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香如故

更新至04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7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8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9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惟有香如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第二季国语我叫李广安我们如此相爱无悔追踪王志文版王牌保镖(国语版)决战洛城纳妾记 第二季猎刃驯悍记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剧场版玛莎·米切尔效应遇卿恋凡记生人回避明日传奇第三季处女娇娃性意浓北纬十八度的爱情故事特警飞龙聪明人说唱新世代国家秘密小镇双雄小公主苏菲亚第三季一首漫歌美国英才我不是王毛新世相2020毕业季特别短片系列蓝鸟超能警探风筝2010克莱默夫妇死亡的体验B:起点 第二季直捣黄龙音乐魔法镇!第二季小生作反1983寻找格蕾丝基督之名米克的近路再生之地家丑坏女孩

 长篇影评

 1 ) 。

了解一下历史小故事,导演对于人生、社会、历史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导演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对事物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赞扬学习。名字是叫"惟有香如故",但是和香好像也没多大关系,五个故事的联系就是里面的人都用香,但是没能真正以香串联起五个故事,表达一个清晰、完整的主旨。

讲了李清照苏东坡等人的故事,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拥有自己灵魂的,只是导演用来表达自身的工具,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交代仅限于场景的还原,无论是对人物还是对时代背景的表现都缺乏立体感和厚重感。所有情节、所有对话都是直来直往,没有留给人自己品味的余地,全都赤裸裸摆在你面前,这一点在雨霖铃那一集表现尤为明显,高力士像个小孩一样跳脚说什么"不许你提,就是不许你提",乐师对着唐明皇和高力士说"世上还有什么比悲伤更无奈的吗,终于知道什么是肝肠寸断",正常的拥有阅历的成年人都不会这么说话的,说得太直白太露骨了就显得很浮夸很浅薄很矫情很空洞。幸亏只是拍个纪录片也不用计较这么多,要是以导演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拍个电影那完蛋了。

后人对杨玉环的印象多源于一行行记述的文字,与其说人们在追思杨玉环,不如说他们是被与她共存的绮丽遐想所折服,她受如此多文人雅士青睐正是因为她身上有足够哀婉动人的故事让人寄托情思,有足够多的空白供人浮想联翩,有足够惊艳的才情与美貌可以让人将她与自己心目中一切美好的形象相联系。虽然可以理解他们的浪漫清怀,但是想想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遭受着天灾人祸带来的折磨,想想那么多伟人为了黎民苍生出生入死,为了自己的理想忍常人所不能忍,历史上从来不缺白白丢掉的生命和惨烈的情节,与这些相比起来一个享尽荣宠的贵妃被杀有什么可多愁善感的。更打动他们的是"美"不是"悲,对什么人有吸引力,三个问题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个世故且本质上无情的社会"在一个为了效益而仔细设计的世界里,浪漫的爱只会成为祸害"。2人的审美需求,浪漫情感的寓居之所。3寻求自身与外界的联系。2.3为动力。

无论是华佗的医者仁心,还是苏轼和王Jeff的辩论,好像都抱着应该尽力拯救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人的理想。但是流血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实现相对的和谐和正义,虽然不能失去人道主义精神,但如果被同情绊住脚步就无法继续前行,不能逃避"必要的牺牲",只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更大的善。

 2 ) 文案摘录

第一集 雨霖铃

长夜属于孤独的人,这是李隆基最难熬的时刻,黑暗中一下子袭来三种悲凉:
夜雨、风铃、还有空气中残留的冷香。
李隆基今晚写的曲子起名就叫《雨淋铃》(也作《雨霖铃》),后来很多文人都给它重新填过歌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永的那首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贵妃遗留的香味,一直恍惚着李隆基的记忆。今天之所以更加严重,跟这场雨有很大关系。识别气味需要足够的气味分子,而相对湿润的空气能帮助鼻腔捕捉结合那些气味分子,这也是为什么在下雨之后,我们总是会觉得气味更加明显。瑞龙脑的留香本身就非常深刻,再加上这一夜大雨温度、湿度、听觉嗅觉,所有感官都开始渲染同一个目标。
所以李隆基恍惚了。
这寒凉的香气已经成了无处不在的眼睛
冷冷的看着自己如何面对背叛和伤痕。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史料上记载,杨贵妃在被刺死之后,曾经苏醒过一次,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杨贵妃生命力旺盛,也许是因为高力士根本就下不去重手。这当然带来了最痛的记忆
他的痛夹杂着一种身份的恍惚
那个女儿般的主母居然被自己杀了两次。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是嘲笑,还是同情感慨,还是警示。一千两百年过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马嵬驿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婆利国(今文莱)酷暑难当,但就在这天下最热的地方,生长出一种参天大树,而在树的肚子里,居然孕育了一种冰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瑞龙脑香。更奇怪的是,这香闻起来居然真的有寒凉之气。
可笑吧。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着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杨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世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我第一次闻天然龙脑香的时候也很吃惊,它居然是这样一种奇妙的香味。
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瑞龙脑香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那种炎凉。
其实这世间,有些东西就是这样
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第二集 如梦令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导致后代文人大多对此遮遮掩掩。但是他们往往都忽略了,那个所谓的污点,其实恰恰源于李清照内心的洁癖,因为被告人是她改嫁的丈夫张五洲。
李清照这一生被人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
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两次前后相距只有一百天。

