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超级英雄电影
电影《保你平安》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也是近年来少有的生活类喜剧片,是推荐观看的。
但是,电影也有“不完整”的地方,这里简单跟大家讨论一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保你平安》是喜剧电影,但属于生活类喜剧的范畴,反映的是民生和热点,相对写实,略带荒诞,却与这几年大家接触的喜剧片完全不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语喜剧片都是“开心麻花”或“假装开心麻花”的那种爆笑喜剧,走插科打诨路线,风格强调夸张,如何能走奇幻路线那就更好了。
广义上说,本片的性质有些类似当年香港电影许冠文那些市井喜剧,是建立在老百姓生活经历和日常话题的基础上。
在内地电影的范畴里,可类比的,则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站直啰,别趴下》《有话好好说》这些生活类喜剧片的风格(只是风格相似,但本片显然达不到这些高度)。再要拓展的话,就是王朔《顽主》、冯小刚《甲方乙方》《大腕》这种类型的喜剧片。
《保你平安》与这些生活类喜剧片的共同点,风格偏写实向,情节效果和电影手法,也比较贴近现实和民生,走戏谑现实主义路线。归纳起来,就是兼具娱乐属性和社会属性。
但该片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娱乐属性非常好,也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但不完整。
一起谣言引发的事件,男主角为了他人的辟谣之旅,最终找到谣言的源头,一个看似善恶有报,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在此期间,那些传谣者、在背后议论之人、那些网络黑水……在这起事件里的作用性被大大降低。
事后,(那些人)没有反思,没有被惩罚,(那些负面)也没有被揭露,只是将所有问题推到某个角色身上。
但当事人在这起事件里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甚至魏平安也差点一无所有,就没有后续了。拜托,造谣者可恨,那些传谣者呢?魏平安为了洗刷韩露的谣言,把一切都搭进去了,但那些传谣的人,在电影里只是充当了娱乐载体而已。
包括欺负魏磨砺的霸凌者们,最后只是突出了女儿的勇敢,其他人呢,一切就轻描淡写。
所以电影里这个事件过后,马照跑、舞照跳,所有人都安然无恙,这是一个只有魏家父女受伤的世界。
★从该片的社会属性去讲,作为一部社会话题事件为起因的作品,电影悄无声息的转移了矛盾关系。
这就有点像当年《误杀2》和原版《迫在眉梢》之间的对比关系了。
《迫在眉梢》全片没有坏人的出现,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保险黑幕、医疗制度、贫富差距等一些社会问题,是现实题材电影。《误杀2》在同样的故事下,将矛头转嫁到某个(坏)人身上,让对方承担一切,这就是娱乐片了。
《保你平安》也是娱乐片。
看片之前我就猜测用情感化解一切,真让我蒙对了。电影结尾是非常感人的,但U1S1,在伟大奉献精神感动我们的时候,电影也悄然转移了所有矛盾,前面提出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传谣者依然乐此不疲。这就是传说中的“欲盖弥彰”。
电影观感实则不错,但正因为社会属性的不完整,导致电影无法达到《82年生的金智英》《一次别离》那种现实深度,甚至与陈凯歌的《搜索》也有着距离。
这其实不算电影的问题,而是华语同类电影,在当下环境中的桎梏。
就像片中“偷泥”说的那样,吃个瓜而已,至于嘛。是的,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
电影是一部走戏谑现实主义的生活类喜剧,却在片中出现了超级英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该片呈现出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心态,以及寄希望于“他人帮自己完成某些事情”的普遍社会心态,倒是很真实。
就是吃瓜群众,就是键盘侠,反正最后倒霉的不是我。但当这种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则不会去选择“自证”,却寄希望于出现一个魏平安一样的英雄,能够帮自己打抱不平,而作为当事人的自己,跟电影事发时的韩露没什么区别。
人家凭什么帮你啊?
★从剧作的角度,电影其实过多注重主要角色的弧光,而忽略了配角的人设,导致戏剧逻辑性有了瑕疵。
这是华语电影的通病了,很多优秀作品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你好,李焕英》里的王琴,《万里归途》里王迅那个角色……
这些角色在各自作品里的定位都是那种为主线任务制造难度的阻力形象,但他们功能完成之后,就从故事中消失了。
《保你平安》那些负责传谣的几位也是如此,从而导致俺上面所说的社会属性的欠缺。而电影应具备的救赎、升华,甚至惩罚,都让魏平安一个人“代劳”了。
当然您会说,现实里这样的人,到最后也是没人追究的。话没有错,但作为电影剧情和故事里的角色,他们其实应该具有相应的弧光或结局。
如何解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警匪片《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主角一行人的上司(吴廷烨饰演),飞扬跋扈而且每次都给冲锋队找麻烦,特别气人但就是拿他没办法。最后怎么办?主角们在结尾任务之前,拿麻袋从后面套住上司的头海扁一顿,打完就跑,他都不知道谁干的,又好笑又解气……就这么简单。
其实《保你平安》就是缺少一个如《毒舌律师》那样的结尾。
后者结尾黄子华那段慷慨陈词非常提气的,善恶有报,人在做,天在看,你穷有理?就可以烧隔壁房子取暖?你富牛逼?法律面前没有“三六九等”(穷人含撚)……就这个收尾,也把一个漏洞百出的案件,转化成了大爽文。
《保你平安》一直在强调“人间只有真情在”,而不是“公道自在人心”。
本片最后如果加一段魏平安的深情独白,期间穿插一些情节,让金董事长、偷泥、乃至欺负魏磨砺的坏学生们,要么受到一些惩罚,要么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也有这层含义,比如魏如意,但不明显),大家一起,为建立美好世界而努力,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了麻烦找魏平安……
《保你平安》就是少最后这么一哆嗦啊!
