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

HD

主演:索菲娅·罗兰,露易丝·麦斯威尔,Luciano,Della,Marra,Afro,Poli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195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依达 剧照 NO.1阿依达 剧照 NO.2阿依达 剧照 NO.3阿依达 剧照 NO.4阿依达 剧照 NO.5阿依达 剧照 NO.6阿依达 剧照 NO.13阿依达 剧照 NO.14阿依达 剧照 NO.15阿依达 剧照 NO.16阿依达 剧照 NO.17阿依达 剧照 NO.18阿依达 剧照 NO.19阿依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依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依达》描写了交战国双方皇帝的女儿在她们同时深爱着的一位恋人之间所作的生死选择的故事:古埃及法老王时代,东非大陆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战事又起,埃及王手下战将拉达梅斯率部出征,迎战埃塞俄比亚国王阿姆纳斯洛。此时,埃及王女儿阿姆涅丽斯公主爱恋着拉达梅斯,而拉达梅斯的心上人却是阿姆涅丽斯的女奴阿依达。而这位女奴不是别人,正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原来阿依达也是一位公主。\r盛大的欢庆场面映衬着凯旋广场上武士们列队凯旋的喜悦。阿依达却在被拉达梅斯所虏的囚犯中发现了自己的父亲—伪装成士兵的埃塞俄比亚国王。败阵下来的国王和公主一筹莫展,打了胜仗的国王和公主则忙于准备赘婿招夫。非常痛苦的拉达梅斯一方面不愿意和埃及公主结婚,另一方面又为阿依达公主身处险境而焦虑。为免两国长期交恶,也为了自由的爱情,他毅然决定放走阿依达父女。\r不料,暗中监视的埃及公主阿姆涅丽斯察觉了他们的行动。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拉达梅斯最终被判决活埋,阿依达不愿苟且偷生,事先来到墓穴,决心与拉达梅斯相伴生死。人生对手201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设德兰群岛星际旅行3:石破天惊周六夜现场:40周年特别庆典看电影上海滩大亨通缉犯2024旭东逃学威龙2粤语版Miss欧巴桑三十处男中国营长冽之花恶魔的艺术2:邪降百万爱情宝贝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与女人们的对话四平风云真爱之路2015向阳处的她猛鬼203号房玩火的女孩活佛济公金色太阳爱恨一线牵2013女子无畏第五季HighKick短腿的反击消消气第五季末路狂奔2017不夜城2016无重力男子给你我的独家宠爱2画壁之消失的校花绝世千金 完结篇

 长篇影评

 1 ) 关于这场战争,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个故事

照片摄于萨拉热窝的Museum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Genocide

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A shirt that smells like my son/

我的儿子Senad出生于1971年。在1992年的战争中他和他的父亲Esad一起被逮捕了,然后被送去了集中营。他们被关押了三个月,在我的乞求下,看守允许我去见一次他们。我带了干净的衣服,因为他们在集中营里不能洗澡。我给Senad带了他最爱的蓝色运动服,他马上换了衣服,我把他的旧衣服带了回来。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

8月21日,敌军警察来到集中营,找用以交换战俘的人选。Esad马上提名了我们的儿子,觉得这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机会。在运送的车离开之前,父亲把100德国马克纸币缝在了Senad鞋子内衬里。他告诉儿子:走吧,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把钱拿出来,给你自己和同伴买些吃的。Senad的朋友Nihad也上了这辆车。

三辆车都装满人后驶出了集中营。Esad说,他看见Senad和Nihad在车上向他挥手。他哭了,因为他必须和儿子分开;同时他也为儿子即将获得自由而高兴。

然而,这是他们最后一面了。

在半路的深山中,运送车停住了。押送士兵将所有人赶下了车,让他们排队跪在悬崖边缘,然后开始射杀。在短短几分钟内他们杀死了Senad和其余199人,尸体坠入了300米深的山谷。之后士兵们到峡谷里向尸体上丢炸弹,确保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罪行。他们把尸体全部填入了一个巨大的坑里。

我从来没有洗过那天Senad在集中营里交给我的旧衣服。衣服上残留的气味是他给我留下的唯一痕迹。我每天都要闻一闻这件衣服,希望至少有一天他的尸体能被挖掘出来。

26年过去了,我至今仍在等待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尸骨被发现的那一天。每次听到有巨大墓穴被发现的消息,他父亲都会去那里试图寻找那个他缝了100马克的鞋子...

