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乐器将会战胜仇恨。」——皮特·西格(美国民歌之父)
网易云音乐的开屏大家都很熟悉,红底白字写着「音乐的力量」,它可以说是中文互联网最广为人知的slogan之一了。
虽然作为一个产品slogan多少显得有些古怪,但它确实很有用:没有人会否定音乐具有的力量。
音乐让人感动、热血、快乐,当然也可能使人陷入痛苦、忧郁,这些是每个人都经历过,再平凡不过的体验。
在幼儿教育的广告文案里,甚至会看到什么古典音乐能够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调节血压之类的「研究成果」,且以贝多芬、莫扎特音乐的功效最佳,结论之野蛮,不由得令人想要为其流泪拍手祝贺。
调侃归调侃,音乐能做到、影响到很多事,确实是不容置疑的。
那么,音乐能够拯救地球吗?
突然被没头没脑地问这么中二的问题,想必各位会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冷静下来想想,这个问题或许并不如它听上去的那么中二。
全球疫情大爆发的时刻,人们想到的是举办「OneWorld」线上慈善音乐会;
日本311大地震之后,人们一起唱坂本九著名的「让我们昂首向前」鼓舞士气;
1969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时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音乐节,口号是:「伍德斯托克:三天的和平与音乐」。
显然,音乐蕴藏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能够体会到的经验。
所以,今天要推荐的电影不仅仅是跟音乐有关而已,而且还是音乐拯救世界的故事。
《鱼的故事》这个片名来自英语 fish story,在俚语中的意思是吹牛的、夸大的故事。据说是因为钓鱼的人总是爱夸大自己钓到的鱼的大小(这么一说改叫dick story或许更贴切)。
给作品起这样的名字,显然原作者伊坂幸太郎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讲一个合理、可信的故事。
正如国内引进的原作小说标题《一首朋克救地球》所提示的那样,这是一个不同时代的人因为一首朋克歌曲,经过各种小概率事件和蝴蝶效应,最终拯救地球免于毁灭危机的故事。
是不是听上去就非常荒诞?事实上就确实很荒诞。但「讲故事」的魅力从来不在于合理,好的讲述者即便你知道他\她是在胡扯,还总会忍不住想要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
《鱼的故事》很好的体现了伊坂幸太郎小说的特色:「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物、漫画般的想象和拼图式的叙事。
电影开始的时候,出场的每个人都神神叨叨,行为也荒诞不经,不可理喻。有的人从小就想要做「正义的伙伴」,惩恶扬善,每天在家后院练武;
阿宅可以模仿一下,搭讪小姐姐的开场白:我是正义的使者。
有的人胆小慌张,在强势的人面前说话都哆哆嗦嗦,脑门上永远急得全都是汗;
还有人预言1999年地球毁灭,结果没有毁灭,被人暴打一顿。总之,看着都不是什么正常人。
话虽如此,故事却有一种古怪的魔力,引诱着人往下看。一直到最后所有的线索合并收起,终于要开始拯救地球了。
这时你不仅不会反感,反而会觉得有意思:一群虾兵蟹将般的人物,手忙脚乱地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拯救了地球,多神经呀!
