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杀局

HD中字

主演:瑞恩·高斯林,乔治·克鲁尼,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保罗·吉亚玛提,埃文·蕾切尔·伍德,玛丽莎·托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总统杀局 剧照 NO.1总统杀局 剧照 NO.2总统杀局 剧照 NO.3总统杀局 剧照 NO.4总统杀局 剧照 NO.5总统杀局 剧照 NO.6总统杀局 剧照 NO.13总统杀局 剧照 NO.14总统杀局 剧照 NO.15总统杀局 剧照 NO.16总统杀局 剧照 NO.17总统杀局 剧照 NO.18总统杀局 剧照 NO.19总统杀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总统杀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两位候选人在之前的得票数旗鼓相当。距离俄亥俄州的初选还有一周时间,两人都把此州当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阵地,开始明争暗斗。候选人之一莫里斯(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竞选团队的二号人物斯蒂芬(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年轻有为,此时遭到另一位候选人竞选团队的首脑汤姆·达菲(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挖角,但斯蒂芬对莫里斯忠心耿耿,并不为所动。另一方面,斯蒂芬深深为新来的实习生莫莉(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吸引,两人迅速打得火热。  不料,泰晤士报的记者艾达(玛丽莎·托梅 Marisa Tomei 饰)得知了斯蒂芬与汤姆的会面,以此要挟斯蒂芬透露政选内幕。焦头烂额的斯蒂芬又在与莫莉的交往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接线女孩第三季最后的慰安妇缉魔 緝魔公主的品格护理师她之觉醒第一季辛巴达航行七海绝代艳后2006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百条大道 100 Streets犯罪现场调查第九季英雄联盟阴阳魔界石俊峰办案记女隐士半透明水谜之忽然奢华沙海番外之画媒像爵士乐一样2022把乐带回家假面骑士空我夜行者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排球少年 第四季回廊亭所谓婚姻喀什古丽说好不分手洗冤录2亡命天涯1988幸福路上快乐再出发远古外星人第十五季抠钱家族哥特捕猎大佬攻略金刚狼(国语版)绿箭侠第三季恐怖游泳馆爱情丛书系列之我的好先生天生舞者情侠追风剑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 -The LIVE-#2 Transition

 长篇影评

 1 )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2011)

直接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風起雲湧》。好萊塢拍這種大量台詞的政治電影技術上都滿厲害的。故事想想其實滿小的,又是一個懷抱天真理想的選戰操盤手和一個和少女亂搞的州長,主角原本是雙方選戰策略下的牲犧品,後來掌握了州長的把柄在權力鬥爭中逆 轉勝利,同時卻也失去了他對政治的理想。這種政治中理想和現實的掙扎妥協或許不是什麼新鮮的主題,但做為推動戲劇的元素還是滿有效的。

 2 ) Dignity matters. Integrity matters.

George Clooney自编自导自演。作为现任联合国和平大使的Clooney热心政治是出了名的,这一次他相中了三年前的百老汇戏剧《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而后者来源于原作者的真实经历。
作为智囊团首席的Meyers对自己支持的候选人Morris崇拜有加,直到无意中发现了Morris与女实习生的那点事(怎么这么眼熟),才认清其虚伪。刚巧此时他因卷入另一场风波而含冤下岗,于是决定鱼死网破,带着爆料投靠政敌。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Morris在Meyers的威胁下因心虚而重新将其聘用,但经历过洗礼的Meyers面对镜头流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天主教徒的女实习生因未婚先孕而畏罪自杀,新的实习生端着咖啡马上加入了竞选团队。本片充分暴露了政界的尔虞我诈、政客的道貌岸然、选举的不择手段、结果的荒唐无常。在这股污流中,大人物勾心斗角,小人物攀龙附凤,更多的人则随波逐流,或惨遭淘汰。导演一再强调本片基于政治但高于政治,可以适用于任何在追逐名利中迷失自我的人,在耳濡目染中丧失纯真的人,在争权夺势中不择手段的人,在遭到打击后以暴制暴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局和大选的背景给本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Gosling今年发飙了,出镜率指数上升,金球奖俩提名。Philip Hoffman加Paul Giamatti的双胖配角在影片一开始的亮相让人眼前一亮。浓妆的Evan Rachel Wood其实本来也蛮好看的,你不认识她也肯定认识她舅舅——Sir Roger Moore,曾经的007。
克鲁尼执意要把片名改成《3月15日》,那是罗马执政官凯撒遇刺的日子,即象征阴谋和背叛。至于大陆的坑爹译名我就不评论了。