我马上80岁了。我把这件Senad的旧衣服捐给了博物馆,因为我害怕等不到亲手埋葬他的那一天。

 2 ) 阿依达,你究竟用什么心情在生活

战争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但它就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也正在发生着。阿依达就是这样一位生存在塞黑战争中的普通教师,因其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而更深入的了解战争究竟是如何在摧毁自己的生活,不仅是她,影片中与塞尔维亚军队谈判的维和部队军官、无法维护波黑民众安全的士兵、拥挤在安全区中的每一位平民,都无法为即将到来的灾难而抗争,而阿依达的心境,我是无法想象的,她是如何面对被带走的丈夫孩子,怀着什么心情回到战后的家中,又是何种心态让她找到了亲人的骸骨,真的无法想象。

其实我觉得,在战争中是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的,双方都有愤怒的魔鬼,也都有脆弱的民众,双方都是在维护自己的正义,又同时行使着各自的暴力。

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和平稳定,但这样的和平之中,也正隐匿着战争的暗流,而且这样的和平并不是因为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而和平,而是众多的武器在维持的和平。

所以,愿真正的和平总有一天能到来,就从俄乌停火开始,这也是战争电影应该带给世界的。

 3 ) 日本似的反战,总觉得差点什么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

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

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

③布尔齐科特区。【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

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

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

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

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炸死了塞族人。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这惹恼了塞族人。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

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4 ) 波黑战争中的种族屠杀再现

这部刚刚被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在网上可以找到资源,像素差些,但不影响观看。艺术上中规中矩,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让你了解那段逝去不足30年的“种族屠杀”历史。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1995年,那是自1990年开始的南斯拉夫各地区政治独立分裂局势危局的顶峰。影片再现的“屠杀”发生在战争第二阶段的1995年7月。

记得那时候,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还没有完全解体,应该是1994年某月,我还带着电影《香魂女》到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参加过“南斯拉夫不结盟国际电影节”,同去的中国电影还有韩刚的《葛老爷子》、尹力的《香花三月天》。那时的贝尔格莱德一片和平景象,影展在一所巨大的文化宫里举行,观众众多;每场电影放映前要演奏出品国的国歌,是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电影节上遇到过的。没想到就在那个时候,南斯拉夫南面的波黑地区就正在发生着这个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局部战争,即穆族、塞族、克族的武装冲突,北约、联合国都介入调停,仍旧无法阻止局势的恶化,并直接导致最终南斯拉夫国名完全消失,直接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的今天的现状。

这部电影表现的屠杀历史在百度上记载的史实是:

“屠杀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大批波斯尼亚妇女被强奸,还有有身孕的妇女被挑开肚子。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部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影片以一位替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波黑女教师为主角,以她的视角直接目睹及遭遇了这场“种族大屠杀”,和俄国电影《亲爱的同志》有着异曲同工之貌。

了解历史,反思过去。这应该是我们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影响广泛的电影形式,最应该做的事情。

 5 ) 【新】影团:大屠杀——社会功能的失调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要想捋清当代巴尔干形势,可得花段时间,或许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的《艾达怎么了》,会是一个了解当代巴尔干局势比较好的出发点。

