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这部《健听女孩》原来翻拍自2014年法国卖座片《贝利叶一家》,但并没有太多美国观众看过法国原版,这估计是影片能吸引众多关注的其中一个原因。事实上,奥斯卡一向对翻拍片来者不拒,今年入围最佳影片的10部作品里足足有四部是翻拍,除《健听女孩》外,还有《西区故事》《沙丘》和《玉面情魔》,而2006年翻拍港产经典《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大奖,成为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好莱坞最厉害的不是生搬硬套地将外国原版的内容移植到美版里,而是对原著剧本进行彻底的本土化改造,融入美国时下的热点话题。这种目的明确的改编不仅讨好美国观众的口味,还往往成为转口文化输出,甚至产生出不逊色于原版的广泛影响力,这相信是《健听女孩》成为本届奥斯卡黑马的有力砝码。
其实像这种温情的独立电影早在 20 年前千禧年初期已开始备受奥斯卡青睐,《杯酒人生》《阳光小美女》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这部黑马之作出自圣丹斯电影节这个专门培育独立电影的大本营,去年在圣丹斯上横扫四项大奖。故事聚焦一个聋哑家庭中听觉正常的高中女孩鲁比,她每天帮助父母和哥哥操持渔业生意,在加入高中合唱团后,鲁比对歌唱的热爱打动了合唱团长,团长决定让鲁比在梦想和家族之间做一个选择…… 这种梦想与现实的俗套题材我们以前看过不少了,但这个故事碰上了听障残疾群体的亮点,大大超越了老生常谈的励志意味。巧合的是,奥斯卡近年都有影片以听障残疾人士为题,去年的《金属之声》不仅捧红了里兹·阿迈德,还让观众对听障患者多了几分关注。今年这部《健听女孩》更是找来几位真正的听障演员出演,让人观察到这个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以及更迫切地感受到他们身处的困境。
听障人士最大的困境显然是人际沟通,他们听不见也说不出,光依靠手语难以与其他正常人交流,要么被动地脱离正常人的交际圈,要么成为别人讪笑和欺凌的对象,要么承受各种生意损失。幸好,这个聋哑家庭有一个听觉正常的女儿,她成为了联系弱势群体和正常人社会的纽带角色,也正是这个角色的特殊性为后半段情节提供了出其不意的戏剧张力。 影片不仅在残障人士的生存困境上着墨,还在亲情羁绊上埋下伏笔。这个剧本毫不回避人性自私的刻画,女孩的父母不希望女儿上音乐学院,因为一旦离家就没人充当他们免费的人肉翻译器,这种描写反而令人物更显真实。而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她挣扎于现实与梦想的抉择中,始终没有放弃家人,而是艰难地在维持着两边的平衡,直到父母接受理解女儿的天赋才能,故事情节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
既然这是一部关于聋哑人的影片,导演没放过声音的元素大做文章,尤其是透过聋哑人的视角去表现音乐这种抽象的内容。父母出席女儿演唱团表演的一幕拉开序幕,先是全场观众沉醉于台上女主角的优美歌声,然而声音突然消失,转向父亲的视点,他在一片静寂中观察周围观众的反应:随着音乐点头、脸上露出喜悦、感动落泪,这些观察结果使这个聋哑角色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的一幕,父亲和女儿在皮卡车上让女儿再演唱一遍,他抚摸着女儿的喉咙声带,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最后,女儿单独上台面试一幕,她一边唱歌一边打手语将歌词展示给家人看,将触不可及的音乐翻译成抚慰人心的内容,成功让家人“听见”了美妙的音乐。这几段出色的情节犹如神来之笔,完全不依赖对白,潜移默化地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情感融入到出其不意的视听设计里,催泪效果十足。
影片最终回到温馨感人的亲情羁绊话题上:最支持你的人永远是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家人,即使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出自私和不近人情,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你无私的支持,让你放心地去实现梦想。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障人,这种血缘羁绊总有令人感动而潸然泪下的力量。 聋哑父母的孩子并不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他们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拥有美好的梦想和未来。这部独立制作兼顾了社会现实刻画与弱势群体的关怀,也不忘给予追梦的时刻,温馨感人而不落俗套。如果它拿下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我丝毫不觉得意外。
