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导演请指教》播出四周了。
虽然是个拍电影的竞技综艺,但它本身好像要比里面拍摄的众多短片都富戏剧性。
剧情可谓是跌宕起伏。
第一周播出,节目里导演、制片人、专业影评人、普通观众吵成了一团,节目外自媒体们犀利嘲讽:
第二周,张雪迎重现紫霞仙子wink的预告片一出来,网友戏言“是反诈中心APP看了都要直接报警的程度”,然而短片完整播出后,风评又变了:
哈哈哈哈,笑不活了,家人们。
第三周,影视圈二代PK,影人点评如欣赏国王新衣。而后满级大佬光临新手村,一支《人间烟火》降维打击,又又又引爆了话题度。
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纷纷扰扰之中,本周的节目给了我们一整期安静品味的时刻。身为同班同学的德格娜和曾赠,在主题赛阶段都交出了一份动人的答卷。前者作品厚重,后者作品细腻,虽然德格娜导演获得了更多的票数,但我还是想聊聊让我共情更多的《明月的花园》。
少女无疾而终的暗恋与悄无声息的成长
非典肆虐的2003年,少女明月停课在家。
她经常偷偷去看一个男生打球,这个男生和她的偶像穿同款球衣。她学着别的女孩子的样子,脱下常穿的运动服,换上红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见他,却没有引起他的分毫注意。
伤透心的明月进到了邻家老人的花园,老人跟她打招呼,给她吃造型别致的糕点,同她交流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很妙的一点是,虽然两个人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但留学的背景和患病的状况,让久经世故的老人和不谙人事的少女之间展开平等对话的桥段,变得合理且动人。
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其实是很大的命题,也是很难处理的问题。任何关于人生的观点,都很有可能被当代网友当成是鸡汤文学处理。任何企图教导他人如何对待人生的人、书籍、电影都可能会被我们打上“爹味”的标签。
片子里的老人虽然说出了“健康和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这样的话,但他不是在向明月灌输他的价值观,这更像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语。一个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潜意识里会觉得健康是最重要的,能帮助他对抗疾病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
至于明月,老人的话让她意识到原来她所遇到的事情是有另外的思考方向的。把对偶像的喜欢投射到别人身上,为什么不能投射到自己身上呢?于是她结束了暗恋,选择去学习,去充盈自己,去喜欢自己。
《明月的花园》在我看来不是一个讲暗恋的片子,暗恋只是一个引子。也不是一个教导观众在爱与梦想,健康与学习这两种价值观之间二选一或者给它们排序的片子。它的核心,是一个三分自卑,三分迷茫,三分浮躁的少女,如何找到内在的力量,从而在心里筑建了自己的花园的故事。
非常赞同影评人杨超对于明月自我介绍的解读,从“我叫杜明月”到“my name is mingyue du”,从最初的满不在乎到最后的郑重其事,这是多么亮闪闪的成长弧光啊。
基于女性视角的情感表达
院线里每年都会上映几部青春片,纯真的爱情,深厚的友谊,热烈的梦想,百折不挠的勇气,俨然成为了当下青春片的主旋律,也成功地取代了“分手、打胎、车祸”的狗血套路,成为了青春片新的流量密码。
可是,也有不一样的青春侧面吧。
那种孤独的自卑的,好像整个世界都找不到和自己相同频率的人。
那种平淡的乏味的,除了上课,吃饭,写作业,生活里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那种迷茫的浮躁的,不知道背单词、学习是为了什么,应付考试,还是应付家长?
这些被忽视的情绪在《明月的花园》里有很好的表达。
片子以少女明月作为叙事主体,大量的镜头视角都是从她的眼睛看出去的。甚至作为一个美好男性形象出现的陈宥维都没有获得一个帅气的特写镜头。因为明月总是远远地看他,害羞地看他。
这样的拍摄手法,让人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明月躺在房顶瓦片上听歌时,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悠远的蔚蓝的天空。
少年哼着歌从明月身边经过,钢琴曲响起的那一刻,望着他消失在巷尾的背影,我也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酸涩。
明月穿上红裙子,走到屋外。阳光洒下来,在少女的脸上划下明暗的界限,青春的美好喷薄而出。她从手指缝里看太阳,绚烂的阳光也刺伤了我的眼。
谁说私人记忆观众无法共情?
