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艾米丽

正片

主演:莎拉·伯格,克里斯·比特姆,Carly Adams,Thomas Bai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剧照

艾米丽 剧照 NO.1艾米丽 剧照 NO.2艾米丽 剧照 NO.3艾米丽 剧照 NO.4艾米丽 剧照 NO.5艾米丽 剧照 NO.6艾米丽 剧照 NO.13艾米丽 剧照 NO.14艾米丽 剧照 NO.15艾米丽 剧照 NO.16艾米丽 剧照 NO.17艾米丽 剧照 NO.18艾米丽 剧照 NO.19艾米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主角穿得土才是成功的造型啊!

最近大多数时尚自媒体对这部剧的观点都非常的雷同,都集体吐槽女主穿得土,我觉得这些观点真的都太自以为和傲慢了。 如果全世界都只推崇女上司那种穿搭,那样穿才叫高级,世界也太无趣了吧。 现在大多数自媒体还是直接用西方那一套审美标准来衡量时尚,稍微多一点颜色都不敢用。女主那么美,即使把调色盘全放身上也是很好看的好吗。 好看的人,穿得开心就好,那需要那么多穿衣规则啊~ 还有,,,,, 首先,这是一部可能会拍很多季的时尚剧,既然是电视剧,好的造型当然是为了表现人物个性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让大众copy造型的。 想拿来当穿衣小红书,看韩剧啊~

女主的造型在第一季土,就是为了后面的蜕变而作的铺垫啊! 女主真的土吗?如果土,就对了! 她的人物设定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漂亮女孩而已。这样一个角色,能有多少见识和时尚素养呢?她除了被人整的那次派对稍微有点over以外,大部分出席一些活动时,她都很尊重场合穿衣啊。 大部分自媒体把她的土都集中在上班的造型。作为普通大众,会整天想上班穿什么样才能艳压? 第二,女主的人物设定是来自美国的市场营销人员,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卖药的,她不是时尚界的人士!!!! 请问,你身边市场部的人员,会天天按照vogue的标准去穿衣服? 第三,剧中多次提到女主最喜欢的是gossip girl,那些花里胡哨的穿搭也是那个年代的美国校园审美。 第四,女主的女老板的确在很多人看来很优雅很有品位。如果全世界都这么“穿衣正确”,那不是很无趣了?

 2 ) 我在澳洲这六年-《艾米丽在巴黎》低配版和加长版

我看完了《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不管别人如何嘲笑它有多俗套。我觉得很好看。它就像一个轻松诙谐的小品,有你所期待的一切:浪漫,艺术,时尚,美食,美酒,爱情,完美的性,巴黎人的傲慢,美国人的野心。天哪,如果这是我的生活,我一定求之不得。正是因为求不可得,这部饭后甜点式剧情才显得更加撩人。

6年前,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期待我的生活可能会如电视剧所呈现的一般:新鲜、刺激、有活力,充满戏剧性。我那时比较热血,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且自信。我相信我的个性会在异国他乡被人欣赏,我能交到很多可爱有趣的朋友,我能去不同的国家旅行,我会邂逅帅气迷人的澳洲阳光男生,最重要的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说起来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戏谑感)。

事实证明,澳大利亚不是法国,我也不是艾米丽。《艾米丽在巴黎》是我能想象出的一个旅居海外单身女性的高配版生活。而我,此时此刻,租住在墨尔本近郊一个布局没有任何美感的公寓里,过着《艾米丽在巴黎》的超低配版生活。

这里没有可以俯瞰的城市美景,河畔风光,倒是无时无刻都能听到各种鸟儿的无休止演奏,还有对面火车轰轰隆隆驶过的巨大噪音。这里没有一个小麦色皮肤的大男孩会主动向你搭讪,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再见一面,而你刚好也对他一见钟情。不过如果你注册约会应用软件,放上几张自以为可爱俏皮的照片,你倒是可以收获一票来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男人们的“喜欢”。你发现,那些人大概率都是你不喜欢的,所以只能左滑,直到你觉得这一切特别没劲,索性一条消息也懒得回,最后干脆删掉app以求清净。你的邻居也没有像Gabriel这么帅气,会给你做欧姆蛋,可以让你去借浴室,开摩托车载你,为你解决工作难题。相反,你的隔壁可能是那个看起来低眉顺眼的印度家庭主妇,脸上写满心事面露凶相的丈夫,还有一个特别聒噪的小女孩,三天两头,你都能听到他们在公寓里大声吵闹,说着你听不懂的印地语。有好几次,你怀疑会不会是家暴,想到印度国家的女性地位很低,你甚至有报警的冲动,后来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作罢。

