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邪恶,哪里就有正义”,这几乎是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信条”,它们总是同时塑造出一正一邪,相互抗衡的两个角色。也许超级英雄是不现实的,但这些电影所蕴含的理念,即正邪、善恶之间的对立,却确乎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不时滋生出恶,于是我们用善良和正义去与之抗衡,最后或许能够将其打败。
但“对立”一词已经表明其二元的对抗,善恶之间的对立亦是两面,所谓“哪里有邪恶,哪里就有正义”只是单纯地由正义指向邪恶的一元面。正义抗衡着邪恶,同时邪恶也抗衡着正义,或者说,邪恶成就着正义。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有邪恶。
前两天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杀人短片》,其中提到法律的目的并非是预防犯罪,而是惩戒犯罪者,也就是说,维系着法律的恰恰是与其对立的犯罪,当从这一语境出发去看待法律时,法律便不再纯粹了。正义与邪恶同样如此。
沙马兰在《不死劫》中一直试图从各方面去构建二元对立,这一点在影片中最明显的就是从不会生病、受伤的大卫和身体极为脆弱的伊莱亚,他们无疑是二元对立的最佳代表,但沙马兰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想要构建的终极对立是善恶、正邪之间的对立,当大卫最后得知伊莱亚的真相时,这一重对立,便完美地呈现出来了,让我来简单分析下导演是如何通过剧作构建这种对立的(要注意,沙马兰在影片中构建的正邪对立更多是由邪恶指向正义的,也就是本文的标题,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有邪恶,邪恶成就了正义):
1. 从电影开头到结尾真相揭晓之前,影片展示的仅仅是大卫逐渐接受自己能力的过程,关于伊莱亚的真相我们直到最后一刻才得知。也就是说,正义的形象是先行的,我们只知道影片中存在一个正义的角色,而那个与之对立的邪恶的角色是没有显现的,在时间顺序上,正义先于邪恶,正义这一形象所既定的作用是缺位的。
2. 大卫对自己能力的发现和接受是由伊莱亚助推而成的,也就是一个正义的角色诞生是靠一个邪恶的角色一步步促成的(一个人活了几十岁都还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些能力是不太合逻辑的,但这是沙马兰为了剧情的编排而做出的小牺牲,大卫对自己能力只能是不自知的,这样才能由伊莱亚来发掘)。
3. 大卫作为一个英雄,但他的背后却是无数被牺牲掉的无辜生命(这难道还不够讽刺吗)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往往是藏在故事和影像背后的,但观众的感受却是直观的,当所有的我们以大卫这一形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预设的看法、观点、感受都在最后一刻反转时轰然坍塌时,导演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再随便选几处简单说说沙马兰超凡的镜头语言吧。
1.大卫在火车上与旁边女士的对话戏,以反复的摇镜,通过两人前面座椅之间的间隙,两个人物永远都只在画面中各自单独出现,以此表现大卫与环境的难以融入,刻画出他内心的悲伤和孤独。
2. 伊莱亚出生、少年、成年后第一次出场都在镜面之中,暗示其与现实世界的相对立。
3. 伊莱亚少年时首次拿到漫画,主观镜头内的漫画书为倒置,随后伊莱亚将漫画出旋正,镜头却以反方向旋转始终保持着漫画书倒置的状态,寓意着对伊莱亚而言正邪的错位。
4. 大卫与伊莱亚在球场谈话,镜头缓慢向后拉出呈现为一条狭长黑暗的廊道,紧接着对话结束大卫走进廊道,预示着大卫即将要面对的是一条充满邪恶与黑暗的路。
2020.09.28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觉得以前看过了,于是去查了一下,确实,我在2011.11.5看过的!
那个时候我在南京,也是我人生最黑暗最低谷的时期,唯一的精神寄托也就是看看电影了吧!
虽然那段经历为我后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但也是我一直不愿意面对的时期!
扯远了…
其实当年记录电影到后来写影评,就是为了以后看电影不要重复了,但是本片却没办法不再看一遍。
因为,一是时间太过长远,具体剧情只剩下“记忆碎片”了!
二是本片是《分裂》、《不死劫》、《玻璃先生》三部曲之一,虽然我已经看了《分裂》和《不死劫》也没搞清楚到底哪是第一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死劫》一定是《玻璃先生》的前一部!因为本片是个开放性的结局,纯粹是为了给《玻璃先生》做铺垫的!
单就本片来说,其实是和《分裂》没有联系瓜葛的,目前来说,二部电影没有任何交集!
