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女人国语

已完结

主演:李宥利,朴允载,任豪,朴荣邻,李秉旭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剧照

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2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3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4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5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6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3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4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5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6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7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8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19你的女人国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两个时空间的完美转换 —简评《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具有明显套层时空结构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两个时空的完美转换,讲述了两个平行发生的故事。从内容上来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戏中戏的故事。在主题上,电影对传统爱情观和现代爱情观做了鞭辟入里的对比以及对现代爱情观的批判。

一、叙事风格
        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找来原著拜读了一遍。《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名著改编的作品,而原著本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拥有3个结局。这就给电影的改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编剧大胆地打破了原著的诸多限制,比如说电影去除了原著中很多的旁白。旁白是一种非电影化的语言,在电影中留下旁白只能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说表演,音乐,音响,场面调度等等)表现情感、烘托气氛的时候使用。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平凡的世界》在前几年被改变成了电视剧,在剧集中不停地出现类似于某某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等等的旁白,十分的突兀。
        影片结构为套层结构,两个时空平行展示。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故事相互完整,表现的内容相互关联,但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男女主角关系发展恰好相反,过去时空的男女主角从相遇相知到结合,而现在时空的男女主角从同居到分离。套层结构是时间交错式结构的一种,大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内涵。比如说这学期我们看过的另外一部电影《双面情人》,也用了套层的结构,赶上地铁和没赶上地铁的女主角发生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条情节线的对比,加深了主题。此外,《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最近几年的一部很火的电影《云图》很像,《云图》把套层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云图》共采用了6个时空,每个时空的主演都出现在其余的五个时空中,隐喻着轮回,就像《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两个时空的男女主角是同一个人一样。采取套层结构且使用的主演为同一个人,很容易把观众搞晕,但《法国中尉的女人》不会。首先,这两个时空的时间跨度很大,人物的服装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两个时空间的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大(在后面章节详细对比),转场时导演也花了许多心思,最重要的是两个时空的男女主角的名字不一样。这与《双面情人》采用的女主演减掉长头发,脸上受伤的设定有着相似之处。在转场时,《法国中尉的女人》也做得非常好。比如第一次转场时的电话铃声响起以及电话的特写镜头暗示着时间已经到了现代,而且在意义上来看,前面一个镜头查尔斯还在与欧内斯缇娜谈笑说爱,后一个镜头就是同一个男演员试验的迈克与安娜热烈拥抱。举一个我看过的另一部时空交错的电影《穆赫兰道》为例,《穆赫兰道》之所以能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导演大卫林奇将现实时空和梦境时空交杂在一起,两个时空间的转换有着许多隐喻。
        这部电影歌颂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爱情,批判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结局时迈克高喊着萨拉的名字,体现了其对原来不屑一顾的查尔斯的深刻认同。在过去时代中,“上床”是男女求爱的终点,而在现在的时代,却变成了起点。这部影片将先灵后肉的传统爱情观和先肉后灵的现代爱情观做了鞭辟入里的对比,并对现代的爱情观做了批判。