★最后,挑了毛病,但绝不否定电影的品质。《保你平安》还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电影口碑很好,而且后劲儿应该会很大,前期热度不佳,是有着改档的因素,也有着物料画面效果的原因。
毕竟是贴近现实的喜剧片,片中没有那种大开大合的笑料或是特别养眼的镜头,一定程度使得《保你平安》的海报和预告片,效果都不行。跟电视剧有的一拼。
您看完电影就会明白,这个片子,剪预告片和做剧照是非常难的,那些笑料放在电影里,联系上下情节,是很有意思的(比如鬼屋那段),但单独拿出来剪到预告片里,就不行了(也就决定了,本片不是那种依靠对白和段子拼凑的喜剧),但你要不放这些内容吧,大家又不知道你这是喜剧片……
而且,观众对当下喜剧片是有着先入为主的既定印象,导致《保你平安》的预告和剧照海报发出来之后,被很多人误认为是那种“低俗喜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所以,大鹏“集安宇宙”系列市井喜剧片,请继续。
(《缝纫机乐队》)胡亮不玩摇滚改修车了。可惜张发财身边缺少了潇洒哥。
当你说一个女人是小姐的时候,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
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重来了!
大鹏与柳岩
从屌丝男士开始关注大鹏,当时正赶上了网络剧的兴起,这部充满了段子的情景喜剧以短小精悍深受大家的喜爱。但片子有个很大的弊病,这也是国产喜剧的一大通病,那就是低俗的荤段子与颜色笑料。在男性作者主导的喜剧作品中,围绕性与女性的笑话从来就没有少过,以一种极度羞辱性的姿态来取悦男性观众。即使是平日里看着极其严肃的禁欲系大导,在最近过年档的一部古装悬疑喜剧片中,也没有逃过这种男性高高在上的性凝视笑话。
但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再到如今的《保你平安》,大鹏在喜剧这条路上越来越温和,不张扬,去低俗化。《保你平安》讲述的就是为被造黄谣的女生辟谣,虽然说故事本质还是英雄救美性质的男子主义投射,但对于女性议题本身的讲述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力量。且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故事,自然没有那些油腻不堪的笑果,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能够笑得开心,笑得舒适。
虽然整个过程还是难掩大鹏的自恋和个人主义色彩,但难得可贵的是聚焦于小人物和女性污名化的主题。——团员@小植野
其实大鹏私下也是这样一个会为女性站出来的个人主义英雄,他现实里的“韩露”就是柳岩。从出道以来,柳岩的形象就被男性符号化,活跃在银幕中成为性感的女神。这种符号化已经根植进大众的内心,所以观众对于柳岩上位的传闻也甚嚣尘上。作为好友的大鹏甚至通过《煎饼侠》的台词来对柳岩说出:“胸就长在你身上,那就是你的特点。你不是借胸上位,你靠的是你自己”。这是去符号化的鼓励,是不动声色的默默陪伴。
大鹏不止在柳岩风光时陪伴柳岩,在低谷时亦然。在男性权力为中心的娱乐圈,柳岩当年因为伴娘事件惨遭半封杀,资源受阻。但大鹏会在有资源的时候想到柳岩,举荐其参演了《受益人》、《大赢家》等作品。其中《受益人》中女主播的符号设置跟《保你平安》也有一定的呼应,值得思索与挖掘。
总而言之,大鹏在新片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尊重以及整体尺度的把控非常舒适,相比与之前的两部喜剧作品,进步非常明显。
类型整合与电影语言
大鹏在新作《保你平安》中很巧妙地将动作类型元素、恐怖类型元素以及公路类型元素融合进喜剧。所以在这部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出色的动作戏以及飙车戏,逗趣的公路元素和恐怖与欢乐的反差。互联网+的模式与精神也在电影中体现,近几年兴起的桌面屏幕电影这次也被大鹏给玩明白了,结合中国互联网当下的直播与短视频,我们可以在电影里看到网页,短视频,直播,实时弹幕以及视讯分屏。最巧妙的还是大鹏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从开场的一段戏,用声音效果来处理影片的剪切节奏,就注定了这是一部有水准在线的电影。
大鹏较以往作品实现了飞跃,在场景调度,情节设置,甚至类型搭配都完成的有模有样。——团员@wild life
不管是见金老板的快速剪辑蒙太奇还是抢骨灰的GoPro第一人称视角,对于什么场景下该用什么镜头,都是很清晰的工业逻辑。在大鹏直播时说出要一查到底时的凝视镜头,这场直播就已经对准了我们,打破了第四面墙,从手机屏幕穿越到大银幕,鼓励了我们每一个。前后两次抽帧慢快门运用也恰到好处,第一次是在开始调查时在福利院表现事件迷离的抽离感,而第二次在解决完问题之后展示城市的人与景,则透出一股轻松的烟火气。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马的意象表达。作为意素的马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符号元,冯字的半边以及冯锵锵对马的喜爱和韩露马的头像,这个符号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连接。陵园与大师,生与死这一切都离不开神秘主义,或许有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不能细谈,但大鹏巧妙地将其投射成为符号,变成一种在电影里亦幻亦真的信念感。
白马本来是电影里的一个妙笔,没想到最后处理地也很直给,国内的创作者似乎还是对观众不够信任。——团员@MinamiFans
网络暴力与校园暴力
本片在没有正式观看之前是不会知道还有一条故事线的,除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主线之外,作为主角女儿,还有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支线。其实这两条线正如父与女的关系一样,是一脉相承关于勇气的线。我们在面对这些或冷或热的暴力中有没有勇气站住来,即使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命题。
这是现代社会下理想主义追求正义的故事,看到了好的议题,好的反思。——团员@Fairy
很多时候站出来是有危险的。虽然主角和他兄弟的故事在电影里是个笑料,但确确实实让男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绝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站出来要比站出来容易得太多。不站出来,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觉得自己不好,但我们会内疚多久呢?站出来,我们是不是要面对谣言和中伤,甚至更可怕的疏远与暴力?
