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1982

HD国语

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童超,金昭,林连昆,牛星丽,谭宗尧,童弟,吴淑昆,胡宗温,程中,李大千,李源,李翔,张瞳,任宝贤,尚丽娟,米铁增,田春奎,冯增祥,雷飞,林东升,孟瑾,孙峻峰,平原,曹世骧,王大年,王淑华,张华,丁海涛,朱旭,孙敬修,曹孟浪,何康理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茶馆1982 剧照 NO.1茶馆1982 剧照 NO.2茶馆1982 剧照 NO.3茶馆1982 剧照 NO.4茶馆1982 剧照 NO.5茶馆1982 剧照 NO.6茶馆1982 剧照 NO.13茶馆1982 剧照 NO.14茶馆1982 剧照 NO.15茶馆1982 剧照 NO.16茶馆1982 剧照 NO.17茶馆1982 剧照 NO.18茶馆1982 剧照 NO.19茶馆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茶馆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并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美国之旅2希德姐妹帮王牌案件极限17扣杀十诫(下部)乔治和塔米第一季OK亲爱的月亮湾的笑声超能失控初来乍到第四季第十二秒超级市民麻雀放浪记2020灵异妙探第一季法海你不懂爱三百英里天堂彩云曲切尔诺贝利的大娘们爵士灵魂伙计们,请起立奇怪,我怎么会单身?阿浪的远方老头子兄弟姐妹第一季100万个约定之七时吉祥恋爱换乘动态漫画·古武高手在都市第二季伦敦父女档寻味东莞阿里与艾娃姐妹双行之巴黎护照白狮奇缘4400恋爱的男人们年轻气盛决不姑息魔精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海岛生活记环环相扣梦之安魂曲在她们眼中至尊先生之金蝉蛊2001个疯子电灯着,鬼掹脚

 长篇影评

 1 ) 生如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几天前在国家电影资料中心看完,10元钱,喜欢那悠闲老片的感觉。看完但觉大厦崩塌,天平失衡,嘴吐苦水,生如泡影。20年、20年的时间片段,各色人物,起起伏伏,都落了个恍如一梦的感慨。    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当了一辈子的好人,“改良,改良,改了一辈子的良”,清末子随父业,满脸赔笑,精神地打理着茶馆,应付着各色人物;抗日期间,将茶馆后的房子改为公寓,提供大学生住宿,茶馆也换了装扮,艰难度日;抗战胜利,鬓发苍苍,茶馆更显破旧,“先收钱后喝茶”“不赊账”的规矩让王掌柜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茶馆为了经营,曾请说评书的说过评书,现在竟想聘用“小叮当”舞女招揽生意。逢迎拍马、低三下四,算计经营、爱财势力,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在什么样时代努力找寻着那个时代的活法,可结果呢?    郑榕饰演的常四爷,一亮相就是一身正气、敢言敢干的人物,活脱脱是一君子的形象。给乞讨的母女买饭,不喜空话、敢想敢为;“我看大清国是要亡的”,慨叹时代衰败、道德沦丧,只是一味钻孔、自私自利,他一身派式道出了一句真话。可也是这句话招了败身之祸,被两个如同黑白无常一般的家伙听到,导致了囹圄之灾。“一生不求人,自给自足”的他铮铮铁骨,没有被生活的颠覆打到,纵然一无所有,自己经营,诚实劳动,种地做买卖,又从一无所有做起,一排乐观气,无愧天、不怍地。    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一生财大业大”,在哪个时代都能算的上是一个人物,有自己的想法,想着“实业救国”。从清末年就敢跟在太后旁边侍奉的太监叫板,满腔热血;也惹人非议,说是说有的钱财都自己挣了去,哪有什么救国。在影片中着墨不多,都是旁敲侧击些故事来。可最后,到了民国年间,一个莫须有的缘由就把“那辛辛苦苦造的工厂变成了垃圾了”,他哀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到头来依然一场空。    三个人物最后的那场给自己的”祭奠戏“可谓把全剧的悲剧成分推到了高潮,活人自己给自己祭奠,害怕以后连有人给自己烧纸都没有。纸钱飞落,轻轻浮浮,在黑色的空间里略显哀美,慢镜头空镜头把戏剧性推送到极致。    最多的感慨是,导演没有留下一点美的地方,窒息到让人无法呼吸。命运无常,不留活路,所有的角色都随着无常的大时代风起云涌,在时代背景下显得那么渺小,我方唱吧你登场。影片从头到尾,唯一人性的一面是舞女“小叮当”在陪小刘麻子走后回来的回眸一笑,偷偷告诉王掌柜小刘麻要霸占茶馆,仿佛觉得还有点真情的地方。    像这部电影窒息封闭的电影,想不出太多。黑泽明的电影,纵然人性复杂、善恶难辨,但又都留着希望,《罗生门》那孩子;金基德是关注与道德与性吧,是后现代的悲哀。也只能在中国电影里找寻不见出路的电影吧,电影是好电影,感受却让人难受。电影里那震耳甚至于刺耳的配乐,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音响,振聋发聩,可怕你感觉不到。

