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在看见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还很不理解,如果不尚贤,社会怎么进步。
看完坏种之后忽然有所感悟,可能老子就是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吧。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不必要的纷争,都在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能够容忍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世界上的斗争会不会少一点。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关于黄蜂的细节,小女孩说只有黄蜂在收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人。
个人觉得这也是导演试图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仔细看所有小女孩伤害的人,几乎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小女孩有所伤害的人。只不过在小女孩的眼里,炫耀,威胁,心理伤害与伤害等同于一个意义。
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主题,人和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包括对于道德的遵守和认同。处于道德的制高点的人,他们往往对于道德体系适应的更好,他们貌似理直气壮的行为,对于那些天生无法适应道德的别人是不是一种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病是一个极为傲慢的词语,它意味着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是“不正确的”,是“有病的”,是“需要救助的”,这个词语的诞生意味着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的不同。而将所有几乎不一样的人归为了一类,“精神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女孩在电影中唯一一个情绪激烈到需要把自己手心掐出血的镜头是她父亲让她去看精神病医生的时候。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背叛。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关系最亲密的父亲终于不拿她当正常人看了,而所有人一旦知道了她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会孤立她,这是对她的一种重大威胁,所以她最后还是出手了。
还有一个台词,偷窥。父亲说她在偷窥,而她说父亲在偷窥。在她看来,父亲毫无疑问是在偷窥她的内心。之所以是偷窥是因为她的内心不能被别人看到,因为大部分人不会理解她,只会将她认为是精神病。所以她只能伪装,试问,如果人们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人多一些包容,那么她还需要伪装吗?说不定在她的视角看来,全世界都是精神病,只有她一个人是正常人,她不得不伪装。伪装导致了她的内心开始野蛮生长,野蛮生长导致她不得不进一步的伪装自己,变成了恶性循环。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坏是天生的,她是“坏种”,进而认为人性本恶。这不是一种愚蠢的逻辑吗?
就像电影当中小女孩的父亲一样,看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将自己和女儿一块送上绝路。在他看来,这很道德。问题是杀一人而保护全世界是应该的吗?生命的价值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吗?而且,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女儿会伤害别人。而伤害自己的女儿,他又跟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区别?
不,他比自己的女儿还要恐怖。
电影应该是以黄蜂来比喻小女孩,用父亲来比喻大部分正常人。
大部分人在社会道德的熏陶下遵守规则,有着正常的生活。但规则如方,人性若圆。总有一些人如同黄蜂一样没有受到人性的侵染。在正常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会恐惧他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小同学一样惊惧的后退。只有小女孩知道黄蜂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伤害他们,相反,他们会伤害黄蜂。于是最后成功将黄蜂送走了。
而当正常人有能力的时候,就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会在看见的第一时间直接将黄蜂打死。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确定黄蜂是否会伤害他。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保姆被吓到了。她在害怕什么?或者说被这里蕴藏的道理吓到的是导演还是保姆仅仅是被视觉效果吓到了?
不尚贤,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因为价值观不同被排挤的人。就不会有偏执的人因为一块奖牌就非要杀人不可。
当然了,小女孩杀人不仅仅是因为世界存在的恶意,她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但她就算是天生的坏种,也只是一个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多反思问题出在哪儿了。而不是想着解决出现问题的人,毕竟死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生活的问题,就应该交给生活解决。最后那个精神病医生就是以前的坏种,不是活的好好的?坏种跟正常人就一定无法和平共处吗?他们只是缺乏引导而已。
杀人当然不对,小女孩当然应该被制裁。但关进监狱之后呢?还是会有这样的人出现。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止出现小女孩这样的人,比单纯的关了她要更有意义。
首先,我们要确定小女主严重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的同理心,是否能够重新生长出来。
很多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白纸,然而刨除父母、学校与社会影响外,决定一个人还有自身因素,基因与基因表达。
而基因能决定的东西太多了,周所周知,一个普通孩子永远无法培养成爱因斯坦,任何人任何教育方法也不行。
同样,性格因素也影响巨大。甚至还存在战士基因(犯罪基因)一类的东西,包括同性恋,恋童障碍,都是天生的。
生而如此,无法通过教育改变的基因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顽固呢?