我想一定是的,做个站出来的人肯定要受到伤害,不然我们也不会称这类人为有勇气的人。其实这部电影好与坏不重要,我们看完是哭还是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现实永远比电影重要,电影让我们更立体地感受爱与自由,看电影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牛班观影团分数
本期观影团共12人参与,均分7.3
@MinamiFans: 6/10 电影有一个还算不错的立意(anti口嗨怪键盘侠等等),但看完想了想觉着除了大鹏以外每个角色都是完成了各自任务后迅速退场的工具人,包括主角的性格和内心也没有更深度地去挖掘,让电影想表达的东西都悬浮在表面上,以至于看完也就看完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如同那句“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最后的特色字幕和烟花场景让电影看上去更像是一则警示广告。白马本来是电影里的一个妙笔,没想到最后处理地也很直给,国内的创作者似乎还是对观众不够信任。
@铅纸鹤: 当作给吉祥如意补个票去看的。立意很好,但剧情细分下来挺公式,类型化做得足,莫名感觉像闯关游戏。笑点不乏精妙之处,多数还是东北人生活化的打趣。拍得质感不足但似乎是有意为之
@亲切的昊子:大鹏使用了轻松幽默的方式手法讲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很符合当下,但也流于表面,稍微深入挖掘一下电影会立即上升一个层次,绝不会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正义战胜邪恶的喜剧公式电影。
@wild life:7.5/10 三星半,多半星给配乐。大鹏较以往作品实现了飞跃,在场景调度,情节设置,甚至类型搭配都完成的有模有样,将韩式犯罪片的逻辑通俗化,喜剧化,但题材本身的严肃性并没有削弱分毫,让整体风格都散发着都市武侠片的风格,路见不平,我就真的拔刀相助,如果这么看的话,片中逻辑不通的地方就通顺了。 当然这片子还是会有人觉得大鹏过于算计,运用社会热点议题为自己打造了一场浪漫的“英雄救美”壮举,可能这会是非常大的硬伤,以及大部分演员的表演风格都有点脱节,没平衡好正剧喜剧的分界线,不过整个戏对谣言和当下吃瓜风气的呈现还是非常真实,彭飞的配乐总算配出他的正常水平了,听着很爽,与情节配合度相当高,非常不错。 总的来说是最近不错的观影选择了,结局非常有意思,魏平安和女儿为了正义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坏人却毫发无损,我陷入了沉思
@Morning: 两星。虽然好笑很重要,但是这里面的这个价值观太有隐蔽性,可不可以再真实一点。落在韩露身上的身份认证,不应该只是大鹏所代表的的某种精神胜利,全世界都在拍摄ta不是ta,ta无法被定义的身份消解电影,但我们这里是靠一种价值观上的食物链去自证,韩露并不扑朔迷离,今天她的墓地是她自由的选择,即使是坐台也不能被挖,当然这是另外的讨论了。电影几乎没有真实或者更具备厚度的场景,陵园不是陵园,和尚也不是和尚,密室是为了展示给观众看,直播是情节工具,见X总更是悬浮得要命,学校要以霸凌去增添戏剧性,这些场景都帮助了大鹏的电影更有笑果,但是我不喜欢。宫部美雪的《火车》是一本讨论她不是她,她是谁的经典作品,男主在寻找她的过程中整本小说所反映和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阶级、观念等等变化,我觉得是做这样的公式电影可以好好借鉴的。
@叶底藏花:7/10 你愿意为萍水相逢的人做到何种地步。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是好看的,笑点和一些动作元素的加入不会让观影过程乏味。切入的角度也很当下,谣言的传播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正应了那句辟谣跑断腿。但全篇看下来感觉到平庸,只是抛出一个议题让我们跟随主角去看辟谣的整个过程,很现实但也很浅薄,就像高赞短评说的为被污名化的女性辟谣的途径只是还她清白,不去深挖为什么女性会遭遇到这样的谣言。当然可能大鹏志不在此,他可能只是想拍一部有现实表达的好看的电影。人物其实也没立起来,也就失去了情感的力量。可以看,但没必要。
@负一级特工: 7.1/10,很难想象现在大陆非主旋律的商业片是大鹏在撑着,但他确实做到了。在充足的有笑有泪上还能做到一定的社会议题表达,虽然有理想化的一面,但这里放的666烟花要比《人生大事》中的骨灰烟花动人百倍。