你不会因为在买花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有人过来帮忙解围,她就顺理成章和你成为朋友,而且还会轻轻松松为你的工作拉到客户资源。同样,你也不会因为在公园闲坐就能遇到一个从中国“逃亡”的富二代Mindy,然后你们无话不谈,为彼此的爱情生活和理想助力。

在澳洲的前两年和第六年感受完全不同。刚开始,一切都很新奇,你愿意去尝试很多东西,同时又被很多东西吞没。你去夜店,参加派对,在酒吧被搭讪,参加语言交流项目,交朋友,和不同种族的学生讨论作业,约会,旅行,蹦极,做沙发客。你去咖啡店打工,被老板剥削,你尝试申请各种合法工作,被拒,被拒,还是被拒。最后你从一个地道的观光客,留学生,变成了要在这里生活很久的居民。你的身份变了,你的视角变了。你成了一名规规矩矩的纳税人,你工作,攒钱,想要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你并不觉得,你真的属于这里。

你不知道怎么形容澳洲人,毕竟这里集中了来自全世界的“鬼佬”。在这里扎根生活了好几代的白人会用”laid back, chill” 这样的词形容自己。你可以说这是与世无争,也可以说是不思进取,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对于一个从小背负父母意志要成龙成凤的中国人来说,到了这里,未尝不是解脱。

迄今为止,你没有和一个澳洲年轻人成为特别要好的朋友。你总觉得,他们的骨子里是泛着冷光的,孤独,甚至脆弱。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感,这样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感足让一些人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真正的联结,加上澳洲真的太过自由,自由到成功不需要被定义,自由到可以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样的环境会让人迷失,抑郁, 甚至轻生。资本主义下衍生出的一套美好福利让自由变成了:不需要工作也可以现世安稳, 不需要结婚也可以生很多孩子。不需要内卷,不需要竞争,不需要成功,政府福利可以养活几代人。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从业者,你的体会是:领政府救济的人绝大多数很不幸福。

在国内,女性基本活在男性视角里,而男人依然要顺应社会“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机制,总之,那个社会是不太鼓励你跳出固有视角和机制,作出独立思考。靠着已有的条条框框,专心内卷和平庸苟活就已经够呛。过度的不自由让人无法喘气,而澳洲这种“不需要被谁定义”的“过度自由”,因为很难触碰到它的边界,也同样容易让人惶恐。

而你,是这样一个疏离社会中的一个更加边缘化的存在。你的肤色,你的成长背景和作为非母语者的尴尬足以在求职道路上屡屡碰壁。如果你只是一个单纯的旅客,大可以对自己的遭遇哈哈一笑。 可是,嘿,你生活在这里,你不叫艾米丽,没有任何主角光环。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所要面对的生活。想一想,一个不会法语的艾米丽居然可以在一个全公司人都说法语的环境里,如此顺风顺水,如果不是主角光环和背后的文化自信加持,你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让这部甜点剧继续下去。而你作为这个国家的“非主流”人群,该做的努力可不比一个小镇姑娘在北上广打拼少几分, 当然,你还没有到要拼命内卷的程度。这就是澳洲可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百分之百分开。你不需要996,也不需要讨好上司,做好份内事足矣。

澳洲当然和时尚不沾边,你欣喜于自己的穿衣自由和它带来的种种便利。 偶尔,你也想精心打扮一般,但又真的没有必要。虽然快奔三了,你依然会穿着学校或者做志愿者时发的大码卫衣去上班。你只觉得爽。精致和你没有关系,就像土澳和巴黎没有关系一样。

你不是艾米丽,也不光鲜亮丽。

但你是你生命中的主角,你握住了一份话语权,你可以尽情用一种最接近真实的方式去诠释你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莫大的自由。

 3 ) 剧评 | 《艾米莉在巴黎》总算有了一部不是说塑料法语的美剧,但颜值那么高的巴黎有种欺骗感。

(本文在某公号平台,被某法语大号抄袭洗稿,在这里强烈谴责随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谢谢大家支持原创)

Who is Emily?