《鱼的故事》包含了日式故事的两个重要特点:有趣、治愈。日本的创作者们从来不排斥鸡汤,甚至可以说他们一直都是鸡汤的拥护者。
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把鸡汤做得好喝,而伊坂幸太郎可以说是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拯救地球」这种不着边际的事,在美式超级英雄的叙事里是钢铁侠们的工作,背后其实是一种强力崇拜心理。而在这部电影里,拯救地球是一连串因为一首朋克歌曲机缘巧合联系在一起的小市民。
从这个角度说,《鱼的故事》所向往的理想主义跟超级英雄们正好相反,它是1967年「爱之夏」延续至今的小概率事件。
--------------------------
更多电影推荐,请关注公众号「考剧学入门
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其他人。你所認為沒有意義或無意而為之的事,也許就會深深地讓別人記著,融入到生活,生命中。我想,這就是《魚的故事》想要說明的主題吧。
一開始時,就覺得這電影的風格跟《金色夢鄉》的很像,一直在想是不是一個導演的。但一直忍著沒有去查。看完之後就馬上去查,開始時還是有點失落,因為在百度百科中中村義陽的作品表根本沒有《金色夢鄉》,有的只是一齣叫《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覺得名字挺好玩的,查了才發現這就是《金色夢鄉》!還發現《金色夢鄉》和《魚的故事》不僅是同一個導演,而且還都是伊坂幸太郎的作品!令我開心得不得不一邊大笑一邊猛拍自己的大腿。很久都沒有這麼開心過了,或者生活就是在無聊的事情中找樂趣。
說回《魚的故事》吧。其實一開始時我並沒有仔細看,開頭就是世界末日,有一首叫做《魚的故事》的歌,年份也有點亂。繼續看下去突然有出現了一個懦弱的男人正在聽《魚的故事》,然後有出現一個所謂的正義使者在與劫船的歹徒在搏鬥,然後又有點回到《魚的故事》這首歌的創作故事,最後又回到現在的世界末日。然而,最後一個鏡頭吧女孩的頭盔摘掉才恍然大悟:啊!原來是這樣一個故事!原來,《魚的故事》原來是一本書,被一個不懂英文的翻譯作家編輯,被唱片鋪老闆的(好像是)姑姑拿回來;然後他又簽了一隊樂隊,但發行的專輯都不太賣座,於是再解約之前最後一次錄音,樂隊的隊長由那本《魚的故事》啟發寫出了《魚的故事》;接著到一個懦弱的男人聽著這首歌是遇到了自己命中註定的女人,為了讓兒子不像自己那樣懦弱所以從小就開始鍛煉他成為正義使者;長大後在一次劫船中救了那名女高中生;那名女高中生由於這個正義使者的捨身相救而決定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拯救更多的人,成為正義使者;最後她成功計算出如何能將彗星撞碎的公式,拯救了全世界。
以上就是影片最後幾分鐘的內容。先不管導演導此片的功力如何。拯救世界,聽起來好像很中二的樣子,但是,在這裡由於種種的巧合,造成了這樣的結果,雖不能說是完全沒有bug,但是這樣的層層推進和倒敘已經令我覺得挺有趣的了。就像《返老還童》那樣,就是由於每一件非常微小的事的組合,所以最後車才會撞上Dasiy。這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整齣戲我覺得最有意思就是這樣巧妙的運用了“巧合”。很記得片中的五郎在錄音時所說的“既然都不賣座,我們那麼努力地唱又有什麼意義”。是的,很多事也許都是沒有意義,但是在時代的巨輪下,你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會累積成怎樣的一個結果。
也許你會覺得你每日做的事根本沒有意義,但是請加油吧,你永遠不會知道沒有意義的事會帶來什麼樣的獎賞。
好久沒有在電影院看完片子,自動地鼓起掌來。走出電影院還忍不住和朋友滔滔不絕戲裏的細節,心情愉悅,完全沒有連看兩部片子的疲倦。奇怪那麼好的電影為什麼還只能在電影節看到。沒有看過鬼才伊阪幸太郎的原著,但就電影來講,這部片子完全是我喜愛的風格。
全片出現了四個片段式的小故事,分散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碎片,有些與片中的那首Punk歌有點關係,有些又似乎完全沒有關係。這些故事中的喜劇元素卻讓觀眾完全不會因為劇情不串聯而產生迷惑。直到最後,這些看似平行的故事被提綱挈領剪到一起,“原來如此”,觀眾大都恍然大悟。如果說好萊塢電影已經不能帶來任何驚喜的結局,那麼日本電影時不時還讓人有所期待。
個人覺得片子的原名“Fish Story”極好, 到底這是一個荒誕的吹水故事,還是真如蝴蝶效應般:我牽動一下手指,你那裏地球爆炸。“世界因你而改變”,這是否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主旨呢?也許正是飯桌上一次小小的談話,互相安慰的異想天開,竟然阻止了地球毀滅。“一首Punk歌救地球”這樣的翻譯太過直白,非要這麼算起來,還不如叫“一本破書救地球”了,畢竟那歌靈感來自於書呢。
貫穿始終的那首《Fish Sotry》的歌曲也確實好聽,由齊藤和義一手打造,據說伊阪幸太郎是因為聽了齊藤和義的歌曲,才下定決心結束上班族的生涯專心致力於寫作。那麼就這件事來說正是歌曲改變了伊阪幸太郎的一生,而伊阪幸太郎的故事又很可能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這些很多人裏,說不定就有人真的在未來直接或者間接地救了地球呢。
看完此片的觀眾,想想今天做了什麼,是否也改變了地球呢?
