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第一集,好无聊苍白的剧情啊,为什么女主会对陶俑幻视幻听?这编剧搞得女主精神不正常一样……
选角也好有意思,记得以前北京台专门去北舞采访白百何老师,老师对她避而不谈,最后不得已才说“没有好的造诣,比较平淡”……
从这评价看出来她在舞蹈上也没有什么天赋和成就。就这水平,剧播出当天,还有n个营销号带话题#白百何跳舞很丝滑#……真敢说啊……
哈哈哈哈哈,这剧可千万别让她以前舞蹈老师看到,不然给心塞死了。
到底是谁还在电视圈捧白百何?救命,出过手指事件,离婚还秀恩爱,堪称女版陈赫,(哦陈赫也在剧里啊,搁这叠buff呢)还能在圈内源源不断有资源…连献礼剧都有她😅…娱乐圈演技好又有舞蹈功底的女演员可不少,随便列举一下,毛晓彤热依扎陈数李一桐都比白百何好看,演技也不相上下。拜托资本捧人看看脸好吧?
连刷2遍《我们这十年——热爱》篇章,又笑又哭,思绪万千。
一条条弹幕从屏幕上飘过:新疆好美;除了不包邮没毛病;好想去新疆工作和生活;新疆人真可爱;泪目了。
张雷为了混一个正式教编,从南京来到了三千多公里以外的伊犁察布查尔县加尕斯台镇中学,成为一名体育老师,教当地学生踢足球。
风景很漂亮,乡亲们很淳朴,孩子很可爱,羊肉很好吃,但是,学生名字很难念,晚上蚊子很讨厌,物质条件很艰难,虽然比《山海情》里的得宝好太多。张雷待了一两天就想逃跑,校长很直接地说如果想走要提前说,别等跟孩子混熟了才走,那样会伤孩子的心。
是啊,镇长、校长、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内地来的老师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待了平均不到3个月就离开了。可他们还是期盼着张雷能留下来。镇长画大饼+孩子们的真诚,张雷不情不愿地留下来了。张雷带领孩子一步步实现梦想,孩子也让张雷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们算是互相成就吧!
决赛之前因家长阻挠,球队解散,张雷准备离开,镇长带他去看山,张雷说风景真好,镇长却说:我恨不得把这山都铲平了,山把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同时也把我们变成了井底之蛙,山外面的人不愿意走进来,山里的人也不愿走出去,可是车轮滚滚,日新月异,一不留神就会落伍,我迫切的希望更多人走进来带我们走出去,从思想上走出去。
一切,都是因为热爱!张雷留下了,他带的很多学生考入内地名校或者进入正规足球俱乐部。
如今的新疆变得越来越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许多许多的张雷走进来,留下来,为新疆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支教老师,扶贫公务员,铁路建设者,对口援疆企业。。。谢谢你们,同时也致敬每一位为新疆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除了踢足球,还有很多事情,比如:镇长强力推广无人机喷农药,维族老乡们从不信任到接受新科技;两族学生发生矛盾,少数民族小朋友带着羊羔、西瓜等礼物主动上门道歉;孩子们放学回家要帮助父母挤牛奶、干农活;晚上下雨,孩子们悄悄给张雷送被子;镇长一家和张雷参加维族学生姐姐的婚礼,载歌载舞的婚礼神圣而美好;老爷爷夜里开着三轮车替路人照亮。。。
这,就是可爱的新疆;这,就是我一直惦念的新疆。
到了新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辽阔,一个若羌县的面积相当于2个江苏省;到了新疆,才知道瓜果有多甜,哈密瓜比阿克苏苹果还甜了两个库尔勒香梨;到了新疆,才知道老乡有多淳朴,挂在枝头的杏子和葡萄随便吃;到了新疆,才知道羊肉有多好吃,即使不放任何调料,清水加盐炖煮就出奇的美味!
