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时代

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战争

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全新作者式商业观察节目《激流时代》于2023年2月16日上线。《激流时代》选取五大全民高度关注、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命题,顶级商业记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观察个人与组织的商业智慧,以商业为切口记录时代的变化。

第一期是直播带货主题,拍摄于2022年“双十一”前后。“正好是在解封前夕,是大家普遍感受到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李翔说。

当下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互联网呈现出信息爆炸但意义匮乏的现象。《激流时代》希望从商业文明的角度,记录急速变化的时代。在定档预告片中,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冯仑在与李翔讨论社会巨变时说“80年代是精神自由、精神解放,90年代是身心都解放”;遥望科技CEO谢如栋不希望直播间里都是“短跑的钱”,而在云南种咖啡的人太多导致赚不到钱……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被反复提及。在时代的激流中该何去何从,或许是当下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商业角度观察生活之变,五大领域记录时代激流

市场上以企业家访谈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主题节目并不罕见,制作团队希望找到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据节目制片人刘东啸介绍,自2022年8月份起,团队便开始频繁接触商业领域的“大佬”,最终因为与李翔在认知上的合拍,决定合作一把——回到商业本身,呈现商业世界的机理。

“我们并不希望在某个案例上走得特别深,而是想去呈现倾向性的东西。”刘东啸说。正如第一集选取了头部主播、腰部主播及直播新人3个群体,“我们当然可以把一个人拍得很深,但不想去做这个,还是希望通过结构的方式拎起来。有底层、中部和头部,真实的商业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想做的。”团队也曾想过把每集拆成3个15分钟的短片,每条只关注一个人物,但最终决定还是要“回归长篇”。“还是要通过结构看到不同层面的水位差异,以及他们在之中所处位置的挣扎,这是结构的力量,也是片子里最难的部分。”

总导演欧大明直言,团队并不是研究商业领域的团队,“我们所立足的出发点就是大众的层面,我们的问题也是大众抱持的问题,当然这个‘大众’也是有同样认知水平的一个群体。李翔在‘专业’和‘大众’之间起的正是一个疏通和桥梁的作用。”

在李翔看来,这首先是“专业”细分程度之辩,“我们自己作商业报道时甚至也提出来过,是不是要有一个记者专门跑阿里巴巴,还有一个专门跑腾讯。”他称之为“知识的诅咒”。在《激流时代》,“每个领域看下去都是一个可以无限深挖的话题”。做到哪个程度?从哪里切入?“是用户或观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又没有上升到特别精深、会把很多人排除在外,或认为‘跟我没关系’的这种程度。”

大到宏观市场的变革,小到买菜方式的进步,商业变化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很少有人能说出商业影响生活的变化在哪里。《激流时代》深入直播、云南咖啡、新消费等五大行业领域,以李翔的个人视角展开对当代商业文明的探索。节目涉及全民直播带货浪潮中成交量动辄“上亿”背后的商业逻辑,有“多到不赚钱”的云南咖啡自救历程,有身处“宇宙中心”安福路的网红体验,还包含长沙新经济消费发展的幕后观察和品牌穿越百年周期的抗风险启示录……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业符号,李翔和他的《激流时代》希望带观众认清商业的底层逻辑,以新角度、新见解讲述新故事、新细节,看见身边的商业情报。

顶级商业记者加盟,大时代下的商业众生相

作为《激流时代》灵魂人物的李翔是财经圈内公认最顶尖的记者、商业作家,他曾担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主笔,也是得到《详谈》丛书的作者,他的商业知识服务类内容产品《李翔商业内参》一度刷爆朋友圈。

而在《激流时代》里,李翔不希望展现大企业家的成功学模板,而是以更接地气、与实际生活更具关联度的形式,深入观察大时代商业变化中的众生百态。正如他在片中分享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更享受抽离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行为”,节目中的李翔作为“旁观者”观察时代变化,让观众既看到浪潮中行业领袖的思考,也看到激流中成功个体的经验和普通人的挣扎。

