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了三集《下饭菜》,不得不说有点想家了。倒不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就在这些地方,里面的下饭菜我也都没吃过,但是并不妨碍《下饭菜》传递出来的最接地气的、最感动人的情怀。
一个下饭菜的概念,对于不同地方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指向,对于相同地方的人来说答案也各不相同,即便是相同的菜单,做法却又多少有些不同。可是,单从一道菜里,就能看出很不一样的地方特色。
贵州山区养羊,才有了羊乳饼夹火腿这样奇妙的结合;福建靠海,煎带鱼要配虾油“剂”一下才对味;湖南的小炒肉,隔着屏幕都可以闻到辣椒那刺激唾液腺的香味。
这不仅是安抚味蕾和胃的下饭菜,根本就是安抚乡愁的最佳伴侣——只有在最靠近土地、最靠近家的地方,才会有这样厚实的下饭菜。
除了数不清的美食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下饭菜》里的距离感。
一般纪录片好像总想要客观去叙述点什么,可是《下饭菜》不一样,节目组似乎已经“打入”了群众内部,编导的提问经常出现在画外,听得出来,他们和节目里的主人公关系颇为密切。主人公们也不设防,把自己的家庭故事、人生看法也倾囊相诉。比如不愿意当老师而做起了农家乐的贵州小哥,不愿意到城里和女儿同住的夫妇俩,又或者是靠海而居小日子过得舒服的福建一家人。
还有走街串巷的街采,生动而又可爱,方言、麻将、童谣……是人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却又总是有着千变万化的答案。我喜欢每一个镜头下不加修饰、纯真而又朴实、甚至还带点羞涩的微笑,我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没准就曾经在某个街角和我擦身而过。
正是这样的距离感,让《下饭菜》成为了很不一样的美食纪录片。
即便下次在深夜毫无选择的时候,我似乎还是会愿意打开像《下饭菜》一样的片子。
在看《下饭菜》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以为它只是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亮点,足以打破纪录片一直以来带给观众的印象。
首先,《下饭菜》这部纪录片基本没有旁白讲述,关于各地美食的介绍、做法以及不同家庭的展现,都是通过人物自主讲述搭配画面和文字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偶尔还有几句导演和人物有趣的对话,这都令片子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不会让观众感觉枯燥。第四集中河南的邓建强大哥说媳妇的优点是喜欢骂人,声音太吵,观众看着二人斗嘴的画面都纷纷留言说夫妻俩有趣又可爱。
其次,这部纪录片在内容方面并不只是单纯的介绍各地美食,更展现出了不同地区的美景和风土人情。片子不论是介绍的主要人物,还是只露过一面的村民和孩子,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可爱和热情。像是在第五集开头,江西婺源的一位阿姨就亲切地对导演说:“你不是喜欢吃糊豆腐嘛?你跟我回家我做给你吃。”这种温暖的对话,让人能从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幸福。
再次,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点,就是在每个片段开头的部分,导演都会询问当地许多村民所要介绍的美食的做法,同时也会收获到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答案。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同一道菜,各家各人也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做法。在第二集中,关于柴火鸡的做法,有的说要用水煮,有的说用火烧,还有关于是否放油炒、加什么调味料等都有所区别,这就进一步体现出美食制作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最后,《下饭菜》中流露出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人们常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部作品中去到的地方基本都是一些有山有水的小乡村,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摆脱城市的压力和喧嚣,体验乡间的宁静与平和,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舒适的体验。