————
昆仑山脚下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我也算半个新疆人。
记得小时候,维族老乡的后院种了许多棵杏子树。每年春天,杏花如约开放。为了闻花香,晨起上学、晚上放学时总会心甘情愿绕远路经过那些姹紫嫣红的院子。数枝红杏出墙来,让人忍不住想折两枝带回家。
等三月过去,等四月过去,终于等到五月底,杏子熟了。黄澄澄、油亮亮、沉甸甸的杏子压弯了杏枝,海拔不算高的孩子踮一下脚尖也能够到。
如果被杏子的主人看到,你猜会怎么着?哈哈,他会拿一个塑料袋帮你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地方流行起了蔬菜换水果的戏码。汉族人用自家菜园里的西红柿、辣椒、茄子、白菜去维族老乡家换水果,双方各取所需,很是和谐。
维族老乡非常慷慨,无论你带去的菜是多是少、是不是他爱吃的,他总会欣然接受,然后跟你说:“杏子嘛,随便摘,随便吃,但是嘛,不要浪费!”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们都时时刻刻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珍惜每一粒米饭,珍惜每一颗杏子,在这一点上,恐怕许多人都要自愧不如。
进入杏园,大人摇晃杏树,不需要多大力气,杏子便能落一地。孩子们一边将杏子捡到竹筐里,一边往嘴里塞着。杏子个大皮薄,肉丝少,汁水多,轻轻一咬,只觉满口酸甜。
直到所有牙齿被酸倒才肯罢休,摘些杏叶把竹筐里的杏子盖好。大人坐在树下乘凉,和维族老乡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小孩则在杏林间欢快地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那该是最惬意的夏日时光吧!
后来上了初中,拼命学习,考上内高班,和同学一起先坐大巴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滩经过24个小时到达乌鲁木齐,培训一周,再和全疆各个民族考上同一地方的学生坐绿皮火车晃悠60多个小时到北京。
四年高中,和当地学生混编在同一个班级,他们经常会好奇地问:你们是骑马和骆驼上学吗?新疆沙漠有多大?新疆人上班用不用电脑?馕是怎么做的?古尔邦节就是春节吗?阿达西、亚克西是什么意思?我们总会认真解释每一个问题,想把新疆的各种好都告诉他们。
再后来去南方读大学,毕业后工作,兜兜转转了几个城市,就是没有回新疆。在就职的公司里总是会时不时地跟同事聊起新疆,告诉他们新疆有多美,有多少好吃的;团建的时候给大家做新疆大盘鸡、新疆抓饭,平时用烤箱做了烤包子,朋友寄来的馕、风干牛肉、干果也带给大家分享;向大家推荐麦趣尔牛奶、天润奶啤、香巴拉牛肉干等新疆产品。某种意义上,作为故乡的逃兵,我也只能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对新疆的热爱了。
无论是影视剧影响还是本身魅力无限,总之,新疆成功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如果西藏是一种病,不去治不好,那么新疆就是一种瘾,去过戒不掉!
最近一次回新疆,是2018年。
街边烤羊肉串的香味依旧迷人;
刚刚路过的那个姑娘和哈妮克孜一样好看;
馕铺大叔给馕按花纹的时候认真得像是在做一件艺术品;
水果摊阿姨切了一块西瓜送你,说是免费品尝;
带着花帽的小巴郎笑着说:“你好!”
哈哈,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你看这西北的人间烟火,多可爱。
落日极其瑰丽,恍惚间,想起自己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和这里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比起来,竟是如此的浅薄。
喜欢你的雪山和融水,喜欢你的草原和野马,喜欢你的大口吃肉和大碗喝酒,喜欢你满街的乡音......
可是,明天的明天,我又要回到魁梧高楼间,做一颗了无生趣的螺丝钉。
新疆,永远牵挂,永远祝福!