@小植野:7/10 像是为了满足大鹏自己的空想凑出来的一部,在类型化堆叠下还是完成了自己的表达,虽然整个过程还是难掩大鹏的自恋和个人主义色彩,但难得可贵的是聚焦于小人物和女性污名化的主题,而且以谣言为引子,一个大谣言下牵扯出数个小谣言(钢笔,入狱,骨灰),然后在与女儿的双线叙事呼应下,在前期不知情的情况下互相鼓励,塞进了社会议题和各类网络流行元素(热搜,直播,论坛),时不时还有“法外狂徒”各种乱入打破规矩下正经的滑稽感(前期各种抖机灵的笑点也依然存在),但还是能看见一种笨拙的、执拗的追求,值得鼓励。
@大宝鱼:电影最打动人的点在于大鹏饰演的魏平安无惧上司的压力、亲人的冷眼、社会的质疑和资本的胁迫,毅然决然地选择为一个没有亲人在世的逝者讨回公道,可以说他做的就是无用功,但是做无用功不代表没有意义,对于魏平安来说,一个无辜的逝者的清白比什么都要来的重要。诚然,电影的人物设定势必会激起观众的反感,但是反观一些成天龟缩在安全区只会为屌丝意淫提供素材的喜剧,大鹏还算是有点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的,即便是有些直男的惯性思维在里头也不是不可以原谅。
@mdr skywalker: 9/10 更像是一部直击现实社会弊病的武侠片。Do what you think it is right。
@Fairy🍒:“当你说一个女人是小姐的时候,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 真·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这是现代社会下理想主义追求正义的故事,看到了好的议题,好的反思。却还是说服力不太强,我挺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韩露的故事,但她更多的沦为了一种符号。 整体来看,这是一部标准的“有笑有泪”式正能量作品,风格有点土,也可以说是接地气吧,大段的直播元素不太喜欢,密室逃脱部分有笑果,但也太多了,过分追逐流行热点,就会失去了电影感。 最后,我会被每一部电影的烟花场景打动,这部也是一样。
@理易封:尬点不多已经是当下喜剧片最大优点了,而且还套了一个当下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大鹏确实脚踏实地又迈一步,可乐这个点还挺好的 。
显而易见的是片子槽点也是非常之多,但在当下现有的电影环境以及整体喜剧水平来说,《保你平安》还是一部值得花钱走进影院放松的周末选择之一。
非常感谢能够看到这里的各位,喜欢的话不要忘记点赞转发收藏,敬请期待下期周限定!
本来大概值三颗星,要不是豆瓣上打的7.9分我才不会花钱去电影看这种“逻辑不通,剧情简单,要演员没大演员,要场景没场景,要大制作没大制作,至于搞笑,也就几个点”
我说怎么影评清一色五星呢?原来是很多人通过点映免费看的,然后为了完成任务写的影评。我真服了,到底是刷了多少人才刷到7.9分,就不得而知了。如果真要杠,也有很多小制作小演员,剧本出色,演技出色,摄影出色的电影。
至于这电影到底值不值得7.9分,相信你们去电影看了以后再和同样7.9分左右的电影做一下比较,就知道大概也就值5点几,6分左右的水平了!
没想到豆瓣的评分如今这么不公正了
题记:鉴于总有精神股东留言diss融梗的说法、更换了原“论融梗的高级方法(非贬义)”的标题、直接一些、标题澄清
看了点映场的《保你平安》、去年改档后赶着年后这波“清库存”上映、看预告觉得应该不错、看完确实喜欢的
主线故事概括起来就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想要探讨的社会议题包含了网暴、校园暴力、以及“好人一生(是否)平安”…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融梗电影:直播、密室逃脱、饭局闲话…但因为剪辑逻辑和节奏、不会让观众觉得在“偷懒”、反而产生一种现实生活的沉浸感
个人很喜欢的情节有几个
平安的女儿撞见同学栽赃、先是沟通对方去和老师自首被“警告”、最终决定揭发后被对方实施暴力、而栽赃别人的女孩的动机是:她家里条件好、看她不顺眼
这几乎暗合了主线故事网暴造谣者的动机:为了在贴吧攒什么阅读值…
“犯罪”的动机往往比罪本身更值得被关注、而普通人的恶有时就是“一件小事”滋生而出、这样的演绎更贴合人性与实际生活
至于喜剧的部分、一些金句和一些“名场面”(冰鹏之吻)、一些命运的巧合、一些隐喻则提升了影片的电影感
普通人活着、要不要选择做个好人、选择背后的代价、互联网社会好好活着的方式是“不要脸”保良心?