史料上关于这场风波的记录比较简单,但李清照在自己写的一封信里说的非常清楚,动机只有四个字,唯求脱去。也就是说,只要能离婚,怎么都可以。当时文人对李清照的看法就像这位堂官一样,冷漠而又不齿。

眉妻鹤子

李清照的词百分之八十都有花,写的最多的就是梅花。 从少女一直写到迟暮,她这一生都在以梅花自愈。
不过,别人的梅花往往是苦寒催生出香气,而李清照,则是香气引来了苦寒。
从“却把青梅嗅”到“熏破春梦”
这几十年来,李清照一直在用香气理解梅花。 可她无论多少次尝试去提取那种清冷的味道,都以失败告终
仿佛上天注定了不许单独挽留香气
要么与花同在,要么香消玉殒。

当然,李清照还没有绝望,她认为张汝舟也许粗放,但并不俗气,他应该能够守护在身旁。 可她没料到的是,不管当初如何,但对于今天的张汝舟来说,李清照的名声显然才是这桩婚事最大的嫁妆。

物是人非事事休。
汴京故居的那颗江梅,想来也快开了,不知道在那边可有人照料。 那段岁月对于李清照来说,并不是发黄的记忆,而是一种似有还无的清香。 这种不着痕迹的淡雅,被文人称作暗香。
不过奇怪的是,人类每当被嗅觉勾起来记忆,却总是最深。 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就像和靖先生写的那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而嗅觉作为我们最古老的感觉,对于这种隐约的记忆有天生的敏感,因为这种化学感受曾经左右了我们的存在。 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炉,所以味道总是不够。当然,这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容易,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 之所以后来要换另外的思路,就是因为无法更好的提纯。
想要纯粹确实非常困难,因为你不能接受任何杂质。 就像李清照执着的那样。 可以磨难。 不能苟且。

这是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她也不可能接受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对生活的婉约,从而忘记了她对命运本有的刚强。

同情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却很难。
很多人认为李清照对于再婚不够谨慎,但其实那无非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李清照本来兼有的两种唯美,到这个时候却都成了矛盾。女人的不幸,体验了诗人的敏感。
这场变故在她自己的作品里丝毫没有提及
就像她久住杭州却也从来不写西湖一样。
但她还在写梅花。
尤其在这个时候,她出人意料地用梅花写了仅有的一首悼亡词(《孤雁儿》)。
人生如梅魂如香,既然能够追思,说明从来都不曾远离,没有实体,便没有挂碍。
在李清照的世界里,梅香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李清照的这次梅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 这种舍弃本体的做法完全超越了具象,它是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李清照,不再担心了。

这场离婚案在技术层面上其实有一个疑点,李清照,你为什么要自己来告发张汝舟?张汝州有罪,天下谁都可以告发他,但只有你告他需要承担后果,你,你不知道吗? 李清照是个聪明人,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可是为什么呢? 西院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 可这就是她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 光环下面,李清照的再婚离婚,需要一种近乎就义的觉醒,这当然源于她一贯的纯粹化。

有人说,李清照再婚的失败,是因为跟前夫赵明成太过美满。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反而更难理解李清照的再婚。
其实想体会清照的追求很简单,直接套用今天现代女性的心理代入就可以。那无非就是平等的追求幸福,只可惜在那个时空里,她不可能得到,即便是跟前夫赵明成。 李清照再婚失败以后,曾经在金石录后续里面专门回忆过那耐人寻味的一幕。 那是建言三年最后一次分别,赵明成独自面授上任,却丢下了李清照一个人在池阳看护家当。 “万不得已,先丢包裹,再扔书卷。一定要护住那些宗庙之器。记住了,人在物在。” 李清照回忆这些话,好像句句都在等待,但却只等来要跟家当共存亡的死法。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应该是李清照最后一首梅花词。 八句话,三弄梅花,却不再提香。