第一次参与商业类纪录片的录制,李翔主要有三个想法:一是出于从文字到视频如何转换的内容表达方式的好奇;二是对于制作团队作为“中国最好商业纪录片团队”的认可;三是希望视频作为一种更加大众化的媒介形式,让更多人理解商业世界的运转方式,这也是作为一个商业作家的兴奋点所在。

在欧大明看来,由李翔的角度进入,是借助了他对商业领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意味着片子无法提供一个标准和样本。制作团队最重要的任务是“保留或呈现对话之中的含金量,或探索的过程和所得”。在他的理解中,李翔作为记者,倾听对话、吸收信息的能力是团队最为看重的,所以“我们更注重节目中李翔和人物的交流感,以及这种交流感带给观众的感受”。

片中,李翔非常真诚地传递了自己的感受。比如走进直播行业头部公司遥望科技的直播间,阵仗之大令他震动。“很长时间我都很关心一些公司的动态,直播带货当然是知道的,但真正去接触,最直接看到的就是现场搭建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内容策划的需求越来越强。包括贾乃亮也讲,其实直播带货里面用了一些综艺手法,确实还蛮吃惊的。”

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呈现立体多元的世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如海浪般涌入人类生活,随浪跟风者比比皆是。在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是每个人迫切的需求。节目透过商业视角观察生活之变,最终传递出一种精神价值——拥抱变化,永远怀揣希望,拥有向前的力量。正如节目口号“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所传递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商业巨变中创造价值、收获价值。

这句口号来自声音碎片乐队一首叫做《致我的迷茫兄弟》的歌,“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起初刘东啸在李翔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随即放到策划文案里,获得了一致的喜爱。欧大明觉得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它真正的意涵,但“生活也好,商业世界也好,在当下这个激浪滔天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容易。这句话有种悲凉的勇敢、孤独的生命力的感觉。”刘东啸认为,团队的创作偏好在于“即便是一个商业观察节目,也想夹带一些私货,就是我们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欲望或某种精神层面的表现”。

《激流时代》由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研创、企鹅影视制作。该工作室最为观众熟知的节目便是由许知远领衔的《十三邀》,此外还有被简称为“青工所”的《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在“智识生活”的大标签下,团队想在文化、科学、商业等多品类作延展与探索,这也是做《激流时代》最初的动机。

作为腾讯视频纪录片涉足商业文明选题的开端,《激流时代》的推出不仅展现出腾讯视频纪录片丰富“智识生活”品类、持续产出高附加值纪录片的决心,也让观众更清晰地认知所处的时代,更有温度地理解当下商业文明的变迁。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战争,只不过你不知道他在经历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在这个“激流时代”里,每个人的心态都有所不同,他们各有梦想与雄心,又各自承受失败。“真实世界是非常粗糙的,很丰富。”李翔说,这部纪录片希望能够把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多元的世界努力呈现出来,以增加大家更多的同理心。

2月16日起,《激流时代》于每周四18点上线腾讯视频。透过客观理性的商业视角,观众得以跟随顶级商业记者李翔一起,为变化的生活增加一项解释参考。

 2 ) 《激流时代》——当旁观者徐徐入局

最近,腾讯视频新上线了一档商业观察纪录片《激流时代》。据说是由《十三邀》的主创团队制作出品。节目的Slogan——“沙漠里不长虚荣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透出与《十三邀》一脉相承的文化精英气息。

担任主持人的是商业作家李翔。5集节目,聚焦当下最热门的直播浪潮、咖啡之围、新消费品牌、安福路“宇宙中心”和经济周期等现象与话题,制作团队试图通过观察与访谈,重估价值,获取答案。影像里呈现的,可以形容为热气升腾,也可以概括为光怪陆离,但无论是哪种角度,都无法否认:这正是一个“激流时代”。