奈飞新剧《Emily in Paris》讲述了一名美国社交媒体营销达人Emily,机缘巧合被派到法国巴黎,从美国视角帮助法国人线上营销的故事,期间发生了语言,文化,工作及生活方式中的种种不同。 本剧短小精悍,第一季共分十集,每集半个小时,分别以一个冲突主题来命名。负责服装设计的依然是Patricia Field。因此有不少服装和《欲望都市》和《绯闻女孩》有些异曲同工,不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各位小红书达人测试你们眼力的时候到了。

Emily的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妙,首先大家最熟悉的是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Amelie和Emily其实在发音上有些类似,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位美国艾米莉。Emily的法国女上司还有点”穿普拉达的恶魔“的味道——那部电影里,Emily Blunt演的女助手Emily使得后来的新人不配有自己的名字,安妮-海瑟薇的角色一开始对于老板来说是她的“New Emily”。而且某些角度Lily Collins和Emily Blunt有点神似。总之,你要进时尚圈,第一个英文名Emily准没错。

此外,Lily Colins本身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所以对于这部电视剧的期待也不要过高。这部剧适合想练一点法语听说的朋友们,warm up一下耳朵。

颜值爆表到不真实的剧组

由于这次剧组大手笔全程在巴黎实景拍摄,选择了不少母语为法语的演员,角色的政治正确性也照顾到了,白人同事,黑人同事,男同事,女同事。挑演员的casting老师估计是按照《绯闻少女》的标准选的,或者要求更高,Emily随便一个楼下的邻居都是八块腹肌的帅哥,各种能撩,会做饭。不,不,不,现实生活中,你楼下的只有腿脚不便,脾气暴躁的大爷。这剧完全美化了巴黎男人的颜值,至少提升了五六倍这样。剧中还给Emily加了一个华裔闺蜜,真的是太周到了。然而,剧组有钱有闲,请了那么多个法国演员,真的不能好好audition一个华裔演员吗?

好闺蜜Mindy Chen的扮演者是一位韩裔演员Asheley Park,演技是okay,可是这个塑料中文听着实在有点别扭。这都2020了,怎么还挑不出个authentic一点的演员呢。这位华裔闺蜜的背景设定还非常有意思,Mindy是一个中国拉链大亨的女儿,中韩混血,中学在美国读书,后来参加了《中国好声音》挫败了以后,想要逃离中国。因为一直梦想来巴黎,于是来读了商科,由于不想继承亿万家业,辍学当了保姆。如果有人跟我交朋友的时候,这么给我讲身世,我可能立马觉得是个骗子吧。可能这年头的华裔,给欧美人的印象,不是暴富的富家女,就是保姆服务员吧。不过,看电视不必太较真。

网红这么好做吗?

Emily来到巴黎后,开了一个Emily in Paris的Instagram账号,就像所有的小KOL那样,记录风景,美食,到第三集粉丝已经6000了,随随便便一个post就被马克龙老婆Brigitte给转发了。这网红事业走的真是顺风顺水太容易了。到了第四集已经2万个粉了。涨粉真的没那么容易,如果你不同意,那给我也涨个粉呗。 本来剧里面对于社交媒体或者平价的美国文化也是半认真半调侃的。社交媒体以及网络红人充斥着表面化的平庸,但确实是如今营销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究竟是保持品牌的主张还是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是个无解的辩题。 法式 Vs 美式?

由于法国本土演员的出场,这里的文化冲突显得更让人信服了。里面吐槽美国和法国文化的点还抓得挺准的。比如,第一集的时候,法国同事在Emily讲话的时候打断她说,你为什么说话要这么响。我真的快笑瘫在沙发里。(美国人讲话真的太大声了。。)比如,我一直以为是纽约太吵了,所以大家都有点耳背,因此说话特别大声。

片中有一段讲述Emily的政治正确和女权主义的观点是非常美式的。有些广告对于性感的诠释究竟是sexy还是sexist?Emily觉得男性不能objetfy女性,比如全裸的女性拍香水广告充斥着男性的视角。然而法国人对此不以为然,也许女性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诠释被人渴望的幻想,这也是一种权利的体现。因此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metoo活动中,以凯瑟琳德纳芙为主的法国女性反而发动了反metoo运动。我赞成这个对话和讨论要继续,而不是一概而论。