第三集 浪淘沙

其实越是普通的材料,越适合做百刻香,中规中矩。上乘的材料,怎么能用刻度衡量呢?
这个专门用来祭食的百刻香,突然勾起了苏轼的感慨,材料和遭遇在现实中呈现的悖论,就像这场风波一样,自己的不合时宜,居然引来了杀身之祸。这种所谓的才华与个性,对于人生来说,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 让苏轼出乎意料的是,那位脾气很大的退休宰相,居然亲自骑着头毛驴来江边迎接自己,这不禁让他又一次陷入了感慨。几年前,苏轼差点死于那场乌台诗案。而参与搭救他的人,就是这个政敌王安石。但同样还是这个人,在朝廷的意见立场上又曾经不遗余力的打压过自己。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恰恰反映出人才的应用难题。 就像这百刻香一样,用来计时的香需要均衡。 而所谓整齐划一,其实就是磨平个性。
十五年前,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几乎立刻成为他的反对者。王安石当然很清楚这个名气很大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被整齐划一的。
这种不可调和的个性,只能服从于自我逻辑,而不是权威。 所以作为文人来说,王安石喜欢他。 但作为宰相来说,王安石讨厌他。

司马光台词:其实王安石人品不差,但太急功近利,滥用那些小人酷吏,怎么能结善果呢?上面想变法,中间就以变违法,到了下面根本是无法无天呢,变完了,什么法都没了,他是豁出去了,连大宋的国运一起豁出去了。脏手拂面,自认清白。 把握这次机会啊,机会是才华换来的,也是岁月换来的官家赏识。你也许只有片刻,但下一个片刻是什么时候可就不好说了。冯唐易老,这俩片刻之间,可能就是一头白发呀。

算起来,这已经是苏轼第四次进京了。但他对于所谓的官场逻辑,还是刻意保持着一种陌生。至少今天他还坚信,书生义气是自己淳朴的操守。虽然在这种环境下显得是如此的不合时宜。 似乎只有延和殿外的这块障板,还在提醒着他,现在已经是走到了权力秘密和凶险的边界了。但作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根本不知道要给自己做什么长远的布局,就像面对这种突然传来的乌啼声,他也完全不会去做任何不祥的联想和规避。

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场磨难。沉香只有在受伤之后才会分泌这种东西。这香原本是树木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但经年累月,这伤疤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以至于入水变沉,其实沉香就是那棵树的血泪结晶。
虽然王安石对这种文学上常见的共情手法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对年轻的皇帝而言是有效的。因为苏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沉香是当时上层社会常见的香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痛苦的成因。 这种树有个特点,受伤的时间越久,伤口油脂沉淀出的香味就越是醇厚。如果再加上细菌和昆虫的偶然作用,就会形成天然的上品醇香。但是很不幸,这个秘密被人类利用了。既然沉香源自磨难,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 人工萃取的沉香一般都会很轻。木质上这些细小的纹理是还没来得及融合的香脂。过早割去沉香,就只能用刀把这些香屑挑出来合成使用。所以当然就会缺乏那种岁月醇化的味道。 香树求生,而香农求利。为了彻底榨干香树,如今,香农改用铁枪洞穿树干,把它扎的千疮百孔。香树只能在那浑身流血,被动产香。
照你这么说,收割庄稼也是一种磨难了。 庄稼本来就是一岁一枯荣,那是顺应轮回,但折磨香树完全是背离天道,对产量是大了,但这种香稀松易碎,味道新烈,远不及天然沉香。所以海南产香虽多,却只能靠薄利维持。

苏轼辩:如今,新法就像那一根根插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司马光驳:变法前朝廷养兵一百二十万,一个月口粮七十多万担,这还只是口粮,没算上月粮。国库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万,但支出一亿两千万,非常支出还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也就是说,一年纯亏一千五百多万。祭祀大典不敢用,修缮周桥不能用,甚至连军饷都要左支右绌,闪转腾挪。西北边境明知疲弱,但永远无法强兵,永远只能花钱陪笑,岁币苟安。多少年了?国家不是人,别给我讲什么安贫乐道。要讲,去边境上讲,你看到了那个断掌的农夫,你看得到将来被屠戮的军民吗? 苏轼辩:陛下,天下财,不在民则在官。官要拿,可以拿,但拿多少,怎么拿,应该慎之又慎。百姓可不是树,天灾还是人祸,他们分得清。今日新法,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臣不敢危言耸听。但是臣提醒,人言可畏! 司马光驳:人言可畏?不做事最好,当个君子多容易。敬天法祖守规矩,别做事,谁做你们就骂他。好啊,强林环伺,步步紧迫。如果靠敬天守成就能挡住他们,我也跟你一起骂。

