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HD

主演:向永红,范清华,何丽红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初三 剧照 NO.1初三 剧照 NO.2初三 剧照 NO.3初三 剧照 NO.4初三 剧照 NO.5初三 剧照 NO.6初三 剧照 NO.13初三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初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荣获首届留守与儿童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并被香港中文大学 永久收藏。  本片以湖南省一群备战中考的重点班孩子展开讲述。他们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读书 成为摆脱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面对繁重的功课、备考的压力、资金的不足以及家庭的教育的缺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Junior Th ree is the last part of the Homewood Trilogy directed by Jiang Nengjie. It is about the students who are preparing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unan. The most of them are unattended children, studying is the only way for them to lift themselves from destiny. However, facing the heavy study work, tremendous pressure, fund shortage and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they are in a dilemma.亚瑟王:斗兽争霸奶爸的修炼手册水晶天鹅一点双人秀 第二季妙女神探第七季毛骗第一季名侦探柯南:唐红的恋歌势利眼海棠依旧九天玄女乐团指挥玄夜狐影球舞青春桥隆飙忧国的莫里亚蒂 第二季被爱的人少年尼克的烦恼秘密部队第三季王者荣耀:荣耀之章碎月篇无头轿三尪女热血少年揭秘 元上都之传奇剑花烟雨江南国语阿兹·安萨里:夜店喜剧人霸王花1988粤语玄奘袈裟玛雅帮 第四季怪物高中2野兽之道我的鄂尔多斯图鲁巴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四季这个王爷我想退货莫里斯恶魔的耳语后街女孩不可思议的融化人少年远游向左爱·向右爱超能锦衣卫·藏龙秘术暑假作业二十二十浴火牡丹附注:我爱你(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从初三来谈谈我们的教育

这是第二次组织蒋导的影片放映,这次放映没有强行要求整个学院的同学都来,在场的除了社团的同学,还有不少看到海报从外院自发到来的同学,其中不乏来自邵阳的同学。蒋导的片子一向草根、真实,放映完毕之后,看到不少同学在感慨自己的初三时光。初三对很多的同学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也一样。
初三,我在县城的一所省重点中学,我和片中的孩子们一样,经历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读书还是选择放弃?读高中还是读可以免学费的大专??我们迷茫,我们被压抑,我们群魔乱舞。最后我们做出选择。我很幸运,几乎经历了从乡村到县城到市中到省城重点、高考补习各种学校的教育。因而我也拥有一批各不相同的同学。现在回头一算,初中同学只有60%进入省重点,20%的高中同学进入本科大学。能和我一样现在还在大学里上课的同学真的不多。而不同的教育,会给你不同的眼界,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三观。教育的不公平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
说起应试教育,想起了前段时间去采访了清华的一位学姐,她说的一段话。“从小学到高中,我没考过几次第二。XX省高考,文科,裸分684(总分750),市文科状元,当年全省100万考生中的文科第二。清华大学2010年在XX省100万考生中仅招(统招)的两个文科生之一,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专业,全额奖学金。
    2011年,我要去学各种数学课和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金融、经济、财务等等一系列的课程,作业经常不会写或者写不完,实在实在没辙了就抄一次别人的作业,整个人都被自己颠覆了:“抄作业这种事会发生在老娘身上?”“跟同学相比,我是不是真的很弱?”我一直问自己。“不喜欢”是贯穿我整个四年学业的关键词。大一下学期可以转系了,我想,转吧,去学新闻、语言或者社会学。然后听到一个声音:“工科院系的有些同学都挤破头要往经管转,你竟然要往外系转,你傻啊?”“哦。”所以我不能转系,我不能做这种傻事!金融多好啊。
    2013年年底,变成了一只无忧无虑的大四狗,对于一个不喜欢金融的人而言,该受得折磨也差不多到头了,我窃喜。我本来想直接去一家喜欢的外企工作,几年之后再出国读MBA,却听到所有人都在说“今年就业形势太差了,不好找工作啊!”“哦。”所以我要争取保研,留在清华经管再过两年学生的生活,研究生文凭也更好找工作,或者准备出国,反正打死我都不直接找工作,因为“就业形势不好”。
   所以我应该继续读金融专业研究生,因为不能浪费本科四年学的知识,这时候转系太亏了。所以我应该去美国,去纽约,因为那里是最最最中心的金融中心。所以我应该拼命的社交,投简历和面试,去华尔街的投行工作。所以我应该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变成大学同学里赚钱最快的那一个。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应该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了。
  有些人想到这里,愤懑的骂了一句:“还有完没完!哪儿那么多‘所以我应该’!” 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自由的选择,而别人眼里的优秀却成了我的负担,我开始被所谓“社会主流”“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框住了。”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一直在一个框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想是我们的独立思维。即便是清华学姐这样的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也难逃这样的无形束缚。

