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x
公众号:抛开书本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新作《太阳之子》聚焦流浪儿童,极具人文关怀。凭此片导演2020年首度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本片以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象征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伊朗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
童工在老板威逼利诱之下进入太阳学校寻找宝藏,却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漩涡。这个故事里既有凝视,亦有隐喻。
关于凝视
《太阳之子》展现了一系列凝视。这凝视首先是电影中人物的凝视。影片伊始,快速切换的一系列特写直接展现了流浪孩子寻找目标车辆、盗窃轮胎的过程,这切换的特写镜头不仅烘托了紧张焦灼的气氛,更展现了现实:各式汽车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从名车的标志里寻找下一个盗窃的目标罢了。
当男主角阿里趴在车底看着阿布法奇遭受保安的追打,汽车刹车般刺耳的噪音在内心不断回响,阿里也不再凝视,而是起身帮助朋友逃脱。
随后,镜头从阴暗昏暗的地下停车场一转,他们逃到商场内部,仰拍镜头展现了商场楼层之高,但一切繁华却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能选择逃跑。
他们在喷泉里嬉戏打闹,尽显欢乐,尽管这欢乐很快就被保安的一句“从那里滚出来”所击碎,但是这仍然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追寻欢乐的天性。
结尾处阿里在空荡荡的地铁上凝视着空气,思念着曾多次在地铁上交流的女孩扎赫拉,但扎赫拉和弟弟却早已因自己阿富汗人的身份而被驱逐出境。这些真挚的欢乐与忧伤一起让儿童片里的儿童仅仅是儿童,而不只是成人视角下的儿童形象,这或许与马基德•马基迪导演长期以来采用非职业儿童演员、淡化表演有关。
同时,凝视不仅仅是电影中角色之间的相互凝视,也有社会的凝视。如太阳学校的校长凝视着打架的孩子,劝阻他们不要打架,并且说:“阿富汗人和伊朗人都是一样的。”又如校长透过窗子凝视着来到校园里的寥寥无几的社会公益捐助人士;当太阳学校的门被锁,校长、老师和学生透过铁丝网凝视着催交房租的人,这凝视更多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凝视,因太阳学校尚未拿到政府补贴,仅有的私人捐款无法支付高额房租,而矛盾的是,学校只有开着才能申请政府补贴。
从理论出发,凝视一直是精神分析学者用于分析电影的一个重要概念,齐泽克批判性地发展了凝视的概念,齐泽克说:“观看客体的眼睛在主体一边,而凝视则在客体一边,当我们观察客体时,客体也总是在凝视着我,并且是从一个我看不见的点凝视着我。”孩子们在喷泉中玩耍,孩子们一个个爬过铁门,摆脱催租者的束缚,不断向远方奔跑,这些动人的场景皆以俯拍展示,而上帝也正从我们看不见的点凝视着这个世界。正如片头写道:“谨以此片献给全球1.52亿童工,以及那些为他们的权利而奋斗的人,以上帝之名。”
孩子们向远方奔跑时,画外音响起,老校长对着镜头介绍太阳学校,开始寻求社会援助。此刻校长是在被社会成员凝视,但从他以更好地为太阳学校募捐为由、竞选市长开始,他已被拉菲老师透视得一清二楚。说到底,校长在公利与私欲之间的徘徊,始终在被作为观众和社会成员的我们久久凝视着。
而那些经常在学校楼道里发生的争执和斗殴,仿佛也是在上帝凝视下发生的,无论是阿里与侮辱自己妈妈的三个孩子打架,还是马马德发现自己父亲被打伤之后心存愧疚,不得不离开伙伴,放弃寻宝,与自己不齿的吸毒者共事,无不展现了悲悯的凝视,这一凝视是上帝的,也是我们的。