故事也很简单,男二黑人神盾局长天生就是一个“玻璃人”——学名“成骨不全症”,也称“脆骨病”。他从小在他母亲的引导下,爱上了漫画,并固执的从漫画里的故事认为,既然有他这样的玻璃人,就一定有和他相反的不生病甚至死不了的人,于是男二布鲁斯威利斯闪亮登场,非常闪亮,因为他在一次火车事故里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然后男二神盾局长就找到了男一老布,并诱导他拓宽自己的“超能力”!
而事实是,老布不光不伤不病,还真有超能力,那就是和别人触碰就知道这个人曾经做过什么!
为此,他还挽救了一个被劫持的家庭!
当他去感谢神盾局长和局长握手的时候,才发现,这之前的飞机失事等灾难都是出自局长之手,当然,那之前的事故都是无一生还,直至这次火车脱轨事故,老布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也就是说,局长为了寻找老布,制造了多起灾难事故,可以说杀人无数啊,电影却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老布看透了局长曾经的所作所为后就全剧终了,一切都是在为《玻璃先生》做铺垫啊!
等我看完《玻璃先生》再向大家汇报!
看我2011年对于本片的影评说老布的表演平平!今天再看一遍发现,老布在本片的表演确实平平!都没有老布儿子在得知老爸有超能力时留下的那一颗眼泪来的真实且精彩!
推荐指数⭐️⭐️⭐️(如果《玻璃先生》确实精彩,那么本片再加一颗星!)
因为面临的电影浩如烟海,不得不相信Imdb。但是,这种相信是有代价的,若执迷于这种信任,我们将错失一些伟大的电影。 对于这部最后三分钟每一句台词都惊心动魄的电影,我不知道评分为何如此低。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深刻,难以被公众所理解。 善与恶的永恒话题,被这部电影以最后的高潮抬举出来。 恶是善的匮乏? 恶的根据在于上帝? 自由之本质在于能够作恶? 抑或,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善与恶的眩晕与仰望? 黑人是可悲的,他以自身之生命追寻着至善的化身,却必得以恶的方式方能实现。善的代价是如此昂贵,如此残酷,如此不可承负。 白人是可悲的,对自己的确认必须通过它者的安排。命运并非自己独自咀嚼之物,每个人都在倾听着同一命运。只不过,当大幕起落时分,黑与白似已注定。 这之间没有灰色地带。 每个人都在追问自己是谁,直到命运以暴力撕扯开了那道鸿沟,善与恶才得以恍然对望。 德版蓝光。五星。
节奏有点缓慢 惊奇的是Samuel L. Jackson在这戏里显得出奇的年轻。。。印度阿三的实力一年不如一年。。。全片唯一亮点最后5分钟~
反英雄,反类型。有时候我们会对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者一个小物件产生发呆,凝想,然后瞬时产生一大堆联想物,这些联想物极力想突破平凡人脑的束缚,但这些都是不可描状的。沙马兰的那些奇怪的角度和镜头包括大量利用反射面独立看来很不错。整部剧想透过鬼魂眼来窥视凡间真神的感觉好矫情,不舒服。
希亚马兰<第六感>LIKE作品.开始的几段镜头运用很有特点.
Samuel L. Jackson的多个主观视觉镜头是倒立的,寓意着他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与常人格格不入,与正常的伦理道德是反向对等的,同时隐喻着结尾的大反转。漫画怪力乱神和美国英雄主义贯穿影片始终。
整部影片因为结尾的一个握手变得合理顺畅,画龙点睛的手法需要很大勇气。看到1个多小时我都快被莫名引导的悬疑给无聊死了,家人对大卫的猜疑、Elijah对大卫的猜疑未证实,都在不断给没有结果的剧情填充材料。关键的一点是:若是证实大卫是拥有强壮之身,那又会怎样呢?结尾处理了这个问题,但整个过程让人体验到的是无处安放的焦虑,悬疑带来的思考几乎是很浅的。2023-04-17重看。可以理解导演引入漫画正邪对立的概念来构建正反双方角色,或者说一强一弱。其实整个过程都应该是MR.GLASS寻找和证实自己价值的途径,他必须以此寻找到自己的归属,自己存在的意义。究其内核其实是很悲凉意味的。炮制如此之多的灾难惨剧,只是为了证实自己从小从漫画中获得的一种解读。而Elijah Price被定义为MR.GLASS,更要追究其背后的背景和问题。
在想可不可以将”漫画“的元素去掉,毕竟沙马兰非常不漫画风格,而代表”漫画“的塞缪尔杰克逊的造型真是一言难尽,比较儿戏。沙马兰巧妙的运用了仰拍镜头,在以往塑造英雄的专用镜头上扩大加深了未知感,男孩拆礼物、布鲁斯威利斯在运动场的谈话还有那个走向人群,通通都是只看得见天空or天花板的后移,go to where people are ,you won't have to look very long ,It's all right to be afraid.但这部电影也十分暧昧,人需要英雄来定义,在世纪之交,相当艰难。
又见导演了,赶脚虽然也是Bruce和孩子的搭档,但整个剧设不如《第六感》,Shyamalan 同鞋退步了。小孩远没有海利乔可爱。结局还是一贯的大逆转。
前面还行啊。最后的字幕真是敲了我一棒子,给人内地版杜琪峰的挫败感!
