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哲学家

HD中字

主演:妮可·黑斯特斯,凯塔琳娜·洛伦茨,丽芙·丽莎·弗赖斯,海伦娜·皮斯克,马蒂亚斯·李尔,卡塔琳娜·舒特勒,菲利普·豪斯,亚历山大·谢尔,朱利叶斯·费梅尔,梅拉布·尼尼泽,彼得·西蒙尼舍克,佩特拉·莫泽,丹尼尔·施特雷塞尔,马塞尔·亨瑟玛,哈拉尔德·施罗特,玛格达莱娜·克隆施拉格,鲁思·赖内克,卡尔·阿克利特纳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2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3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4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5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6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3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4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5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6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7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8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19恋上哲学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恋上哲学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寡居在纳粹德国,一位年轻学者的到访令她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圣彼得堡的求学生涯、青年时期的成就与爱情一一浮现在眼前。本片是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电影,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三个时段呈现出来,连接这些片段的线索则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于静态的景物和人物之间,宛若行在画中。谋杀是我的心跳神枪手长安异闻录身魂旅行公仆2阴风鬼影蛇鱼怪妖精森林的小不点生化危机5:惩罚功夫之王一梦浮生二月之夏雨色可可 第四季鸾占凤巢候补男友72天搞定你邻里美好的一天母性之光狼人杀·启源闪婚2010逆袭之星途璀璨守护者第三季荒山女侠国门英雄擅入美好的死亡剑鱼行动29+1粤语版玫瑰之名人肉鼠餐我的意外老公狂乱之夜1959别惹流氓兔马修 第三季伊丽莎白:分联肖像恶夜勒赎最后一个男孩指定被害者谋杀未遂驱魔警探风暴眼德扑女王

 长篇影评

 1 ) 不想成为妻子与母亲的女人

看这部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的传记片时,有好几个瞬间,我都激动得想尖叫,但声音却卡在嗓子里,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意识到很多口口声声不相信爱情与婚姻的女孩,只是在等待一个完美的人,好把自己的自由卖个好价钱罢了。或者说,只要遇上了一个她们可以依附的强者,她们就会迅速妥协。

“是我自己想要的”。“爱情”。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定要结婚生子?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对婚女极度不友好的大环境下?我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因为女孩对爱情的幻象没有改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爱情,对不少女孩来说,就是意味着去用自己的女性特质俘获男性的喜爱、接着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自由来奉献于夫妻共同体、去服从丈夫对“贤妻良母”的期待、以自己的牺牲去换取丈夫的爱。但这种幻象,从本质上来讲,根本不是一个私人幻象,而是源于千百年来男权社会的规训,它逼迫女性去这么想,不允许女性去建立自己的幻象。这种男权意识形态下的爱情幻象隐藏的事实是: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不仅得不到来自异性的爱情,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你就是女性中的loser,可怜又可悲。在这种对被排斥的孤独恐惧之下,女性把男性的欲望当成了自己的欲望,放弃了自由,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婚姻,选择了服从。

再来看看1861年出生的莎乐美是怎么做的。

尼采向他求婚,同样用了“我们的孩子一定十分聪明”的说辞,莎乐美只是厌恶地说“我不是一条配种的母马”。

怀上了孩子,情人满心欢喜,而莎乐美冒着生命危险从树上跳下来,宁可和肚子中的孩子一起摔死也不愿意生下它。生育,是女性的一种能力,却并不应当成为对她的束缚,尤其在一个不自由的时代。

她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她头脑清醒,“你会那样对我”,“因为,在法律上来说,我将是你的附属。”这样清晰的逻辑让每一个求婚者都哑口无言。的确,如果真的爱她,为什么非要逼她放弃自己的自由、而不能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呢?莎乐美最终是孤独的,那些口口声声爱她的男人们无一不因为她的“奇葩”要求而离去,或许那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认为女性必须服从男性欲望的厌女心理吧。

对莎乐美来说,当爱情妨碍到她的自由,那便不是爱情了,而是披着糖霜的毒药。她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终其一生都坚持了自己的欲望。

那些把爱情当成欲望、当成信仰的人又怎么样了呢?看完这部电影我又想起另一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女主同样拒绝了男主的求婚,尽管二人曾经视彼此为灵魂伴侣。当女主察觉到男主已经为生活所役、不愿意再深耕精神家园、活成一个大俗人的时候,她只是默默忍受着,或许还保留着一些男主会改变的希望,毕竟曾经的爱怎么可能轻易割舍。然而,当男主提出差不多该到结婚、生小孩时,女主直接爆炸了,之后的关系也无可挽回地走向破裂。这里一个隐含的事实是:对女主来说,以“好好过日子”为导向的、让女性承担家庭妇女角色的婚姻生活,恰恰是对纯洁爱情的背叛。好笑的是,男主对女主的拒绝心怀不满,甚至怀疑女孩是否有二心,这种东亚男性主导的文化中,被拒绝求婚的男性只会恼羞成怒而永远不会反思女孩真正恐惧婚姻的原因、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是否给女性带来了压力、他们想的大概率是“我都向你求婚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不接受是不是瞧不起我”。这两种思维本身就有着巨大鸿沟,一个导向了超越世俗利益、以人为本的爱情本身,另一个则导向了世俗框架内的婚姻带来的具体利益。这两者,谁背叛了爱情,一目了然。

这里又想起了虽然进入婚姻、但同样对爱情保持忠诚的美狄亚。遭到爱人的背叛后,她毅然杀掉了自己和爱人生下的两个孩子。对她来说,没有什么能做爱情的替代物,即便孩子也不能。以爱情的名义进入婚姻,虽然大概率爱情的理想会破灭、甜蜜恩爱会变成鸡毛蒜皮,女人会变成妻子和母亲,但真正能做到美狄亚一般对爱情理想保持忠诚、大声说“不”的人,寥寥无几。