面对直播带货主播、云南的咖啡种植者、新兴消费品牌创始人、安福路上的居民与店主,李翔展现的不是咄咄逼人的审视或诘问,而是略微带些社恐的、似乎是努力在尝试融入对方语境的学习者姿态。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第一集“直播浪潮”,由演艺明星转型为头部带货主播的贾乃亮,接连拿出几款梳子、杯子之类的“福利品”让李翔猜价格。饶是在得到APP上开设过《李翔商业内参》系列课程、出版过《详谈》系列商业访谈书籍的李翔,仍然是每样都猜错——他都猜贵了。早已成为头部主播的贾乃亮对直播间里的这一套已非常老练,一分钱包邮级别的套路激不起他表露更多的情绪或表情。得知答案后,李翔露出了尴尬的微笑——看着知识分子在价格伎俩前的露怯或者说落败,真是有点不落忍。

可能李翔和制作团队也深知,这档节目的创作者与访谈者,与当下最活跃的入局者们,不管是认知还是气质必然会存在着差异,观点的碰撞和氛围的违和是难免的。这倒可以触发节目效果,也能促动人们去讨论——毕竟,激流时代里,每个人都是亲历者。

在第一集节目的最后,李翔引用了德鲁克的话为自己在这档节目中的角色做了一个定位:

旁观者。

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大师,著有多部商业经典著作。他还写过一本自传,开头记录了自己在经历了一场热闹异常的大型派对后感到自己并不属于那一群人。在14岁生日前的一个星期,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更享受抽离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行为”。这本自传就叫《旁观者》,英文原名可能更浪漫一些——《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旁观者。似乎也是这档节目的宣言,是节目Slogan 的简化版定位。

身为商业记者,李翔之前是在文字的舒适区里表达,如今尝试通过每集将近一个小时的视频表达,在短视频流行的年代,这么做需要耐心,也需要有足够的自信。但,观察、理解、总结,是知识分子的惯常状态。不过是换了个载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入局?

在知识付费刚刚兴起时,李翔其实已躬身入局,从生产访谈产品到生产课程产品,已经完成了一波从旁观者到入局者的转变。入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无所谓清。

就像节目的这句Slogan——“沙漠里不长虚荣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似乎说了些什么深刻的道理,但又让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参透。带着意犹未尽,展开思想的神游——想清楚了,就下场入局,不想投身于此,还继续享受旁观者的抽离。

在《激流时代》后几集节目中,李翔面对访谈对象,似乎找到了更为放松的表达方式。在第四集“宇宙中心”中,李翔在开了30年夫妻店的理发店里洗头,与电影《爱情神话》主角“老白”的原型在安福路上散步,在咖啡馆门口喝酒,也与轮胎店老板一同举杯。

德鲁克说,希望自己的《旁观者》能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一代人难以想象的那种精髓、韵味与感觉。

的确,浪奔浪涌,总会激发人们的灵感,想要竭力捕捉并留存时代的图景。就像《激流时代》,旁观者们在动用他们的感官和头脑,试着为大众讲述激流时代里正在发生什么。

而大众,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开通网络,即可享受物流的便利,体验消费的创新,链接世界各个角落,甚至颠覆原先的自己——激流时代里,谁还不在其中呢?

 3 ) 疫情放开后的复盘纪录片

整部纪录片分四集

一快一静一新一老

把近些年的商业新生态诠释得特别到位

1、对遥望科技的谢总印象很深刻,他的商业格局正在知行合一,李翔老师对谢总开会的发火总结为“上升期CEO现象”哈哈哈哈,对谢总的办公室评价为到处都是广告位(笑死哈哈)期待谢总商业板块实现成功!