从剧作结构上分析,这种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并置处理的方式,一方面展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孩子对于现实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妥协与抗争。
影片之外,马马德是否会沉溺于毒品我们无从得知,虽然伊朗流浪儿童滥用毒品的现象已然屡见不鲜,也已有人关注和研究这种现象,但解决之道却始终难觅。
关于隐喻
凝视之外,影片也有诸多隐喻,片名《太阳之子》也和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天堂四部曲”(《天堂捎来的喜讯》《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天堂挚爱》)有所对照,太阳和天堂本是美好的意象,但电影内容本身却常常通过孩子的目光来观察残酷的现实。
另外,电影音乐中常常使用的竖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也带有些许隐喻意味,当《云端之上》里一位身负无期徒刑的母亲大病初愈,终于能在狱中将儿子乔杜横抱、亲吻,当《太阳之子》中四个孩子在喷泉池水里尽情嬉戏,竖琴和小提琴声悠扬洒落,某种意义上,或许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本身也隐喻着神性的悲悯。
关于互文
最后,本片与前作《云端之上》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从内容出发,男主角埃米尔与《太阳之子》的阿里同样在为老板卖命,但埃米尔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阿里的反抗意识却相对匮乏,他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板的指令,在老板被捕后甚至有无所适从之感。
从电影符号学理论出发,黑绿色光芒弥漫的地下,那份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宝藏或许是希望与绝望的换喻。
《云端之上》中,哪怕在监狱的束缚之下,大手和小手仍能交叠,从铁门中伸出,迎接甘霖,双手与铁门或许也是希望与绝望的换喻。
另外,鸽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阿里从怀里捧出被剪掉翅膀尖的鸽子,隐喻渐显,毕竟身为童工的阿里也如鸽子一般始终受到老板的压迫和束缚,而老板也在对阿里撬锁寻宝大加赞赏之后,让阿里打开笼子,放飞群鸽,却不忘提醒:“记得喂饱了,这样它们才回得来。”这些也更加充分的证明了,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隐喻越会浮现。
看看《云端之上》的鸽子,当埃米尔打开门的那一刻,一大群鸽子飞扑在他身上,继而飞走,埃米尔于是指责寄居在自己家中的“仇人”的家人未将鸽子看管好,以致鸽子飞走。根据“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能指特点向所指的映射过程”这一观点,如果鸽子也是埃米尔的隐喻,群鸽的逃离就象征着埃米尔内心秩序的不断崩溃。
埃米尔与阿里不同,阿里热爱群鸽振翅的自由,但埃米尔更愿意将鸽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竭力维持原有的秩序,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在逃避,他始终不知道该继续选择仇恨,还是选择宽恕那被自己宣判连坐之罪的一家人。而这些不只是孩子的内心抉择,也是成人难以解决的道德困境。