弗洛伊德说:“每一个女人,都想成为母亲。”而拉康则说: 杀掉丈夫和孩子,才是真正的女人。”

不过,爱情和自由真的矛盾吗?或许,只是在当下是这样,我们的时代束缚了我们对真正的爱情应该有的想象。真正的爱情,应当给予人自由与力量;而自由,是可以自由去追求爱情的自由。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对爱情忠诚也就是对自由的忠诚,而不是对特定的某一个人的忠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她们永不妥协的精神,将自己的欲望坚持到底。

 2 ) 观影印象

有一部分电影和她的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即36岁以前,莎乐美还没有接受里尔克时,她抑制感情的做法是否让自己矛盾、挣扎过?当然,很大可能是我自己格局太小才这样设想莎乐美。说实在的,我非常敬佩她许下诺言——永不结婚。她认为,放弃身体愉悦能获得精神力量,在个人幸福和理想真理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的幸福何其短暂,只有精神上的求索才能带来永恒、宁静的幸福。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电影中,莎乐美听了里尔克为她写的那首著名的诗后,气急败坏地转身离开。里尔克追问:“你不喜欢么?”莎乐美怒气冲冲地回答:“很不喜欢,毫无意义。”里尔克穿透她的话看到其内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把情感掩藏在自己筑成的心墙后,这就是你所谓的自由吗?”莎乐美以无解来解释,只答他:“你不必理解。”里尔克从未这么硬气郭,他在身体和心灵上同时愈来愈靠近莎乐美,继续追问:“你这个懦夫,你真的想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吗?”一边说着 他慢慢贴上莎乐美的嘴唇,这次,莎乐美没有拒绝。下个镜头,就是她开始急迫地寻求、迎上里尔克的亲吻。二人云雨中,莎乐美的眼泪汩汩从眼角涌出,有一道堤坝正在瓦解、崩塌,不用以一己之身负堤坝之重的莎乐美柔软下来,她对里尔克说:“我从来没有和男人在一起过。”我想,那眼泪的温度,一定是滚烫的。 这个场景之后,莎乐美才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走进我内心。而且我以小人之心猜测,她在前36年中,未尝就没有设想过和保罗或尼采在一起,但是她压制了自己的欲望。理解到她也有欲望后,我反而对她生起敬佩。自古以来,男人在感情中游刃有余,个体事功、发展和情感间总能平衡得很好,但女人却极易在情感中丧失自我。前36年,莎乐美虽已非常杰出,但还没有独立到自己能撑起一份感情,于是她选择不享受温柔乡,而是培育人格和精神,使其愈加丰茂。其后莎乐美还有过几段仅止于身体的感情,此时她已经独立到,既享受欲望的快感,又不让感情压倒自己的主要目标。

莎乐美在回复尼采的求爱时曾说:“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现在再看这句话,莎乐美内心深处的复杂况味,令人唏嘘。有得先有舍,是毫无顾念地坠入爱河,还是一心一意地培育自己的自由?当然,把坚持不结婚=女性独立=自由的观点过于草率了。从莎乐美我们看到,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独立,因此能承担所做选择带来的任何结果,因此自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能承担后果的能力。真希望以后能看到这样的片子,女性不用再以二元对立割裂自己的世界,她可以有自由、有爱情、有事业、有自我,人生的各方面能在她身上融合为完整的“一”。

安吉拉•卡特认为:“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莎乐美同样把这作为自己的生命重心。所以,当里尔克对其愈来愈依赖,莎乐美不得不经常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时,她离开了;所以,当身体之欢育有生命后,她毅然爬到树上跳了下来 ;所以,50岁以后的生命,她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拜弗洛伊德为老师,并在女性社会角色和性意识方面影响了老师的研究,而她在这领域建立的积极自恋理论,至今仍未过时。

 3 ) 莎乐美

第一次听说莎乐美,还是由于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这些男人,对于一生追求独立、不依附男人的莎乐美来说是不是还是一种悲哀。

电影的人物传记拍的太平淡,查阅了一些莎乐美的资料,她应该是一个富有女性魅力才让那么多才子围着她转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又有着那样精彩又跌荡起伏的人生,但是在影片里她冷淡平凡到莫名其妙,情节发展也显得生硬奇怪,太多遗憾。

最早牧师开启她哲学的世界,她对他崇拜的不行,牧师向她一求婚,他立马失去了光环,然后是和尼釆保罗三人在一起的时候,和老语言家结婚、和里尔克情人相处、最后和弗洛伊德,完整的一部1个女人和5个男人的故事。她为什么奇奇怪怪的坚持不结婚,后来又结婚,结婚又奇奇怪怪的不同房,后来又同房等等,整个只拍出了她的奇怪而没有将莎乐美的哲学思想展现出来。更败笔的是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饰角都太平庸,没有匹配感,反倒有些猥琐。可惜了人物那么精彩的一生。

不过通过电影知道了莎乐美,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卓越的女性,还有象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这些名人做为凡人出现的场景,好像拉近了距离,有机会的话再深入了解。

 4 ) 就是观后感而已

关于《露·安德烈斯·莎乐美》又名《恋上哲学家》的两三点观后感

前不久在讨论独立自由的女性时,有位朋友推荐莎乐美。一个让十九世纪一群伟大的男人们为之疯狂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她足够独立自由吧?我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她和尼采,里尔克,雷那些男人们的绯闻轶事。

观影之后有点失望。并非是我想像的那种独立女性。她的确是极具魅力才华和智慧的女性,但是谈不上真正的自由独立。在片里她的自由仿佛是被命运的齿轮推着走,就像她觉得自己陷入的一种恶性循环,而且永远不会再好。只有片刻的欢愉和快感,陷入痛苦被上帝抛弃。其实内心深处她是胆怯的,这种情绪的根源在片末与弗洛伊德探讨心理的时候有体现。她的一生从未摆脱原生家庭年幼被牧师强暴的影响,她对异性的大部分的行为取决于她潜意识的想法。被家庭束缚被性束缚被自己抛弃的上帝束缚。她的独立自由是刻意与男性保持距离的武器。如果成年了还不能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因原生家庭而影响一生的人,不能称得上自由独立。

