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第四季

10集全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T·J·米勒,扎克·伍兹,库梅尔·南贾尼,马丁·斯塔尔,阿曼达·克鲁,乔什·布雷纳,马特·罗斯,苏珊·克莱尔,欧阳万成,斯蒂芬·托布罗斯基,克里斯·迪亚曼托普洛斯,斯科特·普瑞德佳斯特,罗格里奥·T·拉莫斯,帕特里克·奥康纳,克里斯·威廉斯,蒂姆·周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2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3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4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5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6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3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4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5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6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7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8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19硅谷第四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硅谷》S04E02:孩子的钱最好赚?巨头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5298&idx=1&sn=2b8dc0dd42bf337dc3c37f717143090b&chksm=ebefe132dc986824dffc95d991eea1fab6474d0e4545979401190ab3e451bfdf9c9063efea47#rd

如果说Richard的退出既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开放互联网梦,也是为了成全Piperchat,给它一条生路。那这条路未免也太短了。因为仅仅过了11天,一条生路就变成了死路。

第二集一开始,画面就定格在对着投资人侃侃而谈的Dinesh身上,他傲娇地告诉人家,Piperchat的用户黏性堪比色情网站,他们正在创造全世界最强的视频聊天软件。

再看看这日活数据:200K的注册用户,150K的日活。平均每名用户有24.1个chat sessions, 平均使用130分钟。再结面对风投时的用户增长图,我们可以看出,Piperchat首周用户大概是20K,到第8周的时候增长的142K,这速度牛逼的很,难怪Dinesh忍不住膨胀了。

先是对投资人开启威胁模式↓



然后又删除了之前所有员工的访问权限↓



包括能让他当上CEO的关键人物——Richard。

第一季的时候,曾有这么个桥段:Erlich告诉Richard想要成为真正的CEO,他得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而Richard纠结再三、宁愿开除所有人也不愿让大头离开的做法,证明了他当不成混蛋。

而Dinesh的一言一行都证明,当混蛋,他比Richard在行多了。按照以Erlich为代表的硅谷主流思想,Dinesh这个CEO应该也更有前(钱)途。

但是,本剧最大的Boss不是硅谷大佬,而是编剧!而编剧的套路就是,创业者一嘚瑟就要出大事。

所以,接下来偷偷爬进Piperchat系统的Richard发现了问题:软件的用户大多是13岁以下的青少年,而这明显违反美国联邦法律的规定。

而Jared在接下来的用户调查中发现,Piperchat的用户有33%是13岁以下的儿童,而Piperchat明显没有获得家长的许可。这一点,通过这个重口味律师的嘴巴说了出来。

注意哦,是每次!按照Jared初步估算的数据,Piperchat大概有51k低龄用户,每人平均使用25.6次,每次罚款1.6万美元,罚款总额是210亿美元。

这么巨额的罚款,Piperchat能拿出来吗?

显然不能。

那Dinesh有可能通过跟公司切割关系而逃脱个人责任吗?

显然也不行。因为他在骗大家说他加了服务条款的同时,就意味着他违反了对公司的诚信义务,就算他去要饭,也得以个人名义偿还这210亿美元。

眼看又要进入死局,有着无数光环加持的Gavin大魔王再次跳出来挽救了一切。这回他化身硅谷第一背锅侠。

为了搞清楚那个被他发配到地下4层的Jack Barker 到底说了他什么坏话,在他那个所谓东方精神导师的误导下,Gavin本来打算收购Piperchat,但却从Dinesh之前的采访中意外发现了可以接收Piperchat的可能性。

有了这些,Gavin不用花一毛钱就能接管Piperchat的一切;而对 Dinesh来说,则可以完美闪避Hooli的尽职调查,顺利把整个屎挑子扔给Gavin。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部提名过艾美奖和金球奖的神剧,《硅谷》也是个十足的细节控,在本集中,以下细节就让小8佩服地全体投地↓

比如,Richard在和Dinesh理论不应该取消他的访问权限时,两人争执了半天,最后屋子里陷入了一阵可怕的安静。这时,Erlich建议大家到外面去喝酒,这可是加州的好处之一。

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交待了一个事实:为了不影响青少年,美国大部分州只允许在酒吧和餐馆喝酒,其他公共场合连酒瓶子都不许拿。

那在公共场合酒瘾犯了怎么办?