 3 ) Political State of Mind

街面上的风言风语大家都听到了没?乔老爷又从道上出来啦,而且又拉着兄弟们风光凶猛地干了一票。

为了保持观影时的新鲜感,从这片放出风声开始我就坚决拒斥一切新闻与剧透,于是在片尾看到Directed by George Clooney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得,就这么一行字,关于这片子我所有的疑问几乎全部解决:这牛逼哄哄的卡司怎么来的,Charlie Rose/Rachel Maddow之类眼高于顶的媒体人怎么肯纡尊降贵出来客串的,残酷丑陋的政治斗争之类苦逼蛋疼、人见鬼愁的题材怎么会找到投资方的,以及乔老爷为毛会专程从意大利的豪华别墅/受苦受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道主义前线/狗仔队的八卦镜头里探出头来临幸哦不眷顾你我她的。要知道,乔老爷现在可是誉满全球财富五车的社交小蝴蝶哦不大壁虎,在忧心世界和平人类生存全球经济稳定等等严重问题的间隙还要抽空更换女朋友,一年最多两部片的速度自小金人到手起已艰难保持多年,所以他一出手,自然全美国的眼睛就都虔诚地瞪了起来。

除去对老爷的各种fangirl心不谈,这部片子有点可惜的是对于非美国观众来说,故事背景和世界人民的生活距离的确远了点,什么民主党初选、候选人辩论、超级代表、普选区和专选区、竞选运动、提名流程之类,难道要跑去纽约时报的政治版先苦心学习一下不成?但是如果对美国政治稍有了解的话,这部片子不失为一部相当不错的政治惊悚片:情节发展顺利迅速、人物行为基本合理、并且结尾也掐得十分恰到好处,尤其是Ryan Gosling的人物写得好演得也好,不能不说是给司令来年申奥的可能性加上了一块重量级的砝码。往严肃了说,这片子讲的是政治黑幕人性污点正直青年的残酷成长,但其实这也就是个简单的从(动机可疑的)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心心眼到最终一点点触及曾经心中的偶像丑陋真相的故事。所以这电影还是有共鸣的吧,这种从无知脑残粉成长为冷静理智局外人的事情大家估计谁都经历过,只不过应该不至于用”丑陋“这么严重的词语来形容而已。

几年前,Ocean时期的乔老爷一度和Steven Soderbough走得很近,还一起成立了制片公司,但09年两人却和平分手各奔东西,搞得大家好不困惑,现在我想应该是有答案了:心高气傲的Soderbough大概是不满乔老爷借合作之名悄悄偷艺,所以干脆甩手走人,但乔老爷偷学的本事还是颇有点样子了:某些透视镜头、灯光对比的设计还真有点鬼才的样子,只是比起鬼才的漫不经心,乔老爷毕竟还是太刻意了一点——风格这种东西,好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一般的是挂在皮肉上的,而乔老爷的导演之路现在只是刚刚走起来而已,要说风格还需继续磨练。

卡司的稳准狠真是让人过瘾。百老汇攻占好莱坞的演技双雄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Paul Giamatti永远是高手出招不留痕迹,我尤其喜欢演每个角色都带着他招牌的那点神经质却每个角色都风格迥异的Giamatti,一个阴险却不可恶的人物身上微妙的悲哀在不多的几场戏里暗暗地剥开了放在你面前,不容你不暗暗叫好;Hoffman也照常犀利,在他的口齿伶俐和自大底下你永远都能找到那一丝英雄气短的悲叹,同样是戏份不多,但是也同样值得观众真心鼓掌。让这俩人来演对立竞选阵营中的同一角色真是合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来实打实的棋逢对手之感。女演员里面Jennifer Ehle阿姨最近出头露面的机会是不是多了点,难道是百老汇的戏都闲下来了,不过就一场戏而已,估计一天也就够了,而且这个人物对故事背景的作用大于对情节的作用,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Marisa Tomei也赶来帮乔老爷的忙,一个丽塔斯基特式的角色尽在掌握;Evan Rachel Wood值得特别表扬,实习生Molly的遭遇演得着实让人同情信服,于是最后竞选顾问的眼泪也掉得顺顺当当、合情合理了。