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关于大鹏的创作者表达、整部影片他都把这东西都藏得很好、直到最后一刻“任性”了一把、却让人觉得并不过分煽情
保你平安、多少有点魔幻现实主义那味儿了
不管咋说、大鹏懂大部分观众、且努力走过去并坐在他们其中
引言
没有否定这部电影。我的讨论前提是它已经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的一些遗憾。从《吉祥如意》到《保你平安》,包括大鹏其他导演的电影,时常会给我一种「找到了一个好选题,但被其视听语言上的讨巧、圆滑而牺牲了更有褶皱的探索」的感觉。一部好的电影经得起批评,《保你平安》的勇气、现实关照,和它本身是一部有明显局限的电影并不矛盾。大鹏的电影创作,底色是「讨巧现实主义」。
原文:
大鹏的电影总给我一种「讨巧现实主义」的感觉。不怀疑他反映现实的勇气,他对于小人物的关怀,但他的电影从选题角度、叙事模式到回避的方向,都会使那种真诚感和对现实的反映混合了盐渍般的油滑。你说他不真诚、不勇敢,他确实比大部分国内电影同行都更聚焦于当下的现实议题。你说他足够严肃和深入去探讨,他又总是回避掉更复杂但值得探讨的部分,回避掉能够指引观众进行深切思考的方向,而是用「开心麻花笑点模式」、「大男孩武侠片心理」与「好人有好报」正能量结局做了一个混合,美其名曰人间有善意,让观众不用那么沉重,但无论是从电影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公共议题探讨的角度,这些都让大鹏的电影勇气可嘉,又浅尝辄止。 比方说《保你平安》,大鹏饰演的小人物出于正义感要为一个女生证明清白。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女士韩露被造黄谣,一个没见过她的人污蔑她是坐台女,谣言越滚越大,她死后仍被人玷污清白,甚至因此有人要把她迁出墓地,大鹏与她萍水相逢,但知道她裸捐善款的举动,觉得她是好人,要为她讨一个公道。另一条线是大鹏的女儿,在学校目睹另一个女生污蔑同学,她看到了真相,可是加害者威胁她,如果她敢告诉老师,就会把她腿上有大片胎记的事情说出来。 两条线都跟「清白」有关。内核是「我知道一个人被冤枉了,要不要为TA讨一个公道」。附线呼应主线,暗示「如果今天我袖手旁观,有一天我的亲人,或者身边人遭受冤屈,又怎么能相信会有人挺身而出?」 所以是一个当代武侠故事,感动中国小人物版,大鹏也讨巧地加入了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的角色。大鹏试图探讨造谣者、传谣者、受害者、目击者、路人、法律程序维护者在此类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主线,一言以蔽之就是男主角为女士讨一个清白的公道,为了他相信的真相与正义绝不放弃。这个叙事思路正确也直白,很容易让观众共情。但更复杂的议题因此搁置了——如果,这个当事人真的是坐台女呢? 如果,她有过灰色职业,但她同时也做了好事,她也遭遇到了网络暴力和更多子虚乌有的谣言,那么她的公道还值不值得捍卫呢? 电影在人物设定上就绕过这个问题了。因为韩露是清白的,她的职业也很清白,观众很容易就能共情,觉得为她伸冤是理所应当。 电影也试图通过一些台词找补,比如王迅的角色跟主角魏平安说韩露是坐台女时,魏平安说:“埋咱们这还不能有道德瑕疵吗?”主创对这个问题是有他们的回答的,可惜在电影里它是一个被潦草交待后绕开的议题,它没有得到深入呈现,主线就回到当代「救风尘」了。 这也不是《保你平安》的孤例,受害者需要是清白的才值得被拯救。两种典型叙事:「妓女」是「爱国」的;「坐台身份」是「子虚乌有」的。救风尘的,该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男子汉。他会舍身去命,为了自己的爱人和女儿。这很家庭,很武侠,这是一种正能量型的当代大男孩叙事。一种保守的善良。 正如同《满江红》里的瑶琴必须要是烈女且贞操没有被损害、《梦华录》里的刘亦菲也得是良人,而《保你平安》里的韩露在职业上也要求是清白,她们被拯救、被歌颂、被讨回一个公道,前提是她们是「贞洁」的,至少在「职业」和「身份」上是正确的,没有灰色地带的,在这种拯救背后,何尝不是另一种贞操观的暗影、一种对于身份的严格甄别(与赋予她们公道的区别) 然而公道之所以为公道,就是因为它是一视同仁的。真相之所以为真相,值得人去追寻,就是因为它是真相,不因当事人意志、身份,更不因其贞洁与否而转移的真相。 所以,《保你平安》本来更值得探索的议题,是谣言背后的那个贞洁暗影,是公众如何一边要求真相、正义、反对网络暴力,一边又加入到网络暴力的行列,一边捍卫道德主义,一边又做着非道德的事,但主创讨巧地把它绕开了,放在了更安全、大众更可以接受的范围。我不确定这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审查的,但主创之前的《吉祥如意》也有类似的问题。拍伪纪录片,解构感动,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暧昧的是,当主创呈现当事人家人在镜头之外的表现,拆解一个中国式沉重感动故事的时候,主创是否敢于呈现自己的虚伪、投机、复杂和内部的分歧呢?这种勇气是不对等的,代价也是。所以这种伪纪录片的悖论是,看上去你是真实的,但你永远做不到公平的、等量的真实。只要摄影机背后有人,有人决定了怎么剪辑,它就是在某种意志下主导的戏剧。 成就大鹏的,是这种「讨巧现实主义」,而阻碍他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也是「讨巧现实主义」。
