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欧容的电影总不乏克制又蔓生的奇情。《弗兰兹》身后,愧疚的士兵微微颤抖着编织出温煦的往事;从臆想的偷窥到真实的介入,少年嘴角带笑完成《登堂入室》的入侵;逝去挚友的嘱托成为《新女友》琵琶遮面的前奏;《花容月貌》的少女在各取所需的温存中摸索身体深处的空缺;回忆是《时光留驻》中渐冷的夕阳;诡谲是《双面情人》从孪生到寄生的郁结和释放。
而这一次,故事的起因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丑闻,哪怕实在要说是一种“奇欲”,也绝无意趣,只是令人发指的罪恶肇始。这样的选题作为立场鲜明的斗争声援无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消减了电影本身(相比欧容若干前作)在叙事上的曲折幽暗与妙趣横生。
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惊骇和对于受害者的共情,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数据激发乃至“消耗”。况且,同一题材已有2015年《聚焦》等影片珠玉在前,尽管视角不同,但在一些扣动情绪扳机的关键节点上却有重复。比如在影片第一段受害者自述时,亚历山大颤抖地讲到“被选中”的喜悦和“我们之间有了小秘密”的哄骗伎俩,并痛苦地陈述几乎将神父视同于“祂”的感受。观者当然能够再一次共情,但更多是一种点头默叹的确认,那种初次听到的震悚和唏嘘却不可能再次产生。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雷同不能说是机械复制,只能说,受害者相似的耻感和与之相对的加害者的卑鄙还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反复。另外,影片所改编的真实事件在拍摄完成时还没有尘埃落定,这不禁让人想到2011年反映聋哑学校老师性侵在校生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从而推动案件重审并促成“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出台的旧事。
基于此,我们如果暂且不谈电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只从作品的叙事空间内部,即从三十年后核心事件的再议、受害人的协同抗争等“主线剧情”来看这部电影,难免是会失望的。
但,如果所谓“中心”的线索对于欧容来说只是铺陈事件的背景呢?欧容并没有将三位主人公(亚历山大、弗朗索瓦、伊曼纽尔)塑造成高大勇毅的正义斗士,而是毫不掩饰地呈现他们在坚定神情之外和周遭人事的关系,甚至让“周遭”成为情节真正的高光。由此,影片最让人触动和思索的部分恰好是比起前述几位直接当事人更加“外围”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的妻子、弗朗索瓦的哥哥、伊曼纽尔的母亲。
亚历山大的妻子玛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外几位的妻子或伴侣也都类似),和丈夫的父母对他所受伤害的漠视完全不同。但是随着丈夫对于此事展现出越发坚定的诉求,她虽没有明说,也逐渐开始表现出迟疑和抵触。对观众(我)来说,电影以波澜不惊的画外音阅读电子邮件的篇幅多到令人难以忍受;对玛丽来说,亚历山大也像是走失在电子邮件的繁复交涉之中,精神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渐渐离开了她、家庭和日常生活。他需要加害者和整个教会的公开道歉,需要更多受害者说出自己的故事,需要让伤害停止滋长。这一切所掀起的澎湃潮水却将玛丽也卷入了无尽的漂流。可她只有一次对伊曼纽尔,而不是丈夫,说出受害者几个字。她仍然支持亚历山大,支持他所坚持的事,可在一以贯之的背后又是多么疲乏,多么千疮百孔。
弗朗索瓦的哥哥路易,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侵犯事件的折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受到的伤害可能远比弗朗索瓦更多。弟弟由于神父的亲吻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关护,永远是注意的中心;而路易平安无事,很让人放心的样子。侵害的话题一旦提起,路易就像直接被推到了家庭之外,仿佛父母只有弗朗索瓦这一个儿子,需要加倍投入以弥补他幼时的创伤。弗朗索瓦发现哥哥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斗争事业时,异常气愤地说到路易的人生诸事顺利,成年后经济条件也很好,似乎没有理由不去支持受到外界伤害的家人。可如果对看上去冷漠不近人情的路易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从小到大的努力和所谓的“平顺”都被视作理所当然,那么心平气和地去支持一个始终投下阴影的兄弟又谈何容易?