送上一个法国版Vogue采访主演让他们在巴黎和纽约中做选择。非常有意思,快来看一下,我放了法语字幕,不要错过练习的机会。

最后,想认真练法语的朋友们,我推荐另一部奈飞法剧 Plan Coeur,故事也发生在巴黎,男主跟Tom Hardy有几分神似,故事很法式。目前出了两季。

 4 ) 假期尾巴一口气刷完的浪漫小甜剧

假期倒计时24小时,刷完了一部小甜剧,Emily in Paris——《艾米丽在巴黎》,轻松、浪漫、甜蜜的美剧,30min*10集,像一口就能吃下的小慕斯蛋糕。

女主Emily所在的美国公司收购了一家巴黎公关营销公司,因上司怀孕,不懂法语女主临时顶替上司前往履职,负责将美式思维和社交网络营销带给巴黎公司。初到巴黎,看不惯美式作风的巴黎同事们把“mean”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但做marketing的女主生活仍无比精彩。 职场上的主要矛盾在于10:30上班还有三个多小时午休的巴黎人坚信work for life,但来自美国元气少女觉得自己享受工作,因而被法国同事批不懂得何为享受。她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通过Instagram在直播自己的生活,但做惯奢侈品的营销公司认为神秘和历史才能真正宣传和诠释奢侈品。看到全裸的模特拍香水广告,Emily直呼这是物化女性!巴黎人则觉得她像道德警察,夸赞性感和男人仰慕的眼光难道不是给女人最好的礼物?在的一次次碰撞中,喜欢tradition的法国人似乎也被改变了,Emily用大胆自信的想法化解一场场公关危机——当然这是一部女主开了挂的玛丽苏甜爽剧。

还有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一场场艳遇,秀色可餐的大厨邻居、多金手段多的时尚家族继承人、拥有葡萄酒庄园的闺蜜未成年弟弟。每个人男人都绅士、懂浪漫、还会撩,every French boy like to flir,他们会夸奖你的性感、美貌,会送女主性感昂贵的内衣鼓励她更自信,对relationship和性都开放、自由,甚至美国小妞都自愧不如、三观动摇。和flir的轻佻油腻相比,seduction(诱惑)这一精神内核似乎更为法国人所认可(见《法式诱惑》一书)。

比女主更让人着迷的是每个女孩见了都夸cute的性感男主,还有烟不离手的女上司。 迷人的男主直到最后一集才和自己的白富美女友分手,主要原因当然是遇到了女主,但导火索是他不想接受女友家族的赞助去盘下梦想的餐厅,他不希望自己因此而被女友一家“拥有”,而让关系变得尴尬。男主穿着厨师服,性感迷人,让人想犯错。他会为Emily煎欧姆蛋、骑着小摩托带她穿梭巴黎街头、情急的时候永远冷静安抚她不要着急、闷声吃醋,没有比这更好的情人了。

看我放这么多张照片就知道男主多性感了

Emily的巴黎女上式是典型的我们印象里的法国女人,风韵犹存、气质慵懒、衣品绝佳,她一直与自己的客户,同时也是好友的丈夫偷情,这个关系他们似乎都心知肚明,但也喜欢这种暗潮涌动,她对Emily说:“也许一段最好的关系,就是一段复杂的关系。”

为什么似乎人人都喜欢巴黎呢,也许就是因为巴黎风情即象征着浪漫、惊喜、轻松,香榭里大道、巴黎铁塔、凯旋门、奢侈品,都可以让人觉得不切实际,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的逃离。几年前走在一个熟悉的乡村小镇的石板路上,我就在曾想过,巴黎人会觉得这里很有异国风情吗、会觉得这里浪漫吗?巴黎人会厌倦自己生活的城市吗,他们会想要逃离吗。 Emily的八卦男同事们说,美式爱情片总爱描绘甜美大结局,但法式爱情片则会带着一点遗憾与忧伤,因为那才是人生,去小甜剧里就想逃避人生多傻?——才不管那么多呢,甜就够了。

扫码关注公众号

 5 ) 我们都值得比艾米丽更美好的巴黎经历

希望每个人都有打开巴黎的不同方式,但希望不是网飞提供的这种模式。因为是求学和工作的城市,看这部剧的初衷是考虑要不要推荐给家人,好让他们了解一下法国和巴黎的生活和文化。结论是,还好看了一遍,就不推荐了……

好的文艺作品通过差异和冲突展示普世的历史规律和价值观,优秀的广告是通过幻想让人产生购买的欲望改变行为。这部剧戏剧本身就不够出色,描写的文化冲突也十分的肤浅,情感线十分狗血,人物都挺单薄,算是比较连贯的广告吧,但经典景点的部分也不够美。