——
可爱的人,谢谢你读到了这里,看完《热爱》,我想你会有冲动去新疆旅行。如今,无论是自驾还是飞机火车,去北疆南疆都很方便,堪称奇迹的和若铁路已经通车了,沿线一站一景,坐火车就能领略楼兰古国、天边小镇风光、大漠孤烟直……
如果有机会去,请记得以下几点哈:
1、在当地问路,听欧的音调判断远近,欧呀哒表示100米内,欧~~呀哒,表示1公里以内,欧~~~~~~呀哒,表示10公里及以上😂
2、买水果或牛羊肉,老板说的价格都是一公斤的价格;
3、在清真饭店吃饭尽量别剩饭哈,吃多少点多少,抓饭、拌面等一般都可以免费加米加面,绝对能吃饱;
4、如果是夏秋季节去,记得带长袖,早晚温差真的大;
5、如果想在同一天看2次日落,你只需要在2小时内从哈密飞到喀什;
6、当地人的疆普听上去有点凶,但绝对没恶意,听习惯了就是羊肉串味普通话😂
7、必吃美食:椒麻鸡,马肠子,油塔子,薄皮包子,面肺子米肠子,烤全羊,缸子肉,肚包肉,胡辣羊蹄,刚出锅的馕和烤包子……不能说了,饿了😂
……
电视剧里展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去到当地总会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呀!!!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
不止好看,还接地气。
《唐宫夜宴》又火了,这回是白百何新剧《我们这十年》第一单元推动的。
舞蹈编导陈冉,天天在河南博物馆里,守着千年前的唐俑不说话。
保安受不了,一口河南话,来赶人了。
这就是白百何饰演的陈冉最平常的生活状态。
一个舞蹈编导,天天去博物馆,她美其名曰,是在和千年前的舞蹈同行对话。
那些唐俑都是唐朝的舞者,一个个活泼灵动,身姿绰约。
难道,她创作出来的《唐宫夜宴》灵感就来自于此?
还真是!
河南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原大省,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故事。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爆款舞蹈,最初的灵感就来自河南省博物馆里的唐俑复活!
当初赶陈冉走的保安没想到,这个影响他下班的女人,竟让河南博物馆迎来排队看唐俑的年轻人。
因为出圈的唐宫夜宴舞蹈,吸引了太多年轻人。
他们都来看博物馆看复活的唐俑本尊。
陈冉创作的舞蹈,最初名叫“唐俑复活”。
不过,唐俑复活的版本是传统的优雅美女版。
我们听过博物馆奇妙夜,也知道很多博物馆复活的人物。
可让唐俑复活,成为一支吸引人的舞蹈,并不容易。
正如陈冉初创作品获得的评价,
“脑洞很大,但美得不突出,如果和北上广的舞蹈比美,不一定能赢。
既然不能赢在美上,那只能比出奇”
陈冉又去看望唐俑同行了,想从她们的故事再找灵感。
有位唐舞蹈女俑的故事,像杜甫的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这位唐朝女舞者,曾是官员的宝贝女儿,却因家中生变,远离家人,流落世间。
她在宫中跳舞,只为见到亲爱的母亲和姐妹。
陈冉的《唐俑复活》想说是舞者的孤独漂泊和美丽。
可是,这种悲剧美在古典舞中,很常见。
唐俑复活,有灵魂有美感,却还需要突破。
既然第一次的灵感来自唐俑,那么第二次也可以。
陈冉已经找到了这支舞的魂,讲述千年前唐朝舞者故事。
再找一些新的亮点,也可以。
果然,那个唐朝舞者告诉陈冉自己最开心时刻。
竟然不是在皇帝面前跳舞,获得最大赏赐此留在宫中。
唐舞者说,她最快乐的,其实是和姐妹们一起第一次进宫表演,一路上开心又雀跃,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她期待可以因舞蹈,重见家人,让家人过上安宁的生活。
来自唐朝的舞者同行,不再是干巴巴的陶俑,而是一个个活着的人。
她们有喜怒哀乐,有活泼的表情调皮的动作,还有憧憬未来。
“不如重编一个舞蹈,讲一个个胖乎乎有趣的唐宫舞女故事”
陈冉,又一次从唐俑身上获得了灵感。
她和千年前的唐俑,真是好同行好朋友。
有了灵魂,又有升华。
接下来,就要考虑舞蹈的形式了。
这唐宫夜宴的舞蹈,要想不按部就班,就要接地气。
习惯了传统古典舞的舞者们真能做到?