《保你平安》的核心问题恰恰在于,它害怕引起观众的「不适」。它需要在人设上保持韩露的清白,要让魏平安千方百计证明这个清白,因为这是一种不会引起「不适」的叙事,它相当正确、明亮、主旋律,不会冲击到观众内心真正灰色的地带。但是如果要深入探讨「谣言」议题,一个创作者是需要面对主流观众的不适的。它关乎几个问题: 1、「造黄谣」和「谣言」等同吗?为什么网络暴力的制造者针对女性喜欢「造黄谣」?我们在网络上常见的,毁掉一个女人的方式,就是诋毁她的私生活。私生活开放的男人不会遭遇太多指责,但是一个女人被戴上「淫乱」「放荡」的帽子,她就会遭遇无尽的网络暴力,甚至这些羞辱她的人也包括在看电影的时候潸然泪下,觉得「造谣」不对的人。而这背后暴露的是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持续千年的「贞洁」观念,是社会对于女性比对男性更高的道德要求。 《保你平安》把韩露设定为一个职业和生活作风上清清白白的人,为这样的人伸张正义,丝毫不会引起主流观众(包括曾参与网络暴力者)的不适。但是生活中更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当一个人并不完全符合主流期许,她的做事风格不容于主流范畴的审美,就遭遇到网络暴力和被制造谣言的情况。这种「不符合主流期许」,不等于「错」,她可能只是性爱观念更加开放,或者从事并非「公务员、教师、程序员」等等这样主流认为很「正常」的职业。当一个人被界定为「不正常」,她其实是更容易遭遇暴力和羞辱的。但是,《保你平安》在人物设定上就绕过了这层议题,因为韩露就是一个「正常人」,她的职业和生活作风在主流看来都是「正常」的,所以魏平安是为一个「正常人」讨公道,一个主流认为不会有任何瑕疵的人。 而这就是电影可惜的地方。因为它放弃了探讨,一个不「正常」、不满足「主流期待」的人,当TA面对网络暴力时,TA自己和为TA辩护的人都会面对的更复杂的情境。倘若电影敢于拍出来,这时候,就连观众因此产生的反应,也是电影发生的一部分,是更能够刺痛观众和引起对议题深入探讨的部分。 《我们与恶的距离》《正义回廊》都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就连最近上映的、偏商业性质的《毒舌律师》也有。所以我不觉得用「讨巧才能过审」而回避一切问题。更何况,即便界定创作者是为了「过审」,那提出这个话语的观众也意识到,原来为不「主流」的人辩护,比如为一个有灰色地带的人辩护,它是不容易过审的。那制造筛选网的人在害怕什么,观众又害怕什么呢?不是说好要严肃反思网络暴力的吗?为什么反而不敢呈现遭遇网络暴力更普遍、更复杂的那一类人。而这一点,确实也不仅仅是制作方本身的遗憾了,而是平台和社会观念上的,它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2、也是这部关于「谣言」的电影,所无法深入探讨的(在这方面我不认为是电影的问题,而是因为社会观念与平台尺度,使得议题无法展开的问题),那就是——谣言真的都是有害的吗?谁来界定谣言?如果一个人出于正直而传递一条消息,事后却被定性为谣言,那这种情况我们又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绝非吹毛求疵。因为这个自媒体普遍、热点发酵只需要几个小时的场域,我们就身处其中。比方说,一个热点事件出来,有明确的受害者和加害者,二元对立叙事,这时候观众出于正义感转发,事后却证明真相不是这样,热心转发的观众,因此苛责他们制造和传递谣言吗?可是如果有一些事情,没有在第一时间引起公众注意,就会石沉大海,而潜在的受害者得不到正义、加害者逍遥法外呢?这个时候,你真的能站在理性制高点说,大家不要那么激动,不要传谣吗? 这种绝对理性叙事看起来正确,恰恰忽略了一件事情从发酵、被看见、引起公众讨论、有关部门介入、事实核查,身处其中的人是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对于真相的追查也经常是伴随许多次试错的。但如果一开始就不允许人试错,冒着「这条消息未必真实,但传播它,有可能救助一个人」的风险,事情就传不出去,被压迫者依然被沉默。 所以,这又是「谣言」议题更幽微的地带——谁来界定谣言,裁定哪种谣言有害,哪种谣言是公共传播中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设想这种叙事——如果一个人为另一个人伸张正义,结果他反而制造了谣言呢?这时候你对他的同情会减少吗?但如果他不这样做,他不能达成那个他心中的正义的目的?这就是一个关于目的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讨论。 所以,我不怀疑《保你平安》的勇气和关怀,但无论是探讨「造黄谣」还是「谣言」,这部电影都选择了浅尝辄止。