二、两个时空的表现手法对比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两个时空的对比。在我看来,《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在于导演在两个时空中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视听语言,很好的将影片的表现手法与电影本身融为一体。首先,过去时空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描述维多利亚时代: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过去时代的表现非常戏剧化。在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夸张或者说超出了普通电影的范畴。这样的处理让过去时空的表演具有戏剧化的特征。整个过去时空的故事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布景、服装等都十分精致。反观现在时空,整个故事非常地生活化,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布景和服装都趋向于生活化,没有那么考究。比如说由过去时空到现在时空的第一次转场,女主角一登场就是没穿衣服地在床上,镜头也比较的随便,推拉也较多,构图也不是特别地考究。
        但是两个时空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知道长镜头更加接近于生活的真实状态,短镜头则打断了生活的自然流程,有一定的距离感。在过去时空中,刚开始短镜头较多,到后来,一步步地转变为长镜头;而在现在时空,是由长镜头向短镜头转换的。过去时空的中景、特写、近景多,现在时空的全景中景多。过去时空的构图是由单人构图到双人构图的,而现在时空却恰好相反。这一点和故事运行时相互匹配的。在过去时空中男女主角是由分到合,现在时空中的男女主角是由合到分。举一个过去时空开头查尔斯向未婚妻求婚的例子。在查尔斯向未婚妻求婚时,居然没有一个镜头把两人放在一起,全是不停地剪切,全是单人镜头。这对于一个求婚场景,非常奇怪。实际上,导演这么处理是在暗示两人之间没有真挚的情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过去时空的摄像机机位相对固定,改变的一般是焦距,而现在时空的摄像机机位非常之多。对于两个时空的色调,过去时空是黑灰色的,现在时空充满了色彩。过去时空的色调是由暗到明,暗示着萨拉神秘的面纱被一步步地揭开;现在时空的色调是从明到暗,恰好相反。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对比。过去时空中,萨拉在登场时是用黑色的外衣紧紧包裹着自己的,体现了其内心的扭曲与压抑。而现在时空中的安娜在一登场时便是一丝不挂。安娜的穿衣也是色彩缤纷,是现代女性的代表。萨拉在整部影片中的着装颜色是由黑到白的。查尔斯也是由黑到白,而现在时空的迈克是从白到黑。
        在整个故事时间的安排上,两个时空也是不同的。在过去时空和现在时空交叉的过程中,过去时空的比重在逐渐减少,现在时空的比重在逐渐增大。说明整部影片的视角是偏向于现在时空的。
三、萨拉与海
        整部影片,总共出现了很多次海,海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举几个例子,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是在海边做了一个现在时空到过去时空的转变。在过去时空中,查尔斯和萨拉在海边相遇。再比如,萨拉在应聘家庭教师的时候,她没有问工资待遇,她问了一句:那儿能看到海吗?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萨拉与海已经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了,海是萨拉的象征,海的神秘与未知也正是萨拉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以过去时空中最重要的一场戏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萨拉与海之间的关系,以及萨拉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首先,导演在选景上非常的与众不同。很多时候,在拍摄爱情片的时候,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会选择一个非常温馨的场景。《法国中尉的女人》不是这样,他们相遇的场景选在了神秘的大海边,波涛骇浪。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萨拉是一个人平静地站在那里。为了增加神秘感,镜头的前景设置了蒙蒙的海雾。而背景音乐是那么得神秘而悠扬。我们首先看到的萨拉是背对着我们的,然后缓缓回头。为了强调他们的对视,导演采用了升格镜头和一组对切。
        我想,萨拉真正的魅力不在于美貌与身姿,而在于她的不可知。她像大海一样神秘,所以她对查尔斯存在着那么大吸引力。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法国中尉的女人》,但法国中尉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过,是否存在也难以考究,只是作为萨拉内心对浪漫和男性精神的向往。我觉得法国中尉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可以被概括为麦高芬,就像那架飞机在《西北偏北》里一样。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戏里戏外的故事结局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在过去时空中发生的时间是白天,而现在时空是晚上。月光和黑暗把迈克的痛苦与尴尬刻画地淋漓尽致。在现在时空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迈克亲吻饰演埃内斯提娜的女演员,说明在现实中,迈克可以轻易地获得异性的芳心,与戏中迈克为神秘的萨拉倾其所有,付出一切做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迈克大喊的是萨拉而不是安娜的名字,说明查尔斯已经开始厌恶现在的爱情观,即先肉后灵,已经查尔斯已经被像萨拉这样谜一般的女子征服。最后一幕,查尔斯和迈克一起在湖上划舟。海与湖魅力的统一,开始于海,用海的神秘,美丽,莫测象征萨拉;结束于湖,象征着查尔斯揭开了萨拉神秘的面纱,宁静且安详。