或许马基德•马基迪导演从未将儿童作为自己展示的对象,而只是在运用凝视和隐喻等各种手法来搭建成人与儿童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正如他所说:“儿童的语言往往是通向成人世界的一座桥梁,成人世界最复杂和晦涩的问题,儿童都能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来。”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導演馬吉德馬吉葸(Majid Majidi) 是我九零年代伊朗電影記憶中的一員,和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或是 賈法潘納希 相較,他們各自都以兒童電影揚名,基亞羅斯塔米走向藝術,潘納希走向社會與政治,馬吉迪在當時似乎更專注在兒童與青少年的題材,從《天堂的孩子》(1997)到《天堂摯愛》(2001),都是關於貧苦、勞動、鄉村的兒童或青年,以簡樸影像調度在伊朗電影式的電影迷宮場景,上演著純真的追求愛或幸福的故事。
相隔20年才看到導演的新片,感覺有所變有所不變。《淘寶少年》仍然是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處境,但場景從鄉村搬到都市,童話般的寓言改成盜劫類型的操演,社會寫實的力道似乎更為直接。快速躍動的鏡頭與剪接,多角色刻劃,與挖地道的場面調度與懸念營造,都展現導演技術的成熟與伊朗電影產業的變化。
故事中的遊童學校和真實的社會學校之間的對比並沒有很好的發展,情節刻意包含各式各樣街頭兒童的問題也顯得有些生硬,社會批判停留在相對簡單的層次(貧窮、犯罪、無良的商人、冷漠的社會),也少了點導演舊作寓言般的情感與詩意。
但相隔20年後,再以九零年代伊朗藝術電影的模版來要求或期待馬吉迪的新作,有點不切實際,社會寫實加類型電影也許是一條新的出路,雖然感覺這路線很難在國際市場成為新的特色,但反過來說也許電影停止販賣特定的文化特色也不見得是壞事。
作为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以一部《小鞋子》名扬影史,也让世界影迷知道了伊朗电影,以及伊朗儿童电影的存在。伊朗儿童电影,正在马基迪的手上成为了伊朗电影流通世界的招牌。《太阳之子》是马基迪去年的新作,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马基迪再次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12岁的阿里和他的三个小伙伴因为家庭原因做着非法勾当,当他们得知学校地下室藏有宝藏,偷偷潜入学校窃取宝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到校长和老师的关注,展开了你追我逃的猫鼠游戏。阿里最终发现所谓的宝藏竟是黄粱一梦,事实上自己一直在被骗。
电影里设置了不少引人关注的议题。首先是第三世界严重的童工问题,片头字幕中,马基迪将电影献给全球1.52亿童工。阿里和他的伙伴在电影一开始就干着偷窃轮胎的行当,虽然他们还未成年,但他们不得不像成年人那样通过劳动(虽然是非法的)养活自己。阿里的装扮已经说明了一切:Polo衫,衣服下摆塞在裤腰里,系一条皮带,还有向后梳的发型……这些都是成熟男性才有的装扮。阿里虽然还只有12岁,但他已经像成年男性一样说话和做事了。他不得不如此,因为自小没有父亲,母亲又在精神医院疗养,孤苦无依的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机智养活自己。阿里是被迫长大的孩子。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伊朗电影的孩子总是像大人一样说话,不是他们天性早熟于其他国家的孩子,而是因为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提早成熟。可以说,伊朗儿童电影呈现的是尼尔·波兹曼所言的“童年的消逝”,不过基于另外的原因。
其次是难民问题。这已经不是马基迪第一次在电影里表现阿富汗难民在伊朗的生存境况,他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巴伦》即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女孩为了养活全家女扮男装进行体力劳动的故事。《太阳之子》中也有一个叫扎赫拉的阿富汗女孩,她靠在地铁上卖花为生。阿里对她颇为爱慕,时常像一位成熟男人那样向她表达爱意。当女孩从弟弟口中得知阿里入学是为了窃取地下的宝藏,她瞬间对阿里产生了冷落。因为她很清楚如果事情败露后,自己和家人都将被遣送回难民营。后来,姐弟俩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伊朗回到祖国,阿里还为此伤心了一段时间。