 2 ) 大清完了,党国去了台湾,可《茶馆》还在

开茶馆莫谈国事的王利发 开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二爷 卖蔬菜自食其力的常四爷 喜来宝戏谑世事的大傻杨 坑蒙拐骗丧天良的骗子大小刘麻子唐铁嘴 敲诈勒索不干事的公差大小吴恩子宋祥子 为虎作伥欺软怕硬的社会流氓大小二德子 官匪勾结强取豪夺的制度烂瘡庞太监沈处长 喜欢逗蛐蛐儿遛鸟喝茶领银子的松二爷 嗔颂佛经爱吃酱肘子看破红尘的崔先生 不思学业不长脑子满口道理二杆子青年 喜欢热闹抢人血馒头想治好肺痨的观众

 3 ) 茶馆

我应该早点看看这部电影。 茶馆的兴衰,时代的更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说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除了被杀的人贩子外,实在是看不到一丁半点。或许现实便是如此,坏人总能活的如鱼得水。他们本就没有道义可言,若是拿道义去苛责他们,居然显得那么可笑。 他们是时代的旧人。茶馆里各式各样的人,会在某一个角落出现,甚至或许是你或许是我。 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却足以改变自己的一生。苍天是公允的,我闭着眼睛说着这话时,心里是论不出对错的。 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已。

 4 ) 作为电影的《茶馆》

大家一向认为因为是话剧改编,此片舞台痕迹太重而不太“电影”。此番重看,却发现《茶馆》的电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台剧为基础,人物的站位调度都是定好的,环境空间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如此绚丽的对白之下也没必要花哨地剪辑,电影化的任务其实只是通过电影的手法去把这个故事呈现好,简洁直接永远都是基本的原则。

大而化之地说,《茶馆》这个电影,该特写的时候特写,该全景的时候全景——展现位置关系新人物出场时全景,突出人物情绪、要说重要的对白时特写——一切都很适当。甚至那种有点老旧的变焦拉近的镜头,也让人觉得意思很对,环境中这个人的沧桑。构图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比如两兄弟像讨同一个老婆的那段,两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对称,刘麻子坐在中间,头顶是“大展宏图”的横批,满满当当,自带一种幽默桥段该有的对称感和距离感,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剧的底子,但是这种距离是和空荡荡的舞台所不同的。

与舞台不同,电影可以给旁观者反应镜头达到“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庞太监耀武扬威时就有几个旁观者的反应,那种三个一组的惊惧的反应;同时也有主要人物并没有对白时对其他人的反应,王掌柜有不少这类镜头,不用说话,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镜头的强调已经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为接下来的反应做铺垫。

另外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显示出了电影的韵味:

开头常四爷议论那莽汉不打洋人却在这里威风,下一个镜头给到正在往里走的莽汉,莽汉回头,瞪着常四爷。这里掐掉了环境声,突然安静了几秒钟,这不是因为茶馆里的人感到有事要发生停止了交谈,因为这时只有我们观众注意到这个人,掐掉了交谈声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简单而有效。