据说大多数美国人的做法是找张报纸包起来……

只要遮住酒瓶子,不让人看见你喝的是酒,就OK。不过在加州这种会推出“理发时可以喝酒”奇葩法令的土地上,不准在公共场合饮酒基本是形同虚设,所以Piperchat团队的小伙伴们非常从善如流的利用了这一点。

再比如,知道Richard想登陆Piperchat内部系统,大头给了他一张纸条,说是自己的登录码,而事实上,那是《上古卷轴5:天际》网游的作弊码↓


这个游戏2016年11月登陆Switch平台,由Bethesda开发制作。可见,本剧是多么的与时俱进。

再比如借Erlich的嘴,嘲讽了一把去年被炒得泡沫四起的VR和AR。

可以说,去年上半年,不管是在硅谷还是在国内,只要创业者说出了这两个词,风投们都像嗑了春药一样扑过去,生怕钱给少了。

又比如,所有的码农紧张时都是同一个症状——呕吐。

而码农出生的CEO走投无路时,也是同一个动作——钻浴缸。

还比如,Dinesh说210亿美元的罚款相当于一个小国的GDP。

为此,小8查了一下2016年世界各国的GDP,确实有很多不到200亿美元。

而把本集冲突推向最高潮的莫过于COPPA 了。这个制定于1998年,于2000年4月生效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全称是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法案的规定大概如下↓

要求那些面向13岁以下儿童、或向儿童收集信息的网站和在线服务者,向父母发出有关信息收集的通知,并在向儿童收集个人信息之前得到父母的同意;

要求网站保证父母有可能修改和更正这些信息。除了保护儿童隐私外,该法还保证儿童在言论、信息搜索和发表的权利不受到负面影响。

2013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又实施修订版的COPPA 。在老版的COPPA中,网站只有在获得家长的同意(通过签订协议、信用卡认证等多种方式实现)之后,才能获取到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新版规定将把个人信息范畴扩展到地理位置标记、IP地址、个人照片或音频、网站浏览cookies,对一些使用插件或者广告来获取信息的公司,新版规定也同样有效。

这一法案从出台之日起,就在互联网行业引起了一系列争议。除了商业上不可说的考量和有可能使青少年被怪蜀黍盯上的风险,反对者最站得住脚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法案侵犯了儿童的言论自由和自我表达权利,违反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

扎克伯格就公开表示:13岁以下的小朋友应该被准许上FB!“这将是一场我们需要在某些点上,我的原则是,对于教育,你需要开始在一个非常,非常年轻的年龄。”

尽管像扎克伯格这样的互联网行业重量级人物在不断奔走呼吁,但短时间内COPPA 松动的可能性极低。看起来,宇宙真理“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在美国互联网业不太一样哦,至少孩子的钱赚起来并不那么方便。

但不过,如果有小伙伴以为科技大佬们就此放弃儿童这块市场,就有点天真了。事实上,不少巨头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Google似乎是在这一领域走的最远的公司,它不光有YouTube Kids、儿童版的搜索引擎,还先后收购了一系列儿童应用开发商,包括商Launchpad Toys等。在2014年底,Google更搞出了一个大计划:其旗下的主要产品都要退出儿童版。

对儿童市场感兴趣的并不止Google一家,Amazon通过在Prime服务中制作儿童相关内容,也着手准备对儿童市场精耕细作。快死了的Twitter想当年还专门打造了视频App Vine的儿童版。而苹果,不光在Apple Store类别里添加儿童类,还在推出Apple Watch的时候,小小试水了一把儿童智能手表。

而在欧洲,儿童科技市场更是做得风生水起,据小8了解,有名有姓的产品至少包括以下这些↓

Osper:一家关注于儿童支付平台的公司。Alick Varma(曾在Spotify工作)创立

Hopster:由前Viacom高管建立的Hopster是一家类似于Netflix的公司,专为儿童服务,在英国发展迅速

Kano:一家生产儿童用计算机硬件的公司,创始人为Alex Klein

SuperAwesome:为儿童市场而建的广告平台,正在成为广告商和开发人员首选的保证儿童安全的线上广告平台

MakieLab:3D打印平台网站,创立了 Makies 3D娃娃这一品牌,现预备推出更多品牌

Teddy the Guardian:总部设于克罗地亚。一家生产用于儿童的高科技医疗器材的初创公司,产品有可检测孩子健康的泰迪熊

Crisp:主营的社区软件被儿童虚拟世界游戏广泛应用。

Maily:由麻省理工毕业生创建,是为儿童打造的绿色版邮件平台

Storytoys:正在成长中的电子书出版商,面向全年龄的儿童

第二集就扒到这里,我们第三集再撩~

 2 ) 《硅谷》S04E03:确实有个华人,靠吃的成功创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d=2247485319&idx=1&sn=63589f0838b8c22061578750d945bbcb&chksm=ebefe1c7dc9868d1d0668d2e80b209e4d1e707e1eb576ec0218b5c8b26c0d9170a7583373878#rd

所以,在上集成功向Gavin甩锅之后,本集进入下一个循环。因此,各种铺梗、各种细节和隐藏的故事扑面而来,而且分成好几条线,并行不悖。

下面,我们就稍微来理一理。

第三集一开头,我们就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对,就是这个神经兮兮的医生,在给Richard看诊时,这货甩下了这么一句话:“阿兰·图灵被化学阉割后,就没那么讨人厌了。”

这句话背后就隐藏了一个故事,一个悲剧。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人工智能的祖宗——Alan Turning(阿兰·图灵)。