创作人员可能对于法国的认知局限于各种高端零售业(化妆品、服装、酒水饮料、旅店等)的营销。他们了解某款社交软件,但不了解市场营销;吃过街角面包店的羊角面包,但没有和法国同事一起吃过饭,对文化差异的反思无比肤浅(对文化差异感兴趣的朋友,推荐Erin Mayer《文化地图: 突破全球商业的隐形边界》)。如果局限在影视剧的刻板印象里并在生活里不断选择记忆强化印象、复制刻板,那是挺不幸的。

生活里确实有外派来法国不讲法语的同事。但生活工作里讲不讲法语,周末是去看展还是看剧,买东西是去仓储量贩店还是人气精品店,买奢侈品还是平价商品……这些小事都不重要,也不会评价,工作本身就是兼容并包相互尊重一起创新的过程。糟糕的是没有自我的独特认知见解,更美好的东西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本来影视剧嘛,消遣娱乐消磨时间就过去了,过目即忘,不必太认真。如果看了之后,想旅游买包,拉动一下当地的经济,那挺好的。如果真以为大多数法国人/巴黎人如Emily的同事一样思维封闭小心眼、除了会打扮就是各种聚会私生活混乱,或者男主一样的大帅哥,那大可不必。退一万步,当真这样想也无可厚非,但不要强迫周围的朋友认同你的观点吧。

 6 ) 谁说不真实?剧里的人物和事我在巴黎都遇上过

昨天收到巴黎好友A的消息说她“这几天在看emily in paris,里面好多剧情感觉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只是有点没太明白,A说的“很久远”,是指剧情里描述的事情比较久远了,还是剧情里描述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也有可能她是一语双关吧?

其实我也正想给她发消息,这部剧真的勾起太多回忆了!

接着A说巴黎最近很不像巴黎,疫情非常严重,第二波已经来了。

A是我几年前在巴黎认识的好友,土生土长巴黎女孩,只不过小时候有好多年随着父母在国外生活,包括在香港两年。她是我认识的最不矫作的巴黎人了,真的和Camille好像,和她相处有种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A知道巴黎很多很多超酷又隐秘的venue,她的工作就是给各种活动寻找合适的场地,并且办各种PR活动。A的爸爸是银行家,所以A也像camille那样算是个白富美吧,很多法国人会在背后吐槽别人,但我从来没听到A吐槽过谁。

很多人说这个剧不真实,最主要的两点,无非是剧中Emily全程开挂mary sue,还有中国人Mindy完全不像真正中国的富二代。但它毕竟是个喜剧,需要有夸张的桥段,很明显里面很多情节真的是非常夸张,但并不脱离现实,而且真的非常好笑,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巴黎生活过的人来说,我全程都笑到肚子痛。

随便说说剧中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巴黎人和法国人

一般你问一个法国人他/她来自哪里,如果是巴黎人,一定会说自己来自巴黎,而巴黎以外的人则会说自己是法国人。

出生在巴黎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巴黎人,要是出生在其他地方,后面才来的巴黎,都不能算真正的巴黎人(according to some french people)。片中Emily的书呆子情缘,就是这样,非常强调自己是巴黎人,甚至有点看不起来自normandy的大帅哥。巴黎人真的都把其他地方人当乡巴佬,可能全球大城市都有这个问题吧。

然后有巴黎市区和ile de france,一般在大区的也会说自己是巴黎人,然后别人会问:“哪个arrondisement?”(巴黎一共20个区)郊区巴黎人则会不好意思地说:我在巴黎市区外面一点点的哪里哪里。

当时在巴黎认识新朋友,几乎所有人都会先问你,住哪个区的?然后他们会首先以这个来judge别人。

所以,巴黎哪个区最好?

