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回来第三天深夜,重温《带我去远方》,很大一个原因是这次金马奖以记者身份终于见到了林柏宏,跟他合了影。最早认识他就是在2009还是2010年的时候看了这部《带我去远方》,他的作品其实不算多,我也只看过3部而已,但他一直是我记忆犹新的演员,就是从《带我去远方》开始。
这部片算是我看得最早的一批台湾电影,当时就非常喜欢,标的是5星,那时候16岁。我到现在手机铃声用的还是林柏宏和游昕给这部片合唱的主题曲《出发》。好几次我发现自己的铃声一直没换,想要换掉的时候,把这首歌打开再听一遍,就又不想换了。这样清澈的声音,一直留着就好。
《带我去远方》并不是一部多么出色的作品。电影看多了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足,摄影、色彩、剧本、演员,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拿出来批评,所以回过头去看六年前这部我给5颗星的电影,我抓不到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拿出来夸奖的地方。它也可以被归为“台湾小清新电影”的范畴,流于“同志题材”之中。但是总有一些电影,不需要有任何出彩的部分,它会在别人褒贬不一的评语里,成为你心中的五星电影。
也许在六年前我就爱看这种文艺小清新但是矫情又做作的台湾电影,可是六年后再度重温,它依然能够让我撇开一切浓稠,带领我去向一片清静的海域。
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海边不知名的小岛,天空总是占据很大的画幅,阿贤踩着单车带着林晓桂在海岸边的公路上,慵懒闲散的夏天午后,睡午觉的时间……电影在表达一种向往远方的愿望,可是画面中还未抵达的远方,已经足够令我向往。刚开始爱上看电影的时候所看的这些台湾片,也是后来成为我爱上台湾的理由。
天生色盲的林晓桂,想要与男友去纽约读书生活的阿贤,总要把服装店“女模特”带回家的阿桂爸爸,偶然遇见一个人来旅行的日本人森贤一,阿贤的海员男友……这些角色其实都在突出“远方”,在看似寡淡的表演中,始终不离重点。
非常喜欢长大后的林晓桂,身上就有一种与电影主题相契合的感觉。因为色盲而穿着颜色搭配奇怪的衣服,染的头发,化妆课的作品……还有她的房间,窗外是海,墙上贴着一面地图,上面画着从台湾到色盲岛的路线。很远的地方,就在每天醒来她的左手边。
阿贤对她说:“每个人一定都有什么地方和其他人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不是很无聊。”
电影那么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因为“带我去远方”这样的片名和设定,当你厌倦一个地方的时候,或者被遗弃、孤独、不相信任何人的时候,你就会向往远方。好像在地图上标出一条路线,圈出一个地点的时候,那个地方就离你很近,即便不是现在,但终归是要去的一样。
阿贤和小桂在片中骑车坐船的场景也象征着一种出发,“很远很远的地方”似乎触手可及一样。只是与男友去纽约生活的梦想难以成真,去色盲岛的愿望也只是一种幻想。其实我们都一样,常常幻想远方,现实却难以抵达,可是越难抵达就越想要出发,这种愿望慢慢积淀起来,就会变成一团安静、柔软并且纯真、美好的雾气,时常觉得就在眼前,就像张开眼睛就能把手指向地图那样近。
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同样喜欢英文译名,我从未旅行过的地方,我有很多从未到过的地方,也许不见得都到得了,但我一直都会向往。
《带我去远方》用了几件让人失望的事情,却表现出了一种美好。它或许会让你有些忧伤,但不足以叫你哭泣,当听到林晓桂和阿贤哼着《出发》的旋律的时候,远方就会变得很近。天空和海浪足够让人安静下来,夏日的空气或者热浪依然可以净化灰尘和污浊,想要在海边骑车,也想在海边的阁楼上午睡。一边安于这样舒适的地方,一边也在憧憬更远的地方,出门迎着海风,坐船,漂流,看太平洋的海能带我去向何方。