才貌双全成长迅速的半大小子高司令老师是个不太使劲但是有爆发力的演员:说话的口音软绵绵,看人的眼神软绵绵,连走起路来都是一副软绵绵的不急不火样,但是需要他感情上、演技上做到位的地方那是绝不马虎的。看着他在各大电影节/首映式/慈善活动上羞涩迷离、小媳妇一般软绵绵地跟在老奸巨猾的乔老爷身后,有些人开始默默掏出小笔记本儿把他的名字加到克鲁尼帮庞大的名单里——其实这就错了,当年放着迪斯尼的大树不乘凉而甘愿跑到独立电影的沙漠里独自生存的高司令才不会想要和乔老爷的新鼠党搭上一丝一毫的关系,他虽然目标不是呼风唤雨的多面手,但也总想做一头好莱坞高山上的头狼,独来独往,接的都是没人想要的片子,可演出来都是让人艳羡的好角色。司令近年来出入奥斯卡提名名单的频繁度足以证明他是个好演员,他只要度过了年轻气盛爱惹事的这一段儿(前几天好像还看见说他在大街上打架来着,啧),离成大器的日子一定不远。

说回片子本身去。The Ides of March是个源自古罗马历书的典故,指的是”三月月圆之日“,也就是凯撒被刺的日子,但片子里面被刺的到底是不是凯撒,恐怕还有待商榷。政治斗争永远是表面冠冕堂皇实际黑暗残酷的,而不会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的人是做不了政客的,所以……个人崇拜什么的,还是算了吧。如果讲着拯救人类的场面话的光明骑士和愚蠢昏庸的大草包本质上都和你我一样只是为自己利益而奔忙的蚁民的话,把全部希望放在“英明的领袖”身上,无非将会是又一个鸡飞蛋打的丧气结果而已。

 4 ) 还会看很多遍的电影

首先我想说,莫瑞斯本身就是一个坏人。不是简单的,而是说他有很大的瑕疵,他的底线和关键时刻的自控。所以从一开始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竞选者。但他表面却光鲜亮丽,看起来为人正直,值得信赖。
所以,不要迷失在是否每个政治人物背后都有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不得不说演讲的场面做得很热情,有气势。

 5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我以前的影评偏向于夹杂过多个人心绪,与电影本身往往无关,我有意改正这个习惯。

以个人的观点,我喜欢节奏快的电影,喜欢情节曲折,喜欢意外结局,喜欢善人不善终,恶人不恶报。所以尽管这部电影不完美,有一些问题甚至硬伤,但我喜欢。

故事有两条线:
一是主人公Stephen(Steve)个人的政治命运:Morris和Pullman两个政客竞争民主党候选人。党内初选将要开始,年轻气盛的Steve跟着老道的Paul辅佐Morris, Pullman有看似很阴险狡诈的Duffy当竞选经理。在形势貌似偏向Morris的时候,Duff秘密约见了Steve,泄露些许内幕,下结论说Pullman一定会赢,理利诱惑Steve改投新主。Steve犹豫了但是拒绝了,可是这一丝的犹豫被师傅Paul和东家Morris认为是不忠诚的表现,利益面前,把他果断踢出了辅佐阵营。Steve回头找Duffy,刚刚还是重金许诺的笑脸转眼冰霜,视政治舞台为生命的Steve同学在三十岁时被告知,这条事业路堵死了,走投无路,他很痛苦。

二是Steve和智囊团内的实习生Molly美女的感情道义线:本来俊男美女,志趣相投,多好的一对,可是意外让Steve发现出身名门且是天主教徒的Molly竟然被大boss Morris潜规则了还留下后果(这是最狗血最不能忍的硬伤好不好,都是受过教育的人难道有种东西叫“morning after pill”不知道么,为什么一定要弄到事情不可收拾呢)。在所谓感情和利益的多方矛盾中,他也要做出选择。

意外和转折:
我是偏向怀疑而难以肯定的人,所以在情节要转折的时候老不自觉想着阴谋论,这种判断在这部电影里失算了数次,可是预测错误的失望之余回想,这不就是残存的人性光辉么,这不就是朴实的人生写照么。