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明月终于意识到老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一边抹泪一边大口吃着老人给她的糕点。没有台词,但能感受到画面里全是传递出来的情绪。有懊恼,有遗憾,有坚定,有释然。
看完了曾赠导演的几部短片(节目里的两部+她的毕业作品《明月的暑期生活》),最大的感受是,她是一个多么细腻的人啊。也不刻意煽情,但那些细微的情绪会在观众心里慢慢滋生出来,蔓延到四肢百骸,最终让人热泪盈眶。
取悦观众是结果,不是目的
节目里还有一些评价在说《明月的花园》故事性不强,节奏平淡温吞,让人没有观看的欲望。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看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书中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为了单场脱口秀的炸,去讨好观众,疯狂互动,那这场秀即便是炸了也是无意义的成功。
套用到这里来说,就是,如果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投票,去给剧情增加一些喜闻乐见的冲突、矛盾,那么即便是赢了,也是一场无意义的成功。
《导演请指教》赛制的目的,对于导演来说,应该是通过拍短片赢得观众的喜欢从而磨砺自己,而不是赢得观众的喜欢。练好了自己,拍出来的作品自然能取悦观众。取悦观众是结果,不能是出发点。
最后,想说,应该少有导演来这个节目是为了赢得比赛,大多是为了成为越来越好,越来越厉害的导演。
所以曾赠淘汰了也没什么遗憾,以后导演这条路还长着呢。毕竟,大概率还是会被捞回来的。哈哈。
《导演请指教》到了第二期了,4.1分的综艺,绝对配不上第二期短片质量的分数。
这并不是洗白的话术。
第一期开播的时候延续了综艺节目的习惯,照吸引眼球、有话题的人物亮个相,管他好坏,节目得先有个知名度。但有点玩脱了,豆瓣评分只有4.1,光考虑话题没考虑话题人物带来的作品效果,结果自然骂声有点多。对于我个人来说,直接结果就是开播前就挺期待的综艺,直接就不想看了,想必很多观众也是这个心理。架不住手贱,看了第二期上下集,年轻导演或者说年轻团队的能力不差,绝对值得被看。
一、电影感
曾赠,第二期《爱情》的导演,命题是把《大话西游》进行主题改编。如果说这节目靠第二期评分回暖,曾赠绝对占据大半功劳。有个影评人说:这时他看到目前为止最具有电影感的短片(大意是这样)。一个观点,我片面地认为,“电影感”就是少说没用的台词。
在《爱情》里,男女主非常符合“伙伴情谊型”的故事(概念出自《救猫咪2》),我们大概看到的爱情故事片都可以往这个类型上靠,故事需要的要素①不圆满的主角②一个补全自己的对手③一个将二者分离的困境。
《爱情》的女主是个失恋的女孩,男主守着景区组道具生活枯燥(二者的不圆满);二人单身,都渴望爱情,因为他们都喜欢《大话西游》。这里正像王晶提的,故事有个借势,就是你默认了喜欢《大话西游》的就是渴望、羡慕爱情的存在,你要把它当怪志故事看,那《爱情》这故事肯定不成立了;女主不生活在这里,她必须要走,这算是一个将二者分离的困境,但我个人来看,这个困境不够“困”,加之镜头、演员质感都非常好,这点文本上的缺憾算是被带过去了。
总得来说,如果两期结束,在作品中挑一个最电影的短片的话,《爱情》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完成度很高,观众和评委的效果也能看出来。
二、美剧感
美剧感是什么,我总结为:严格的制式。宁元元导演的《五行书院》特别有这个感觉。
美剧有三大特质:无限的人物弧、长篇叙事和联合创作(概念出自《美剧编剧策略》),我觉得还可以加一个,就是标准的“一集的四幕结构”,长篇叙事和联合创作涉及到制作方面暂且不提。先说说四幕结构,美剧通常一小时(加广告时间),四幕能更好的平衡广告和观看节奏(电视台及剧作方的经验总结),简单理解就是把一集分四大块,每个节点叫“幕点” ,很重要,是下一个幕转合的地方,必须出彩。在《五行书院》里:
34′-36′是第一幕,融进了引子的建场镜头,定调,阴森森有点恐怖,儿子吃饭时候被带走,幕点就是儿子被抓母亲竟然袖手旁观,直接带到下一幕;
第二幕 36-40'35,荣梓杉作为问题少年被带进一个学戏的学校,遭受折磨行为发生改变,幕点就是看起来他变成了一个精神病,让大家认为母亲做了错误的决定;
第三幕40'35-46 ,被关在学校里的女孩逃脱,幕点就是她发帖求救。这里如果按照美剧的制式来看,算是故事B(一部剧至少有2-3个故事,在每集要体现),可能是因为只是16分钟的短片,故事B出来的太晚了,故事都一半了才来,我看到这会觉得唐突,因为冒出了一帮新人物(当然年轻演员也有点表演不太信服)。
第四幕46-50,荣梓杉被释放单变成了精神病,母亲也郁郁寡欢,但最终被治愈。没啥毛病但我想看阴暗的结尾哈哈哈哈。
再谈谈“人物弧”,这个问题比较大,也是制片人陈祉希说的,荣梓杉看起来乖乖的,不像坏孩子。我想再铺陈一下就好了(为了玩打妈妈、绝食什么的),但他的弧线没问题,网瘾-忍受-疯癫-治愈;惠英红的母亲有大问题,从头到尾都在精神敏感,整个看下来好像是母亲太敏感,以至于步步都在做错事,但好像人物设定是孩子确实不咋好,母亲被逼无奈才这样做的,最终任务上造成了感官的错觉。
结构佳,人物弧还要提升,于是看起来不错,但有问题,不过已经是非常工整的商业故事了,很喜欢。
三、自我感?
我打了个问号,是在看完德格娜的《回到伯勒根河》有的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有无限的故事宝藏,但就是像郝蕾说的,大意就是几十年了都在那么拍,我的感受就是流水账,在感受里去挑情节,这个特别“出世”的做法没什么不好,你看还有很多人感动、喜欢、支持,但没竞争力。
这上升到一个大的命题:我们未来到底怎么做电影?
我不同意的是否认“整天好莱坞”的说法,电影或电视剧它更像“科学的艺术”。太阳底下无心事,人类没有什么故事或者说故事类型是没有被诉说过的(更认为现在的故事是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流水账”的电影可以有,但考虑到时间、成本、票房这些因素的时候要怎么做?好莱坞也要学,当你要表达情感,我们自己的人文风貌的时候怎么做?
