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写个短评,结果写着写着就超过了短评的篇幅,就索性写个短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电影本位的作品,台词非常精简,大量空间留给了影像来表达。抛去观感,电影全程给驴子巴特萨的镜头,让我触到了影像语言本质的某些特点:即无论作为主角的驴子在日常是如何自然的非人类存在,当它进入到镜头剪辑里的那个瞬间,就会立刻会被拟人化、喻体化,萌发自创作者内心萌动的世界,被观众投射过去的自我情感所接受。
发现影像语言这个特点来源于观影时我能明显感觉到的、对驴子巴特萨本身或其情感拟人化的冲动。好几次巴特萨眼睛的特写,都让我产生出了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看完后思考良久,我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这种与巴特萨眼睛的“沟通”,应该是源于镜头剪辑的本质——经人筛选后固定角度的时空碎片。无论是静物、非人动物或人,被拍摄和被筛选的时空碎片最终由试图运用影像语言的人掌控。而拍摄和筛选过程即是表达的开始,萌发于创作者蠢蠢欲动将要爆发出来的内心世界,最后发散在拼组在一起的镜头碎片里。所以抛开静物或人作为主角/角色的选择来讨论,当非人类动物,一头可爱的驴子被选中走进镜头后,便不再是单纯的驴,而是驴子巴特萨,一个承担人内心世界比喻的载体。而因为语言(包括影像语言)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人本位,那么作为载体的非人动物影射的不可能是其作为动物的本体,而是两种可能性:一个完整的人类角色(拟人动画片,例如狮子王里的动物),作为一个完全拟人的“人”存在在影像里;或者是一个介入一套思想概念的界面(如本片的驴子巴特萨),作为更丰富的意识的接口连接影像和创作者所存的现实/内心世界。所以总的来说,进入电影镜头的非人动物再怎么“自然”,也只徒留一个形似,其神却是来自于他处。
上面这个感受其实没什么特别精彩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用常识就能够推理出来的。但是若没有今日布列松这一部实验意识很强的电影的“勾引”,我这个常识也是萌发不出来的。除了让自然的驴子成为全片主角之外,布列松非常克制人类演员的镜头,尤其是他们的台词和表情,配乐那更是精简,而这一切组合在一起让巴特萨作为影像主角的存在感加倍放大,让不懂得“演“的驴子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不过说实话,这些精妙的影像语言里实则隐含着丰富的宗教意识,所以除了最后巴特萨倒在羊群里这个高点我自觉算是真切接通了之外,其他时候我只能如是如是地看,算不得能够得到其全部的好处,故而观影体验并不算享受。但即使如此,布列松表现力极高的侧写镜头(例如利用很多脚部、手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微妙的情感和丰富的可能性)、最后巴特萨与羊群这个极具象征性的画面,以及全片用驴“自然地”接入基督教意识的构思(堪称驴子受难记哈哈),也要按住我不是甚好的观感给该片打五星。毕竟,我觉得好的电影不一定要观感极佳,最重要的是其影像媒介意识,而今日所看的《驴子巴特萨》,就是一部观感不佳,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影像语言本身的好电影。
布列松说“风格就是一切。” 《驴子巴特萨》实践了他的所有风格,最终不再是一部电影而是变成了一堆反常的素材。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追求某种简洁,冷峻的反人类神话,最终耽误了叙事本身,而导演又很难否认本片的确是带着严肃的叙事乃至宣教动机的。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都显得冷漠和脆弱,他们像机器一样地说着格言警句般的台词,让我摸不着头脑。尽管如此,布列松至少成功地把驴子拍出了一点神圣的感觉,这更多是影片的配乐和美术的功劳,而不是整体构建的成功,因为电影需要更多,否则就很难称其为电影,不是吗?