俗话说得好,天才多基佬。图灵这个天才也不例外,15岁时,他遇到了瘦小、金发的16岁学长克里斯朵夫·默卡。图灵对他一见钟情,但克里斯朵夫很快因病去世,图灵的初恋以一种决绝凄美的方式收场。

1952年,时年40岁的图灵在曼彻斯特的公寓被盗,嫌疑人是他的同性伴侣和一位同伙。随着图灵报警,他同性恋的身份也被警方知晓。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在世界不少地方,同性恋就等同于肮脏、恐怖和十恶不赦。对于出身英国上层社会的图灵来说,这一消息的曝光,意味着他灾难的开始。

当年,英国警方以他违反了1885年刑法修正案第11条“严重猥亵罪”,(此法是针对男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为理由,审判了他。图灵面前只有两个选择,入狱或者治疗,他选择了后者,持续注射了一年荷尔蒙。其间,他忍受了包括乳房发育等等副作用。最终,备受屈辱的图灵选择自杀。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警方调查后认为他死于氰化物中毒。

因为图灵的妈妈声称儿子的死是个意外,至今也有不少人相信他不是自杀。但小8认为,这绝壁是图灵对这个操蛋世界的反抗。

2009年,在图灵离世55年之后,英国首相正式向图灵道歉,承认当年以同性恋相关罪名起诉他并定罪导致了他的自杀身亡。今年1月31日, 英国颁布了一项豁免法律,豁免了因英国历史上反同性恋法被定罪的男性,史称“艾伦·图灵法”。

图灵的故事扒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其它的线索↓

Dinesh把锅甩给了Gavin这个腰缠万贯的恶毒记仇自大狂,这让大家对他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心。

首先是Gilfoyle的毒舌预测:你可能是全美国第一个被无人机暗杀的巴基斯坦人!

然后是Jared的讲述的恐怖故事:Gavin在一次演讲后把一只树懒扔下楼梯。

这个故事其实有出处,原主人公是科技新闻站点digg的联合创始人Kevin Rose,当年他半夜1点钟发现自家的狗被一只干脆面袭击,抡起那只干脆面就死命往楼下砸去。暴力视频曾在Twitter上疯传,小8还在网上找到了这张飒爽英姿的动图↓



作为一个背锅侠,Gavin被Hooli的董事会开除,灰溜溜地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看这不甘、无奈却又淬着仇恨小眼神,风采完全没有被他身后那辆Tesla Model X抢走。而且这厮还有自己专用的充电桩,只不过下一秒就被拿走了。

而另一边,Gilfoyle在本集中的形象愈加高冷神秘,作为一个撒旦教徒,他的兴趣肥肠广泛。他看的这本书全名是《模糊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作者任平,喻东。注意,这可是本全中文书哦!有没有很佩服Gilfoyle这个鬼佬?

这书据说万能的淘宝可以买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淘淘看。

作为一个好奇心甚重的小编,小8对模糊数学产生了点兴趣。费了半天劲发现,在学界,模糊论几乎被认为是一门伪科学,大家认为模糊集合论就是伪装了的概率论。

在这里就顺嘴说几句↓

数学的量大致可分成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确定性量就是经典数学研究的,微分方程等建立的数学模型;不确定性还可以细分随机性和模糊性,具有随机性的量一般用概率方法等研究,具有模糊性的就用模糊方法研究,也就是模糊数学了。

随机性是事件确定,而事件发生不确定,比如明天下雨,下雨这件事是确定的,但明天什么时候下,或者是不是明天下,这件事不确定。而模糊性是事件本身就不确定,比如说老太太长得美。

模糊理论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将二元主义引向多元主义,从黑和白向灰色地带探索。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扎德(L. A. Zadeh)的背景是控制论,他当时提出模糊集是作为研究语言的工具提出的。这导致了两个方面:一是模糊数学的理论思想不可避免地偏向甚至根植于概率论话语系统;二是应用层面其实模糊数学应该适合处理多意的文本数据,而非传统统计学处理的数值型数据。

综合考虑Pied Piper平台要打造新型开放型互联网平台,要处理大量的非统计学的数据,所以小8认为这个梗铺的很高明。

还有Monica的神吐槽↓

这些在超市里的人都是各种为别人买东西的公司的“买手”. 出镜的公司有Instacart (跑腿公司,号称一小时送达),Postmates (美国一家同城按需快递公司),TaskRabbit (跑腿兔)等等。

Monica这样说,是在凸显自己的闲,毕竟她得罪了Laurie。

还有一向走狗屎运的大头,这回竟然混进了斯坦福,还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选为客座讲师。感觉编剧这波黑斯坦福黑的有点狠。

总是被Gilfoyle称作Code Gay的Dinesh 也终于有了SEX,就是和下面这妹子。

当然,他是靠说Gilfoyle的坏话才泡上了妹子,而且这妹子还是个技术超群的可怕黑客。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剧情有的看了。