颇有意思的是莎乐美对性的看法“只要拒绝了肉体上的快乐就能激发创造力”这种隔绝了灵与肉的想法和福柯里的自由女性全然不同。她因为一夜的欢愉怀孕而在雨中悲愤交加选择从树上跳下堕胎,而福柯里的女性却无比淡定地处理伤口报案。以前在看《阴齿》时觉得女性要是真正实现男女平权,每个女性都得有一副可以控制的阴齿。而是谁传输的男人强暴女人就是对女人的侵犯?不正是男人们嘛?女人也可以强暴男人不是吗?抱歉我不是女权主义者,虽然我此刻讨论的是女性权利,但只是追求两性之间权利平等,可以说是平权主义者。我觉得倡导女权实质是限制女性权利,略萨在某次接受采访时说女权是文学的死敌,为啥?因为他们不讲理啊。只希望那些高喊女权的朋友们看看伊朗成人动画 《德黑兰禁忌》中东乃至于很多国家都是女性权利的盲区,女性毫无人权。不是一味强调女性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而是每一个女性都拥有着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商界政界艺术领域的女性精英不因女性身份而倍受夸赞,这是我理解的女权阿。

命运这回事,越是反抗越陷入一种怪圈,连莎乐美也是如此,免不了受它摆布。那就别考虑命运这东西,就让它不可测,不可测意味着无限可能,反正老夫觉得这样才有趣。

 5 ) 一个超前百年存在的莎乐美

如果不是因为在准备这个选题,可能也没有机会认识莎乐美。

越深入了解她,越觉得历史留给她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她生活在现在的话,一定会经常出现在微博热点。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能够成为那么多天才的缪斯?

这些都得从莎乐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生环境、家庭教育说起。

莎乐美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特别受赏识的将军。莎乐美出生的时候,沙皇都还派人送来亲笔的贺信。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莎乐美的家庭肯定属于上层,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必然让莎乐美从小就拥有更高的视野。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书中写到,就在莎乐美出生的第六天,俄罗斯发生了载入历史史册的重大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业制的法令。这是近代俄国开始的标志。

但是动荡,同时就意味着急剧的变化,意味着新生新思潮。当时的莎乐美作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不自觉地受它的鼓舞,和其他同学们一起骚动,参加政治运动。

莎乐美上学期间,经历了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事件,当时很多俄罗斯学生为了庆祝这件事情,上街游行。这件事情带给莎乐美很多影响:在书中莎乐美自己回忆说:

“我开始以为这些女孩只是把学习当做出国的政治借口,然后找个外国人嫁了。但是我完全想错,这些年轻的女孩的斗争,是为了建立新型的社会体制,是为了迎来一个更好的社会。”

这种成长经历带给莎乐美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是女性能够产生的力量,女性也可以走出去,去改造社会。

第二就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曾努力去顺从周围的生活,顺从那些判断和规范。但是这些判断和规范是可以打破的。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往往把这种情绪叫做“叛逆”。

莎乐美的家庭成长氛围也同样自由,莎乐美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比较自由的表达,没有受到过很严重的压抑。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莎乐美可以保持自我,人云亦云,与她后来养成独立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莎乐美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件小事儿体现的特别充分。

“我们在家里只讲德语,我上了几节必修的俄语课之后,抱怨自己还是难以把俄语学好。爸爸突然决定允许我只用旁听俄语课,爸爸对母亲说: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写不出俄文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

在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下,莎乐美和爸爸以及她的三个哥哥,一直都能维持着温馨而彼此信任的关系。

父亲和三个哥哥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很大,使她的性格中有很多男性的特征,这也是莎乐美能够和杰出男性进行思想交流的原因。

01 莎乐美和基洛特

每个人的青春期阶段,都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转变期。这个期间,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最初始的力量,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混乱以后,会达成新的妥协。

这个阶段,出现在莎乐美的十几岁到二十岁的时候。当时,她正处在一个混乱的宗教信仰时期。

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信教的。莎乐美一家自然不例外。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牧师,大家跟着这位牧师学习教义,接受上帝教导。

小时候的莎乐美,没有什么辨别力,就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对父母相信的东西从不加以怀疑就全盘接受了。对于上帝可能会像魔力一样出现在人世间,在莎乐美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受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莎乐美很自然地吸收了那些宗教信仰。

但是在莎乐美十七岁的时候,她渐渐开始跟原先的信仰做起了斗争。

我就好像是第二次被投入这个世界似的,跟现实发生了无法和解的冲突。

每当牧师讲道“上帝无处不在”的时候,莎乐美都非常痛苦,在心里大声疾呼:上帝到底在哪里?如何确认信仰?

