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老井》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展示了穷山恶水中老井村为了打一口水井而经历的种种磨难,影片一方面展示了以旺泉,支书为代表的老井村人誓死打井的百年的氏族使命,人与自然的永恒斗争,另一方面,以旺泉巧英喜凤三人复杂的情感关系,深入探索了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社会的关系。 打井 是老井村人百年来的使命 也是穷山恶水给他们的诅咒与宿命,但即使因打井死了无数的村民,他们关于井 关于水的渴望一刻也未曾断绝,对水的渴望,也是对生存的不懈坚持,对自然的无限战争,老井村人不仅仅是一村一族,他们象征着千千万万生活苦难但从未放弃斗争的人们,这种愚公移山式的战斗精神毫无疑问是本片的主题。导演以老井村人为代表,老井村人是民族的 甚至人类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一种精神,改变现状,战斗到底的不屈精神。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本片也就停留在乏味讴歌赞颂之中。宏观上的精神,其中必然夹杂着个体的恩怨情仇喜怒哀乐,对个体的忠实描写也是现实主义的重要部分,对本片而言,宏观是打井,微观是旺泉的思想感情,如果说打井将影片主题提升到民族人类的层面,那么爱情则是将主题提升到了另一个层面,个体精神的哲理性中。 井是使命 也是宿命,井是希望,也是枷锁。当旺泉有了文化,有了与知己的爱情后,想要有自由后,老井村就成了他枷锁,老井村要井,旺泉一家要钱,而旺泉要自由,要爱情,冲突产生,矛盾发展,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使旺泉不得不放弃爱情,对于村子的责任感使他不得不放弃自由。旺泉的自我矛盾尖锐,而导演如何化解这两种矛盾,尤其是爱情的呢。一是小寡妇的刻画,贤妻良母的喜凤,对旺泉也有深深的爱意,与旺泉组成家庭后,除了岳母的苛责,这个家庭显得和和美美,孩子和幸福的家庭淡化了旺泉的愤怒与不甘。二是和巧英的自由爱情在塌方后的井下,二人互诉衷肠在性高潮中不能在一起的两人拥有了对方,这段感情在黑暗的性交中开出美丽的花,在巧英离开村子永远不会来结局中,愤怒不甘转换为淡淡的遗憾。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双面的合理性,消解了矛盾的对立,选择带来的不是错与对,而是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结局。 旺泉的爱情是他自由精神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着重描写的爱情使前者的比重更大。如何将旺泉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打井捆绑在一起,很简单,强烈的责任感,祖祖辈辈打井的牺牲,自己掌握了打井技术,对于生我养我的村子与村民自然要有强烈的关怀和责任,打井变得神圣起来,变得有价值起来,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是旺泉的自由和老井村达成了何解,于是在旺泉的带领下,老井村人终于打出了井。 旺泉代表了什么,旺泉代表了在愚昧的人们中掌握知识的人,有能力有思想在大众之上的人,但却不是进步的先锋,从古至今,人类总是在先锋的领导下前进,有知识的人如何变成带领人们前进的先锋而不是为了自我的追求 人上人,影片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切。 个体的命运从来与社会息息相关,个体的选择同样关乎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如果仅仅是独立存在的,那么将毫无价值,在我看来,旺泉的选择恰恰是将自身的价值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种看似的妥协实则是更大的进步,我们放弃了什么,我们会得到什么,在人生中我们必然要放弃一些东西,那我们要怎么抉择,这里我想到了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自身的价值要变成神圣的价值,个体的自由要为了更伟大的自由,这些才是社会中真正的先锋,高尚的人会为他们撒下热泪。 影片的主题无疑是人民群众对恶劣环境的不屈斗争,斗争中的先锋如何成为的先锋,旺泉作为代表形象生动,至于旺泉是悲情人物还是伟大先锋,旺泉做出了他的选择,老井村的人民自有说评。
电影《老井》选取同名小说部分素材进行再创造,再现老井村人们愚公移山式打井的苦难现实、坚韧品格和爱情悲剧,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传统乡土眷恋、伦理道德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融合,巧妙折射出历史纵深上现实环境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浮沉,有歌颂有批判,克制而引人深思。
我读《老井》是以电影—小说—电影的顺序进行的。电影有两条线索:旺泉、巧英、喜凤之间的情感纠葛;老井村千百年来打井的氏族使命。吴天明导演在素材的选取、添加、重构以及象征和隐喻的使用上,都是极富态度和想法的。他把目光集中在孙旺泉这一代人身上,前人的事迹则略微带过,同时删去很多旺泉和巧英独处的感情片段,让这段爱情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更具悲剧意味。