总的来说,《导演请指教》绝对不是一个如何做电影做电视剧的标准答案,毕竟没人画钱或时间守着去看一个单一的十来分钟的故事,这些短片更难以作为指导电影电视怎么做的参考(情绪不能割裂体会,这也是有个评委说《回到伯乐根河》不完整、借鉴过多时遭到反对的原因)。但《导》是一种提醒,提醒从业者电影电视剧的制作要进步,提醒观众给出足够空间,是节目最大价值所在。
光离席键这个设置就应该打一星,这是对电影的不尊重,你们要选的是导演!而不是短视频制作者!过度迎合市场的低追求快捷产物无疑是给观众喂屎!
第一期内容————
相《哪吒闹海》4.0结构松散,剧情空洞,一些没有必要的台词和晃个不停配速都不匀的移动镜头,调色、剪辑、配乐就不谈了。
包《哪吒》6.4医疗科学性产生质疑,三个月的诊断怎么来的,母亲的这个体型怎么生出7斤7两。男主的妆容前后不统一,雀斑妆很突兀。这部片子最大的优势是所有的配角真的好,被欺负的小姑娘是我最喜欢的。劣势是的缺两条线的关联度没有那么高,隐藏剧情连埋坑都没有。
梁《疯狂的外星人》7.3全程抓眼球,技法用的很舒服,黑白色调也好看。中间小男孩画画的场景做的太漂亮了,国内影片中很少有这样的审美高度,音乐家做电影也是有优势的,配乐刚刚好。唯一的问题是女配的演技很一般不如广场舞大妈。
毕《小城之春》4.2毫无生气,没有看的欲望,情节推动和台词设计很蠢。就是个复刻何来改编之说?李诚儒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演员也非常生硬。而且逻辑在哪里先生怎么知道他们之前有关系而写信给友人?
~~~~
一些所谓的导演真的是说的比导的好太多了。
而鹅厂一如既往的靠那些手段去恶心人。
只希望在恶心人的时候起码能做到你们企划里说的那样,把好作品留在台上,搬进电影院。
第二期内容————
王《读心》5.1 一看就是女性导演。从编剧到对白都特别直白单调。布景也不舒适过于花哨。最重要的是浪费了杨千嬅。 曾《爱情》7.1 正好是王的反面,镜头语言无性别差的导演水平,自然和舒适,那么简单就给出了“爱情”那么大的主题。
吴《记》5.9 没有在一部短片里面体现结构,悬疑气质做的还可以。
德《回》6.8 人物很生动。他们对德非常严格,这些要求完全没有用在对其他导演身上,他们新吗也不新啊,虽然这部综艺确实应该让我们看一些新的技法,但你应该对每一个导演都这样要求,而不是捏软柿子。
宁《五行》5.7 学生气,太幼稚了。剧情的走向也比较矛盾,最后的立足在惠英红也不对,这段舞蹈很明显的模仿了《燃烧》。
~~~~
影评人大多数评论还是很有思考性的。
果然开分4.1,实至名归,鹅厂就爱犯众怒来搏出位,他的目的又达到了。
第三期内容————
王《外星人女儿》6.0 很普通,题材和技法上都很普通。打动不了我。
吴中天《售》7.5 导演思路清晰,结局利落。这个分数是给影片本身。最后的镜头感确实联想到了希区柯克然后发现被爆出剧本涉嫌抄袭…
关《胭脂扣》7.6 最具电影质感的影片,叶童大加分。请问男主什么背景?他接不住叶童的戏的。
钱《小时代》6.9 像宁浩的感觉了。故事挺完整的。非常不赞同危笑的评语,伟光正?国产电影最不缺的东西。个人认为电影不需要伟光正。
蔡《人生入梦》6.8 没有给透,死了一半。最后的两个特写解读不出。
第四期——
王一淳《阿基米德的晚餐》6.8有寄生虫的感觉,镜头调度还是很成熟的。但是温峥嵘的戏大同小异没什么意思。对于某些人说电影要真善美的理念不与认同。问题出在这部片子里面温的几个表现面没有可性度。
韩雪《超》4.5 题材老旧,调色不统一,运镜像偶像剧。男演员没带妆?您逗我呢?完全没有感动到我,她只感动了他们自己。
(韩雪非常聪明,她选了王晶,她知道自己适合商业片。王晶被选少自己没有其他竞争。队友有蔡康永有诗意,理解她,同样会说话。两个队友后期都会辅佐她,C位坐稳)
被淘汰导演里面比较可惜的是钱导,这人挺有意思的。还好观众票够高,观众的眼睛血雪亮,钱导加油💪
【第二阶段】
果然是方励打郝蕾,能不能不要那么好猜?让跑道让的有点明显。
王一淳给郝蕾讲的两句内容构思:一个小女孩出于虚荣心去指认了一个不确定的凶手。第一感觉像《狩猎》。
德《巴德玛》7.2 完成度很高,整个调度非常舒服。
曾《明月的花园》7.5 韩雪看看人拍的质感,手持和画面相得益彰。杨超和席瑞的解读非常的完美。这部片子也非常的美好。不要去随意出拳,电影不需要这样的解读好嘛。
韩《半镜》5.0 相当普通,结尾也是生硬。同意孟中评论的一部分,就是这部不是女性电影,电影主题也不是靠影片字幕去表现。总体来说还是她说的比拍的好。
王《狼来了》5.5 很完整,虚拟空间这个部分做的不错。我倒是看进去了,但确实太冗长了,对白很单调。两位主演很吸引人。
钱《观察者》7.5 概念很不错,氛围吸引人,就是细节上漏洞很多。主要是世界观融入的很好。
蔡 4.0 很蠢,完全不能逻辑自洽,价值观更是不对,也不是喜剧。唯一得分是音乐。(蔡康永的淘汰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们队伍里面有韩雪,他选喜剧赛道吃亏是不言而喻的)
求求你们不要再cue朱志鑫了!每个都叫他点评,凭啥啊?
