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者

HD

主演:弗朗索瓦·克鲁塞,德尼·波达利德斯,塞米·鲍亚吉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窃听者 剧照 NO.1窃听者 剧照 NO.2窃听者 剧照 NO.3窃听者 剧照 NO.4窃听者 剧照 NO.5窃听者 剧照 NO.6窃听者 剧照 NO.13窃听者 剧照 NO.14窃听者 剧照 NO.15窃听者 剧照 NO.16窃听者 剧照 NO.17窃听者 剧照 NO.18窃听者 剧照 NO.19窃听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窃听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杜瓦尔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文员,枯燥的工作,枯燥的同事,没有一件事是让他顺心的。这天,上司佩诺特要他准备好开会需要的文件,并且告知他第二天就要急用。因为文件混乱的关系他整理了一个通宵,等文件都准备好的时候,他也几近崩溃。而在此之前的他,被一个神秘的组织雇佣,并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r两年前的杜瓦尔生活一度陷入了困惑当中,他去教会寻求解脱,并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份工作来填补生活中寂寞的空缺,所以他去公司面试了。公司的人事因为年龄的问题对他提出质疑,因为他一旦入职,他的顶头上司要比他年轻许多,怕他会心理上产生不适,但对杜瓦尔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必须要拿到之前他所在公司的联系方式。\r杜瓦尔在葬礼上遇到了之前的朋友,并告诉朋友自己失业了,朋友离开前把自己的名片留给了杜瓦尔,并约他得空一起聚聚。半夜里杜瓦尔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中的人主动邀请他第二天进行面试,第二天他准时到了面试地点,并顺利得到了一份记录电话内容的打字工作。\r面试者告诉他,他不能向任何人透漏他工作的内容,他答应了。于是,他每天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用打字机“噼里啪啦”的记录着磁带中监听来的内容。但同时他也发现,磁带中的电话记录竟然涉及一起人质绑架事件,而这起事件甚至影响到了政府官员的选举。而这起事件的关键在于能否拿到一本记录着决定性证据的笔记本,而此时另一方的势力也开始争夺这项重要证据,杜瓦尔也陷入了生命危机。我们的啤酒有多棒?9号秘事第六季地平线系列:马航370,你在哪?塑料海洋大梦想家超感猎杀:完结特别篇德黑兰第二季百日的郎君危险的谎言蜡笔总动员变节:潜罪犯(粤语版)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亚特兰大第四季骇客追缉令100道光芒给朱丽叶的信恋上美人鱼大喜盈门旺角卡门粤语天仙配港湾第三季三孩来了第二季狮子王2019天伦之旅1990绅士爱美人1953和我结婚凛冬边缘连环杀手之家大门面具之下军法神探风云太空终界第二季谍海军魂幻影战士2:追击末日山二流警探他好吗?大湾仔的夜第二季加时版与鲨同游尼罗河女儿陈毅市长赛博朋克:边缘跑手射雕英雄传李亚鹏版

 长篇影评

 1 ) 如果我是德莱曼,我敢不敢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

电影是一门艺术,人们都说艺术是真正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而存在的东西。
我们看德国人的电影,也能看到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免不了政治文化上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共鸣,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反映的全人类的历史苦难、全人类的人性选择、全人类对未来的企盼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共享的东西。 看完电影,还是忍不住看了很多影评。当然,不外乎都是从别人的苦难中看自己,看现在中国的“窃听风暴”。
看电影的时候我确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的,觉得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介于德莱曼亦或卫斯勒之间的人——明明有自己热爱的生活和事业,却总是被社会制度劈头盖脸地打压,只能做他们需要我们做的事;好像也很想相信社会告知我们的都是对的,但内心却经受着折磨和质疑。《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是有历史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它所得到的大奖足以证明它的意义。然而,国内的影院里随处可见各种浮夸卖弄的影片,却极少会出现这样的经典。正巧不久前刚刚回顾《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曾在内地禁播),两种不同的风格和剧情却在我心里碰撞融合了。让我禁不住想问,是不是有些细节太精致,太真实,真实得不像电影而像现实,真实得足以唤醒人们那似乎麻木已久的心?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作品说明有人怕它们?
我确实这样想的,越想越觉得自己和主人公一样痛苦而迷茫,越想越希望自己能够逃离现实,然后就不敢想了。下课回去的路上,我一个人走,一直在问自己,如果你是德莱曼,如果你是卫斯勒,你敢不敢坚持你自己热爱的东西,敢不敢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敢不敢舍弃一切维护最真实的东西?我到现在依然无法回答自己。