不,恰恰相反,臣请贬触,苏轼将其逐出京师。 所有直臣都自认为正义,很难妥协。苏轼能言善辩,最容易蛊惑人心。如果进了谏院,臣会非常被动。 好人办坏事向来危害很大,因为他们最容易被理解,即使错了也是善意的。 唉,新政乃我君臣共识。国策已定,所有的阻碍都必须除去。否则群议汹汹,动辄得咎。还谈什么例行尧舜之道?

回望历史,总是容易让人感慨。因为我们是作为已经了解大结局的观众,在审视那些还不知道命运的人物。

人闲才知桂花落。唉,我这鼻子最近也闲出窍门了。 沉香的味道确实不错,隐而不发,不偏不倚。唉,这就是中庸之道。 是啊,苏轼行事偏激,距离这沉香之道太远,所以才有了乌台之祸。
今天的苏轼和王安石能够相互理解,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岁月缓冲和磨难时间展示了醇厚的密度。好让彼此看见那些值得欣赏的诗篇。

不过也许当时没多少人能理解,那种想要独自力挽狂澜的紧迫感。年近古稀的司马光一生保守,却在最后十几个月里,大刀阔斧,一意孤行。他现在确实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急迫到没时间解释,自信到不接受质疑。
王安石台词:苏轼啊,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既定的战略呢?治大国如烹小鲜。动作要快,如果黏黏糊糊,半立半费,那又算什么呢?王荆公是一面旗,我司马光也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呐。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去世了。这一年多来,苏轼的心潮起落前所未有,刚刚以为历经磨难,终于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却又一次被意外打断。写着王安石的祭文,却又目睹了司马光的离世,几个月内连续失去两位人生师长,这时候他才注意到自己的矛盾处境: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
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四集 南柯子

不过是相由心生,纵然有此镜花水月,求之何意。 几年来,范信忠不停的喝酒,不停的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的逃亡,包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官差的失望,是源自对贵重物品的预期,他们确实很难理解,如此腥臭的物品,怎么可能是香料,这简直有点可笑。香和臭自古以来不共戴天,很少有人相信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 其实,不仅在中国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也发现了这种香臭之间的秘密。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甲片的构成非常纯粹,它的成分几乎只有纯蛋白和几丁质。甲片燃烧的时候,蛋白会发出焦臭味。所以要先进行炮制,把发臭的主要部分清除掉。但就算这样,它的味道还是不好,想要产发香气,必须跟其他材料为伍。经过炮制的甲片晶莹剔透里面的几丁制,有一种吸纳负电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甲片在临界温度发生,令人惊讶的质变。一旦劫火袭来,刚才那颗离亲叛众的种子,突然好像顿悟了一样。火海慈航,把所有香味团结起来,加倍绽放出类似美拉德反应的效果。 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 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 黄庭坚当然很清楚,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臣之香,讲究制衡” 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 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至君香不显。 “再来檀香两钱,丁香一钱半” 佐使之乡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我跟苏轼等人一直担心天雨成灾,所以多次反对。 “把这甲片煮上”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当年司马公去世以后,党争愈演愈烈,人人自求苟安。只有我等不识时务之人,才继续上书抗议,希望涤清言路。结果到了崇明元年,我们这些人呢,先是反对王荆公,后来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又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 唉,就像这螺甲,不随雨,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看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为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画之间。 你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所以有此一劫,如今水火煎熬,螺甲成香,想必能重观因果。 这回生香,练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其实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唉,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合香,在很多人看来,是带有一点玄秘色彩的事情,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亲自参与合香过程的人,对于最终的目标所指总是会有很大的导向性,因为人类的这部分感受从来就是主观的。 也许这种合香本身就具备一种自我应答机制。我们听到的无非是自己呐喊的回声。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日夜思念的目标会在那个梦里出现,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呢? 唯一的问题是范信中的这个梦必然会与悲哀同在。因为做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梦的宿命。在香雾缭绕的边缘,他几乎能同时看到清晰的自我。那是一个失去螺壳的甲片,在海滩上被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忏悔。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据范信忠说,雨中的黄庭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是: 信中 吾平生无此快也。

