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更新:HD
导演:张以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4
简介: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详细 >
长篇影评
1 ) 这个世界注定没有安慰,也没有妥协~
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传说了很久,终于亲见~
是的,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
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片子很符合我个人的胃口,虽然有个别场景摆排的嫌疑,但仍以其细软的温情和那并不残酷的焦灼感染了我~
我相信片中的孩子们是幸福的,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该是相对幸福的,那是种无目的的美好生活~
当刚入园的男孩无法自己穿上衣服,当那个小胖子难过地守望着总是最后一个来接他回家,当学习心算的女孩紧张的说不出话,当孩子们像模像样地讨论着中国足球、日本鬼子和911时,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想,我是做不来纪录片的,因为我缺少镜头背后的那种克制~
亦或说,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克制,对无忌与欲望的克制~
长大,也许注定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但这个世界注定没有安慰,也没有妥协~
20岁时的我,是个推崇文艺片的准文青亦或伪文青,而随着年龄的更迭,越来越亲近纪录片,喜欢通过它的客观和冷静,去审慎地体味这个世界~
很大程度上,这个世界没意义,也不荒谬,只是存在着~
所有的愤恨、矫情、怀疑、批判,有一日终将不在~
我们唯有学着在理性中,尝试与生活和解~
感谢张以庆导演的呕心之作,感谢推荐并与我分享这部片子的好朋友们~这个世界有时浮躁的几乎要被物欲量化,尚有我们一起分享感动,这是足以珍重的事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29df30100939g.html
2 ) 虽不美好,但也美好
一部朴素的纪录片,大多采用长焦镜头,将小孩子最纯真、自然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本应如同白纸一般的内心,却不知被谁涂上了几笔,折射出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这同时也使它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的范本。
本片采用片段式结构叙述,它将所有内容整齐地集中在一起,在有限的时间里,用一个一个的小片段,清晰地展现了孩子们初到幼儿园、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午觉等的不同情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情态上的微妙差距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第一次的苦闹,到最后的融入其中、逐渐适应。
本片的主要颜色是绿色,这是幼儿园墙壁的主色调,或许也是导演有意为之——绿色代表的是一种温柔的调和之感,它不像其他颜色,它显得总是那么的中庸,而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仿佛置身于仁慈与柔软的怀抱之中。同时,绿色又代表生机与希望,尚处幼龄的小孩子们,虽然如今懵懵懂懂,但将来将是家庭,乃至社会、国家的希望。
本片时常会放起一首舒缓且美好的《茉莉花》,它总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在孩子们初到幼儿园,与家人分离之际放出的,一曲舒缓的《茉莉花》,仿佛在安抚孩子们痛苦的心,仿佛也是以家人的口吻告诉孩子们,“不要哭泣了,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二次是在夜晚孩子们睡觉时,这时孩子们终将孤单与恐惧埋藏于心,白天的哭闹与玩耍似乎让他们也累了,于是他们渐渐进入梦乡,这时一曲美好的《茉莉花》,仿佛是在治愈孩子们的内心,同时与孩子们可爱的睡姿,又构成了一幅幅更为美好的画面;第三次是周末最后一个孩子被接走的时候,他内心的孤单与彷徨终于得到了回应,他最依赖的人终于将他抱起,一周的时间让他的幼小的内心不知承受多少孤独与恐惧,这时一曲《茉莉花》,虽说是以美好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唱出,但抚慰孩子内心的同时,似乎也在告诫家长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而在音乐上,本片在一位孩子不知如何放椅子的时候,他的认知有限,虽有老师指示,但他还是不知如何去放椅子。在尝试好多次,他还是不知如何去放,画面忽然定格,一曲悠扬又似乎带着一丝顽皮的音乐响起,将孩子懵懂、纯真的内心巧妙地刻画出来。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显然不止这些,如此幼小的孩子去放几乎和它等身的椅子,他的能力有限,一旦没放好砸下来,后果不堪设想,这警示家长或老师们应多多关注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切莫让他们提前承受不符合他们年龄的事。
而在本片之中,部分片段之间又穿插了许多提问环节,在结构上与其他部分相独立。导演如此设置,似乎是有意不让剧情显得单调,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提问环节的色调采用了几乎接近于黑白的颜色,与其他部分形成了极大反差,再细细品味孩子们的回答,仿佛折射了许多。前面几个孩子,有心算能力极强的,有自幼便掌握多重语言的等等,他们掌握了远超越同龄人的技能,他们看起来非常厉害,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很多——问及为什么长这么高的时候,回答的却是:“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们不禁深思,他们自幼便已经不单纯的内心,自幼便已经开始说出了成年人虚伪的套话,他们本应纯白的世界,如今似乎已经被家长涂抹了好几笔,他们如此这般,他们的未来又将是怎样的?导演用黑白的色调,影射他们的内心,与别的孩子的嬉闹、快乐形成了反差,他们被强加了很多知识,但他们的天性于此也被扼杀!
