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国产的体育类型的影视作品有这样的高品质,几代冰雪人在不断努力锤炼自己,提高运动水平,就像我们的国家几代人牺牲奋斗开创我们国家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闪光灯前的一幕,更要将目光广阔的训场,无数人正夯实我们冰雪运动的基础!当时光轮转在老陈和小陈之间时的无数点滴,每个篇幅后的如纪录片的人物采访,更让人感受到了创作人员的诚意,很接地气的介绍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礼物献给2022北京冬奥!
短道速滑是一项十分吸引眼球的运动,有人将其类比为田径场上的短跑比赛。短跑是依靠双腿在平地上一决雌雄,而短道速滑需要借助冰刀在滑冰场里角逐,让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和偶然性大大增加,尤其短道速滑500米比赛,运动员仅需滑行4.5圈,胜负就将揭晓。因此胜利者必须要具有卓越的技术和强大的心脏。在这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但凡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一切努力就将付之东流。
如此“刺激”的一项运动,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仍有几分疏离感。毕竟,冰雪运动对季节和场地都有不少硬件要求。不过现在,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下中国短道速滑的前世今生了。由张晓波导演、李庚希和胡军、沙溢等主演的电视剧《超越》,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讲述短道速滑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实属少见。并且《超越》剧没有以哪位运动员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这就对编剧和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叙事结构上,《超越》使用了一种呼应过去和现在的双线手法:过去线从1989年开始,国家刚刚在黑龙江组建短道速滑队;现在线从2014年开始,“轮滑少女”陈冕决心转行并加入青岛短道速滑队。这种双线叙事手法虽然在诸多影视作品中较为常见,但在体育题材的作品中却比较少见。《超越》打出了三张颇有分量的牌,保证了剧集的质量。
第一张是生动的故事。《超越》的开头十分吸引观众:一个孕妇,居然以walkman为诱饵,去松花江上挖掘短道速滑人才,引来了一场戏剧性的冲突。创意妙,故事好,吴教练的“足智多谋”,陈敬业的“踏实认真”,还有郑凯新的坏小子人设,这些人物形象都瞬间立了起来。而在2014年的时间线上,一个刚刚赢得轮滑比赛胜利的少女陈冕,为了心中的短道速滑梦,瞒着家长坐高铁去青岛,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很难不让人继续追下去。
第二张是扎实的细节。89年的回忆线非常感人,唤起了我的童年回忆。比如郑凯新毛衣上的花纹,就是80年代最最流行的。也许那毛衣还是他妈亲自给他织的,还有他标志性的“中分头”,是哪个年代社会青年的标志发型。双卡录音机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从对细节的考证和还原上,《超越》剧组显然下了一番功夫。
第三张是“无因的反叛”。89线的郑凯新天赋异禀,但也是个“刺头”。这样的人好好雕琢是璞玉,放任自流是混混。其实在如何处理这种“坏孩子”上,中国体育界还是有自己的办法的。中国体坛也不像传统的刻板印象里,培养的都是注重整体和纪律的“团队运动员”,相反每支队伍都有这种类型的问题队员,就看教练怎么“收服”了。在《超越》中,马丽饰演的吴庆红教练,就展现出一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果断。
与之对应的14线的陈冕。她是一个“门外汉”,在传统观念里,她想成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已经太晚了。但我们在《超越》里看到,现在选拔队员的方式,早已不再是过去的体工队模式了,而是通过比赛的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两个时代,两个不同的“问题队员”,电视剧通过这样一种对比方式,来探讨“千里马和伯乐”的问题。有趣的是,陈冕需要打动的教练,正是当年的坏小子郑凯新。
从已经播出的几集来看,《超越》无疑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如何发展,还要看陈冕、郑凯新他们的表现了。希望剧中的人物能够实现一次脱胎换骨的“超越”——既是超越对手,更是超越自己。这便是体育题材作品的永恒魅力,也是我们人生际遇的一面镜子。
多年以来,我对标题里这个问题都有一个自认相对完善的答案:
你即便再如何努力,大概也无法超越天才,但热爱能让你在认清了这一现实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的努力。
资质的差别永远是最显而易见的,这点在竞技体育里展现的就相当赤裸。
博尔特一定是世界上训练最努力的短跑运动员吗?
恐怕未必,可他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但这部《超越》,又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比天赋、努力、热爱都更加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寻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竞技体育的根本,其实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不断自我超越,随着一项一项纪录在历史上不断地被刷新,人类越跑越快、越跳越高。
从个体上看,超越所有人成为第一就是竞技体育中绝对的目标吗?