影片叙事强度、密度、节奏都很合适,有可看性,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影片更富艺术性。影片中出现很多看似无用的镜头和物件,实则或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或暗示人物命运,是这部电影情节发展层面的,我称之为“小象征”;实际上影片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是一群人的代表,老井村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是大量村庄的缩影,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现代观念跳脱出影片依然深刻存在,我称之为“大象征”。
1. 井口
井口在影片中是被强化的视觉焦点,甚至有连续几秒单纯井口的画面。拍摄井口的角度也很特别:一是从地面往井里看,漆黑一片,不知道井底是什么情况,这是一种未知,一种危险。对老井村世代打井牺牲一众人而无果的山民来说,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和沉重使命;二是从井底往井外看,黑暗包围着的光明,是未来是希望,是老井村人们坚持打井的精神信念。
2. 放不出来的电视机
电视机在当时来说是属于比较新潮的东西,巧英买了一台电视机说明她是一个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的女性。然而当她把电视机带回老井村时却没有信号不能播放,她说了句“老祖宗瞎了眼,把村子安在这”,一来说明老井村环境恶劣,二来说明巧英对这片土地抱有想逃离的心态,这为后来巧英离开以及旺泉与巧英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3. 孙富贵死后的红棺材和红日
大片的红色色调是很典型的张艺谋风格的用色,这在他之后的很多电影中(比如《红高粱》、《菊豆》)都有体现。硕大的红棺材摆在旺泉家中, 后人们跪拜逝者, 镜头叠化出一轮红日。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喜庆和幸福的象征,而此处的红色一反传统,是旺泉痛失父亲、想要反抗倒插门却又被孝道压抑,双重打击下的凄凉和无力。
4. 与喜凤婚后旺泉背的大石板
与喜凤婚后在山间遇到巧英,孙旺泉背着一块巨大的石板在山间行走。石板巨大、山巨大,显得人物渺小。沉重的石头是孙旺泉身上背负的打井使命和孝道限制的双重压力。
5. 第一次和喜凤结合的喜字窗花
旺泉迫于传统孝道压力无奈入赘到喜凤家后对她采取冷落的态度,而在喜凤伤心哭泣时出于不忍还是和她同房了。此时镜头出现红色的喜字窗花,有一种个人情感在生活困境下被迫妥协的意味。
6. 旺泉的三次倒尿盆
第一次在与喜凤结合后探头看看之后去倒了尿盆,这时他对这段没有感情基础的倒插门婚姻是不认同的,在做了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后有愧疚和心悸,生怕被人看到;第二次是与喜凤讨论孩子名字以后,他与喜凤有了共同的情感基础,也不再顾忌被人看到了;第三次是给旺财送丧后,倒完尿盆镜头下喜凤、喜凤妈在干着农活,秀秀也在一旁,生活归于平静。
7. 旺泉与巧英结合时的山脉
剪辑手法很特别,山脉是自然,也代表着旺泉与巧英的感情是自然的流露,然而最终被淹没在辽阔绵延的山脉之中。在这一组剪辑中,我看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也预见了旺泉与巧英的感情最终在传统的压制下没有结果。
1. 瞎子唱戏(摘豆荚)
这是在两次观影过程中都引起我极度不适的片段。瞎子本就是弱势群体,而女瞎子更是,在面对她时,老井村的村民在取笑她。在她面露难色时,还要她唱《摘豆荚》这样的对女性并不尊重的曲子,这是很愚昧粗鲁的做法。可以想见在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不合理的传统民俗和落后文化。
2. 干旱、破碎的土地
干旱破碎的土地是不适合居住的,是人们想改造的。很多影片都选择在中国西部荒漠背景下来反映人们的苦难生活、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贫瘠、广袤、干旱的中国农村和土地成为了一种沉滞落后的文化符号。
3. 旺泉在父亲死后选择与喜凤结婚
孙旺泉承担起父辈祖辈交给他的打井使命,他就已经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个性的追求,把自己的命运和老井村的打井事业联系在一起。这种自我牺牲可以说是英雄气概也可以说是深受“教化”失去了独立选择的能力。
喜凤与巧英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中国女性。喜凤代表着传统伦理,夫为妻纲,善良朴实,而巧英则憧憬外面的世界,向往新的文明。旺泉与巧英互相爱着对方,却遭到爷爷的反对。爷爷是家长是权威,权威的笼罩加之父亲遗愿的孝道压制,纯真美好的爱情被扼杀,即使有过私奔的反抗尝试,最终还是屈服于伦理道德观念,甚至与喜凤的结合也是尽伦常之责。
旺泉可以说是教化与伦理的牺牲品,而亿万农村青年也有同样的命运。位高权重、长幼尊卑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迫害了他们的精神诉求,我想对这一点,导演吴天明还是采取批判与反思态度的。
4. 锲而不舍的打井行为
从清朝开始,几百年来坚持打井,即使遭遇诸多苦难也没想过要背井离乡逃离这个“鬼地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是山民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一代代人交接打井使命,庄严而神圣,前仆后继、奋斗不止、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优秀民族品格。
5. 知识的力量