 2 ) 我愿把她看作林中女妖

早晨五点半睡去,中午十二时起来,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近期,很少有某部电影,让我由衷觉得——每一个元素都很喜欢,或者说,对每一格的光影都很着迷。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分两条线走的,相信大家都知道这点。两条线给人的感觉很不相同,我会喜欢任何一条,但是更加喜欢现代的那一条。喜欢光线明朗的屋子里面,看起来——至少看起来是——满不在乎轻松愉悦的男人和女人。
象征自由与享受的那一部分。

我充分喜欢两条线中的生活氛围。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里面,可以看出一个女人的默不作声的魅力是如何显现在一个其实并不能满足于庸俗婚姻的男人眼里的,虽我并不喜欢毁约这种事。当一个男人去向以为的理想新娘求婚的时候,同样胸闷气短紧张非常,但是他一转眼看到别的身影,灵魂就已失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很多时间里,自以为真正的爱情其实只是一时的肾上腺素分泌。还有就是,不要认识六个星期就向姑娘求婚。

法国中尉的女人象征自由,“要我死,可以;要我爱你,不可能”——卡门姑娘定是天蝎座,差不多只有天蝎座的女人才会在爱情消失的时候如此率直和一刀两断。而法国中尉的女人或许是一只水瓶,喜欢爱情,更喜欢随风飘逝的自由感。

忧郁症分为三种。一种是生来便处于忧郁之中,一种是时而忧郁,第三种是不知自己为何忧郁。她是第三种。

法国中尉存在吗?其实也许并不。然而在森林之中坐着谈起他来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变化微妙,幸福也是真的,愤恨也是真的,可其赖以生存的原因却是虚幻的。伍德夫小姐或许有着臆想症和受虐倾向。她明知道会被人看见并传到老处女雇主耳中,但仍然从多嘴的妇人面前走过,那一刻她脸上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

晚间回家,在镜子里的面容是多么可怕啊,宛如女性的撒旦一般。或许这是导演不寻求绝对美貌的女演员来出演这个角色的缘故?她画自己,铅笔的素描失去了眼睛边柔美的线条,看着,一只手抓在披肩上痉挛了。或许在男人的眼中她是柔弱无助的,但其实她是一只狮子。在森林里她边讲着“法国中尉”的故事边放下头发,诱惑他,只有同样的女人才能听出她故意放缓而显得苍白的声调。她或许有美貌?她如同《飘》里面的斯佳丽的祖母年轻时的形象——“她要美便美,要丑便丑”,然这样令人着迷。

这复杂而富有张力的人格,是整部影片中最令人着迷之处。她在灯光下图画自己,在那个时候她既不顺从也不显得悲惨,独处之时,她知道自己心里面是有风暴的,也许一转身就变得迷惑,但在那时是不重要的。

她画着自己,并且心里面明知马上就要遭遇解雇的命运。医生说那是一种受虐狂的心理,她故意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此便有理由获取痛苦的快感——“我明知他不是真心,但仍把自己给他……如此,我便可以活在羞愧之中,羞愧是我赖以生存的。”然而在受虐狂的底下仍然是对自由的渴望——“我知道我永远不能像别的女人一样,成家,生子——但是我拥有她们永远也不能拥有的自由。”因为她以自己的身体打破了规则的牢笼,或许那是一种冒出水面的解脱。不再是贞洁女人,从另一个反面意味着:可以做一切。

她与那时格格不入,然无论生存在任何时代,这样的人格也同样会感到束缚。她无法平静一段长的时间,自会发明一个理由使自己被放逐开。

然而这样的人格吸引某些异性,她对自己这方面的魅力也是很清楚的。男人为了她身败名裂。虽然他也挣扎过的,是个正人君子,但是“正不胜邪”,只要不是出于未婚妻的地位,实际上这个扑朔迷离的女人是无法招人怨恨的,她只会令一个男人渴望了解她。

她会离去,我知道。在大学时的影视课,坐在几百人中些微疼痛地感觉到了那种对自由的渴望,而男人的爱同样也会成为束缚。在经过法国中尉这个也许并不存在的男人之后,这个女人不要再被任何男人的爱所主宰。
或者说,不让自己被自己的爱所主宰。
我未免想:一个理想的爱情,大概就是爱且仍然保有着自由——不是形式上的自由,比如还可以跟别人谈情——而是心灵上的自由。
然而,如何能爱且仍能不被自己的情感所淹没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吧。理想中的爱并不是爱和占为己有,而是爱和融为一体。
我相信有,但很难。

为了自由,需要放弃得实在太多了。任何事必有其代价,我想,这至少是一句真理。在影片开头,当这女人站立在水沫漫天的暴风里面对大海的时候,她想过掉下防波堤去的可能没有?我猜她想过一点点,而已。

喜欢海的寓意其实非常容易猜测。我开始想,其实有人选择从深夜的高楼顶一跃而下,也差不多是那个心境。

那个女人为什么离开,其实我已经了解了。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影片结尾处那个放置着画架的房间,喜欢它的光线,以及站立其中仍然沉默的那个女人。

别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阳光需要记录,我还有很多的鹅卵石需要行走。我的心里没有空间继续玩感情游戏,言辞微妙你来我去,虽然那也是一个选择,虽然生活真的可能有所转折。。。