 2 ) 初三

青年影人蒋能杰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记录了一所乡村初中里初三学生从初三备考阶段到考试阶段再到考后阶段的整个过程。

影片在素材选择上比较突出。影片并没有注重于学生老师们上课的状态,许多课上的内容都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展现学生老师课下生活的琐事。如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对话、老师向家长收取学费和考试费用,用对白将影片的时空从学校拓展到校外、每一个家庭,我们能从家长的口中读取出他们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充分拓展了影片的内容表达。除了老师,学生的生活是影片主要呈现的内容。学生们在熄灯的宿舍里聊天打闹、清晨在肃杀的操场上做早操、被强硬的校长规训、在网吧玩游戏看小电影、在教室里玩手机打牌等等,非常典型、具有生活气息,很好地表现了初三学生们对未来的迷茫、渴望等丰富多样的情绪。

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便是结尾处的考试庆祝。学生们在破旧的教室中打牌、肆意打闹,以如今文明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些行为是比较粗俗无礼的。而当老师站在教室前方说“考试考完了,如果有想骂我的就来骂我吧”这时,所有学生都并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而是说“没有”,甚至有些学生毫不羞涩地直言“老师我爱你”,最后在学生的起哄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唱《明天会更好》。这很难说不是一种最纯粹无瑕的情感,让人都想起自己曾经在学校度过的美好青春时光。

当然,影片也有许多不足,例如视听比较粗糙,许多剪辑点都比较突兀。但是即使如此,影片中真实自然的内容都能将制作上的缺陷所掩盖,总体来看,这的的确确是一部优秀的纪录作品。

 3 ) 初三

影片说的是初三,我们都有过的初三,虽有不同,但记忆被影片掀起时感触还是很多。记录看似粗枝大叶,但贵在真实,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全程跟拍了山村初三的点点滴滴。说是记录初三,更是对农村留守问题的反馈,为了读书而死读书,可以心智的成长谁来抚慰…最后连老师都道出了读书无用论,值与不值,值的深思!

 4 ) 《初三》观后感

看完初三,其实没太大情感上的触动,记录真实是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吧,保持着蒋导一贯的纪实风格。影片中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接收应试教育,比较单纯,除了天性的贪玩调皮外都还算比较听话。说说升学压力和紧迫感,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所以没也感觉到紧迫感,很庆幸我们学校都是走读生,没人寄宿,时间上也就自由很多。感觉片中的学生状态更像我们的高中生活,在封闭式的环境中每天重复机械般的生活,经常被班主任和家长拿来互相攀比竞争,读书就为了考高分出成绩上一中,偶尔跑出去上上网释放下压力。学校和老师早已将将读书的真谛毁的面目全非,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学校和老师,这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再说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父母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父母教育的缺失而很多问题爷爷奶奶也是没法管或者根本不管,缺乏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校教育又沦落为填鸭式的机械教育,他们对未来很迷茫,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能跟着应试教育的大铁轮转,这是最悲哀的。看似很平常的青春的躁动,但足以引发我们对现行教育的思考,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剩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5 ) “初一”眼中的《 初三》