第五集 青囊行

东汉末年,对于生存有三个严重的挑战。
首先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汉末小冰期。《后汉书》里记录过,初平四年都已经进入六月了,但依然寒风如冬,冰雹如斗。
第二是自然灾害。从汉安帝上台到汉献帝下台,这将近一百一十年的时间里,有过正式记载的水灾、旱灾、蝗灾共八十八次。
当然,最严重的还是瘟疫。曹植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天灾加上人祸,从东汉到三国,在这片土地上损失了近三千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消失了。
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华佗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个病号:曹操。那是一段著名的医患纠纷,版本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华佗都死了。

曹操的兴奋来自于几十年的政治敏感性,他很清楚,在零和游戏里,哪怕瘟疫也可以成为机会。

医生要救人,战争要杀人,只要双方立场坚定。那么华佗和曹操之间迟早都会发生矛盾,但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这不仅仅是医生和政治家的分歧,也是良知和雄心的对撞。

曹操:他们是军人,本来就要打仗,战场,哪有病人?不能打仗的,只有死人。春生秋煞,天地不仁,先生应该能理解。 华佗:华佗无能,这病我治不了。今日侥幸治愈,明天战死沙场,躲过瘟疫也躲不过刀斧。神医,不过是送人赴死而已。 曹操:如今四海沸腾,骨肉糜烂,扬汤止沸已经不行了,平天下才能安天下。

华佗没有遗言,史料记录他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狱吏拒绝了他送的那本救命医书,而且说明了原因是违法。这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字,也许才是写史人最委婉的提示。 华佗的遭遇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问题,它更可能是与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性的矛盾。

华佗走了,留下无数的传说,但是没能留下一篇医书。这一半是因为不能一半,也是因为不愿。其实史料里的华佗就是矛盾,他一边不停的救人,一边又在后悔从医。
生逢乱世,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士子,总是不可避免的,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华佗是这样,其实曹操也是这样。 如果他俩异地而处会有更好的结局吗?嗯,却很值得怀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话已经暗示了一种顺位逻辑,所以华佗的悲剧似乎无法避免。 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 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3 ) 不是最好的纪录片,却是精彩的历史视角

一口气看完了《惟有香如故》。

有一说一,这个片子看成纪录片,偶尔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如果视作基于史料衍生的话本故事,却让人耳目一新。

片子有五集,每集用一种香料为引,词牌为名,讲述一个尘封的历史公案。

个人觉得第四集的《南柯子》是全片巅峰。

崇宁四年秋,黄庭坚已经是花甲之年。

他是苏东坡的学生,曾经诗词唱和,潇洒快意。

他反对过激进变法的王安石,也反对过全面守旧的司马光。

最终他被记录在“元祐奸党碑”上,流放广西宜州,羁旅天涯。

他的小屋漏着雨,又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友人——官差许子温,最近在缉拿一个流窜的逃犯;

一个叫范祖石,是千里迢迢来投奔他的举人,又是那个杀人亡命的逃犯本人。

史海钩沉,后人只知道在黄庭坚去世后,正是这个非亲非故的范祖石为他举办了葬礼。

范祖石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留?

许子温为何不把他抓捕归案?

我们不得而知,片子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黄庭坚有“香圣”之名,

范祖石来到此地,一是仰慕而来,照顾起居;二是求他调制传说中的“回生之香”,以求见自己被官差逼死的亡妻一面……

他是杀人犯,却也是落魄的豪侠,绝望的小民。

黄庭坚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让他去取来一味香料——螺甲。

“欲求善果先成齑粉”

螺甲恶臭,却能在煎熬之后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释放出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

螺甲是范祖石,“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

螺甲也是他自己,“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又是心中的执念,人间的梦。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黄庭坚做到了“香以载道”:

“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他合好了香,点化了人,劝说了友人,总算能悠然卧倒,魂归天地之间。

正应了标题,人生须臾,一梦南柯。

短短三四十分钟,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黄庭坚,又刻画了那个能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

可贵的是,片子虽是个人对史料的理解,却力求公允,展现各方想法:

《雨霖铃》讲杨贵妃最爱的瑞龙脑香,马嵬坡下泥土中,高力士不忍下手,让杨贵妃中途醒转,却又不得不残忍地二次杀人;

《如梦令》里的李清照独立若梅花冷香,毅然决然地状告自己的丈夫,以求结束失败的婚姻。可张汝舟为何如此固执,非要逼妻子以大罪状告,也不接受私下和离?