最后,伊曼纽尔的母亲伊莲娜,在性格暴躁的前夫看来是将孩子“送入虎口”的母亲。她和儿子的关系真的很好,但观看时有种感觉,她大概始终都被难以排解的自责感笼罩,也因此不遗余力地进行补偿。她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情绪的状况,总是关切地询问伊曼纽尔和女友相处得怎样;她是儿子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亲人和紧急联系人,甚至不顾年迈主动接下了为组织接听电话的繁重任务。儿子终于有了一项可以托付的事业,阴影带来了人生的光亮,是很让人欣慰的吧。可当儿子问,当时得知侵犯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她却又有些支支吾吾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这时突然响起的电话成了母亲的解救,就像她在三十年来出于愧疚所做的一切,都是填补罪责的粘合剂。在活着的时候都要一直弥补才好,毕竟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啊。她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还记得影片中亚历山大劝自己同为受害者的朋友也来作证,朋友犹豫了,因为妻子一家会反对的。后来这位朋友改变主意答应作证,并说,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妻子的。亚历山大释然地笑着,似乎肯定了朋友的果决。而欧容却用了整部电影来反观这句话,是否真的像当事人说出它的神色那般释怀和凛然。谁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呢。
《聚焦》给人的感觉是阴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日复一日的使命无限延展;《感谢上帝》似乎在呈现云破日出的过程,但像冬天正午的晴朗,有光,却并不驱散严寒。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触目惊心。 而当真实事件遇上儿童性侵案件,更是多增几倍绝望感。 令人痛心的,不只是发现之时,更是真相揭露、却依然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伤害已经造成,如何弥补,谁来弥补,怎么走出伤害,预防伤害,是这些影片共同探讨的话题。 今年年初,就有这样一部儿童性侵案件改编的电影。 成年之后的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对抗邪恶,让真相浮出了水面——
导演、编剧弗朗索瓦·欧容,90年代崛起的法国新锐导演,有人把他比作希区柯克或夏布洛尔的衣钵继承者。
电影主题以以探索欲望和越轨为主,作品多涉及同性恋题材,代表作《登堂入室》。
影片改编自一起发生在法国里昂教区的真实性侵案件。 在柏林首映时,该案的一案裁决结果甚至还没有公布。
这也是欧容时隔十年,再次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上一部是《逐爱天堂》) 欧容一度想把这个案子拍成一部纪录片,最后还是用故事片的叙述方式,尽力还原了这个案件。 影片上的全部细节,都是基于案件在媒体和网络上曝光的事实。 包括涉案的主教和神父,无一例外都使用了他们的真实姓名。
这个案件之所以轰动世人,与加害者的背景有关。
他既不是普通人,也不是达官显贵,更不是豪门财阀。 这个充满罪恶的加害者,是在教会中最为神圣的存在——神父。
受害者所要面临、对抗的,不仅仅是上层势力这么简单,那是在欧洲社会里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宗教势力。
而这些勇敢站出来的受害者,大都已经成年。 案件早已时隔多年,甚至都超过了诉讼时效。 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又为什么突然选择站出来? 案件的真相,又是怎样被揭露、公布于天下的呢? 故事要从三个主角的生活开始讲起。 第一位,亚历山大,他是整个故事的起源。
一个典型的法国中产家庭的男主人,事业有成,妻子温柔美丽,还有五个可爱的孩子。 他虽然少年时受过侵犯,但看起来已然从阴影中走出。 亚历山大依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家人都信仰同一个宗教。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 当年侵犯过他的普雷纳特神父,又回到了里昂地区,并且还在管教孩子。
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或者更多其他的孩子遭受神父的侵害,亚历山大决定主动向教会写信,坦白自己被侵害的往事,希望教会能革除神父的神职并道歉。 他一直坚信这是“宗教圈子”的问题,应该在圈子内部解决,而不应该闹大,甚至牵涉到司法程序。
他太天真了。 收到举报后,教会只是让神父和亚历山大见了一面。 神父当面向他承认,自己患有恋童的疾病,但拒绝公开承认自己以往犯下的罪行,也拒绝公开道歉。
面对亚历山大持续不断的追问,教会也只是一而再地敷衍。 对神父的罪行轻描淡写,希望他能“不要再纠结于过去,忘掉伤疤”。
最后,教会干脆直接表示,不会对神父采取任何惩罚。 而这个罪恶之源,还会一直担任神父一职。