 2 ) 别人的生活

德文名字叫Leben Der Anderen,Das (看不懂),英文叫The Lives of Others, 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中文应该叫《别人的生活》,或者为了突出窃听,可以叫做《活人秀》,这些都符合英文名原意。不过实际上中文被翻成了《窃听风暴》,奔着电影会有什么大场面的人一定会失望,而想看看有深度的电影的人往往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滤过不计了。还好,豆瓣上也有人“又名”《别人的生活》,狗熊所见略同。

监听特工 Wiesler (HGW XX/7) 是一个单身汉,他的工作要求他严谨冷酷,他几乎没有笑脸。他本来在培训特工的学校里当教授,一个在安全局任高官的朋友想请他出马,监听东德的那些不听话的作家。他答应了官员的邀请,监听作家 Dreyman 。除了监听,见老板(就是他在安全局的朋友),回家休息,他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可言。他偶尔也会雇佣妓女来满足性需求,他有一次甚至要求妓女能够留下来多陪他一会儿,也许这个外表严酷的人需要一些关怀。

也许正是由于人情关怀的缺乏,才使他对作家 Dreayman 的生活起了同情之心,并开始慢慢在监听报告中造假,保护起作家来。相对 Wiesler, Dreayman 是一个生活丰富的人,他有美丽的妻子,很多朋友,很多礼物,还有理想。而 Wiesler 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和他做爱,没有礼物,也没有什么理想。

但这并不表示 Wiesler 不想拥有丰富的生活。正是对这样的生活的来之内心深处的向往,使他同情和保护起 Dreayman. 如果说 Wiesler 是正统的东德,冷酷而无趣,那么 Dreayman 就是包在东德内的自由领土西柏林。在严酷的东德,Dreayman 和他的作家艺术家朋友们还保留着真正的生活。Wiesler 的东德向往 Dreayman 的西柏林般的生活,虽然这暂时是别人的生活(点题),但是内心的愿望是挡不住的,所以柏林墙倒塌了。

在封禁的东德,安全局高官(Wielser的老板),这个秘密机关的头子,在Wielser 给他假报告的情况下,却一直相信着他的朋友,是因为 Wielser 掩盖的太出色?其实 Wielser 至少有一次出岔子的地方,但是这个情报头子似乎智商降低,一直相信 Wielser 。这个情报头子至少还会信任朋友。

文艺部长是个色鬼加坏蛋,但是他对女主角的喜爱却是真心的。导演完全可以将他描述成一个恶棍,但是最后这个文艺部长在柏林墙推倒之后,还在后台听女主角以前演过的话剧。

Dreayman 在发现是 Wiesler 在保护自己之后,曾找过他,但最后他并没有打破 Wiesler 平静的后两德时代的生活。不过他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的扉页写着 “为了纪念 HGW XX/7”。这本书写的应该是 Wiesler 的生活。在这本书里,“别人的生活”指的是 Wiesler 的生活,他在他的生活里保护了别人的生活 - 在 Dreayman 看来,这是值得书写的精彩生活。

 3 ) 《窃听风暴》——你要做好人。

1984年的东德。

距离乔治奥威尔开始写作《1984》的1948年,36个年头又过去了。

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袖发动的反右运动28年。

距离文化大革命爆发18年。


奥氏在书中描绘的大洋国,已在东方与西方开花。

相似的审讯,将人的尊严践踏到最卑微。

待遇等同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思想者、有思想的人、有良知的人、不甘于无知的人……沉默,失踪,自宫,自杀,暗中反抗,在最黑暗里通向必经死亡的路,选择仍在发生。

这是无所不知的世界。1984大洋国的电幕, 和1984东德的窃听,知道的是老大哥,无知的永远必须只能是屁民。


即使是已被制度驯化成为果敢决绝地为了“主义”“安全”“稳定”做一切见不得光的勾当的窃听者,依然会有制度灭不死的欲望。当妓女肥大的屁股为着赶着下一场交易而从他的面前决然离去,他的脸部有一丝抽动,我听到某种东西死去的声响,那里面,不只是肉体的绝望。

在庞大机器碾压下侥幸不死的灵魂们,终于,或者为了恶的被揭发,或者为了恶的被避免,为了那将女人的肉体作为政治献礼的肮脏国家,为那可以让满腹文章的男人变得如婊子般无义无耻的制度,与恐怖作战。

即使是一首再简单不过的小诗,那白描勾勒的明净世界,已足以让灵魂干渴者第一次感到自己所处时代的荒谬。艺术家的演奏声中,窃听者潸然泪下。或许在那一刻,他想起的是多年前失踪的母亲在自己儿时温厚的脸,和母亲说过的,要做好人。


你要做好人。和主义无关。和信仰无关。和组织无关。和领导无关。和强制无关。和恐惧无关。和名利无关。和死亡无关。

你要做好人。因你对恶天然的反抗,对善不可抑制的趋同。因你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唾弃。