美女Molly刚出来勾引我们的男一号Steve同学的时候,我觉得她来路不正,非常可疑。要么是另个竞选阵营派来的间谍施美人计的,要么是自己内部的人嫉妒Steve年少位重要搞掉他的,总之不像好人。在她貌似无意之中泄露了她和大Boss的关系并且意外怀孕了之后,我的这种隐忧似乎更加得到确认了。What a coincidence. 哪里这么巧在竞选最关键的时候出了这种大丑闻,还这么巧让你知道了,还这么巧受害人刚刚变成你的date.我对她是否说了实话非常怀疑。这就是考验Steve的时刻,如果他为了被这假的消息扰乱了心绪,和上司闹翻,或者做了什么别的不理智的事情,一定会输得特别惨,职业生涯估计也没了。但是,如果这消息是真的,发生在自己心爱的人身上,他帮不了保护不了她,正义无处伸张,内心一定也很纠结。

看人在两难的境地下选择是有意思的事情,像电影编剧在做一个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实验,没有人知道结果,只是他自己有一个hypothesis,而实验结果的成功与否就是看他帮主角选择的结果是不是让大多数观众爽到了。

无论Steve做了什么样的选择,首先要说明的是,Molly mm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她虽然是个年轻点娇惯点有虚荣心的小女孩,但是她真诚,也会软弱,也会无助,没有那么险恶的用心。是这给坚持阴谋论的悲观怀疑论者(比如我)打了一个大大的耳光。后来我回头想想,电影里的两个细节暗示了她说的是真话。
一,Molly被逼问为什么怀孕了不向家人求助,她说“我有什么办法,我是天主教徒”的时候,两行泪水就直刷刷流出来了,电影给了她流泪的眼睛特写,看得人心都碎了。即使冷漠如我,也觉得眼泪是很真实的东西。
二,在这一幕之前,莫名其妙插播了候选人Morris和妻子在回家车上的温情一幕,可能就是未来第一夫人的优雅中年女子,把头轻轻倚在丈夫肩膀上,用疲惫但是温暖的能抚去劳累的声音,轻轻地和丈夫絮叨着家常,政治,身边的人和事。Morris安静听着,不怎么搭话,偶尔看着妻子宠溺地笑一笑,在她头发上亲一下。尼玛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如果被狗仔队偷拍了放youtube上民意支持率怎么也得上升零点几个百分点。然而,转眼就被人哭泣着泄露了他对二十岁的女实习生的人面兽心,多么强烈的对比。我觉得导演把这两个镜头放在一起绝对是故意的。我好喜欢这种讽刺的细节啊。

回头说Steve, 他最后决定保全大Boss,偷偷地带Morris去堕胎,并要狠心送她离开这个竞选阵营,以防节外生枝。这个计划实行到最后一步出了个意外,就是他师傅Paul发现他和Duffy之前的见面可能会影响到阵营的利益,不但强硬地把他踢了出去,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关于“loyalty”的演讲来羞辱他。Steve对此反应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他阴沉着脸大踏步走到对手的办公室擂门的时候,我觉得他风衣每一次扬起的衣角,踩下的每一块地砖,迸出的都是怒火。而Molly在得知这一消息时候的不镇定程度也远远大于我的想象,她溢于言表的担心和忧虑,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

但是事后我一反思,两个人的反应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只有这两个人会对此反应强烈。Steve自己去见Duffy的确是不合适,正如他自己说的“I made a mistake, OK?”Paul对他“年少轻狂”“自负膨胀”的评价也是中肯,但是无论如何他不该用“忠诚”这个字眼来羞辱。他为了大Boss默默牺牲了自己的感情,牺牲了Molly,忍辱负重自己承担这一切,就是最大的忠诚,这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了解,但是他又不能说。徒然有无法开口的“大忠诚”,却因为trivial的“不忠诚”被人狠狠踩进泥潭,这是多么大的伤痛。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转折。最后,穷途陌路的Steve最后还是利用了丑闻的把柄,要挟Morris回到了政治舞台,取代Paul成了他的竞选经理。也就是,他明明知道他要辅佐的人作风败坏,背叛妻子,却不得不将他夫妻二人比肩家庭和睦的形象推向大众。他明明知道他要支持的人虚伪懦弱,人性卑劣,却不得不帮他摇旗呐喊,为他写华丽感人励志坚定的演讲词,换来选民的追随。最悲哀的是,他因了解了一个人的丑恶而掌控了这个权力人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野心自己的事业,而这个事业竟然就是要把这个丑恶的人塑造得美好。这个世界多么讽刺和绝望,你被不屑的人物所不屑,因为坚持的事情被放弃,推崇失去真诚才换来的虚伪,用低贱来维系追求价值的理想。