可以参考最典型同性恋。
在宗教的阴影下,无数这样的人,个体与集体,几百年来与父母与教育与全体社会抗争。或者没有感情痛苦的度过一生,或者隐蔽而提心吊胆发展恋情。
事实就是,无法教育真正的同性恋爱上异性,如果无法理解,可以想象一个标准异性恋,被父母,被社会要求他或她爱上或至少和一个同性结婚并长久生活。
现在,很多人应该能够理解那种荒谬。
同理,无法、至少是很难教育完全没有同理心的孩子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
当然,只要有一点同理心,还是能借此扩展,变成有丰富感受力的正常人。
而女主这种,对动物对人,对任何人,连养育她多年父亲的死亡都丝毫感受不到不对劲的状况,就只能当作精神疾病对待了。
那么,如果带入父亲,到底该怎么教育女主呢?
首先要确定的,本片中女主其实不可能逃脱,蜂巢遗留痕迹,保姆死亡时男主的不在场证明,男主与姑姑的通话,男主的遗言,男主体内药物残留,之前死亡的保姆,太多线索,任何一条都追查下去都能发现真相。
但是,小于12岁的女主,在法律上不具备刑责能力,连部分刑责能力也没有,此时小女主杀人则是监护人问题。具体这方面美国法律不太了解,但基本原理一样。
当然,确诊精神疾病,监护人也没责任,所有死的都白死。所以熊孩子们才如此作死。
像小女主这样的年龄,其实还没达到意识到自己作死的程度,所以没病就是监护人有病有责了。
女主这样的天才,教育的方式首先要进入对方的逻辑。
要坦诚,理性,客观,当作成年人对待,不能撒谎。
犯错会受惩罚,来自社会的法律的无法躲避的惩罚。
因为即便没有同理心,也能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为了避免自身的痛苦而不去伤害别人。
目的是打破小女主所坚持的逻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一,正常(普通)人,在看到或听到他人遭到伤害的时候会感到不适,这种不适随着关系亲密程度而递增。你是不同的,你没有任何不适,虽然你尝试伪装。
第二,没错,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理论上不需要别人的同情。表面看起来为他人难过毫无道理,但人类能感受他人伤害而不适,实质上是一种学习,避免自我遭到类似伤害的过程。
第三,缺乏同理心到底是不是问题。在大众看来,未伤害到别人不是,伤害到别人是问题,杀死他人是严重问题,杀死多人是恶魔。在精神医生看来是病。以自然选择的角度看待本质,具有同理心是遗传优势,同时符合群体选择理论与个体选择理论,缺乏同理心可以算作人类基因不断变异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试探,看看外界是否需要一个“冷酷的心”才能生存并遗传基因,类似地中海式贫血对抗疟疾。在某些特别自然坏境或社会环境下,没有同理心反而会变成遗传优势。
第四,如蜜蜂一样反击确实有逻辑,有合理性,但动物世界没有法律,人类世界有,人类世界的逻辑与动物世界不同。现代法律的法理基础就是权利与义务,只要还在社会中生存,无论什么国家,都无法逃脱。
第五,人类世界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何种伤害受到何种惩罚,何种反击不需要被惩罚。
第六,完美的杀人方式确实有非常大的几率逃脱惩罚,但第二次第三次杀人会立刻引来严重关注,那时候需要对抗的就是同样天才的高水平刑侦人员。即便能逃脱一次两次,也无法全部逃脱。而随着技术进步,严重暴力犯罪的风险会大到任何人都无法承受。
第七,年龄优势,法律上不用负责,但不代表道德上不需要,没有良心谴责,不代表别人不对你制造生活障碍。法律上不负责,却会重点关注,有机会就反噬,比如辛普森杀妻。
第八,无论想要达到任何目标,都有多种方式。纵观历史,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然最方便最有效。然而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头痛医脸,面子上好看,头痛医嘴,叫不出来就当没病。这一切,都会有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带来毁灭。习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自我调整能力会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会严重下降。
第九,同样是获奖,看看提名奥斯卡影后获奖失败后是怎么保持风度的,那些女人比你更邪恶……
第十,进军好莱坞吧,亲爱的。(已经在了)
经过以上教育,只要小女主还有正常智商,就会明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就会明白女权拉皮条不是骚操作而是正常操作,就会明白虚伪的伟大意义。
而当她明白此点后,如此天才的小女主,哪怕内在没有道德也会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成功甚至伟大的人,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不同于第二部长大后的女主,小时候的女主有着超出同龄人很多的冷静。上课钻进马蜂女主处理得很棒,马蜂受到威胁才会攻击,女主也是。
不过小男孩似乎没有威胁到女主叭,颁奖也是老师给他的,加上女主和小男孩争夺奖牌的镜头可能会更完整一点。而不是女主爹晚上问她,怎么杀的人全靠女主台词。
同样在片头的细节为摆放整齐的笔,第一部笔是在笔筒里朝着同一方向,第二部笔是在桌上被摆放整齐。可以说是很呼应了。
还有女主推了小男孩跑过来找她爹,虽然还是面无表情,但是声音是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的。但是这不是女主第一次s人吧?小男孩之前还有前保姆,一般来说一回生二回熟,应该不会惊慌了吧。
还有纵火案的那个找到线索的警长为啥没有后续了?在女主爹死后截然而止了?可是保姆死的时候女主爹在约会,也不能说明就是女主爹干的叭?