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后,亚历山大终于决定放弃在宗教内部解决,转向司法求助。 亚历山大,是点火的人。 他的勇敢站出,努力奔走,起诉控告,为事件后面的一系列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事也进入了第二部分,第二位主角,弗朗索瓦。 他因为童年的性侵而放弃了信仰,投入世俗生活。 但一次警察的闯入,让他不得不开始再度正视过去。 但与试图内部解决的亚历山大不同,弗朗索瓦是更加愤怒的,恨不得即刻就要伸张正义。
他自己站出来,同时还联系到身边的受害者。 善用媒体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成立协会和一个网站,供所有的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 弗朗索瓦,是聚火的人。 他把受害者聚集到了一起,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勇气,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个协会让影片的第三位主角站了出来,艾玛努尔,他是这团火焰中的一簇火苗。 一个深受童年阴影影响的,成年后仍然和母亲住在一起,情绪稍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事业无成的潦倒青年。
他是无助的,弱小的,自暴自弃的。 但因为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努力,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开始尝试正常的,积极的生活。 三位主角,三个视角,从个人到群体,串起了事件的全貌。
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实,保留了欧容最擅长的多线叙事风格。 但这也是欧容第一次如此克制地,把一个历时范围如此长、波及范围如此广的故事娓娓道来。 那些影迷们所熟悉的,肆无忌惮表露出的性、奇情、扭曲的亲密关系,这样的电影描写镜头,全都在这部片中舍去了。 你很难想象在这样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几乎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以“信件内容的画外音+三位主人公日常生活”的镜头铺开。 影片中没有一个关于“性侵”的直接镜头,所有关于过去的描述都是通过口述、信件交流,以及几个点到即止的回忆镜头。 比如,在夏令营的帐篷里。
在教堂的楼梯上。
在郊外的草地。
就连亚历山大的妻子袒露秘密时,也只不过是坐在沙发上就交代了。 这个隐藏多年的,曾经遭受过侵犯的秘密,只是三言两语,面对着一个交往不深的朋友,就这样淡淡地说了出来。 这份克制的情感,比直接的画面,更让人感到压抑和难受。
恰好正是这种隐约存在压抑,为我们再现了性侵受害者们,多年挥之不去的痛苦感。 平静、纪录片式的叙事风格,让影片多了一份真实厚重的质感,有了触及人内心深处的可能。 《感谢上帝》让我们看到了,在遭遇性侵以后,不管男女,不管老少,都会处于何等弱势的地位。 “反正是男孩子,受到侵害也没什么。” 存在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 当亚历山大为了揭露真相四处奔走时,母亲却只会对他说: “快23年了,打扰他(神父)还有什么用?” 一个母亲,在儿子为了内心的正义和良心奋斗时,用的词是“打扰”。
而亚历山大的父亲,更是评价自己受侵害的儿子—— “有胡说八道的天赋”。
最亲近的人尚且如此,可见世上很难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走出来,除了有同病相怜的妻子的支持,还因为他有事业、家庭,有足够坚强的后盾。
即便是这样,他也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才有勇气说出真相。 更多的人,则是一生都陷在这样难以言说、旁人也无法理解的阴影里,痛苦一生。
弗朗索瓦是相对幸运的,他的父母小时候就及时保护了他,后来的日子也一直给予他支持和包容。
但弗朗索瓦还有一个哥哥,他的童年却也无形中被摧毁了。 因为弗朗索瓦的经历,夺走了父母全部的关注,让这个家庭一直围着他转,未曾想,自己却成了被忽略的那一个。
发生性侵案件之后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总是甚少考虑到。 欧容以三位主角的故事,通过三种不同的视角,逐渐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些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并不仅仅是难以面对过去,而是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比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更甚的是,加害者是神父,而他们是教徒。 信仰让他们受伤,也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信仰。 影片最后,对神父的审判已经提上了日程,三位主角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亚历山大的妻子突然问—— “如果神父死了,会发生什么?”