《我们这十年》剧中的舞者,她们不容易。
首席舞者小艳聪颖又勤奋,为了热爱的舞蹈,没空生孩子,和丈夫吵架了。
林蓓蓓有天分却总想离开舞团,做全职太太。只因舞蹈太苦,父母生活不易
没有天分,却很想为家人争气的王宝元,怎么练也够不上唯美的主角。
理想美好,现实骨感。
舞台上的绝美身姿,是舞者日复一日练习磨出来的。
他们的日子,和唐朝舞蹈同行的命运,有共通之处。
一个个鲜活的人,可以从舞蹈中找到自己,
瞧,傲娇的林蓓蓓,爱美的易文艳,活泼的王宝元还有不肯照镜子,宁可泼水的女孩。
这些现代舞者的生活,就是唐宫夜宴的魂,是唐朝宫女来到现代。
真实有人味的舞蹈,才能出圈。
《唐宫夜宴》不完美,她没有获得荷花奖,只是得到提名。
因为荷花奖是业内顶尖专业奖,从评委的角度,这支舞蹈强在创意,弱在技术。技术难度高度还不够获奖。
这支舞也没有特别深奥的审美,似乎只有简单的喜悦和快乐。
可是,这支舞蹈的独特创意和接地气,赢得了河南卫视的肯定。
经过河南卫视春晚制作团队的再创作,这支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意舞蹈,成功破圈,成了备受现代年轻人喜爱的舞蹈。
因为这些舞者活泼灵动又可爱,像极了身边的少女。
这样的唐朝舞者赢得了年轻人的心。
小人物大时代,小切口大主题。
真实接地气的小人物故事特别打动人。
白百何饰演的舞蹈编导陈冉,痴迷舞蹈编创工作,虽然身材走样,却依然热爱舞蹈事业,更有成为顶级编导的潜质。
“用一点点光和爱,照亮更多人”
正是她带动着一众舞者们,寻找舞蹈的意义,
从现代人视角传播传统文化,让远在唐朝的舞者来到当下。
表现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河南卫视曾因《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作品,频频出圈,成为特殊的文化现象。
有人说河南卫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破圈的流量密码,是因河南原本文化底蕴深厚。
可是,如果只有传统,却没有时代解读,是很难真正破圈的。
每一座城,都有他独特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去珍惜挖掘,传承和发扬。
《我们这十年》似乎还有更多城市的故事,比如新疆、深圳等等。
接下来,我们一起追剧感受城市的独特气息吧。
怡儿想问,你能感受自己所在城市的独特气息么?比如上海的时尚,深圳的速度,河南的文化等。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作者王小怡儿,16年城市媒体人,《怡儿话书影》主笔。
@怡儿话书影,这些人这座城,探索故事生命力。
开篇《唐宫夜宴》,对演员没意见,导演拍得也是中规中矩,但是剧本立意却雷到了我。
尤其体现在对于中歌和上歌的碰瓷上。
我们看剧中郑歌面临的问题:缺乏有知名度的作品,人才储备青黄不接,剧团效益不好演员收入也不高,这也加大了演员流失的风险。
怎么解决?除了努力创排新作,剧中的郑歌还想了两个办法——找中歌的顶尖舞者和导演当外援,给自己的新舞剧打名气;以及请教上歌的商业经营之道。
这些路子都是对的,可是剧中对于这两家给郑歌助力的“师傅”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把中歌呈现为舞者只顾炫耀技巧、导演则偏心偏袒;而对上歌的呈现就像一个俗气的商人,更是出现了两家艺术院团的领导当着一线舞蹈家的面公开攀比项目营收和演员待遇这种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雷人剧情。
细节是魔鬼,不要以为在台词里写些“外来的大神功成身退”、“方团给我们描绘了辉煌的前景”等zzzq的台词就能糊弄过关了。编导对中歌上歌的塑造,就是把他们塑造成对立面,然后踩着这两家中国顶尖级别舞团来抬高郑歌。
可是一个讽刺的东西又来了:现实这东西,撒谎没法长久,尤其在这个“现实”还没被时间湮灭的时候。中歌的顶尖舞者明明是给郑歌作嫁衣,郑歌需要她把《水月洛神》跳出名气后再由自己团内的舞者接手(而且剧中透露水月洛神演出近十年才回本,那么就说明在“外来的大神功成身退”之后,接手的郑歌首席,也就是剧中“小艳”的原型,她的舞台表现力,并不像剧中所呈现的那样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另外《唐宫夜宴》的火爆,靠的是新时代网络媒体和上电视台春晚而“出圈”,那么请问这种网红炒作,又有什么资格去踩上歌?你可别告诉我郑歌当网红只是为爱发电,没有商业考量的因素在里面。
所有努力都值得肯定,就算技不如人,好好想办法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可是剧中却大卖廉价苦情,搞得好像只有郑歌的编导在努力搞创作、只有郑歌的舞者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跳舞——请问其他院团的编导和演员难道不是这样?中歌和上歌不是这样?郑歌明明只是做了一个舞团的分内之事,有什么资格去碰瓷拉踩无论是业界地位还是艺术成就都远高于自己的两家舞团呢?
