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编剧安排种种的巧合,是想要造成一种人类的命运互相关联的效果。以前看过一些欧洲电影,也有类似的手法。像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Before the Rain(中文有译作《山雨欲来》和《暴雨将至》的),它是三个故事先后发生而不是平行发展,但是和Crash相似,三个故事里的人物,也是互相关联的,而且两者都用了一个环形的结构,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然后倒叙,再回到开头的时间点,而且它通过剪辑,造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时间循环效果。Crash和它还有一个很相近的细节处理,Before the Rain开头从天气闷热,暴雨将至讲起,而结尾回到开头时间之后,则是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落下。而Crash在开头不久,警官说到,像要下雪了,而临近结尾,果然是雪花飘落。两者异曲同工。但我觉得无论是环形结构的效果,还是这种类似的安排,还是Before the Rain来得意味深长。
PS:Crash可能是到此为止,我在一部电影里面看到最多种族出场,听到最多粗口的电影了。
PPS:题目来自《晚安,好运》里面引用过的一句莎士比亚: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Julius Caesar, ActⅠ,SceneⅡ
看完以后我下楼去散步,冷风钻进脚丫子的缝隙,我却忍不住想起一些事情觉得好笑。尽管霹雳课老师的确令人很不愉快,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一部好电影给我带来的好心情。或许是因为最后我明白在很多其他事情面前,被恶劣地对待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小insult,或许是因为我忽然看清楚矛盾的背后往往只是交流障碍导致的不理解,我决定对今天上午这件事情,还是随它去。尽管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还有不知道多少类似的事情需要面对,但是我想,如果自己的内心真的有我想的那样强大,I won’t give it a shit。
把一切和种族有关的问题提纯、放大、罗列,然后开始生硬地说教...用力太狠,匠气太重
有点太假的感觉。
剧本是殿堂级的,表演是忘本式的,《断线》原来只是一部失败的模仿作。电影客观地把每个人的善恶均匀表现出来,于是当我们不再以非黑即白的心态去看待时,才发现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所有纠缠不清的痛楚真正迸发的时候,便能辉映人性中残余的温暖。
小孩子那幕。
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爆了美国之春的当下,遍地“美丽的风景线”,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种族歧视是美国的一道陈年烂疮疤,几百年来从未真正痊愈过,隔三差五就会重新被揭开,流出大量令人作呕的脓水。电影让《断背山》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不少人指责赢在政治正确,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能通过如此绵密的网状叙事相对全面的浓缩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状,且不显得杂乱,实属不易,只是一样会被人指责编剧过于刻意,匠气太重。尤其是结尾不少人都获得了救赎,形成大量的人物弧光,更有粉饰太平之嫌。最为讽刺的是两个一开始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却最终酿成悲剧,在美国依然保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人人持枪的当下,亦会人人自危,只会陷入歧视循环的下降螺旋中不能自拔,至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被诅咒的死结,而且似乎越来越紧...
3.5 出色的多线叙事和群戏表演 但还是为断背山鸣不平 尽管隐形斗篷和车中救人的戏写得太棒 可匠气之笔还是太多 有意思的是群戏表演的表彰点落在了白人警察的饰演者身上 黑人导演的饰演者却没有提名 不过隔年就给了男主提名作补偿 最后想说 最没地位的还是亚裔
网状结构电影.
我不喜欢里边那股子尽管遮遮掩掩但仍然扑面而来的说教味儿。然后要说到多线程,说到多米诺,相比几年前先看的《Babel》,这点劲儿,跟洗头时碰到个不够力的小妹一样,她以为自己已经很卖力了,可我脑袋上最痒的那块地方一直没挠到啊。
踢猫的故事,人有负面情绪就不自觉的发泄给别人,无辜的人何其多,对黑人群体没有好感,看看广州那些黑人啧啧啧。
当导演有些用力过度,当编剧非常称职。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泪了都。
CRASH,不仅是撞车,更是种族、人性的冲撞。沉重地我只能一再一再叹息。
叙事结构很用心。不过这个主题总觉得太刻意和人为化了。
剧情错综复杂,几乎就是当下美国族群问题混乱的注脚,致力于展示人性深处的非理性暴力宣泄和民族仇恨,素昧平生的人物毫无关联却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陷入了一个多米诺式的伤害怪圈。每个人在遭到其他民族人群的伤害后,会变得冲动、偏执甚至恶毒,将痛苦转嫁到另一个毫无关系的弱者,使愤怒就像撞车一样引起连锁反应。部分冲突和巧合情节设计较为生硬,但瑕不掩瑜,影片本身就是一部寓言式电影。
在美国生活后对片中的情节感受更深。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奇迹、正义和爱皆无处不在..先说缺点:收尾相对较一般,加入中国人稍有做作感,父亲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条线,主轴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奥康纳那条线也有些不够力度..除开这些以外,通过各种犯罪来探讨种族与隔膜并非新鲜事,但仅仅那双隐形的天使的翅膀,仅仅那一组镜头和铺垫就已经值得五星的评价
表面上是在探讨种族间的偏见与冲突(crash),本质上是在讲人性的和解与救赎(touch)。
伟大的作品。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冲入汽车中的男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而落泪。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中的木头雕像。向一切的怀疑、争吵、怯弱、爱。致敬。
【B】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零一部电影,拍的有点做作,有关种族歧视的主题挖的太肤浅,但是交叉剪辑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大。
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对于有脸盲症的我来说辨认角色实在是煎熬。几场高空俯瞰的上帝视角审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这里,上演着暴力与博爱、杀戮与救赎的反转。最喜欢两段,烈火中营救曾猥亵过的女人的警察,穿着隐形斗篷冲上去挡住枪口保护爸爸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