英文名称CODA,乍一听像是某个汽水的名称,实际上却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翻译为健听女孩,大致是因为既强调了女孩的听力正常,又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与原名CODA相似。 这不仅是一部让观众感动落泪的影片,还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更是苹果花了两千多万购买版权的作品。它的成功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几乎相当于一个平常青春片夺得大奖,又同时给人以完美和深入人心的感觉。 就像影片结尾Ruby唱的那首《Both Sides》,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now.我曾见过爱的两面,但仍不能肯定爱的真正定义。说实话这句歌词并不能概括影片主题。但影片最打动我的,无疑是爱。 试想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听障者,是否几乎等于在头上写着“脾气古怪,自暴自弃”的字眼?有的人甚至会嘲笑或者欺负他们。而作为他们家人的Ruby,则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她从出生到高中,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替父亲和哥哥分担工作,为全家人充当日常翻译,都成了一种义务。就像父亲说的:“她从来没当过我们的宝贝。”因为相对于被照顾,Ruby总是充当照顾家人的角色,而这一切已经让她精疲力尽。 直到遇到音乐和作为伯乐的V先生,她一直的自卑和孤僻才渐渐消失,因为她找到了真正的心中所爱,甚至因此得到了暗恋对象Miles的青睐。两人从此愉快的约会和排练。 期间上大学的诱惑与家里的生意一度矛盾,父亲的渔船上也时时刻刻需要有一个正常人工作,以保证渔船的安全。Ruby权衡再三,决定放弃伯克利学院的面试,留下来帮助家人。 哥哥却生气不已,他相信自己和父母能够撑得过去,却不想妹妹错过这次机会。 父母和哥哥最终一起送Ruby去参加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面试,在这里由同样是毕业于伯克利的V先生伴奏,Ruby用自己美妙的歌声和手语,给自己的家人奉献了一场他们能“听”得懂的演唱。 影片结尾Ruby得到了录取通知,家里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她告别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初恋,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姐姐的守护者》,讲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让得白血病的女儿活下去,又生了一个女儿并让她一直为自己的姐姐捐赠身体部分。结局也是充满爱的,虽然大女儿最终选择结束痛苦拥抱死亡,一家人对彼此那种不变的爱却从始到终都存在。 为爱付出和牺牲,为爱放弃和得到,都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能感受到的。其实我们也几乎都见过爱的两面,那就是得到和给予。但爱确实很难定义,因为它包容之广,触及之深,让我们的潜力得以发挥之全面,都是不可想象的。 就影片本身来说,聋哑人家庭不仅给Ruby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一项项生来就必须背负的“义务”,还时常会让同学因此嘲笑和欺负她,甚至造成她“自出生后还没有脱离家庭独自做过一件事”。连母亲都曾祈祷她是一个聋哑人,这样他们才能更亲密,父母也不至于让她失望。 但奇迹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成长起来了,并成为了一个不仅勇敢乐观,而且擅长唱歌的女孩。 我曾见过爱的两面,因为我曾接受爱,也曾付出爱。而这,正是爱的定义。任何伤痛和时间都不能消减它,任何障碍和病痛也都不能磨灭它。
2022-02-26 上海电影博物馆 二刷
———————————————————
特地去补了法国原版的《贝利叶一家》,然后确定了本片属于灵魂改编。