激流时代策划方案

2、作为浅咖啡爱好者,对于云南咖啡,云南瑰夏确实走出来了,全过大部分的精品咖啡小店也在推,包括星巴克臻选也有,但对比国外阿拉比卡豆,任何产品都需要时间沉淀品质和影响力,因为工作关系知道国家前两年有在补贴云南咖啡产业,是件任重道远的事,国外的咖啡早就是期货的代名词,所有的问题都是稳定品质的基础(在深圳喝过自称云南瑰夏的不同档次的风味,有被笑道)

3、最喜欢的就是文斌了,他有股劲又很有智慧,我好像看到因那句“在座三位的性格都不是做麦当劳的料”在心里翻的白眼,哈哈哈哈哈文总是可以自我迭代的人,感性buff叠那么高,在繁厚的理性基础上学习优化,超级文和友未来可期。这集里不同认知和心智的人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还有文总随口说的那句“乱搞乱发财”哈哈哈又不小心充分地总结了自己

4、全国都在模仿安福路的成功,但只有安福路自己知道这里的魅力是在于社区文化本身,网红是风,像风像雨又像雾!(希望我60岁也能如此优雅洋气,而不是20多岁穿个拖鞋到处跑)

安福路房价

区别于许知远的传统书生气,李翔老师身上的现代书生气,更有开放姿态呀,不像记者挖掘嘉宾,他更像一个看官,许老师很多时候像个作者哈哈

 4 ) 没有锚点的激流时代

开章明义,《激流时代》卷首语是: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偏偏让我想起《寻路中国》,何伟写的全是无名之辈。

何伟写的是2007年以前的中国,距今16年,这十来年间是无名之辈们鹊起的翻身时代,也是没有锚点的时代。没有锚点,无人在意无名之辈。

第一集,是让我惶惶又被席卷的一集:直播。

辰亦儒在镜头面前精准地流泪,汪东城则配合地表示出兄弟情,一切节奏精准仿佛连锁餐饮。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棚内观看综艺录制的经历:观众们被关在棚里,需要导演一遍遍煽动气氛鼓掌,对台上的艺人表现出宛如新生的热情。

有什么差别呢?

直播间里的艺人表演更精湛罢了。

收尾的是女主播小熊在双十一直播结束后的真空状态,这个年轻的女孩为了赶时间只吃自热米饭、不需要社交、在嘈杂的直播间里永远保持专注——至少看起来比有点大舌头的李翔专注,直播战绩是6900万,很不错,但她说:还差100万。

当金钱变成数字,一切衡量就失去了具象的意义,是大屏幕上滚动的数字。那是谁的心脏?数以亿计的网民对直播之神供奉的跳动。

贾乃亮的脸看起来熟悉又陌生。那一张应该出现在八点档家庭剧的脸,此刻被混淆,以亮哥的身份带货。他从容器变成喇叭,以物易物。他说的没错,演员不能常接名导演的戏,但在这方寸之间,他是No.1的亮哥。

似乎很难用对错形容直播带货的逻辑,只是这激流之间,总让人感觉无处安放自己。

从2007到2023,中间这16年,欧逸文又写了一本《野心时代》,关注的是镀金时代的故事。如果说在欧逸文的书里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做梦的主角,今时今日,好像无处定位了。遥望是一架巨型机器,吞吐主播,大屏幕是吞金计时,速度快如闪电。这须臾之间,我不知道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GDP吗?

第三集,关于长沙。这一集拍得很巧妙,用了四个章节:乱搞乱有钱、小店思维、通盘无妙手、勤行,概括了长沙四类新消费品牌的故事。

被第一集冲到不知去哪儿之后,我在这里稍微找到了落脚点。

不得不承认,湖南人就是肯干,不管是蛮干还是复制,都能给你走出一条通路来。这集的主题应该是野蛮生长,一些在长沙落地生根的品牌凭着本能长到足够大,大到终于触摸到商业巨头们搭好的天花板。

就像文宾去湖畔大学,他听到老师说的是千亿美元的产业,文和友像撞上能量罩的小动物,应声倒地。

这当然是商业世界里本来就存在的残酷,但我喜欢这集的人性。

文宾只上到初中就出来做生意,乱拳打死老师傅,自己修在坡子街的住宅都是逼仄的,完全非新贵的那种体面。小麦跟运营合伙人要就光敏灯牌争论到不可开交,因为她认为门店是细胞,需要店长像店主一样让它充分焕发活力。