没有好不好,只有不一样。很多人说8区16区是富人区,但个人感觉那里新贵比较多,很多外国富豪法国新晋土豪都喜欢把房子买在香榭丽舍大街和凯旋门那块。

更多的old money则是在5、6、7。去过一个在6区的豪宅,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古堡,还有错综复杂的地下室和酒窖,在一条非常安静的小巷里,走出小巷后稍大一点的路上全是designer store/boutique。

我的另一个朋友从小长大的公寓在7区,他经常喜欢说小时候和YSL是邻居,7区也是比较装逼的一个地方。

13区中国人比较多,还有很多刚来巴黎工作的young professionals住在那里。1、4都是游客和酒店,2、3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17、18区中东非洲移民很多,感觉有点乱,也有很多游客和小酒店。10、11区都是年轻人,大学生。19、20区很多创业公司、园区,房租很便宜。

我自己住过18区和11区,刚去不懂,最早那间小到不能再小18区的房子房租比最贵的5678区同等大小的还贵1倍,后来我换到了11区,和3区就隔着一条马路,房租还很便宜,真香。

巴黎很小,横穿走完只要两个小时,我基本去哪儿都走路,而且真的哪里都很热闹,咖啡馆都要到凌晨2、3点才关门。

Tre

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说法语,就是喜欢把tre念成chrey,而法语应该是把这三个字母分开念的,t-r-e。分开念有多难吗?真不难,我一个中国来的,都能念好,美国人为什么就不念?

后来我发现,美国人根本不屑以法国人的方式说法语,甚至他们还希望能以这种美式念法,突出自己是美国人。lily collins真的不会念t-r-e嘛?肯定不是啊!一定是导演规定她只能念chrey的。

导演很厉害,美国人在全球各地都是这样,极度自信,极度骄傲,觉得他们的美式口音和american passport就是他们可以在全球各地为所欲为的保障,有美国口音的法语才能显出他们的高贵。

他们也不是刻意这样,只能说从小主旋律超级英雄大片看多了,潜意识里播下了这颗种子。

白富美

其实这个片子可以被称作《三个白富美在巴黎》。

巴黎白富美

Camille妥妥富n代,像camille这样的一般被称作old money。这些人一般从小在固定圈子长大,父母甚至祖父母辈就一直从小玩到大,对外面的圈子一般都是有点看不起的,毕竟行为举止生活习惯都不太一样。old money们生活富足,但不算大富大贵,他们的祖上18代可能都是在历史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因此被封了领地),所以挺看不起暴发户的,像lvmh的arnault家族在这些人眼里就算暴发户。

像camille这家,现在还留着家里的chateau的,更是不太会和外人玩到一块。她找了乡下来的厨师Gabriel做男朋友,这种情况很少见。贵族要么都是找别的贵族,或者和富二代在一起,不太可能跨越阶层,更不要说给Gabriel投钱开餐厅了。

很多顶着法国贵族姓氏的人,由于家里入不敷出,其实早就把家里的chateau和房产卖了。很多这样贵族,慢慢就脱离了原来的贵族圈子,平民化了。

中国富二代

Mindy的形象塑造确实有点不切实际了。真正的上海人,只要不是特别特别穷,更不要说Zipper King的女儿了,是绝对不可能去别人家做nanny的,绝对不可能!普通家庭的人都没有在巴黎给人做nanny的,更不要说富二代了。

你要说Mindy的爸爸cut her off,所以她只能……不,绝对没有这种可能!为了爽片的需要,只能安排这样一个crazy rich asian,增加戏剧效果。

在LA确实有很多像Mindy和她闺蜜这种打扮和妆容的亚洲富家女,整天club hopping,洒香槟。这些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富二代,小时候就去美国的,但出生在大陆的,这样的真不多。

美国 top 2%

虽然关于Emily的背景,片子里说到的不多,除了她从小在中西部城市芝加哥长大,妈妈是她高中的老师,没有别的了。但Emily每天换衣服换包,全是Chanel或者Dior,而且她极度自信,可以看出她并不是来自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

普通中产的孩子,绝对不可能二十多岁就全身designer clothes,也不可能时刻都那么自信。

别看Emily似乎很低调的样子,但低调中透露着奢华。

想想为什么Camille和Mindy两个富二代都会在街上主动找Emily搭话?只能说同性相吸,都是差不多的人,所以潜意识里都觉得可以玩在一起。

Emily说她直到工作,都没有来过欧洲。芝加哥的top 2%们也确实有很多没出过国的,就像Emily和他的男朋友那样,很多为了工作才出国一次,baseball和hockey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只不过芝加哥真的挺保守的,在美国,那些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向往城市生活的,一般都会去芝加哥,而不是纽约或者洛杉矶。