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国产美食纪录片似乎在高级和文艺的路上越走越远。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堪比艺术品,从节目配音配乐到拍摄形式,都给观众一种“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食”的错觉。如果说这些纪录片赋予食物以艺术的话,那么《下饭菜》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最接地气、最朴实的方式,记录每一道菜肴的诞生。 始于平凡,记录平凡 从云南鹤庆到福建连江再到江西婺源,摄制组将“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八个字贯彻到底。每个寻味之旅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必是菜市场,问话开篇也一定是“你觉得最能代表当地的一道下饭美食是什么?” 五期节目十道菜,没有一道菜的食材是难以寻到的,没有一道菜的制作步骤是繁琐的,没有一道菜的炊具是不常见的,甚至,没有一道菜的烹饪者称得上是专业厨师。蚕农、茶农、干货店老板……火腿、带鱼、猪蹄、土豆、腊肠…… 普通的人,普通的食物,普通的故事,却透过屏幕让人感受到了平凡而有趣的幸福。 云南鹤庆,做羊乳饼夹火腿的杨美玉和她丈夫以养蚕为生,辛苦几十年就为了能把两个女儿供到读大学,因为在农村,家里有一片菜田,也养一些家畜,作为日常食物的来源。但最常见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新鲜挤出的羊奶,放入锅中煮沸,再把纯天然的植物藤水倒进去,让奶在热锅中慢慢浓稠、渐渐凝固,白色的半固体时不时翻转一下、冒出几个热泡泡,食物就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鲜活。做好的羊乳饼贴上火腿,放进锅里蒸三十分钟,食材的滋味再次被热气唤醒,奶香和咸鲜相互渗透,再配上一碗辣椒蘸酱,一份羊乳饼夹火腿干掉两大碗米饭完全不在话下! 湖北恩施的茶农夫妇家境贫困,几十年前家庭收入还只能满足温饱需求,靠干农活来供孩子们读书,但还是交不起更多的学费,最后常常考第一女儿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儿子也就读完了初中。一档美食纪录片,在一道菜肴的诞生中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记录的却不仅仅是食物的风味,更是人生百味。现在茶农夫妇的经济状况好转,给拍摄组做饭时毫不吝啬往大锅里放土豆、砍一整只腊猪蹄,阿姨又可爱又朴实,一边做饭,一边和导演组唠嗑家常,“你给我儿子找个媳妇,我就给你多砍一只猪脚”,好有生活气息。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认真乐观又充满精气神的过着每一天。 干饭人,干饭菜,干饭魂 想要干饭,打开胃口的下饭菜必不可少。腊猪蹄炖土豆、柴火矮脚鸡、小炒肉、腊肠炖萝卜……啧啧啧,每一道菜都是干饭精品!炒菜和炖菜逼出的汤汁浇下去浸到白米饭里,再挖一勺菜盖在饭上,大口大口的扒饭,这滋味!
寻找美食是认真的,可爱也是认真的 一部纪录片,让我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出来的体验也是第一次了,这是一群有趣灵魂的碰撞。这场寻味之旅基本在乡镇穿梭,年纪大的当地人多用方言交流,自从有次一位老人说听不懂摄制组普通话之后,他们变开启了蹩脚的方言提问模式。很多当地居民听到摄制组非常不地道的地方话,都会用一种谜之眼神望着镜头,那种隔着屏幕溢出来尴尬真的太好笑了!
还有好多好多可爱的当地居民,比如,拍摄组问恩施的下饭菜是什么,当地人回答清一色的素菜,并且很朴素的说“那肉很贵啊”;推荐自家特产时,骄傲地反问摄制组“你们那里有没有……”,话里带着满满的胜负欲。最有意思的是湖南醴陵那位卖辣椒的大爷,他夸赞自家辣椒又香又甜,被问“生的不能吃吧?”,大爷二话没说掰断一根辣椒就往嘴里送,摄制组在线质疑被diss,真的太有意思了!
要说有什么不满意,就是太少了,不够看,期待能看到更多地方的下饭菜!