至于柠季的CEO,通篇商业黑话,我想李翔的笑已经说明了一切。

关于超级文和友的成功和坍塌,我在不同的商业媒体里看过叙述,都没有这个纪录片里他们几个围着刻字小龙虾的那一幕深刻:如果需要学习,那他们就去学习,但目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daybyday的成熟系统,但这帮人永远喜欢新鲜。最难的事是要他们对抗自己本性。

商业因他们念旧的人性起,又因他们人性钳制,这真是太有趣了。

李翔对这种变异做了解释:很多崛起的公司一开始都是异类,直到他们成长为巨头,制定了新的标准。只是在中国,这个成长速度好像被极大的压缩了。于是,激流之下,焉有完卵?

两年前我们还在热炒新消费概念,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长沙的品牌一轮接一轮,这只是个缩影。

最后瞅了一眼宇宙中心这集,虽然是商业记录,但有《爱情神话》里不疾不徐的味道,不愧是上海。

作为这组纪录片的一部分,我似乎得到一种答案:激流当下,能盛放自己的好像只有「附近」,「附近」与我们相连的咖啡馆们。它是那么小,又那么顽固的生长在街区里,成为我们对抗流速的证明。

它可以是咖啡馆,也可以是沙县小吃,不被激流冲垮的,不是大坝,是被日渐摩挲到圆润的鹅卵石。

八九年前刚入行的时候,我读《寻路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何伟开一辆车就直接上路,后备箱里放可乐,一直往西往山海关开,是为公路文学。相比生活在本土的中国人的钝感,他的外宾视角让他更脚踏实地地把握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比如从我们熟悉的现实里抽离出一种黑色幽默:

352题 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
A) 不告诉对方。
B) 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
C) 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

比如他发现农民们不得不说假话;

“我们看见过世界银行的官员们坐车前来视察工作,但我们没法同他们说话。县里面的领导不让我们说啊。其实,我也不知道‘世界银行’是什么东西。我只知道它跟投钱有关。他们坐着轿车来这里,我们很想把他们的车子拦下来,但车子从来没有停留过。他们只给我们讲一些口号:保护耕地,退耕还林。”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有人觉得何伟写出了这个国家在超速行驶上的断裂感,写出了我们熟视无睹的中国,那种超速令我们感到酸楚。

然而可怖的是,如果当年我们还能用超速来形容我们内心的断裂感,今天面对很多事,《寻路中国》的速度都成了相对的慢。

何伟在书里说,“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

一切正如本片片名《激流时代》,那是一种四面八方来的湍流,令人心灵失去归属,终于悬浮于虚空之上。

第一集里有一个镜头,是制作组在白板上列下一些问题,女导演说:大部分观众其实对于直播是不感兴趣的,他们需要从里面抽离出一种人性或者欲望,本质上讲的还是时代的故事。

然后,李翔又回答了受访者提出的关于商业报道好看还是严谨重要的问题,他说当然是严谨,因为只有线性的东西才好看,但真实往往是复杂的。

50分钟的纪录片,五集不到5个小时,《激流时代》很好看,但它所呈现的也仅仅是另一种线性。它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思考,一种像万青歌里那样唱到的撞击:

再生泥河 就投身激流冲水坝

可听到雷声滚滚

可感到怒潮来临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激流之中。

 5 ) 「可听到雷声滚滚,可感到浪潮来临」

继续看《激流时代》,讲直播这集其实说的是杭州,我看的时候却不知为何老是想到温州,想到项飙和他笔下的浙江村。可能吸引我的其实都是某种相通的气质,是浙江商人身上一些共通的狡黠与务实,灵活机变的韧劲儿里,藏着生猛的生命力。

里面讲到一个女孩做直播,从一无所有做到腰部主播(拥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一个巨大的直播间、数百万的粉丝量)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个女孩儿在过去的一年里,每天从下午五点播到晚上十二点,“我播的时间足够长,别人刷到我的概率就会高一点。他们下班的时候刷、晚上的时候刷、加班回来的时候刷,都有可能会刷到我。” 并且即使是在没有人看的时候,她依然会保持自己的状态,“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进来看,我希望别人看到我的时候,我的状态是良好的、职业的。”