虽然阿里求学的学校叫太阳学校,一所为流浪儿童提供教学帮助的社会福利机构,但它真的能为孩子带来阳光雨露吗?像阿里这样的男孩,并不是为了求知才入学的,他们根本没有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想法。他们入学是受到乌有宝藏的诱惑,为的是找到地下的宝藏,然后从中分到一笔钱。似乎只有年轻教师是正义的,他在知道扎赫拉被抓后,第一时间带着阿里到警局保释了扎赫拉。他发现扎赫拉被警员剪掉长发以示惩罚,他用头顶破了警员的鼻子(这还是阿里教他的呢),为此他还被警察带走。
如果我们看过伊朗电影,而且数量还不在少数的话,那么或许我们不该对伊朗社会心存太多美好的想象。但现实再怎么糟糕,伊朗电影里总出现有一道光束温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动落泪。这来自于孩子天性上的纯真与善良。即便阿里已经被提前改造成为大人,但他仍然保有一种朴素的真情。当他知道扎赫拉和他弟弟要离开伊朗,他会难过,同时想念消失的伙伴。阿里是一位贫苦无依的孩子,他只能通过自己仅有的体力和机智在复杂的成人社会中生存,没有人指导他和帮助他。导演马基迪的姿态是温和的,他并不是一味地批判伊朗社会,用俯视的目光消费孩童世界。相反,他以平易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将关怀的温情赋予给他们,并将年轻教员树立了理想的形象。
不过与马基迪以往的作品相比,《太阳之子》还是显得贫弱了一些。电影的技巧越发娴熟的结果是电影变得好看了,流畅度大为提升,但与此同时,也让电影的情节变得略微机巧和刻意。而且在主题上,结尾阿里发现宝藏乃子虚乌有后戛然而止,是要说明什么呢?阿里接受了一次人生教训,还是想说明人不该奢望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如果是后者,倒真有些像古波斯寓言故事所阐释的哲理了,但恐怕有些扯远。这说明电影在内容和主题的架构上并没有做好协调,从而让人产生了歧义。如果电影仅仅呈现伊朗社会的某个阴暗现实,而不想做主题上的升华,那么影像的基调未免过于明亮,叙事节奏又有些明快了。
最终,电影失去了它的现实根基,沦为一次讨巧的景观式呈现。其目的也许是向世界观众展示伊朗的现状,这种现状带着某种政治正确的论调。也就是说,马基迪作为伊朗首屈一指的国民导演,身负向世界展示伊朗良好形象的任务,而对伊朗社会适度的批判事实上裹藏着更深重的政治任务,童工的议题于是变成掩人耳目的工具。电影是否有颂赞伊朗政府为阿富汗难民提供帮助和为流浪孩童提供教育的意图?见仁见智。《太阳之子》能代表伊朗电影参加2021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的竞赛,多少说明了问题。这可是马基迪的电影第六次代表他的祖国出征奥斯卡,伊朗“国师”的名誉实至名归。
马基德·马基迪的《太阳之子》讲述了一群伊朗的街头男孩进入学校后,在学校里发掘地底宝藏的故事。借这个故事,导演表达了他对童工雇用行为的谴责。 作者 DEBORAH YOUNG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大多在视觉上令人感到震撼,而在情感上又能打动观众。他的电影大多讲述了弱势、被剥削和被虐待的年轻人的困境,这部《太阳之子》便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故事围绕着一个城市里的校园展开,一群街头男孩受当地老板委托,挖掘地下的宝藏。电影的主角,12岁的阿里(鲁霍拉·扎马尼饰),是一个典型的捣蛋小子,有着无限的勇气。这部电影在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和最佳设计的奖项,是威尼斯主竞赛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马基迪1998年的电影《小鞋子》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动人之处在于视觉上的繁盛和独有的诗意,但这在《太阳之子》里是略有缺乏的。