王一淳《音乐之声》7.7 这样的成本拍成这样相当不容易。问题是蟑螂是四害诶,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在说蟑螂也是生物有活着的权利,把最底层最垃圾的人比做蟑螂(比如《寄生虫》,但这种起码是隐喻),而这部片子几乎已经明喻了,恐怕会有其他未知的副作用会冒现。(很难描述这种隐慌,类似于“泛滥的”良善或许是另一种残忍)【记得之前读剧本王的片子很像《狩猎》,或许因为某人东窗事发怕受牵连,知道看这综艺的人眼不瞎一眼能认出抄袭,所以连忙改了个本子】
梁龙《烙花散》5.5 运镜、剪辑太奇怪了。某人的台词根本不符合片子的气质。
宝贝儿《不能笑》5.9 这个点还蛮有趣的,拍的挺单薄的,典型的小品喜剧。朱志鑫特写那段哭很一般没有张力。那个龙长得很像爸爸呀!还有那个远叔叔少剪他。
相国强(忘了什么名字了)4.5 讲个朝阳群众那么啰嗦,节奏和剪辑和上一部一样还是烂。炫技真恶心,还想模仿盖里奇。过分的傲慢,你说你拍的好你傲慢有些人还能服你,你拍成这样心气还那么高,把观众当傻子,让人气愤。
宁元元《不说话》5.9 不通顺,越来越慢,人物关系不明确。演员很好。(这部点评环节最有意思的是李诚儒有意无意的说了李梦曾经的黑料:超级难合作。但你也要看宁的背景啊。有些人就是看人下碟。所以像宁、王这样的导二代和韩这样的,还需要新人导演扶持吗?如果有二期请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导演吧) 吴镇宇《阅》5.0 重复率太高,逻辑不通顺,李俊杰二穿就错了。最后就变成了狗血剧,人物也看起来做作了,特别是薛凯琪。
第五期
下线公映加入评分,宣发部份很真实,给每个人选择一部看片的权利却很片面,有的片子只要我愿意我可以都看,所以这一点是不符合市场的。
德《两匹骏马》7.3 电影感很好,女演员表情特别生动,丁真也被用的很好。这部片子口碑一定不会差,但票房很难高,因为这样的文艺片对于观众的耐心是很苛刻的,就算看完也不会推荐其他朋友去看,害怕被骂(你怎么叫我看一个没剧情的东西,拍的啥?),不是所有人能get到这种情怀。对于短片来说还有相当的上座率,一旦延长到90分钟以上的电影就很容易把矛盾放大了。
ps:陈铭说的有共情。我从第一期开始用的都是投影看,但色调肯定也没办法恢复到创作者原有的调色。很遗憾。
王文也《初恋》7.0 很美,很美好。画面和演员都很美。男演员的脸真有质感。两个问题:女孩等时间的时候不应该快切,可以就一个镜头或者叠影,快切破坏了年代感。包括后面喝可乐的剪辑手法也偏现代化了。还有就是服化道也不是太符合8090年代的风格。
ps:这部综艺曝光量前三的:王文也,陈址烯、朱志鑫。
钱宁黄《查尔斯》4.0 实体世界不应该有那么多动作。节奏也不好。一个小时9毛9,女友充值两小时?没戴上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是黑店吗?两位演员的演技太水让整部片子很假,杨超点评还是挺准的,所以还有一个漏洞是男的女的看的是同一个,大家都在看同一个人而不是选择自己想看的人,做的一摸一样的事而不是想做的事,有没有想过有的人可能不是想要钱的生活,反而在压抑的生活中向往自然,这才是最纠结最可怕的地方。
ps:求求你们不要再相信陈址烯的ip了,拍自己想拍的好吗?
吴镇宇《阿英》5.0 节奏过慢了,拖泥带水。水的影像很美但是确实长了,对耐心是极大的考验。最后拥抱的镜头里那片三层海很美,像某影的海报。能理解内核是正常人比海默症以往的更快的点,但是一切形式都很好,就是没有内容。
韩雪 《撑伞人》4.0 还是用这样的套路去骗观众的眼泪,特别是老人家麦丽素那段,真是道德绑架。这种题材的评论都会嘴下留情。xq的场景大面积的血也很假。苏也撑不起这个女主。
王一淳《日出之前》3.9 细节挺差的,开行李箱用耳朵听?做前台电脑不开?开箱不戴手套不怕有指纹?悬崖边这个位置会有监控?影迷见面会台上直接接电话?男主能不能剪掉那头扎眼的头发,想到了《上海堡垒》里的鹿晗。这部片子是目前为止打的最低分,因为一切从开头就是错的。
曾赠《到我了》5.7本以为是多重人格类似《致命id》,结果只是生活琐事的多人多面,情节不抓人,节奏也不紧凑,非常普通。那些吹的人真的没有看过《致命id》这种类型片吗?竟然觉得有趣?ps:字幕滚那么快的意义是?