我看她的时候,心中也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感受,有由衷的佩服,也有由衷的隔阂,我不懂直播,也从未有过那样强悍的体力、精力、行动力、耐受力,但她眼睛里的坚定和渴望又是那样熟悉,是“我一定要抓住机会”的决心,和对于“勤劳肯干就能致富”这个叙事的相信。

《激流时代》说是一部商业观察纪录片,在我看来倒有那么一点商业田野的意思,李翔的气质和许知远有相似之处,都有着一望而知的书生气,甚至包括那一点微微的笨拙和些许的羞赧气质,也是常年与书本打交道的人都会有的。他本人的气质和他采访的那些生意人的气质,几乎是截然相反的。生意人们的“快”与李翔的“慢”有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碰撞。

我非常能共情李翔的“慢”与“拙”,我们书呆子在和同温层对话的时候,或许会有机敏的一面,但一旦把我们抛掷到那些每天跟生活真刀真枪周旋的人群中,多少都会显得有点儿左支右绌。但也恰恰是这点儿拙,让李翔身上没有那种知识分子视角惯有的居高临下,反而让他有了一种,随物赋形、be water的气质,像一面沉静的镜子,能更好地折射出其他人生动斑斓的万象。

我其实既不懂新消费也不懂直播,但让我产生兴趣的,始终不是产业,而是产业里具体的人,他们的尝试、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失败、他们聊起自己在做的事、想做的事时的兴奋感,打动我的始终是那一双又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看着他们会觉得,不管时代的潮流怎么变、不管他们现在在做的事会成还是会败,他们一定还是会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世界始终会属于这些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有着生猛活力的人。

纪录片一共有5集,目前已经播完4集了,第三集讲长沙以文和友、茶颜悦色、柠季为代表的新消费(也非常有意思,长沙的生猛和浙江又不一样,有更市井的东西在),第四集讲上海的安福路,看的时候会想到项飙讲的那句,“发现身边的附近”,之前有太多人感慨过现在的人,尤其是生活在超一线大城市的人,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线上,线下与他人的连接,尤其是与身边社群的连接,是很微弱的。但安福路这集呈现的就是一种,关于“附近”的生活方式,有咖啡馆、有话剧院、有理发店、有特色餐厅、有书店,而且都不是纯商业的模式,都是和附近的居民生活有紧密连接的。看的时候又会想到文和友的创始人文宾脱口而出的那句,商业的本质是利他。

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集,最能给我以从微观切面观察时代之感。很喜欢第一集的结尾,是李翔瘦削的背影缓缓走入热闹的人群中,然后响起万青的歌声,可听到雷声滚滚,可感到浪潮来临。

我们都早已在浪潮中。

 6 ) 人一生算不清三件事—利害,苦乐,生死

从杭州的直播,云南的咖啡,长沙的文和友,上海的宇宙中心,到北京小小酒家餐馆,每一集都是精华,聊聊个人观看感受。

第一集的直播,一开始就有一种像是在打战的感觉,很紧张,很快,每个人讲话也很快,神经像是被绷紧一样,没记错的话是说中国有1个亿还是3亿个直播账号,这么多的直播电商,消费者也就这些,说到底最后能成的,也就那么几个,但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那几个,背后成千上万的失败的,退出的,转行的,他/她们的故事,又会有谁关心呢?商业就是这么残忍,看到里面有一个女主播,双十一播完,大家都想回去休息,而她一直在问,对手卖出了多少,需不需要复盘一下,那种害怕输,害怕被淘汰的不安全感都溢出屏幕了。另外播得比较好的贾乃亮,是一种如鱼得水的状态在做这个时间,在他的身上,还能看到他是很享受直播的这份事业,也很勤快认真在做,虽然也肉眼可见的是个辛苦活,但起码他得到了很好的成绩,也有着不易被取代的个人风格。直播还会火多久,不知道,但它能火,就是有它自己的受众在,入场易,做好难。