尽管如此,对于童工雇用以及底层孩子无法接受教育的现状的谴责,使得这部电影充满力量。数据显示,1.52亿儿童被迫工作,以维持他们的家庭。而这部电影里的所有非专业演员都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真正地住在街头,有着对生活的坚忍,而这种坚忍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被厌倦所取代。这样的瞬间,使得幽默和温柔有了发挥的余地,观看这样的演员所表演的电影也变得非常吸引人。 后革命时代的伊朗电影常常取材于儿童问题,以规避审查。这部电影的剧本由马基迪和联合编剧 Nima Javidi 撰写,聚焦于这样的一个轻快、冒险的题材。这样的处理,淡化了这类“儿童受剥削电影”里传统的情感冲击,但编剧依然注入了自己的愤怒。电影中的主要事件都由阿里的眼睛毫无保留地呈现,阿里在一个社区长老的命令下,指挥她的小弟――雷扎、马曼和来自阿富汗的小男孩阿布法兹――进行小小的犯罪。故事从一个地下停车场里的心跳逃亡开始,小男孩们想把全新奔驰车的轮胎给偷了。后来,阿里惊险地在屋顶上穿行,想再次逃脱,但被人抓到,带到了大人那里。 结果,男孩们没有被收拾。阿里被要求带着他的男孩子们,去太阳学校注册。太阳学校是一个慈善机构,致力于让有工作的孩子们离开街头,把其中最有天赋的送到高中,或是足球俱乐部。但,这所学校很穷,阿里不得不恳求学校,让他的男孩们一起读书。这里的老师,和大部分伊朗电影中冷漠的官僚不同――他们是怀有理想主意的老师。其中一位老师(Javad Ezati 饰),更给予了他们保护,一直看着他们。在一场充满温情的戏里,这位老师陪着阿里和阿布法兹去救阿布法兹的妹妹扎拉,她因为在地铁里卖小玩意儿被逮住了。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些警察对女孩的所作所为,大为愤怒,用头狠狠地撞了他的鼻子。当他开车送女孩回家时,镜头停留在一个寒冷的贫民窟,那是一个毛坯的混凝土庭院,挤满了来自阿富汗的一个个家庭。 在车里,阿里的脸一直挂着担忧。他既担心扎拉,又担心他的母亲。在一次严重的创伤之后,他的母亲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给了阿里很大的动力,他努力地工作,争取把妈妈救出来。这次,他的任务是挖掘一条通向学校旁边墓地的地下隧道,他要顺着隧道寻找丢失的宝藏。至于这宝藏是什么、长什么样,他并不清楚。为了完成任务,他上课借口说自己胃疼,溜到楼下,鼓起勇气走进蜘蛛网密布的储物间,拿起锄头,毅然地挖起来。 这些动作场景的拍摄方式类似于越狱电影,与此同时,当一条狭长的、只能容身一人的隧道被开凿出来的时候,兴奋和危险也在积累着。阿里努力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没有被疲惫和挫折所打倒。他甚至从长老那儿借来电钻,钻开岩石和砂浆,直到头顶的土层开始震动。当他终于钻开土层,进入地下的水道,他发现目标触手可及。扎马尼的表演是动人的,他的脸上这时露出了纯粹动人的喜悦和期待,而这却令人心碎。
原文链接:‘Sun Children’ (‘Khorshid’): Film Review... hollywoodreporter.com
(翻译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那个偷蒙拐骗的坏小孩太真诚了,连说起谎话的时候都是一脸真诚,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确有一颗赤诚之心。
就算他们一天天的都在做错事,但我却偏执地认为,这一切都不是他的错,也不是那群孩子的错。
他们也有爱,也有尊严,也相互扶持,也正努力活下去。
是太阳太不公平,没能给他们足够的光亮。
要不然为什么为流浪的孩子建立的慈善学校得不到政府补助,为什么阿富汗的女孩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们要去当童工才能有饭吃,为什么那么好的老师要被抓走,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吸毒却没人出来管一管。
这是半部盗墓片,看的过程中,我真的很好奇,阿里拼尽全力,最后能获得什么呢?