包贝尔《漫长的离别》4.5 这个弟弟的演技实在太烂了!包贝尔对流量艺人的扮丑的刻板印象就是前刘海遮着眼睛,也不怕开电瓶车看不见路。编剧不接地气,内容也蠢。如坐针毡。如果不是另两位演员真的看不下去。对于指被抄袭的《纸船》,看了,《纸船》拍的很好,但抄袭就比较牵强。ps:某远闭嘴吧你就,甚至怀疑你是靠包黑红的,一开始责骂后面狂捧,可真是一场好运营。
————————
决赛
钱宁黄《错误选项》6.6用《鱿鱼游戏》做了一个普世的故事,配乐弱了些。
德格娜《借光》7.0 用《杀戮》的本子拍了个北京故事。结尾很棒。但因为短所以塞了所有《杀戮》的冲突的话就密度高了,导致重拳变成了败笔,北京大爷按情理和逻辑不该那么冷静。其他细节都已经很棒。
王 一淳《最佳女主角》5.0 还是套别人的本子,融了很多别人的情节,区别是一个俗套的故事,真实感也不够,在决赛看这片真的很失望。
曾赠《辣椒炒肉》7.5 成熟的构思和技法,确实张珏的塑造比主演更合适。唯一不太理解是为什么其他人那么排斥男主好像没有交代,仅仅是因为他特别拧巴吗?
包《大嘴巴子》5.5很绝望的题材,有讽刺,内核很棒但是拍的很低级,演员都挺好的很真实。
韩雪《旱鸭子》5.4比之前的好,可还是“哗众取宠”,但到了哭点却完全没法共情。就是有故事却没能力能拍。
年度价值导演情理之中。
这个综艺可以学习到一些宣发方面的小知识。对于电影方面学习不到啥。
这个综艺最大的问题是剧本的原创性。如果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子,那么获奖也不过是偷窃罢了。
一先说节目
请来的制片人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并且用制片人来评价导演,在当下,合理。节目从开场到演员和导演亮相到规则介绍(这段ae做的?短片真的好拉)到放片等等还算合理,包括最后制片人和导演的互选也有了“复杂度”。用了大篇幅描写导演拍摄的艰难而不是综艺节目前期演员导演互选等等环节,证明节目更想从背后关注导演拍摄的工作,但太浅了,真就是开机仪式一来,演员沟通沟通,往导演椅一座,或者说拿个麦到处指使人吗?我觉得不是吧,这段从节目上来说剪的太有话题倾向了。
二说导演的短片。
先说北电相导,真想对你破口大骂,如果不是演的话,那北电是真内个了,所谓的“技术没问题”笑掉大牙。摄影系出来调色调成那个狗屎样在学生作业里面也是个中下,是不是直接拉了个滤镜就完事儿?GoPro也能拿到大屏幕恶心人?五毛钱特效?片尾字幕不对齐字体很恶心,对话弹窗的特效用特朗普也就算了,这种东西半小时最多就可以做好,包括直播不能有个特效?就一个竖屏突兀的进来。音频,总是出戏,配音和现场穿插听起来真难受,诸如此类技术性的问题比比皆是,两天时间固然不易,但还是想让人说这就是你们北电老师的技术?不敢恭维。再说这个剪辑,碎剪,跳切,给人看恶心了,不好好讲话来这里搞这些有的没的,跳切你想表达什么?你用它作为手段表达出来你要的了吗?导演根本没有思考这些,胡乱堆砌一些经典电影里的技术,这么强烈的表达欲让人觉得这是导演第一部片子,没玩过的样子。再说剧本和抄袭,明显的玩人家玩过的黑色幽默,篇章式的结构,想把故事碎着讲,镜头晃了拍,这种东西只有讲好了才行,故事毫无铺垫,看懂了但是没有情绪张力,根本无法共情,照猫画虎。最后再说态度,嘴硬的呀,完全听不进意见,保持自己的“艺术逻辑与艺术表达”,占着一片理论的高地就觉得自己作品是不被理解而不是烂的态度让人感到可笑,艺术就是被你们这种人整恶心了。
其次是包贝尔,整体片子看上去很不错,在某些方面对包贝尔改观。考虑到综艺的尿性,很可能就是一波演吧也,包贝尔和北电老师对比太突出了。片子质量真的不错,有电影感,叙事逻辑稍差但没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影响我最多的是这个演员粉丝的弹幕。这个演员客观的讲,还可以,该有力度的镜头也合格。当然最最最最最最最值得夸赞的就是女演员,从开篇到生产,完完全全演出了一个倔强又慈爱的女性/母亲。制作没的说,画面很明显是电影机拍的,跟前一个导演的GoPro比好了不止一星半点。也可以窥见包贝尔团队的强大,后面字幕上的人员以及公司也证明了制作团队的专业。这让人很难将好片归功于包贝尔而不是他背后的团队。
看了梁龙的片,私心说我很喜欢。其实开始很排斥梁龙跨界,“阿猫阿狗都能来拍了吗?”虽然我很喜欢二手玫瑰,很喜欢梁龙那个味道。短片呈现出来的时候,慢慢竟然看进去了,然后产生了很奇妙的情绪。不知道是共情还是什么,就是有种怪异的艺术感。黑白里的行为艺术,充满了梁龙个人风格化的影像,很实验,我很喜欢。若是有天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我的思想我会很高兴,这是独属于一人的艺术品,浓厚的个人烙印。所以,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思想日记买单啦。没什么好说的,大众的态度代表大众的想法~梁龙还是给我惊喜的,摇滚教母的影像世界也充满了怪胎气质。
