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不错的电影,但也有不少遗憾
看完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可能就该说它是成功的吧,林海的音乐很好,为片子增加不少温情.
父子间的冲突略感觉生硬,主要是小时的儿子很有些让人生厌,有想扇他一巴掌的冲动,片子的大半部分我是同情于父母.但到后来,儿子突然很懂很通人性了,也比较懂事了,倒显得父母有些"不讲道理"了,这个转变略感不适.在我看来,两代人的冲突,最好能表现得两方都极有合理合情的一面,不要让观众对其中任一方有明显的偏向性,这方面台日韩片做得要好一些.
这部电影里的儿子还是略有些形式化脸谱化的,一个很不乖的孩子,看着比较"触气",可事实上象本人一样的乖乖女同样很反叛,如果能把和"乖"儿子的冲突拍出来也许更深刻内在些.
向日葵作为片名有些牵强,父亲最后的出走也有些蹊跷不合国人"常规"--这代人基本不会有如此"出格"的举动,也不存在出走的条件,也许这是本片最大的遗憾:学西方片、追求故事情节、也想最后再抒一下情,反显做作了.
总的来说很欣喜能看到国内有这样关注人性的片子,为张扬加油.
不知怎么更想看“千里走单骑”了
2 ) 向日葵(sunflower)
都市化在現代社會產生的衝突,遠遠比其建設所「掩飾」的美好更為多,而且陸續浮現。除了一般的污染外,還有一種被急略而又最為重要的感情因素在內。在《洗澡》中,現代化的大兒子和褪色的父親之間的衝突,所講的就是這種感情要素。父親唯有將感情投射在另一個單純的智障兒子身上,找回都市化下漸漸消失的回憶。
《向日葵》又是一個延伸。張揚再次用種種角色交錯的隱喻,道出都市化下「拆」的文化,「拆」和「建」之間所衍生的畸態和衝擊。你有你起高樓,我有我捍衛舊居,河水不泛井水。被批鬥多年後回家的畫家嚴父和久未見面的「陌路」兒子對壘,即是都市急促建設和歷史文化感情之間的兩難局面。兒子一生都被父親的陰影籠罩,兒子要反,可見故有文化在大時代的衝擊下變得體無完膚,兒子就是代表都市洪流,不斷成長、作出衝擊;父親亦被當權的四人幫批鬥,一重一重,一級一級,亦是一個天理循環,不論角色互換,始終新的變舊,舊的倒毀。
當中有提及墮胎,亦是有「拆」的意象。父親強行逼兒子女友墮胎,有主權控制的意味,到兒子長大獨立,自己決定打掉女友的胎兒,主權已不在父親那裡。一種隨便的文化,無價值的,一一廢掉,因為都市化代表權力、有用,你沒權沒價值,那不要說話。另一段講到兒子寧願選擇跑去看時髦的映畫戲也不願在家畫畫,也是一種都市化和固有文化的衝突。而老父老母為有新房子的假離婚,更令人深思當中的含意。
父親的感情流露,和《洗澡》裡有異曲同工之處。寄情在貓咪和隔門對奕的鄰居身上,都是單向性,但略帶點點回應,從而道出那無奈感。《洗澡》中的老父逝去,被時代洪流煙歿,選擇在彼方繼續追尋,也是一種選擇。沒了貓咪、沒了老鄰,父親最後唯有出走,退無可退,出走可能是一種自我解放,或是如最後門前出現的那幾朵代表老父親舊有文化的太陽花,在全球一體化下和時代並存,則不得而知,沒有記憶的城市,值得深思。
3 ) 向日葵:一种向上的物种。
首先这片名就不错,能给人以很多的想法,不管你怎么想,这东西始终地向着太阳的。
对于过去年代的回忆,在经历过的人眼中,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很真很真,可细细看去却会发现其中浮起一点滴泡沫,显得有些虚了,虚的演技,虚得情感,也包括虚的试图深入的探究。
每个年代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时代印记,而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人的印记都打在表面上,就如是带着标签在人前转悠幽灵,没有血肉的真实。
完全不能理解结尾时老张的离去,难道他还年轻吗?难道他真有着自我的喜好?难道他真不是一个向日葵似的人?难道……
说了许多不好处,但俺还是推荐了,只因为现在能在回忆过去中拍得更好的影视更差,这个真的算是不错的了。
4 ) 向日葵情结
影片讲述的应该是我所不熟悉的那个年代,但是我很理解向阳的感受!