最后,还有Jian-Yang这看起来极不靠谱的创业项目。本来他只想做一个章鱼食谱,但在Erlich的忽悠下,风投以为那会是个“给食物拍张照片就可以分析出食物的营养信息或者菜谱”的高科技玩意,顺便把“Seafood”(海鲜)听成了“Seefood”(见食)。


中国人的吃货属性,全世界闻名。小8猜想本剧把Jian-Yang的创业项目描述成菜谱可能跟这点有关。不过这么不靠谱竟然还忽悠了20万美元的风投,可见在编剧眼里创业的泡沫有多大,风投们有多瞎。

尽管Jian-Yang和他的“见食”创业项目是那么搞笑,可在现实中,却有这么一位华人,同样靠“吃”在硅谷闯出了一片天地——它就是Grub Market,一个在生鲜领域向亚马逊发起挑战的创业公司。

Grub Market创立于2014年2月,总部位于硅谷,创始人是美籍华人徐敏毅。创业之前,徐敏毅曾是甲骨文和eBay等公司的技术高管。和许多人一样,他选择了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生鲜电商作为创业项目;但他又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在亏钱,他在赚钱,别人收缩业务,他赢得巨额投资,公司预计明年可以上市。

大家都知道,生鲜电商因其特殊性,在创业中常常面临着被烧钱惯坏了的消费者、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风口过后难以为继的用户获取等难题。Grub Market诞生时,美国的生鲜电商市场上既有新兴的创业公司,如大规模收缩业务的Instacart、Good Eggs和现在已经破产的Farmigo等,也有大的电商巨头,如Amazon和Google。但Grub Market却成功绕过了生鲜电商创业的许多坑。

也许大家跟小8一样,会忍不住问一句:凭神马?

想知道这个,我们先来看看Grub market的运作模式。Grub market搭建的是在线平台,连接中小有机生态农场和都市中的消费者。最牛叉的地方在于,它几乎不设仓储,订单来自客户的预定和集中订购,然后从农场直接发货到客户那里,Grub market从中收取15-25%的佣金。

大家都知道,电商模型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平台、仓储和物流。亚马逊以供应链著称,拥有仓储和强大的物流。而美国电商的另一大巨头eBay 主要服务 C,平台是重点,几乎不涉及供应链。Grub market的模式可以说是集这两大巨头的优势于一身↓

从上游供应商看,Grub Market 像亚马逊,它服务一个个小农场主;但中端,Grub Market 走的又是 eBay 路线,它回避仓储,没任何库存,卖家直接与下单用户对接;而到了下游,它又回到了亚马逊模式。

此外,面对2B还是2C的选择,Grub Market的态度简单明确:2B、2C我都要。事实上,来自2B用户的大额订单,让农场愿意给Grub Market提供优惠的合作价格,这也让2C业务蓬勃发展。如今,Grub Market的B2B客户包括湾区数百家热门餐馆,及像Apple、Yelp、Craigslist这样的大型高科技公司。

再者,Grub Market的物流模式也非常有意思。按照国内一般做电商的思路,恐怕得先建一个运输中心,再养一个运输团队。但根据Grub Market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公司人员中约1/2是技术人员,快递人员仅占1/6。

这样的物流团队如何能快速配送生鲜呢?

答案很简单,Grub Market选择用大数据整合了同一区域的闲散劳动力时间,让他们把递送食品作为副业。

这种整合城市闲散劳动力的方式其实我们都很熟悉,比如共享经济的代表——网约车。在美国,具体说来就是Uber和Lyft。这对货经常作为竞争对手相爱相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Uber载客司机主要还是专业司机,Lyft一开始就以城市闲散私家车主为主。

也就是说,你今天有空,那可以出去兼职赚几块钱;如果没空,也无所谓,该上班就上班,该打游戏就打游戏。

Grub Market这种物流模式,跟当年的达达物流有点像。达达让人们利用空闲时间当兼职配送员赚钱,主要用户群为有富余时间的人士。只要下载达达App注册,审核通过即可成为达达平台的配送员,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意愿,自由选择订单进行配送,赚取配送费。

通过这种方式,Grub Market又避免了养运输团队的成本。今年1月,公司宣布月销售额超过500万美金。到年底,月销售额有望达到1000万美金。

此外,Grub Market还在积极探索国内市场,已经与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敲定合作,天猫生鲜与天猫国际都已经开始售卖Grub Market的自有品牌产品。

 3 ) towards new techs

The world benefits from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but all the time people are not really friendly about new techs. Although they are used to feed ourselves, to make money, and to build everything, people still think their minds is actually controlling the world but not machineries and computers. This is true, currently, because techs are not good enough.

Engineers want to develop new techs, VCs are eager to invest new techs, and customers are exciting about new techs. Reasons of these, they are cool, they can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and they can make them rich, a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thing. Richard and Jared projecting their dreams on the new Internet seems to be more integrity and noble than Erlich and Keenan's naked desiring for money. But they, together with all other characters and movements in the episodes, will eventually make new techs go to the same direction: booming without control.

