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粒花椒可以减轻牙齿的疼痛,却无法麻木亲情的羁绊;一段相互疗伤的旅程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痛苦,却无法改变生活的底色;就像如树、如枝、如果三姐妹因父亲的离世相遇,在小小的火锅店煮沸彼此相融的人生,麻木现实困顿,当锅冷席散之时,她们带着浓情上路,各自安好。 《花椒之味》借用了是枝裕和《海街日记》(2015)的壳子,用以完成三姐妹的聚首,在内里上虽然亦有借鉴,但较之《海街日记》这部作品显然更具商业气息,虽淡化了文艺曲调却增加了不少看点,《花椒之味》在完成三姐妹聚首后,并没有急着让她们“在一起”,而是从三个视角去构建人物,香港的如树、重庆的如果、湾湾的如枝(关于地理空间,你可以想得更多),她们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生活困顿和亲情羁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给出答案的时候,再用外力将她们推入这个名为“一家火锅”的空间之内,让她们在思念父亲之余,用各自的人生经历形成某种恰好的互补,滚烫的火锅成了姐妹情深的具象,一年时间的经营给了她们逃避现实的时间,同时也成为她们的成长期,最终在分岔路口获得重新上路的力量。 《花椒之味》之所以让我喜欢,抛开躲不掉的自我和解与亲情羁绊之外,三位主角的选取更是深得我心,郑秀文饰演的大姐如树,面对的困顿是爱情,而与她搭戏是刘德华和任贤齐,光是这样的组合就足以让观众想起太多经典的银幕形象,更别说郑秀文这次在表演上更克制、更细腻、更加收放自如;赖妍雅饰演的二姐如枝,与母亲完成了一出很好的《棒球少女》(韩国)戏码,特别是她那种乍看起来冷冷的,一笑起来甜到不行的感觉,真的与花椒的酥麻太配了;李晓峰饰演的三妹,是最让我惊喜的一个,《芳华》中硬硬朗朗的形象起初是让捏了一把冷汗的,但她在剧情的推进中慢慢软了下来,就像被姐妹情融化一般,给到我惊喜。 《花椒之味》能把《海街日记》本土化、商业化到这个程度,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它算得上是被低估的一部佳作。
我不理解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两个小女儿对父亲的感情明显超过母亲,而大女儿即便对父亲有怨恨,也依然心存敬爱。这对于一个在两岸三地组了三个家庭的男人,并且是不辞而别的惯犯来说,多少有些过于宽容了。毕竟即便他对每个女儿都关怀备至,那她们也是在三分之二的人生中处于父亲缺席的状态。
母亲去香港找她的时候,如枝说,父亲是唯一支持她事业让她坚持的人。可你要知道,发条微信告诉你要坚持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如果要类比的话,如枝对父母的不同态度,就像瘫痪在床的老人对一周七天喂吃喂喝,把屎把尿的女儿,和一个月提一大堆东西来看一次的儿子的不同态度一样。
火锅店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无用之人,萝卜的找到原谅你的人的言论,说明夏亮是用帮助别人来赎罪。他用收留不被原谅人的方式,希冀自己的不负责任能被原谅。但这难道不是逃避么。他并没有对被自己辜负的女人和女儿进行补偿,而是转向了别人。毕竟善行比补偿更容易产生满足感。就像谋财害命后捐了个希望小学。
三姐妹的家庭都是从小缺失,甚至如果连母亲都弃她而去。这种不幸的罪魁就是这个父亲,而最容易迁怒的就是另外的家庭。所以三姐妹的性格都如此温和,甚至见面后能快速融洽,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就骨架来说,是传统的文学母题,关于亲情,关于陪伴,关于守候,关于理解等等,这些有关传统东方家庭的故事,隐忍的父亲,不懂沟通的如枝母亲,过激的如果婆婆,纵向的代际沟通,横向的大陆、香港、台湾不同的观念冲突,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镜头很棒,用到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凸显人物,而展现的生活图景更是让我忍不住回味那三座城市留下的记忆。