毕志飞导演,鹅,前面的花絮让我过于同情他,后面的批评让我更加觉得他很可怜,好像低人一等的位置(并没有)。那个女演员,影后,太不尊重人了(虽然怀疑是综艺剪辑的东西)。但一个演员完完全全不尊重这个导演,也不会完完全全尊重这个作品,所以短片中充满了话剧式的略带夸张的表演痕迹。开篇叠衣服,动作慢是影片节奏,但是我想说,真正做家务的人,有经验的人,不会扭着身子把自己歪成个s字干活。一定是最最最省力的姿势和最最最不别扭的姿态,演员那个样子,像极了故意给摄影机看的,脱离了现实生活,很不真实。所以说片子的演技并不是很好,没什么代入感。然后,影片的摄影和美术真的很不错,场景做的很有那个年代的气息。在节奏上,短片太慢了,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意思,毕导的东方意象全靠摄影和美术了。故事内核正如方制片所说没有现代的价值观,很老套,总而言之我还是比较肯定毕志飞导演的作品的,看上去像个合格的短片~喔喔还有,各位专业影评人的理论太丰富了,还得学习!(但是那一帮电影学院的老师真的很败好感 充满了知识的优越感 论文写多了8)
别的看了再说吧。
我觉得这个节目策划的本意是好的,扶持新人导演嘛,展映他们的短片还有他们拍摄期间的花絮,让制片人、影评人和观众看到他们的价值。
但是怎么就执行成了这个样子呢?三个字:不专业。
第1期就不尽如人意,有短片质量的因素,有评论质量的因素,也有综艺本身设计的因素——比如“离席键”的设置,显然是为商业片量身打造的,因为只有商业片的价值才可以用上座率衡量。如果“挑选最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就是本节目的价值取向,那倒也没什么问题,但比起节目大名《导演请指教》,格局就显得比较低,变成《商业片导演请指教》了。其他内容别人说了很多,我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2期, 《回到伯勒根河》 竟然直接用了《黑骏马》的草原片段。当然,导演并没有去隐瞒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拍短片只有两天时间来不及去拍草原大外景。如果这部短片是商业放映,那么交了钱买了版权,都没问题。但在导演比赛里这么做是公平的吗?节目竟然允许这样的短片真的参赛?那不就变成比谁有钱买版权、谁有关系借版权了?观众要是觉得这片好,那是觉得你导演的那部分好,还是觉得你买的、借的那部分好?这件事也不是没有别的路可走,给所有导演的限制都是一样的,没有时间去拍外景,不能换个剧本吗?
第3期,《售》直接被爆出与希区柯克的《最佳房屋》及该片原著小说高度雷同,导演后来也出来解释,说是听别人讲过,没有仔细去查。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已经充分展现了导演和节目的不专业。
最后来说说影评人的不专业。咱就拿《奥斯卡最佳短片》映后评论来说吧。很有趣,太有趣了。
首先我要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奥斯卡最佳短片》的。它至少是有独立的想法,这表现在两方面:它的主题是试图反映电影创作常被干涉的社会现实,然后它的故事用一种比较夸张、荒诞、无厘头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影评人们是怎么评价的呢?
1.王旭东老师
王旭东老师基本上是隐晦表达了一个负面观点(大意是“你这送去奥斯卡真能得最佳短片吗?”)。这个就太咬文嚼字了,人家只是在用“奥斯卡最佳短片”比喻一部好作品,又不是说真能得奖。不过,他这么说归根到底其实是觉得片子不好,这没什么问题,但由于他没有提供任何论证,导致大家无法与他讨论。那咱在这也就不跟他讨论了。
2.孟中老师
孟中老师对短片持正面观点,我与他在这方面是一致的。他对钱导演的很多评价(结构完整、风格二次元)我都认同。但是他也颇为激进。他把导演想表达的“创作不应受到干涉”,解读为“创作不应讨好他人”——这就属于过度解读了。不,其实是错误解读。为什么这么说?试想:如果一个导演创作就是想讨好他人,那么你现在说这句话,是不是在干涉他的创作?——当你发现你的解读与导演的表达矛盾了,说明你解读错了导演意图。
然后接下来他就不是就片论片了,而是开始发表对电影业的看法了,比如:
“中国电影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讨好观众”。好家伙,这话也真敢说。作为一个副教授、硕导,应当知道你的所有观点都要经过论证。我不知道你的学生给你的论文里写一句“中国电影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老师教得太差”,但没有任何论证,你会不会放过他?
“讨好观众只能获得一时的票房,不能获得方励老师说的一百年的电影”。搬方励老师出来,好话术。但是真的不能兼得吗?《指环王》《黑客帝国》哪个不是呢?
归根到底,孟老师是这样的观点:
电影创作是不可以干涉的,除非你要讨好观众。
讨好观众是不可能有好电影的,因为什么电影好是由我定义的。
3.危笑老师
危笑老师算是最有趣的一位吧。
他也是对本片持负面观点。因为“本片情绪外露,而不内敛”。且不说这一点事实上是否成立,即便成立又怎样呢?前面我们问:电影就不能讨好观众吗?这里我们问:电影就不能情绪外露吗?