我本以为这种廉价拉踩的剧情,只是编导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设置的,与现实中的郑歌无关。但是这几天去看郑歌的社交媒体,其中并无对于偏颇剧情的任何挽尊之言,反而是在趁着剧播大炒热度,“陈冉”原型的那位郑歌导演还不失时机地透露《唐宫夜宴》将改编为一部舞剧……如此种种,就说明剧中这些对于中歌上歌的拉踩,是得到郑歌的默许的。而《唐宫夜宴》尽管已经出品且“出圈”两年,仍缺乏作为独立舞剧带来可观商业价值的能力。那么郑歌目前的做的,就是依靠电视剧炒作自己维持热度,以增加在市场上不算火爆的《水月洛神》的票房,直到《唐宫夜宴》舞剧的诞生。
媒体时代,炒作没有错,可是踩着比自己更优秀者来抬高自己,真low
剧集质量本身还可以,值三星半。但背后的立意和现实拉踩太倒胃口,扣去一星半。
谁叫你号称是基于现实的作品呢?撒谎拉踩被戳穿,就是这个下场。
《一日三餐》的故事奠基于一座老城中心矗立了几十年的肠粉店,选材上独具匠心,充满了早餐铺子温暖亲切的热腾腾的雾气,以及老邻居们围绕着矮桌子矮板凳喝着早茶吃着肠粉聊着日常的人间烟火气。“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平凡生活,真实又温暖。 作为一个大学四年都在广东的人来说,《一日三餐》里的“一日三餐”肠粉铺子,真是好像回忆里的场景重现,细节满满。广东特色的骑楼,场景上精准还原了原汁原味的粤式老街,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现做肠粉:老板天还没亮就起来亲手打磨的米浆,轻薄软弹的肠粉皮炒热时在早晨泛起的热气与唤醒我们的香气,串烧汁鲜香可口的味道…… 软嫩的粉皮,却一点都不软塌,咻咻就滑进了喉咙,鲜美不腻。 看侯勇和徒弟那熟练的手法,以及热气腾腾、粉皮轻薄的肠粉。在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五年的人,不禁要赞叹,《一日三餐》里的烹饪手法、街景细节尤为专业,生动展现了晨间早餐铺的人间烟火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日三餐肠粉店串联起来的是什么?是丁娘娘、老醋这些热爱生活的老百姓们的生活,是他们与好友欢聚的欢乐时光,是唤醒早晨的期盼和力量,是汕德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象征。 一座酒楼经历了从早餐铺子一日三餐,到高档酒楼皇家鲍翅,再到最终转型成了时尚又亲民的新一日三餐酒楼。肠粉保留了五味叔手工肠粉细滑可口的味道,而阿昌将传统手工石磨改进成了电工手法,增加了效率,使米浆比原来更细滑,也使得口感更细腻。 其中五味叔与徒弟阿昌、女儿阿云有过争执和意见不一,最终在保持亲民的基础上再升级了一日三餐九楼。这好像就是“我们”家门口早餐铺子的故事,有过涨价的讨论,也有因为市中心位置被高价盘点的犹豫……充满现实生活的真实与矛盾冲突:总有改变和挑战在生活中,也会像五味叔叔一样因为钻牛角尖和女儿阿云争执。 但是陪在我们身边的,永远是家人和老友: 阿云愿意为了爸爸五味继续经营薄利多销的肠粉店,延续了爸爸的手艺,坐在石磨前耐心地磨着石磨,平静了情绪,对老爸敞开心扉:“阿爸,要不我们把二三楼,租出去吧,这不是店面大。怕撑不住嘛。” 五味叔认真地对着女儿说“有老爸陪你一起撑。“ 焦俊艳的的微微抿嘴和躲闪的眼神里透露出不自信,细微的情绪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打拼的不易;而侯勇简短的一句台词,眼神里却充满着坚定。 两个人简单的对话里,却是深邃的感情流露。父爱如山,五味叔用服务时的含蓄微笑,精致的手艺托起了一日三餐肠粉店和女儿的担忧。女儿的深情如水,即使背叛点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但是为了父亲的信念,她愿意如水般流动,去思考,如何将传统肠粉文化与新时代结合。 在《一日三餐》里我们感受到中国百姓的富足与幸福:一日三餐认真做,简简单单暖人心。
最近迷上了博物馆,走马观花看遍十数万件文物,却总觉得怅然若失。陈冉与唐俑对视那一瞬间,终于明白,失望的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背后的人,那么热切地期盼着我们能读懂他(她)的故事,而我,却错过了许多。
感谢十年团队为我们沉浸式呈现了唐朝宫女们的故事。诗云,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去,谁识唐俑心。宫人姐姐的十年,撞上开元安史的过山车,恰似我们的新冠乌鹅。多少悲欢,多少离恨,又与谁人说?
