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众伟大的演员,有道德的历史学家云集一堂,尽心竭力还原每一处历史细节,每个演员都十分出色无可挑剔,剧本是根据著名的历史著作改编,有大量历史学家帮忙,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我完全不敢想象未来一百年内还能有一部比林肯传更优秀的同题材电影。
然而,这个电影并非令人全然满意。一八六四年六月,也就是电影开头,林肯总统访问了格兰特将军的前线。在彼得斯堡城外,林肯风尘仆仆骑在马上,受到联邦军的热烈欢迎。当林肯前去詹姆斯军团第十八军的黑人部队阵地——他们刚在六月十五日对敌人的堑壕发起过一次勇猛的冲锋。黑人官兵把林肯团团围住,热泪盈眶地看着这位解放者,抚摸他的外套和坐骑,林肯摘下帽子,声音哽咽,激动的几乎说不出话。
不知为何,斯皮尔伯格和他的编剧就是不知道这种感人至深的场面,而这一场面能强有力的展示林肯的种族态度。
你对比一下一八六一和一八六五年的照片,会发现林肯在五年的时间里老了二十岁,如果不是全身心为全人类奉献自己的生命,没有人能老的那么快。我认为林肯这一生在痛苦和辛劳方面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是林肯的痛苦和辛劳在人生的最后五年放大了无数倍,因为他将全人类担在了肩上。
人类拥有这样一个人,很幸运。
在林肯死前的那天,他和夫人坐在马车里,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下,话语中充满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是那些长期为正义事业奋战的废奴主义者和被奴役了几百年的非裔共同的美好憧憬。
可是,正如我在《指环王》和美利坚大革命那篇文章末尾说的那样,真实历史没有作者为它编排一个完美结局。所以,对于美利坚大革命的结局,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格兰特向一个战败的邪恶帝国司令脱帽,真的像过去人们解释的那样,是邪恶帝国司令的“美德”所赢得的待遇吗?一个是林肯的死亡究竟意义何在?
为了从始至终正确理解这段历史,认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这两个问题可以说至关重要。
在解决后一个问题之前,我有个不成熟的提议,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废奴主义者在黑暗的时代选择为正义和真理做出的无私牺牲,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奴役、掠夺和征服津津乐道。
因此,也许那只是格兰特的一个寻常礼节。没有大肆吹捧的必要,对格兰特而言如此,而邪恶势力而言更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格兰特选择对抗邪恶,为了废除奴隶制而奋战。林肯愿意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死,而生死本身已不再重要。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为了战胜黑暗,耗尽了所有的精神和体力,乃至生命本身。林肯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获得了道德上的永生。
他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源泉,百年之后,当人们仰望纪念堂中林肯的雕塑的时候,依然会从中获得希望。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电影紧紧围绕废奴法案,用红炉小火徐徐炖出正反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无论政治韧性还是历史厚度都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中最好的。林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总统,除手腕魄力外,主要因为其治国如烹小鲜的怡然态度。刘易斯演的林肯让人看完后真心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的林肯,其演技同样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叹服~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特做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流的本子,二流的导演。
去年找了个美国人演铁娘子,还拿了奥斯卡,今年英国人算是找回来了~
通过此片人们所收到的头号历史信息是今天总标榜政治正确的自由民主党当时可是强烈反对废奴;国会演讲的叙事手法很难不受到卡普拉的影响——旁听台上的女人激励了演讲者;林肯讲段子可真是一把好手比如那个英国厕所看见华盛顿画像的笑话……重点要说一下结尾:南方停战谈判代表不接受林肯的民主理念说教,认定北方的胜利本质是用战争强加的,林肯此时再次展现出智敏善辩,他没有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开辟了另外一个更高境界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视角:如此惨烈代价之后还能妥协和解重塑联盟岂不是更加彰显民主理念的伟大?注意他最后一句,英文原句是:Shall we stop this bleeding ?后面并没有跟war!于是这个在剧情之内特指南北战争的重要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意图之内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停止流血?林肯遇刺!
切入点选得好,反高潮,去戏剧化,斯皮尔伯格难得这么克制,只是有些段落还可以更克制一些,我对约翰·威廉姆斯的大型管弦交响配乐已经有本能的抵触了;对于一部靠对白支持的影片来讲,这一帮演员真是个个出彩。
导演是好导演,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对我来说,二者都太正统,太主流,太正确了。相对于阳关大道,我更喜欢独木小桥,甚至旁门左道。
一部充满了政治法律概念和繁杂人物信息量极大并长达150分钟如此严肃的主旋律历史政治传记影片能拍得那么“好看”也是斯老的一项成就,当然DDL镇住每一场戏的霸气也功不可没。影片仍然不敢大胆全面的塑造林肯,只能说在保守范围内做到了最人性化的刻画。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美国学院派的教科书,在技术方面绝对一流,演员的表演同样是奥斯卡水准。尽管依旧是主旋律题材,斯皮尔伯格却有意避开了通俗意义上的煽情做法,不用配乐和剪辑制造娱乐性的高潮,而是尽可能的弱化戏剧性以留白的方式还原历史,于是十三修正案、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演说和遇刺等都归于了历史。★★★★
美国主旋律片~斯大导演这次成功了嗯~老美们看得都好激动,排大队情况很严重…仔细回想一下,丹虽然空间不大,但是依然很震撼,因为历史人物很容易有假大空的感觉,克服这一点已经要拍手,不晓得明年奥斯卡和杰昆会战况如何…政治戏确实有点难懂啊,但是到几个关键点还是很激动-用来自地球另头的视角~
怎么说呢。。。如果对美国政治和历史不了解到话,恐怕是无法欣赏这个影片吧。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理想主义者的妥协,斗争与痛苦吧。这的确是一部基本上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对话只有演技只有理想主义的片,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理想主义、英国人拍黑色幽默、东欧人拍犬儒主义、日本人拍2b热血、中国人拍小农主义。什么叫坏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犬儒主义、英国人拍小农主义、东欧人拍2B热血、日本人拍黑色幽默、中国人拍理想主义。
原谅我对这片子实在不感冒,150分钟对我来说实在太煎熬……即便是严肃传记,也可以往更精彩了拍,枯燥、沉闷,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觉得有哪里过于好……不过我当然支持这类电影存在,好莱坞纯学院派永远加油!只是想想上一部《战马》,斯皮尔伯格要这样下去,我只能对他无期待了……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让人完全沉进去鼓掌致敬,演员不用多加赞美,编剧真心牛逼,对白燃的人坐立不安啊简直,哈哈,故事就见人见智了。明年奥斯卡男主改编剧本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哈哈。ps 2012年最后一部电影
其实叙事核心并不是传记,而是事件,关于13修正案。人物众多,但仍是很正统的形式,斯皮并不喜欢玩太多花样。起先信息量会略大,之后就能很快入戏。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嘛。作为美国民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潮仍激动人心。我们的隔膜在于代入感不强
对话写得真精彩啊,有莎翁之风。斯皮排得够踏实,不耍手腕也不取巧,把斗争的艰巨、关系的复杂、战争对人的摧毁完全交还给历史本身,镜头老实内敛,林肯的特写少之又少。刘易斯的表演极精彩,soft spoken, yet immensely tortured & powerful。投票前一夜的小宇宙爆发瞬间无比惊人。4.5星。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