美版做得最好的一点,是比原版更充分地从both sides去讨论了“聋哑家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儿”这一设定。女主角这边,翻拍版将她的家庭职业和性格都进行了改动。前者由农贸改成监管更严格的捕鱼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家人对她的依赖和她在家庭中占据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后者由大大咧咧改为敏感自卑则是为了展现家庭对她的消极影响。在独当一面与无足轻重之间的切换,构成了这个角色最大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美版加入了女主之外的另一个全新角度----哥哥的看法(把弟弟改成哥哥真的是神来之笔)。借哥哥之口提出这种依赖实际会成为他们与环境互相适应的阻碍,既是为剖析这种特殊家庭关系做出的重要补充,也呼应了父母对女主此刻如同束缚的保护。
其实翻拍版的关键情节基本上都来自于原版,但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发掘和讨论,翻拍版才能在相同情节中游刃有余地作出不同解读和延伸,最终以至于在主题提炼、细节把握和完成度上都呈现了碾压之势。
以追求音乐梦想这个情节为例,原版最大的矛盾在于父母不想宝贝女儿远离家乡失去自己的保护,而女儿主要纠结的也并不是这个家庭需要她。这是因为此前影片并没有在“依赖”这层关系上着墨太多,因而最后的歌曲唱的也是“亲爱的爸妈我要离开,我爱你们如昔,但我将离开”。你会发现,这里即使拿掉聋哑家庭的设定也对影片发展丝毫没有影响。而翻拍版基于同样的情节建立起的却是一种更为复杂纠结的关系和情感,并将双方为何难以割舍早就向观众作出了回答。
而且,美版的两首关键歌曲实在是选得太好了!!如果奥斯卡有最佳插曲选择及演绎奖,我会毫不犹豫地给本片投票。
《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在全片主要唱了三次:第一次是排练时少男少女间情愫的不自觉流露和相互试探;第二次是正式演出时在高潮戛然而止,这里是真的比原版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什么叫做把美妙撕碎,瞬间将观众扔到了一个不得不感同身受的残酷境地;第三次清唱则完全变换了一个角度,把情歌变成了对命中注定无法割舍的亲情的歌唱。当父亲问起“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时,原版的回答是“关于男女之爱”,而本片则为“这是一首讲述人是如何需要另一个人的歌”,真的太绝了。
《Both Sides Now》:真的是对全片的最佳总结,当你听到每句歌词时都能浮现影片前面的点点滴滴,这是在没有充分铺垫的情况下完全做不到的,而它本来只是一首跟影片毫无关系的歌。这里有一个细节也很棒,女主是在唱完“But clouds got in my way”后才开始比手语,不仅是爱的自然表现,也是对她心境变化的最好表达。
当然,原版也有很出色的地方。聋哑家庭的女儿追求音乐梦想这一核心情节乍一听很俗套,但是它敏锐地捕捉到了背后的讽刺,点出了音乐是这家人在世界上最不能理解事物,并用一种最残酷的方式让观众直观地体会到了女主家人的心情,又用一种最动人的方式让他们最终也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女儿的心情。这几处情节设计均是翻拍版焕发生命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第一眼的喜爱,从电影的色调看,能感受到这是部温情的电影。
注定让人感动的剧情。
你会喜欢它叙事的节奏,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让人鸡皮疙瘩;你会被Ruby年少懂事但在青春期足够敏感的情感波动而感触;你会沉迷于故事最后和比最后更遥远的他们一家人未来的憧憬。
也许你会希望这个故事足够真实,因为事实太容易感染人;也许你也会希望这个故事多些虚构,因为现实的艰难,太折磨意志。
一方面,讲述到捕鱼事业的困境和聋哑人的生活不易;
另一方面,作为全家人唯一能听说的她,背负那份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甚至作为必然能了解足够多事情后被迫压在身上的负担。她与家人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声与无声的两个世界。
他们不懂发声,但她热爱歌唱。
然而,他们一直以来活在同一个频道里,互相聆听,互相理解。
电影给予演员很多的信任,有充足的时间表现,同样剧本深刻且耐心地描写他们的故事。
最后,在于她如何处理家庭和处理成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释放,有何收获。听不到的家人如何能感受她的唱歌天赋,回应她的努力?电影确实交出了尽善尽美的答案。