因为那样的爸爸实在是太普遍了,专横,内秀,善良,正直,不懂表达感情!但是他其实是非常爱向阳的...
影片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淡淡的叙述,讲述了一家人的一生!但是感动就在这淡淡的情节中流泻出来,原来一生就是这样而已...
5 ) 焉了的《向日葵》,缺乏见识的张扬和中国第六代 之二
题记:
当你分割每个段落你很容易发现张扬就像一个拣拾泔水的,他把许多电影的细节偷来搅和进一个大锅,煮成了臭气熏天的猪食,文艺作品所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在这里被错误理解成孤芳自赏的自我造局,在这种创作心态下人物就成了傀儡。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image2.sina.com.cn/ent/m/c/2005-10-25/U1223P28T3D875442F358DT20051025143611.jpg[/img]
生孩子的镜头正在以各种名目出现在中国银幕,除了《茉莉花开》和《太阳和人》负载着人性和政治使命外,大多数是东施效颦。生生不息的意义不是靠简单的生殖画面表达的,张扬造作地制造了这个场景就像最后代表关怀的盆栽向日葵一样,充满了虚假。
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生硬地套在角色身上,向阳的叛逆以及他和父亲不可调和的矛盾建立在“管”上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在他们这个家庭里我实在想不出对峙的理由,其父亲教育的在那个年代是任何家长都会教育的,至于考大学1987的城里孩子远远没有那么紧张。最后,父亲的出走没有必要的支撑点,那被砸的四合院想表达人文的伤怀却因为没有新的切入点成为自我嘘吁的滥情方法。而电影里所有似曾相识老年生活展示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城市而言)是非常关心的,向阳父亲的孤独有点自我封闭的意思,倘若导演不是这个
作为电影整体格局而言导演根本无力掌控人物合理的逻辑走向,在同院的老刘段落,他的儿子最后就像人见蒸发一样,为了表现孤独的棋局和感怀却有意将中国人温暖的街坊情谊阻隔,在这部电影里的国人充满了猥琐、自私和暴虐的气息。
中国电影现在大多数都有男欢女爱的胡椒面,所以1987的目光就必然投向女孩子,投向一场脱衣服的必然,在导演眼里这往往是苏醒。
我只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我也算是个混子吧,至少在上海我见过的良家女孩在1987年就是一个France Kiss也要想上多时,影片中被设计必须脱衣的场景下女孩子必然是羞涩和避人的,倘若1987像电影里的女孩子半裸着在男孩面前晃悠,那估摸要被父母敲断腿,当然,如果是“拉三”不再此例。
向阳的父亲被塑造得十分原则,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一个美工怎么搞得那么像许云峰的爹,为了阐述某种卑微张扬显然是让主观想象堆砌才成一个变形的世界,仿佛中国的父母总是那么粗鲁和幸运,那份承载着小恋人秘密的信就在导演的需要下落到了父母手中,而另一封则必然为了故事而落到向阳手里,更让我怀疑的是不是家长的向阳父亲在1987年怎么可能带着一个女孩子到医院做人流,在那个年代上海做人流是需要单位介绍信,也许首善之区比较仁义,此说有待北方观众指点。
那个年代具有清教特征,影片里用了当年一首后来成为张行谶语的流行歌曲却忽视了87年左右的人文环境,大多数男孩就是女孩真的一丝不挂都不敢随随便便贸然举动,那年头社会舆论压力绝对可以抑止你的性本能,第六代总是喜欢拿性作为手段,可惜往往搞错了时间段。
张扬刻意营造的父子隔阂是那么苍白,弄得每天像批斗会式的,电影需要戏剧矛盾是对的,然而,让所有的事件靠巧合来架构只能说明导演的黔驴技穷,二次掉进冰窟隆、怀孕试纸、枕头里的钱、当代艺术的画、798可以带来的视觉猎奇、神奇的录音机白白直到生孩子都一一可以找出他“借鉴”(或剽窃)自哪里,作为电影你至少要有一份诚意在吧?可惜,张扬以大把别人的素材却硬搞不出一个好故事。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选用了张晓刚的画来表现向阳的成功,作为俄罗斯教学法影响的他们父亲一代,按照他叫向阳画素描肖像的镜头以人的习惯思维而言,他的赞美有可能吗?至少,对于上一代大多数从事架上工作的人而言,王广义、张晓刚之类的作品他们大抵是看不惯的。在798空间里的握手作为一个经历文革忧患的老人是否有些牵强,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人比较偏激的想法。
还有一个常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之前要离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抢房子要假离婚需要耗大量时间,他们似乎容易了一点,当然,为了造局,张扬可以啥都不顾
在130分钟的时间里,我无数次看到别人唯独没有张扬。
就连最后的葵花田都没有王宝民诚意,你有多少东西大银幕上一看便知,除了第五代能够在体制下进行宏大(有险)叙事的能力,第六代除了贾同学,别人还真没有这个能力!