《法国中尉的女人》——梅丽尔·斯特里普

 3 ) 晕了,我在哪里

连续看了两部关于时空的电影,有点晕,有点不知今夕何夕,有点不知我在哪里,千万不要再拿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来绕我哦~~~如果这个时空的我遇见另一个时空的我会怎样?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可以相爱却会错过?为什么有些人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嗯,没错了。可能就是所谓前世今生,所谓穿越时空。彼时的那棵仙草就是此时泪眼汪汪的可人儿,彼时的顽石就是此时怜香惜玉的宝哥哥。
    之所以相遇又错过,那只能说明缘分不在今世。或者前世,或者未来。所以怀念,所以畅想。所以冤家们都在心底期盼着那个触不到的恋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个比较老的电影了,那时候梅丽尔斯特里普还没有炼成“时尚女魔头”。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女教师,要想追求自由,简直是跟妓女一般让人不齿,那个时代的女人,有个有钱的父亲,再嫁个门当户对的丈夫,当个空洞的花瓶已经算是最幸福的人生了。假使丈夫被一个下流阶层的疯女人诱惑,那是打死她们也无法接受的事实。沙拉喜欢画画,喜欢一个人散步,去海边去半崖,欣赏风景,也等待欣赏她的人出现。这就是她的不明缘由的忧伤,差点被当成疯子送进疯人院。恰好,这个懂得欣赏她的人适时出现并挽救了她,并且不可救药地深深爱上她。而她却始终在追求独立的人格,独立自由甚至比爱情更重要,这才是生命的力量。天,这个时代难道不应该?电影是个套层结构,男女主角一边在拍片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也在戏里爱得缠绵悱恻。
    实际上,电影所表现的两个时代的女性都有共同点,自由独立,只不过外部环境不同,所以实现起来的难度也大不相同。男人总以为得到了女人的身体就是得到了她的心,可是片中两个时代的男人都在某一个瞬间得到了女人的一部分,但没有永远得到全部。这才是最大的现实。
    与这部片子相比,同样是讲述穿越时光故事的美国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就要逊色许多,虽然男女主角是俊男靓女,但。。。。。平淡啊。纯粹是糊弄小孩的东西,谈不上作品。我只能恶狠狠地说,这是编剧的一个平淡无奇的春梦,却大费周折把它表现出来,结果毫无动人之处。

 4 ) 寻找自由的女人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把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作为扉页题记。
    原著我没看过,但从电影中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女主人公萨拉身上,读到了对这句话的注解。
正如片尾处萨拉所说:“我现在才找到自己的生命,寻获自由。”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级差距及种种的制约因素,单看这个有几分执拗的女人,整个的戏中戏部分就是她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胡小姐”是充满了偏执、孤傲和神经质的。那个心理医生理解的也许是对的:“我是个聪明人,受过教育,我不能控制情绪,我眷恋做个失败者……”但这绝对不是全部。
    许多人把“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故事看作是个圈套,说这个女人成功的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弱者的形象并辅以出色的演绎,使得查尔斯这样一个非常绅士的科学家不知不觉中填补了现实中“法国中尉”的空缺,但直到她在埃塞特忽然人间蒸发。也丝毫不能让我相信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骗局。
    常想,她是披着“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件并不光彩的外衣,伴着她忧郁的眼神赢得了查尔斯的同情,还是那件外衣下难以掩饰的极具生命力的处子之心吸引了他。我想,那致命的诱惑正源自这二者共存所蕴发的神秘感。而这种矛盾不单制造了对查尔斯的诱惑,也像蛛网一样纠缠着她自己。
    影片中,萨拉两次说“我被束缚”。一次是制造谎言,在副崖上;一次是对制造谎言的解释,在埃塞特。惟有最后重获新生的她,才对那两段话以及她其他令人费解的行为做了最好的解释,就是那句“寻获自由”。
    副崖上,他略带泣声又隐隐透着几分亢奋的说:“从此,我便被世俗遗弃,我和羞耻结合,羞耻令我活下去……我得到他们无法理解的自由。侮辱和责难伤害不到我,我不为世俗束缚,可以任意妄为,我不再是人,我是法国中尉的娼妓。”随后带着她那特有的神秘微笑,故意从老管家面前经过。这一切,是她放肆的夸大着她那不为世俗所容的“劣迹”。然而她不是卡门,卡门是真正的放荡不羁,她什么都不在乎。萨拉不是,她其实什么都在乎,在乎世俗的眼光,在乎真爱。她的放肆是隐藏在屈服之下的,是戴着脚镣的舞蹈,自己却只陶醉其中,未曾发觉。也许她想获得的回应只是“You are a remarkable person!”直到她的故事在埃塞特真正上演,真实的故事是她“被嫉妒乱了神智”,她知道“明知别人有未婚妻,还缠着你,那是不应该的。”于是她逃了,给自己织了一层新茧,陷入了新一轮的自我束缚。·有人说,人们总对痛苦的记忆比愉快的记忆深刻,似乎只有苦难才能证明他们的坚毅或者remarkable。这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萨拉的自虐倾向。
    让她最终获得自由的解药当然是她自己,当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真正获得了自尊、自信,就不再茫然的渴求从外界寻找慰藉,才终于解放了她自己。灵魂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