呃,修改一下,突出一下我影评的重点啊。
————————————————————————————————————
评论区有朋友想证明冯总这个人物是符合逻辑的,可是要是想去解释想去找理由,哪个人物能不符合逻辑呢?但是没有意义,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和环境只能是堂吉诃德和风车,一个可笑的自诩骑士的人对抗他脑子里虚构的敌人。
当然我对堂吉诃德并没什么意见啊,我还是尊重他的精神他的理想,他的正义感,但问题是堂吉诃德看到的不是现实是幻想。
我的评论区回复: 首先舆论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这个电影要探讨舆论这个问题,但全部浮于表面,每个人(除了主角和与主角站在同一条战线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居然都是几乎一样的,这就很搞笑很符号化。 鲁迅在写人言可畏的时候写:“读者看了这些,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的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这是“三人成虎”这个现象背后的造成这一切的人们的心态。 但是这个电影,他把所有人都工具化了,你根本感受不到他们的想法,电影里的人只是传播谣言的工具,只是为了衬托男主一腔热血的工具,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想要去传播谣言,他们这样做背后的心态是什么,一个董事长和一个打零工的和宠物店店员居然对这个谣言持一样的态度,和当事人亲近的人和毫不相干的人居然也持一样的态度,这很离谱也很无趣。 所以重点根本不是角色蠢不蠢,重点是角色背后的逻辑根本就不通不自洽,角色也根本立不起来。
而且事实上就算是表面,舆论也并不是电影里描述的那样。所以我才说这完全是“虚构的现实”和“虚构的敌人”。
舆论这个话题确实很复杂也很值得探讨,进入互联网时代尤甚,但是仅仅描绘到这种程度实在说不上什么立意深刻。
————————————————————————————————————
原回答:
关于这部电影:
首先他不好笑啊首先!当然我不好说他完全不好笑,而是他的笑点和剧情是割裂的。我对黑色幽默甚至地狱笑话的理解是把残忍的黑色的现实用笑话表述,而不是在讲一个看似很黑色的故事的时候来点无厘头笑料就能叫黑色幽默啊!
其次怎么会有人觉得这个主题很深刻呢?就人言可畏难道不是鲁迅在阮玲玉死了的时候就写过的东西吗?只能说进步的地方在于互联网+人言可畏。
当然我不是在鄙视这个立意,只是就算是这个主题他也没写好。故事里的人物都非常非常非常的扁平,仿佛世界上都是一种人。很多人都是那种扁平的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是工具人,比如托尼还有徐江那个角色。有没有可能大众舆论的构成至少要有三种声音:“赞同的”,“无视的”,“质疑的”。人群被描绘成了无脑的传播谣言机器,我很难觉得这是在讨论舆论。
特别是冯总这个人物尤其奇怪,一开始我以为她并不关心自己的弟弟只在乎家族的名声,因为如果她在乎她关心她弟弟的话怎么会连交往那么久的女友是什么人都不了解,就听了完全没有没来由的风言风语就坚信韩露是坐台小姐。所以我一直以为她是不在乎她弟弟只在乎舆论。但到后面弟弟的骨灰盒被抢,她作为一个身居高位可能每天还日理万机的那么一个人,居然【亲自】而且连保镖都不带一个的追到一个手机信号都难找的偏僻地方。那说明她就是很在乎她弟弟。那只能是她蠢,就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但为什么作为一个女性高级领导,居然会【蠢】,就很离谱。
蠢的不止冯总,还有那个栽赃嫁祸校园欺凌的小太妹。拍暴露胎记的视频……这到底有什么的????虽然确实人家小姑娘是对胎记这件事很在意,也天天穿长裤掩饰胎记。但是她觉得这个视频流传出去会被攻击的到底会是谁啊,到底是对谁有好处对谁有坏处啊??是搞校园暴力的小太妹还是被欺负的腿上有胎记的正义小姑娘??
其他一些很主观的感受我就不说了,总之就是再接再厉 啊。
结尾挺有意思,造谣的拘了7天罚500,辟谣的15天欠十几万。
怎么说呢,就是这电影如果是外国的,大鹏是白人 宋茜是黑人,放在《绿皮书》那届就坐地拿小金人了
结尾有扎实地被感动到,平安哥的所有坚持,伴着毛不易唱的祝你平安,让我的眼泪也一股脑儿的出来了。大鹏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蜕变,每一点进步,说易行难,这次必须5星好评!