本来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标题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却猛然发现,这个故事里没有黄钟,没有贤士。就像Steve在扭曲了人性后麻木地前行,他失去了珍贵的东西,却学到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只可惜,我想刻一些字来纪念道德的沦丧,价值的毁灭时,却发现,高尚者的墓穴,其实向来空空如也。

 6 ) 一堆伟大的烂苹果

《总统杀局》是乔治-库隆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被选为2011年威尼斯影展的开幕片。整体来说,这不是一部让人太过惊艳、会吓一跳的作品,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演员表现,都比较保守且中规中矩。然而,这部小规模的片子,在议题和手法上,却又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以最简单和朴素的方式将政治和人性里的冲突展现出来,没有刻意哗众取宠或是讨好观众的矫情桥段,也没有强烈的预设立场和道德批判,因此反倒能引人深入思考。

《总统杀局》改编自一出舞台剧,讲述一场发生在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俄亥俄州进行初选时的事情。当时有两位候选人同时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在激烈的选情下,俄亥俄州成为决定两方胜败的关键地点,谁能赢得俄亥俄州,谁就能出线成为民主党正式的总统候选人。此外,由于当年共和党的实力不强,因此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人将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这场即将在俄亥俄州举办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便成为所有人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两方人马拼死斗争的场子。

影片主要是从乔治-库隆尼所扮演的一方,一个名为莫里斯的州长及总统候选人,的角度来探讨竞选过程中,相关人员在里头所面对的理想与现实、工作与情谊的冲突。莫里斯是一位态度激进、政见尖锐、强力主张社会公平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候选人。为了竞选总统,他成立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竞选团,其中由保罗担任总负责人,负责一切具体事务。在保罗底下,有个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史蒂文,是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选举团里的首席智囊。《总统杀局》便是以史蒂文的核心,呈现周围人们如何在政治圈里形成一个残酷的食物链,以及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个人必须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最终胜出。

史蒂文是一个典型的政治金童,虽然才三十岁,进入政治圈的时间也不长,但方方面面都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与机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相信理想、相信莫里斯是一个能将美国带向社会公平的政治人物。史蒂文与上司保罗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组合,后者虽然不像史蒂文将理想放在首位,但他助选的经验丰富且老到,深谙各种制胜手段和计谋。相比之下,他们的头儿莫里斯更是他们当中最讲究原则和理想的人。当俄亥俄州的选情进入胶着,一个手上握有大量票源、足以左右初选结果的议员汤玛斯,提出以“国务卿”这个职务作为合作的代价。史蒂文和保罗都希望莫里斯能接受这个交换条件,但莫里斯却坚决不答应,因为议员汤玛斯不仅在政见上与他不合,人品也无法让他苟同。

■影片的转折处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对手候选人的选举团负责人偷偷约见史蒂文。处于激烈的选举斗争中,史蒂文与对手的人马私下碰面是个大忌,然而因为第一时间没能联系上保罗,史蒂文出于虚荣和好奇,结果就毅然赴约。果不其然,对方提出挖角的提议,还告诉史蒂文,他们已经和议员汤玛斯达成协议,将毫无悬念地获胜并取得总统候选人资格,对方据此更进一步地劝告史蒂文:“想为朋友工作,还是为想为总统工作?”

第二件转折事情是史蒂文和手下的一个女实习生莫莉好上。这件事情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只是史蒂文竟然因此意外地得知,莫莉前段时间曾经和莫里斯发生一夜情,虽然只有一次,但却因此而怀孕,现在急需一笔现金来堕胎。在这关键的时刻,这种丑闻对莫里斯的选举无疑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在这当中,史蒂文面对了理想与现实、工作与情谊的冲突挑战。由于对手已经取得议员汤玛斯的合作,极大可能性会赢得选战,此时如果跳到对方阵营,则代表自己将拿到进入白宫的门票,但代价是必须背叛莫里斯和队友们对自己的信任,以及背叛自己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至于莫里斯与女实习生莫莉的事情,如果是基于工作和选举,史蒂文应该立即公事公办,让莫莉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尽速拿掉孩子,并在之后立即将她开除,让她从团队中消失。只是这么做,对莫莉来说,不免过于残忍和现实,毕竟要打断的是她的政治理想和工作前途。