《带我去远方》是一部影响我很大的电影,兴许不止六年,在未来很多年后,“我喜欢的电影”里一直会有它的一席之地。而我依然说不出它好在哪里,而且我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很多感觉像一阵风一样,扑面而来这么柔软,想要留住它,但是谁抓得住风呢?于是我便永远记住它。
可能就是那种感觉,于一个风象星座的人来说,一个不太能安于现状,始终向往出发和远方的人来讲,就是一种刹那的感觉,我能够呼吸到电影里的空气,在一片宁静的海域,一个不知名的小岛,蹲在一个僻静无人的角落里,我同阿贤小桂一样,与别人不太一样,然后翻着旅行书,摊开地图,画出一条我想要飞行的线路,再把那首《出发》拿出来听。
就是这样一个很小的电影,很淡的故事,但就是很难忘记,所以六年之后,我第一次见到林柏宏,28岁的他和22岁的样子没太大差别,除了颁奖典需要穿着西装,他拿到金马奖杯,来新闻中心拍完照接受完采访,他跟我说他肚子好饿哦,但还是给我签了名拍了照。我想到的不是《六弄咖啡馆》的阿智,而是《带我去远方》的阿贤,然后我来写它。
真的要丢掉昨天的不快乐,
真的要把过去放在角落,
必须往前走,
必须学着让自己承受。
有风有雨的路前面还有,
要怎么选择属于我的生活,
站在原地不动,
或者叹息年华易老。
出发到另一个新的地方,
生命的过程就像一篇故事,
记着我曾经那样的为你心动,
记着我的梦想 我的努力 我的真心。
出发到另一个新的地方,
不能永远抓紧回忆不放,
该面对的总要坦然的去面对,
不该是我的终究还是要,
让它自由。
一次次地叮嘱自己,为了身心健康,要早点休息,但还是没忍住,11点的时候在微博上摸索到了这部电影,坚持看完了90分钟的全片,于是又到半夜,这个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
片名是“带我去远方”,不得不承认这个片名很吸引我,特别能引人遐想。内容跟大多数情感细腻的台湾电影一样,不直接叙事,而是铺垫了很多细节,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其中的联系。最让我喜欢的是,影片只要稍稍停顿就像一幅唯美的写真,定格下来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从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来看制作成本并不高,但我总觉得或许较低的成本才会让导演更加注重情感的刻画,影片中精妙的色彩和配乐,细腻且不断起伏变化的情感,让我随之心动。
由于舞台背景设在台南一个滨海小城,那些奶奶唠叨的闽南话让我觉得格外亲切~色盲女孩,同性恋哥哥,老婆跟别人跑了爱酗酒的叔叔,一直行行摄摄的日本人,唠叨的奶奶……虽然是简单的家长里短,但故事的主线描述得相当清晰。看罢,一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我们都在追求一种“正常”的生活,那些在大众眼里不大正常的人,心里都有一个“远方”的存在,也许就是在南太平洋上的那座小岛,要转四次飞机和船才能到达的,很远很远的,没有人或者只有跟自己一样的人的地方……
确实,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着“要和大家一样”,宁可隐没在人群里,也妄不可在人群中乱出头,小时候所有的异类都会被长辈们当做害群之马,幸运的被抓去调教成“正常”,不幸的可能被强制隔离,只能自生自灭。不管在哪种检测上,我们都默默希望看到自己被MARK上正常,似乎没有人去怀疑,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标准?依据又是什么?而我们又为什么要去遵守?