New techs are selected by the market and the whole society instead of one or two tech leaders. Human as a whole, i.e. the crowd, is incredibly selfish, rude, stupid, and short-sighted. Letting them direct the tech growth is like giving the mad king some dragons. The world will be burned and one day techs will be good enough to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minds, which may be not quite different from human's but must be equipped with far better bodies.

Long l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ong live intelligence.

 4 ) 所以你们CEO必须那么腥风血雨吗

(带tsn,slash,包括rps倾向有,慎,纯个人向吐槽)

看硅谷是因为tsn后遗症。

实不相瞒,我也没想到我会因为头号玩家时隔几年重新磕起了tsn这个深坑,明明当年看完只给了3星。

而硅谷这个名字甚至是在一篇和tsn的xover同人文里面看到的……

啊emmm

opps。

看完S1非常愉悦,觉得喜剧真是好,轻松愉悦一点不虐。

不用摔电脑就可以立刻翻转呢。

看完S2觉得xue微有一点蓝瘦了,你们这个公司法和这个董事会规则和万恶的资本主义(?)和该死的亿万富翁(??)

需要那么腥风血雨吗?

看完S3和看完S4,特别是贾里德和理查德从captain到失望到原谅。

哎……你们CEO真的需要这么腥风血雨吗?

想起tsn里马总的名片,突然就不知道说什么。

翻了下豆瓣评论,好多人说理查德逐渐白莲花逐渐圣母突然看不下去,而这一次我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最后一集,理查德在斯坦福和程序员吵吵。

我不混蛋你们说我pussy,我特么好不容易做了混蛋的事情你们还说我pussy。

感觉理查德只想说,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而想想马总呢,这样的马总除了erica,最后律师的评价还是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太过于想成为一个混蛋。

连马总那样的人都只是太想成为一个混蛋,而另外一个卷毛的理查德呢,是不是。

只是硅谷还是喜剧,多么喜。

S1看到理查德想排除万难把大头留下我伤感,即使觉得这样或许不会是一个好CEO,但甚至想让tsn的马总看看人家;

S2看到理查德被自己公司开除了CEO的职位,也伤感,想起花朵在签字之前叨逼叨“马克不需要钱,他需要被保护”;

S3,S3更烦了,技术,投资,广告和产品,哦对了,该死的广告;

S4今天刚看完,理查德甚至已经无师自通,在第一季的时候房东让他做个混蛋,一直到S4的最后一集他才甚至出去了那么一点点。

当然是不行的,ep8真真切切的和理查德说captain我宁愿跟你沉船,ep9执着的递上辞职信,ep10才过了有没有十分钟就安静的摇下车窗。

这是喜剧啊……

又喜,又是电视剧。

我真的不想再想想对面的tsn。

如果硅谷这个喜剧不是一个这样“白莲花”的理查德,不是这么混蛋的理查德,或许S1就成功了,或许S2就的确是马总第二,或许魔笛手早就死了也……

说不定。

和基友聊tsn的时候总在说,马总怎么运气那么好,那么好的达达刚好他的室友,甚至那么专业的PR克里斯,也是室友,为什么还有花朵这样的人,刚好是他唯一的朋友呢。

想起几年前刚看完tsn,我说,不喜欢,因为就是不喜欢马总这样的人,觉得天才或许真的不能理解。

当然转眼过了几年我就变成了“真香”。

不知道马总还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白莲花”的部分在,还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圣母”的地方在。

但看看facebook,或许,是没有的。

完全不讨厌互利老总盖文,甚至觉得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功成身就,虽然原型肯定不是马总但总让我想起马总。

盖文说,亿万富翁才是弱势群体,我特么干什么都要被过度解读,我特么自己赚的钱,我特么怎么了。

是啊,我特么怎么了啊。

我的寂寞我的孤独,我受着,怎么了。

我已经那么拼死拼活,我就当一个特么的该死的有钱人怎么了。

就是这么血雨腥风,又怎么样呢。

不知道为啥,tsn看着看着总有一种,我理解,我懂,但我希望当年的感情是真的感觉,而硅谷,看着看着却一直有一种,喜剧喜剧,塌不掉的,故事里面开心就是真的幸福感。

如果编剧真的把理查德所有“白莲花”的部分都去掉呢,完全正确完全混蛋的做法。

而盖文似乎第一集就说过了,你就是想做一个和我一毛一样的公司,而我已经做过了,而且成功了。

是啊,这样的故事,你们还想看嘛?