内心那种煎熬的不可调和的冲动,让莎乐美决定退出自己家里的教会。退教这件事情,让出身俄罗斯贵族家庭的莎乐美来说,是非常有争议的。在上层社会的舆论看来,这件事就是有辱门风,对信教的父母也是大不敬。莎乐美站在了人生的风口浪尖。

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状态下,莎乐美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男性——基洛特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莎乐美有一天正在大街上散步,无意走到了一座教堂的门前。这时候,一个声音从远处的布道坛上传了出来。莎乐美不由自主地推开了教堂的门,缓缓的走向圣坛,在前面的一个位置做了下来。

她看清了这位牧师的模样——风度翩翩,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在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伴随着他的手势,莎乐美好像找到了回归上帝的道路。

莎乐美回忆说

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人!我的孤独终于有了尽头!我相信这个人可以把我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基洛特是当时荷兰驻彼得堡的一位传教士,他思想前卫、博览群书、阅历广泛。他认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这让基洛特在上流社会中收到敬重,甚至聆听他的布道都成为了一件社交盛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基洛特就像父亲一般,对莎乐美无微不至的关怀着。除了宗教神学以外,基洛特还给莎乐美讲哲学,康德、卢梭、伏尔泰、叔本华、斯宾诺莎等等,这些人的哲学著作,让莎乐美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在哲学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的。

莎乐美发现自己爱上了基洛特,就像当初爱自己的父亲一样。基洛特取代了莎乐美心中消失的上帝,是莎乐美童年时代上帝形象的一个复制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是不真实的,好像头顶上自带光环。

但是这种对基洛特的崇拜很快被打破。基洛特尽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

那个瞬间,莎乐美觉得自己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基洛特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这个爱人突然之间像上帝似的消失。

她在书中回忆到这一段写到:

当我确切发现,我不能把我的爱付诸任何一个现实中的男人时,我开始明白了上帝在我心中的的地位。也许从一开始,我的爱在目标上就不是指向庸常,而是指向某种几乎具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性的意象。

莎乐美拒绝了基洛特的求婚。对基洛特的爱慕也突然结束。莎乐美像是得到了一个解脱,但是这次和小时候上帝消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不一样,基洛特是完全真实的,他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帮助她找到了内在的自由。

02 莎乐美和保尔、尼采

1880年,19岁的莎乐美来到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求学,主修宗教、哲学、语言学及艺术史。

在19世纪的欧洲,大部分的大学还不会接受女学生,莎乐美上的这所瑞士大学,其实是唯一一个接受女子入学的学院。莎乐美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学习非常努力,以至于身体出现问题,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中止学业,和她的母亲一起去罗马修养。

在大学教授的介绍,她在罗马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女性玛尔维达夫人。

玛尔维达夫人在罗马当地是很有号召力的,她家里的会客厅,几乎可以说就是当时欧洲知识界的交流中心。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都会聚集在玛尔维达夫人的家里,高调地谈论着自己的见解。

在玛尔维达夫人的沙龙里,莎乐美就发现,无论在思想素质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男性都明显高出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多数女性还没有走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又不愿意去做那些对自身生活没有意义的思考。

也正是因为这样,莎乐美更愿意和男性交往,和他们沟通交流。就是在这个玛尔维达夫人的会客厅,莎乐美有机会先后认识了保尔和大哲学家尼采,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莎乐美先认识的是保尔。莎乐美对保尔有种天生的好感,感觉这个学识渊博,善良温和人,就像是哥哥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熟悉起来,谈论着各种话题。经常沙龙活动已经结束了,他们还没有尽兴,就结伴走在月光下的罗马街道上,继续聊。

和保尔的相处,让莎乐美想到了一个有点乌托邦的美好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莎乐美和几个男性朋友一起围着桌子讨论着什么,一会儿激烈的讨论,一会儿开心地大笑起来。这个工作室同时还有几间卧室,每个人住一间,大家亲如姐妹。

莎乐美非常兴奋,她和保尔说了这个计划,但是呢,保尔好像有点茫然,他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交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友谊,它还会有其他的东西。

内心激荡的保尔,有一天终于忍不住,来到莎乐美和她母亲的住处,当着她母亲的面,向莎乐美提出求婚。

这让莎乐美非常不知所措,又无奈又气氛。虽然他很喜欢保尔,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啊。

这次求婚让莎乐美一度陷入了困扰中,她的母亲和玛尔维达夫人都觉着嫁给保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莎乐美坚持不打算走入没有任何退路的婚姻。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

我的自由刚刚来到,我一点都不怕为它去进行虔诚的、快乐而艰苦的战斗,相反,我要让自由到来!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是否真的出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

其实莎乐美非常困惑,为什么男女之间除了做夫妻情人之外,就不能做朋友。

就在这种为难的处境下,保尔和玛尔维达夫人商量着,邀请尼采来罗马吧,介绍给莎乐美认识,就是这样,哲学家尼采,走进了莎乐美的生活。

尼采和莎乐美的第一次见面,非常的戏剧性。在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顾的:

“一天早晨,在圣彼得教堂,尼采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尼采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尼采见到莎乐美的第一面也惊为天人,他说:“莎乐美是我所认识到的极其聪明的人。”“一个在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

莎乐美和尼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上帝”。

这是尼采最著名的问题就是:

尼采说:“我的冒险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它们还没有结束。它们将把我引向何方呢?我会在哪冒险呢?如果我不回到原先的信仰上去,会怎样?我会找到某种新的信仰吗?”

我们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莎乐美思考的重心或基础,好像都是关于童年时候上帝的消失。立足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为什么她的一生中会那么重视和周围的人建立精神上的连结这件事情。

某种程度上,莎乐美其实拥有很强的现代性,她是一个超前于百年的存在,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她也应该很适合这个社会。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去。

莎乐美和尼采惺惺相惜,无所不谈,宗教、道德、家庭、爱情、婚姻,甚至是两性关系。莎乐美沉浸在这种精神的交流上,无法自拔。

但是渐渐地呢,尼采对莎乐美的好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种好感已经超越了朋友、师生关系。

书中讲到:有一次,尼采曾经试探着问保尔:莎乐美是位令人赞叹的女子,你怎么不娶她呢?