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不会发生。 天主教依然存在,大家仍是教徒,巴尔巴兰仍然是主教,里昂地区的政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巴尔巴兰。
就像一场热闹的正义之举结束,大家一瞬间回到了现实。 发现现实一如既往。 也许在这一刻,才会更加明白,片名为什么叫《感谢上帝》。
*本文作者:cqq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小学,在人大校园住。校园的公共澡堂男部有个大池子。我特喜欢在里面玩。
有一次,我自己去洗澡,在大池子里泡澡。一个成年男子靠过来,跟我套近乎。
寒暄几句,就说“给我看看你的小鸡鸡,我给你做做健康检查”。我心想,他也不能干嘛,就给他看呗。他尝试扒开包皮,那会儿我应该做完了包皮黏连手术,小鸡鸡还挺健康哒。
看完我的小鸡鸡,他说“你摸摸我的”,说完把我手拉过去,摸他的生殖器。我捏了捏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也觉得有些尴尬,就说,我得冲澡去了,再见叔叔。
这人之后我没在见过。而这段不好不坏的经历,却如你所见,清晰的留在了记忆里。
那么,是不是我年龄再大点,场所再隐秘点,就可以互相帮助了呢?我觉得是肯定的。
我这段在现在看来也没什么的健康检查,其实心里感觉也是有点恶心的。更不用说电影中描述的不同程度受到性侵犯男孩们了。
由我的经历,我可以非常肯定
1.他们的记忆会非常清晰
2.隔代中老年男人,触碰少男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会非常恶心。
(这和父亲帮忙洗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对他们往后的生活,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基本这辈子就被毁掉了。
那为什么会对少男的心里甚至生理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我寥寥的那么一丁点感受分析,
首先,和陌生的、隔代的中老年男人之间,没有感情情感作为性行为的基础,那么,请给个理由先,我为什么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互相摆弄生殖器?不是你情我愿、霸王硬上弓,导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性。
第二,心理阴影从何而来?为何提起往事会流泪?影片中给出了一些答案,但并不够深刻。首先对神职人员,是100%信赖的。而当发现自己被控制、精神和肉体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任人摆布、任人摧残,甚至被人利用且无处沟通时,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最相信的信仰和人的好印象,一瞬间就被完全瓦解,不疯即死,或者变得极度抑郁。提起往事,就会想起那种无法逃脱的无助感。
第三,为什么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性教育的缺失+童年错误的引导,会让受害者抵触性,抵触异性,封闭自己,有软肋压在心底,并且对性,包括与异性和同性相处,都会自卑。
由于小时候受过刺激,导致从内心深处抵制性方面的交往。再有就是,由于小时候接触有关的事情是非常态的、甚至变态的,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周围的异性,从而自卑。这个自卑不会忘掉,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很喜欢这种展示事件操作和推进过程的影片。这些受害者在站出来揭发神父恶行的过程中,有外在的阻力,有内心的挣扎,有再见到神父时的仇恨,有受害者见面时的互相慰藉,有母亲的支持,也有伴侣的理解,这些都被细致的展现出来了。
很神奇的是,这些受害者都正常长大了,虽然有着很深层的内心阴影,但至少他们turn out to be ok,而不是像在其他关于性侵的影片中那样一辈子被毁了抬不起头。我觉得这要归功于两点,一是父母的重视和理解,二是在一个性开放的国家,娈童行为带来的生理伤害居多,羞耻感相对于亚洲文化来说更少一些。