面对这两个心理冲突,史蒂文最终选择了职业操守,也就是将对手约见自己这件事和具体的谈话面容,一五一十地告诉上司保罗。至于莫莉,则是以顶头上司的身份,严格要求她对一夜情和怀孕的事情保密、私下安排她堕胎、并且要求她在事情结束后立刻离开。毕竟,莫莉自己犯了错误,做出危及团队和选情的事情,就必须认命地承担后果。只是史蒂文万万没有想到,在做完这两件事情之后,竟然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后果和变化。

■在告诉保罗自己私下与对手方见过面后没多久,史蒂文就接到《时代》杂志的记者艾达的电话,艾达表示她从秘密管道得知史蒂文与对手方见面的事情,并且表示如果除非史蒂文说出他们这边与议员汤玛斯之间的谈话内容,否则她就要将史蒂文背叛自己团队的消息登在报纸上。这把史蒂文吓坏了,毕竟如果消息见报,史蒂文的前途就完蛋了,因此他哀求对方手下留情,还提到自己一直当对方是好朋友,一直非常友善地为她提供各种消息。不过,艾达很无情地说,史蒂文之所以把她当朋友对待,那是因为她是《时代》杂志的记者,一切都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史蒂文本来以为是对手方将见面的消息透露出去,不过很快地上司保罗就承认是他透露的,因为这样便能名正言顺地开除史蒂文。至于为什么要开除史蒂文,那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忠诚度有问题的下属,不能让相互猜疑的因子留在竞选团里头。至于莫里斯,他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也非常同意这样的处置方式。

史蒂文简直是气坏了,他立刻就跑到对手方那里,决定加入对方的阵营,还提出自己手上有一个大消息,可以让莫里斯一败涂地。史蒂文的反应和反击方式,尽管极为情绪化,但也非常人性、可以理解,然而人心的幼稚和自私在此刻却也显露无遗。当史蒂文最初考虑是否加入敌方阵营、是否无情地打断莫莉的工作前途时,当他人的命运握在他的手里时,他冠冕堂皇地说自己理想高远、道德高超,将职业道德置于个人发展和私人情谊之上。然而当情势逆转,当他自己犯下危及团队和选情的错误,而别人选择无情地打断他的工作前途时,他就毫无犹豫地将职业道德扔在一边,不择手段地要施以报复。

只是政治这池子的水有多深,史蒂文直到最后的打击降临才彻底明白。史蒂文在气急败坏和自信满满的情况下投靠对方,却没想到对手方竟然一口就拒接让他加入。对方很直白地承认,当初之所以挖角他,固然是基于能力的考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要破坏史蒂文和保罗这对黄金组合,如今他被开除了,黄金组合没了,让史蒂文加入与否就不再重要。而在史蒂文被敌方开除后,我方雇用他就显得很不智,一方面是愤怒的情绪可能会让史蒂文做出错误的决策,一方面是会显得我方收了一个对方不要的垃圾。

在被残酷现实狠狠痛殴之后,史蒂文接着便迎来一个生命的沉重打击—女实习生莫莉自杀死了。莫莉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女孩,父亲是知名的政治人物和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她独自悲惨地去拿掉孩子,独自艰辛地回到家中后,她一再给史蒂文打电话,想哀求他不要把自己赶走,让自己继续留在竞选团中,但史蒂文始终没有接电话。而在得知史蒂文被开除后,莫莉彻底绝望了,她知道史蒂文一定会投靠敌方阵营,一定会说出她和莫里斯之间的事情。如此一来,不仅自己的工作前途完了,自己的人生也彻底完了。因为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自己不仅将拖垮莫里斯的前途,父亲的政治生涯也将受到牵连,而且父亲笃信天主教、生性保守,更是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

以正义、以道德为名牺牲他人有多容易?以华丽的辞藻谴责他人有多方便?但潜在的代价究竟能有多巨大,往往要到实际面对时,才知道自己根本承担不起。每个人在义正言辞、在冠冕堂皇之际,如果真真切切地抚心自问,除了最迟钝和最无知的人,有多少人真敢说最终不是为了自己?或是实质的利益,或是光大了自己的形象,或是显摆了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在牺牲他人时,人们最终总能收获这些东西。而当易地而处,却没有多少人真能毫不犹豫、毫无怨怼地让别人牺牲自己。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包装方式不同,自我欺骗程度不同罢了。