保尔说:哦,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想到生儿育女的世俗生活,就担心自己顾不过来,还是你娶她吧,她正是你理想的伴侣。

于是尼采就跟玛尔维达夫人说了,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请玛尔维达夫人向莎乐美转达他的想法。

但是,又一次,被莎乐美拒绝了。

从这两次求婚的拒绝,已经能够感受到莎乐美身上那种矛盾的对抗了。一方面,她在灵魂、精神上追求归宿,她需要像保尔、尼采似的这种朋友,另一方面,她又用一种对抗的姿态,始终追求生活上的绝对独立。

很奇妙的是,在莎乐美的这本自传中,她很少会提到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只是在陈述一种事实。大家作为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其实是感受不到莎乐美在这种矛盾中的痛苦。

联系到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欧洲也正是旧传统面临挑战的时候。这种时代气氛激励着一整代人去从事文学和哲学的创作,也给那些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提供了发掘自己个性的良好时机。对传统的本质提出质疑,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成为那一代女性的关注焦点。

保尔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尼采,尼采竟然赞同了,并且也要参与进来。于是这个三人同盟算是正式成立了。成立后,他们三个开始了一次旅行。

在书中关于这部分的记录有两章,脉络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其中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可以说是推动了三人关系发展的关键性事件。

离开罗马后,他们途经意大利北部。在那里,有一座叫萨库蒙特的小山,莎乐美决定和尼采一起散步,他们两个手拉着手,走在环境幽静,没有什么人的小路上,说着说不完的话题。莎乐美甚至想:如果这个人不谈结婚的话,我们可以这样一辈子聊下去。

他们从白天聊到黄昏,这是莎乐美和尼采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单独约会。起了兴致的尼采还创作的一首诗,名字叫《我多么幸福》。尼采还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梦,我都感到自己年轻了几岁,为此十分感谢你。

在这本书中,莎乐美只是非常含糊的写到:这次单独相处,我对尼采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之间的感情明显前进了一步。这也给尼采造成了错觉。其实,在山上,我对他亲昵的表示,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奇思妙想让我充满着好奇,而不仅仅是男女间性别的吸引。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会跟我一样好奇,“亲昵的表示”到底是什么是?这事儿成了一个谜团,除了当事人,只怕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次旅行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三人同盟的旅行,来到了一个名叫卢塞恩的城市,这里有一家照相馆,听说摄影师非常的有名,很多其他城市的人也会特意来这里照一张相。

尼采提出建议,不然三个人一起拍一张照片吧!保尔有点不情愿,但是也没有拒绝,勉强加入。

尼采显得非常有兴致,他亲自上手,布置了现场的背景和道具。这才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这张合影照片:莎乐美半蹲在马车上,挥舞着一条马鞭,尼采站在一旁,手扶着车辕,保尔站在中间,表情不是很自然。

三人同盟的这张照片,很快就在当时的社交圈里传开了,大家对这张照片有很多议论和猜测。几个月之后,在尼采的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写有这么一句:你到女人那里去,千万别忘记带上你的鞭子!

再后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对那张照片的解读。

而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两种极端的说法。

一类人认为这句话分明是在蔑视女性,另一类人则解读为这明明就是传达了被莎乐美拒绝的尼采,面对女神的一种卑微的情绪。

我们来看看在书中莎乐美是怎么说的:

尼采的创意到底是什么呢?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驱使呢,还是他要用鞭子驾驭女人呢?或者让我挥着鞭子,在他们两人中间赶走一个呢?一个哲学家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很难让人猜透,可能,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尼采是爱莎乐美的。他们共同拥有相似的哲学思辨,这种知音,这种默契,在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尼采曾经在一封写给玛尔维达夫人的心中这样提到莎乐美:“即使她性格中又不好的东西,我仍然思念她。每一次交谈,我们都能得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像她那样对我的问题没有丝毫的偏见,她总是那样真知灼见,有备而谈。”

让我们再回到书里三人同盟的旅行。

更进一步的相处,让莎乐美意识到,其实自己和尼采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的。他们的哲学思想,起点是相同的,但是性格阴郁的尼采内心是非常悲观主义的,他充满痛苦的人生观让莎乐美有点不能接受。

她开始反省自己:“我们真的很近吗?不,我们还没有达到靠得很近的程度。在我们本质的深处,我们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我前一段时间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和尼采完全有可能成为敌人。”

这种预感后来竟然变成了现实。渐渐加深的隔阂把莎乐美和尼采分开了,他们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罗马时的那种感觉了。三人同盟的旅行终止在莱比锡的一个火车站,尼采送走了莎乐美。

当火车徐徐开动的一刹那,尼采清楚地知道,这是永别,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离开莎乐美之后,尼采再也没有爱上过别的女人。

这之后,三人同盟的另一个成员保尔,莎乐美也一直和他保持着既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人的同居关系,和睦相处,简简单单。

03 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

来到了1886年的夏天,故事情节又急转直下,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莎乐美对独立的坚守。

这个人就是莎乐美的丈夫,安德烈亚斯。安德烈亚斯比莎乐美大15岁,是一个语言学教授。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莎乐美为安德烈亚斯开门,一个俊美的不太真实的男人站在她面前,一时间她竟有点不知所措。而安德烈亚斯呢,第一眼也被她深深迷住,并下决心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在之前我们也讲到过,莎乐美曾经拒绝过基洛特、尼采、保尔三个人的求婚,她对婚姻是没有向往的。

但是这一次,莎乐美却接受安德烈亚斯的求婚,到底发生了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在这本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忆的:

我从没见过他这种狂野的追求方式,这个人狂热的追求我,让我感到了不一样的滋味。而我在和他第一次见面时,就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好像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一天晚上,安德烈亚斯来到莎乐美住的地方,刚开始就像往常一样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为结婚的日期争执起来。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刀,猛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莎乐美被吓蒙了,冲上大街,挨家挨户的找外科医生。幸好,安德烈亚斯长得很壮实,刀在胸脯上插得并不深,离心脏还有一点距离。他们俩人的关系因为这件事情开始有了进展。很快,在1886年的11月,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订婚了。