撩撩撩

欧洲人真的很会撩,法国人也真的很浪漫。在巴黎,到处都是情侣,随时在街上被喂狗粮。在巴黎单身,可能是最好的事,也可能是最坏的事。

我第一次去巴黎,就碰上个大帅哥带着我逛巴黎,剧里的桥段好多我都经历过,比如坐着小摩托逛巴黎,看夜景,塞纳河边野餐,还有更浪漫的这部剧篇幅有限都没有提到,期待第二季能有。

在欧洲真的经常会被撩,但大多数都长的一般般,偶尔来几个帅哥,但不可能像女主这样撩她的全是(只有)大帅哥,谁让Emily的middle name是mary sue。有时候去吃饭,隔着几张桌子的人,都会找人递来写有电话号码的卡片,还画了小画儿(其他地方的可能就只会递张名片或纸条)。或者在地铁里,在餐厅,在博物馆,各种夸你,法国男人嘴甜心细,简直每天都有蜜糖吃。

有次,我和一个男生约会,他竟然还说我夸人太生硬不够甜,我:???他教我(法国人特别喜欢好为人师):我们法国人夸人夸事,都一定要说具体的,要说的出实例,这样才能甜到别人心里,不要总是oh this is amazing……美式nice在法国人眼里就是虚伪。

法国人之所以嘴能那么甜,和他们的看书习惯分不开,学校里都要背各种诗歌,公共场所都能看见好多人在看书。

平时派对,美国人就是喝酒闲聊small talk,而法国人会从哲学,聊到文学,聊到政治,聊到宗教,什么都说,只要是深(装)刻(逼)的话题都行。

巴黎的男人会撩,而巴黎女人负责高冷就行。比如antoine后来接着几次给Sylvie道歉,送了好多次礼物,sylvie都是冷冷的拒绝。巴黎的女人大多都是这样,她们和同性好友在一起,都可以很热情,对待追求他们的男人绝对不会很热情,她们甚至和我说过:don't be friendly with guys!

也确实,越是得不到的,巴黎男人才越会觉得刺激,如果看到个帅哥,你马上就沦陷了,他们真的会觉得很无趣。看看Emily这样,Gabriel才会更想要得到她。

英语

在很多人的映像里,法国人不喜欢说英语,but this is outdated.

真正的情况是,法国年轻人非常喜欢说英语,他们追美剧,看美国电影,听英语歌。而不喜欢说英语的,大多都是老年人。

我就碰到不少法国人,要和我练英语的,还有主动说给我当翻译的,说希望能长进下英语水平。

Mean?Or critical?

我在巴黎基本没有碰到过特别mean或者rude的人,大多数人特别礼貌,毕竟是一个旅游城市,不太可能出现剧中Emily去店里买花,被花店主人强行塞不喜欢的花束这样的事情。

我的法国朋友还会很认真的教我说法语,他们还要学中文。

我觉得法国人不算mean,他们critical倒是真的,任何一样东西,他们都喜欢点评上几句,说出不一样的见解,如果你说了某样东西很A,那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他觉得这样东西很B。包括做事也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行事方式,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就像Gabriel那个永远不洗的铁锅。

还比如,每年的圣诞节前,hermes的橱窗开幕是一大盛会,各路妖魔鬼怪齐聚一堂,对着那些2平米不到的橱窗,评头论足,在大风里说上好几个小时——希望这个梗第二季会有。

营销能力:美国vs法国

这部剧讲的是一个美国营销主管到巴黎教法国人做social营销的故事。

众所周知,法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营销大国,两个国家都有数不清的为世人所皆知的著名品牌。

美国人的营销偏实际和普遍,宣传大家都能用且经常能用到的点,现实中比如星爸爸,麦当劳这类,所有人都用的起的平价商品。而法国人的营销偏高端和装逼,比如各大设计师品牌,富人经常会用,穷人向往但只能买一个的那种。

欧洲普遍讲究的是exclusive,追求高级且无用,而美国人更喜欢大众化的东西,要pop。这是一个很好的冲突点,可以制造非常多的喜剧效果。这里并没有说哪个更好,只是不同的方向和思维方式罢了,但目前看来,应该是更平价更大众化的东西制造的利润更多。

social media就是个很大众化的东西,互联网拉近了不同阶级间的距离。像emily的老板sylvie一开始就说越是高档的品牌越是不应该有social media。

法国品牌要制造的感觉就是好想他们对金钱不那么care,但事实是,在金钱面前,谁都care。可以看到最近几年,好多欧洲的奢侈品牌,都开始推出streetwear风格的东西,这部剧里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其他

真实的:

巴黎真的到处都是狗屎。

巴黎的面包真的超好吃!