虽然情节总能猜到七七八八,但是总忍不住被感动,静音情节的处理和最后的手语解读,完全出乎意料的触动我。尤其是关于《Both Sides Now》这首歌,之前就听过很多遍思考了很多,所以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不由产生共鸣。配乐好听的电影或者关于音乐与爱的电影好像总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心动。 之前在八分的节目里听到《Both Sides Now》这首歌,道长分别放了琼尼·米歇尔在20岁和50岁演唱的两个版本。 同样的歌词,同样的曲子,却聆听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这首歌一共有3个小节,分别是关于云、爱情还有生活。歌词大意是过去的云像羽毛在山谷里,可此刻云朵只是遮挡太阳,雨雪在每个人身上降临,过去以为所有的童话都会成真,在我眼中,爱是这番模样,可现在,它又是另一幅样子,人会随着生命的增长而成熟,更深刻认知生活吗? 最后琼尼唱到:It's lifes illusions that I recall,这是我脑中生活的幻象,I really don't know life,我真的不了解生活。 道长说,一个伟大的创作者有时候可能是通神的,在某一霎那,某一种灵感或某一种体悟能够让他得出一种超出生理年龄甚至心理年龄的限制,洞穿至时间隧道的另一边。但这并不表示他自己不会再老下去,他也还会有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这是琼尼·米歇尔26岁写下的歌曲,经过30年的成长后,到了2000年,已经50多岁的她重新演唱了这首《Both Sides Now》,琼尼·米歇尔独特的女性魅力赋予了它存在的理由。 “50年来,这首歌被无数民谣歌手翻唱,据统计被翻唱过的次数高达1298次,也是美国流行乐史上被翻唱最多的民谣歌曲之一。” 《真爱至上》里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Emma Thompson无意中发现丈夫偷偷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以为那是将送给自己的圣诞礼物,结果在圣诞夜她收到的却是一张琼尼·米歇尔的CD,她立刻明白项链是为了另一个女人准备的,在房间里哭着听完这首歌,也就是这首《Both Sides Now》,Emma擦干眼泪,强装欢笑走下楼送两个孩子去参加学校的圣诞演出。 今天看《健听女孩》又听到了这首歌,似乎也在谈关于“爱”与“人生”的理解,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是鲁比参加音乐学校面试的选曲,在影片最后的,她用手语描述出出歌词的意思给聋哑的家人“听”。歌名的大意是“正反两面”,就好像阐释女生的生活,有声与无声,相爱与逃避,但是不同于琼尼·米歇尔的磁性女中音,在《健听女孩》中听到的是清透的,顽强的生命力。 每次这首歌的使用总让我感悟很多,就像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审视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依旧在看云,看爱情,看生活,只是思考角度变了。
You are the girl with the deaf family?
Ya.
And you sing? Interesting.
在如此特殊的背景环境之下,当Ruby是全家唯一能听见的人,声音对她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的家人听不见她的声音,没办法理解她拥有多么美妙的歌声,就像母亲说的“If I was blind, would it make you want to paint?” ;她没办法用声音去表达自己的兴奋,愤怒,烦躁,不安,失落,悲伤等,她偶尔发牢骚因为受不了家人制造出只有她一个人听得见的声音;晚餐时间她提出之前和家人的约定说在餐桌上不得看Tinxxx,可妈妈却说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可以全家人一起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带着耳机听音乐;有记者要来采访,妈妈强迫她留下当翻译而令她缺席了与Mr V的歌唱练习。