《超越》告诉我,个体的自我超越也许比赢得比赛更具意义。
这部戏不仅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历程的浓缩,更是对剧中两代人间不同的理念与精神的探讨。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看了《超越》,我甚至都不知道短道速滑——这个我从小就认为是中国传统优势的项目,居然是在90年代才被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之中。
可见,一个运动项目在一个国家的知名程度,和在这个项目上代表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是正相关的。
在《超越》中,胡军所饰演的陈敬业代表着努力,沙溢出演的郑凯新则代表着天赋,两人对于短道速滑的热爱并无区别,但也注定了无论是在赛场上下两人都会相爱相杀。
因为剧集使用了平行讲述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故事的叙事方式,所以观众能清楚地知道,在过去能为了彼此两肋插刀的兄弟,如今见面却是针尖对麦芒。
这样的叙事既增强了两代短道速滑人之间环境条件的对比,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代人之间未曾改变的体育精神,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巨大的悬念,陈敬业和郑凯新为什么关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显然,两条故事线必将最终交汇,老一辈身上的遗憾和伤痕,在新一代这里是否能得到化解呢?
李庚希饰演的陈冕,作为当下故事线的女主角,早早便被父亲陈敬业判定为了天赋不足,但在教练郑凯新这里,却看到了她与她父亲一样拥有的热爱与努力,她最终能走到哪一步,也是我对《超越》最大的好奇与期待。
陈敬业对于女儿天资的不信任,与自己年轻时期,被半路出家却极具天赋的郑凯新不断追赶超越,恐怕也不无关系。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老友之间的隔阂,都该如何化解,无疑是《超越》的重要议题。
从马丽饰演的教练吴庆红到陈冕这三代短道速滑人,我既看到了传承,更看到了变革。
《超越》演到现在,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挫折的故事,但与此同时又不乏欢乐和温馨,片中没有尽善尽美的英雄,都是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奋斗的普通人。
它没有回避冰上项目从始至今在开展上所遇到的困难,它不断在展现着一群荷尔蒙满溢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时可能产生的冲突和不和,它没有淡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所能诱发出的人性矛盾,与失败会带给人的恐惧。
但正是因为以上这些,《超越》中让人最热血沸腾的,不再只有主角赢得了比赛,还有我们看到主角突破了心结、超越了自己。
《超越》另一点让我非常喜欢的设计,是每集最后都有一个与当集故事主题相近的真实短道速滑人采访,有教练,有运动员。
让我们看到故事里的这些热血与热爱,并不止存在于故事之中。
另一方面,短道速滑的这一项目的发展历程,与其他运动项目,乃至中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都是共通的。
短道速滑在这三十年间的不断超越,恰是中国这三十年间不断超越的缩影。
我们的过去是超越的历史,而我们如今也仍在超越,希望我们的未来也不会停止。
虽然人物关系和矛盾性格就已经可窥一斑了。两条时间线平行推进,不同时代的运动员们有着相同的热爱,
喜欢体育项目的故事,不光是因为“燃”,更是因为可以看到一群人对一个事物的痴迷和热爱。有人努力拼搏、有人逆境前行、有人曲线前进、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怒、有人闹,但没有人放弃。以“超越”为剧名,不光是超越别人,更多的是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单从这一点来说,是特别正能量特别抓人的。
吴庆红
最老一代的短道速滑教练,拿自家随身听招新,怀孕7个月穿着防滑鞋上冰,单单这一个场景,足以说明她对短道速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她的那种热情最后言传身教的传给了后来成为教练的陈敬业和郑凯新两人。
陈敬业
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现代线中,以教练身份登场的陈敬业简直是惊艳!监督队员训练时,20几个服装相同的队员,迅速里点出谁肩膀高、谁腿力不够、谁第几圈后表现不好……寥寥几句,演绎出一位干练精明的教练,在他身上,能看到从吴教练身上学到的教练功力,和稳扎稳打多年沉淀下来的基本功。从89年的运动员到14年的哈尔滨教练,陈敬业对短道速滑的感情是执着而热烈的。
郑凯新
他是和陈敬业对立的存在。他们两人总是明里暗里各种较劲。
从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到国家运动员,他曾站上奥运赛场、也不得不面临退役的心酸。从东北到深圳再到青岛,兜兜转转之后,他还是回到了他热爱的短道速滑这项运动中。和陈敬业比起来,他的经历更为曲折。步入中年的郑凯新变得老练圆滑,他懂得爱队员、懂得疼老婆,也懂得自我牺牲。不变的是他对短道速滑的执着。他的这份执着里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成绩,,还有他对于自己经历的不认命。
陈冕
陈冕是一个心中有理想并愿意去为之付出实践的少女,相信她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追逐自己短道速滑的梦想。
在外人看来,轮滑和短道速滑差不太多,但作为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可谓是天差地别。简单说,同样是冰上运动:速滑和花样滑冰冰刀长度就完全不同,刀的长短和腿部蹬力有直接关系。更不用说速滑和轮滑了,冰鞋也好、平衡感也好,完全是两个世界。并且短道速滑的服装是特殊材料——防切割的训练服,可见短道速滑危险性不小。
陈冕身上有着敢闯敢拼、执着不屈服的性格,她的磨练与成长应该十分有看点。小姑娘也特别可爱,期待她的成长!
