matrix的祖宗。

55分钟前
  • ✨糖柯莉安
  • 力荐

八周目,每周目都来重标。整个脚本团队既有多样性,各人间又协作到位。涉及领域之多而广,探讨程度深且透。单拎出攻壳的世界观构建,真实感的营造,合理性的坚持以及情节的精彩程度,都是独树一帜的。更毋论与以上环环相扣的内核。TV补全了剧场版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上的空缺,笑面男事件是连接现实与虚构的故事新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SAC则是贯穿过去未来的理论总结,观众能从中梳理出清晰的专业理论脉络。编剧里可是真的有东京大学媒介环境学的高材生的。有时想想攻壳系列作为一套漫改动画,没有任何一部是遵循原作的,SAC其实比剧场版改的更多,两季的主线完全是脚本团队原创的内容。但无论剧场版还是SAC系列,每一次的魔改与原创,全部都维持住了完全不输于,甚至更胜原作的高度。这在漫改动画领域里何其神奇,又何其幸运。

56分钟前
  • 春芜满地鹿忘去
  • 力荐

强大的世界观

58分钟前
  • 一德
  • 力荐

ep1还好,后面。。可能年龄大了,TV版这种慢节奏浅度装逼适应不了了

1小时前
  • laput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