原文地址:
http://ucinema.hk/filmreviewmollyzheng01.htm
四星半。伊坂的故事就该中村义洋来拍啊!原本只是一个小短篇竟然能拍成这个样子,特别是结尾的巧妙串联将本片想传达的力量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斋藤大叔创作的主题歌功不可没,神曲一枚!当初伊坂创作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他能和斋藤合作作词吧。感人至深,激励人心并且丝毫没有煽情,就如伊坂笔触一般。
感动到了。其实整个构思好比陈医生那首『如果这一秒钟你跟我讲你不爱我』一样连锁。无眉高良健吾加一星。
看完原著趁热乎看电影,好奇三十页的小说怎么改成俩小时,结果就“喔!这啥?”感觉超出原作的内容都不怎么招人喜欢=.=不如改叫《错误翻译救地球》?不过电影直接用fish story蛮巧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大话。(伊藤淳史演得也太差了,好像一个混进了日本颓废小青年之中的中国大陆警察专业户,每一个微表情都企图让观众知道他在用力表演=.=小高真可爱!
中村义洋bravo!拍出来的风格还蛮伊坂的~卡司神马的也很有爱!多部未华子太可爱了>.<
FISH STORY是講一隻小丑魚游到澳洲去找他兒子,進而拯救世界的故事(喂!)
倘若我的孤独是一条鱼,它将会是如此巨大,如此好战,鲸鱼也无法与其比肩。倘若我的正义真的是一只鱼,这将会是如此的贪婪和傲慢,我将由海底喷发出炙热的岩浆!
N段式非线性叙事,最后那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的一分钟伴随着这支punk主题曲实在是热血到爆爆爆啊!
2012彗星来袭,拯救世界的是……一首卖不了钱的歌!?原作伊坂幸太郎。
原作是一篇短篇小说,电影版扩充了一定内容,并以灾难片的方式修改了结局。但原作的主线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加以具像化,原创音乐的加入和片末的大串联很具震撼力。伊坂小说映画化的上乘之作。
白日梦拯救地球,伊坂幸太郎的东东总有种理想主义的纯真,难得的成人世界的纯真。
尼玛
雖然自己是punk飯,但還是覺得這故事把punk寫的太神,而且這歌的詞其實不夠punk,這樂隊想傳達的其實是音樂和自己的熱情以及想被認可的心,而半道不知不覺就偷換成拯救世界這麼大的主題,說是蝴蝶效應也成,其實個人覺得沒必要。不過若寫成punk直接打動人們去拯救世界好像又很裝
绝妙。。有那么一股莫名的力量袭来。。
一首歌拯救了地球,多么荒诞,却是真的。喜欢最后拯救地球的那位囧眉姑娘。
好扯淡好给劲 高良健吾好有范儿
看似不相关的故事最后全部串起来。。话说。。看这种片子是要有耐心的哦。。。。
透过影像,就能浓浓的感受到伊坂幸太郎的叙事甚至语言风格,是其独树一帜的“哀景乐情”型末世情节。其中有很多意象,不仅串联了看似平行的时空,又暗含深意并联起我的思绪:例如那张《逆鳞》,让我想起CD歌词本上同名歌曲的前缀“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例如诺查丹玛斯,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关于红和绿的末日预言。而说到末日,脑海中一直自行播放超喜欢而又毫无违和感的WEG。一部电影,能自行挖这么多彩蛋才有意思。
没看过书的话是不是会有点看不懂啊?连接的感觉不是特别好,但是还是跟小说一样温馨,甚至比小说还要热血,书上所谓拯救地球还只是攻克电脑病毒,这玩意儿好家伙货真价实的是把全人类从彗星撞地球的末世灾难中力挽狂澜救回来了。森山未来那段是最喜欢的,这孩子太有戏了。”我的职责是做一个正义使者”
一首朋克救地球,有点蝴蝶效应的意思,多重空间,多重关联,伊坂幸太郎的故事总是那么有趣。关于梦想与坚持,你也能拯救世界。
中村监督果然是伊坂殿的好基友!2012有什么好怕的,一起来拯救世界吧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