曾不止一次担心洞穴坍塌,男孩被活埋在里面。看着看着,这样的剧情并没有发生,我还以为命运垂怜他,没要走他的命。直到看完全片才发现,其实也差不多了,还不如直接要走他的命吧。
而让男孩差点付出生命的宝藏是什么呢?一开始我以为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后来我以为是学校挖掘出来的天赋和难能可贵的进修机会。再后来我又想,会不会,或许,他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迎接他的,只是一场徒劳,只是好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真情一次次无处安放。
好无奈啊。
听着母亲的病友们欢声笑语,这种压抑的克制的情绪弥漫到屏幕外。
好难过啊。
为了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于是,继续去洞穴里挖宝藏。
校长需要那份宝藏交学校的房租,朋友需要这份宝藏留下来,而他需要这份宝藏买一个家。
小小的身躯,也不知道砸了多少次,阴暗肮脏的下水道水泥板终于被他砸通了。
也终于找到了所谓的宝藏。
这个宝藏,居然是他最憎恨的东西,他居然为了这个东西日复一日拼尽全力,还差点儿死在里面。
果然是徒劳。
命运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和他开玩笑。
或许,也不算一无所有吧,至少收获了欺骗、痛苦和绝望。
收获了老师给他的一点点的光。
最后的最后。
最好的老师被警察抓走了,校长没钱交房租学校被迫解散了。
下课铃被修好,铃声响彻整座学校。
可是,教室里早已空无一人,这座房子再也不需要下课铃了。
也再没有人来给他兑现赌约。
太阳,是最大的光源。
可是,太阳好不公平啊,为什么不能普照那些孩子呢。
这些年对伊朗一直有恶感,什叶派之弧跟核计划,没事还在波斯湾绑架一两艘油轮。加上制裁和伊朗官方的一些幼稚言论,一直觉得德黑兰可能破破烂烂的如上个世纪。 但 太阳之子 开篇就是伊朗的一个mall,无论是什么原因,却让人看到了伊朗并不是想象中那样保守和落后,德黑兰谈不上繁华,却是个现代都市。大概是电影的力量。 太阳之子 不能说特别好,学校和盗墓两条线其实都有没讲透的遗憾,虽然都给了结局。但 小鞋子 的导演一直在拍他最擅长的东西。包括视听语言也一直在跟随潮流,没有固步自封。和他年纪相仿的张艺谋也在进步,可惜 一秒钟 的美被 李焕英 打的落花流水。 太阳之子 不仅在伊朗国内走的商业院线,还拿到金狮奖的提名,中国也来过,大概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看到德黑兰现代化的一面和伊朗电影独特的商业化美学。 借助资本的力量,我们新晋的票房探花也能打入全球市场。这样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到我们的春晚小品了。
(题外话 一直觉得中东人的长相才是上帝之子
创作力不输小鞋子时期,人家大师就没你们天朝导演的臭毛病,嘻嘻。(映后会导演一直在讲孩子们,是真的一直在关心他们呀)
太流畅了
舍命打通地下道也只能抵达臭水沟。
7/10 延续儿童关注题材 希望的尽头仍然是绝望
6/10。《小鞋子》的另一面,比《何以为家》更锋利也更模板。男主几乎是我们想象中流浪儿童的样子,不坏、爱打架、重情义。一次次挖掘是一次次自我救赎,国家社会家庭都是缺席的。按戏剧逻辑,结果一定是失败的,一米阳光还是上天赏赐的。剪辑很平庸,像流水账作文。
地下通道轰然倒塌的瞬间,也是一个孩子世界的崩塌,在暗无天日的那一头,不再有污泥和阴暗,每一米阳光都无比珍贵。
7分。仍然延续了导演几个常用元素,对底层的关注,孩子为主角……整部影片编排的可看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挖洞场景的摄制,感觉也是非常艰苦了。
【海南岛电影节展映】一部很不错的伊朗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涉及童工、犯罪、教育、非法移民等多种问题。更难得的是导演从真正的童工中选演员,素人孩子们的表演挑不出毛病,每个角色个性都十分鲜活。男主是一个没有父亲,母亲又受精神疾病困扰住院的12岁男孩。过早接触社会让他并不单纯,他强势、暴力、压迫同伴,幼稚地受子虚乌有的宝藏诱惑,直至梦醒。要强的阿富汗小女孩、善良的老师等人物设定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都有复杂的心理动机和背景。严肃、残酷,如破灭的黄粱一梦。但它像《小鞋子》吗?不,一点也不。