“当你说一个女人是小姐时,不管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
特别喜欢!大鹏的每一部都有明显进步,这部是他商业性和作者性平衡得最好的一部电影,是当下理想的“先把片子拍好看,然后也有一点表达”式电影项目。片中的嬉笑怒骂、讽刺的很多现象都让我感同身受。李雪琴和马丽的戏份最好笑,能看出每一场戏都有用心琢磨怎么能呈现得更好玩。结尾猝不及防一个暴击,放完片其他人都走了,我坐在影厅里哭了十分钟(先不剧透为什么)T T 这片剧本好、制作好,这一年过得太不容易了,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需要开心,需要治愈。海南电影节开幕片放完,剧组还在海边放了烟花(片中有相关情节),有心了。希望那些我们想念的人都能看到。
#4thHIIFF# 大鹏真的越拍越好了。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再到这部,一直在诠释平凡小人物的心境。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完美的人,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坚持捍卫着什么。魏平安这个人物的底色是有些悲凉的,有过所谓的人生“污点”,学历不高,做着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生活的面子光鲜亮丽但里子可以随便凑合。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会去帮助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去追求一个没人在乎的真相。某种程度上,这是他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或许执拗笨拙,但却有情有义。再次响起《都选C》这首歌,既是缅怀老友,也是旧戏新唱。就像歌词唱的,一个固执的不被世界理解的“卢瑟”,却有着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所以最后那场极具情感渲染力的戏会那么动人,全世界都在笑,他却哭了,因为他总算看到了,这个世上,也有人在傻傻地理解着他。他很孤单,但他并不孤独。
白马虽是好意象,可是坐台小姐也没有惹任何人
看完的感受就是酣畅淋漓,最后被可乐梗感动到了。大鹏真是聪明,讽刺喜剧,商业类型。亲情友情除了爱情所有情拉拉满,还有陌生人的善意与恶意,校园霸凌网红现场等等。元素之多,但放在一起和谐圆满。两个细节,乔杉修车时的背景乐是都选C,还有最后爱喝可乐的潇洒哥。蛮值得在商业层面成功的。
如果坐台小姐去世了,请按照合同法(而不是贞洁),依法deal with她的坟墓谢谢..
就算是真的坐台小姐,坐台赚的钱全捐给福利院了,这还不高尚吗??
腿上的胎记是女孩的软肋,乌有的传言是掘墓的铁铲。裤脚向下一寸遮不住审美的霸凌,棺椁移走一格破不掉信息的茧房。这时代多得是为流量胡说的嘴,因谣言蒙蔽的眼,却鲜有不凉的血和求真的心。冰可乐不凉热血,总抱怨直播间没人送出烟花。前方拦路的白马为不舍的爱牵线,江面盛放的烟花祝侠义的人平安。
之前在muji打工,遇到一个爸爸,一口气买了47支笔,开了发票,问我能不能在发票后面给他写这些笔购买于哪里。他说,他女儿班上同学丢了一支笔,号称家里人从日本买的,国内买不到,刚好他女儿之前在muji买了支一样的,班上同学都说是她偷的,爸爸想给女儿挣个公道!抹黑一个人很简单,一张模糊的图、一条朋友圈、一句话就够了,但是要证明一个人,真的太难了!善良的人,祝你平安!
有点动人,感觉是大鹏送给柳岩的一份礼物,也是这个没有反派又处处是反派的世界所需要的,一种没什么大用的浪漫的义气。
你能看到大鹏导演确实尊重喜剧片,并受到了社会派类型片的启发。当一个严肃主题出现在喜剧中,便有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英文名“post-truth”(后真相)完全概括了主题,虽然是2016年《牛津词典》才有的新词汇,却是一种在八卦圈和社交媒体早就存在的事实,电影以通俗化手段对这种现象予以善意的讽刺。本质上,网络(传谣)暴力和校园暴力没有区别,用父女线紧扣同理心,互为镜像。开场就用脏车洗白白,迅速建立起基调,戏剧起点是从流言的后果往回捋,找到根源,各阶层的吃瓜角色贯穿起谣言的两极。当你听“Tony”时,已经是“偷泥”了,在喜剧中是错位叠加误会,是听说的错位引发的误会。大鹏态度硬朗、网感十足,又从喜剧中延伸出新的温情。喜剧的内核就是悲情,大前提还是朝着一个好故事的目标努力,故事是大于喜剧的。
李雪琴,天然感演员。
立意很好,但只是浅浅摸到了边缘。一个女人要足够清白足够高尚才会被允许葬在男友旁边,本身这件事就很荒谬,通篇主角也只是为了帮她澄清谣言而奔走,从未想过女性是否可以挣脱这层枷锁。
看这个电影最大的疑问,如果韩露真的是坐台女,她死后就可以被挖坟墓吗?
大鹏难得的是一直在进步,这一点不容易。
#4th HIIFF# 开幕片。7分。把片子当成武侠片来看就全捋顺了。无论是稍嫌不足的主角人物动机,以及有些无来由的诸多桥段,放到这个类型(而不是喜剧)里就特别通畅。全片为男主一人作配,人物形象算是立住了;女儿副线其实也只有一小半成立(父女关系是可以的,其余的也太潦草了……)。片子英文名叫”post truth"算是个亮点,视听上对社交媒体内容的运用其实可以用得更有想法一点。无法审判吃瓜群众的时候,就只能找一个肉身代表来审判,同时也就把群众责任赦免了,这角度,啧啧。另外也是头回见到“司法量刑字幕卡”之后还有重场戏的,这也算个视听语言新进展吧哈哈哈。
关于韩露如果真的是坐台小姐应不应该被挖出来这件事,开篇魏平安和墓地经理吵架已经给了创作者的表态。魏平安质问祁经理:坐台小姐怎么了,埋咱这的人不让有道德瑕疵?别老模糊重点了吧?真不知道是看不懂还是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