相较于第一部,第二部女主练习的笑容更加出神入化,死人后的情绪学习得也更外露(比如第二部里舞蹈队长死后的女主明显的悲伤),不再是第一部小男孩尸体被发现时惹人注意的面无表情。
不过第一部里一个小女孩是怎么爬上去取下来马蜂,再放到老师的车里,老外都不锁车的?还有保姆是真的普信作死女啊,这么吓唬一个小女孩也是该。不过她偷药的行为,两颗药能卖几个钱?还是国外药品就是贵,再者保姆怎么就觉得女主爹非她不可了?
另外老师发现女主偷手表所以不给女主颁奖,那为啥不直接说出来女主偷了手表?反而祸水东引害了小男孩?明明女主表现更优秀奖不给她,是个人都会心理不平衡叭?
当然这部剧也不在于身为小孩的女主s人本身,探讨人性善还是恶这么有深度的我也不太行,看片主要还在一个看片的过程而已。
纵火警方已经查到是蓄意纵火并告诉爸爸很快就能查明,后面爸爸接到一条警方发来的短信说很急要跟他谈谈明显就是告诉他她女儿是纵火的凶手 到最后邻居枪毙爸爸 警察来现场女孩啥事没有 跟姑姑说爸爸有病就完了?大写的无语
奖牌在家里被发现 难不成还是女孩的爸爸杀了她同学给女儿抢夺金牌?老师被马蜂叮死 难带也跟他爸有关系? 什么鬼….. 比起孤儿怨 真的差远了 不知道怎么有7.0分的
这种片不必追究剧情是否合理,但合理的剧情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且这样的片看多了,对剧情怎么发展全都猜得到,略感无趣,如果和小保姆的对手戏多几个回合就好了。 小女孩颜值妥妥的,演技也逆天,不知道长大了会怎么样。小保姆其实长得也好,和小女孩对手戏丝毫不落下风,没怎么火可惜了。 题目没取好,既然叫坏种,种子总有来源,没看出父亲有多坏啊,难道来自母亲?
最近看完了2018年版的坏种。
在我看来,片中不管是父亲还是女儿都有各自的行为动机,并且双方都能自圆其说。父亲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普通的父亲,这里不详谈。
首先要声明的一个观点是,基因反社会不一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不一定就会变成杀人狂魔。就如同老师说过的,她只是看世界的方式和普通人不同罢了,作为一个儿童,实际上她也在不断学习这个社会的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然而由于家庭原因和父亲的忽视,让她只能自己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片中的父亲和女儿的悲剧是什么,就是他们看似在对话,实际上父亲根本不懂女儿到底在跟他表达什么,也根本没有重视女儿遇到的问题——比起家人,他更像一个饲主——于是当这位一直让他省心的女儿突然不省心了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是女儿“坏掉了”。女儿实际上也说了,她不会无缘无故的伤害别人,说明她并不是个愉悦犯。她是的确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攻击”和“威胁”所以才会反击(这里不争论关于攻击和威胁的判断是否准确,因为父亲并没有教她这些事情),就如同黄蜂。
没有恐惧心和羞耻心也并不是罪大恶极。这个孩子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不应该因为不够标准就受到苛责。她仍然会难过,会愤怒,会不安,会失落,会感到不平——而除了那位心理医生,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她,于是她只能孤独的承受,再一个人想办法解决这一切。
更进一步地说,同理心,羞耻心,恐惧感,实际上是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化出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就像痛觉是为了保护人身体远离进一步受损一样,这种情感是让人在大脑还没有判断出一切事情会导致的社会性风险之前就通过一种更加快速的预警阻止人去作死,以及帮助人去合作和沟通。而缺失了这种能力的女主,为了融入社会,实际上是比普通人更加艰难的,她必须所有事情都靠自己的大脑逻辑来判断,分析,评估风险——而但凡分析不够完整,就会让她作出异于常人的行为。