 5 ) 追求超越世俗的心灵自由与爱情

我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最早的记忆来自童年,隐约记得我在电视台上类似《正大综艺》的节目上看过这部电影,但那时大概也就是小学生,只依稀记得Meryl Streep披着大斗篷,还有 Jeremy Irons深邃浓情的眼神,故事情节一概不知。我对Jeremy精湛的演技的了解就是来自这部1981年的电影。30多年之后,终于让我找到了这部片子,让我欣赏到这样一部惊世骇俗、迷离断肠、魂牵梦绕的追求心灵自由与爱情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是Meryl Streep扮演的Sarah,她忠于自己的内心、灵魂,凭着一腔热情,想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自由。她最开始碰到的法国士兵对她略有撩拨,使她对他怀有爱慕,她不顾当时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主动去镇上到旅馆找这个法国士兵,可是没想到他找了一个妓女,根本心里就没有她。但是她内心之火已经被点燃,她喜欢自己可以追求向往的东西,她沉醉在能够拥有别人爱慕的感觉,哪怕这违背世俗社会对淑女的要求,哪怕世人都说她是疯子是娼妇,而她又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下等人,人人弃她但她却若无其事,表面应承而内心坚持己见,因为她觉得她追求世人所不理解的自由——放飞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社会对她的压迫而体现出来,外界对她越是诋毁和辱骂,她越是要坚强,她越能感受到冲破藩篱、内心自由的喜悦,所以医生说她是没有理由的“忧郁症”。

她梦想拥有一段干柴烈火的爱情,她梦想能随心所欲的绘画,抒发她表面平静怯懦实则压抑激动的情绪。幸运的是,她碰到了Jeremy Irons 饰演的上流人物Charles。Charles家底殷实,完全不用考虑生活用度,业余挖挖化石自娱自乐。在那个年代,婚姻是为了强强联合,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只要门第匹配,家庭财富、年龄相仿即可,这就是理所当然好的婚姻,不用考虑是否真的有爱情,都是为生活嘛。可是Sarah的惊鸿一瞥,掠取了Charles的心。之后他由好奇到同情,逐渐“走火入魔”般的迷恋上了Sarah,直到医生当面问他“Do you wish to hear her, do you wish to see her, do you wish to touch her?” 他才意识到原来他已经爱上她了,甚至为她不惜撕毁婚约,侮辱名声。这就是爱情的魔力,我相信Charles是真的爱上了Sarah,那个时候绅士的名誉可是堪比生命的,但他还是放弃了声誉,因为他找到了打开心灵的爱情,他不再愿意过假模假样的婚姻。而他的未婚妻口口声声说爱他,愿意为他做一切,可是得知他为了一个“whore”而抛弃她时,就立马变成了他的敌人,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多么虚伪!多么可怕!他们在小棚子约会,感情突然迸发第一次接吻,以及在旅馆的情不自禁都十分动人又真实。他们都是处子之身,却顶着狗男狗女的污名;而那些绅士却背地里胡作非为,小姐们背后说人闲话。