你要做好人。因你所承受的世界,并不因为它正存在着,就是合理。



掌权的人狂妄着叫嚣,你这不听话的蠢货,你要被派去做最差的活,二十年!哈哈,二十年!至少的,直到你死去。那是个万劫不复的结局。

只是4年又7个月过去了。

1989年11月9日。昔日的窃听者,今日的拆信人,在身后人猛地一声惊呼中——“Die Mauer ist offen!”(柏林墙开放了!)——缓缓转身。观影的我已然对着电脑,簌簌泪流。


你要做好人。因你的好,不只会拯救一个人,更会拯救整个世界。



又过了21年,东方的铁幕继续自顾自的深沉。曾有位德国友人当面再次推荐,我低头说,我知道,只是我仍不敢。

今夜。翻开已经存了三年的电影,看这部伟大的作品向着历史罅隙里不曾堕落并将被永远铭记的人性致敬。想起2009年12月7日,站在柏林墙前,从昔日的东柏林望向西柏林时,仰起头看到的那抹光。


身陷囹圄的人啊,你的自由只在你的心底,只要你要她,她就会来找你。


你要做好人。你可以选择,即使你被告知那反抗是无益的,即使你可以心安理得的将所有的罪孽在体制的名义之下正当行使,即使你的周遭已然万劫不复。因为——


墙,终将倒下。

 4 ) 令我惊讶的电影情节

荣获2006年度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中最令我称奇的情节就是最后柏林墙被拆毁、东西德终于合并之后,人们竟然可以查阅自己被窃听的记录文件,甚至还可以查到是哪一位谍报人员曾对自己进行过窃听。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文化与观念才能保证如此的民主与开放,是什么使得人们拥有如此的胸怀而不会去互相报复呢?
我们见过太多的政治斗争,一方胜利后总是会对失败的一方进行残酷乃至血腥的清算,成王败寇,我们已然习以为常。我们也总是见到,这样或那样的内幕或真相因为政治的原因,披上神秘的外衣,神经兮兮,从不对外宣告。而突然见到这样一种温情、平和、开放的政治,我自然惊奇不已。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这真的很难说清。
也许真应了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有些革命是英雄对英雄,有些革命是流氓碰流氓。

 5 ) “捕片捉影”之《窃听风暴》

1、相比本片通行的译名,我更喜欢另一个,《别人的生活》,更配得上这部电影内敛、忧伤、沉默的气质;

2、在本片的最后,当编号为XX/7的窃听员拖着小箱子沿街派送信件的时候,他的背影,看起来孤独极了,但是,谁也看不透他的内心,那里,也许平静得像落满了花瓣的湖面;

3、如果某些人优越的人生,必须以另一些人的悲惨生活来交换,我们会怎么做?会视而不见的吧,因为我们是优越的那一方。会逐渐习惯的吧,因为我们的悲惨似乎很难反抗。但是,电影里的那些人,却都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4、真正的恐怖,不是电梯里遇见鬼,而是,前天晚上跟妻子说的体己话,第二天,却被打印工整,放到了许多人的办公桌上;
5、所谓的良心,不是随手给路边的乞丐一枚硬币,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期望温暖的平静,即使知道前路一片泥泞,依然,不回头的,风雨前行。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人在电影里出现后,会让我们感到如此感动,会让我们眼眶湿润,那是因为,在现实里,这样的人,似乎从来不会出现;

6、影片当中,扮演窃听员XX/7的演员拥有令人赞叹的演技,他似乎有一颗大理石做成的心脏。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亲人,但他顽强地活着,就连喜悦,也要被掩饰起来。但我们能明白地发现,最后那一个镜头里,他对营业员说:这本书,是送给我自己的。他脸上的那份轻松与满意,足够使他,觉得人生都不虚此行;

7、如果有人以为,影片当中所暴露出来的现实,已经足够黑暗而恐怖的话,那么,只能说是太乐观了些,为了能获得我们想要的,为了平静地活着,其实,我们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将打字机藏在地板下而已;

8、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也许,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到最后的时刻,色彩终于明亮了起来,但是,明亮永远只是暂时的,会有新的黑暗,很快来到。只要人心不变,凡事都不会有改观,但是,人心会变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9、本片最令人感动的一个镜头,出现在作家的演员妻子被车撞倒的那一刻,窃听员XX/7跑上前去,喃喃说道:您不要死啊,我已经把打印机转移了。可是,一切都晚了,只是,他脸上的表情,看了让人心疼;

10、如果谁去期望,仅仅一部电影,能留下多少感动,能让人心有多少改变,那,太天真。我们依旧,在黑暗里活着好了。

 6 ) 迷误在人性之中——浮浅之作《窃听风暴》

影片唯一深刻的地方是结尾时,汉普部长对德莱曼说,围墙倒掉以后你们就再也写不出东西,因为没有目标可以反对。新德国有什么好写。这的确是东德以及前社会主义国家作家们的普遍状态。这些人在社会主义时期衣食无忧,却空想着自由来临之际自己可以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但当所谓“自由”真的来临的时候,他们却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但影片却在这里轻轻的滑了过去。它让德莱曼在旧资料中看到窃听者对自己的帮助,让他看到所谓“人性”在强大的体制面前顽强生长,他终于找到了灵感,写出了新的著作。