最后陈冕妈妈和郑凯新的那段谈话,想必郑凯新已经知道了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期待陈敬业和郑凯新这两个角色后续的故事,期待更新。
群像戏。两条线交叉着推进,一代又一代传承。吴教练真得是好教练,李庚希的哭戏太可爱了。赶在冬奥会前看完,期待2022北京冬奥会。也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
2014年不爱看体育赛事的我,偶然看到了冬奥会。第一场是女子短道速滑,有些场次会有选手摔倒滑出场外,我问姨爹“会不会有那种选手都摔了的情况?”。然后,决赛时竟然三个人都摔了,中国队获得了金牌,可能就是命运吧,换成别人就不会有这个运气了。仿佛是一种直觉冥冥之中就看到了比赛。 看到武大靖夺冠的那一集时,忽然就涌现了四年前的心情。因为在去学校前,恰恰也就看了夺冠的这一场。 没记错的话,是大年初四,在姨妈家拜完年吃完饭就要回学校,毕竟作为高三生大年初五就要上课了。我哥当时博一,走的时候无比羡慕他,要是能啥都不担心接着看后续的比赛多好。心想读大学就好了,默默算了下一次冬奥会的时间,甚至期待和他能一起看比赛,也还设想过那到时候有机会正是读大学有机会去当志愿者…度过最后的冲刺,高考结束就是无比美好的生活了。出发前看到了金牌和胜利,我的结果也一定能蹭点好运气吧,毕竟放假前的模考一塌糊涂。 记不清那天有没有晚自习,但脑海里总有班主任老袁站在在讲台上以武大靖夺冠为例子讲了一些内容,不知道是他是作为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出现,还是鼓舞我们,或者是老师单纯地分享一些新鲜事…也许他在我的高三不只一次出现,被记忆将他的形象整合交融到了那天晚上。冬奥和过年很快就被淹没在了高三的习题之中。我也没有关注过后续比赛,我也只有这两场比赛的印象,我也只记住了武大靖,但是从未出现在我的作文素材,只是个很厉害的名字而已。但是再看到,那份心情还是回来了。 与冬奥相遇是在高三,人生即将迎来第一个抉择,在等待一个结果,还在行动。期待能自由地看冬奥。 四年转瞬即逝,再一次看冬奥,我又要迎来人生的重要选择,我又一次在等待结果,只是行动已经结束,只要等待,我可以暂时地无忧无虑看比赛,老哥也要博士毕业了。但是这四年,就像是短道速滑的比赛过程,谈不上瞬息万变,倒也翻天覆地了。比如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回家过年的老哥,还有他的离开。 四年一个周期,有些运动员再也等不到下一个四年,人生的很多机遇和我能遇到的人也在自己的周期里自如更替。 这部剧关于超越,它的意义是运动本身。我能猜到主旋律想表达什么,但是往往却被主旋律之外的不起眼的细节打动,是陈敬业和女儿在家里吃饭的那场戏,或者是触剧生情。
冬奥会有关短道速滑的超越的意义恰好对上了我成长与选择的关键点,高考还是考研,读书还是工作,超越的意义其实一直在自身。
随着《超越》即将迎来大结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作为一位新人演员,很荣幸能参演这样一部讲述短道速滑运动员故事的作品,并在其中饰演“向北”,让我有机会通过她的视角了解短道速滑、体验一位年轻运动员的喜怒哀乐。
也许在观众看来,向北这条故事线算不上多扎实丰满,但对我而言,我是欣赏向北的,我希望能把这样一个不善言辞,但善良坚韧的运动员的形象带给大家。
在向北心中,报答教练、赢得冠军几乎是刻苦训练的全部意义。如果不是陈敬业教练的知遇之恩,向北可能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和陈教练之间除了师徒恩情之外,还有一份如父如子式的亲情牵绊。
和其他运动员相比,除了对冠军的渴望,她也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当队友获得进步时,她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公平竞争。但向北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坚韧,面对无法重回赛场的不幸,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正视现实,选择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在赛场上发光发热。
如果说向北的“超越”是竭尽全力的拼搏,是拼搏后坦然面对的豁达,那另一层“超越”就是中国冰雪运动从旧到新的超越,是三代冰雪人奠基-传承-发扬的历程。中国短道速滑从籍籍无名到世界顶尖,我们都深感骄傲!同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伤痛和无奈也都在默默上演。像向北一样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他们也值得我们的理解和关注。
“冠军总是少数的,而冠军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在支撑”。感谢你们的坚持与热爱,才让中国的国旗在赛场上飘扬,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感谢晓波导演,让我遇见向北。感谢《超越》的主创团队及工作人员,让我真正的去关注和了解竞技体育荣光背后的付出、无奈和残忍;感谢《超越》让无数跟我一样的观众真正感受到体育精神传承的伟大。感谢了不起的运动员们!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九天,我一定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祝愿每个运动员都能神采奕奕的出现在赛场上,不负热爱,超越自我!只要奋力去拼过,那一定就是最漂亮的超越姿态!