而Sarah对Charles,我感觉倒复杂一些。她希望献身于这样一团火的爱情,她善于用自怜自残招式一步步魅惑吸引Charles,她希望他被她所俘虏,明知她可能会毁了他,但是她仍像是飞蛾扑火一般投入进去,她希望他亦是,而他也做到了。但在得到他之后,她却全身而退,也许因为她内疚,也许因为她迷恋“抗争”的苦与甜,也许她知道这爱情还不是她最想要的东西,于是她一走了之,开拓了新的生活。整整三年她知道他一直在找她,但直到3年后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终于安静下来,主动联系到了他。我为这个女人的蛊惑魅力、自我掌控、冷酷决断而感到一丝丝寒意,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富裕的上层男人,愿为一个低等女人抛弃一切,朝思暮想地等了三年,夫复何求?他对她的爱,在我看来,远远多过她对他的感情,而当他质问“Are you saying you never loved me?” 她的回答" There was madness in me at that time." 显然,她没有简单的回答"I loved you. 直到她寻到了她的自由,她才来寻求他的原谅。影片最后,他们两个人从一个黑暗的桥洞下来到阳光明媚的湖面,象征着从过去见不得人的地下,终于可以沐浴着阳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他们生活是否会幸福我不知道,她对他的热烈爱情甘之如饴;他对她的神秘莫测、可怜可爱而魂牵梦绕,但他们如若像普通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神秘、热情都会慢慢消失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消磨中。我希望他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我真的不知道!

这是一部关于勇于面对自我内心的呼唤,敢于撕破社会世俗道德规则,追求心灵自由的故事。两位主演演技都十分出色,Meryl Streep年轻时好美,湖绿色的眼睛如一泓清澈的池水,有着小鹿乱撞般的闪烁;Jeremy Irons眼睛虽不大却深邃有神,他把Charles的复杂感情表现的真实自然,让人非常同情这个欲罢不能困于情网的男人。好多年没有写这么长的影评了,只是未到动人处。I hope It is worthy.

不仅影中影的双结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更主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感人心扉。人物刻画得饱满真实,复杂心理也演绎的很好,我心目中的五分电影。

 6 )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

2001年09月29日14:59:54 网易报道 雌黄
 
  
  1969年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发表了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这部“仿写”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一个感伤故事伴随着当代视角对过去时代的反思。这种视角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当时的文学作品、社会文献、乡野民谣等的引用,以及时时打断叙事流的议论,全面地展现和评判那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其二:在使用当时小说书写样式的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小说写作理论的思考。二者赋予了小说元叙述的色彩。当然,比之罗伯-格里耶等人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是一次远为通俗的元叙述表演,它提供了一个完全可以剥离出来的、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1981年,小说被搬上银幕。大约是因为小说结构上的特点,影片将之设计为一个“戏中戏”。迈克和安娜是两个演员,他们分别扮演电影中的查尔斯和莎拉,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一段婚外的恋情。最后,小说的两个结局被安在戏里戏外的两对人身上,查尔斯和莎拉获得了喜剧的结尾,他们重逢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迈克和安娜的关系则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匆匆结束。

  除了结构上的这一变动外,影片至少在两个方面对原作进行了改编。

  其一,电影大刀阔斧地砍削了小说叙事的枝蔓,将因众多“离题”议论而显得散漫的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紧凑完整。这自然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但也削减了小说独特的吸引力。在原著中,叙事始终笼罩着谜样的神秘氛围(这显然源于作者时而采用时而放弃全知叙事者视点的策略),而不仅仅是塑造了个性神秘的莎拉。然而在电影中,这种神秘只是通过黑色的风衣、风雨交加的天气、人物苍白中透出丝丝血色的面颊和古怪的微笑来表现,从而不仅故事成为单纯的悲欢离合,莎拉那核心性的神秘也仅仅成为叙事的推动因素,并最终获得解释。

  其二,电影改变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潜在循环结构的指向,并通过画面设计成功地实现这一篡改。在小说的最结尾,也就是第二个悲剧性的结局里,查尔斯离开了他始终无法理解的莎拉,孤独地走在泰晤士河的堤岸上。不仅外在的场景与莎拉在开头时站在防波堤上的背影相呼应,而且人物的内心也是对应的。从而小说也成为一次对叙事的叙事,莎拉讲述了法国中尉诱惑她并将她置入孤独和耻辱的故事,而她的讲述正构成对查尔斯的诱惑和指引,最后,她通过实现叙事而获得了自由,查尔斯却坠入她在开始时的处境。由于影片采用了另一个结局,于是就把这一对应变为对比。在剧中故事的末尾,黑屏上的字幕标示“三年之后”,阳光明媚的海滨平台上,查尔斯失神地坐着,凝望闪烁着平静的光泽的海面。它用迥异的画面氛围呼应着开头莎拉的镜头——狂风骤雨,海浪冲击着的防波堤上,一个女子的背影远远地站在尽头,同时暗示着故事即将发生的转机。