但是,莎乐美提出了两个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

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

这种条约,我想大部分人看来,可能都无法理解或接受。为什么莎乐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为什么会对身体有这样一种迷之坚守呢?出乎意料的是,安德烈亚斯居然答应了这苛刻的要求。莎乐美说:“我只能说我遇上了一个不简单的人。”

一开始,安德烈亚斯以为莎乐美对于“约法两章”的坚持,只是一些女孩子气的、不成熟的想法,很快就会消失的。尤其是第二条,安德烈亚斯可能觉着,日子一长,相处久了,两张床就合成一张床了。

自传中有描写到安德烈亚斯有一次试图亲近莎乐美的情节,是这么描写的:

“我本能地阻挡着他的贴近,我用双手卡主了他的喉咙,仿佛在和这个人搏斗。那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渐渐地变成一种悲鸣。”

安德烈亚斯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这种奇特的夫妻关系,一旦生米煮成熟饭,整个婚姻生活也许就可以走上正轨。但是,莎乐美决绝的,不允许他以这样的方式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之后,莎乐美向安德烈亚斯提出了离婚。但是安德烈亚斯斩钉截铁的回答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但你必须永远是我的妻子,这是法律规定了的。

他们没有离婚,事实上,他们的无性婚姻一直维持着,直到安德烈亚斯85岁生命终止的时刻。这期间还发生了更超出常人能理解的事情。

莎乐美不安于过平静的婚姻生活,她无法在家里长期呆着,她需要出门透气,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寻找更多的生机。怎么办呢?

莎乐美提出了一个方案:找一个女佣,既可以料理家务,又能照顾安德烈亚斯起居生活的人。最好,这个人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这样莎乐美就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拥有更多自由。

意外的是,她的丈夫又答应了。莎乐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类似于管家兼保姆的角色,安德烈亚斯接受了安排。甚至后来,这个女人还和安德烈亚斯生了一个女孩。

在这期间,他们还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在不伤害婚姻的条件下,双方都有和其他人交往的自由。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事实上,我想大多数人会疑惑的是,为什么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样明显不合乎常理的条约?

现在来看,这种和平相处,但又相互独立的婚姻模式,我们一般叫做开放式关系。在那个年代,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种婚姻模式,是非常令人吃惊。这种关系其实需要极大地包容性,包容下内心中所有的矛盾和需求。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搜集不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只能从莎乐美的角度,书中有限的描述中进行解读。我相信,一定有某种力量,让安德烈亚斯认为,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

04 莎乐美和里尔克

在莎乐美36岁的时候,她遇到了爱情。

在一个普通的聚会上,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被特意介绍给了莎乐美认识。这个年轻人就是里尔克,莎乐美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面色苍白瘦削,看起来还有点害羞。里尔克是一个年轻的诗人,来自奥匈帝国的布拉格。莎乐美本以为这就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社交而已,不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但里尔克显然不这么想。

从那次聚会开始,他痴迷于莎乐美,之后几乎天天来主动找莎乐美,隔了一个晚上不见,他就会像孩子一样倾诉:

我不要鲜花,不要天空,也不要太阳,我要的唯有你……

此时的莎乐美已经36岁了,不再是见到一束玫瑰就会犯晕的年龄。但是面对里尔克的纯净又热烈的追求,莎乐美竟然有点犹豫。

在书中,莎乐美这样写道:

我不自觉地从心理上靠近了他,并且慢慢接受了他,向他释放着我的爱。这放佛是上帝的安排。吸引我的,是他身上某种特殊的气质,我最终放下了所有矜持。

我们可以展开聊一聊,到底是里尔克身上的什么特质吸引了莎乐美呢?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里尔克的成长背景。

1875年,里尔克出生在布拉格。里尔克从小跟他的母亲的关系是很扭曲的,他的母亲会让里尔克穿裙子,梳小辫,这让里尔克特别恐惧。再长大一些,他的父亲在没有征求他意见的情况下,就把里尔克送到了一所军事学校中学习。在军校的这五年生活,可以说是里尔克一生中最困难的五年。这让他变得更加脆弱无助,恐惧绝望。

可以说,从小到大,里尔克一直过着缺乏关爱的日子,他的这种不安全感,后来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死亡和孤独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但是另一方面,他好像又很渴望母爱,或者说,他总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母亲一样的人物。这种心态,莎乐美是非常能理解的,这和她在19岁的时候对基洛特牧师的依赖是一样的。莎乐美接受了里尔克。

他们在一个小镇上租了一座小屋开始同居,就像是度蜜月一样。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段新恋情发生的背景。莎乐美是已婚的状态,当她的朋友们知道了和里尔克的关系,都非常的惊讶。

可是莎乐美是怎么说的呢?她说:

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都不是罪过。两个人爱一辈子是很复杂的事情,但相爱对两个人来说,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莎乐美始终特立独行的坚定姿态,又怎么会让恋爱规则或婚姻制度所规范住呢?

莎乐美和里尔克之间,从一开始就不是短暂的需要。这是精神和心灵上的相通,决定了他们彼此,包括身体在内,很快就不可分开。

事实上,里尔克大家认为是歌德之后的最伟大的德语诗人。因为和莎乐美的热恋,那段同居的时光,也激发了里尔克的创作欲望。

这首《致莎乐美》,可以说是情诗中的经典:

遮住我的双眼,我依然能看见你。

捂住我的双耳,我依然能听见你。

没有了双脚,我依然能走向你。

没有了嘴巴,我依然能呼唤你。

他们的同居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莎乐美回到了柏林自己的家中。

回去没多久,里尔克太为了能和莎乐美每天见面,在他们家的旁边租了一间小屋子住。

安德烈亚斯是知道里尔克的存在的,但是他并没有表示出特别的敌意,在柏林的日子里,他们俩甚至还不时地找到话题聊起来。也许可能是年龄上的差距太大,里尔克和安德烈亚斯之间相差二十九岁的年龄,这让他们都没有把对方当做敌人看待。