《浪淘沙》里心系百姓的苏东坡以沉香作比喻,与心忧国难的王安石展开了一场围绕新法的激烈辩论。他们可以为心中正义发声,把唾沫星子喷在对方身上也浑然未觉,也可以相逢民间,一笑泯恩仇……

而最后一章《青囊行》,讲了艾草,讲了华佗,讲了曹操。一个奸雄和神医的故事,却在史料的夹缝里衍生出一场“如何控制疫情”的辩论……

这种辩证不该仅属于历史,也该放在当下。

可惜如今的我们少有闲心体会香气,也少有力气理解他人。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有被骂到😂

 4 )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封神的历史类纪录片,其实一开始看会觉得更像是艺术片,因为片子从演员、文案到服化道、节奏、灯光都是上乘,可以媲美电影的程度。

后来发现它确实是纪录片。为什么呢?

因为片子的展现形式虽是写意,但导演以香论人,以香鉴史的手法是真真切切的写实。

你能感受到导演在缓缓地把观众引入他思考和论证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的逻辑无比自洽和缜密。

甚至可以说,他的视角偶尔会让我联想到佛性,全程没有任何观点输出,只是把历史上一个人、一件事的每一面揉碎了再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之后的思考交由你自由发挥。这也恰是一部好纪录片该做的。

观看的时候,我既浮在半空,带着悲悯和后来者的审视,又越过时间,做了一回剧中人。所谓“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最喜欢黄庭坚那一集,全片都是矛盾的同一性,辩证的味道啊~

最后,一定,一定,一定要结合导演手记来看!!!

 5 ) 是香,明的也是融于天地的志与精神

《惟有香如故》

它有多好看呢?

一个从来不看纪录片,从来不用B站的人,为了它开了大会员。

从开到过期,也只看了它,好多遍。

它舍弃了常用的叙事结构手法,在历史的微小断面处深耕创新,放大细节进行推论。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但这部纪录片以它的独特想象力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讲述。

纪录片以一种古今交织的形式,诉说了五种香,每一篇章都以香料为引、词牌作名、讲述了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每次科普香料的过程,都是以香喻人,以香明志。

除了以香作为引子的这个想法极为精妙外,每一集的台词、服化道、配乐、画面都堪称绝妙,穿插在古人故事中科普香料说着旁白的导演,打破了古今的束缚,让我们这些今人,能够通过那袅袅之香与古人对望。

语言过于匮乏,只有一个“美”字相赞。

这部片子真的值得看一遍。

《雨霖铃》 瑞龙脑香——杨贵妃

从杨贵妃葬身马嵬驿的坟开始,借坟中不变的香囊为切入点,通过乐师贺怀智献帽子的事件,缓缓道出了杨贵妃和瑞龙脑香的故事。

瑞龙脑香是一种冷香,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它,同时也道尽贵妃喜爱这种香的原因:“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这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天下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于是明明全篇只出现一个背影,但贵妃清冷高洁之态已跃然纸上。

人人都说她是红颜祸水,历代文人也都说,李隆基因为美人丢了江山。可事实却是五十年君王意气的皇帝本人,放弃了她的妻子,或是爱人……喜爱这种寒凉之香的杨贵妃本人,也许从头到尾都很清楚,自己只是政治的牺牲品——从生到死。

死去的本人也许非常安静,因为清醒。

但放弃她的君王,余生皆在悔恨。

而曾因她而开悟的宫廷乐师,在已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面前,奏响了最后的悲歌,以他的生命为代价——正如他所说的“天香至善,愿以卑微的余生供养。”

本篇名为《雨霖铃》,正是李隆基在失去杨贵妃后的一个雨天作的一首词,而贺怀智用琵琶弹奏了出来,并以断弦展示这首词、这首曲极致的悲痛与无可缅怀。

“他想努力忘掉之前所有的生命,无论是欢喜还是悲伤,因为每个瞬间对当下来说,都在悲鸣。”

香、诗词、曲、景,以及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案,让这个故事无处不充满美。

——天然龙脑香,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炎凉。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如梦令》 梅香——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被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一集,说的就是李清照从改嫁到离婚的故事,而这期间,仅仅隔了一百天。

后人对此次事件遮遮掩掩,认为年过半百的李清照选择改嫁给此人本身就是晚节不保,也并不关心其中的诸多原因。

但导演通过收集史料,挖掘细节,尽可能真实地去还原并将这个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也让人对李清照的风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她结婚,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

她离婚,是不想成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方法,就是沉默。”