                       真实地生活和写作

 
                            ———蒋能杰导演从纪录片《初三》谈作文素材

                                                                               初一8班唐慕白

       伴着一丝兴奋,还有些许忐忑,我来到了铁一中阳光电视台。我稍稍整理了一下衣着后便进入了阳光电视台的访谈区域。访谈区虽小,但气场却似乎很强大,所以并不让人感到拥挤。走了一圈后我又站回了门口,等待着神秘嘉宾的到来。
       约莫10 分钟后,嘉宾才姗姗来迟。原来是一个导演———一个纪录片导演,蒋导演。我们在门边站成两列,列队欢迎蒋导演一行人的到来。这次蒋导演是带着他的一部刚出品的纪录片《初三》来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爱笑,从进门开始就对每个人笑,并和校领导一一握手寒暄,像见过面的老熟人。寒暄过后,我们进入了访谈区。蒋导演一行人和校领导们一一落座后访谈便正式开始。梅杰校长助理先在一片静默中开了个头:“今天就是年轻人的世界,您就和他们交流交流。”蒋导点点头表示赞许。主持人率先发话:“请蒋导演先介绍一下您自己。”蒋导演接过话头:“我姓蒋,是一个拍真实纪录片的导演。”简短的介绍过后便是我们的提问时间了,有人先问:“您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您主要拍些什么记录片?您的纪录片素材来自于哪里?”蒋导演扶了扶眼镜,眯起了眼睛:“纪录片,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实性,记录某些真实的事情才是纪录片。我特别喜欢一些真实的东西和事件,比如说留守儿童。我的纪录片主要都是拍留守儿童的,像今天带来的《初三》也是。纪录片拍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因为后期制作不会有很多。我觉得吧……”他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记录片比谁拍的好,就是两点:一是摄影技术,一是真实性,两者缺一不可。记住一句话,素材永远是真实的。”言毕后,蒋导又拿出他那标志性的笑容:“问题问得很好,谢谢你。”他又环顾四周:“还有什么问题吗?”我稍作思索后举起了手。蒋导冲我点了点头,再次笑起来,眼睛又咪成了一条细细的缝,很深邃又很和蔼:“你说。”那话语柔和得像春风,沁人心脾。“中学生写作,素材也很重要,我想问您如果我们中学生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哪里?”蒋导轻描淡写而又郑重其事地回答:“其实如果你们写多了,就自然会发现素材的出处的。关键是你们真的需要一个指路人,因为你们现在被范围所框住了,写的作文大都不是真实的。我认为,无论你写什么作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都好,都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中学生继续写虚假的作文,到时候自己都会被自己骗掉,还以为这是真实的。虚假的作文写不好,因为你并不真正在你写的事件之中,你并没有真正经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去写作文。”蒋导说完后长舒一口气,似乎在通过自己的这番长篇大论表达对当今教育的某些不满。
我恍然大悟,仿佛接受了一位大师的洗礼,这种洗礼是全身心的,是彻底地让我“脱胎换骨”的。从蒋导上述的角度讲,我也写过一些虚假作文,即使像考试作文也间或含有一定的虚假成分。但我当时并没有在意,现在想起来真是悔恨莫及。蒋导在我的写作方面,或者说是在我们这些中学生的写作方面,点亮了一盏光明的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虽然他说的话是这么简单质朴,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较深的烙印。蒋导演———一个质朴、随和的导演,一个用纪录片说真话的导演,一个会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发现美的导演。我走出阳光电视台,放眼望向天空,天空好像都变得湛蓝了起来,让我神清气爽。





























 6 ) 《初三》之观后感

      对于初三的我,已没有太多的印象了。正值青春期的我,也少不了那份该有的叛逆和迷茫。看完蒋导的《初三》,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让我再一次回到了初三,从正面看到了教育。
    《初三》拍摄的是湖南省一所普通中学,跟拍的172班是个重点班 。孩子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省重点中学。学校把希望都寄托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向老师身上。在我还没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以为向老师是个男老师,这么沉重的一份责任却是一位女老师在履行着,我很喜欢这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同学的负责。通过考试,便能看出哪些同学成绩在下滑,思想没有高度集中,向老师会细心地与他交谈,希望能好好讲道理,让他们改变现状。她从来没想过放弃哪个学生,他想让他们努力,靠自己去改变命运!
    然而,总有那么几个人,是不把学习当回事的,虽然他们心里也想摆脱贫困的生活,可就是不愿意学习,打架上网,叫家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有其他路可以走,前提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在哪。抛开学习,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想要赚钱,那必须得有一技之长。换句话说,就算不读书,也要有成才的资本。可是就算他们有,在那样的环境下,会有人发现,又会有机会去发展吗?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已经走入一种盲区,用成绩去评定一个人的好坏,成绩不好的人,地位就会很低。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种伤害,更加缺乏向上的动力。学校喜欢设立重点班和普通班,我觉得这种方式对当代教育没有太大好处,虽然我读书的时候也很想进入重点班,当然确实也进了重点班。但我却明显感觉到拉远了和普通班朋友的距离。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却硬生生的隔出一个空间, 让优秀的人得意忘形,让一般的人颓废不已!
     当我们在感叹高分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一般人肯定的眼神,他们就算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会因为大家对他的肯定,而变得更加优秀!虽然很多东西我们说得出来,却不一定做得出来。但是中国人民,每人出一份力,那力量就会不可估量!

 短评

从纪录片手法的角度来看,一般。从内容上来看,值得多加几颗星

6分钟前
  • 管哩员
  • 力荐

比起已经经过一轮筛选的“高三”学子而言“初三”很显然更痛感一些,许多人的人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未满18便进城打工的大有人在。和“村小的孩子”并列蒋能杰唯二两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11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小女孩们最后怎么哭了,不管什么环境,毕业了就得哭啊~

15分钟前
  • strongman
  • 推荐

晃动的镜头、粗糙的剪辑、无华的直拍,对应的是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朴素的面孔。让人难过的是错认妈妈为亲戚的留守女孩,和无力支付高中费用的留守男孩。最想知道的是看似HE的结局后,老师没让拍的内容里她到底说了什么。