三姐妹真的都太酷了,基本上代表了东亚三地新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独立、新潮、坚韧。
父亲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人物性格一直是朦胧,他的背景也朦胧,大陆、香港、台湾,他自己又该去向何处,他的情感飘在台北、身体栖息在香港然而忘不了是那一口麻辣味,非常建议配合《强尼凯克》 。
首尾呼应的镜头很棒,他在那时想说的话,她在那时没能说的话,越过时空相接了,终于,完成了前代漂泊人和当代人的认同和接续。
这可能是19年为止我自己的最佳影片影片
讲的是原生家庭下三姐妹在家庭、爱情、事业上的成长之路。没有煽情的桥段,前面的插叙,铺垫都是生活的点滴。三个女生在生活上的困扰、情绪,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把毫无防备的我带入进去,终于在最后父亲向如树招手的那一刻,自己所有的共情点瞬间爆发,第一次在影院失声痛哭。
像导演最后的寄语中说的,我有在影片中看到自己,虽然父爱有所缺失,可他却又无时不刻的影响自己。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只有努力的改变自己。
因为母亲的身体影响了父亲出于责任的选择,如树在爱和责任之间有些敏感且固执的选择,在“想”和“可以”之间有着偏执的态度。刘德华的一句话道出爱的本意,想在一起,可以在一起,为什么纠结于“想”和“可以”的区别?重要的不是“一起”吗?那一刻我觉得他是爱如树的
如枝的酷像极了你我,我们像她一样追求着自我,以为整个世界都不存在理解,母亲永远存在于对立的那面,可我们自己又何时了解过父母。有一天我终于想知道父母年轻时是什么样子,我翻看家里的老照片,看着他们结婚时笑容中的青涩,我发现他们年轻时样子就是现在的自己。而母亲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讲出自己的关心,我们也同样不知道如何在伤害了至亲过后讲出道歉,只有在故意踩到你之后,对自己之前所有的“不理解”说一句对不起。
你可能没法想象,没被爱“选择”的如果是最懂得如何表达爱的那一个,也许正是因为爱的缺失,让她知道爱对于他人是无比重要的。我已经那么懂得如何表达爱,可他们为什么还会给我差评。这不是你的错阿,终会有人懂得和接受,你永远不必担心只有自己。
那锅底料总是差着一味,原因是我们永远的画猫照虎,当有一日自己终于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时,缺的那味料,你会知啦。
用了这个标题就说明我这肯定写的是一篇矫情的观后感。
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有时候明明自己没有那个意思,但是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就变了味道;传到对方耳朵里,再糅合进他自己的情绪,一个没必要发生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矛盾有了,一些人喜欢争吵,把什么想说的都在吵架的时候说出来;但是有些人,发生矛盾之后就变成了哑巴,明明可以开口说几句就能解决的问题,偏偏就说不出来,之后矛盾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这种问题特别严重的出现在亲情上。你会发现,我们长大后,在外面是笑脸迎人的大好人;回到家,就变成了易燃易爆炸的大魔王。父母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让我们大发脾气。当然,父母不理解我们是一个原因,但是真正让我们大发脾气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变得不会跟我们最亲近最爱的人好好说话了。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问题,剧中如树和父亲的矛盾,如枝和母亲的矛盾,果果和婆婆的矛盾,如树和未婚夫的矛盾,其实都是因为,他们都不会跟对方好好说话;
如树抱怨父亲每次喊她来吃饭都顾不上自己,每次都是。就慢慢觉得父亲根本不爱自己,一次次的失望让她对父亲剩下的只有抱怨;而父亲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像一个哑巴,什么都不说。于是,矛盾就升级了。