高洁的梅花不想与之为伍,可以磨难,却不能苟且。

在现代看来习以为常的理由,在那个时代下,却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并且成为某些人嘴里难以洗去的污点。这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在那一场失败的婚姻里,堪破了梅花的灵魂。

最喜欢的一段画面就是李清照立于白墙之下,圆窗,窗前红梅,窗外绿竹,而她身姿挺拔,一身清冷,在与屏幕外的人对话。

关于她为何不找人状告张汝州,而是自己状告的对话,她明明可以避免这一场牢狱。

“西苑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可这就是它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再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干。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

与他人无关,与他人无关……许多人都忘记了,她面对命运原有的刚强。

李清照起初试图通过提取梅花清冷的味道来研制梅香,却一直以失败告终。

但她在改嫁的变故中,却舍弃了梅花本身,改用其它香气进行合香,终于研制出了梅香——这是对梅花的灵魂进行了最纯粹的描摹,就像她本人。

“梅花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白墙下对李清照的问答后画面一转,是张汝舟的独白,他为何宁愿坐牢,也不愿离婚呢?面子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正如李清照无法读懂张汝舟,张汝舟也无法读懂李清照。

这两个画面的对比,就像神明与凡人的对比。而神明与凡人,从来无法共鸣。

也许在与赵明诚的美满婚姻里,显得改嫁的结局格外惨烈。

但,那个思想超越时代的女子,只是想平等地追求幸福。可惜时代不容许。

她直到去世,也没有遇见一个人会对她说“除了你,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逃跑的前夫,离别前句句让她等待——却只能等到,和家当共存亡的死法。

只有世俗的二任,将她充作门面,宁愿坐牢也不肯放手。

可那孤高的梅花啊,从未弯折下她的枝来。

她在最后的一首梅花词中八句话三弄梅花却再也不提香,于是这清冷高洁的灵魂终于自由地独立成章。

《浪淘沙》 沉香——苏轼

故事从王安石变法出发。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强兵富国,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但因为实施过于激进、用错人、新旧党争等一系列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发起之初,苏轼曾是这项改革坚定的反对者,当庭抨击并以沉香的苦难相示。

沉香之源——来自于一场磨难。沉香树在受伤时,会分泌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经年累月,伤疤变硬变重,入水便沉——这就是沉香的由来,是沉香树的血泪结晶。

但这个秘密被人类发现了,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

人类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

苏轼通过这个故事,向年轻的皇帝展现沉香的苦难,百姓的苦难——因为新政造成种地的农民不得不寻求其它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来分摊青苗钱。

“新法就像是扎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场庭辩,说科举、说经济、说军事,王安石与苏轼谁也不让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个看到了因新法断掌的农夫,一个看到了因兵力薄弱被屠戮的军民。

谁也没有错。

新法开展了十几年,却随着神宗死去,司马光秉政后全盘推翻。

经历了足够的缓冲与磨难的苏轼,逐渐开始理解那一场新法,也认可其中的可取之处。

于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年前他在神宗面前为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据理力争,十多年后又为支持新法与司马光据理力争。

他永远这样直白,会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像桑弘羊,这臭不可闻的名字说出来脏了嘴。

会在司马光面前让他下不来台,说他自己当了宰相就不让人说话,以后会成为另一个王荆公。

他直白,又能轻易地共情。

于是他曾坚定地拥护旧法,又为新法的取缔声张。他能理解两边,却不能被两边理解,最终成为最不合时宜之人。

他是如此的与政治格格不入。

我也与苏轼一样,对司马光五天内废完十多年的国策这一行为非常不认可。

甚至认为他急功近利,心怀私怨,但并非如此。

就像他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他和王安石都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说到底,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做了些什么事情,他们为的都是大局。

不管是“大奸臣”王安石,还是此刻的司马光,又或者两边摇摆的苏轼。

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一个在被指着鼻子骂之后还会向皇帝说不要怪罪苏轼,也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中把他捞出来;一个在政敌过世后无声悲伤落泪,在满朝踩王安石时让苏轼写正式的祭文联名上奏……

就像故事结尾这段话描述的一样。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难的人,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王安石和司马光离世了,但理想主义不会消失,就像他俩一样,心怀纯粹,前赴后继地成为旗帜。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南柯子》 甲香——黄庭坚

这集的名字让我想到南柯一梦,故事也确实如此。黄庭坚的回生香给了范信中一场梦境,让他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以香载道”。