因为爱奇艺首页的推荐,点进去看了一会儿美食纪录片《下饭菜》,就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仔细看了下片尾,总策划洪雷、总导演王圣志,海峡卫视,这不就是《早餐中国》的制作团队吗?怪不得如此对我胃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看到的纪录片都是正儿八经、题材宏大的。当你闲暇时间想要找点东西来“下饭”,纪录片一般不会成为你的首选。
《早餐中国》的出现,让人发现原来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有新的玩法,短小精悍、节奏欢快、画风清奇,真有点儿短视频的意思。
出自一个团队之手,《下饭菜》跟《早餐中国》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从一个细小的切口入手,连带着说到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民间风俗。节目也有着相对固定的版块,从街头采访开始,揭秘当地人最离不开的一道下饭菜,以附加题结尾。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如果观众看完没有被片中的美食“种草”,那一定是失败的。而《下饭菜》成功让我想去到祖国的天南海北,品尝这些寻常人家的下饭菜。
不得不说中国人还是会吃,羊乳饼夹火腿,放在米饭上头一起蒸,让米饭带上了肉香奶香。一口米饭一口羊乳饼夹火腿,再蘸上自家的辣酱,绝了。
刚从海里捕捞上的带鱼切块下油锅煎至金黄,再用虾油过一遍,蘸上鱼露白糖就拥有了丰富的口感。
每集不到20分钟的片子,不单记录一道下饭菜的制作过程,讲美食,其实还是在讲人的故事。
女儿一直想把爸妈接到城里去住,但是毛和平夫妻俩却乐意待在农村老家。怕给孩子添麻烦的想法天下父母都一样,却不会直接说出口,一份从小吃到大的腊肠炖萝卜,成了一家人团聚的约定。
杨大姐和丈夫靠着自己的手艺,养蚕缫丝,供孩子读书。如果不是拍这个片子,可能不会听到别人形容自己做菜像做艺术品一样。
回顾这些年国内的众多影视作品,似乎接地气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我看来,一档能带给观众欢乐、能引发大众共鸣的节目,就像一道能打动一方人的下饭菜一样,不一定需要珍贵的食材和高超的烹饪技巧,而是要满足人们最本质的需求。
很高兴看到制作团队这一次依然走到了市井乡村,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成功勾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在都市奔波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如节目名《下饭菜》一样,我把它称之为“最下饭”的美食纪录片。
我很喜欢这个纪录片的原因之一是回归家庭厨房,用家乡味道,寻找集体共鸣。与之前的美食类纪录片不同,这次《下饭菜》将镜头对准了「家庭厨房」。当下大部分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习惯了「点外卖或吃食堂」,在家做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曾经的「家常菜」味道也像一个美好的记忆被藏在了内心深处。《下饭菜》用100集短纪录片,寻找全国各地的「家常味道」,街头采访一句“你觉得最能代表你们这里的一道菜是什么?”,在路人的只言片语中找出当地人都熟悉的一道菜。之后跟随一个普通家庭,用最简单的食材和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做一餐饭。没有四菜一汤、没有高端餐具,有的只是家人间最普通的一餐饭,是当地人最熟悉的「本土味道」。节目回归了传统的烹饪方式,普通人在老式厨房用现摘食材,做一碗饭、一道菜,带来幸福与满足感。「家」的味道很简单,也很充实,在一餐家常菜背后的是家人和朋友满满的爱意,是盼「一餐安好,家人团聚」的美好夙愿。
此外,我很喜欢这个节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淡化了戏剧冲突,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中,传递温情与感动。节目中的人物和事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复杂的矛盾纠葛,只有稀松平常的生活碎片,和重复生活中偶尔爆发的小感动。“你是谁?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事?家人都有谁?”,用简单的四个小问题讲述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用朴实的情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节目从城市回归乡村,以食物为线,记录老式乡村生活中的温情与感动。在一餐饭结束后,节目还设置了“下饭附加菜”的休闲娱乐部分,拍摄当地人的茶余饭后,公园里唱歌、烫头、说说饮食禁忌、聊聊土特产,用熟悉的生活和方言,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找回家乡的记忆。
总之,这个《下饭菜》很美味,是我爱的味道。
1999年,我出生了,在我的记忆中,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时,面前或身后一定有电视机的陪伴,爷爷奶奶钟爱的法制节目,爸爸妈妈追起的年代剧,还有我最爱的动画片,比如《中华小当家》,以至于现在不打开手机看一个“下饭片”,这顿饭或许都吃不香了吧!