还有顽皮的马玉兰,她或许爱动,爱展现自己,这本应是孩子的天性,虽违反了集体的规定,但却被老师多次指责为:“马玉兰你有害人了!”她本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她哪有害人之心,她不过是爱展现自己罢了,这也是她自我意识的展现,不知老师这样的一句话,有将会在她的内心,种下怎样的一粒种子。
“或许这是我们的孩子,或许这就是我们自己。”片头清晰的两行字如此说道。导演用着短短的两行字,将本应仅限于一所幼儿园的故事,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幼儿园中的他们仅仅是代表的也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言行影射了家长的言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现状,引发我们对教育等问题的深思,体现了本片的人文精神。
幼年的经历如同一粒细小的种子,不知何时会发芽,它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幼儿园本不美好,孩子们的看似单纯的言语,却影射了成人的丑陋;幼儿园也很美好,我们无忌的童言,快乐的玩耍,毫无城府的大笑在这里完美地展现了出来。我们在这里,第一次踏入了走向社会的旅途。
3 ) 张以庆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那他就过不去,非常痛苦……
有人说,张以庆以及他的作品颇具思想力、震撼力,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审视的视野,呈现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具有可贵的价值,因而好评连连。
也有人说,张以庆的作品,具有艺术的特质,其唯美而精致的表现形式、电影化的拍摄、制作手法,以及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等等,都有悖于电视纪实的精神等等,其作品应该划出纪录片领域。
他自己说:我拍的每部片子都没有借鉴,就是要堵死后路,如果要有借鉴,我就会觉得特别痛苦,特别丢人。有时候会觉得,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是常态的,具有惯常的思维,在这个惯常的环境里,硬是要"生活在别处",才会有创新。一说幼儿园,人们就已经从判断开始了,就已经限制你的想象力了。因为我们已经被社会格式化了这么长时间了,如果要保持创造能力,就得这么顽强,就得逼迫自己。
有一篇文章我看了之后,偷偷地有点高兴,他说张以庆一直在坚持他自己的拍片方式,以至影响了规则,甚至改变了规则。大家都呼唤多元的东西、多样的东西。我也反复考虑,如果别人拍了那种样式,你是否应该寻求新的东西?