而如枝的母亲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的态度正好相反,她不是不说,而是说一堆不该说的。当如枝事业受挫不开心的时候,母亲想安慰她,嘴里却说出了让她伤心的话;在家里,在弟弟妹妹继父面前,说一些如枝不爱听的酸话。这些其实都不是她想要表达的,但是却说了出来。于是,在一次次的车祸对话之后,如枝选择去了香港。
小女儿果果这条线,她面对的不再是父母,而是隔了两代的婆婆。我们年轻时候的心事父母都不会知道,更何况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婆婆呢?果果这条线的矛盾并不突出,其实果果和婆婆也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两个人都是为彼此着想,矛盾很容易解决。所以这条线除了最后的那几句对白,对我的触动基本上是没有的。
总之,整个影片都在围绕“怎么好好说”这个问题来讲心结和救赎。
除了亲情,爱情也需要好好说。
一句话的重量到底有多重,它可以让两个即将结婚的人走向终点,也可以让两个在一起很久的人说分开就分开。当如树因为吃日餐到底是想吃,还是可以吃的问题上和未婚夫发生矛盾之后,两人互不相让,矛盾慢慢的升级到“想”还是“可以”结婚的问题上去,于是,两人就这么分手了。
当然,影片最后,所有人都达成了和解。如树在看舞龙的时候,终于对着“父亲”好好的说出了那些她真正想说的话,她跟父亲达成了和解,也解除了自己的心结;如枝的妈妈好好的说出了自己埋在心里的话,让如枝知道了她其实也一直很爱她,很支持她的事业。于是如枝也主动制造小插曲跟母亲道歉并达成了和解;如果在说出那段不让婆婆担心自己的话之后,也与婆婆达成了和解;而如树和未婚夫也在“想”和“可以”这个问题上再次沟通,也达成了和解。
影片的真实不造作,让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甚至都可以从他们三姐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中会有的缺憾也在影片中毫不留情的展现出来:当如树隔空和“父亲”说出那些话的时候,她确实得到了解脱,但是父亲已经不在。她其实只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而父亲,却再也无法看到,自己深爱的女儿已经对自己没有了怨恨.....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段感情到了终点,你想好好说的时候,真的就能好好说吗?
因为,回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们错过的不止是时间。
如果我们都能对我们爱的人好好说......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过去不可重来
及时拥抱所爱
主打亲情的《花椒之味》曾在去年中秋节上映过,票房、口碑与它的剧情一样,平平。
如树(郑秀文饰)有一天突然得知父亲(钟镇涛饰)死讯,并由此发现原来自己在台北、重庆各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如枝(赖雅妍饰)、如果(李晓峰饰)。性格迥异的三姐妹在父亲的葬礼上首次碰面,明明陌生却有着血缘的牵绊,同样面对着父母离异的创伤与生活的惶惑。如树决定继续经营父亲留下的火锅店,意外得到了重新认识父亲的契机。三姐妹因上一代的爱恨纠缠,在破碎家庭关系中成长,也因此相遇相知,互相依存,重拾修复关系的勇气。
如果要看的话,记得选看粤语原声版本,演员们的原声配音保留了各种方言和口音,趣味多多。
麻醉师边吃麻辣锅边告诉如树:辣,其实是一种痛觉。吃辣,实质上是用一种痛来掩盖另一种痛。食物跟情感是相通的。父亲开的火锅店名叫“一家火锅”,来客多是一家几口人齐齐整整打边炉,可三姐妹与父亲却从未真的同台吃过。父亲最拿手的麻辣锅底料,让食客流连忘返,三姐妹却怎么也配不出那个味道。
故事一开始,如树就失去了父亲,没有赶上见最后一面。过去不可重来。与其说什么如何与父亲和解、如何与同父异母的妹妹相处,不如说是如树在学习如何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相处。