我总想着,倘若这位父亲能够真正的看到她的女儿,而不是用普通人的标准来框架她,坐下来,平静的接受他女儿就是很特殊这个事实,爱这个就是很特殊的女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理性的告诉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做完会导致什么后果,某些行为应该用什么样程度的反应来应对,教会女儿如何更好的活着不要轻易作死,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问为什么(就像女儿反问他的,you tell me),事情说不定不会走到结局那个地步。
通观整部电影,这位父亲看起来似乎非常爱他的女儿,然而实际上这种爱就像那两句亲亲和拥抱的对话一般毫无意义。他看不到女儿被前任保姆粗暴对待,看不到女儿对不公平的颁奖结果无法释怀,甚至看不到新来的保姆是如何居心叵测,甚至在女儿告诉他之后,他仍然能不当一回事的放保姆和女儿单独相处自己跑去约会。整整9年,他女儿从小长到大,他都看不到任何不正常,甚至别人都比他了解他的女儿——虽然那些陌生人并不会因此保护她。我不禁想问,他爱着的到底是谁?是他真正的女儿,还是那个不给他添乱的省心的小淑女?
在他眼里这个世界岁月静好,于是无法理解她女儿眼里的世界是如何充满危险,光怪陆离,难以理解。就如同女儿在湖边小屋手中的那本书,《局外人》,在女儿眼里,自己是不是也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呢?(甚至后面他也的确在犹豫要不要杀掉女儿,这对女儿来说也是一种事实上的危险,不管他的行动原因是否基于所谓的爱)。就像一个不慎掉进外星球的人类,只能模仿他们说话,模仿他们行动,伪装自己,保护自己,却始终无法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也许从陌生人的角度,这位父亲是一个不幸摊上邪童,然而却又对社会负责人的好人,哈,毕竟陌生人又不爱他的女儿,他们只想通过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消除不稳定元素罢了。但作为一个父亲,他无疑是无能的,因为他不能为她解决任何事情,当遇到不能岁月静好的情况之后,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在恐惧和无能狂怒后,竟然最终只想到了解决他的女儿这种毁灭性方案。我不禁想,就算他的女儿基因上完全正常,真的就能如他所愿一直这么省心,淑女的长大成人吗?在这样的忽视下,就算长大,青春期一旦到来,所有的问题难道不会报复性的出现,用更加叛逆的方式回馈吗?到时他不还是不能解决吗?
当他女儿因为无法共情只能凭自己的逻辑判断,想要拼命活下去的时候,他竟然要以爱为名杀掉她?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那爱有什么意义?他的女儿九年都没有学到自然的与这个社会相处的方式,只能靠伪装保护自己,而他竟然还有脸说自己在保护她?
我得说我不同情这位父亲,因为他简直就像这个社会千万年对所谓的好父亲的一个缩影,被社会保护的高高在上,生活优渥,英俊善良,软弱无能,愚蠢,一旦事情向着自己不熟悉的方向发展,就想要毁灭一切。
可喜可贺,到最后,他也还是没有解决任何事情。
Ps:写完这篇评论后我为了补充细节又看了一遍,忽然产生了不同的想法,那就是我对这个女儿到底是不是生理上的怪物开始怀疑了。我有时候觉得女儿可能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恐惧心和羞耻感,她只是对这些表现的不像别的小孩那么明显。毕竟保姆威胁她上电椅那里的确是吓到她了的,而且小男孩被推下山之后,她的确也很惊慌不安像一个闯了祸的孩子(这一点如果说她是装的其实说不通,因为没有意义,反而会带来别人的怀疑),只不过由于她父亲的忽视,这些感情她全都压抑了,只表现出父亲需要的那种形象,这其实是小孩子的一种生存策略。关于基因上就反社会这种事,电影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证据,我觉得更像是导演设置的一个陷阱,好让观众和所有人简单粗暴的异化这个孩子,仿佛一旦不把这个孩子当成人,给与她一个生来就带有的原罪,消灭她就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似的。