云南咖啡这一集,整个节奏就很慢,慢到以为跟第一集它不是一个节目,认识了中国咖啡的第一乡,咖啡的种植需要适合的土壤,土地,刚好云南适合,当地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一样能发展出养活几方水土百姓的产业和自己的特色。

第三集是长沙的文和友和茶颜悦色,两个品牌的老板都是很接地气的,也许和本身这种餐饮的气质有关,好的餐饮就是能带给人满满的人间烟火气的感觉,文和友在广州也火过一段时间,之前听说排队很长,一直还没有去看,不喜欢排队。从夫妻小店到知名连锁品牌,这样的快速发展对于创始人和创始团队都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餐饮本身也是很激烈的,更新迭代也快,想要长红,难度极大。文和友的团队看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人,不喜欢一成不变,懂得抓住人们怀旧的情怀,他们老板讲话也蛮有意思的,虽然学历没有很高,但不妨碍他是个有沉淀,有智慧,言之有物的老板。

上海宇宙中心这一集,看到了人情味,白天它是网红的打卡地,晚上它是街坊邻里聚集一起遛狗、闲聊、喝咖啡的安乐乡,就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味道,找机会要过去感受下它多元的样子。

最后一集讲穿越周期,万通的创始人讲的话就很有总结意义“人算不清的事情一生有三件事,第一件事算不清赚了多少钱,第二件事算不清有多少痛苦和幸福,第三件事算不清自己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死。这三个问题合起来就是利害、苦乐、生死。” 利害、苦乐、生死,说的真好,既然算不清,那就不要算了,尽情活着就足以。企业想要穿越周期也很难,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明明知道,但该范的错误依然会范。当下的兴衰与成败,也不够都是后人的历史故事而已。

最后,真的好喜欢这个创作团队拍出来的片子,画面感总是恰到好处,那一缕缕打在人物脸上的阳光也都捕捉得很好,作为十三邀的老粉,我以为我深爱的许知远,原来喜欢看的更是制作团队整体出来的片子,思想,故事,而不单单只是讲述故事的主角。对李翔不熟悉,对许知远的认识更多也是在十三邀,两个人的气质有些许相似的地方,但没有必要夸谁贬谁,作为不同故事的旁观者,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许知远更擅长捕捉感受和故事,李翔更擅长分析商业逻辑,各有千秋,非常好,希望第二季早点出来啊~

 短评

看完电商这集感触颇深:1、数字时代,流量为王,新兴行业的商业模式将更多的趋向于跨界组合;2、新的商业模式一直在不断快速洗牌,如片中陈述的,基本上每个新的行业的到来,头部玩家都会易主,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3、商业模式更迭的激流同样冲击传统行业,需要企业家不断保持第二增长曲线的创新意识。这个纪录片太好了,感谢推荐!

7分钟前
  • A-Mian
  • 力荐

李翔说话的咬字和发音真得很难受,让我坚持下去的可能就是死磕赖声川和丁乃竺cp吧。所谓商业观察还真是观察,就是把一些商业现象用略显混乱的镜头略显粗糙地拼接在一起,看起来比流量时代还浮躁。更气人的是提出了问题,答案被一段段似是而非的对话隔绝到忘了是啥问题,尴尬不?李翔就特别像商业文学家,选的几个命题我都还是蛮感兴趣的,只是在他笔下任何商场沉浮到最后都是人性和情感,虽说可以是“爽剧”,这种大命题肯定也不会错,但显得没有意义。

8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较差

比起同平台文邹邹的那位,同样是腼腆大叔却不油腻,蓬松的头发、有点斗鸡的大眼甚至很“撕漫男”。说话也不绕弯弯,没有刻意的沉思,做作的表达,不输出观点只做事实的观察和呈现者,极度舒适。