或许影片中最有意思的镜头就是驴子在到达马戏团时和别的动物对视的场景。有很多评论指出,本片里的人物都更像驴子,像驴子一样愚蠢,固执,而驴子是什么呢?布列松让驴子背负宗教的意象,但是这样的设计按照布列松的级别不免流俗,对于喜欢绘画的布列松和喜欢布列松的观众来说,演员(包括)驴子比表演和情节本身更值得捉摸,既然如此,反复抒发宗教的感叹就显得多余。布列松总是那么热衷于在电影里谈论救赎和罪恶,必然会作茧自缚,束缚了自身正当的表达,《驴子巴特萨》和《罪恶天使》是两次标准的失败的尝试,而《死刑犯越狱》和《金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布列松对待艺术的态度过分虔诚,这让布列松自己变成了巴特萨,他疲惫地拍摄着电影,沉默地死去。我必须说,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一部应该被遗忘的电影,尽管它具备高贵的精神。
布列松在此片中将剧情信息极简化到了极致,这也让剧情显得异常跳跃,理解起来需要多费点功夫。巴尔塔扎尔是一头驴,它与人类生活在一起,也和人类一起忍受磨难和煎熬。它以“畜生”的视角如上帝般感知和审视人间百态。玛丽和扎克斯是青梅足马,从小就互有好感举止亲密。可由于双方父亲间的矛盾,玛丽与扎克斯分开了,驴子巴尔塔扎尔作为礼物一直陪伴在玛丽身边。长大后的玛丽与扎克斯依旧有联系,但玛丽发觉自己并不那么爱性格温吞懦弱的扎克斯,再加上由于玛丽父亲的固执和高傲,双方父亲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所以玛丽拒绝了扎克斯的求爱。玛丽的父亲把驴子巴尔塔扎尔卖给了一个开店的商人,商人雇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格拉德,至此驴子巴尔塔扎尔每天跟随着格拉德工作。机缘巧合下玛丽开车看见了驴子巴尔塔扎尔,她下车抱着驴子巴尔塔扎尔很是激动,在这种巧合下玛丽结识了格拉德。布列松省去了大量信息环节只呈现了结果,那就是玛丽和格拉德在一起了,这也是玛丽坠入深渊的开端。电影中途插入了一个流浪汉的角色,他与格拉德相识,被称为杀人犯,可布列松至始至终都没有告诉观众他到底杀了谁亦或是根本没有杀人。他先被格拉德和同伴们殴打,随后玛丽赶过来制止了格拉德的行为,玛丽扇了格拉德一耳光结果反被格拉德扇了两耳光,暴力在两人的情欲中滋生。流浪汉拉着驴子巴尔塔扎尔踏上了流浪之路。他喜欢喝酒,脾气捉摸不定,时不时会粗暴对待驴子巴尔塔扎尔。驴子巴尔塔扎尔偷偷的跑掉了,被马戏团发现了,马戏团把它包装成会做数学题的天才驴为观众表演,流浪汉作为观众看见了偷跑掉的驴子巴尔塔扎尔,他牵着驴继续踏上了流浪之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突然得到了死去叔叔的遗产,他变得富有了,他办了酒会,玛丽和格拉德等人前来喝酒跳舞。格拉德与陌生女郎跳舞全然不顾玛丽的感受,玛丽的母亲让玛丽回家,可叛逆的玛丽宁可被格拉德冷漠对待也不愿回家面对强势控制欲极强的父亲。酒会上格拉德对变得富有的流浪汉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资本财富的变化带来的社会关系变化显而易见。只是流浪汉在酒会结束后死在了路上,也许是饮酒过度,可谓乐极生悲。驴子巴尔塔扎尔被卖给了一个中年男人,它体力不支被男人抽打干着拉磨的活。一天晚上决心离开格拉德的玛丽来到中年男人家里借宿,她不愿回家面对父母,在极度悲伤绝望的情绪下玛丽与中年男人发生了关系,玛丽就这样一步一步沦陷进欲望的陷阱中。玛丽决心与一直深爱她的扎克斯重新开始(玩完了嫁个老实人?)但却被格拉德和其他三个同伙报复性的在废弃的房里扒光了衣服侮辱了一番。最终被父亲解救的玛丽离家出走消失于人间,她去了哪里,未来怎样,布列松没做任何交代,本人表示悲观。玛丽的父亲得知玛丽离家出走后陷入悲伤,不久便去世。