“人性”就是影片歌颂的对象,它让窃听者在执行任务是同情德莱曼一家,悄悄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躲过一劫。它也让德莱曼在心灰意冷之后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在影片的叙述中,似乎社会主义体制也是因为压制人性而最终分崩离析。按照这样的逻辑,社会主义真是不可救药,而只有带给东德人民“自由”的西德,或资本主义才是“人性”回归的表征。

难道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我相信窃听这样的事情确实在东德发生过。但我想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事发生在冷战阵营的两边,而不仅仅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干这样的事,中央情报局可能比东德秘密警察干得更漂亮更先进。

然而正像我们在冷战结束后的银幕上看到的,所有的对人民的迫害都发生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而那些迫害人民的行为却都因为所谓“人性”而归于失败。影片《窃听风暴》也加入到这种审判冷战失败者的行列中。以“人性”的名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审判。

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审批是缺少被告人的审判,也是最为安全、最为无耻的审判。这种浮浅的审判可以轻易赚取观众的认同,却放弃了对我们身处时代的深入思考。相对于简单的批判社会主义不好,可能更值得我们关心的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对剥削制度的反叛为何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剥削。而面对这种对剥削制度反叛的失败,我们是应该向剥削制度妥协,还是应该重新整理行装,再度出发?

 短评

东诺士马克的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 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他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东诺士马克的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两条线,两个男人,两个故事,两个互相打捞的故事。丢了一个,彼此的人生都会沉入海底。当剧作家在街头,看到行走在人行道上的特工时,他本可以上前喊住他的。但是终于是没有。就像哈代所言,呼唤的人与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他们最终选择了沉默地相互记录。

10分钟前
  • sogdiana
  • 力荐

“你还站在正确的一方吗?”……惊艳于“做点变通”,惊诧于“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成败”,惊呆于口误后的抓手动作,惊愕于搜索后可获损失赔偿,惊叹于女主的悲剧,惊奇于小人物改变的大历史,惊喜于“这是给我的!”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结尾让人叹为观止,感慨万千。

18分钟前
  • 黑刀
  • 力荐

饰演魏斯乐入木三分的名演员穆荷自己,在两德统一后去察看自己的“忠诚资料”,发现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每天向秘密警察报告他的言行举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23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最后一星给在“艺术家没有去与HGWXX/7跟相认”。

27分钟前
  • MK凉凉
  • 力荐

我们总是歌颂从未发生过的事。

30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你还记不记得他听歌流泪的样子,倾斜在椅子上陶醉的样子?

33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力荐

重看仍无比感动。为什么INTJ最适合做情报人员?因为他理性近乎无情却会被艺术和梦想打动、执行毫不犹豫却勇于质疑自己不沦为机器、孤僻独行却又珍惜与他人的温情。他是最聪明的,却是最不能被掌控的。

34分钟前
  • Ying
  • 力荐

2006年最佳奥斯卡外语提名。用自己的后半生成全了理想,沉默又坚定的男人,最后只得到“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有时选择坚持自己的路,是用幸福去交换的。

37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窃听普通人二十年都没感觉,窃听个艺术家没几天就被策反了……极权政府恐惧艺术还真是有道理啊……

38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人是靠不住的,好基友才是一辈子的!

39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en,1984的背景,看到1989年11月9日那段突然哭点大爆发。。。电影节奏很好,音乐大赞。。。

40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现实中 没有这样的人 一个也没有

41分钟前
  • Fal Conde
  • 力荐

最后一句,不,这是给我的。一语双关,瞬间落泪。这种利落的结尾,漂亮。

42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有个大漏洞,按理第一次被搜查,无论是谁都会把打字机马上处理掉

44分钟前
  • 萝拉
  • 推荐

这里每天发生的事儿,都是现场加强版的《窃听风暴》;只是weibo能不能有点心,偶尔做回 HGW XX/7 。

49分钟前
  • shu
  • 力荐

国安局血的教训:千万别请文艺青年做秘密警察~

51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看到结尾到底还是忍不住泪奔了

54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真的很赞,尤其是演员的表演!淡化意识形态的典范之作!故事本身也很精彩!20191031重温了这部电影,说一个你们肯定没注意到的细节:本片结尾告诉魏斯曼柏林墙倒掉的那个拆信员,就是那个在餐厅里讲大领导笑话的军官!而耳机里播送柏林墙倒掉新闻的,是导演本人……

58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