  显然,这两个改动都是针对小说的元叙述层面的。它的结果就是压平反思的张力,使影片比之小说更加“通俗易懂”。当然,从字面上说这部片子也是下了元叙述的工夫的,导演机灵地将自己对小说的改编转变为表现一个剧组如何将小说搬上银幕,以及这次表演过程如何与演员的情感生活互动。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元叙述”终归只是字面上的,它的反思意识完全没有深入到叙述媒介的本质与内涵。它不过为巍巍乌龟塔又增添了另一只驮着乌龟的乌龟而已,丝毫没有解决大地根基何在的问题。

在影片中,反思的意义体现在表演上,这也许是最容易表现也最容易为观众理解的,但显然偏离“电影元叙述”而更符合于戏剧。我们也许应该从小说元叙述的两个角度出发,看看电影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元叙述。

  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是作为对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模仿而出现的,作者在每章的开头要引用那一时代的人物言论和著作,他时时会提醒一下读者:下面出现的,是一个作者的想象和叙述,不仅与故事发生的时代相隔遥远,而且根本上是虚构而非再现。这可谓“再现一个时代的叙事艺术而非时代自身”,倒契合特吕弗电影“再现一个时代的视觉艺术”的观念。就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的一个可能选择是模拟那一时代戏剧的特征。此刻我想到的范本正是特吕弗,他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与19世纪肖像画、《最后一班地铁》与《天堂儿女》之间隐讳的关联。另外还应该提到的是一部英国影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它成功地挪用了无声片的一些表现手法。

   小说另一个层次的元叙述体现在“作者”的角色上。这个“第二上帝”是维多利亚时代叙事艺术的核心概念,也是福尔斯展现自己观念的关键所在。考虑如何在电影上实现这一反思,首先就必须确立电影区别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布莱松,他也许是极端的,但他深刻地看出了电影和戏剧的区别。在他眼中,戏剧是表演的艺术,依靠演员的外在模拟暗示人物的内心,而电影是观察的艺术,依靠摄影机的凝视剥离出事物与场景的内在质素(“存有:模特儿,表现:演员”)。那么,对电影本体的元叙述就应该从摄影机出发,从这种凝视的见与不见,能与不能中审视电影的叙事可能性。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不放弃对“叙述者”角色的审视,他时时会游离出这个看似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伤故事,直接地告诉读者,他并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计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他一直喋喋不休地分析罗列莎拉的历史现状、心理症结,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莎拉的行为无法解释。那么在电影中,导演就应该通过摄影角度、场面基调等的设计,使观者惊觉到这只“眼睛”的存在,而不是维持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在这一点上,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毫无意识,它完全摒弃了小说元叙述视角的犹豫,承担起典型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色。统观整部影片,不仅不见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是它时时地提醒着观众,下一步应该朝哪里看,应该看到什么。从一些资料上看,罗伯-格里耶的影片象他的小说一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端的探索,可惜没有见过。

  要对摄影机的在场进行勾画,就必然涉及到镜头的组合即蒙太奇。布莱松也提出,电影为避免简单地跌入再现,就必须进行“断片化”,通过剪接,将“人与人,人与物用目光连接起来”。这一目光,当指维尔托夫所言的“摄影机眼睛”。从蒙太奇理论的源头来看,爱森斯坦强调其论证劝服的功能,在他,这是“从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的剪接方法。而普多夫金则专注于叙事,通过镜头的剪接展现人物心理和故事发展脉络。二者潜在的参照对象都是戏剧。只有维尔托夫,也许由于学过音乐的背景使然,明确地反对电影与戏剧的比附,而是从摄影机的“眼睛”即观察属性出发,寻求以镜头组合来实现这种新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观察和发现潜能。经过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经过我最热爱的大师戈达尔,这种视野也许是今日唯一有效的电影观念。

 短评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7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12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15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1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19分钟前
  • Amelia
  • 推荐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21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23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33分钟前
  • hyoscine
  • 推荐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38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46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48分钟前
  • 薇罗妮卡
  • 推荐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53分钟前
  • teenytiny Adel
  • 力荐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5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1小时前
  • 彌張
  • 力荐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1小时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