-----------------------------------------------------
如果导演不那么刻意的追求艺术,也许会好很多:)
例如,没有结尾那段有关老师生下了孩子,三年后也将进入幼儿园的话。影片会显得自然很多。
4 ) 你们笑的,正是我每天的生活……
首先想说,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所谓的和谐版。有些人没有看到有些段落,可能是大意,也可能是上传者疏忽复制者遗漏吧。我是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听张导自己说,这部片子在正规渠道播放的很少(电视台),也没有正式出版发行的音像制品,主要原因就是怕触及孩子们的隐私和心灵,所以他等到他们都长大了很多的时候才拿出来放。这也可能是和家长约好的,才会同意他们拍摄。
这部电影太精致了,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觉得不象记录片。为什么那些好玩的话好玩的举动和表情你就能捕捉到呢?但真的是记录。靠的就是日复一日长达一年的拍摄和与孩子们的相处沟通,才让他们忘记了机器和大人的存在。机位也是和孩子平齐的高度,以至于摄像总得趴着。
记录片是不是应该有个人观点历来就为众人争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当然可以有,而且好的作品一定必须有。只是必须基于镜头画面的绝对真实记录,而且不能恶意扭曲断章取义的剪辑。
从这一点说,幼儿园和张以庆没有违背。至于他想表达的东西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那是他的手法和你的立场的问题。那些有些人觉得有问题的提问,在我看来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引导孩子看他们会怎么回答,而恰恰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成人观众的,在看到这样的答案时我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呢?
最后如题所说,我们笑的,正是这些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在我们开怀大笑时,他们可能正在感到茫然、悲伤、愤怒、屈辱、绝望(那个找不到袖子的陈智鹏还有放不上椅子的孩子)……我说不清突然体会到了什么,只是觉得别有深意。
5 ) 无法回望的单纯
晚上本来打算在图书馆看书,不去上课了,可惜太冷,又困,趴在冰凉的桌子上晃荡脑袋,听外面的
狂风咆哮,还真怕会冻死在睡梦里,于是改变心意.收拾东西一路向教室冲去.路上还听到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吼:为了给你充话费,我他妈的连饭都没的吃了!真是明白什么叫贫贱夫妻百事哀了...
前面有提到说"可惜"二字,其实应该改成"幸亏".广播电视新闻课,我们看了一个记录片,叫幼儿园.在影
片开头,有那么一句话,触动着我久违的温暖: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幼儿园似乎是个久远的时代,常人往往在谈资里用到这样的高频词汇,诸如:老子相当初...想必众人的当初都是不会太长久之前,因为我们的记忆力有所局限.当然,除了王朔(王朔不是王烁)那个侃爷能创造出一个方枪枪,我们的记忆是无法与之企及的.王朔说,时间如同迅速贬值的钞票,面额很大不值什么.我无法苟同.至少,世界上有这么一种方法,可以记录我们的过去,它的名字叫记录片...
幼儿园时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别离与狠心遗弃这些残酷字眼的时刻,上过幼儿园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吧,抓着妈妈的胳膊使劲儿使劲儿不放手,哽咽到红彤彤的小脸蛋儿上噙着无数豆大的泪珠,常常歇斯底里,偶尔歇下来大喘气,为之后的再次大哭做好准备.这是第一天被骗来的小朋友.然而刚来几天的也好不到哪儿去,往往也没有什么免疫力.一个人哭,大家就跟着凑份子一起哭,好象一曲高高低低的合唱曲.有的像日后的摇滚青年一样费力和忘我,有的只是轻微咧咧嘴巴...
孩子一抓狂,老师也跟着抓狂,而大人的抓狂往往显得二百五.孩子不会伪装,他们的单纯就是日后大人的心计.
孩子这样说:警察是收钱的...我舅舅前天收了一辆车...钱得拿去和领导分一分....没有领导的不行...
孩子这样说:我掐你,你不能再掐我...我刚才没掐你
孩子这样说:爱就是我抱着你...
孩子的歌谣是: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
孩子的歌谣还有:你伸小指头,我伸小指头,我们拉拉勾,又是好朋友
一切看似幼稚的东西变的那么可爱,在成人世界未到来之前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回到的简单.一切好与不好的世界在孩子的眼睛里是简单的线条,是最直接的世界镜像.
我们与孩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孩子只有一张脸,但是他们敢于肆无忌惮的在他们喜欢的时刻和场合表露自己最初的情绪和表情,那样丰富的幼儿的脸在成人世界是个幻象.