莎乐美对里尔克的感情中不仅仅是爱,还有责任,这让她希望能够帮助里尔克成长起来,帮助他在文学或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份对里尔克的责任感,其实也为后来俩人分手埋下了伏笔。

后来,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计划着去一趟俄罗斯,邀请了里尔克一起同行。这次旅行给里尔克带来了很多收获,他决定再去一次,这次只有他和莎乐美两个人。在书中,莎乐美花了很多的篇幅去回忆了第二次俄罗斯之行。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莎乐美觉着里尔克必须由他自己开始成长了,里尔克属于他自己。

这个想法很突然,但是莎乐美就是这样决断的人,一旦决定就会付诸实施。

然后呢,等他们从俄罗斯回到柏林的第二天早上,莎乐美收拾好了行李,对里尔克说:我们可能只能到这里了。就这样,莎乐美与里尔克分手了,结束了这段维持了三年的亲密关系。

这次莎乐美和里尔克的分手,其实正是说明了,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莎乐美总是制定规则的那一方,莎乐美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能占据主导的地位,就是因为她懂得拒绝什么,她总是有放弃的能力。

05 莎乐美和弗洛伊德

莎乐美一生中的下一个转折,发生在50岁的时候。她认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后半生将近25年的时间都用在了对精神分析的学习研究上。

其实弗洛伊德的这一套理论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但是这不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重点。

弗洛伊德的这一套精神分析理论,就是1900年的前沿。大家无法理解,天哪,我们怎么会被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力量所控制着。莎乐美是在1911年,在瑞典休假的时候,通过朋友第一次知道了精神分析学科的理论。莎乐美特别兴奋,她觉着这就是她多年来一直想寻求的东西。她非常好奇,想学到更多,莎乐美觉得,这不只是在分析别人,也是在分析自己。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科学手段,去了解自己的天赋、兴趣、先天能量、风险偏好等等。

那个时代的莎乐美,选择的方法就是精神分析。

莎乐美决定学习这门学科,先自学六个月,拉近距离。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已经50岁的女人了,还能学会什么呀?即使学会了,也许只能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莎乐美根本没有在意这些,她去参加了精神分析学大会,在那里见到了弗洛伊德。

最开始,弗洛伊德也带着同样的偏见,没把莎乐美的求学当回事,还嘲笑她说:我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才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你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速成呢?他拒绝收下莎乐美这个学生的。

莎乐美没放弃,继续给弗洛伊德写信,终于打动了他,于是莎乐美来到维也纳。

1912年到1913年,莎乐美用了一年的时间,在维也纳学习,每天忙着交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的活动,弗洛伊德对这个女学生的印象越来越深。

深到什么程度呢?

书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

有一次,她缺席了弗洛伊德的讲座,没想到被弗洛伊德注意到了。他立刻给莎乐美寄了一封信,信上面写着:“周六的讲座上,我没有看到您,非常抱歉!因为没有看到固定的人出现,我讲话甚至有些心不在焉。

在维也纳学习的一年,对莎乐美的意义非常大,她觉着自己的生活是在五十岁之后发生的转折。

对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争议一直都有,我们不做更多的讨论。

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吧。

第一,莎乐美是一个超越男女性别的存在。

我认为,历史留给莎乐美的评价,往往都放错了重点在她和那些文坛思想界名人的关系上。这种视角太狭隘。

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中,有一段内容,是莎乐美写给弗洛伊德妹妹的信,信的内容有一段是这样的:

亲爱的安娜,我告诉你,人们并非事后把自己变成女人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男人身上有女性的成分,女人身上同样有男性的成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来爱男性的力量、勇气、成就、逻辑等,放在女人身上,并不是一种低廉的装饰,就如同温情在男人的身上也绝非毫无价值一般。

第二,莎乐美的强大,来自于她永远没有停止对自我的分析认识。我是谁?我将要去哪?我要怎么去?我要以多快的速度到达。

第三,莎乐美拥有放弃的能力,知道拒绝什么的智慧,让她总有重新开始的行动力。

最后,欢迎关注我司大宝贝[比心]

 6 ) 不同凡响之莎乐美

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现实的共性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永无止尽的痛,它笼罩整个人类世界,然而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是无法随心所欲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和叔本华一样反对意志自由,但斯宾诺莎哲学论说的基点是,灵与肉统一和谐的形而上学主张,斯宾诺莎没有考虑到主客体关系上认识论问题

尼采:他的哲学理论很独到,他是思想家的理想化身,揭示了一切真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情形使我们怀疑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尼采说叔本华对自然和逻辑一无所知,最后因其强烈的孤独厌世和对莎乐美爱情追求的失败而发疯并最终走向死亡。

莎乐美:我们倒要看看,这世上虚假的道德约束,是不是仅仅像微小的粉尘一样无害,热爱自由,反对有神论,抵触婚姻,有理想追求,女权主义,认为放弃身体的愉悦可以换来精神的力量,在纵欲中尝试人性的隐秘,在个人情感幸福与理想真理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就像她说的,幸福只是短暂的,大脑兴奋只是片刻,唯有探索真理与为理想奋斗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莎乐美是德国早期精神分析学者,她关于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性意识的论著影响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研究,而其关于积极自恋的理论在精神分析领域至今从未过时。

 短评

字幕太糟糕,连蒙带猜看完。那些围绕在莎乐美身边的大哲、诗人、学者个个为她痴狂,都企图拥有或独占这个女人,所有的现世力量都逼迫她服从一种世俗生活:老老实实找个阶级门第相当的男人结婚生子。而她一次次用不可动摇的意志从这种命运之下逃了出来。拍得流水账,尼采、弗洛伊德、里尔克形象太猥琐。