■被视为朋友的记者要挟和侮辱、被莫里斯和保罗开除、被对手方算计和玩弄,在经受这一切后,再加上莫莉的自杀所带来的深切打击和自责,史蒂文终于明白什么叫做理想、什么叫做现实、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情谊,这一切都是假的,完全看自己唱哪出戏码、演哪个角色。只有自己内心那赤裸裸的企图心是真的,只有自己想飞黄腾达是真的。既然想出人头地,就不该惺惺作态、自欺欺人。于是史蒂文先找上议员汤玛斯,然后便直接找上莫里斯,以莫莉的事情为由与他私下谈判。

史蒂文告诉莫里斯,说莫莉临死前留下一份遗书,可以证明她和莫里斯之间曾有过一夜情和怀孕的事情,以及证明莫莉为了莫里斯堕胎和自杀。作为保守秘密的代价,史蒂文要求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开除保罗,让史蒂文取代他的位置,第二件是答应议员汤玛斯的条件,用国务卿的职务换取在俄亥俄州的选票。莫里斯虽然不相信莫莉有留下任何遗书,但他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两个条件。在隔天的记者会上,莫里斯热情地拥抱那个理念与他不合、但双方进行了违法交易的议员汤玛斯,然后用最慷慨激昂的语气呼喊着他的伟大理念,以及对美国宪法的绝对拥护--理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只有它有足够的亮度,能遮盖住最赤裸的野心。

《总统杀局》对美国政坛做了非常露骨的讽刺,揭露政治人物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公开地说出各种公平、正义和道德的主张,但私底下却是不择手段只求当选。而且政坛就像野生丛林,依靠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越是跻身食物链上端的,越是虚伪狡诈。就像影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史蒂文、保罗和莫里斯,史蒂文原以为理想与道德是政治人物的重要品质,时时将之宣讲和表现出来,便能获得应有的认同和肯定。但他的上司保罗就实际许多,明白理想只是一个空话,如果不能博得上位,再美好的理想也得不到实践。表面上,保罗之所以将史蒂文开除,是因为他的忠诚度有问题,但实际上是考虑到史蒂文的表现过于出色,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必须尽快将他除掉。至于莫里斯更是虚伪狡诈,即使在自己人面前,也是坚称自己对原则和理想的坚持,直到关键时刻才以被迫妥协的姿态转换立场。

其实,人心多少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多少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对这种自私进行包装。我倒不认为政治人物就特别自私或邪恶,无论是各行各业,要想取得过人的成就,便必须比一般人更聪明和更实际,更懂得权衡形势,以及更懂得自我包装。只是政治这个行当,因为必须时时出现在公众面前,必须不断宣讲自己的理念,必须取得大众的好感,因此就更加凸显出表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因为政治上头涉及巨大的钱权利益,吸引更多聪明绝顶的人进入,也就加剧了当中的尔虞我诈和权谋算计。然而,民主制度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管政治人物所说的政见主张是否出于真心,一旦上台了,便必须全力实践自己所说出口的竞选承诺,否则民意支持度便会直线下降,那么就没有再次当选的机会。因此,政治人物是否虚伪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他们能至始至终都抱持同样的虚伪就行。

■《总统杀局》除了对美国政治人物的虚伪和贪婪进行批评,还对美国的间接选举制度做了讽刺。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州党代表人的支持、从党代表大会中胜出,方能代表各自政党角逐总统宝座。在第二阶段里,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州选民的支持,进而获得所谓的“选举人团”票。这种间接而复杂的总统选举制度,有其生成的时代背景,在立宪之初,因为担心百姓素质差异太大,以及国家幅员广阔、交通不便,因而制定了选举代表人制度的间接选举模式,后来更因为政党的形成,而最终形成这种两阶段的间接选举制度。

这种间接选举制度一直以来都为人所诟病,留下了候选人与代表人之间进行利益交换的空间,也形成两党独大的必然局面和“选举人团”这个畸形构造,更成为美国民主进程上的一个缺陷。尽管选民直接选举总统的素质问题和交通担忧早已不存在,而相关的改革呼声也从未断过,但这个跛脚民主制度却因为既得利益者的护航,始终得不到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就像影片中所指出来的,俄亥俄州并非美国人口最多或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地方,却因为选举制度和机缘的关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进而赋予该州某些政治人物一些不相称的谈判筹码。候选人为了胜出,便不得不接受政治勒索。