他带着与扎克斯父亲的矛盾,与女儿的隔阂,自己的固执,高傲离开了人世。玛丽的家庭分崩离析,此时格拉德偷走了驴子巴尔塔扎尔,用它托运自己偷来的东西去走私。在边检处被士兵发现后,格拉德掉头跑掉了,留下了中弹的驴子巴尔塔扎尔。影片的结尾,一辈子体验和审视人间的驴子巴尔塔扎尔死在了羊群之中。它始于玛丽的童年,死于玛丽的离去。它经历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段旅程,体验了人间的所有滋味。见识了人性的懒惰,暴力,堕落,固执,贪婪,懦弱,绝望。的确,这部片很容易让人把它与《都灵之马》产生联系,一头“牲畜”从始至终凝视着人类的遭遇,感知着相同的苦难,只是驴子巴尔塔扎尔从来没有反抗过,它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它没有停止进食,所以它最终死在了人类的手上。
布老师难得用点音乐。极简主义到把故事起承转合都删掉(理解不到人物逻辑太正常了!),无怪朱天文说布列松与侯孝贤电影观念如出一辙。驴老师的演技真好,比起它,所有的人族演员都应该羞愧(或者是布老师故意的……)。
作为主角的驴在片中是被动的,虽然它对周遭发生的事有心理及生理反应,但作为被人类奴役的对象它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掌控,因此便成了映射周遭人类身上人性的一面镜子,然而人类角色在片中对自身命运同样是无力掌控的,布列松在剧作上对角色情感、关系与正邪对立的淡化使得本片有着不带道德评判的客观视角
极简主义叙事。看着驴被人类一次次的欺辱真的很伤心,看着他的脚一下下踩在坚硬的石头路上,实在不忍心看。人类只在乎自己,对于其他的生命都一概不管不顾,为什么这些动物一生下来就得为人服务呢?他们为人类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仅仅是殴打和欺辱,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没改变过,没有希望。
1. 人一定是这个地球最坏的生物。从驴的视角看那些对他挥动鞭子,并无任何理由的恶搞,无因的折磨,这种本性,实在是太邪恶了。2. 他不会说话, 可他是有智慧的,有感情的。3.那个女孩子跟这个驴子一样吧,默默的承受,但就是跳不出某些既定的命运。
A / 矫情的拟人,好多时候的执行力不够坚决。/ 二刷:一种拟人修辞的失效。这边巴特萨进入了马戏团达到了对动物最平等的“观看”,而那边的人类砸碎了可以自视的镜子继续沉溺于声色犬马。驴子的目光越被还原为无情的牲畜,它就越像是人们所渴望建构出的“圣徒”——多么微妙而辩证的视角。
它的一生尽是残酷,虽有微小的甜蜜,比如女主为它编织花冠,但即使是这样的时刻,丑恶也窥伺在侧。痛苦与欢乐,都是它自己无法掌控的。只有默对与承受。开场驴同人一样受洗,结尾驴卧入羔羊遍野的土地。以驴为名的电影,海报却是被剥光衣服,饱受凌辱的女孩。布列松在明示我们人亦如驴,都是沦落在人世间受难的卑微生灵。所以约束人的表演、取消起伏的风格化的动作与台词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已与驴共情。
1开头奏鸣曲响起,突然插入一声驴鸣声。2黑色的驴上出现一只白色的手。3顺着手镜头反方向拍摄小孩。4听到说话的是父亲,但看到是小孩。5父亲不同意买驴,溶镜后一起牵驴下山。以及全片大量的手,足的特写。布列松电影中的隔离,中断,对立,暧昧,落空观众的设想等特点在开篇三个镜头里可得一窥。