这只是故事啊。

再想想从S1到现在一直叨逼叨的“让世界变得更好”吧。哎。

而甚至对面的tsn,甚至还是拍了马总似乎唯一有那么点情绪的部分呢。

这只是故事啊……

硅谷看到现在暂时倒没有特别站cp,毕竟觉得故事那样就还挺开心的。

而对面tsn,则是这样的“妈的,一个电影,三个CP,特么没有一个可能HE的”“妈的,三个CP怕是只有电影角色的ME,还要在太太们很艰难才能保持不OOC且加了多少客观条件和神奇脑洞才能HE啊”。

真马花不磕,给自己一种,嗯,商业决策,硅谷每天腥风血雨都在上演,只要不zqsg就不会有太大伤害。

电影ME,大约就停留在索金和芬奇的这个电影里了,或许在太太们的笔下,他们在平行世界能够HE。

而特么的该死的就你扣……不了不了,zqsg最伤人,不嗑不嗑,不要嗑什么“我觉得马总这时候的表现应该更难过但我无法那样对安德鲁”不要嗑什么“不了不了明年我都不在纽约不了我不看”不要嗑什么“我觉得你有点溺爱我了”不要在听到什么“明明你也很爱我,凭什么爱不到结果”时候出戏。

不了不了,打扰了。

而你们硅谷,或许继续,腥风血雨。

 5 ) Silicon Valley is for nerds

会考结束之后,一直想追一部剧,从硅谷和新闻编辑室之中纠结后还是选择了前者,半个月时间追完的剧,很久没有过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了,这部剧在我心目中算得上仅次于老友记的第二名了。
很多笑点都是记忆犹新,Goldfoil,blood-boy,三星Galaxy note7炸飞机的躺枪,Monica拒绝slack,Dinesh gets turned on by Gilfoyle's code。
每个角色太鲜明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笑点,单独分析(表白)一下
Jared:刚开始就很喜欢他,商科的他和计算机天才们有些不合拍,思维方式很不相似,给大家介绍了SWOT分析、scrum方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pp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更让我爱的是他小天使一般的性格。Jared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每得到一份新工作都会给自己写一封planner,给40岁自己的信,和辞职信。他坚信美好的事物,撮合女同事 因为薛定谔定律不敢给博物馆打电话 他几乎无条件地支持Richard 不停告诉大家pp不会完的。即使自己的公寓已经不被占领了,他还是住在地下室,为了和他的好兄弟们在一起。
刚刚看过的两集里面有两段关于Jared让我特别感动 特别想哭
“Success doesn't justify the action” (“ The ends don't justify the means”) Richard为了维护自己的公司 不惜做出黑wifi植入代码 还因为前女友黑别人电脑造成暴露 但是因为一系列转折(Hoover对Gavin的爱)他们被免责了 大家都在庆祝的时候Jared说了这句话 尽管结果是好的 但是这并不改变我们当时做事的时候的目的 这也是不忘初心的本质吧 (“You have many choices as long as you take the consequences with them” 的伪鸡汤)
然后就是为了恢复Melcher公司数据 大家把Anton(服务器)搬到Stanford的时候 Richard粗心大意没有关门导致服务器全完了 Dinesh说:“You know who would remember to close the doors? Jared. ” 他事无巨细 生怕出了差错 想想Richard辞退他的时候对他说的话就难过啊

Gilfoyle:整部剧中最爱最爱的角色 Satin 有傲娇属性啊 平时他总是像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 但是看到他和Anton交流感觉特别美好 仿佛是真爱?对某些事情超级obsessed,比如杨靖的冰箱, 在关键时候save pp’s ass, 用智能冰箱上传了数据。Gavin Belson把他名字教程Goldfoil的时候简直要笑翻过去了。哦对他不戴眼镜的时候真的太帅了,很喜欢他说f word

Richard Hendricks:算法天才,EQ超低,somehow觉得自己跟他挺像的,不过tech达不到他那几级吧。很多幺蛾子都是他整出来的,super obsessed with ex。慢慢很喜欢他但是不喜欢最后两集他干的事情,还好最后有领悟,挽回了Jared小天使。
Gavin:"I gave you the patent"
Richard: "Thank you" 感觉下一季要搞事情,take'em down!

先不写了,最后说说这部剧的take-away??
从社交网络和FB的故事学到的是,Ideas are valuable only with action. 当你有一个超级amazing的idea的时候,不要急着得意,全世界可能有好几万人都想到了(这个参考牛顿和莱布尼茨),只有动手去做,才可能innovate。 从这部剧学到的是,tech本身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整个商业团队的运营。硅谷村里不全都是nerds,还需要VC,需要customer。
Never trust anyone。听起来像一句老生常谈,不过这真是实话。Kenaan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有的糖衣炮弹最后不过是为了把他们卷入自己的旋涡。

 6 ) 产品该火却不火为哪般,互联网从业者看《硅谷》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thebaiheng,欢迎互联网从业者交流。