#3rd HIIFF# 展映-采珠拾贝。威尼斯最佳新演员奖。确实很流畅,流畅程度甚至超过[小鞋子],万万没想到的是马基德·马基迪拍了个盗墓片……乌尔善此前总结过一个夺宝/冒险片的六个叙事模块,这片竟然是全的哈哈哈。挖地道确实不太好拍不过完成得还行。毛病也是马基迪的一贯问题,就是细节不能推敲,剧情需要需要导演意志决定一切,比如阿里挖完地道,地下室里洗洗就干净如初,上来之后连头发都不是湿的……不过有几个小孩子聚集的大场面还是拍得很到位,比如众人翻墙,等等。通过这个比较观众向的故事揭示一些社会问题面向,比如童工,吸毒者家庭的孩子,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对问题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等等(莫名其妙地呼应上了西川美和那部[美好的世界]),还是蛮不错的。看好至少进奥斯卡短名单。
#HIIFF2020,比較經典的母題,如果換成成人會是完全不同的觀感,所幸是在伊朗,且是兒童,讓這個故事可以思考的點和問題變有意思起來了。技法上依然是導演擅長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水準高到可以入圍年度十佳。#2020年度劇情片十佳。
教室的窗外上演的是人世悲欢,窨井的通道打通的是人间丑恶。想要读书得翻墙冲进校园,想要暴富得缩身钻入地洞,想找到墓地下的宝物,却收获了另一种人生。他教老师如何用额头撞烂别人鼻头,老师教他如何在地洞里寻到太阳。有孩子加入国家队俱乐部,有孩子被遣返回阿富汗,当校铃响起,奶昔却无人兑付。
马基迪再一次将镜头对准那些“失魂落魄”的孩子们,残酷无情的社会生存法则将他们欺骗吞噬,但总有不时闪过的人文关怀将我们抚慰。结局虽然讽刺让人心酸,但不是还有一米阳光和下课的铃声吗?
流畅、完整,保持水准的大师新作。马吉德导演从1993年的《小鞋子》起,一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关注贫困压迫下的孩子们,充满爱心和锋芒。本次电影节被邀请为评委,并早早来到广州隔离了14天。但是评奖突然被取消了,他只好天天在这里看片,好在还有他的这部新片放映及与青年影人交流的大师班。感谢这位艺术家对海南节的支持!
#77Venise 主竞赛第七场# 善于拍儿童题材的伊朗国宝导演从不会让人失望,情绪调动非常到位,不会刻意放大,一切都刚刚好,不得不赞叹大师就是大师
太阳是公平的,可阳光普照之下,依然有阴暗角落,鸽子是自由的,可翱翔的翅膀,依然会惨遭人类毒手,
还说传统的伊朗故事片,这种好好在叙事的片子在电影节上对观众非常友好了,娱乐性十足,通过问题少年寻宝的故事折射出贫民区的社会问题,人物的结局全员悲情也是够灰的。拉斐尔老师被警察带走,阿富汗姐弟遣送回国,男主角最后寻了一个寂寞,母亲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无家可归,在这种题材的电影里,很欣赏导演的这种处理。
毋庸置疑,马基迪是全世界最会拍儿童题材的导演,而他所有的电影主角也都是儿童。这部同样如此,儿童视角下的生活状态,孩童盗墓的背后却是成人世界的巨大谎言,好在结尾还算可以,没那么悲伤。开篇很惊艳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马基迪导演作品,随后慢慢回归本色,池塘,拿错作业本的姐弟俩等等,依然能看出其电影中固有的特色和情节。导演骗我这类题材早已举重若轻,但不得不说,整个故事还是偏于平淡了。3.5
【伊朗】’In my mind, I see a line. And over that line, I see green fields and lovely flowers and beautiful white women with their arms stretched out to me over that line. But I can't seem to get there no how. I can't seem to get over that line.' Viola第一次提到的这条关于线的引用,和片中小男主不停向前凿的洞;在观影时,直至心底深处,并催促着用身心来做出振聋发聩的回应。对困境的展示与情绪的描绘,真切、心碎;这或许是个会被挑剔太重复与相同的命题,但丝毫不削弱它应有的力量。
1.困苦的生活妄想通过“宝藏”改善,然而费尽心思、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巨大的“失落”。2.观影过程时常担心隧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虽然后来真有发生,但好在有惊无险;3.马基德·马基迪目前的豆瓣影人条目关注人数远不及同为伊朗导演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不过他的电影给我的整体观感(《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中国电影资料馆、《巴伦》、《云端之上》-凯擘影城)并不输给阿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