当然看到后来个人访谈时我们发现他不是批评“情绪外露”,而是认为片子“情绪混乱”。说实在的这个我还是同意的,因为短片里有一个角色,一开始是干涉创作的大牌演员,在缺乏过渡的情况下,变成了一心帮助剧组的人。看上去短片导演是既想批判干涉创作的人,又回忆起自己与一些朋友在剧组相亲相爱的点点滴滴,导致矛盾的情感汇集到一个角色身上。如果危笑老师是这个意思,那么我是同意的——但看来危老师的表达能力属实欠缺。
4.总结
这些影评人的行为很能说明现在影评界的一些问题。
第一,有观点无论证,代表:王旭东老师。这个时候你其实就跟喷子没有区别,因为你无法被反驳。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被老师教育过:如果这个问题你答不上来,就闭嘴听别人答。
第二,在论证时混淆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代表:孟中老师、危笑老师。
当你要论证一个作品好与不好时,论据最好是用事实描述。什么是事实描述?孟老师说的“结构完整”,危笑老师说的“情绪混乱”,这些是事实描述。这些描述是可以被事实检验的。当然,检验的过程包含一定主观性,但大体上是有客观标准可循的。这样可以保证论据可检验、观点可检验。这是理性人展开讨论的一个基础。
你不能用诸如“这个电影讨好观众了”“这个电影情绪外露了”这些价值判断来当论据。它们主观性太强,不存在客观标准。这是喷子展开互喷的一个基础。想用价值判断做论据也可以,你可以说因为这些理由所以我不喜欢(你管得了观众爱看啥吗?——《主角与配角》),而不能说因为这些理由所以片不好。就像你可以说自己喜欢长发女生,但不能说短发女生都不是好人。
这些问题反映的是这些“专业”影评人的逻辑的缺失。对此我的建议是,中国职业影评人应当凭托福写作或申论写作成绩持证上岗。至少高考议论文得拿50分。
最近都在说《导演请指教》这个综艺很有争议,上个周末,北京连下了两天雪,冻得完全不想下床的我也打开电视看了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所触动的一个是包贝尔导演的《哪吒》,另一个就是二手玫瑰主唱梁龙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
一开始不懂这个节目争议的点在哪,也不太能get到二手玫瑰和梁龙(虽然我是一个东北人)。但是看完《疯狂的外星人》,我懂了。
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梁龙的这个短片一开始的画面我就喜欢上了,因为他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喜欢的一位叫马良的摄影师和国内的一个叫简迷离的乐团,他们的作品风格也都是另类中带点小诡异,懂的人自然能读懂他们作品里的情绪和温度。我觉得梁龙的片子也有点内意思,可能他们骨子里也是一类人吧。
首先,我觉得拿梁龙拍的这版和原版贺岁档爆笑喜剧大片比其实是一件有点可笑的事情,二者风格完全不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其次,我想说:没有所谓的剧情并不等于没有表达,有时候情绪的渲染比直给故事更深刻有力。
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ta只有一个人,没有同类。ta也尝试过融入他人、融入社会,但想要做到完全融入似乎并不容易。不过,不一样又怎样,ta还是会遇到和自己在某一时刻、某一维度有共鸣的人。
瞬间觉得,梁龙和喜欢梁龙这部作品的人其实就是片子中的“外星人”,看似与这个社会和大众想法格格不入,但是他们足够友好和真诚,都带着好奇心想要与这个世界接触,哪怕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哪怕他们看上去不那么讨喜,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和其他不同群体在这个世界上共存,ta们才是被大众“孤立”的存在……
傍晚的时候,一整期节目看完,感觉梁龙的这部短片后劲儿实在太大,再加上我实在是对没看完这部我最喜欢的短片抱有“怨念”,就在网上搜了未播出的画面,还找到了完整版一口气刷了两遍。我想说,停播绝对是观众的损失,因为到后面,当黑白画面一下子变成色彩浓郁的画面时(看到第二遍才注意这段的歌词是“谁说耍猴的不是艺术家”),那一瞬间的感受还蛮震撼的,之前觉得憋屈的情绪一下子找到了出口。不过这样依旧没办法弥补第一次没有完整看完的遗憾,因为片子从中间断掉了,情绪就卡在那里捡不起来了,始终不连贯,我相信很多人跟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另外,其他关于跳舞阿姨、碰碰车女孩、男孩和演讲诗人,网上有很多人解读,都很详细,我就不复述了,反正我看过是越来越觉得值得深挖的东西很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找。片子在节目中没有放完让我觉得可惜,也有一些引战的观点让我觉得悲哀,但最感动和温暖的地方,就是在戏中出演“外星人”的演员潘斌龙。之前他在选择导演的阶段就一直表示自己要等梁龙导演的作品,哪怕最终等来的是不露脸、全程没有台词的角色。现场经历作品被停播,他也在各种方面表达了对梁龙导演的支持。如果这是人情的温暖,大潘精准的表演就是用专业在展现对“异类”这个概念的包容与共情了。
大潘一出现,蒸汽朋克的造型就很带劲儿,但表情被遮住了大半。外星人抿着嘴,乖巧可爱,没有任何攻击性,这是他的常态表情。随后他检视自己的凳子,想和大家摆放的一样,小心翼翼的对比与观察透露出想要融入的态度。
三五成群的大妈骑着摩托车驶过时,膝盖微曲的形态透露出一种好奇但和环境隔着一层的生涩感。
当孩子观看时,外星人特别摆了动作被用来画像,体态上扭捏却也自信。但发现孩子画的就是真实的他,而非故作姿态的自己时,一瞬间泄气的样貌非常呆萌。
在碰碰车一场里,大潘展现了笑容,全露齿,机械、超现实。在碰碰车的氛围里,外星人也体会到欢乐的情绪。
然而遇到保洁诗人,通过长时间的对视,他们确认彼此,外星人好像小孩子那种模仿的玩笑,1:1还原了诗人的笑容。在这里给观众一个标记:同类。
当所有不一样的人聚齐时,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依然是去参加了一场广场舞。但整齐的动作中,外星人还是那么突兀,努力的模仿,却因那双大手格格不入,只好卖力地跳自己的动作。当镜头推至独舞时,色彩出现了,所有黯淡消去。外星人比划着看不懂的手势,一个人跳舞,全片结束。
这样一个作品,叙事非常的碎片与零散,和观众交流的主线就是一以贯之的外星人,他是一个懵懂可爱的孩童般纯真的异类。他本能地行走在人群中,他忧伤开心跟随,他既是故事、符号也是情绪。这样的表演看似简单,却是真实与幻想、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链接,必须和整个短片的气质浑然一体,多一分太具体,少一分没效果。那些所谓的“最美表演”不就是给演员一个这样的情境,去做这种表意又表情的演出吗。所以在这部片子之前,我会说大潘是一个好演员,之后,应该说他是一位表演艺术家了。
采访时,潘斌龙说自己在现场很为梁龙导演难受,自己也很难受,他说“比方说很多年轻人,在往前走的路上会被很多人不接受,尤其你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的时候……”由此可以看出大潘是懂梁龙导演的,也正因为能够读懂才会欣赏和认同,才能够很好地在影片中诠释出梁龙导演想要表达的感觉吧。
我是没想到自己以这种方式get到二手玫瑰,我得赶紧去找几首他们的歌儿听听了~
还没演员带劲,唯一有意思的点就是北电和上戏的battle,要是都像这水准,电影哪还有未来?