该火但不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HBO出品的一部极客创业喜剧《硅谷》,自开播以来,豆瓣评分屡创新高(豆瓣评分分别为9.1;9.2;9.2;9.6),这是要火的节奏啊,然而并没有。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创业热潮中,《硅谷》并没有像它的兄弟《权利的游戏》、《西部世界》那样成为现象级的热播剧,如此高的评分也没有收割到相称数量的观众,着实让人费解。这就好比一个曾打造无数爆款的产品经理,在几乎无人竞争的领域,针对当下热点打磨出一款产品,产品推出后好评如潮,用户量也说的过去,用户忠诚度也不错,但始终没有成为爆款。产品不错但却打不开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受众少,市场容量有限?还是营销不过关,解锁观众的姿势不对?且听一一分解。

按照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一书的观点,产品爆发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下面以五星来评判《硅谷》在三个维度的完成情况,其中,★表示一颗星,☆表示半颗星,打分如下:

  • 个别人物法则:★☆
  • 附着力法则:★★☆
  • 环境威力法则:★★★

影视剧宣广的两条路,爆炒与慢炖

影视剧宣广的高富帅之路,大火爆炒

先讲个别人物法则,一件事情的流行需要关键人物的带动,这些关键人物包括信息员、内行、推销员,他们完成完成信息的挖掘与传播。

对于影视剧而言,自带光环的明星无疑是集信息员、内行、推销员于一身,明星的一条微博、一场发布会无疑会得到极大关注。在明星们的热情带动下,媒体和网民都兴奋起来,曝光度有了,话题有了,流量有了。这也是绝大部分影视剧宣广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套路,高富帅开挂之路。

影视剧宣广的屌丝逆袭之路,文火慢炖

但对于《硅谷》这样一部舶来剧,演员在国内几乎无知名度,辨识度也不高,且缺乏和国内观众的有效互动,这条路几乎就废掉了。好在,还有另外一条路:屌丝的逆袭之路。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这条理论讲的是创新,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的传播扩散。一部缺乏足够曝光的剧,一小撮人心血来潮,一不小心观看了并进行传播,他们是“尝鲜者”;随后一队人跟随而来,他们是“早期大多数”,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各种晒,各种分享,口口相传;然后KOL、媒体加入并带动,一大波人加入追剧的行列,成为“晚期大多数”,流行的势头直线上升,直至最后一些“落后者”的稀落加入。

这样一条悠长的传播链条,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这也是为什么逆袭的剧这么少的原因。对于这条传播路径,最关键的节点有为:早期大多数,他们承上启下,这队人的质量、活跃度与影响力将决定整部剧的走势。《硅谷》在小范围内是成功的,吸引了码农、部分互联网爱好者的关注,但缺乏足够的声量、缺乏足够的宣传,没有大佬的加持,没有疯狂的自来水,怎么能火?(可思考《摔跤吧!爸爸》)

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强有力的粘性

内在质量很重要,好的名字也重要

其次,谈下附着力法则。附着力一词,换成粘性会更容易理解。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强有力的粘性,会被人乐于接受并传播给更多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什么样的观点或创意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能被他人牢牢记住? 斯坦福大学知名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指出让创意或观点具有黏性的六条路径:

  1. 简单(Simplicity)
  2. 意外(Unexpectedness)
  3. 具体(Concreteness)
  4. 可信(Credibility)
  5. 情感(Emotions)
  6. 故事(Stories)

黏性创意六大原则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可缩写组合在一起为SUCCESS。

这些原则对于产品营销很有帮助,在单一case中采用这些原则会大有裨益,但影视剧是一系统工程,其内容丰富度、涉及到的信息挖掘、重构与分享的复杂度决定了没有打造热门剧的定式。

下面来吐槽下《硅谷》,单从剧名来看,如此草率,能上点心不,你以为你是《成都》,你咋不直接《美国》呢。找不到像你像兄弟《权利的游戏》那样的名字,最不济你像汪峰那样来个《硅谷硅谷》,或者重要的话说三遍《硅谷硅谷硅谷》。看看百度舆情洞察里,什么鬼谷。

有辨识度的名字很重要,当然王思聪除外。

直奔主题很重要,情趣体验也重要

再者话题性,剧名已自断双臂,作为一部极客创业喜剧,你讲码农,你讲创业,你讲科技,统统没问题,但总不能一直脱离低级趣味,柴米油盐不进吧,隔靴搔痒式的插科打诨;作为仅有的几个女性,莫妮卡鲜有露面,简章暴殄天物,整部剧除了纯友谊的基情外,几乎没有爱情的火花。HBO,你的口号可是”It’s Not AV, It’s HBO”。

流行大多是肤浅的,失去了情色,如何自带传播性,还怎么与码农、与观众的内心产生碰撞。

做产品,让用户爽,可以直奔主题、直击痛点,这没问题,但用户会各种疲劳,多管齐下,多维度刺激,才能让用户爱不释手高潮不断。

变傻的两条路径:恋爱与加群

最后谈下环境威力法则。

常说,恋爱让人变傻,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变傻,甜蜜的负担;还有很多人是想主动变傻的。