种种的情况,日复一日,Ruby终将会受不了一直当家人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都偷偷有个小梦想——成为一名唱歌的人。也因为家里没人听得见,她对自己的歌声有多好听这回事一无所知,种种的不确定性以及她多年来被同学们嘲笑而产生的自卑令她极其不自信。电影整体采用了非常慢的进度娓娓道来,通过Ruby听得见这个优势来过滤出家人们在行业内的困难以及不公平,也令观众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便深刻感受到Ruby的不易以及承重的负担,从她破口而出的那句“I can’t always be that person!”便可看出。这些或许只是17岁身为CODA的Ruby必须面对生活中各种遭遇的冰山一角。
全片最大的秘密武器——歌声。Ruby的歌声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年轻版Judy Garland,完全就是note-perfect,能让人听出一种思念又奔放的感觉,同时还带有几分渴望和孤独。导演真正诠释了如何巧妙地让一个人的歌声在镜头里鲜活了起来,这么的灵动,这么的微妙,这么的温柔,每一句歌词充满着满满的欲望,足以刺穿耳膜,同时又让人不得不称赞其的温柔。幸运的她,遇见了老师Mr. V,主动提出给她指导让她到Berklee去上大学,并帮助她取得奖学金,可此时的Ruby顿时担心了起来,没了她,家人们的生活会因此而面对什么样的挑战?爸爸和哥哥因为捕鱼工作的关系而对她的依赖程度这么高,没了她会怎么样?没人想过Ruby会离开家。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聋哑人的挑战,她必须征服家人的残疾,让自己成为家里最特别的角色,家人的依靠,本来就已经多重身份并且压力极大的Ruby因为自己的歌唱天赋再次被打进了高压锅中。
片中最关键的几个角色不容一失,毕竟电影里大篇幅的手语(ASL)表演,角色塑造显得比较复杂了起来,动作该怎么安排,表情该怎么表现等等,毕竟用手语来带出每个人物角色单独的性格,脾气,习惯等确实会比较吃力。刚开始看就在想,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像啊?因为我身边有好几个聋哑群体,他们的表现几乎一摸一样,连激动时的表情都如出一辙,就赶紧去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导演Heder因为非常着重以及一心想要改善聋哑群体在电影荧幕前的表演带给观众的体验,便决定让真正的聋哑人来饰演,这点便是原著《贝利叶一家》所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不得不说,聋哑演员的表演成了很大的一个加分项,显然Heder这次最大化地强调出手语这个语言的表现力,加上演员们天衣无缝,细致入微的配合,贡献了电影中好几个非常出彩的片段,比如Ruby坐在车上给爸爸唱歌那段,爸爸用手去触动Ruby的喉咙来感受女儿的“声音”(这段真的没忍住),以及终极催泪弹,Ruby在Berkeley面试舞台上的声情并茂的表演。旁敲侧击地为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建立了一个非常牢固的结构,也使这部电影成了不单只是成词滥调地在讲梦想的电影,是一部不单止不普通,还特别出色的佳作。
无论是生活在有声或无声的世界里,认识到生活艰辛不容易的过程确实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这里真的想要夸一夸导演Heder的镜头实力,在不把聋哑群体边缘化的情况下,带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听力的依赖程度,包括哥哥在卖鱼时总是被骗,Ruby出手相助反而被自尊心强且任性的哥哥嫌弃。这一家人的所有的日常即有趣又活泼,不管是说笑还是吵架,透过导演独特的镜头角度,即使是用手语来争吵都被捕捉得如此细腻以及形象化。Heder给了三个聋哑人一个真真正正的表演的机会,这是电影史中较为少数的,也是极少曾被带到荧幕前的故事,这部片的出现,绝对是前所未有的绝佳经历。
难怪Apple TV+ 这2500万美金花得眼睛都不眨一下!估计采购员眼睛都哭瞎了(?) 这一季度,如果Ted Lasso还不足以让你有订阅Apple TV+ 的决心的话,这部CODA可能就是了。
那段家人“听”角下突然全然无声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厉害片段。
是佳片有约会播的电影
妈妈说她不能离开我,她是我的宝宝,爸爸说可是她从来没有当过宝宝。从这里开始我一路哭到结尾。因为特殊而变得更深重的羁绊,缠住了人生,却也托住了人生啊。