所幸陈冉发现了宫人姐姐,在灵魂对话中读懂了宫人姐姐的小确幸,以信念般的热情动员了这群穿越千年而来的舞蹈演员,抱白菜,还原了可爱的小姐姐们千古不变的欢喜、调皮和向往。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被看见,前生无憾,此刻何求……
前两个单元都很好,这也是为什么能看到第三个单元的原因。可第三个单元逻辑不清,剧情矫揉造作,太拉胯。
《唐宫夜宴》郑州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幕后努力拼搏的故事很感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看了十分钟 非要粤语和普通话交互说对白 莫名其妙
唐宫夜宴,拍得不错
白宇帆演的第二部分“热爱”好热血,给人点亮梦想的人,全身都在发光!
到底什么样三观的人才能拍这种电视剧啊。。。
这一众牛逼的导演和还不错的选角,只要用心,就是好作品。
前两个故事还有点热血可圈可点,往后完全就是狗尾续貂,尤其是一日三餐,拍的是外地人眼中的广东吧,对观众何其傲慢,对组织却一副跪舔的模样。
《唐宫夜宴》8分,《热爱》7分,《前海》3分
林蓓蓓这个角色刻画得很真实,我们是生活在现实的,面对未知的一切总是会有迷茫的阶段,这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通往幸福道路的一个环节。
唐宫夜宴简直是美的盛宴,每一个女演员都好美好灵动,张慧雯真的很适合古装扮相,好典雅,平静叙述自己命运的时候也很容易让人共情。
热爱篇很好看 白宇帆演技不错啊
很高兴能把《唐宫夜宴》放在第一位,而且拍的确实不错,这两年虽然国内电影萎缩,但是电视剧的发展确实精品不少,如果能放的更开一些,种类更多一些就更好了。
有两个单元确实不错。但好些地方台词就想念新闻联播稿似的。扫黑部分能再敷衍点吗!
3.5,只看了白宇帆演的热爱单元,这单元拍的还不错。
前海,这个单元拍得太可笑了。。。当创业是过家家吗?!什么导演,什么破编剧。。还有演员的表演,简直一言难尽。柯蓝简直就是灾难,男主角就是个小白,他都不知道自己玩啥呢吧
我好喜欢林蓓蓓的家人,他们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劝导自己的孩子不能依附于别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有这样的父母真的好幸福。
唐宫夜宴作为剧的开始部分太寡淡了。娄艺潇演技看得我出戏😅😅😅
令人感觉到疲累的命题作文,但是有好些喜欢的演员都参与其中了,还是抱着“不过就11个4集”的想法看完了。开篇<白姐-唐宫夜宴><白宇帆-热爱>的“出众取材+好表演”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尤其是<前海>真的属于那种“它明明不想拍还拍给你看了”水平的东西,主演尤其辣眼睛;后部分的话就几乎是平实、对于“小”生活的聚焦相对能看,但只要是又涉及到“大”立意就立刻虚假浮夸。<Queen闫妮-坚持>最后拉回一城,在这里大概完爆这三年所有同类题材作品的演绎。试着在抗疫题材之中加入轻松的调剂,祈愿是摘掉口罩;也希望这部剧之后,真的可以成为一丝难得的祝福。
第二个故事《热爱》,拍的真好!新疆太漂亮了,一人血书求把这个单元拍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