美食纪录片的诞生,无疑不是当代年轻人吃饭香的原因之一。习惯性的打开美食纪录片频道,一步短片《下饭菜》以封面的大碗米饭,成功引起了本“吃货”的注意!节目如其名“下饭菜”,“慢食简吃,一碗生活”为主题。
短而全面的一集,刚好是我一顿饭的时间,拿着自己手里的盒饭,虽然吃不到妈妈的味道,但摆好已经打开的《下饭菜》后,看到“接地气”的节目氛围,节目的开始往往以分享当地人的生活为开头,看着主人公洋溢的笑容,轻松快乐的氛围一下把我“拉进”节目里,手里的盒饭好像吃出了屏幕里主人公描述的味道。
同时,在节目的开头,通过加入村民对于做法的不同见解,融入小小“矛盾点”,增添了整部纪录片的真实。
饭吃到一半时,食材和烹饪过程的特写,让手里本微微发凉的饭菜,突然冒起了热气,香气四溢!这里不得不提到节目中每一步详细的步骤,每次都要想一想,我到底要不要赶紧截图记下来呢?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留有余地,心里默默立下flag: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当地尝尝味道!
每临近一集的尾声时,放下手里的已经一扫而空的饭盒,又到了“下饭附加题”时刻!一道结合当地特色的“脑洞题”,配合刚刚加满血糖的大脑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的饭菜即平凡的生活,一碗“下饭菜”足矣。
不是十全十美但也非常不错了。用的是新媒体式表达框架,但拍摄、构图都很考究,是传统媒体人的底子。
我觉得算是近两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中不错的,没有胡乱煽情的旁白,没有过度美化,贴近农村生活,还挺有趣
淘宝上有个位数商家卖固始汗鹅块、赤峰锅包肉,没的卖:庆羊乳饼夹火腿、连江煎带鱼、恩施腊猪蹄炖土豆、兴义柴火矮脚鸡、醴陵小炒肉、广安腊肠炖萝卜、胖头鱼炖豆腐、婺源糊豆腐、成都粉蒸牛肉、池州干豆角烧肉、潜江炒虾球、喀什过油肉拌面、瑶家白切烟熏腊肉、鄂尔多斯土豆炖羊肉、海蛎煲配蜜薯饭、贵州焖羊肉、山东卤鲜鲅鱼、莫干山腌笃鲜……下不下饭因人而异吧,尤其看到同一地区同一道菜的做法邻里都争得面红耳赤,口味真的是很私人的事情。
跟早餐中国一个风格啊,好熟悉。
就 已经不单是美食纪录片了 还是导演擅长的烟火人间 以及 上半部E3居然买到太阳照常升起里久石让的配乐版权?
作为美食题名的纪录片,拍食物和制作的过程不够多,有对做菜人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无不可,但是故事雷同感比较强,基本都是在外分离拼搏的儿女和留守家中的老人。但是有一点特别动人,街头采访切镜头里的人都很开朗生动,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能真切感受到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
像我这种喜欢人情味儿的,还蛮对我胃口的。下饭的是菜,眼前是生活,远方是家乡。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笑容里,总能汲取到最大的情感价值。
特地吃饱了来看,好像还是不行,又饿了。。。用特色菜为切入点,展现当地一家人生活,真实又温馨
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人情味,算得上是一部宝藏节目。
很不错的下饭综艺,融合了风土人情,别具烟火气。
简单的地方菜
很活泼,很灵动,很有生活。
一般,太使劲讲情怀和故事,文化了,下饭菜没几个,名字应该叫做下饭菜背后的故事
选材挺不错的,人物也生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层面还可以更好。
4.25星。最想吃油汪汪的腊肉了。很可爱的纪录片,多次跟着笑出声。
自然、朴素,有让人平静下来的力量。
菜其实不一定下饭,但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朴实可爱的普通人。看到辛苦一生、觉得自己丑,不值得拍摄的奶奶,觉得好心疼。每集后面的附加题很有趣,哄小孩的绕口令,有趣的方言说法,对麻将牌的特别称呼,真的都很有意思很珍贵。啊对,配乐是不是在瞎搞,第一集还有Jingle Bells?
云集将来制作上还是厉害的,编导深入当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镜外功夫也是真不错。就是看多了会发现,要想对线上受众形成粘性,这类轻量化的片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知道除了《风味》系列的纪录片+真人秀内容矩阵之外,未来还能有什么样的模式呢?
下饭菜的导演一定是个很有生活的人,跟踪拍摄的时候和人家聊天都好会,而且很能抓住重点,看纪录片学到了很多无用但是有趣的小知识。
好看,把人拍得非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