资本请指教,后台请指教
年度笑话综艺,郭敬明在500平的房间里用8k设备投屏看估计都要笑出鸭子叫。
第一期看完,可以说被伤得最深的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院派危。专业影评人一个个高高在上,面对风评不好的导演会先入为主,平等交流秒变艺考现场。面对观众的质疑,立刻用所谓的专业审美去教观众学会欣赏。连助演演员也会看人下菜碟,人间真实了。这台上台下百态可比短片本身有趣多了
首先,是冲着郝蕾来的。相国强的片子有点普通,但不至于像纸片人嘴里的那么差;包贝尔的片子也没那么好,至少不像纸片人嘴里的那么好。两个人背后的资源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单看影片职员表就能看出来,包贝尔的名单里连后期公司都有首席执行官;相国强的名单连帧率都不高……呈现的节目效果就是有钱谁都可以拍电影,不管情节多荒诞,一样会有人捧。节目精彩的部分就是不同意见的人互撕,纸片人带有色眼镜评影片,像极了他们被观众透过有色眼镜去评判。
拍电影和教电影的别把大家笑死好吗。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说上一个短片因为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拍的,既然是学院的技术是不会差的。上戏表演系的评委说,技术跟学校没关系,改行的多了是,然后镜头切到底下两位来参赛的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怎么会有这么搞笑的场面,鹅是真懂。
暴露了各学院影展多年来自嗨式的审美问题哈哈哈哈
大家都在假装拍电影,假装讨论电影,甚至算不上一场好看的秀,挺可悲的。
看了之后居然觉得郭敬明以前导的都比这些二流坯子导演的还好哈哈哈
这综艺好啊!看完第一期料想到铁定骂声一片,但这不就更证明了咱这行妥妥的一泡污粪嘛……大家都来瞧瞧我们这华丽的袍子下面都是什么登西啊~
韩雪说:请来韩红做音乐,请张艺谋的团队做摄影。这b又让她装到了,可惜演员都没演明白,就跑去导演了,她真的让人讨厌
这一季节目唯一的亮点就是每一集中孟中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在面对韩雪的时候,其他全员好感败光,只有孟老师刚正不阿,粉了!
那个相国强拍的东西这么稀烂怎么好意思在那里说那一大堆啊还说别人是讨巧大众我就直说了现在这么多的烂片烂电影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有些莫名优越感的业内,总觉得自己比大众要高贵,总觉得大众审美没有自己高级你要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我就不说什么了问题是你只是烂而已你以为你是王家卫,其实你只是毕志飞
第一集的想法:影评人真的挺可怜的,脑不够好,一辈子依赖自己的嘴,又没有动手的勇气和机会,其实蛮值得同情的……导演至少都有个长处在那,相国强脸皮厚,一直用同款笑容来化解,然后继续输出那些名词,久了就会有人信他;包贝尔脑子挺好,用「我买了你的课」,一下子就扭转了场面,扮猪吃老虎。制片人们倒是都蛮好,至少都是好的观众,会被好的东西打动,也可以一眼认出不ok的,唯一劣势在于不太会说话,不会扯名词,不过他们也不需要。这个节目挺好的,比脱口秀大会还drama,年度喜剧综艺。
嗯,我觉得国内的电影学院应该全都关门。
这大概就是中国电影的末日了吧。
不乏好的小片子,第一轮的吴中天、曾赠;第二轮吴中天、关锦鹏相继退赛,曾赠想拍一把个人情怀,观看欲望本就所剩无几,再给韩雪恶心了一把,彻底要弃了…
只有香港导演点评在线,也有那个资历,比如王晶 ,尔冬升,其他都是什么牛马导演,特别是李成儒,演了一辈子影视剧都没有 上个节目吐槽个嘉宾更有看点,也是个可悲的人生
关锦鹏要拍《胭脂扣》的改编,郝蕾的疑惑就是我的疑惑,可以但没必要。但王晶说的戳到我了,“当年因为条件或者什么其他的关系,你有的话没说完,再拍也未必不是个好事”。王晶太懂了,或者说有阅历的导演太懂有阅历的导演了,对电影的执念让他们成为他们。
各位导演们真就是:出走半生干行活,归来仍是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