比如为什么要减肥?如果世界上大家都胖,是不是胖胖的也很美?为什么要结婚?如果大家都不用被世俗的观念束缚,是否结不结婚都无所谓?至少年龄不会被人看做是很重要的标准……或许那些在我们眼里畸形,智障,有某种先天性缺失或者心理疾病的人,当大家都跟他们一样的时候,是不是现在所谓的“正常”人就变得不正常了呢?最后,为什么要觉得自己不正常?我们的脑中逐渐被植入了某种标准,一切不符合标准的东西,会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不被接受,也许在孩童时期你会相信人可以随着被单被风吹走,穿着靴子的猫会说话,跟着戴怀表的兔子会进入一个梦中奇境……但长大后的我们,慢慢开始不相信,因为这些并不符合被植入的标准,于是那些美好的世界和故事,都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逐渐在适应“正常”中迷失了自我……
剧中除了色盲,同志和爱把模型搬回家睡觉的叔叔这些“特别”的人之外,还出现了一处很特别的景点,在台湾新营市的盐水教堂,一座天主教教堂,里头所有应该出现欧式壁画的地方都描绘上了中式,甚至算是台湾味的图案,第一次看到如此中国风的天使和诸神,这也是个在世俗眼光中很不“正常”的地方。这一切所谓的离经叛道,会被某些思维禁锢着的人排挤,这就是现实的社会,而这些无法通过一般途径获得大众认可的“异类”,只能向往着心中的那座岛屿,那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我坚信,只要出现了,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可能,在人类的某个非常非常强大的时期,什么都可以被接受,不再有所谓的正常标准,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P.S.教堂图片地址:
http://www.flickr.com/photos/hao520/sets/72157612132393280/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gladly beyond any experience,
很多我未旅行过的地方,欣然存在于任何经验之外。
your eyes have their silence:
你的眼神多么寂静,
in your most frail gesture are things which enclose me,
至柔的手势中有力量将我关闭。
or which i cannot touch because they are too near
我无法触及,因为它太靠近。
slightest look easily will unclose me
你轻轻的一瞥,便轻易地将我开启,
though i have closed myself as fingers,
虽然我关闭自己,如握紧手指,
you open always petal by petal myself as Spring opens (touching skilfully, mysteriously) her first rose
你总是一瓣一瓣地解开我,如春天一样神秘轻巧的碰触它开启的第一朵蔷薇。
只有前30分钟还值得看...不过ost还不错..
出发了,另一个新的地方
后劲十足,会有些东西让你忘不了...
所以说林柏宏也要演gay了咩?
告別遠方。
是谁一直说要去远方,但却忘了方向。
最后你去不了纽约,我到不了色盲岛。
他们最终没有牵手去旅行。
但電影本身如此簡單,就像色調一樣,沒有一絲沉重,彷彿鮮血在主人翁的眼中也一定會是樹葉般的綠色。同樣是關於青春和成長,但是沒有一個人像郭敬明那樣在喊痛。不痛不癢,似乎還有那麼點浪漫的娓娓道來,卻已經痛過了。
不管好的坏的,走了,我都对你放声说再见!
还是那句话,只有台湾能拍出如此动人的青春片!!
为何同性就让很多人感到恶心呢。感情的事情其实都一样,深陷其中被蒙住了双眼,痛苦也一样。看着哥哥认真的说着那些话,恋人满不在乎的对答,我作为旁观者看着也感到难过,一厢情愿真可怜。有很多时候我宁愿男生爱男生,女生爱女生
一个单恋GAY哥的自闭妹纯纯的爱~~~PS:海报+1星
你爱上的每一个人都为了远方。
妹妹暗恋哥哥,哥哥却爱着同性。很多感情我们都无法触及,因为它太靠近。也许多年后的轻轻一瞥,才能够将它释放。最终谁也没能去成远方,青春的小情歌,好惆怅。林柏宏身上有少年的味道。
前30分钟可以打五星。童年的小桂很可爱,也很有灵性。高中的小桂不仅没灵气,并且看起来非常猥琐...
“每个人一定都有什么地方跟其他人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不是很无聊。”我怎么这么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到去抄台词,去揣摩人物的每一份小情绪。
台湾已经逃不开同性恋题材了么?!
还是挺不错的
台灣電影看多了就會膩。那種小清新真是經不起洶涌的時光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