本片创作背景

2020年7月11日,在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附近波托卡里公墓,新安葬了8名死于25年前大屠杀的受害者,“8372名受害者,数字不是最终数字”这是波托卡里公墓石碑上刻的字,那场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导致8000多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受害者数量至今仍未有定数,由于刽子手试图掩盖罪行,将尸体分散在不同地点埋葬,又将当地人驱逐出去,导致认尸骨的过程非常艰难,一直延续至今。除了人类的残忍,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为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25周年,惊醒世人勿忘历史教训,制作《艾达怎么了》顺理成章。本片还原这段沉重历史事件始末,从一个普通家庭母亲的角度出发,揭示大屠杀为受害者带来的苦难,并控诉施暴者的滔天罪行。

不煽情也不煽动

因为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很远,又是比较沉重的历史题材,所以关注度极小,如果没有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或许更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但这部为了民族纪念日而生的影片,质量其实还不错,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以及反战倾向,要知道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在保证影片情绪输出的同时,能做到不煽动路人情绪又不煽动民族情绪其实还挺难得。

Z:影片本可以在母亲与家人告别以及认尸骨两段戏煽情,但很好的是导演并没有选择这条路。韩国前几年讲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的《孩子们》,也有一场认尸骨的戏,就表现得极为煽情。

而另一方面,

L:影片避开了血腥镜头,没有视觉直观刺激,反而让剧情走向以及结尾呈现更让人感觉窒息。

面对已知结果的历史故事,本片避开暴力镜头,自始至终都聚焦一位母亲的状态,用一个家庭的悲剧去突出这场灾难对波斯尼亚族人的打击。本片也可以在结尾放上控诉或真实人物缅怀亲人的片段,但影片选择用刽子手的下一代作为结尾,值得细品。不过本片也有意隐藏波族对塞族的军事打击,让这场大屠杀看起来就是单方面的,而且也有人认为这次大屠杀是美国伪造的,史料有限,还是关注电影本身吧。

Z:摄影机几乎全程跟着艾达拍摄,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也增强了影片的悬念感,其实直到既定历史发生之前,作为观众还在期待这家人可以整整齐齐逃出生天,可惜母亲并不是屠杀中的救世者形象,前期她只顾得上自己家人,到最后甚至连自己家人也挽救不了,这里留给观众历史并不顺人意的无力感。

L:即使利用个人职位之便为保护家庭做了多次努力,到最后被保护的家人仍然一个都没活下来,这点是挺没想到的,反而更加突出战争残酷性。

战争中的女性

L:战争中男性承担的伤痛经常被表现在国家、尊严方面,而女性伤痛往往表现在家庭。

男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女人在战争中失去家庭。本片中女性角色大都被塑造成远离政治的角色,突然生育的孕妇,前去谈判却更多聊到自己生活的女经济学家,不断让艾达救救她们孩子的母亲以及艾达本身,都在证明女性只在乎自己家庭是否完整,而不是民族是否独立或取得胜利,尽管战争幸存者中女性占大部分,但却承受着更多屈辱和伤痛,只是相比更爱尊严的男人,女性在战争中表现的更为坚强。 联合国放任屠杀发生,其实也基于长官面子挂不住,三番五次无法满足安全区难民的需求之后,总算遇到一个平等谈判的机会,他当然要把握住,尽管他保不住那些男性,但可以将所有女性护送至安全区域,多少也算保全自己的面子。