孙旺泉最后依靠自己学到的水利知识为老井村打出了井,这种科学技术算是一种外来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与传统方法碰撞融合,新的文化为老井村带来了机遇和改变。村支书恳求旺泉利用他学到的知识打井,也是传统力量对现代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意味。
电影《老井》中还有更多有意思的象征、隐喻和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以小物件写人,以人写时代写社会,人们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愚昧中透出淳朴,麻木中显现出坚韧,思考传统,思考当下,社会历史就在时间轴上慢慢前行。
80年代的中国,的确创造了许多神奇的电影
一场精彩的械斗和一枚如此静止的月亮。一个迟到的吻和一份舍弃的嫁妆。可惜他们的国语太好。
一开始有点不以为然。怎么看,年轻的老谋子就还是老谋子。看着看着,突然觉得他变成了一身铁骨有肌肉的上进村民。翻山越岭事必躬亲,这种体验方法,如今拿高片酬的演员都得先跪下吧。最揪心的感触是:为了打井出水,这些蝼蚁般的悲剧和爱情,仿佛已经上演过了几十上百遍。
我觉得一般般,但转述一下周蕾的解读,权当作笔记了:周认为将此片解读为詹明信的“国族寓言”是没问题的,但她发现没有民族的敌人,成为“国族的”也就不可能了。于是,其从社群统一的角度出发,认为电影描绘了代替敌人的两组“他者”——干枯的水井和浪漫的女人。“挖井产生了补偿生命损失的价值,浪漫爱恋的贫瘠则诱使现代性反对自身,并诱使其转回长期有争议的家庭。”她随后将挖井称为社会幻想的劳作,作为匮乏的枯井本身是社群的另一敌人。集体幻想引发的情感真空等待某种其他东西的合法劳作,挖井暗合了中体西用以来对技术的追求,并通过耐力到自我牺牲对人文价值和身份生产过程的确认。老井适用于国家-物件的论述。老井村的历史应该被勾勒为:水的发现证实了牺牲和劳作成为社群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原初偶然的努力保证了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张艺谋千沟万壑的脸和油闪闪的肌肉……
这片子能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我还能理解,醇厚的西北风情,夹杂着生存的宿命和斗争,像五代影人早期典型作品;“大谋子”的演技虽超乎预料的可圈可点,但也不至于是影帝级别的,没想到还获奖了!就故事而言,只能说是挺不错,戏剧化冲突很明显被叙事节奏给弱化,但争井斗殴戏还是拍得不错的。
矛盾冲突严重的乡土片,井水人之间的角力。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却因为寡妇那水一般的阴柔而最终调和,最后的石碑又树立了高度,老谋子的表演到位,拿了一堆大奖,不失为中国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片子。
在太行山上,挖一口井或爱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老井堕入了多少死生、埋葬了多少爱恨,可是这积阴德的井还是得挖,父亲答应的亲事还是得允。纵横的山脊好似男人的脊背,那一抔黄土是世世代代为了挖井而悄无声息的灵魂。哭过笑过恨过爱过,给井绳打上红结、拉来名字里有井的娃子,继续挖井,这是宿命。
那时的谢晋、谢飞、吴天明他们,深深的烙印下那个时代的印象。与当今的浮躁与功利相比,那种质朴和纯真,以及对时代的反思已经一去不再了。谋哥当年这么俊啊,因本片夺得影帝真不是盖的!你看全家人吃酒那段戏,他爷爷要他为家族牺牲自己逼迫着要其做年轻寡妇段喜凤家的倒插门女婿那段,那憋屈的眼泪,演的真是好!8.3
今天,在中国,谁也拍不出这种感觉了。
父母的一生:走出大山的人,走不出大山的人…这电影太厉害了
出山靠爬,吃水靠天;一口幽井血泪史,吃水不忘挖井人
“老井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张掉进了村口枯井,在村民们的热心帮助下最终适应了井底生活”
神作,堪称楢山節考的中国现代农村版
这是近几个月来我在电影院看过最震撼的电影,影片原始,朴素,自然又隐忍,你会为片中主人公感情的两难而心痛,会为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面貌而诧异!你更会遗憾现今像第四代这样带着“责任”拍电影的导演几乎绝迹。PS:吴天明是个好导演,影片前后他的言谈间你会知道他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的好导演。
吴天明是个人物
第一部吴天明。可能是现在都活得太聪明了,看到第四代镜头下的农村原始蒙昧却又绝对坚韧顽强的精神,觉得格外陌生。井是祖辈坚守的信念,也是对技术的需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文革国家话语破产后,社群/人文价值的回归。井上的亲族、伦理束缚vs.井下的欲望显现。单调长镜头下的象征与喻意。女性位置。
疼人的小寡妇和懂你的心上人,选谁?不用选,因为没得选!如叠嶂太行,铺天盖地绕绕弯弯,是个走不出的牢笼,困住你所有幻想,困住井底深埋的清泉。而现实是庸常的鸡零狗碎,倒夜壶喂牲畜,编出一张舒心却无聊的大网,叫你动弹不得。于是她捐了嫁妆远走,纵世界精彩,她也不嫁,因那颗心已深埋井底。
加油
8/10。镜头中老谋子背负着沉重的青石板,长焦将大山拉近象征着压在主角肩膀的道德使命、文化环境,几次倒尿盆表现牺牲个人价值的抉择。政策与生存困难的矛盾(支书带领村民打群架、盲人唱荤曲),仰拍黑井造成的恐怖敬畏感,遇难后树立旗帜、躯骨与铁锤撞击的色光效果十足厚重,塑造出生命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