其实还有一种变傻的方法,加入群体。人在群体中,智商会下降。《乌合之众》指出,作为个体的人可能都是理性的,但一旦融入某个群体,个性就会被淹没,群体的思维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思维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表面上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通过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介和世界保持连接,我们随心所欲、不假思索的与世界发生关系,自觉不自觉的成为群体的一份子。当某部剧的信息铺天盖地时,很多人汇聚成的环境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说服力,你会产生一种必须要看的念头,甚至是压力,羊群效应显现,你选择点击链接或者打开视频。如被称为填平几代人代沟的《人民的名义》,各种相关的信息几乎占满了你耳目触及到的所有渠道。《人民的名义》已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看剧仿佛就不入群。到了最后,流行的不是电视剧,也不是演员,而是看剧和讨论剧的行为。当一部剧成为社交货币时,马太效应就开始显现,这种相互激发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爆发。

因此,在特定环境的漩涡中,抓住吃瓜群众的注意力和情绪,再基于众人的压力和其他形式的影响裹挟着更多人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就产生了流行。(可以思考当前的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不转不是中国人,现象逐渐变多,**都是傻逼)

流行,就是智商变低后的一种普遍的群体现象。

再来看看《硅谷》的目标受众,程序猿等互联网从业者以及部分创业者,智商很高(感觉周围所有人都是傻逼)、有态度的一批人(缩进用空格键还是Tab键,语言用JAVA还是C#),他们能否跳出变傻的怪圈?对这部剧而言,是没有讨论价值的。一来这部剧本身没有带来什么环境威力,二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环境威力在这批人身上不能大显神威(我心里是疑问的)。

东扯西扯这么多《硅谷》不火的原因,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正如我们平时挖空心思用很多理论来一本正经的解释),可真相会不会是:加班狗,哪有时间看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白珩(thebaiheng),欢迎互联网从业者交流。

 短评

很多麻烦都是任性或者一味的追求速度,而不认真分析潜在风险的情况下产生的。补坑花的时间和努力尽管是一种经验,但往往得不偿失啊~

8分钟前
  • 埃涅阿斯
  • 推荐

现在的Richard配不上他的所得了

11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DINESH是CEO了!!然而Jared拉着Richard的手给他涂指甲油是什么鬼?编剧是铁了心要这群宅男孤独终老么= = 还有盖总,虽然那么恨PP但每次都是你救男主于水火之中,真的萌萌哒:)

12分钟前
  • crushipper
  • 推荐

Jian Yang!!!

14分钟前
  • Laplace Demon
  • 力荐

Richard, you try to date a woman, but deep down in your heart you know you're gay!

16分钟前
  • Gavin Foo
  • 力荐

越来越觉得这剧的内核是近年来的喜剧里最古典的一部。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真的万分感谢当初打开这部剧的自己。【P.S.】以上是对第一集的感想。看到现在,尤其456集,不断刷新着本剧最差单集剧本。连收视都出新低。再看着演员一个两个离开,我特么都开始恐慌了。比被砍更可怕的是看着自己心爱的故事一点点FLOP到救也救不回来。啊啊啊……给你们祈福了好不啦。加油了好不啦。

23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今年这一季,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以always blue结束。

24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难得到了第四季还可以保证高潮迭起。Jared小天使啊!!只有一个人会记得关上门QAQ

28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推荐

第四季水准依旧,没有jump the shark真是太好了。期待新因特网的诞生。。。

31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第四季依然想睡Gilfoyle

34分钟前
  • Jasper
  • 力荐

盖文其实一直是帮助piper的贵人,一直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令人敬仰

38分钟前
  • 世界和平。爱
  • 力荐

炒鸡喜欢巴基斯坦哥的女盆友Mia。

41分钟前
  • abrahamlin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Gavin的飞五次取平均值我可以笑一年

44分钟前
  • milanow
  • 力荐

感觉没有前几季出彩,当然还是很赞,梗还是挺好玩的,看得出编剧对于P2P去中心化网络的执念,这才是理想主义的互联网啊!大头才是人生赢家啊!当上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了,哈哈哈哈

47分钟前
  • akaaa
  • 推荐

果然richard是pied piper成功路上最大的一块挡路石

51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等了一个小时,没出中文字幕,还是看完了……Jared 对Richard 的爱 超过任何异性之间的爱

54分钟前
  • 再吃一颗苹果
  • 力荐

Let's fuck this thing right in the pussy!

59分钟前
  • wizardry
  • 力荐

这一季换了技术顾问,终于直奔分布式计算去了,fuck yeah; 硅谷本质上和亿万很相似,都是圈子里的故事,区别是硅谷探头出把人物情感平凡化,提高共情力;fuck he came from the back 笑弯了腰;巫师杰洛特怎么去看服务器机房啦;移动基站变身自杀恐怖分子哈哈;找回点第一季的影子

1小时前
  • Poros
  • 推荐

一口气看完 太好笑了 憋着尿看完最后一集 Jared帮Richard打架真的太可爱 比上一季好看呀

1小时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