1.奥斯卡史上第三次将最佳影片颁给翻拍电影(之前两次是1959年上映的[宾虚]与2006年的[无间行者]),比及这两部作品及今年颁奖季其他几部佳片([甘草披萨][暗处的女儿][犬之力]),本片无疑并不怎么配得上年度“最佳影片”的头衔。2.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时候的电影语言都了无新意、缺乏强度。剧本也断乎不算上佳,最后的解决方式虽温情可人却简单粗暴,在家庭依赖/束缚与觉醒追梦的核心主题上也挖掘呈现得不够,有些元素剔除掉也不影响主线,比如女主与二重唱搭档的恋情。这碗鸡汤也因此看起来童话色彩过重。3.不过,必须承认,影片依然能给出一场流畅美妙的情感之旅,动人的歌曲和精湛的表演也不可小觑,整体上至少比[绿皮书][无依之地]更真诚。4.艾米莉亚·琼斯非常灵,歌喉也让人难忘。5.学校演出上骤然的消声(主观声响视点)用得妙。(8.0/10)
在「讲好一个故事」这点上,我认为本片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剧情流势如流水素面一般,高处立意,顺流而下,稳妥收尾,每个故事转折点的卡位都那么精准,编排丝丝入扣,一把大手牢牢捏着观众的心,甚至可以收录进编剧课程的教科书了。尽管也让电影显得过于工整、雕琢痕迹偏重,但是演员们质朴、生活化的演出又很好地中和了这一点,挺高明的。影片中那位稍显怀才不遇的声乐老师,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尽管也带着名校出身的骄气性子,却依然能够贴近地面、恳于去真诚地聆听基层生活的声音。社会地位也许并不及他那些脚不沾地的知名校友们,但唯独他却值得一些额外的掌声与尊敬。
真的很好哭啊!泪点真是一波又一波的,后面几场唱歌的戏每场都好好哭,尤其是父亲用手听女儿演唱那段,哭到不行了。其实故事很常规,跟法版设定也基本一样,但这种讲述真善美、人间有爱的片子,真是怎么看都不会腻。歌曲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演唱者用她来传递自己的爱,而电影也是这样。爱与温暖,真好。
La Famille Bélier 美国版本
我真的好容易被这种题材打动!全片流畅自然,角色和对白都很有趣。每次看到兄妹conflict的时候真的同时心疼他俩。
CODA as Child of Deaf Adults,“健听”是相对于聋哑群体而言的概念。不管是基调节奏还是内核,这片子做到了各要素的完美平衡,几乎没有刻意和煽情的痕迹,这种小清新小美女又不做作的音乐励志片,谁能不爱呢
中间有段无声的视角太能感同身受了。
一部制作精良的“心灵鸡汤”式的电影,聋哑人家庭里唯一正常之少女的成长,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几位真正聋哑人的表演更是添彩!虽然它是旧片翻拍,但仍旧获得了今年初,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观众奖,被新成立的“苹果TV+”用2500万美元购买,可见其市场之潜力。
当“阳光小美女”遇见Glee,非典型家庭与青春逐梦对撞出的温柔天籁,难怪能横扫圣丹斯、被苹果天价买走版权。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成长于聋人家庭的健听一代。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夜晚皮卡车上,父亲摸着女儿喉咙听歌的时候,哭的不能自已。
欧阳娜娜都能考上,她肯定能上。
几年前看过法国原作贝利叶一家,所以再看美版新鲜感肯定要差了,但一样觉得喜欢,因为创作者用一种很真诚的态度把这个故事搬到了美国,并带来了不亚于原作的感动,最喜欢合唱团那场无声戏,无法欣赏到自己孩子的天赋,这大概是最难过的事情,而更为难过的是要亲手扼杀它,所以最终父母选择放手,虽然这结局过于理想了,但这不就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么
是那种电影,你清楚的知道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但是你不太想说,你只是知道你以后会把它看很多遍,然后把它推荐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
Now i look at love from both sides.
可爱又温柔,就是那种一切都很俗套,但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被打动。家人们,生孩子不是为了造福自己,成全,是亲属的美德。
一个好故事的魅力,几处桥段非常动人,唱歌为这个故事灵动了起来。
你可以是家人,但也同样可以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比起原版更为温暖、配合圣诞档时境的设计;美版有青春片总是少不了高呼“我讨厌我的生活”的女主角,还把多点的篇幅放在了那些成长的拉扯与困顿中。最好的部分是Marlee Matlin的选角,没有作为日后对阵媒体的“挡箭牌”或是对某种“份额”的填满;和女儿的交心,那段关于“坏妈妈”的对话,庆幸她依然能不停地活跃着;并且也等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