Q:关于性别的部分,我很喜欢的一段是,艾达穿过大堂里的人群的时候,有个老奶奶向她求助他们不让她用厕所的,艾达那时候的表现就是我只是个翻译,这个点是我觉得导演关注到的以及花了一点点时间表现出来的很有意思的对女性话题的关注。 Q:更有意思的比较细节的一个设置是,那个去谈判的女士在入口的地方被“细致”的身体检查,为后文做了一个被轻视的铺垫,实际上那场谈判戏她是主要被表现的人,而且身份还是一个经济学家,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介绍了自己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孙子,然后对方很自然的接了后半句话问她这么年轻就当祖母了,之后有一段闲聊,完全没有切入谈判主题。后来等她们回来,这位女性一早就洞见了对方不过是在作秀而已,但是和她同去的艾达的丈夫相信了军官的话,并且骂经济学家是蠢女人。 我:这段很讽刺,作为知识分子的艾达丈夫谈判过程中紧张到撕纸,但回到联合国营地之后竟然还对谈笑风生、洞察一切的女经济学家嗤之以鼻。 Q:在女性话题里,导演更着重于母亲这个话题或者概念来剖析整个战争的意义。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场艾达回家的戏,她看到自己的房子被别人住下,他们坐下来“谈判”,围绕的点就是母亲的身份,现在屋子的主人有一个上了一年级的小孩,她企图用母亲的身份和艾达拉近距离,可以平和的对话。紧接着是女主寻找家人尸骨,进一步表达伤痛这场戏,这场戏拍得非常厉害,因为刚刚Z也说了,屠杀和认尸骨拍得很克制,我是觉得这样的戏拍了这么多年,就两种拍法,一种煽情渲染(商业片更常用),一种就是克制地拍,但克制有时会被很多水平不到的导演理解为“不拍”,但本片导演就很聪明的插入了一场回家的戏,用空间、用对话,加上女主角的表演,来揭示多年过去,战争仍在她的心里留下印记。

关于影片色调

Q:这个电影的颜色设置其实是偏暖色调的,军方用了橙色、橘色、棕色这样的温暖的颜色来表现,女主角所处一方则用了轻柔治愈的蓝色表现,这样的色彩会多用于爱情电影中,因为它令情绪没有那么的紧张,首先导演很聪明,因为关于屠杀她要的就是那刺耳的枪声,她的屠杀戏不是血淋淋的视觉冲击,只是要听觉上的刺激,所以它的方式是在视觉上先抚摸你。 Q:中间女主角有一场求联合国把她家人加到名单的戏,那场戏是一个交融的开始,在会议室里就挂上了橘色的布,后来接着那场戏,战俘上车的时候还拍到了橘色的鞋这样的细节,我个人把这个理解为一种战争的浸染。同样的,在最后女主回到家里时,她的家已经变成一个蓝色和橘色交融的场所了,这就是战争对于人心变化的外在表现,这场戏去放在认尸骨的戏前面,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戏。 我:我觉得本片色调还是偏冷偏灰暗一点,而且蓝色一般代表忧郁和绝望,搭配大量室内戏,给我感觉十分压抑。 Q:这么理解也没问题,但我觉得差别是,翻译这个中立身份,以及她从始至终穿的蓝色衬衫,为本片定下的主基调,我不把这理解为负面或消极。

关于结尾

艾达最后选择了与历史和解吗? 起初我是这么理解的,她选择回到伤心地教书,还原谅犯下暴行人,因为他的后代为艾达保留了最美好的回忆,结尾以孩子们的舞蹈结束,比着和平鸽的手势,好像是向往和平,但果真如此吗?

2018年世界杯,瑞士球员扎卡和沙奇里庆祝动作引起不小争议。

双头鹰手势是一个极端种族主义的手势,代表支持科索沃独立,相对于塞尔维亚来说,这是挑衅。与本片结尾孩子们的舞蹈手势非常相似,尽管科索沃问题是阿族人和塞族人的矛盾,本片说的是波族人和塞族人的矛盾,但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壤,又有着相似经历,而且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目的也相同——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很难说两者一点关系也没有。如果真的是教塞族小朋友这个手势,无异于一次精准复仇。看那几个家长不愉快的神情,好像也佐证了这个舞蹈的意味。