马丽就像他们的妈妈,她真的很好,给学生最好的安慰!对江宏也耐心地劝说。她说的话真的很温和。
也没有问题,也不好看,无聊就是超越的原罪
看了三四集已经上头了,双线叙事太妙了,89年的叙事和14年的叙事也是相互勾连的,第四集的虎牙项链一出场起了鸡皮疙瘩,切实体会到了体育精神几十年的传承感!
超长冬奥预热片
李庚希长着一张倔强少女的脸,让她演陈冕真的很合适,而且第一集沙溢一出场,和李庚希魂穿父女情!而且后期教练和队员的互动,一定会有“如父如女”的感觉,想想就暖心。节奏感太好了,不过两集主要角色纷纷出场,各有各的性格和脾气,刀子嘴豆腐心的教练、热血沸腾的队员、倔强不服输的少女,追剧都更有动力了!
短道速滑危险系数真高,她们脚下的可是刀啊,只要划一下就皮开肉绽,但她们依然还是穿着冰刀不断练习,她们真的很勇敢。
很好看,演员选的合适,人物塑造平实不做作,最重要的是剧情不胡来,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狗血桥段,给个赞👍🏻
如果仅仅拿2014年的落魄教练X拼搏少女的组合讲故事,那未免太过俗套,这部戏好就好在野心大,能力也跟得上。双线叙事,89年一帮血气方刚年轻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颇有热血团魂的感觉,冬天滑野冰、偷跑录像厅、家庭烟火气,都让人感觉很亲切。
陈冕向北嗑死我了,谁懂😢
陈敬业 郑凯新 江宏 向北的故事线都不错 但是女主的技术是怎么进步的这个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精神力量也麻麻地 幸亏本身故事是偏群像的 要不真的很致命了
我说这比开端好看不会被骂吧。双线叙事越看越爽。老一辈的更有看头。
喜欢老一辈的故事很励志,后面的陈冕一辈的故事有点老套
2022年的开年惊喜!短道速滑虽然之前了解的不多,但竟然看的津津有味,可能是因为体育精神本就很容易鼓舞人心吧。而且不仅仅是体育精神,在短短的几集里亲情、队友情、教练情都展现出来了,为队友出头打群架、郑凯新别别扭扭的关切、母亲对孩子梦想的支持,着墨不多但足够动人。
为冬奥会加油的运动员们。
估计正好开幕式前播完,无缝衔接冬奥会。马丽这次转型挺成功,终于不再局限于那些尴尬无比的喜剧。
父辈线值8分。吴冕线真的莫名其妙,吴冕半路出家,没有天分,训练的时候经常四处看开小差还脾气巨大。她能当主角最后当世界冠军的话,真的对其他从小训练,刻苦又有天分的运动员是种侮辱。
就喜欢这种不注水的剧!陈冕入队、郑凯新入队,短道速滑的主线剧情直接开演!没乱七八糟幺蛾子的剧看起来就是爽。
对我这种旱冰都玩不转的人来说,冰上运动简直危险系数爆表。所以从第一集开始,我就打心眼里佩服。佩服演员为表演练就短道速滑技术,佩服现实中的运动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拼搏历练。坚持追下去,希望后续剧情能更打动我,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看完了!好看!感动!认真去拍运动员和运动了!有bug但瑕不掩瑜,实实在在拍出两代人的体育精神来了。竞技体育残酷而美丽,大多数人都会遗憾收场,但愿他们无悔这段经历继续开启新的人生,抱抱每一个向北每一个罗竹君每一个方易飞每一个杨佳雯每一个郑凯新每一个陈敬业每一个江宏每一个侯思源,不管是转身还是换项还是成为教练员,中国短道速滑事业都有每个人的一份功劳。最后希望站到最后的陈冕们可以在2022冬奥会赛出风采实现梦想,继续发展我国冰雪运动!PS:真的心疼我的向北,有天赋又努力,被下黑手受伤被迫停下冲向巅峰的路。中国的奖牌都会干干净净地拿!
第一集看着质感还不错,双时间线的叙事倒是真的没想到,马丽一出来我就觉得这戏赢了,很会选角!英子的演技也高于我期待,总体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