【附录:影片资料】
《向日葵》中国大陆2005
导演: 张杨
主演: 孙海英 / 陈冲
片长:130分钟
奖项:2005第54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2,欣赏性2(假模假样的电影,和贾不能比)
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向日葵
“献给我们的父亲”在影片的开始,银幕上打着这样一句话。父亲这一称呼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对每个人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含义,正是因为这样,导演张扬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和艺术加工展现了从7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这30多年的跨度里,通过主人公张向阳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父与子之间从矛盾对抗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在这30多年里,描写了父子两人的内心感受,儿子对父亲的抵抗、逆反心里从年少无知到长大成人到功成名就一直在持续着,而父亲从社会背景,生活变迁,到老刘的死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性格的倔强和对儿子的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而在我看来也同样影射着自己成长过程,从中也会受到微妙的感染,酸甜苦辣和矛盾对抗才是构成生活的最基本要素。只有贴近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反之也一样可以,只有感受到生活,才真的觉得贴近自己。影片中扮演父亲的孙海鹰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一生都很失败,说到父亲背后二字的含义,我说不好,也许生活本身才能教会你明白里面的道理。”大腕儿影星陈冲和孙海鹰的加盟也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的分量,而且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张扬是第6代导演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他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到《昨天》都带着艺术片的痕迹和商业电影的气息,这样的作品比较奈看。
另外影片的后半段,在张向阳的画展这组镜头里,选景地点是北京的798艺术工厂,我们还有幸看到了著名艺术家张晓刚的油画作品《大家庭系列》,在9月份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中,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第十五号》以874万港元成交,打破画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影片《向日葵》第3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参选作品,第5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
陈冲老年演的太差,化妆更是令人发指。孙海英很卖力,导演很投入,被雕琢的痕迹重了些,但我还是落泪了,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不像中国电影的风格,几个历史事件穿插的太过生硬,还有我想知道在澳洲播放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理解假离婚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啊
父子关系相当相当相当真实
导演方面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另外,演孙海英的老婆是不是一定要搞得像吕丽萍啊,这老家伙就没人治得住?
这算不上禁片吧?还挺温情的。
很尴尬又很动情,我爸为了和我抢电脑和我一起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里孙海英递给长大的儿子一支烟,我爸当时问我“你也要一只吗”。
很长的电影,感觉看完了就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与我很有共鸣,映射血淋淋的现实,歌颂下一代生命的诞生,不朽的诗篇,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才读得懂,中国,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强大呢?
父亲啊父亲
向阳。。。。。第6代里算很不错了
失忆与记忆:整体性反思
张扬的这部电影退步了。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叫早早早,你为什么顶着草帽奔向垃圾场~
奇怪太多評論把這片子拿來比《孔雀》,比得了麽?硬傷沒有,明臭一堆。
陳沖的表演很到位
结尾矫情
6/10。每阶段冲突后加一个和解小结,儿时冲突是占据宅院、占据母亲,宁愿挨打不洗裤屎甚至缝纫机、握鞭炮废手来争取个体独立,成年则与父辈安排家业产生冲突,震后树林喊爸爸和沉默看画展两段无需言语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动,父亲跌入冰湖的温情理解则过于直白,推自行车去断墙处喂猫却落空的小细节点赞。
那个爸爸。。。
那做了盛大的姿态来与众人看,却又处处显出器小来,逊于《洗澡》
坚挺的张扬
这就是典型
60,70后的人能找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