三姐妹中,实际上父亲陪伴最多的还是如树,最终父亲也是选择回到香港,但对父亲怨念最大、对往事最耿耿于怀的却正是如树。以至于在殡仪馆,从外地赶来的两个妹妹——酷得要命的如枝和大大咧咧的如果——都哭得十分悲痛,如树却很平静,甚至有点奇怪另外两个怎么那么伤心。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如树回避与父亲的交流,无法原谅他曾丢下母亲不管,整个人的性格也早已形成了习惯性压抑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要不要接过火锅店犹豫不决,对已经订婚的男友也无法完全信任
如树的回忆里,是重病的母亲在嚎啕大哭,是回归家庭的父亲在尴尴尬尬,是难得回一趟大坑吃饭父亲却总走神。母亲死后,她搬到九龙,男朋友会吐槽她总是嫌过海麻烦而不回家吃饭,过个隧道有什么关系。
相隔的又岂是地理上的隔阂呢。
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被突然冒出来的两个妹妹给打破了。原本只要是如树的镜头,仿佛都笼罩着一层灰色的罩子,她脸上总是淡淡的,没有什么表情。生活节奏被打乱了,有了重新面对家庭的机会。原著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里有这样一段,说的是首次见面的三人去给父亲上坟:“墓地的气味夹杂着尘土与灰烬的味道,停留在每个人身上挥之不去,却也是这股苍茫孤绝的气息使我同她们之间突然有了一份亲密的感觉。” 从单打独斗到并肩作战,三姐妹一起来面对父亲留下的问题,分享成长中的困惑,在成年多年后终于愿意释怀一部分,放过父亲,实际上也就是放过自己,走出困局。
她们谈论着各自印象中的父亲,尝试拼凑父亲的人生故事。父亲给如树留下了一盘磁带,藏起了一些没说出口的爱。从火锅店员处得知,父亲会准时收看如枝的每一场球赛。在笔记本里,父亲记着如果喜欢吃胡椒味重的碗仔翅。
电影节奏缓慢,在展现“和解”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细腻,尤其是郑秀文炉火纯青的演技,使整个故事真挚又自然。赖雅妍和李晓峰也完成了相对独立的成长故事,各自与台北、重庆的家人有过许多刺痛与柔情的片段,各有看点。在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这一段真是太鬼畜了哈哈哈哈。看到她们鬼哭狼嚎地满屋子乱跑,最后抱在一起看蟑螂乱飞,笑容不自觉地挂上了嘴角。既然过去不可重来,那就及时拥抱所爱吧。
客观来说,其实《花椒之味》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比如从剧情上来说,这个爹到处风流留情,给三个同父异母的女儿带去了太多的童年创伤,再怎么表现他的父爱深沉、人生无奈,还是没什么说服力,花心渣男是洗不白的。还有三姐妹一见如故,没什么过渡就亲如一家,多少也有点离奇。
比如从形式上来说,影片有非常刻意模仿日系风格的痕迹,与故事背景其实有点水土不服,不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让我很想问导演“你是不是很喜欢看《海街日记》啊”。
比如从主创团队来说,麦曦茵导演的黑料也实在是太多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票房那么差的原因。许鞍华监制,刘德华特别出演,郑秀文和钟镇涛演技再好,也挽回不了。
Anyway。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这样温柔的电影了。总体来说有70分,还是值得一看的。就把《花椒之味》安利给某个夜深了还睡不着的你吧,希望三姐妹端出的招牌麻辣锅,能让你暖心暖胃。
牙痛的时候吃几颗花椒就不痛了,去世只是搬家——从有形的空间搬进家人的心里。虽然电影的地域跨越大陆、香港、台湾,但没有任何政治诉求,只是讲述血浓于水的姐妹亲情。看的时候一直觉得风格似曾相识,片尾字幕出来果然许鞍华监制…
3.5,很细腻的女性情感刻画,三个女孩个性迥异,在一起去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各自成长的故事设定,有些像是京阿尼的动画,很可爱。缺点是电影中的所有问题都轻松得到解决,并不算复杂的电影,有些超越现实,过于理想化的甜腻。另外,不喜欢这个电影中两岸三地的设定,过于直白和功能化的寓意,并不好。