也可能是我想多了,因为小孩子的舞蹈可能只是呼唤和平,让大人们睁眼看历史。

D:孩子们表演的地方很像屠杀现场。

也许引起家长们不快的,正是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让他们对过去的暴行感到惭愧。

早在2002年,同样表现波黑战争的反战影片《无主之地》拿下第7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头衔,20年后,波黑电影再次站上奥斯卡舞台,结果将会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6 ) 我看《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今晚看了2020年的波黑电影《阿伊达,你往何处去》。影片获得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波黑内战里,面对针对平民的种族屠杀,一位女性试图通过联合国雇员的身份,拯救自己的家人,但最后功败垂成。

电影的情节紧凑,扣人心扉。女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天然带来一种紧张感。战争的慌乱是真的慌乱。几分钟,人就没了。

记得初中时,从校图书馆借到过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讲的是暴君尼禄迫害信徒的故事。小说写的很辽阔。暴君死去,有情人终成眷属,信仰得以彰显。后来知道,显克微支靠这部小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今晚第一眼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隐隐然觉得它与显克微支的作品可能有所联系。看完之后,有一种无力感。面对暴力和强权,谁都无法幸免。

今天是记者节。白天的时候,跟几个做记者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自我阉割。此刻想来,谁会在乎真相呢?就算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用呢?这些想法本来与电影没有什么关系,却进一步加深了观影后的无力感。

 短评

能谈失去的幸存者,旁观者。留下来收拾废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战争和生活并无区别。

5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去他妈的联合国!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去他妈的那个弹钢琴的荷兰上校!去他妈的姆拉迪奇和塞族军队!去他妈的受害者和刽子手共济一堂其乐融融的结尾!

9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力荐

看得太揪心了,是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不忍再看第二遍的电影。艾达身在其中的撕裂、纠结和终而无能为力,带着观众一步步走向绝望。很难想象94-95年间发生至少两起如此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一个卢旺达屠杀(《卢旺达饭店》)一个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许还有更多我不了解的人类惨剧,这正是电影这种媒介的力量吧。

14分钟前
  • zykmilan
  • 力荐

对于杀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数字,有时连数字都不是,而对被杀戮者的家属而言,那是心脏上的一个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义?杀戮者占据了自己的旧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发生。生活恢复到一种世俗琐碎之后,一直追问的人都像是病人。可那些人怎么可能遗忘呢?

1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视角很独特的片子。我以为既然使用了单人物的封闭视角,就可以把历史的暧昧性进行到底。影片中段有个工作人员看到塞军押解了几个人出去,后来就传出了塞军枪杀平民的“谣言”,我觉得这种暧昧性是很迷人的。

21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1. 一车又一车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区”,就像一笼又一笼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场。好戏上演的意思是机枪扫射地开始,而战争过后在同一个场馆刽子手却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乐融融于一堂。2. 无能无信懦弱的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竟相信种族屠杀军队的“保证”,而在有能力庇护时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和荷兰上校!3. 一个女性在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保护家人的坚强和决绝,与尸首相认的悲痛,没有过度宣泄情绪,但我已经泪流满面。4. “斯雷布尼察屠杀”发生在95年!95年啊!二战都结束50年了快!任何种族歧视种族仇视都应该被消灭,难道历史还不够血腥和悲痛吗? 5. 就像谢飞导演说:电影是可以再现历史,提醒人们记住过往的。

26分钟前
  • 王小猫可爱多
  • 力荐

siff 寂静的片尾曲中,两个各执一词争执不休的观众和左顾右盼默不作声的影院工作人员,诡异地形成了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某种微缩模型

29分钟前
  • 好运loveable
  • 力荐

大屠杀中女人的英雄主义,以及屠杀后女人独自面对战争的后遗症和荒谬。1995年离现在并不遥远,这部片警示我们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任何权威机构的不可靠性。

33分钟前
  • maud
  • 还行

只要和自己无关,就冷淡的可怕。就像狮子扑倒了某只羚羊,别的羚羊都停止了奔跑,就在不远处该干嘛干嘛。倒也有几只想做些什么,只不过看到大家都很淡定,于是就把冲动又压回去了。