看完这部影片,才理解me too运动的意义,一定需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受害者的抱团非常关键,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孤独且弱势的。星星之火慢慢燎原,看着一个人点亮另一个人、一个人拯救另一个人,这种勇气和力量的传递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不知为何,感觉法国人对待任何人事都有一种既认真又潇洒的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己独立的逻辑体系,做对自己负责的决定,对自己真诚。另外,对我们隐晦的东亚文化来说,法国人亲友间的坦诚也是让人羡慕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吧。
看影片之前不理解片名的含义,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一语双关,“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本代表“heureusement(幸运地)”,而在这些受害者身上却成了malheureusement(不幸)的同义词,实为讽刺。
3.5.一篇社会调查型特稿,让你感动又让你不止感动而继续动脑反思,这是法国片的优势。围绕几个核心人物展开,细节和情绪都如丝般流畅,彰显了导演既有的调度和叙事能力,几次视角转换有如行云流水,对陈年旧案调查过程的展示一丝不苟,非常理性,这又让我怀疑它是那个欧容吗?因为细节丰富,几个主要人物都很饱满,我个人觉得有很多繁冗的细节可以节省,既然是群像戏,每个人物反而不需要那么面面俱到,因为细节不必重复交待。
拍得扎实,人物饱满,最后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是对所有人的拷问,欧容没用什么过多花哨的东西,只是认认真真审视神父性侵幼童这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个人成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当事人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B / 有趣的是哪怕在这样一部正襟危坐的作品中,还是看到了欧容关于“性”之复杂性的探讨(反复被强调的17岁仿佛呼应着《花容月貌》)。除此之外则是对言语的控制力:第一段的旁白与呢喃的分叉、高密度台词形成的叙事重压,以及之后的逐步迂回释放——这一释放的过程也是一种法式社会运动的铺展,因而落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人。瑕疵大概是察觉到了欧容在把握强社会性议题时对群像塑造的焦灼,以至于有些细节与转折的设置明显不到火候。
【百老汇法国影展】【放映中四次马赛克遮挡画面】三位在童年时被同一天主教神父性侵的中年男子,勇敢面对过去、挺身而出公开揭露并起诉神父及包庇者的罪行。真实案件改编、使用真实人物姓名,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更有震撼人心的正义力量。虽然是三个主角,但影片并未采取平行剪辑手法,而是将视角在三位受害者角色中依次自然地无缝过渡,并互相产生交集。很惊讶欧容能在社会压力下,将如此现实沉重的题材拍得这么从容不迫、冷静克制。一句脱口而出的“感谢上帝”尤为讽刺。在演员落落大方的表演下,愤怒与温暖、控诉与治愈并存//20190809资料馆二刷无遮挡版
能够从编剧上看出来本片和美国的同题影片气质上的根本不同,本片聚集于个体与家庭成员的反应,少了好莱坞的理想化,更贴近于人本身。但是,整体的视听和人物塑造都让我觉得和导演的所有前作都不一样。这部变得太正确,太平稳,太了无新意。要么就是导演的创作心态老了,要么就是他接了这一个剧本,并非他的本意。拍得不错,但是我期望中的欧容能比现在看到的要更多。
欧容还是那个欧容,情绪拿捏非常精准,三场人物都各有情绪高潮和高光时刻,三个家庭体现#metoo可能结合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真实如同社会风俗画但又格外克制。然而剧本有点问题:波波这个角色最后弱到可有可无导致第一场记忆点消失,感觉可以大幅精简着重牵出后两场的情绪。表演最好的是法国张震太纤弱敏感。整体很稳有[聚焦][120击]乃至[开战]的气质,虽无奇情却让人物纷纷跃然屏上没辜负欧粉期待。
在百老汇MOMA看法国电影展的这部片子,竟然有三次遮挡,只是正常对话的镜头,因为受害者谈到了性侵的细节,有口交和阴茎之类的词语,就被技术处理了。这时候法语对白还能清楚的听到,权当是在场的观众没人听得懂法语。事件本质上跟《聚焦》一样,为性侵受害者发声,只是到了法国导演手里,剧本全程书信体旁白展开,节奏精准,形式极致,中间换了三次主角的视角,去推动这个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只是把镜头聚焦在“不在沉默”组织的几个重要成员身上,不那么煽,而是用三个不同社会阶级的主角去看待教会和信仰,发声之后每个人自我疗愈,理智的同时也带着思辨的力量。
一部米兔电影!(守望相助