而成人有无数张面孔,无数的面孔上却只有一张面具一样的表情,无论在什么时刻或者场合,我们永远不是我们...
孩子也有真实到不可爱的时候,他们会打架会报仇知道义气知道奉承敷衍还会漠然...就因为是孩子,我们纵容了一切不美好的,还觉得这些是可爱的难得的品质...
三岁看老,有的5,6岁孩子可以心算3位数加减法,有的还能分析土耳其为什么大部分土地在亚洲却不跟亚洲足球玩儿,还能把我国的生育政策讲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我的妈呀,孩子太聪明了像小新一样,我到宁愿去养个小白算了.
真是无知者无畏,但是并不是每个无畏者都像单纯的孩子这么可爱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能像一部记录片一样,把这些久违的美好记载,生活的乐观该是多么值得肯定的.
对于记忆无力的我们,现在只能看看<看上去很美>或者这些经典的记录片,来做一番无谓的怀念了吧!
6 ) 这个日渐统一的社会让人不敢生小孩了
我还记得,娘亲时常和我提前,小时候从武汉去深圳上幼儿园,老师非常头痛与我的家乡话,我是武汉的。
可是在《幼儿园》一片中,孩子们操着我可以听得懂的武汉口音的普通话,进行着对白。不知道在这个全国都要求讲普通话的时代里,家乡话的存在在哪里体现?在说恶心的时候是 woxin 么.
目前的我,在21岁的年纪,不需要考虑谈婚论嫁,不需要考虑结婚生子的年纪。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感觉就是,我不要生小孩。把孩子带到中国社会上来只是给其制造痛苦。
孩子,分离的时候你会撕心裂肺的不愿意放开妈妈的衣角,可是在你长大之后,甚至连端午节都不愿意回家看望一下,只是为了要应付期末的考试。孩子,你的心里是怎样想你的家庭?
你会后悔他当初的选择,在金钱、旅行和快乐中,你选择了后者;你知道钱会越来越多,阅历也越来越多,去过的国家越来越多,见过的风景越来越多,快乐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孩子,你还会因为今天又好玩的玩具而高兴一整天么?
老师会要求大家在没有活动的时候保持安静,于是你面对偌大的大学课堂选择了趴下睡觉的。是的,在大学,安静的一个人睡觉甚至都可以称得上是对老师的尊重。孩子,你是不是后悔自己当年的精力不能用在现在?
被要求为中国队加油,即使心中知道中国队是支多么差劲的队伍。可是,孩子,在你以后的人生中,你会经常被要求说着违心的话,即使别人不喜欢你,你也要装作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你鄙夷的目光。而这些独白,不能像说“国王有对驴耳朵”那样简单的被公开。为了保护自己,你要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你还会屈服自己么?
当别的小朋友欺负你的时候,还手是没有用的。特别是老师只看得你还手,却没有看到那个小朋友欺负你。你没有办法解释,即使你解释了老师也不一定会信你。有的时候,人和人的交往真的是随缘,不是因为你做的不好,而只是他不喜欢你,不愿意对你好。这个时候,孩子,你会迷失自我么?
当你遇到一个小朋友,他明明掐了你,在你想掐回他的时候他却不同意了。然后他还说,我没有掐你,所以你也不要掐我。孩子,你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么?若是你放在心上,那么你就输了。因为从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场互掐的游戏,而你选择了先给他掐的时候,你就输了。这个社会,白纸黑字的契约都不可靠,何况是口头承诺。可是,孩子,你还能相信谁?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崩毁的世界”。在这个纪录片里,我看不到希望,一点都看不到。也许导演故意剪辑的问题。而我一定要记录下来的原因,也是怕,到了28,29岁,若是周围的人都结婚生子了,自己还是没有子嗣而突然人来疯的就去把孩子给生了。
可是,孩子,现在的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带你来到这个世界。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