不太真实的:

Emily叫同事一起吃午饭,我觉得美国人更不愿意和同事一起吃饭,反倒法国人更喜欢和同事一起hang。

没拍出来的:

法国人超爱看电影。

法国人超喜欢看漫画。

法国人确实喜欢给游客乱指路。

总之,我觉得这部剧还是很真实的,不真实的那些大部分原因只是为了喜剧效果,放大了那些梗。本来就是部喜剧,能让人大笑起来就够了,也算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笑的喜剧片之一了。


写累了。

其他的,想到了再补充。

PS 剧里的pierre cadault意指pierre cardin?grey space=off white?


更新第二季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14178343/

 短评

Gabriel可以把这部剧一切的问题重刷掉,救命啊谁能挡得住法国男人!第二季请续上,but不要再虐我们男主啦!

5分钟前
  • 聊赠一枝春🌿
  • 推荐

纯美国视角的臆想,“美国奋斗B在巴黎格格不入”。讲真法国人是会羡慕美国的大流量high engagement & 无孔不入,但让他们做他们又会选择不做。我是真的反感带口音的外语,法语甭提了怎么中文也这德行,何况就这么几句,用点儿心行吗。Faites un effort je vous en supplie 🥺

8分钟前
  • 对岸升起炊烟
  • 推荐

美国编剧吐槽法国人跟看微博抖音营销号了解世界的中国人吐槽外国一样,全是想象。中国闺蜜设置很玩味。俗烂甜丽,特别合适国庆收拾房间的时候看。PF的造型永远鲜艳夺目,非常的美国人在巴黎。以及Lily这个工作建议找个中国人,全球领先水平。

12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太cliche了吧真的是,但真的每个男性都好好看哦。就很符合疫情期间看看。

13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一直在等女主形象蜕变,第十集了还是挺土的😂,有点像做全案的广告狂人。

17分钟前
  • 苍天鸭
  • 推荐

生活需要这样的快销品 太需要了 给满分不是因为有多好 而是舒服

20分钟前
  • 木村拓哉在度假
  • 力荐

轻松不动脑,男主长得帅hhh

24分钟前
  • calvin
  • 推荐

女主好烦人,动不动就享受工作,看得有点想打她。法国帅哥好好看,每个眼神都在说“我好想做爱”,有这么帅的邻居,我每天都敲错门。

25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请立刻续订第二季谢谢🙏!精致可爱的小短剧,一口气看完鸟~

29分钟前
  • Pomeloop
  • 推荐

羡慕10:30上班的巴黎人儿了

31分钟前
  • 略大于宇宙的心
  • 推荐

还行吧 法国城市旅游宣传片+法国杜拉拉升职记 男主有点像艾米汉莫

32分钟前
  • Turturkeykey🍗
  • 推荐

在巴黎你只要吃牛角包和have sex就可以了,男主就是个天菜。

35分钟前
  • 扯面猫
  • 还行

《艾米丽不会穿衣服》

37分钟前
  • /
  • 还行

可真是标准的netflix算法搞出来的剧,说剧本是程序员写的我都信。

41分钟前
  • Timetomb
  • 还行

文化差异还蛮有趣的

45分钟前
  • 薛定谔的脑子
  • 推荐

对于看完剧一水儿夸男演员(们)帅的,偷偷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法国真长成这样的,说真的,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可能在高级酒店见过那么一两个吧,别的大多歪瓜裂枣劝退

47分钟前
  • 恬儿萌
  • 推荐

在巴黎租房遇到楼下刚好住着一个又高又帅英文还贼溜的法国年轻厨子的几率可能比在我大成都相亲遇到170以上没有啤酒肚发际线正常的男的几率还要低的多 而这样微乎其微的巧遇也只有在美剧里面才会出现了

52分钟前
  • 143lh
  • 还行

美国土锤在巴黎,所有人都爱我,我的主意老好了,今朝就教一教你们这些法国人怎么做事!这既是无知也是傲慢

5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较差

我第一次觉得美人太瘦了是真的会浪费那张脸的

58分钟前
  • 尘世迷途书童
  • 还行

丽丽的朋友真的很像贾玲哈哈哈哈哈哈哈四楼的邻居好帅啊 我也想要这么帅的男朋友教我法语555

59分钟前
  • 卡歌壬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