“如果你想 我可以给你一个吻”//他们热爱无法回避的痛苦 超过对身边人的喜爱 甚至可以说是享受 可能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吗啡引起精神的麻痹//而选择以痛苦折磨自己的人 或者类似苦行僧 当受尽磨难的他们再看向别的任何人事物时 很多时候会带有一些无法遮盖的慈悲与悲悯//各种意义上的沉默充斥着布列松的电影 从画面到声音到主题内核//说来驴子真的很适合布列松的模特儿理论 但它依然不完全受人控制 成为布列松镜头下最有表情的主演//观众被代入“法国最伟大的智者” 被鞭笞被催促被枪击被拳打脚踢 从“智者”的视角观察这个愚蠢的世界和变态的混蛋们 或是与它对望//布列松作品中永恒的悲剧性
玛丽的死亡,让悲剧终成为悲剧。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结局。人生是场悲惨的遭遇,如果驴子是圣徒,它就是没有语言的苦难的见证者。朗西埃用这个电影开头的几个镜头来讲形象(image),可是我觉得真看了电影,他说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也许他说的不错,图像的文学性。这个电影是一首古老的民歌。
1.布列松的极简和悲观比之前更甚,无旁白,大量情节省略跳跃,只呈现结果不给原因和人物心理动机,人与驴的宿命悲剧。2.手脚与物体细部特写与环境音营造画外叙事空间。3.老布女主角总是美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回驴子演技胜过人类模特了。4.无驴子的反应镜头,冷峻内敛。5.它终于倒在羊群中。(9.0/10)
重看。圣经中的伯沙撒是巴比伦的亡国者,一个注定悲剧的姓名。而驴子巴塔萨是无表情的道德观察者,正如布列松,沉默中是几近疼痛的神圣,从不去指定观者该如何反应,要你挣扎着靠自己去共情,去读懂那些读不懂的同类。(布列松用959之登峰造极后人再效仿也比不上
一次人与驴的三角恋,驴子成了男一号,有着和女主角一样的悲催命运。布列松极简主义的代表作,信息量惊人,电影反应的可供人思考寻味的远比故事本身看到的要丰富深刻的多。布列松受杨森学派影响根本就不相信角色的行为应该有其心理动机,角色总在对抗意志,也总是走向宿命式的悲剧。★★★★
#重看#极尽简化的白描勾勒出人生起落开合的线条,驴眼见证爱情的破灭,死亡的降临,人性的丧落,尊严的毁损,一颗清白魂灵如何陷入泥淖,以及命运的不可控。无言一生,荣辱皆忘,最初镌刻下的名字最终不会被任何人记得。对局部的特写构成某种压迫性的节奏。
在一片冷冰冰中,我们总能等到那个害羞却善良的玛丽出现在镜头里,玛丽爱巴特萨,玛丽也是巴特萨,谁都能成为巴特萨,然而最后一次我们再也没等到她,大多数人会想混迹在羊群中,或者成为高高在上的邪恶牧羊犬,布列松这次的比喻看似简单,实则又是极难理清的。戈达尔:本作用90分钟展示了一个世界。
模特理论最佳实践范本,即只行动不表演。人生充满悲剧性,生命只不过是一座牢笼。驴子受难记:驴在圣经中属于洁物,会说人话,是为先知的坐骑,象征和平。受洗后的驴宛如先知行走人间,与少女命运达成对照,于羊群(上帝子民)中倒下。男主角则象征撒旦。舒伯特+1。哈内克冷眼旁观承袭于此。
舒伯特 Piano Sonata No.20 法国文化中心, 懵掉
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 忧伤……无法呈现和被省略掉的原因及过程 《牛》-活着-《老狗》
8.5 不是本是动物的驴被导演赋予人性(形象的“特权”),而是苦难面前众生平等。所以布列松其实是在拍一个“驴的世界”(可预知的是代入片中的任何人物,都是相似的悲剧)作为和驴一样的旁观者的我们有人性,才会代入动物视角。驴放大了观众对自己旁观者身份的联想,我们和驴一同,受的是沉默之苦和欲加之罪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换钱。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演员木纳 台词空洞 剧情没劲 动物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