看沙马兰的电影,一定要有耐心,只有到结尾你才会领悟到真正的震撼:在看似超现实的外表下,其实是对二元对立辩证关系的理性探索;黑与白,阴与阳,这个世界需要平衡,也需要对抗。
可算是《灵异第六感》的姐妹篇。一个超级英雄的诞生,必有一位大魔王与之相对应。实际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魔王为了得到一个完整的世界从而使自己被救赎,务必需要一个相当的对手:黑与白,玻璃娃娃与不坏之身,以及彼此相当的弱点。这其实是讲人自身的思想,讲两面辩证的世界观的哲理片子。可惜很动人只是看到了平淡,没看到其中的真蕴意。
美妙的镜头节奏,忽略它不完美的剧作,但电影也许回答了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极致的仪式,我们进入影院那些观看最小的事物,却以无限的镜头力量来称颂:摇臂镜头往上升的时候,一场旋风悄然开始;特写的意义:一叠报纸从侧面滑入银幕,两个人物对视相望,情感与理想主义虽然无声却如风暴般袭来;而一场下楼梯,是全片最大的危险,反射到我们的骨头中。
怕死的人想尽各种方法,以致人于死地为快,只为了找出那个和他相反的——死不了的人!这个不怕死的人,是真正的英雄吗?他比普通的人抗死,且通过触碰可以得知陌生人的经历,但是,他怕水,儿时在泳池受过伤害。但依然无法阻挡,他成为一代——雨衣侠!!!
当年看的影碟,看完差点把碟扔了。题材我喜欢,生命规律的两个极端,非常好奇围绕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故事,结果就这?极度失望。如今重看,还行吧,沙马兰的神棍电影风格,最终的结局只是表达——我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你这种“金刚不坏”之人的存在。还搬出一套漫画人间的观点。反正就是一个很玄乎的设定,很小的格局,折腾半天,结果到头来只是为导演营造的理论服务。沙马兰的电影就是如此,要么结尾反转,要么设定很玄乎,无论哪种,过程都是温吞水。但又不得不服气导演的调度手法,就是引导你追查真相和结局。此外,詹姆斯·扭顿·霍华德为本片打造的原声音乐也很出彩,当年原声碟有收。
“反奇观”现实情境超英片,对比如今漫威、DC等超级英雄电影,唯一同类估计是同样沉浸在悲伤之中的《金刚狼3》。从镜头调度到剧情反转都挺神乎,尤其是后者,沙马兰心很大,很敢玩——结尾之前还以为是个结构过分松疏、建置被拉得太长的失误,等反转出来才突然回想到之前的所有暗示,瞬间结构就完整了。但电影还是有个BUG:为何人到四十头都秃了,才发现自己有各种感知心灵+不受伤+超大力的超能力?不应该早发现了吗?虽然是意有所指,在讨论人生价值何在之类的问题...还是蛮无语的😑
"they called me Mr.Glasses"
[星星][星星][星星],深度中毒漫画发烧友,前神盾局长出道纪实。不死之身与最脆弱之人的极端平衡,有英雄就会有反派,如果世界上存在大魔王就必然会有大英雄,为了造就英雄不惜进行犯罪。影片跳出格子漫画去漫画化的哲学构造很有趣。可惜影片节奏混乱,收尾戛然而止
音乐很美,能把那段搏斗完全融入音乐中,真是厉害啊
因为《分裂》的结尾彩蛋找来看,没想到节奏会如此之慢,整个片子想带动的情绪也十分之怪异,不痛不痒不爽,简直像是为了结尾震你一下而故意憋着你,如果是这样可谓用心极坏。
玻璃娃娃和不坏金身,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结尾道出了英雄和恶魔都是同类人,站在两个极端,需要对立存在着。Bw真的很适合那种外在刚强内心软弱的人。但是本片很多时候不能引人入胜。
火車上這幾分鐘拍得真好,難怪十九年後續集又重搬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