38分钟前
  • 李轩任
  • 力荐

以一名联合国雇员的角度去解构这场战争中的冲突,相对于直面战场的血腥,战争背后流离失所人们的命运亦是悲惨。当一名母亲,一点点了解到残酷现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人踏上亡命之路,这样的伤痛又是何等撕心裂肺。最后的那个镜头,剧院外的孩子还在踢着足球,而剧院里传来的是不停的枪声,整个画面静与动的巨大反差,简直让人无语凝噎。

43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观影完毕,各种叹息。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居然落选。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一开始我俗气地以为女主会像卢旺达饭店的经理,与联合国配合救走一大批难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乐观地预测女主偶遇的学生是“塞尔维亚辛德勒”,利用职权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枪声响起的时候我还心存侥幸,脑补小儿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样奇迹般生还;直到女主站在满厅骸骨中间,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极其荒唐和无知的。

50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波黑裔难民、塞族军队的杀戮、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懦弱、国际社会与「公理」的缺失,作为第三世界无人问津的悲剧,拷问的是全世界的「良心」,不过这种叙述和人物设定并没有比辛德勒名单、南京大屠杀高出多少,对于人性、战争中的种族灭绝批判还是如同通俗剧一般毫无长进。

53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7分,视觉比较独特的切入点,一部合格的命题作文。无能即无为,沉默即帮凶,联合国在影视作品里的形象,一贯如此,事实亦然,花瓶一座,小丑一枚。不禁联想起同是波黑战争的《无主之地》。

54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太绝望了,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期待着有转机,看完该片仿佛被生吞活剥一般。女主角演技炸裂。全片毫不拖泥带水,紧张刺激感贯穿始终,最后是深深的悲凉和无奈。

59分钟前
  • Spy Liu🌈
  • 力荐

终于有影片聚焦1995年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了。8372名男性穆族平民死于塞族武装分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下,姆拉迪奇的演员与本人简直神似,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在接受采访时都几次说漏嘴。无能的荷兰维和部队简直就是帮凶一样的存在,枪声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响起时,那些塞族小孩甚至还在踢球。历史掩盖不了悲伤,绝望的艾达在骸骨面前只能靠残破的衣裳辨别孩子,昔日的刽子手却住进了他们的房子。如今塞族共和国在发生大屠杀的东波斯尼亚仍是政治实体,当地穆斯林的比例已经由当年的30%锐减到不足10%,但他们依然还在坚守“家园”。

6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本片再次触及历史之殇。从联合国雇员普通翻译员的视角,以营救家人为剧情主线,剥开波黑战争外壳,暴露残酷践踏撕裂生命的肌理。艾达奋力营救亲人、争分夺秒的运动镜头让节奏和情绪始终处于满弓绷弦的紧张焦灼中。矛盾升级后仍然制造存活期望,但屠杀中的空镜才是真正的高潮。战争机器启动后的失控是必然的,面对敌对双方和民族怒火,所谓维护正义的维和部队,也只是无所作为和利益倾斜。岁月已逝,痛定思痛的情感反刍,在无辜的骸骨中迴转。

1小时前
  • 漩涡之外
  • 推荐

男人们找各种理由:种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残杀吧,因为他们没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难道还不会摧毁吗?这样都可以夺得对他人的主导权,可以找到存在感。

1小时前
  • Sabrina
  • 推荐

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典出《新约》。跟暴虐的军阀、无能的维和部队比起来,女主就像是受难的圣徒。临近结尾时有人发生口角,散场时大吵了起来——电影院里的人跟电影里一样仇恨自己的邻人,简直就是黑色幽默般的讽刺

1小时前
  • 不伺机
  • 力荐

老实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警示和启发太少了,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重复我们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对于历史惨剧的重现,我已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剧情片,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正邪的评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评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许满足了美国影评人对欧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杀题材影史上,实在算不得佳作。

1小时前
  • Q影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