18分钟前
  • 是心
  • 推荐

村里青春的常态。

20分钟前
  • k-pax
  • 还行

《初三》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学习其实与在城市长大的我并无太大区别,几乎所有老师的授课都破坏了所教内容本身的美感,语文尤甚。在看此片之前,我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在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意料之外的信息是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对父母没有半点感觉,甚至有认不出的情况出现。

23分钟前
  • 大象
  • 推荐

昨晚看了首映。三部曲最后一出,还不错。

28分钟前
  • 番可爷
  • 推荐

影片对“初三”的呈现还是过于泛泛了,这个题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群孩子,是非常好的素材,可惜导演似乎还是不够用功,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生猛的画面。影片的焦点也比较分散,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段落。

30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8.5 失焦、散乱、浅尝辄止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品的存在即是胜利。影像中现实与第四面墙之外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互文与反差。当看到映后部分观众的反馈,你不得不承认,社会的隔膜、阶层的分化、城乡的疏离已是如此显著,这种“不知情”被大众媒介塑造,变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展映和交流在此之下是如此宝贵。或许生活在城市,从没见过《初三》《杀马特我爱你》《一不小心爱上你》里这样的少年,甚至觉得他们离经叛道,不可思议;或许久居繁华,已经忘弃记忆中这些一面之交的人群。但事实上,失语者和被淘汰者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困苦和迷失,不会因为我们不知晓就不存在,正视是共情的前提,也是为他人发声的基础。所以,记录与观看本就是一体两面,有其力量所在。(2022-9-12@浦电路)

33分钟前
  • 丘丢丢
  • 力荐

比较散,给人冲击的是初三学生、学校的客观现实。很真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34分钟前
  • 欧文
  • 还行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35分钟前
  • L.L
  • 推荐

同样看不下去了,没有那种感动了

38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还行

看了好几次了,看第一次感触还不是特别深,但了解了现在的教育 生存环境后,再看第二次,就有种无力感,乡村的教育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导演非常认真的记录了真初三生活,纯朴真实!

39分钟前
  • 奔跑
  • 推荐

2021.11.26《初三》

41分钟前
  • PearPlus
  • 力荐

题材特别好。关注农村学生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关注初三这个节点的就更少了。大家总觉得高三重要,高考重要,但其实“何为重要”,本身就是具备阶级性的。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初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里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孩子成绩好反而可能是家庭的负担。“读书还要好多钱,还不如打工”“读技校算了”…就这些选择,没有更多的路了。看到片子里的学生对着镜头开心打招呼、做鬼脸,我觉得做田野和做纪录片是相通的。希望我也能用文字以外的媒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留下记录。

45分钟前
  • 麻麻雷
  • 力荐

前半段许多日子都在重复:早起,跑操,讲话,课间操,午休,晚上就寝,早起,跑操……这乏味的重复里,夹杂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似的心酸无奈。教室桌椅十分破旧,宿舍操场也仅比我当年的情况略好一点点。面对手机游戏网络,老师们仍如临大敌。这些00后,会下黄片打游戏上通宵看网文……我们当时最多不过在宿舍聊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中间有针对几个学生的个案跟拍,展示出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的不幸,做的不错。这个班主任其实不错,对学生还算用心。最震撼我的片段,是会考前三天,普通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喝酒,相比172班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外表上刻意扮时尚,还要在众人和镜头前表现扮酷,跟我当年所见的许多普通班学生完全一致。大抵算佳作,比周浩的《高三》并不逊色太多。其实我好希望导演追踪那些普通同学的去向和后续。

49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从中考那几天开始,泪目!那一天,吃鱼被鱼刺卡了一下,以后将近十年不吃鱼了。那一晚,毕业晚会停电了,马上凑钱,召集人马去镇上游戏厅租柴油发电机来发电,热热闹闹,解晓东《笑脸》,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54分钟前
  • 潇蔚
  • 推荐

野蛮成长的新一代留守儿童,生活娱乐丰富了很多,诱惑也很多。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缺席的父母。中考结束以后的告别会,男生们站到桌子上看女生唱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不过,他们不止是向老师告别,也是向同学们告别,向三年的初中生活告别。

58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拍摄期间,由于时间和资金的不足,深入不够。很好的题材,拍得很一般,留下很深的遗憾。

1小时前
  • 蒋能杰
  • 还行

有时想想乡镇的“教育”挺可悲的,除了一个“考高中才有出路”的目标,既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怎样排解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也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一届初三毕业了,他们究竟从学校带走了什么?网吧、抽烟、打牌、喝酒、脏话,野蛮生长的“个性”浸满市侩习气。所谓“学习”只和成绩划等号,于生活和成长本身并无意义。

1小时前
  • 无事,勿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