从证据上来说,说不定隐藏的线索是这个小孩其实就是个正常人,因为说她不正常的是有偏见的老师,不理解她的父亲,还有根本就想驱逐她好雀占鸠巢的保姆,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反而说她很正常。因为从事实来看,偷东西,撒谎,确实都是9岁小孩子必然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而且小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就是很单纯的,对死亡的悲伤和同情其实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产物。比起以前的那部坏种,我觉得这一部与其说是一部惊悚恐怖片,到更像是一部披着恐怖皮的讽刺现实的电影。更加广泛深入的去分析的话,其实还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种种问题,只不过我这里水平不够,就不献丑了。
不如老版的邪恶天成 另外真是太简单了 一步一步的推进都能猜出来没有惊喜 ps:心理医师是黑白版的萝莉扮演者 结合和这版萝莉交谈所说的话 可以算是一个彩蛋了
天使外表 魔鬼内心 腹黑萝莉 职业假笑 小女孩演技了得 老版坏种主演客串了心理医生
会有第二部吗
剧情很套路 但小女孩确实演技了得 镜子前几个跳接镜头演的浮夸得恰到好处~希望她以后别长成安妮海瑟薇就好了。老版女主客串心理医生有点微妙 “你令我想起了我小时候”
可怕,细思极恐。。。里面的心理医生是老版bad seed的小女孩!她的台词富有深意。。。
挺好的题材拍的这么无趣,一点恐怖紧张气氛都没有,结局我很不爽,堵心。大卫芬奇导演的话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 alone
开头看起来有点像《孤儿怨》,甚至两位小女主长得也有点像。但是剧情的缜密程度,完全比不上《孤儿怨》,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如果小小年纪就丧失情感与漠视生命,那可能是真的天生坏种。小萝莉很美丽,邪恶戏演得很脸谱化,柔弱戏是演出了压抑式的楚楚可怜,像张无忌回忆中那个汉水上的周芷若。
我是持人性本恶论的,人们在成长中渐渐区分开来,一种通过学习校正恶念和动物性,主动接触和学习善念善行,主动学好,一种通过学习和受法律、道德约束克制恶念恶行,被动学好,一种则通过学习学会了掩饰恶念,学会掩护自己实施恶行,一种干脆学不会放弃了堕落了,成为彻底但愚蠢的坏料。显然小女孩属于第三种,带智商犯罪,长大了不得了。可以紧接着看一部《机动杀人》,看看成人高智商变态杀手多可怕。
恐怖的地方挺少的,像是孤儿怨前传,中文译名是坏种,我还以为是爸爸也是隐藏的boss,结果爸爸这么纯良,被女儿玩的死死的,我,exm?
没来由的黑天使,既不是探讨阴暗人性,亦不想关注儿童心理,只是借由一个粗暴的设定来娱乐大众,就像很多恐怖电影所做的那样。
最毒妇人心
小女孩演得太刻意了,虚伪的纯真没表演出来,一副青少年绿茶婊的味道太重,笑起来都是让人毛骨悚然一样的冷笑奸笑,这就陷入了脸谱式表演的陷阱。小小年纪就会这么匠气的表演,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总之我是超级不喜欢她的表演。
再早慧的孩子也抵挡不住甜食的诱惑。
剧情和选角都能看到《孤儿怨》的模式,小女主真是惊艳,又一个天使面庞魔鬼心灵的形象。惊悚元素全部依靠梦境一惊一乍展现。结尾虽然可以猜到,但真的只有这样处理效果最好,有种《万能钥匙》的宿命和轮回感。
不寒而栗!小女孩真的是集可爱和邪恶于一身。。
《孤儿》前传,女版《约书亚》。前面铺垫那么多,中间一度以为要哥斯拉大战小怪兽了,没想到保姆战斗力那么低,最后不免落入俗套。
估计也不会比原作高到哪里去,除了小姑娘演技又得到了锤炼。值得玩味的最恐怖的地方是,二代Emma梳着一代Emma的发型,与已经成为知名儿童心理咨询的初代Emma交换了杀人的乐趣,达成了“我们小时候都这么做过”的共识,然后哈哈大笑。
来看小萝莉的,除了最后借刀杀人,其他害人方式令人捉急……一点和老版对比的价值都没有,另外保姆吊的一逼堪称全片最傻……
心理医生尽然是老版坏种的那个恐怖萝莉,以至于她说艾玛没有任何问题是个普通的小女孩让我觉得完全是在撒谎😱小姑娘很漂亮,演技也不错!是个后起之星,不过这部老版新拍还是平庸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