《总统杀局》里头对美国政治里头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属于某些政治意识持有者所喜爱的片型。但是必须提醒的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里头存在缺陷,不等于所有总统选举制度都有问题;美国的民主制度存在瑕疵,也不等于所有民主制度都有问题。退一万步说,纵使所有民主制度都不免有缺陷、有瑕疵,也不等于民主制度就和集权制度一样差。就像上市场买水果一样,除非彻底不买,否则在烂苹果里头,总要买一颗比较不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就爱吃烂苹果,或认为自己的体质不佳,不适合吃太好的苹果。

 短评

高司令的转变是否太快了?克鲁尼你终于演总统了…

3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非常“扎实”的政治电影,从剧本导演摄影到演员各方面都不错,绝对好看;但离“出色”还差一大步,故事格局太小,过于四平八稳,更像是HBO出品的优质电视电影。

5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讲述政客幕僚残酷成长的故事,却因情节驱动人物的叙事失去了耐看性。因类型化及戏剧构思需要的情节点布置后的人物只能遵从编剧的动作,导致人物前后行为的缺乏逻辑。同时也影响了演员的表现,看似优秀却缺乏内在完整。影片视觉企图呈现真实与现场感,但克鲁尼简洁与克制的导演显得有些刻意和生硬。

6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奥斯卡上肯定没戏!乔治克鲁尼将当演员的经验用到了导演上,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所有角色的表演,尤其的高司令和不同演员对戏时不同的面目,演技细腻的惊人。可惜这部电影没有传达给我们任何新鲜的信息,无论政客们的牺牲、阴谋或者背后的丑闻,一切太老套了,好在人物的利益关系还算深刻。★★★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作为一个总统,你可以与别的国家打仗,你可以对国民撒谎,你也可以把政府弄到破产。但唯一一件你绝对不允许做的事情就是:Fuck the Intern.

11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我是来看乔治克鲁尼的,但是高司令占了大部分的镜头。

1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前半小时为了剧情介绍有点慢以外其他都相当迅猛无尿点啊!里面的人也是一个比一个更阴险狡诈,善良的人却落得最惨的结局,让人叹息。碰什么也不要碰政治啊。大牌多如牛毛,打酱油的都是大牌。。。

1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典型的孙子兵法~~

20分钟前
  • vivi
  • 还行

首尾做了一个呼应,瑞恩·高斯林角色的变化也就应了主题。还是充满阴谋的政治世界之类的老话题,观众同角色一起重新上了一课。不过那个关键的转折还是很精彩的,包括霍夫曼等人出色的表演。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制作很精致,演员也很好,但剧本有问题,格局小、俗套多,而且在写实和戏剧化之间精神分裂,只算可看,但在期待之下有点失望

28分钟前
  • 庄常飞
  • 还行

法国的院线同时上映三部ryan gosling的片子,今年他是有多火!

33分钟前
  • 布鲁吐司
  • 推荐

世界上两种人不能信,其中一种就是政客.

3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乔治克鲁尼找了最适合的男主角!

40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今年为止最好看的电影

42分钟前
  • McDull
  • 力荐

最后出来一个黑人,皆大欢喜了

47分钟前
  • DirtyCAT
  • 还行

“三月十五日”是凯撒被刺杀身亡的日子。多内涵的名字,怎么被豆瓣翻译成“总统杀局”--无责任猜测是港版的翻译。【12-16。平庸老套的政治电影。大牌合辑多烂片,真理。海报把两张性感的脸结合在一起,如果评选年度最佳海报肯定有它 】

52分钟前
  • 嗓嗓
  • 还行

看Ryan被人耍還有那麼點意思嘿嘿~ 與@Mixx合譯中字:http://shooter.cn/xml/sub/190/190439.xml

53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政治是我的生命” 这部电影就是George Clooney自编自导自演、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的一出枯燥烦闷的政治游戏。高司令在这部片里的形象竟然有些神似Tim Roth+Colin Farrell

5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作为一位第三世界人民看完只能说 高司令极度帅 以及克鲁尼什么时候去当真州长?

60分钟前
  • |
  • 还行

Ryan Gosling太帅导致完全不像政客。。。这么帅肯定是会出事的啊混蛋!!!!!!故事讲的深入浅出却经不起推敲,后劲不足。配乐出色!

1小时前
  • A L E 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