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莎乐美,来自俄国贵族家庭的现代独立女性先锋,和20世纪的德国文化界:尼采、里尔克、弗洛依德,从哲学到诗歌到精神分析。什么人啊,生在什么样的年代啊……所有现代女性的母亲,我们只是她的不合格的副本。叫尼采和里尔克那样的灵魂都颤动和癫狂的女性意识和独立精神啊!表现手法也很有意思,从老年视角回望一生,亦不后悔其过于自恋和莫名其妙的坚持与堕落,直到精神分析揭开其中的秘密。视觉上莎乐美出入油画作品般的画面,处理得很自然,又别有一番感觉,不愧是德国表现主义。

9分钟前
  • 某种存在
  • 力荐

独立女性的情感经历都好丰富,哈哈

14分钟前
  • 菲氏葉猴
  • 推荐

德国电影节。出来听到他们都在说女主自私,我只能感叹没在一个语境实现沟通简直天方夜谭。第一,男女分别面临的困境根本是不一样的;第二,婚姻,爱情,性,这三者完全可以不具有同一性的好吗。退一步,就算女主自私,我倒真宁愿这个世界多几个自私的天才女性,你们就好好做你们的委曲求全的平庸之辈。

19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推荐

19世纪奇女子,中规中矩的自传。感性的爱情,未必会瓦解理性的堡垒,而情欲的满足,同样可以支撑她的主义立场——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来形容:偷。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塞住我的耳朵:我还能听到你,没有双足,我还能走到你那里,没有嘴,我也还能对你宣誓。打断我的臂膀,我还能用我的心,象用我的手一样,把你抓牢,揿住我的心,额上的脉管还会跳,你如果放火烧毁我的额头,我就用我的血液将你承受。——诗人里尔克为莎乐美而作。

27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一个日天日地的女权主义者,和她的性事。人物塑造很有意思,表达方式也俏皮,让这个不太讨好的题材中和了不少。性方面的展现也比较聪明得当,没有成为套路之作。

3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莎乐美是100多年前欧陆文学及哲学界的中心人物,入门级的叙事过程对深奥的哲学也是点到为止,导演的意思就是若有兴趣可继续看书。此片画面尤为唯美,几段在旧照片中起舞的片段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不止一次的雨中宣泄使我感同身受。#19th SIFF#虹桥临空

34分钟前
  • Kim Kirk
  • 推荐

睡完里尔克之后走在雨里那段太美!!

35分钟前
  • Lucinde
  • 推荐

整部电影在莎乐美的情史中游荡,除却时间作为唯一的脉络之外,毫无重心可言,女权、精神分析通通浅涉即止。对尼采和里尔克的刻画完全标签化,其它角色更是过场走秀式的演绎,完全成了导演絮叨的道具。将一切的缘起归因于童年阴影,将整个一生浓缩为“偷”一个字,纯属缺乏深度而完全想当然的把握。

37分钟前
  • 望月封道
  • 较差

八卦片,把太多的篇幅用于描绘女主与多个男人之间的交往,对于女主的思想性的东西介绍太少。不过感觉莎乐美跟我有点儿像,既渴望热烈的爱情,又想克制压抑自己,又向往纯粹的精神恋爱,片中我还是喜欢女主与尼采、保罗雷三人同游的情节,既像是知己又像是友人,而女主跟自己的家庭教师的关系太诡异(女主把对方当老师,当偶像,而对方只是把她当女人),和丈夫的关系像父女,跟里尔克和霍夫曼又有点沉湎于肉欲了。

38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

理性被感性所软化

41分钟前
  • 之蓝
  • 力荐

除了表演用力过猛之外,还算是惊喜。能够还原、塑造出这样一位荧幕角色,看得出导演本人是一位自我意识极强的人。莎乐美一生传奇,环绕在她身边的都是当时的大思想家、艺术家们,她的才华撑起那份不逊和执拗,又在岁月的沉淀中被时代的洪流萃取出精华。薄情寡恩的风流女子,放在此世也是惊世骇俗的吧。

43分钟前
  • 盛崖余
  • 还行

生活是不会善待于你的,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人生,那只能去抢过来。她追求自由,却主动为情感设限,她渴望被爱,却不允许被占有。只是她最终还是毁约了。或许所有的设限,只不过是还没遇到那个人罢了。遇上了,又谈何条条框框呢?影片最后她躺在沙发,“我曾希望有那么一次,盲目莽撞地坠入爱河”。

48分钟前
  • 凤凰街58号
  • 推荐

真实人物远比电影还精彩。感觉电影还可以更长更长,毕竟这样的女人世间少有,她的一生本就是一部电影,令人回味无穷。P.S.莎乐美的服装好美,但某宝这次肯定是搜不到同款了,遗憾呀😄

50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天才收割机。

55分钟前
  • 心太
  • 推荐

看着海报上的6评级就想,即便是德国电影也不可能太绝色了,真的是和哲学家一样开始有一点点“枯燥和费解”慢慢入戏,脱戏只是蜻蜓点水在最后10几分钟出现几个镜头,刚刚入戏,就结尾了,三段女人(不止三个)的故事把这个影响了弗洛伊德的女人完整展现出来——需要再刷一遍。

5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选角都太次了…

59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还行

一些大人物得到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后,很多人就会把他捧为神来仰视,从他身边丝毫不比他差的女人身上,你能看到他们的弱点,比如尼采。男人都拼命的想跟女主结婚,而莎乐美非常清晰的意识到,那就意味着丧失了自由,她为了流产要从树上跳下来,这是女人的反抗,凭什么因为我们因为孕育生命的能力,反倒成了限制自己的绊脚石。女人才应该奉行那个三不原则:不主动、 不拒绝、不负责,人生就豁然开朗。片子不深刻,没有太挖掘,遗憾。

60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20181229 她最性感、最令人动容的是对知识,智慧和真理不懈的追求。

1小时前
  • jimmy198360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