11分钟前
  • 阿莫多瓦•虫
  • 推荐

看了第一集,超出预期。片头说“太多观点,太少事实”。比较喜欢,以观察者的视角,与不同人群对谈,来接近我们时代独有的现象。不灌输价值,留給观众自己思考。这种真诚的风格,还挺舒服的。继续关注

14分钟前
  • cynthia
  • 推荐

李翔的「激流时代」看完了,很有启发。但把它归类为搞钱纪录片倒也不必,更多可能是点醒你为什么搞不到钱、为什么搞到钱的不是你…等,从而让人激流勇退🫢

19分钟前
  • 安小安
  • 推荐

一些还蛮有趣的商业观察,但不够系统和细致。

20分钟前
  • 红豆小姐
  • 推荐

商业版《十三邀》,把直播做成综艺,然后把用户当傻子

25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好乱啊 长视频拍得跟短视频拼盘一样 编导团队并没有把每一集梳理出一个逻辑和中心主题来。

26分钟前
  • 呼啦呼啦洪
  • 还行

第一集直播意外的好看,也许有志于做直播带货的人都该看看,看看这些头部、腰部、底部主播们的日常状态,亢奋与焦虑,喧嚣与沉寂,笑与泪,得与失。当然,镜头前能展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李翔说他要像德鲁克那样做一个「旁观者」。这个时代能做一个旁观者,太奢侈了,谁不在洪流之中。而且能被洪流裹挟向前的也只是一小小小部分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像被塞进了滚筒洗衣机,摔打、冲泡、淘洗,原地打转

31分钟前
  • mummer
  • 推荐

还以为能说出点什么工作伦理的话题,实际和大部分内容一样,看着深度就行了,具体怎么样也无所谓,就当个新鲜事看看吧

36分钟前
  • 阿卓
  • 推荐

第一集:遥望CEO谢如栋,从平台的思考问题方式,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分享出来,这个事情全中国没几个人能做成。第三集:文和友文宾他整个人,整个团队以及做的事的统一性,做一个开发者的野心,体验品牌,先锋文化。茶颜小店思维,个性东西和大公司成体系的管理。柠季蓝图式的布局,经验丰富。顶上头火锅和价位段,火锅降级,螺蛳粉升级。门店的布局和直播时间点外卖第五集:万通冯仑,少做决策,做深做精孟京辉,有影响力的小众文化奥迪,对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不变,燃油变电

39分钟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力荐

最爱第三集。让我有冲动订机票,花时间再好好逛一逛长沙这个城市。佩服那些年轻创业者们的魄力和思维,有好有坏,有攻有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实属不易不易。希望时代能够成就这些有才华的创业者

40分钟前
  • Gong Shore
  • 推荐

腾讯最近做的纪录片真的很不错,不过这个主持功力不如许知远

41分钟前
  • sangwanlam7
  • 推荐

好看,热火朝天的时代,不论成败,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第三集,印象深刻,文和友和茶颜悦色的故事,简直应该全拍成电影。希望能有第二季。

44分钟前
  • 宋小卡
  • 力荐

节目视角还挺好的,紧追当代潮流,第一集讲直播,从科技公司到主播,试图用全观去阐释这个行业的现状,思考它的未来。只是,主持人似乎不够自信或者过分谦卑,对节目的引导力减弱。

49分钟前
  • 大笑姐
  • 还行

与妻在家同看

52分钟前
  • 涵虚
  • 推荐

蛮跟潮流的纪录片了 这个制作周期挺快的

57分钟前
  • 五顆星球長
  • 推荐

前几集关于风口,关于行业发展逻辑,最后一集关于如何对抗这些逻辑。好看是好看的,就是主咖的“台词能力”听着太让人难受了。

1小时前
  • 金色鲤鱼
  • 推荐

记录的部分值得看,观点的部分没必要,包装差。

1小时前
  • 稻草骑士
  • 还行

第一集和第三集的文和友部分好,其他那几集是啥啊?

1小时前
  • 鼻腔不干燥了
  • 还行