引人遐想啊,港长期沟通失效,最终救赎是在中华美食加一杯洋酒;台嫁给不爱之人,隐隐约约搞lgbt;陆靠直播赚钱,是怀希望识大体的“果”。还要总结陈词:大家都穿红色,你为什么搞特殊?最重要的是“一起”。火锅成了糅合且又覆盖一切的愿景容器。(sammi和刘德华那段也太中年版志明春娇了)
很舒服的家庭小品文。每层关系都有相应上升,也很适合在这个节奏下慢慢品。配音特别《七月与安生》,一看果然是波多野裕介。BTW,三米预定2020年金像影后。
父女的怨恨是过不了江的隧道,母女的沟通是没有通衢的河堤,婆孙的代沟是化作天堑的索道。恨意是嚼在齿根的花椒,暂时止住了痛,也假装忘记了爱。死了的人就像搬家,搬到活着的人心里,反倒没了多少恨意。怪他分不清想和可以的区别,自己也忘了在一起的含义。过江隧道原来短得好像父女一场,皆是虚度。
看哭了的一部作品花椒的辣不是味觉是痛觉,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本片也是讲述自己内心的伤痛如何伴随着理解而被治愈。很多时候一个人觉得对方能理解自己,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还是要讲清楚,一句话可能错过的是一辈子。想 与 可以 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活也有妥协但是里面都是充满着爱火锅店包含了爸爸全部的一生,麻辣底料应该是重庆的,然后火锅里面加了台湾初恋的红酒,开在了香港。里面都是用心的人生。也有爸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性格美中不足的是三女儿的妈妈有点没有交代清楚。本想最后能够洗白渣男属性但是最后是用另一条温情线掩盖了这条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为这个电影留下了眼泪。那就是成功的我喜欢的赞
郑秀文真是让人惊喜,像瓷器,岁月没有让她蒙尘,反而在她身上留下了光泽。
2.5入3。三条线索最后除去郑秀文的如树算是完整的,其他两条都有点蛇尾,任贤齐整条线索毫无用处可以直接删掉。三姐妹分别来自香港、台湾、大陆,这种设定无法不令人过多思忖,还是野心匹配不上能力,瑕疵太多,片长太长,但是起码味道算正。郑秀文明年金像奖影后预定,人物完整也有影后moment,再不拿真的说不过去了。
中国版《海街日记》。鸡汤和配乐都塞得满了些,但只要诚恳地讲述东方式家庭关系的内核,怎么都不会难看。预祝Sammi拿下明年的金像影后,尝火锅汤底那段,无言胜千语,演得是真他妈的好!(请一定要看粤语版)
3.5;果然是中国版《海街日记》,大体设定非常接近,但两岸三地的设置是有什么高深寓意吗?泪点遍布,金句遍地:“人啊都记得坏的,忘记好的;与其说一个地方需要我,不如说我需要一个地方;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是搬家,住进活的人心里;我也在努力学习,学习好好说话;你如果努力过的话,就不会说没关系了。”香港部分很好,sammi与刘德华任贤齐两位老搭档对手戏,宛如重回巅峰,真是感怀满满,最后一哭真是极具爆发力。三地戏过于分散枝蔓,意欲补充前史,然而处理得笨拙简单,过多信息无法有效输出,显得电视剧倾向明显。
3.5 今年华语院线片目前TOP3。和有些温吞且不够合理的原著相比,是一次“暴改升级”。可以当作“反向版的《海街日记》”,关于她们各自背后的家庭与伤痛,以及联想到《人在纽约》与《饮食男女》。郑秀文与钟镇涛两位的细腻表演撑起全片,多番对记忆的凝视,都有打动人心的点,最后的情感高潮更是令人难以自持地哭崩。对于家庭间刺痛与温柔的关系、地理与心理位置的远与近,有的电影会做到太过火,这部精致地刚好。
好久没看到这样热闹又温柔、烟火气十足却又不会给人负担感的中国家庭故事了,父亲会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开心就好”,“你不用急着嫁人,我养得起你”;母亲会说“我会努力学着好好地跟你说话”。两代人的和解是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不是子女面对父母倾倒式的付出不得不全力回应的感动,大陆的导演和编剧感觉就真的很难把亲情写得这么轻盈。钟镇涛什么时候来接我,我可以跟Sammi她们组成海街四姐妹啊!(一定要看粤语版!!!)