在那一场悲伤的秋天里,发生了一个点化的故事。

举人范信中,因杀人被全国通缉,逃亡至黄庭坚处受到庇佑,慕名而来,也为求香,希望通过《海内十洲记》中所说的回生香,再见亡灵。

范信中的有情有义,却惹来抄家之祸,妻子不堪侮辱投井自尽,即便他能杀死凶手,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所有的悲伤、痛苦、自责、内疚,都在看到那留下的香囊时彻底爆发。

“几年来,范信中不停地喝酒,不停地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地逃亡,饱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香圣黄庭坚为其完成合生香的合香,而范信中也受到点悟回到正途。

合生香的核心材料是螺甲,一种散发腥臭味道的甲片。很难想象能用它来合成一款香。

但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正如香和臭存在依存和转化,酷爱和痛恨源自于同一颗种子。

“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就像腥臭的螺甲,也需要在火海慈航中,才能团结其它所有的香味。

这集最绝的是最后的合香过程,以及在过程中黄庭坚以香载道的独白。

民众、君臣、朝廷、天地万物,好像都在这袅袅烟气中。

“角沉三钱,是为君香。香,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聚天地之气而生,与万物感应。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都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真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那是不懂牺牲。”

“无论是元祐党人还是元丰党人,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

“江河湖海各有滋味,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

臣之香讲究制衡,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致君香不显。佐使之香,大体求同,但不能求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

“他们这些人,先是反对王荆公,又是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堪破之物,所谓民心,其实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

“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每一句话都是对于心的拷问,灵魂的拷问。

是哪怕被打成腥臭一派也绝不回头的坚守。

遗憾黄庭坚没有看到大赦天下的平凡,但好在,他微笑着离世。

“吾平生无此快也。”也许在那一场合生香的梦境里,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青囊行》 艾草香——华佗

从传说和正史存在的矛盾出发,探讨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华佗的奇怪行为,并推理出一个新的脑洞,于是形成了这个故事。

史料里的华佗是个很矛盾的人,一边不停地行医救人一边又后悔从医。

“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我突然很讨厌自己是个医者。”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都会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如华佗,如曹操。

只是一个靠不停地治病救人,一个靠治国来平天下。很难相较对错。

在这个推理的脑洞中,军中瘟疫横行,但曹操执意让战士上战场,华佗这才明白——战死总比病死来得快,这是最快解决瘟疫的方法。

身为医者,他无法接受。这是他与曹操的第一次矛盾。第二次矛盾在于他要效仿张角在军中熏烧艾草,但曹操认为行军疑病必死无疑。二者之间并非普通的医患纠纷,华佗的遭遇已经是与上层建筑间出现了政治性矛盾。

他无力,哪怕救再多的人,都会死去,那他治病救人的本身,还有什么意义?

他无望的烧掉了那一本足以传世的医术。

并留给曹操“华佗不才,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的遗言,最终让曹操同意在军中用艾。

整个故事的脑洞解开了传说与史料之间的矛盾,对曹操以及华佗的性格都拿捏的非常到位。

剧集最后的台词——“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也充满了哲理的味道。

人生果然需要多些恬淡与对哲理的沉思。

这就是这部剧集带给我的思考,对心,对生活,对生命。

 6 ) 年度纪录片

以香为引,借香喻人,回顾五段历史长河中尘埃般细碎的过往,将贵妃之死、李清照婚变、王安石变法、黄庭坚合香、华佗之殇质朴而又真实地一一呈现,扎实而又细腻,台词引经据典,文化底蕴深厚,韵味十足…… 第一个部分杨贵妃故事就被惊艳到了,故事讲述以历史重现与旁白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两种声音的结合相得益彰,引人入胜,不论演绎还是讲解都很透彻,不免为历史人物感怀……

 短评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5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7分钟前
  • 园子
  • 力荐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8分钟前
  • 穆宁玦
  • 力荐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9分钟前
  • yi涵
  • 力荐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11分钟前
  • 躬省阿聪
  • 力荐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

12分钟前
  • AUDREY
  • 力荐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14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19分钟前
  • KKL6希
  • 较差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23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27分钟前
  • 野人
  • 推荐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32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推荐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35分钟前
  • 海贼花花
  • 还行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36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39分钟前
  • 格子不是我
  • 力荐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44分钟前
  • 蛮夷鄂妃
  • 力荐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50分钟前
  • 无患子
  • 力荐

独特,认真

54分钟前
  • 未来未来
  • 推荐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57分钟前
  • 小风学长
  • 力荐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60分钟前
  • 大浩Cole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