信仰产生信任,信仰也玷污了信任。欧容并没有妖魔化教会,而是从三位主角的主观视角把法国版“聚焦”无比严肃的讲了一遍,因为厚重才显示出力量。可恨的是就这样藏污纳垢的组织 ,还天天把反同挂在嘴上……
三星半,和《聚焦》可以搭配来看。挺喜欢中前段书信体的描写,把主要三个受害者彼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展现出来。可惜第一个人物占用了很大篇幅,结果没有深入下去。却靠着后两个人物为剧作带来了张力,他们的性格也为他们成年以后的心理、生理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但相同的是我们能够看到家庭起到的作用。
冲洗黑房内有多少秘密,露营帐篷里有多少污秽,因为懦弱纵容了多少犯罪,因为包庇扼杀了多少人生。有些往事难以丈量,有些痛苦却容易计算。这些年感觉一直和三个人做爱,我,妻子和神父。比起罪人得不到惩戒,兄弟转嫁的嫉恨,母亲如刀的憎恶,得不到亲人十元的支持,看不到世界向好的明天,才最黑暗。
神父虐童题材近几年可真多,没想到欧容也拍了,而且还是进行中的案件。影片围绕三位男性受害者展开群像描绘,几个点令我印象比较深吧,一个是三位受害者坚定和果敢的态度;第二是组织化以后有网站,有热线,有定期聚会,甚至还讨论过要不要用喷气机痕迹来做博眼球的话题营销,影响他们的不止是一生的伤害和阴影,还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事业;第三是当事人的家人态度天差地别,有的鼎力支持,有的就很令人失望。叙事比较四平八稳,不像聚焦那样有一个调查推进的强力主线,所以略微有一点闷。所有男性主角配角大人孩子都无比帅,这也是欧容的特色了。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欧容竟然拍了一部主旋律……即便是粉丝如我三星也是到顶了。拍得真是……沉稳啊,137分钟里面估计有70分钟在读电子邮件也是看得人要抓狂了。就是一个男版的“俺也一样”故事,完全是Metoo运动的逻辑和战术,后面结合互联网变成社会运动也是顺理成章。比较加分的点是三次换视点人物的剧作结构,以及结尾前一场获奖庆功宴上讨论运动现状和发展的戏(严肃认真地思考运动的社会遗产!)。
不明白欧容到底拍了个什么?《我们的MeToo日记》?不那么故事也不那么纪录,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冷静的第三人审视视角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表达,拍成电影没觉得有多好,适合写成调查性网文发微博。
欧容看得上的主旋律,一定不是运动,是运动里的人
指责欧容这部“没啥特色,换个导演拍一样”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这么觉得。但规整之下,完整的各类话语层叠、清晰的思辨色彩、快速即时的创作进度、完全负责任的社会关怀,几乎快摸到这个题材的天花板,不比《聚焦》差。希望大家不要再以“欧容应该怎么样”来束缚他,不玩花活、好好做纪实的“文学影像”也并不就是“没有想法”。这部电影可能“最不是他”,但在我的电影价值衡量中是能进他前列的片。
“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保护过去的自己,不要再羞耻或恐惧地活着” 打圈导致阴茎弯曲的难以取证、质问母亲知情神父亲吻自己却没有作为、联盟退会、受害者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持久战…都是电影的另一面力道。欧荣最正经的一部,看似《每分钟120击》跟《开战》的观影体验,鼓起勇气反抗,却不宣泄愤怒。“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超棒!刚开始节奏很慢,而且冷静到不可思议,看到后来才知道,开头的冷静确实很荒谬。难得的是他们的家人大都很支持他们,没有“荡夫羞辱”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中有这么多男性哭泣,当男性放开来表达感受、甚至表示自己的脆弱时,这才是健康的男性气质。结尾: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振聋发聩的一问。
这部片子的亮点还是克制与冷静,并没有煽情,以及,在一些关键地方的不过度,欧容还是很厉害的。三个人物,共同推进,以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去拼合出整个事件。有整体的描述,也有细节的个人感受,其实功力很强。只是太克制了,反而没那么讨好观众。
西方世界的两种立场:创造一呼百应的共情(美国)和确认同仇敌忾的共识(法国),前者易陷入煽动的陷阱,后者难跨越私欲的本能。还是《开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