再有,庞老爷进来后,两个特务请安,请安这个镜头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正常视角,而是从地面拍过去,前景是虚掉的庞老爷的脚,纵深处是那两个请安的人,大小与脚相仿。关系一目了然。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最后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各自诉苦水,先是秦二爷抱怨了他的实业,然后王掌柜站起来靠在柜台上,面对观众,一个广角镜头,王掌柜在中间,很大,镜头左右边缘分别是常、秦二人,王掌柜开始评说秦二爷实业救国,常四爷一生不屈不挠,而自己只是个顺民:讲秦二爷的时候,他身体向右偏挡住常四爷,说常四爷的时候,又向左偏挡住秦二爷。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这个镜头我说不出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觉得看起来挺有趣的。

当然还有最后那个,我七年前看就记得的俯拍镜头:几个人要绕着圈扔纸钱祭奠自己,第一扔镜头来了一个全片仅有的大俯拍,个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还有一个纸钱在空中的特写......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术问题,我觉得在电影上是相当好了。它不能说风格化,但是简单朴实,现在我就爱看这种路数的,大悲的时候用长长的特写、强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后大部分时候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不至于像《霸王别姬》那样不能自拔,能付笑谈中,也能悯其苦。

几位老演员也让人舒服,于是之往墙上一靠,一袖手,一扭头,唉那个劲儿,还有那口白,我爱听常四爷那种字正腔圆的,但宋二爷那种软绵绵病怏怏的也爱听,每个人凭听声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贵。还有对于民俗的表现,整个茶馆的风貌,礼仪,那些词儿......

最后还想说一下主旨,那种对历史的透彻洞察和兴亡百姓苦这些就不说了。《茶馆》里常常提到洋人,这其实和那个久远的难题相关,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器不如人,还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从我们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实业、或者甚至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自古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图把人当猪狗的人,延绵不绝,刘麻子斩了,还是会有小刘麻子,这样的人一天不绝,时代到了哪个年月都还是一样。可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也消灭不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似乎在那个“民族性”里面,或者像2001里那样,残暴而懦弱的猩猩,几万年后造出了宇宙飞船本性也还是一样......

 5 ) 老北京的茶馆老北京的故事

    觉得《茶馆》最经典的还是结尾,三个老人为自己撒纸钱祭奠祭奠,这是一种看透人生世事的雍容大度,一份长者特有的悠远情怀。

    老北京的茶馆,朝代变迁物是人非,岁月走过留下皱纹,掌柜老了常四爷老了秦二爷亦老了,茶馆也老了。

    

 6 ) 泛起的沉渣,残缺的历史

  从光绪年间到抗战胜利,历经皇帝三个、总统无数,洋人侵占、地方割据,大家轮流坐庄,宏大叙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风起云涌的一面。
  而另一面,则是不变的场景,甚至不变的人物——老子死了小子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每个人都改换了门庭、装束(连茶馆也要“改良”),却在不断翻新的故事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渣滓还是渣滓,只是换了个地方让它恶心,得过且过的还是得过且过,耿介的还是耿介(如果要批评的话可以说,至少从现象上看,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太多着力)。
  这是一个层面,如果老舍和导演停留在这里,那就与空谈“国民性”之流没什么两样了。再进一步则看到,社会的历史在变,但社会本身没变。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结构、社会权力(势力)格局,它们的形成与维持,都是遵循同样的逻辑,是赤裸裸的暴力(微观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与金钱。悲剧的内容不同,格式是一样的。一晃到了抗战胜利,从冠冕堂皇的当局到从不羞耻的地痞,竟然仍是这副模样。虽然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它们不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的,而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人们的温情与理想。这样我们便能够体会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或暗示“莫谈国事”。新社会并没有随着新中国一同建立,当代仍未完全实现。
  尽管在今天,“茶馆”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但不同版本的“《茶馆》”却在不同的角落不断翻新上演。
  剧中的历史停在了1945,相当于一部断代史。如果老舍没有早夭,写出续篇的话,应该会相当精彩,比本剧还要精彩。

 短评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9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10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14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19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24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28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32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33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38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4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47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50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60分钟前
  • Kerala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1小时前
  • bird
  • 力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1小时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1小时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1小时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1小时前
  • 刘振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