这片不放原声而是用配音是最大败笔啊!两岸三地不同的方言与语气,才是微妙的有趣,结果,配音版都没了。其实是部小情绪和小感动的文艺片。只是处理得太普通了。有着一个两岸三地一家亲,同宗同源的主题,却又总是用最随意,有些傻白甜的方式处理,一切都岁月静好,很简单就都和解了。挺遗憾的。
(长评被折叠了唉→https://douc.cc/2z061I)(推荐看粤语版,难得每种方言及其趣味都能保留。)最麻辣的,无非人生的底色。像有无数花椒碾开,散了一桌,把自己都给呛得有气无力。上一代欠下的风流债,遗留给这一代消化,有些蚀骨的伤痛,就不只是伦理或血缘所能直线累积的。终归,死亡给犯错无数的夏亮的形象止了损,他成了几姐妹心中一道更与,或只与自己相关的坎,而如树所说的原谅,又何尝不是原谅这些年对自己的残忍与折磨。有很多始料未及的温存,如花椒入锅,调出无穷欢愉,又有许多被外人叹息的抉择,如刚尽兴享用完火锅,就任它成为去芜存菁的记忆吧。每个人都演得很好,赖雅妍和李晓峰很多惊喜,而假若郑秀文能封后,希望是这一部。@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0906二刷。听到如果对婆婆说的最后那句话,最有切肤之痛
离开世界的人,只是搬家,住进了家人的心里
10/8/2019 @ CINE TIMES。本年度港產片top 3無誤。要是合拍片都能像這部般毫無遺和感你說多好....中港台三姊妹默契很好,劉華客串的3場戲應該是他近年來數一數二令人感到舒服的演出。
一部从主创(麦曦茵较之前几部的情爱讨论逐渐上升到家庭主题,并且在把握更大格局的故事有了显著进步)到主演(赖雅妍越来越姬哦)到配角(吴彦姝的重庆话太好笑了!)甚至到特出(阿B真的好久没有认真演戏了)都很喜欢的电影,十分完美的配置。就像麻辣火锅在三地不同的诠释--台北的温婉,香港的醇厚,重庆的火爆,滋味间凑足的是亲情的牵绊以及需要用花椒味才能转移的“阵痛”;而单身女子处于不同社会间的生存状态与抉择,也只有靠最陌生却又熟悉的姐妹关系才能得到慰藉;这些情绪到最后一场戏,一并迸发,有不少感动。感觉小妹的部分和为了让两位Mi的荧屏老情侣前来叙旧设计的戏稍显离题,如果真的是按之前传说的“文淇/张子枫”来填充两个人的小时候,或许会更加完整。不过享受着这个片子的一切,谢谢它带来的温馨。
老东西死了,爱和恨都不必要了,才有真正的团聚和家,不是握手言和,是“我不怨了”,越远的越亲,隔岸观火尤觉温暖,留水深火热里的人,在爱和痛里煎熬。好的,让我们遥遥相望,静候讣闻。
真的太他妈长了,至少可以删掉半小时(结尾半小时完全就是在刻意煽情故意拖长结尾)。这个父亲年轻时不就是个不戴套的风流渣男吗?回忆再美好也完全无法打动我,我相信郑秀文以前不喜欢他就是有原因的啊,为啥把父亲刻画得那么无辜的样子?中港台三地女子本来是个很好的题材可惜情节太单薄了,尤其是二女儿和母亲关系就是很糟糕啊为啥结尾要强行和好?(而且还是女儿和母亲说对不起exo me?明明是母亲打了女儿啊!)还是吴彦姝老戏骨还不错。太失望了。
超级喜欢!由头到尾钟意!看到华仔和Sammi泪目了手动捂脸表情,港陆台三姊妹绝了,赖雅妍李晓峰都好棒,mi最棒!上辈子情人辣么多的阿B老得比小齐帅,过几天上映必定二刷,中秋应景了,求大卖!我无唔爱你,广东话就是这么博大精深哈哈手动捂脸表情,都去看,感动无言语障碍。我要去看看原著,不过我觉得电影应该是胜过原著了。2017,好片就是穿越过来还是不减一分的好片。“多姊妹系列”、“关于告别”的电影豆列待加。想吃麻辣火锅了。我在想如果麦曦茵和笛安合作改编导演笛安的书会不会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